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有感.doc
淮南三叛,兼论司马师为篡魏而做的各种制度的改变
淮南三叛,兼论司马师为篡魏而做的各种制度的改变一、成因与定义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控制京都。
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
司马懿事后背信弃义,不但夷曹爽三族,连其党羽何晏等人,也遭遇同样命运。
借机铲除忠魏者,恐怕还不止本纪所云的:“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王凌欲起兵讨司马懿,其子王广反对,《汉晋春秋》记录了他除赞司马懿“擢用贤能”、“修先朝之政令”外,但也沒否定过司马懿“同日斩戮,名士减半”的屠杀,王广这时人的口供,可信程度非常高。
被杀的名士,当然是立场倾向魏室者。
怪不得日后司马绍问王导,己先祖当初是怎样得国,王导从正始之变说至高贵乡公被弑,听罢后他便以面覆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干宝《晋纪总论》(见《文选》卷49或《晋书》卷5)也称:“宣、景遭多难之时,诛庶孽以便事,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
”蜀汉朝野议论正始之变,认为曹爽根本是罪不至死,即压根不同意司马懿说其谋逆之说法。
费祎说:“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
”这些局外时人的看法,当属公允。
司马懿这样做的目的,正如夏侯霸所言的“自当作家门”、“营立家门”(见《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及《汉晋春秋》)。
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札记.曹氏司马氏之斗争》就解释:“并非谋求发家致富,而是谋求取代曹氏,篡夺政权,司马氏之心固不待司马昭而路人皆知矣。
”因此房玄龄等在夷曹爽等人三族后,以“既而竟迁魏鼎云”作总结。
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周一良先生的解释:邑二万戶、奏事不名、朝会不拜、增官骑及鼓吹、立祖庙于京师洛阳。
当中犹以立祖庙于洛阳,尽显其野心。
正如柳春新先生在《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下篇第五章第一节分析:“司马懿立祖庙与蜀汉为诸葛亮立庙还有所不同,其事类似于古代诸侯立庙,有象征家族基业的意味,但古代诸侯都是立宗庙于自己的封邑,然则司马懿立祖庙于京师洛阳,其逼宗庙之嫌岂非更甚?司马氏代魏之心,信然昭著矣。
解读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脱水精华版
解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西马讲书。
今天为你讲的这本书,叫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作者仇鹿鸣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致力于三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
这本书啊,猛地一看,名字也太学术了,如果要我换个名字,那它应该叫做司马懿逆袭记才对,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
大家知道,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历史的星空灿烂无比,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吸引人们的眼球。
同他们相比,无论治国才能,军事才能还是传奇性和神秘性,司马懿都不算出挑。
然而,当尘埃落定,一统天下的竟然是司马懿后代创建的西晋王朝。
这就非常令人好奇了,司马氏这个一开始不显山露水的家族,是如何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好解答了这个谜团。
据史书记载,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河内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安阳一带,在汉代地理版图中,它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脉以南,恰好是天下的中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汉光武帝刘秀就以河内郡为根据地,培育实力,进而夺取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由于经常爆发战争,河内郡民风彪悍,境内豪强纵横,崇尚武力是河内郡的显著特征,实际上,司马氏家族的发迹也是离不开武力。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多次参与西北方面的战士,累积军功,做到了征西将军,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出任过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的地方长官。
正是这两个人,为司马氏家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到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骏那一带,司马氏已经是河内郡的大家族了,大家族规大家族,但司马氏的影响力还局限于当地,用本书作者仇鹿鸣的话说,直至东汉中期,司马氏都只能算地方大族,在家乡他们有发言权,到了洛阳这种帝国首都就无足轻重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武将世家,司马氏家族没有学习儒家学说的传统,而在东汉王朝,不掌握儒家学说,是很难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的。
如树为什么如此重要,这跟汉武帝有关,当年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掌握儒术,成为汉帝国选拔文官的重要指标。
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思考
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思考近段时间有幸读了仇鹿鸣先生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书内主讲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讲析的十分精要,引发很多思考。
我对魏晋的了解,最初大都源于《三国演义》,上历史课时老师讲《三国志》是那个时期更为客观的史料,也曾拿起来寥寥翻了几页,可是一没有研究正史的意图,二没有融会贯通的古文能力,实在没提起兴致,后来碰巧看了一本《三国六大家族列传》,一时激起了我对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趣。
课本的历史,因为篇幅有限,往往只是一些历史的脉络和兴替的大道理,看似学到本质,实际上仅凭这些内容,深究考证时起来往往不知所云,更别谈运用自如。
繁复诡谲的历史细节,往往掩盖在大的历史脉络之下,不被我们所察觉,而我们所应掌握的,恰恰是这些内容,正如此书。
我们把秦朝到清朝统一称为封建时期,也不能说不对,但是非常笼统,历代王朝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方式千差万别,而魏晋南北朝是其中及其特殊的一个时代,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大的士族门阀政治左右着朝代的兴衰荣辱。
士,兴起于春秋战国,那时所谓士者,多是布衣好学之人,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思想的交锋,但是他们仍处于社会的底层,这个底层是指他们对于国事只能建议而不能决策,后世的士族门阀形成并非全部起源于此,但这是不可忽视的发源力量。
士人们通过立学、游说等方式传播自己的影响力,贵族则纳其为门客,统治者尽用其才,士人们大刀阔斧的干活,或求荣华富贵,或求青史留名。
战国四公子养门客三千,即是如此。
但是那时候的世界终究还不属于士人,因为宗族是更加强大的势力,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依靠,立即被秦国宗族势力灭杀;楚悼王死后,吴起失去依靠,立即被楚国宗族势力灭杀;士人们像是一个个物事,彼此独立存在,听之用之杀之。
死了商鞅,还有张仪,走了张仪,还有李斯。
其实这也是士人崛起的表现,统治者可以诛杀他们,却逐渐无法离开他们而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
秦之前诸侯分封制,秦觉得不行,开始了郡县制,结果二世而亡,当然这其中存在很多其他因素;汉朝一看这不得劲啊,又恢复了分封制,结果因为分封制本身的顽疾,玩着玩着玩大了,七国之乱差点让西汉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就有了推恩令,试图对国家的权力结构重新洗牌。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汉朝灭亡后,魏晋时期即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各诸侯拥有自治权力,家族政权活动剧烈的时期。
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错综复杂。
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以地主的家族、诸侯的家族、附庸的家族联盟为核心,家族网络也因
此得到拓展,互相依存共存。
这些家族为了实现权力和利益的传承,而建立起彼此的家族联系。
山阴公袁绍乃是一位势力达及百万民曰的君主,他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家族网络,与同样处在权力中心的董、公等各诸侯建立关系,成为中原大地上强大的政权。
另外,魏晋时期家族网络也发扬了勤劳之风、崇尚文明之习俗。
由于家族宗法、宗族联系
的存在,社会生活受到规范和约束,形成明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从而构成当时的社
会秩序。
当代的历史学家表示,正是这种宗法、宗族网络,让魏晋时期相对安定,鼓励文
化发展,促进了历史进程。
可以说,在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政治权力在家族网络支
撑下,形成垂直整合和平行对抗的格局;家族网络,又助推着政治权力的扩散,构筑起次责任制的人际关系,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尽管受到打击和影响,仍然给予了晋国各诸侯稳定的力量。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转折期之一,这个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而且重要。
在这个时期,政治权力被广泛地凝聚在一些家族之中,家族网络成为政治势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首先,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士族体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过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削弱了世族的力量,而将政权集中在中央。
然而,在汉朝的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怨积聚,士族家庭开始重新崭露头角。
魏晋时期,这种士族家庭经过几代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网络。
这些家族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实现了内部的联结,并在政治上形成了稳定的势力集团。
这些势力集团以家族为单位,通过掌握政治资源,争夺和继承政治权力。
其次,家族网络在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族网络在政治任命和继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政治任命通常是由朝廷主官授予,而家族网络则通过内部的联结和影响力来争夺这些官职。
往往是家族之中的人才或权势突出者得到了重要的政治职位。
这些官职的继承也常常是通过家族关系来决定的,子承父业成为家族网络延续的重要方式。
其次,家族网络在政治决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魏晋时期,政治决策往往是在家族内部进行的,这种决策制定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成员的利益和意愿。
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决定了决策的走向。
此外,家族内部也通过内部纷争和协商来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同时,这也导致了政治权力的高度家族化,缺乏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关注和承载。
最后,魏晋时期家族网络对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大量政治权力的聚集在少数家族之中,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
这些家族通过政治权力垄断资源和财富,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
另外,家族网络的形成也使得政治权力的交替更加复杂和困难,影响了政治体制的稳定性。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魏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不再以中央集权的形式存在,而是出现了一种更为分散的政治格局,由各个地方的军阀势力和贵族家族共同参与政治决策。
这一时期的政权更多地被地方军阀和贵族家族所掌控,形成了一个相对非集权化的政治格局。
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体现了各个家族之间的斗争和博弈。
在这个时期,家族网络成为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许多贵族家族通过亲缘关系、婚姻联姻等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族网络。
这些家族网络不仅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共同谋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在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上相互竞争。
家族间的联盟和博弈成为了政治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魏晋时期,贵族家族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十分激烈。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夺政治地位。
这包括通过贿赂、结党营私等手段来获取官位和政治权力,并通过掌握地方军权来对抗其他家族的势力。
同时,他们也通过家族联合的方式,共同对抗来自外部的威胁,维护自己家族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也普遍表现出一种脆弱性。
由于政治权力的分散,各个地方的军阀势力和贵族家族相互之间关系紧张,争斗不休。
这种分散的政治格局,使得国家的统一和治理变得困难。
各个地方势力常常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战争,给国家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变化,不仅仅影响了政治决策和国家治理的效果,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贵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占据了社会资源的大部分,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流动的减缓。
总的来说,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呈现出一种分散、家族化的特点。
这种政治格局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贵族家族的利益,又对政治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权力和家族网络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魏晋时期的政治走向和国家发展状况综上所述,魏晋时期政治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贵族家族的争夺与影响力扩大。
魏晋世系的家族关系与权力斗争
魏晋世系的家族关系与权力斗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均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魏晋时期的家族关系与权力斗争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魏晋时期的家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个时代,由于社会制度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家族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各种家族之间建立了复杂的关系网,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和势力范围。
此外,家族关系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个时代,政治权力既不是完全由帝王掌握的,也不是单纯由某个具体的官僚拥有的。
权力分散,而家族势力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关键。
各种家族势力互相竞争,通过互相联盟、婚姻联姻和其他方式,相互拉扯,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权力格局。
第二,魏晋时期的家族关系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代,家族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守护者。
各种经典文献和艺术品大多由家族保存和传承,这一方面加强了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家族关系也影响着官员的选拔和升迁。
在魏晋时期,不少官员是通过家族势力的力量进入官场的,他们多数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关系。
而在这些官员的任职期间,家族势力则会成为他们权力的重要支持和依靠。
最后,魏晋时期的家族关系还与社会阶层和人口迁移有关。
在这个时代,家族背景和关系常常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依据之一。
有一些家族,由于它们的地位和实力,成为了社会的精英和代表,而其他家族则被边缘化和排斥。
同时,由于人口迁移和战乱等原因,一些家族得以在不同地区扎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家族势力。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的家族关系与权力斗争密切相关。
他们构成了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个复杂网络,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虽然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它的价值和启示仍然对今天的社会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文将探讨魏晋之际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关系,并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魏晋时期,政治权力由皇室贵族掌握,而家族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相互依存。
魏晋时期,政治地位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出身,例如出自古代贵族世家的人士,他们通常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官职;二是通过官员选拔制度,例如九品中正制和童子骐制。
而在政治晋升过程中,家族的背景与群体网络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其次,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相互影响。
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往往能够通过扩大家族网络来巩固自身的地位,而政治权力则可以使家族成员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地位。
有政治权力的家族在政治上往往能够实现多种利益交换,为家族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政治权力还可以通过婚姻、同盟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家族网络,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
因此,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互动成为魏晋时期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关系中,有一些重要的现象值得关注。
首先是家族的扩张与政治上的晋升之间的联系。
魏晋时期,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有些家族采用了血缘扩张、同源分出和宗族规模的扩大等手段。
这样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上的晋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政治权力对家族发展的影响。
政治权力往往能够为家族提供更多机会,使其成员有更大的可能获得高官厚禄。
此外,有政治权力的家族还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和扩大家族的利益,使其家族地位更加稳固。
再次是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变革。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西晋晚期,王国家族成为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而较小的地方宗族则逐渐失去政治地位。
总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权力是家族晋升的重要途径,而家族网络则能够帮助政治权力巩固自身地位。
魏晋南北朝读后感
魏晋南北朝读后感
读完《魏晋南北朝》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我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被西晋所统一,但随后又出现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等事件,使得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定。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王导等人,他们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如纸张的发明和铁器的制造等。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起来。
同时,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陶渊明的诗歌、顾恺之的绘画等。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这部书首先揭示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政治角度看,这个时期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深重危机,一时之间动荡不安。
然而,正是这种动荡的时代背景,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墨客在他们骚动的时代里,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顶梁柱。
本书通过对这些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果的详细介绍,再现了魏晋时期丰富多彩的政治风貌。
其次,本书通过对文人墨客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风貌。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思想精神的群体之一。
他们在帝王之间穿梭,参与政治斗争,同时也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
他们以自我表达为己任,以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不乏旷世之作。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文人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活动,成就了历史上最具个性和独立性的文化现象。
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揭示了魏晋时期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不仅呈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雅集的繁荣景象,还深入研究了魏晋时期的诗词、文言文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展示了文人墨客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最后,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的评价和解读,总结了魏晋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魏晋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独具特色,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的深入研究和细致观察,对魏晋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使读者对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思想境界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全面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独特之处。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读后感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读后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Social History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life during thi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daily life.One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during this time.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onstant political turmoil and frequent changes in ruling powers. The book vividly described the power struggles between different fact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various dynasties. For example, the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country in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ed to a fragmented political landscape. This period was marked by civil wars, rebellions, and theconstant shifting of borders.Another interesting aspect discussed in the book is the social hierarchy and class structure. During this time, society wa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lasses, including the ruling elite, the gentry,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 ruling elite consisted of the emperor, imperial family members,and high-ranking officials. They enjoyed privileges andheld significant power. The gentry, on the other hand, were the educated and wealthy class who held important positions i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common people,including farmers, artisans, and merchants, mad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The book also shed light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time. Agriculture was the backbon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was engaged in farming. The book described the various farming techniqu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rrigation system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agriculture, trade and commerce flour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ilk Road played acrucial role in connecting China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facilitating the exchange of goods, ideas, and cultures.Furthermore, the book delved into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of the time. It explored the flourishing of literature, art, and philosophy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renowned poets and writers emerged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eaving behind a rich literary legacy. The book also highlighted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society, as it became widely accepted and integrated into everyday life.In conclusion, "Social History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insightful overview of the social life during thi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It explores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social hierarchy,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of the time. Reading this book has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fascinating era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society during that time.中文回答:《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一书让我对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内容观后感150字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内容观后感150字After watch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 can't help but be deeply moved by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at once thrived in ancient China. The period spanning from the 3rd to 6th centuries AD was a time of great changes and turmoil in China, with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various regional powers.观看了魏晋南北朝的内容,让我深深感受到古代中国曾经繁荣的历史文化。
公元3至6世纪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汉朝的覆灭和各地区势力的崛起。
One aspect that struck me the most was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the art and literature during this era. From the elegant calligraphy of Wang Xizhi to the profound poetry of Tao Yuanming,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roduced some of the most iconic work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artistic styles and influences created a vibrant and dynamic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captivate audiences today.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方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与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魏晋史读后感
魏晋史读后感《魏晋史》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魏晋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在魏晋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统一的汉朝逐渐演变为分裂的三国时期,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割据局面。
这种政治变革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命运,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小说中对政治家、军事将领和官员等人物的塑造,我对魏晋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政治变迁对人民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对魏晋时期社会风貌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战乱和动荡,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小说中对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和疾苦。
同时,小说中对士人、商贾、农民等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小说中对魏晋时期文化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小说中对这些文化名人的生平和成就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魏晋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魏晋史》,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和疾苦。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我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魏晋时期的历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史料批评、文本解读与中古士族政治史研究——以《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中心
作者: 范兆飞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187-2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家族网络;政治权力;政治史;中古史;魏晋;文本解读;批评;史料
摘要:魏晋史的研究素来不乏名家名著,但近年来中国中古史的研究用“中心陷落、边缘崛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政治史、制度史和经济史的传统研究似乎日趋穷途末路,而医疗史、环境史和民间信仰等剑走偏锋的领域则风生水起。
笔者最近拜读仇鹿鸣先生《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以下简称“仇著”),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的一部著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拔逐渐形成强大的家族网络。
世家大族的崛起
02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依靠祖先功业和家学传承占据高位,并形
成固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
婚姻与亲属关系
03
世家大族之间通过婚姻和亲属关系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复杂的
家族网络。
家族网络中的权力分配
家族网络中的权力集中
世家大族通过掌控官员选拔和担任要职,将权力集中在家族手中 。
司马氏的家族网络
司马氏通过婚姻、血缘、亲戚等关系,建立起庞大 的家族网络,成为其掌握政治权力的基础。
八王之乱与家族网络
八王之乱是司马氏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家 族网络的角逐,对后来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 远影响。
02
家族网络在政治中的角色
家族网络的形成与演变
汉代察举制与豪门崛起
01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豪门家族通过控制官员选
曹魏的宗室制度
曹魏实行宗室制度,对宗室子弟进行封爵和赏赐 ,形成了以宗室为中心的家族网络。
3
曹魏的外戚与宦官
曹魏时期,外戚和宦官也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成为家族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氏政治与家族网络的关系
司马氏的崛起
司马氏依靠自身的才干和家族背景,逐渐在 政治上崛起,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力量 。
社会观念的变化
魏晋时期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相互关系,也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强调家族背景和血统的同时,也出现了对个人能力和才干的重视。这种观念的变化 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魏晋政治概述 • 家族网络在政治中的角色 • 家族网络与政治权力的互动 • 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通史中,我对魏晋风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1. 魏晋政治风度魏晋时期的政治风度可以用“缺乏秩序但开放包容”来形容。
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虽然国家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但却给了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魏晋时期的政治家也倡导着包容和开明的政治态度,儒家的“以文化治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 魏晋文化风度魏晋时期的文化风度有两个显著特点:思想开放和注重个人修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学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方面,王羲之等人提出了“笔墨丹青,气韵天成”的艺术观。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才华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荀子、郭象等人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并通过著作的出版和教育的普及来传播这些思想。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例如,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3. 魏晋社会风度在社会方面,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度也反映了一定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宽松,士族阶层的崛起和派系斗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文人为主体的士族阶层,他们通过才华和文化修养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这种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了农耕社会的传统等级制度,为后世社会结构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与此同时,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在魏晋社会中十分激烈。
各派系之间为争夺权力和资源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结语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它不仅推动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看魏晋风度
我看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给我留下的第一缕印象就是“帅”。
看金庸笔下的黄岛主,一袭青衫,独立于缤纷落英之中,碧海苍霞之间,一只玉箫,吹不尽人间黯然销魂,徒留给世人一个孤标傲世的背影,潇洒而倜傥。
后来我才明白黄药师绝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而是一个时代文人的缩影。
它不止于表面的洒脱与不羁,而在“帅”字背后埋藏着一个黑暗时代带给人的深层次苦痛,以及人生价值幻灭的无奈。
这个时代的名字叫做魏晋。
后英雄时代魏晋易代,三国的英雄们大多逝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魏武走了;楼高百尺,羞杀求田人的刘郎含恨身亡了;年少万兜鍪,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孙仲谋也不在了。
三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下大地神州真干净。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建安风骨中那日月之行,志在千里的胸襟气度,天下棋局,江山指点的豪情壮志,统统不见了,只剩下跳梁小丑们争权夺利,无边的贪婪与猜忌。
英雄们从来不忌讳使用权术,但权力从来只是他们达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他们追求的是整顿乾坤,开万世太平,可宵小们眼中只有追名逐利。
不由得阮步兵面对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一声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似叹刘邦、项羽,实哀魏晋太寂寞。
但有了英雄,就能解决这一切吗?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故一世之雄也。
但陶渊明看到的仍是黑暗的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挂冠而去。
世道人心若此,英雄的努力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又或者,问世间真的有英雄吗?倘若有,为何众生有如此之多的苦难;倘若没有,为何世间又如此热闹非凡。
这个问题好似一个永恒的死结,前人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
士人的性命魏晋,是文人性命最不值钱的时代。
大多数文人如阮籍,活在朝不保夕的时代,政治斗争的漩涡稍不留神就会将他们吞噬,更不用说嵇康、谢灵运那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名字,最后却只能在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中牵连冤死。
文人的性命为何轻得如此?我想正因为文人的力量之于专制王朝而言重于泰山,他们不值钱,恰恰因为他们太值钱。
魏晋读后感
魏晋读后感《魏晋读后感》是一篇让我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章。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物风采,也对当时的政治派系斗争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以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作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卓越的史学才华,揭示了魏晋时期的人物各具特色、思想各异的特点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通过魏晋二十四孝故事,揭示了这个时代人的品行和为人处世的理念。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流动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对个体的追求、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魏晋风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我被书中所描绘的政治家、文人、书法家等各类人物所吸引,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的风采和智慧征服了我。
他们的才情与意气、人格与品行、语言与表达均使我感到震撼与钦佩。
与此同时,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变化和时代的魅力。
此外,《魏晋风度》还深入剖析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派系之争。
这一方面是对历史的还原,另一方面是对历史的解读。
通过这些政治家大师们之间的斗争和交往,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错综复杂和多面性。
每个政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观和政治追求,他们的言行和政策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来制定的。
这使我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更加客观,对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魏晋风度》中,书中还通过魏晋二十四孝故事,详细讲述了当时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品行和修养,使我对魏晋时期的道德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十分丰富和多样,人们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化。
通过这些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的追求。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涉及大陆、日、台、美各地学者。
因此,我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抽时间读完此书。
之前读川胜义雄先生《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与宫崎市定先生《九品官人法研究》时,就发现对于魏晋之际历史他们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有些矛盾,也激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仇先生的书在这方面无疑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
此外,过去常听别人说陈寅恪先生的错误很多,但阅读量有限,陈先生具体哪里错误的文章还没有看到过。
仇先生此书可谓看到的第一本,对政治集团界限模糊的批评以及贾充等问题的研究都修正了陈先生的一些看法。
过去也听过史源学的说法,但读过的书中并没有什么作者特别提到史源,而仇先生的书则是我看过第一本提到史源的书,且反复提及,这与仇先生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分不开的,即史料是史家照亮过去世界唯一的镜子,但这面镜子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特别是正史的书写绝非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在编撰形成过程中早已受到了种种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与改写,因此,我们除了要继续透过史料这面镜子来了解古代世界之外,更有义务对镜子本身的作用机制保持警惕,追问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形象是否已被扭曲变形。
这种主张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素养,仇先生在讨论史料的时候,处处注重对书写的分析,也唯有清楚史源才更好的分析其书写,这两者是一体的。
这种对书写的分析无疑让仇先生在史料分析的深度上比别人更进一步,从而从大家熟知的史料中,解读出新的信息。
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本书自第三章第四节始对西晋政治的分析极其精彩,这或许亦源于我对于此段历史了解的不足。
但仇先生此书也明显有一些缺陷。
首先是仇先生指出陈先生政治集团理论界限模糊的理论,并且对司马氏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即提出司马氏是新型文化家族而非过去我们认知中的世传一经的传统儒家家族。
可在我看来,仇先生这一论述虽然看起来更清晰,但实际上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原因便在于仇先生并没有对此展开,没有说明这种新型文化家族与传统儒家大族有何区别,表现有何不同,并产生了哪些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说明,仅仅是注重史与注重经的区别的话,那并没太大意义。
不过,这一点,陈先生反倒是提供了一条史料,那便是司马氏虽然是儒家家族,但却精于权谋,手段狠辣和汝南袁氏明显不同(P14,黄山书社)。
这或许便是不同之一,但在没有其他新型文化家族作对比的情况下,这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这是新型文化家族的特征,所以这点还是有待研究的。
仇先生注重具体的研究,对很多具体的事件都有廓清之功,如对司马氏三代四人之别,淮南三叛之别,贾充形象的叙述,都非常精彩。
对陈先生的框架作了很多补充以及修正。
仇先生在学术史回顾中就指出了儒家豪族与法家寒族或汝颍集团与谯沛集团这种二元对立的缺陷,结尾中又再次提出,可见仇先生是有一个更大的野心的。
仇先生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范式。
并且进行了的一种力图用政治史叙述来代替社会文化叙述的尝试,如从人事而言,曹爽与司马氏并无不同,实际上他们基于同样的家族网络(P155),又曹魏已经儒家化,并非魏晋之别(P293)。
这都可看出,仇先生想取消双方在文化、社会上的对立,企图从纯粹政权转手的角度来重构这段历史。
这种尝试应该是可行的,如魏文帝时期重用儒家文人,又如夏侯玄这个本应为曹氏—夏侯氏一系的人竟成了名士的表率。
这都说明陈先生的范式更多适用于曹魏初期(即曹操时期),而儒家大族的胜利也未必一定要通过政权交替、魏晋易代,曹氏自身的儒家化也是儒家大族胜利的一种表现。
如此,魏晋易代的性质便有了讨论的余地。
但很可惜的是,在我看来,仇先生的这一努力是失败的。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仇先生此书俨然一部司马氏家史,处处以司马氏为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一切分析都从此种角度出发,那自然便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司马氏胜利的过程是很不确定的,武力夺取的胜利以及曹爽的投降都是一种偶然,而司马孚与陈泰只能被动的抵抗,而无选择的余地。
这是很有问题的。
曹氏与司马氏作为以往分析范式的两极,若想打破此种范式,也需从这两极入手,如着手分析曹氏魏武、魏文、魏明、曹爽的区别以及曹氏的儒家化等等问题。
遗憾的是仇先生书中对曹氏明显没有进行什么讨论,而只当成被司马氏团结力量打败的一个对象,在魏晋易代的过程中,司马氏极尽权谋,纵横睥睨,而曹氏与其他家族只有被攻击、配合、反对后辈处死的选择,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哪怕讨论司马孚、陈泰、贾充也更多是分析一个个人在面对一个政权力量时被动的抉择而非将其当做一股自主地、有活力的政治力量进行分析,探究其意图。
这掩盖了魏晋易代的许多面相,虽然对司马氏的认识更加深入,但对整个时代的认识反而更模糊了。
而这种以司马氏为主体的视角并不是万能的,在遇到诸如邓艾、王濬、石苞这种人的时候,司马氏便不能因他们的力量、功绩、才能而予以对司马氏最有利的对待,而不得不迁就各个重臣与家族看法、意见。
这个现象表明,各个家族与重臣是有足够的力量来影响其决策的,不止是简单的被动承受而已。
同时也因为只从司马氏分析,我们只看到司马氏在魏晋易代时的连横合纵,仿佛一切均是因为司马氏用了正确的计谋,团结了正确的力量而导致其胜利。
而没有注意到世家大族支持司马氏背后复杂的思考,以及为何放弃曹氏,又为对抗司马氏作出了哪些抗争。
仇先生没有用这种多元视角进行观察是极其可惜的。
希望日后可以看到提及这些内容的相关论述吧。
值得一提的是,书末所附对司马芳墓碑考释一文也相当精彩,极见功力。
翻看,越看越入神,态度也愈发郑重。
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将自秦至清的政治传统用”封建专制”四字一笔带过,是如此轻率取巧,粗暴斩断传统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智果,实则这”故纸堆”中有于今很多领域都可以借鉴的大智慧。
二是感佩于钱穆先生平心客观的历史态度,讲史条理性极佳,文字不锋芒,却让人觉得从容大气,诚恳宽厚。
虽非学术专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历代政治制度,这一题目已极宏大,又与文化、人事相连结,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本书单就制度,从四方面限定在一个范围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觉得是相对谨慎合理的,有其内在结构机理。
一是政府的组织,也即政府职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试与选举,政府与社会连结流动的角度,三是赋税制度,财政经济的给养角度,四是国防和兵役制度,军事的保障角度。
四个角度不是单独割裂,而是互有连接影响,用连系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政府的组织自秦至清,一共同特点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专制黑暗,未免武断,因一制度的由来和形成,都是要结合其国情来讲。
如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市民集合至广场民主公选领袖,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而中国立国规模大,小农经济发展早,散布全国,当时要来推行民选制度几乎不可能,况且民众是否真能有效操纵政权,民意多大程度上切实还另当别论。
就中央政府来讲,历来有皇权与相权之争的问题,因自大一统局面开始,皇室便和政府是分开的。
从历代相权的演化过程,我们也能看出皇权地位逐渐提高,相权逐渐衰落的局面:汉制宰相作为政府领袖,掌握政府实权;唐宰相由领袖制变为委员制,分而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已分割相权互为制衡;宋撤门下尚书,仅留中书在内廷,军事财政用人全不在宰相;明则中书亦废,六部分头而治,形成多头政府;至清军机建立,六部仅作执行机关,无权对下直接发命。
这也与上述皇权世袭相关,皇权世袭宰相却非世袭,皇权地位尊严不断升,政府的权不断降。
这也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大问题,制衡越来越薄弱。
就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来讲,自汉代官级扁平,转换灵活,至清中央在地方层层下派官员,不许地方有真正权柄,则是中央日益集权,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这从某一程度是好的,由四分五裂至统一集中,有一凝固的中央,利于政令集中高效,保障执行。
然而极而复衰,地方政权衰微也带来地方发展滞缓无持续性,不利于长远。
(二)考试与选举自汉以来,除皇权世袭为制度正统外,政府里便无世袭制,可以说,历代政府是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原旨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自汉举孝廉,至唐将进士之门扩大打开,凭事实讲,其显然是在开放政权,这也是科举内在精神。
一项制度能延续存在几千年,必有其生命力,但运行越久,也像机器年久折耗一般,有其积弊。
一方面,形成重文求仕的社会风气,加之传统政治”节制资本”的政策,引导民间才智竟求政治发展,抑制工商资本发展,造成政治上的臃肿病。
另一方面,进士及第即可入仕途,人人有入仕的希望和机会(虽不论这机会大小与公平),再加上刻意地重农抑商,逐渐形成一平铺的社会,无法形成有力的团体组织,这于中央加强统治自是好事,但却使得社会没有力量,长久下来不利于推动社会的总体发展。
(三)赋税制度财政经济是政治制度得以存立和延续的养料,自是有其重要地位。
中国自来是农业社会,土地制度又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根基,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
汉井田制已废,对土地采取自由买卖,轻徭薄赋却未能平均地权,无法抑制土地兼并之风,贫者无立锥,使减轻租税政策失去功效。
汉扩大版图需财政支持,由此衍生出”盐铁官营”的政策。
唐由租庸调到两税制演变,虽方便了征收,但一任农田自由转移,失却为民置产的精神,亦造成重复征收随地摊派现象,致使贫者愈穷。
宋明清以下也基本沿袭两税,政府多在税收制度上着眼用心,而把整顿土地制度这一本源问题放弃了。
土地制度的变迁改革本书未多加涉及,感觉也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四)国防和兵役制度养育政府靠经济,保卫政府靠武力。
如前所说中国社会崇尚文治,以文统武,但历代大多对军事这一块亦重视亦注意限制军队权力,尤其唐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以后。
汉全农皆兵,分为卫戍,属民众对国家担负的义务。
唐全兵皆农,府兵自给,武官立功,以功名奖励无实职。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中央文臣兼地方事,军权则集中中央,募兵制与长期防御政策不匹配,导致冗兵冗吏,加重财政负担。
明卫所制度重归唐制,军队自给,但承平太久,军队制度亦有松懈衰落。
清朝由于满族民族特性以及部族政权的巩固需要,初期军事力量较强盛,然也有和明同样的问题,国运隆盛,承平太久,有的八旗子弟一辈子不打仗,优渥特权自然会滋生松懈偏废。
这个话题又是好大,强军事、定军心,在当代也是个重要议题吧。
这块自己懂得实在太少,不能强加议论。
也像钱穆先生自己说的,历史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本书也只是从几个角度截面来看历代政治制度演变得失,更多是科普读物,不是学术专著,里面的各种说法也未必准确,但作为入门级对历史并无专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合适的。
我觉得,它所带来最大的启示,不在于学术方面的准确性有多高,对具体制度的解读有多精准,而是教我们郑重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启迪我们减少武断的思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是延续传承的,历代政治制度之得,之失,于社会,于组织,于个体,应该都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