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8.古中国经济政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9页)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经济政策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亮点四: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我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
5.亮点五:教学评价全面细致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经济政策与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所选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方面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3.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短文,深入分析某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4.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培养和谐的社会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实施措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设想二:强化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2.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一张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时间轴,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时间轴要求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政策演变过程。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背景、方法、过程、结论和启示等方面。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5.阅读相关史料,选取一个经济政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实施过程,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每人不超过5分钟。
4.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经济政策的关注和敏感度。
2.理解并尊重历史,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向封建社会土地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成: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分类: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小农土地私有制:(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4)趋势: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政策1、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表现:(1)秦商鞅首倡“重农抑商”(2)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教学过程3、原因:(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
(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分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影响)学生自由交流派代表发言。
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弊: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
(过渡)历代统治者对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有推行什么政策?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教学过学生交流得出结论:1.背景(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④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明朝: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朝: 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并强调(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以史为鉴,与现实结合进行讨论交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文本分析和讨论中。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3. 图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多少?你认为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段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文本或相关文章,并总结出关键信息。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所读的内容,并讨论各自总结的关键信息。
3. 教师补充知识: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讲解,重点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案例分析: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唐朝的长安城市规划等,提供相关文本和图片材料。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案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该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是什么?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1. 独立研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策,并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时期或政策的研究报告。
2.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组反对,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技巧。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活动。
最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年级及科目:高一历史授课时间:45分钟使用教材:人民版教学内容: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它们各自所带来的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体会现在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重大意义;通过了解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在明清时期的消极作用,认识现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难点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教学方法一.教师讲授(针对主要概念)二.提供史料,师生共同研讨三.通过教师设计的表格,师生共同比较探讨中外不同政策带来的不同后果教具准备一.典型史料(雍正重农抑商诏书、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史料、《吕氏春秋》中的有关重农作用的史料、《史记》中有关汉代抑商的史料、乾隆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的信件等)二.有关图片(雍正耕织图、北京先农坛观耕台图片、汉代丝绸之路图片、唐宋海上交通图、郑和下西洋图片、广州十三行图片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以下资料并提问导入新课1.展示《雍正耕织图》中的耕田图片。
提问:雍正为什么要把自己扮作耕田的农夫?回答:表明自己重视农业2.展示北京先农坛观耕台的图片。
提问:历代皇帝举行春耕仪式说明了什么?回答:表明明清皇帝都比较重视农业3.展示雍正重农抑商诏书。
提问:雍正对农工商三大产业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回答:雍正皇帝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不仅明清时期是这样,整个封建社会都是这样。
因此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国策。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重农抑商政策及相关的内容。
新授一.重农抑商1.概念(教师讲授) 要完整掌握概念必须注意一下两点(1)“重农”的同时不仅“抑商”而且还“抑工”(2)“抑制”不是“消灭”,实际的情况是抑制的是“私商私工”,不是“官商官工”2.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学生阅读以下材料感受“重农抑商”政策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及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及
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
一:关于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内容的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来阐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能在整体上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从而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整个专题结构来讲,专门一课来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版的创新、特色及前瞻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从“重农抑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四个子目来阐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认为专门用课题来论述经济政策,其更多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熟悉,其他的子目“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解经济政策,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论述中过于学术化、成人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艰涩,同时教材与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些脱节。
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海禁政策”在书本中只是一带而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3页)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图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探讨、分析,深入理解古代经济政策的内涵和影响。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分析,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古代经济政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实用性思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4页)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运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文献资料、实物、图片等资源,进行史料实证,培养历史思维和实证意识。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概念、分类及影响等方面有所认知,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分析。此外,学生对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原因及影响。
3.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作用和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利弊,提高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然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我们将要探讨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方向。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标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概述:这个教案旨在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学生将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各种政策和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和相关政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特点。
2. 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 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太政官的角色和经济政策的实施。
4.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入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讨论生产和交易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并提出相关问题。
知识介绍(15分钟):1. 介绍古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和功能。
2. 介绍古代中国太政官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3.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如秦朝的均田制、汉朝的农田水利建设、唐朝的市场经济等。
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如均田制、农田水利建设等)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研究案例,分析该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 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不同政策的利弊和持久性。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2. 总结并强调不同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讨论现代中国经济政策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讨论。
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成果评估:评估学生的案例研究报告和小组展示的质量,以及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一:关于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内容的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来阐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能在整体上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从而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整个专题结构来讲,专门一课来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版的创新、特色及前瞻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从“重农抑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四个子目来阐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认为专门用课题来论述经济政策,其更多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熟悉,其他的子目“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解经济政策,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论述中过于学术化、成人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艰涩,同时教材与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些脱节。
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海禁政策”在书本中只是一带而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分析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书本上也只是一句话带过,而且是作为经济政策的影响出现的,这句话出现在“工商业管理”子目中的最后一段,其具体是这样表述的: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编者这样做的意图可能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观点有所保留,同时是想引导老师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政策的分析来分析资本主义的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到课后由学生自己探究,但将课程标准与学术争议这样的矛盾交给老师处理是否妥当与合适呢?二:关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思考第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上关于本节的要求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质教案(7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卢龙县刘田庄中学蒋永伟[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根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化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才能,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老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进展推理分析,大胆地比拟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拟法、阅读法等讨论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消费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消费力、开展消费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社会开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化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开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一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帝国的衰落?,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推行过哪些典型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禁海或闭关锁国政策〕在复习新课前,我们先简单的回忆一下前两节复习的关于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局部内容。
出示投影:?清明上河图?一段图片,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从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出什么有效信息?2、你认为驴背上驮的可能是什么?3、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考虑并答复:1、商队之类等2、粮食、土特产品、钱、药材、手工业品、木炭等等3、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对农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逐渐深化农村,使农村的农业构造、种植构造发生了深化的变化。
同时还说明农业的开展与商业密不可分,所以从理论上讲商品经的存在是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从理论上来看,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其实是对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下面我们首先就来看一下与商品经济亲密相关的重农抑商政策。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
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和闭关政策
【教学难点】
1、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导语:古代的经济政策是各个朝代在治理国家经济方面的重要措施。
本教案将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历史案例,深入探讨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对古代经济政策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一、古代经济政策的分类古代的经济政策可以分为农业政策、商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三个方面。
1. 农业政策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农田制度、耕作方式、税收政策等。
例如,古代农田制度中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使农民得到公平的权益;而租佃制则规定了农地的租赁和经营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商业政策商业在古代也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的商业政策主要包括市场经营、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都城设置有专门的商业街区,如唐代的长安城有繁华的市集和集市,通过市场经营来推动商品流通;而汉朝的丝绸之路则是贸易政策的典型例子,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3. 货币政策古代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发行、货币管理、物价调控等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铁钱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古代罗马帝国的“战争与革命”时期采取了大量的货币贬值政策,导致了经济衰退。
二、古代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将以汉代和唐代为例,分别从农业政策、商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汉代农业政策的影响汉代实行的均田制和租佃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均田制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减少了贫富差距,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2. 唐代商业政策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推行了开放政策,鼓励贸易发展,打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国内外的商贸交流。
这些政策促进了国家的财富增长,提升了国际地位,加速了文化和科技的传播,对唐代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word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了解有关古代中国王朝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的基本知识;2.通过文物、插图等深入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史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重农”是否一定“抑商”进行辩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经济政策,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实质;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教师设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重农”、“抑商”政策1.学生展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2.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引领学生思考:中国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材料一:发展农业可以使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有利于社会稳定。
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材料二:“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商人“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
材料三:古时商人多以欺瞒和垄断牟利,为深受“重义轻利”思想影响的人们所不齿。
(引领学生答出以下要点:财政收入需要,维护专制国家经济基础;政治稳定需要,体现安定人心政治文化;“重义轻利”观念影响;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赋税制度的演变
2.“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3.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内容】
1.赋税制度的演变: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2)、演变趋势或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2. 重农抑商:
(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 表现:商周时,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惩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继续实行。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被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所以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但是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原因。
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3)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4.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教学重点】
1.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重家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热点试题】
1.试述“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有哪些?
【近年真题】
(2011年)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
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联系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应该是在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张居正实行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
(2010年)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009)37.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
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
(《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
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
何内在联系?
答案:(1)思想:富民思想。
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
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
(2008年延考区)13.表1所示为清代人口增长的状况,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表1
A.疆域的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城市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表面上考查清代人口增长的情况,实际上考查清代的赋税制度,由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征税标准由按人口转向土地,对广大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隐埋人口的现象减少了,人口出生数目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