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唯物论)(2010-2011)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2010-2011)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2010-2011)讲解

什么是哲学
• 就词义本身而言,哲学即“爱智慧”; •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 哲学是方法论; •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 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正确地做事情比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
哲学同时也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 界观。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共同性; • 差别性; •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各 种各样 的世界 观
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思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受和直 观不同。它既不是对于各种现象的简单描述, 也不是人们各种零碎的思想、观点的机械拼凑, 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连贯起来的理论体系。哲 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 要对这些观点和原则做出理论的解释,即不仅 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
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
知识: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
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知识 能力 素质 智慧
杨叔子:“博于问学,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P61 (2013、10简答)(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P62(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64(2009、4简答)(2012、10简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5(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哲原理第一章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考研政治应试经典资料 根据 版教材编写 《马原》 唯物论

考研政治应试经典资料 根据 版教材编写 《马原》 唯物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含义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因此世界观也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或叫思维)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为:一方面,世界观包括并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世界观还包括价值观。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反过来,人生观反映并体现人生观,人生观反映并体现价值观。

2.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上的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和理论。

从总体上说,哲学方法论可以归结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一般而言,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表现出什么样的世界观,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和不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都是不存在的。

3.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由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并体现世界观,因此,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乱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哲学则是经过系统总结并上升为具有严密理论逻辑体系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目的是获得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和特殊、指导和基础的关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本章讨论下列各问题: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

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

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

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

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应该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

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

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

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

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

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

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

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

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冶利害。

在这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任务之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
相对的,无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讨论与举例
12
三、时间与空间
(教材第32、33页)
讨论与举例
人们关于时间、空间问题 的思考与追问
13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相关
8
2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该论断: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②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坚持了唯物史观,反对了唯心史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哲学?
(教材第27页)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思考与讨论
哲学与人们关于世界人生问题的日常思考和感受,有何 联系与区别?
1
哲学的问题
哲学,是“爱智慧” 哲学,思考追问关于世界、人生的一般性、终极性问题 哲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史,即是一部问题史
本专业所属的实践形式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人类历史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方式?
17
教学资料影片赏析
思考与讨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神话、宗教信仰的区别与联系?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第28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

马克思第一章

马克思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4
关键词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规律
矛盾
方法
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和物 第 实质 一 践世 节 界 联事 系物 第 和的 二 发普 节 展遍 主客 观观 第 能规 三 动律 节 性性 和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心动 幡动!
风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一 ) 世 界 观 与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 识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 识之中,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本 章 知 识 体 系
世 界 是 什 么
世 界 怎 么 样
改如 造何 世认 界识 和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一 ) 世 界 观 与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1、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

1.1第一章(唯物论)

1.1第一章(唯物论)

•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的重要性(了解即 可)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总原理
• • • • •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 实践。 • 为什么?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 活动。(基本原理) •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 物质性活动 • 实践具有物质性、客观能动性、和社会历 史性。 • 实践具体形式丰富多样。 •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一切社会关系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 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例题2



• •
• • •
「材料 」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 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 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 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 3 〕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 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 l )什么是实践?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如果相同,从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加以简要分析。 ( 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 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3 )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谈谈材料2、3的共性。 (4)比较材料1、 2 、 3 ,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的?

第一章第一节 唯物论

第一章第一节 唯物论
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观与哲 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 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从大爆炸到宇宙的形成
宇宙在其孕育初期,集中于 一个体积很小,温度极高,密度
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 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了大爆炸, 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 作方向 ——普朗克
哲学:不管自觉不自觉,总是支配着基 本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海森伯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求 真”精神,是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求实” 精神,其中蕴含着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
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 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 哲学运动。它主张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 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 的“副产品”。

“哲学反对盲目地抱守传统和在 生存的关键性问题上的退缩。哲学 已经担负起这样的不愉快任务:把 意识的光芒普照到人际关系和行为 模式之上,而这些东西已根深蒂固, 似乎已成为自然的、不变的、永恒 的东西。”
——霍克海默

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 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 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 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 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 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 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 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 (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 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 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 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趋势。
04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CHAPTER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要求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 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谢谢
THANKS
人的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 识和改造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的主观世 界。
02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CHAPTER
矛盾及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 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 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 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 性中存在着共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对照 ,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 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质变和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 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 和质变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唯物论】

一、物质与意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二)世界本质问题各派别的对立★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评选、各自独立的本原.(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内涵: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国古代“五行说”)②评价: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探索世界的本原,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基本上的,带有只管的、自发猜测的性质,难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一元和世界的物质形态多样性关系.(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①内涵: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时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②评价:a.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基础,在说明世界本原方面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大步;b.由于科学发展水平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不理解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局限性: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工具;形而上学性,把一切书屋都看做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直观性,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不彻底性,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①内涵: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②代表人物:贝莱尔(英)、陆九渊(宋)、王守仁(明)(2)客观唯心主义①内涵: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8.哲学的三大功能:描述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加理想的世界9.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10.客观世界的现象必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型意识现象。

1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17.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点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8.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1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0.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

第一章(2011年4月28日修改)一、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

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

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分)二、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

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练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本章练习与思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4..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6.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世界是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产物的B.个人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原C.理性认识是最可靠的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8.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9.在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有复杂结构B.实物性C.客观实在性10.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俗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指:A.时间的有限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一维性1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A.时间和空间无限性原理B.时间和空间可变性原理C.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1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6.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的是:A.唯心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科学家的实践表明,猴子经过训练可以学会用水桶从水缸里打水浇灭燃烧着的火。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决定




体现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1、哲学是人类精神领域的特殊部门,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人生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对实际生活起指导作用。

3、哲学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一定阶级的地位、眼界和利益的理论表现,没有超阶级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5、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1、唯物论的基本论纲: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社会存在时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论的基本论纲: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存在。

客观唯心论代表:柏拉图、黑格尔、宋代程朱理学。

主管唯心论代表:十八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二十世纪奥国哲学家马赫、宋代哲学家陆九渊3、二元论和折中论是不彻底的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二者同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十七世纪发过哲学家笛卡儿。

4、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史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

在现代,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5、唯心论的认识根源:第一,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被移植于人脑中并在人脑中被改造过的物质现象,意识的内容和泉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态是主观的。

第二,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的目的又是改造客观世界。

6、唯物论在自己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科学结成联盟的。

唯物论不能离开科学,科学也不能离开唯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
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 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 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 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 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 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 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支受过很好训练的 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物 质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形 而 上 学 唯 物 主 义 唯心主义
意 识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质。
物 质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形 而 上 学 唯 物 主 义 唯心主义
意 识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真正的哲学是满足少数评判者的,它有意地 避免群众。因为对于群众,哲学是可厌的、可疑 的。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击哲学,他是很能够 得到群众赞许的。--西塞罗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系统化:构成理论体系的观点、原理、
原则需按照一定的逻辑,从始至终不能自相 矛盾。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各 种各样 的世界 观
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思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受和直 观不同。它既不是对于各种现象的简单描述, 也不是人们各种零碎的思想、观点的机械拼凑, 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连贯起来的理论体系。哲 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 要对这些观点和原则做出理论的解释,即不仅 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 大道无术 大书无字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 成哲学的全部意义。”(《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325页。)费尔巴 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 关于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 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 卷,第621页。)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223页)
理论化: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和认识需要经过思索, 透过表象,抓住本质,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思 想,并使之系统化。
人生观
• 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与态度, 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 上的表现。
世界观与人生观
各种不同的人生观总是受一定的世界 观支配和制约的;而人生观又直接影响着 一个人的世界观。
马克思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 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海德格尔
哲学乃是在此 在的在中思在
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
在古希腊,哲学( philosophy) 概念也有一个发 展过程。前苏格拉底,一般都把哲学叫做sophia, 即智慧。从事哲学的人被叫做智者。苏格拉底 不喜欢像普罗泰戈拉这些人一样自称为智者, 所以就在 sophia 这个词前面加上了一个 philem (爱,追求)。这样,哲学就成了 philosophia , 即 爱 智 慧 。 1874 年 日 本 哲 学 家 西 周 把 philosophia 译 作 哲 学 。 中 国 晚 清 学 者 黄 遵 宪 ( 1848 - 1905 )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以后, 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 今的哲学学说。
心外无物
先 生 游 南 镇, 一 友 指 岩 中 花 树 问 曰 :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 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 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下,《全书》卷三页二十七)
贝克莱(Berkeley,1685年—1753年)
爱因斯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 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 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 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 思想。(《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第519页。)
什么是哲学
• • • • 就词义本身而言,哲学即“爱智慧”;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
• • • •
能力
素质
智慧
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去积累; 能力需要通过磨炼去增强; 素质需要通过熏陶而升华; 智慧需要通过创造而获得。
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
诺瓦利斯
(1772-1801)
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 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
只有那些用哲学的方法去感受和思考着人生和世界 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所在。
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
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思维。
列宁: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一切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核心,其根 本就是哲学思维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说哲学是一切革命变革的先导。 黑格尔:猫头鹰;马克思:雄鸡。
第一阶段:崇拜世界的阶段或者叫 ontology(本体论)阶段; 第二阶段:崇拜上帝的阶段或者叫神学 阶段(theology); 第三阶段:崇拜心灵的阶段或者叫认 识论阶段(epistemology);
第四阶段:崇拜语言的阶段或者叫语 言哲学阶段(Language philosophy)。
哲学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特殊表现
西方哲学史上被称为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在贝克莱看来,一切物质的客观存在,即人所认 识的东西,都是人的感觉经验。如果离开了感觉经验, 一切的客观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贝克莱曾这样指出: “我看见这个樱桃,我触到它,我尝到它……它是实 在的。……我肯定说,樱桃不外是感性的印象成为各 种感官所感受的表象的结合。”他还指出:“天上的 雷露风雨,地下的花木鸟兽,总而言之,构成宇宙的 万物离开精神就不能存在……万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或被认识,可见,如果它们确实没有被我所感知,或 者不存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创造出来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灵的心中, 那么,或者它们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于某种永恒精 灵的心中……” 贝克莱实际上把人的感觉经验与人的感觉经验的 对象混为一谈。贝克莱整个哲学的核心就是肯定感觉 经验的实在性和否定客观物质的存在。与贝克莱同时 代的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把贝克莱比作一架“发疯的钢 琴”,但他也痛心的承认:“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 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 耻辱。”
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 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认识论)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 刘大椿:哲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培养 理论思维能力。 • 龚放:哲学教育和理论思维-大学素 质教育的中坚。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 “电话亭”的故事;“我们怎样做儿 子”; 丁大卫的故事。 • 鲁洁:当代教育“外在化”的弊病。 • 为何而生、何以为生;为稻梁谋、为天下忧。 • 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帮助青年学子超 越功利,摆脱狭隘,告别浅薄,方能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完全是 由自然科学知识的多少所决定的。制约它的 还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自然 科学的实验室可以得出关于物质的物理化学 性质的确切结论,但是做不出关于人生观和 世界观的实验。”—李鹏程
提高哲学素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内容。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凛然的正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学习哲学的几个层次
• • • • • 读书的三个阶段: “读进去” “读出来” 工夫在书外。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学习哲学的最高层次
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
知识: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
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知识
能力
素质
智慧
杨叔子:“博于问学,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劳厄:“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
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
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及其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什么是哲学?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有 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莱 特‛一样,有多少个哲学家就 有多少个对哲学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