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 第一二单元诗词哲理练习
高三政治-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最新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曾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运河与隋亡的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钫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哲学习语用典1、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为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艰难,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树立信念攻坚克难②难与易、 危与机对立统一。
勇于面对正确分析, 可转危为安)2、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
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指出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规范各国关系,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普遍联系观点。
)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与天下同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就图谋他。
引用: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人民为中心。
)4、起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具有远大前程的事,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的,等到即将完成之时必定艰巨。
引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①新事物具有远大前程强大生命力,是由简到巨、从弱到强的过程②量变引起质变5.“不惰者,众善之师”(勤奋是一切善行的老师。
引用:弘扬劳模精神, 用实干笃行铸就伟业。
正确价值观、实践。
)6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莫如欲。
(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类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树立正确价值观) 7、力,形之所以奋也(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引用: 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普遍联系。
抓主要矛盾)8、“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引用: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高考政治备考古诗文哲理分析(学生测验版)
全国高考政治备考古诗文哲理分析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哲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哲理: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哲理: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哲理: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哲理: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哲理: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哲理: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哲理: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 哲理: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哲理: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哲理: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哲理: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哲理: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哲理: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哲理: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哲理: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哲理: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 哲理: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哲理: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哲理: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哲理: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哲理: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哲理: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哲理: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哲理: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哲理: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哲理: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哲理: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哲理: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
2015年广东高考政治: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总结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回答4-6题: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明】王守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宋)苏轼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②络纬:虫名。
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哲理类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哲理类题材(甲)嘲子由苏轼堆几盏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乙)戏子由苏轼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乙诗颔联进行客观写实,借助“攻”“低”“诵”等动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子由埋首躬读的书生形象。
B.“器成机空”,机器制成之后,制机原理早已消失;心有“天游”,言说子由已摆脱六情束缚,内心逍遥,放任自然。
C.两诗善于用典,桓公读书不能深谙其道,恰如子不传父斫轮之要;任凭侏儒们“笑方朔”,子由也不改易其清高气节。
D.《嘲子由》,调侃中传递读书奥义,嘲笑中一窥兄弟情深;《戏子由》,戏谑中见子由操守,言辞虽涩可也含蓄有致。
2.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这样评价苏轼诗歌:“援据闳博,旨趣深远。
”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对该评论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杂兴八首之三清顾嗣协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
B.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富含哲理的诗句练习题
富含哲理的诗句练习题富含哲理的诗句练习题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诗句是诗歌中最小的单位,它们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意义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富含哲理的诗句,并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这句诗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表达了对坚守信念、不畏困难的态度。
请问这句诗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味着什么?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这句诗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请问这句诗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当下的观点。
请问这句诗中的“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味着什么?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这句诗出自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表达了对困境中希望的坚持。
请问这句诗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味着什么?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句诗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之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请问这句诗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味着什么?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之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英雄人物的思考。
请问这句诗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味着什么?7.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杨慎)这句诗出自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之一,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当下的观点。
请问这句诗中的“一尊还酹江月”意味着什么?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2.“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其中哲学道理主要是()A.矛盾具有同一性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D.矛盾具有特殊性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其中哲理是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6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是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哲学中名言警句诗词俗语专项训练
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2.“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其中哲学道理主要是()A.矛盾具有同一性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D.矛盾具有特殊性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其中哲理是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6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是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之哲理启示类专练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之哲理启示类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诗【后梁】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①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①六根:指眼、耳、鼻、活、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1、这首诗看似在客观记录插秧的过程,实际却在“摹景说理”。
诗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①(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③,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④,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
②将:岂。
③胜:美好。
④纪:料理。
2、有评论认此诗“从田园耕蓄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
试结合诗句概括其中的哲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3、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4、这首诗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②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20题
古诗词中蕴含地哲理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地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地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地思维复杂性 D人们地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地D、人们对客观事物地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3A4()开始5、"地6"A7是(象8C9A10A11."这首诗包含地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地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地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地能动性地活动12、苏轼地《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地来源B、书是知识地源泉C、科学地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地形式是多样地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地()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地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地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地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地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地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地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地 C、事物运动是永恒地,无条件地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16、苏轼地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地事物是不存在地⑶矛盾双方地对立无⑶17C18A19是(20百年AC。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哲理类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哲理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
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嘲子由①苏轼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②。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③。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①蠹虫:咬器物的昆虫。
①《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认为“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称自己的技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
C.中间两联,作者想说的是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啊”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
4.苏轼这首诗的治学观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高中政治 古诗词哲理选择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巧析古诗词哲理,提高复习实效以古诗词、名言名句、成语等为载体来命题,不仅考查了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之中,弘扬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蕴含着深厚哲理思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时考生在复习哲学常识的过程中,要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并把握其中的哲理,还应适当积累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和古诗词,善于结合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是十分必要的。
方法指导:解答这类题型,思路分为两步:首先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下面把我们在高三复习哲学时精选的部分试题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
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专项训练
命题人:李王琴审题人:梁盛堂2017.12.18
1.“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2.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理生万物
C.心外无物
D.气者,理之依也
5.“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这一说法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7.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8.“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10.“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1.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4.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6.《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7.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2.“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23.“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2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25.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9.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下列句子中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答案:1-5 BADCA 6-10 ABAAC 11-15BADBD 16-20 DCACC 21-25 CACAA 26-30 BCD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