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师说教案

合集下载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总结《师说》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师说》的文本及相关练习题;2.提前准备课堂展示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他们对《师说》的理解程度;2.提问:"未至之处,不可谓至;不启之事,不可谓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二、新知讲解(20分钟)1.展示PPT或板书,并引导学生朗读《师说》;2.逐段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强调文章的重要观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自己的答案,校对彼此的理解;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修正;3.每个小组将总结的答案呈现给全班,教师进行点评,澄清疑惑。

四、活动扩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或表演;2.设立奖励或游戏规则,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性;五、巩固训练(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收回练习题,进行批改,并将结果进行累计,鼓励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3.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点。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对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收获;2.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3.引导学生思考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解读《师说》这篇课文,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展和巩固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秦论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4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三、学生特征分析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张衡传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张衡传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张衡传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2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

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

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

张衡一生依次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然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鲜明。

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但却注意详略剪裁,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而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

而对其他的介绍则较简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教授时还应强调诵读,通过各种诵读的方式品味课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 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4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人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利用学案导学实现对文言知识梳理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及人物形象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师说.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师说.doc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课题: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
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师说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师说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师说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

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

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

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师说教案优秀3篇

师说教案优秀3篇

师说教案优秀3篇《师说》教案篇一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古代教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文体及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说”的文体知识和韩愈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朗读文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4. 理解文意: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5.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 体会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师说》教案(精选

《师说》教案(精选

《师说》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师说》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讨论了师的定义、作用以及择师的标准。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第一、二、三段,重点分析作者韩愈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中关于师的定义、作用和择师标准的内容,体会古人对师的尊重。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3. 通过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关于师的定义和作用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师说》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师?”这个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理解文章大意。

3. 文章分析:a.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如引用、对比等。

c. 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并进行口头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师说》定义:传道受业解惑作用:传道、受业、解惑择师标准:道德、学问、能力2. 论证方法:引用、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师”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文章,如《马说》、《进学解》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关于师的定义和作用的观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张衡传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张衡传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张衡传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2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

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

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

张衡一生依次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然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鲜明。

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但却注意详略剪裁,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而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

而对其他的介绍则较简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教授时还应强调诵读,通过各种诵读的方式品味课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 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4三、学生特征分析。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老人与海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老人与海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老人与海教案
课题:
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课时
教师:单位:某某市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老人与海》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小说学习为主,学习小说主要从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中来挖掘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是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

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欣赏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语言”,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感受主人公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三、学生特征分析。

《师说》语文教案设计

《师说》语文教案设计

《师说》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师说》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师”字的内涵。

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领悟作者的教育观念。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结构,领悟教育观念。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师”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中的教育观念。

2.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对教育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2.强调教育观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论述。

2.学生分享对优秀教师的认识。

三、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优秀教师的特质。

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中关于学生素质的论述。

2.学生分享对优秀学生的认识。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优秀教师的作文。

2.阅读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分析其教育观念。

五、教学反思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师说》的其他篇目,如《劝学》等。

2.举办一次关于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探讨教育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师说》的教育价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和教育观念。

2024年《师说》教案

2024年《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时代背景。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良好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尊师重道的价值,培养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诲,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2)文章论证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师重道?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4.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诲。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撰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如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

五、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2.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师说教案教案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教案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教案师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章《师说》部分。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议论文,主要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师傅的职责以及弟子的义务。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1.从师的重要性;2.师傅的职责;3.弟子的义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领略古代议论文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如“师傅之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等。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从师的重要性、师傅的职责以及弟子的义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师说》教案、PPT、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师说》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向他人请教的经验。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题。

(2)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4. 例题讲解(1)从文章中找出关于师傅职责的论述。

(2)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弟子义务。

5. 随堂练习(2)讨论:如何在学习中践行《师说》中的精神?七、板书设计1. 主题:《师说》2. 板书内容:(1)从师的重要性(2)师傅的职责(3)弟子的义务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以“我的师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 答案:(2)作文略。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马说》、《进学解》等。

(2)组织一次关于“从师学习”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师说》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琵琶行并序教案
课题:
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3时
教师:单位:某某市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文章。

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

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

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新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习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三、学生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归去来兮辞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归去来兮辞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4课时教师:单位:某某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汉魏晋三朝是我国散文大发展的时代,赋、史传散文、政论散文等多种散文样式百花齐放,并出现了诸如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陆机、陶渊明等许多散文大家,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四篇课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魏晋时期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作品,以清新淳朴的田园气息,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淡远潇洒的文学风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三、学生特征分析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七、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后附《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二、古今异义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6.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7.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2.名词作动词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2.动词作状语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师说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

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

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

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关于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生倾听教师的导入。

学生回答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朗读课文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3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解题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翻译第四段。

学生谈论回答学生倾听并做笔记。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写作背景。

疏通文章大意。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为后文理解做铺垫。

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再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一段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3、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4、讨论:(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学生小组合作并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归纳整理古今异义词。

归纳整理词类活用。

学生思考讨论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文言文常识讲解。

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实际做相应的拓展。

第二课时检查复习提问重点字词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2、词句辨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从师)不耻相师(学习)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4、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5、讨论:【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学生倾听回顾前节课内容一词多义辨析古今异义词辨析学生翻译句子复习已学过的内容。

文言文常识讲解理解文章内容。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