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

合集下载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摘要当敏锐的人类学家把摄影机带进人类学的研究中以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藏北人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以后,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充满神奇而诱惑的土地。

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表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但是,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研究西部纪录片,本文通过介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的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粗略介绍他们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这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西部纪录片,以人类学的观点为起点,以西部纪录片为落点。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多样化,人类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含有许多人类学因素,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部地域,会有不小的收获。

再者,以人类学为基础,透视西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西部纪录片的价值,无一不含有人类学的观点和思想。

我国西部纪录片也曾经辉煌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长久,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为西部纪录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助于我国西部纪录片更有效的开拓国内外市场。

再者,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文化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而唯一拯救的办法就是影像纪录,因此,西部纪录片担任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在结论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西部地域特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为西部纪录片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类学;西部纪录片;地理形态;文化资源AbstractWhen keen anthropologists put the camera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When "the family in the northern of Tibet" of international fame rose to fame later, world anthropologist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pay close attention her Chinese this piece of land full of magic and temptation.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surfac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actual is existed countless conn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mature road. However, few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introduced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roughly from anthropology, this unique Angle to examine the western 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documentary, that is to start for placement. Western documenta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vast and varied geography, rich resources of human culture words, abundant geographical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s many anthropolog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vest. Furthermore, based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value of western documentary all contain anthropology views and ideas. In China's western documentary also once brilliant, but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did not las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western opens a new roads, documentary in western China more effectively to the documentary develop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Moreover,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ncept pervasive, many cultural extinction or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therefore, that influence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record a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be a conclusio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some documentaries.Keywords: anthropology; western documentary; ge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目的1922年6月1日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反映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在纽约首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此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电影的诞生之作。

浅谈民俗摄影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意义

浅谈民俗摄影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意义

照 ,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收藏价值。
(二 )
拍 摄 的 经 典 民 俗 摄 影 作 品 ,建 立 民 俗 摄 影 图 片 数
据 库 ,通过相关渠道、媒 介的传播,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文 化 交 流 ,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其超越语言的功能,也有
利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 )
把在民俗摄影创作中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摄影专业
展 等 方 面 都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 ,具 体 表 现
如下:
(一 )
民 俗 摄 影 在 抢 救 、记 录 和 整 理 民 俗 文 化 遗 产 方 面 ,
作 为 目 前 最 有 效 的 手 段 ,担 当 着 历 史 传 承 的 重 任 。这 些 民 俗
摄 影 作 品 是 对 当 地 乡 民 民 俗 生 活 的 纪 录 与 表 达 ,作 为 真 实 写
长期关注西北勒彝族群体,以摄影机为手段,利用摄影的本体语言和造型语言捕捉最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的
经典影像。其目的是记录、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
【关 键 词 】民俗摄影;文化价值;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131-01
―、民俗摄影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 国 内 ,从 2 0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起 ,就有摄影家进行民俗 方 面 的 拍 摄 活 动 。如 王 小 亭 、庄 学 本 、蓝 志 贵 等 ,他们 都 先 后拍摄过不少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图片。如庄学本的代 表 作 品 集 《庄 学 本 少 数 民 族 摄 影 选 》在当代被追封为中国 影 像 人 类 学 的 先 驱 ,其 影 像 作 品 被 视 为 开 创 了 民 俗 摄 影 的 先 河 。蓝 志 贵 从 2 0 世 纪 5 0 至 7 0 年 代 ,通 过 他 的 镜 头 ,拍摄 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反映西藏人文风光的摄影作品,使西藏历 史成为了经典的视觉影像。2 0 世 纪 9 0 年 代 ,民俗摄影成为 众 多 摄 影 人 热 衷 的 题 材 ,在 该 领 域 取 得 重 要 成 绩 的 有 李 泛 、 吴 家 林 、尹 永 宏 等 。如 作 为 摄 影 家 与 高 校 教 师 双 重 身 份 的 李 泛 ,曾数十次深人四川省大凉山山区和滇南地区,用影像记 录 下 彝 人 充 满 神 秘 色 彩 的 生 活 画 面 ,留 下 一 个 民 族 的 影 像 记 忆 。云南本土著名摄影家吴家林,被 誉 为 “走上国际影坛的 摄 影 大 师 ” 。他 以 一 个 东 方 人 的 视 角 ,运 用 东 方 人 的 手 法 , 拍 摄 了 大 量 反 映 滇 西 北 这 块 土 地 上 芸 芸 众 生 的 影 像 ,其作 品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价值。本 世纪初,民俗摄影已 经 成 为 中 国 摄 影 中 的 一 大 流 派 ,尤 其 是 随 着 中 国 民 俗 摄 影 协 会 的成立,民俗摄影在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在 国 外 ,对民 俗 摄 影 的 研 究 成 果 也 不 断 涌 现 ,如英国摄影家汤姆逊早在 1862-1877年间对伦敦街头生活景象及中国百姓生活实态的 拍 摄 ,这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了。英国的纪 实摄影家斯顿爵士专门拍摄带着传统色彩的生活习俗照片, 其 中 有 不 少 在 艺 术 上 颇 有 成 就 ,有 的 照 片 非 常 有 历 史 价 值 。 德国摄影家桑德对整个德国日耳曼民族肖像的研究和拍摄, 并 出 版 《时代的面孔》。 截 至目前,学界关于红河州葬族民俗摄影的学术性研究 相 对 匮 乏 。大 多 摄 影 师 由 于 各 种 主 、客观 原 因 在 拍 摄 中 存 在 “猎奇”现 象 ,其表现的手法和艺术语言相对单纯,拍摄表 层 的 东 西 太 多 ,没 有 把 重 点 放 在 对 民 俗 文 化 的 真 正 内 涵 上 进 行阐释〇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

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特约摄影记者。

长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的图片资料。

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有关他的具体介绍,分享给你们!中国知名摄影师庄学本生平: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

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1941年,庄学本举办了“西康影展”,以真实的形象介绍了西康的山川、地理、民族、物产,吸引观众二十万余人次,其中有国民党高官如孙科、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等。

据庄学本在《筹办西康影展经过》一文记载,“总计影展材料的搜集占23县,费时3年。

举行影展的都市3个(重庆,成都,雅安),会场8处,陈列9次,展览37天,观众约20万(重庆10万,成都10万,雅安8千)”。

在1941年2月到5月,重庆新民报、重庆大公报、成都中央日报、成都中国日报等十数家报刊杂志还报道了西康影展。

庄学本在1949年开始了明显的转变:他依然重点拍摄肖像照,还会利用在《民族画报》外出采访的机会,到各地开展考察,但“他不再是完全个人的拍摄,而是根据政治的需要开始做选题,他的照片变得很阳光,高歌猛进,意气风发”。

1965年4月8日,身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景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景

和 马林诺 夫斯基 的《 西太平洋 的航 海者》 , 提供 了民族学 调查与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5 作者简介 : 孙凤娟 ( 1 9 8 7 一) , 女, 山东泰安人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与政 策专业 2 0 1 1 级硕 士研究 生 , 主要 研究伊斯兰


影视 人类学概念 的界定
啡馆 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 映了 自己拍摄 的影片 《 工厂 大 门》 、 《 火 车到站》 等, 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 的诞生 日。 而摄影技 术 一 出现就 被一 些人类 学 家运 用于 收集 人类 学方 面 的资料 。 1 8 9 5 年, 雷格纳特 与人合作 , 拍摄 了塞 内加尔妇女的手工制 陶。 到1 9 2 5年库珀和舍德沙克拍摄 的《 草地》 , 可 以说是 民族片发展 的初期 阶段 。 早期拍摄 的影片或是纯粹 的收集资料 , 或是仅仅为
学是用摄像头来记录被调查对象的 。
和新西 兰拍 摄 ; 1 9 1 7~1 9 1 8 年, 马丁和奥萨 ・ 森 在西太平洋所罗 门岛和新赫布里群岛上完成了影视短 片 。 虽说早期 的民族学家 的拍摄主要 以素材为主 ,但也为后来 民族志 电影 的发展奠定 了 基础 。这一 阶段必须要提及 一部 民族志 电影经典 《 北方 的那努
第2 6 卷 第2 期 2 0 1 3年 6月
山 西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Co l l e g e f o r Yo u t h Ad mi n i s t r a t o r2 0世纪 2 0年代 ,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式 的民族学研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图像叙事研究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图像叙事研究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图像叙事研究摘要: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在四川凉山的民族志摄影,包罗万象,其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凉山彝族社会珍贵的画面,而摄影作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庄学本的凉山图像叙事,涉及生活、肖像、文化等方面的图像,论文试着来挖掘其人类学精神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庄学本;图像叙事一、引言影视人类学作为新兴学科,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1934年至1941年间游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拍摄藏、羌、彝、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与民族调查工作,曾出版作品《羌戎考察记》(1937)、《西康夷族调查报告》(1941)。

而当时1939年至1940年期间,庄学本在凉山展开了中国摄影史上极具意义的民族志摄影。

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次考察自二十七年十一月五日离开康定起,至二十八年七月三十日重返康定止,共计八个多月,中间停留考察的夷村:有越嶲的田坝,冕宁的枧槽沟,拖乌,阿希落,昭觉的倮子,沟罗,四块,三湾河,竹核,小海子,大坪子,大涼沟,两盐的元宝山等十二处,以田坝,昭觉的时间较长,都再有二十天担搁”,庄学本深入凉山腹地,与后来林耀华调查的雷、马、屏(雷波、马边、屏山),形成凉山南北互补之势,为完整地认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凉山,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图像资料。

二、“乡下的兄弟”:遇见的人人类学家大卫·麦克道格说:“影视人类学最珍视的,是我们遇见的人,他们生活其中的房子、街道和院子,他们的旅行,他们面对的困境,他们制作并使用的物件,他们听到的声音,他们的面孔和言谈,他们的恐惧和喜乐。

”庄学本遇见的人,表现在他的肖像摄影中,这些肖像摄影,即便是黑白摄影,直到如今,这些面孔仍然充满生命力,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径直站在观看者面前。

《西行影纪》(三)第104页,一个彝族女人的刺绣,这张照片还被当时的知名上海画报《良友》取用作封面。

影视人类学概述

影视人类学概述
方的那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在纽约的首映获得极大成功。《北方的那努克》
被认为是早期人类学片的经典之作,并被认为是人类
学电影的诞生之作。后来,分别在1926年和1934年,弗来贺提还发行了有关萨摩亚群岛的
《莫亚那--黄金时代的浪漫曲》(Moana-A Romance of the Golden Age)和有关爱尔兰
类学家在拍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客观、超然或客位的态度来反映被拍摄对象,并避免在
人类学片中带入拍摄者的情感和偏见或避免影响被
拍摄者。在20实际60年代以前,西方的人类学界,在影视人类学领域,人们就是持这种思
想来指导人类学片的拍摄的。
在影视人类学介绍到中国之初,中国的人类学家在进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时,
1901年,斯宾塞(Baldwin Spencer)在澳大利亚拍摄了袋鼠舞和祭雨的仪式。
1904年和1907年,伯奇(Rudolf Poch)分别在新几内亚和西南非拍片。
1908-1910年,汉堡南海考察队在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拍摄了土风舞等内容。
1912年,格斯顿.梅里斯(Gaston Melies)在塔西提和新西兰拍片。
在台湾埔里乡村汉族的传统文化。 80年代,美国的
卜道在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的人类学系教师后,带领学生拍摄了赛夏族的朝拜矮灵的祭
祀活动。 1984年,胡台丽教授拍摄了记录排湾族"五年祭"的人类学片。 1997年,胡台丽
教授拍摄《穿过婆家村》,记录了台湾乡村社会的
变迁。
在90年代,还有以王慰慈女士、李道明以及井迎兆、李泳泉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类学
力拍摄和播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例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本文关键词:人类学,学中,人类,作用,影视心理学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本文简介:摘要:影视人类学是以蕨麻影像与影视多种手段表现人类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十分建立比较文化的才学。

人类学片即影视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发展起着影视娱乐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布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

关键词:影视;影视人类学;人类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人类学中的示范作用本文内容:摘要: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表现人类原理,记录、不够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人类学片即影视人类学对的人类学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

关键词:影视;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族群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2-0280-02一、解说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整体表现以影像与影视手段个股表现人类原理,记录、展示和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最常见的影像与影视作品载体是黑白或彩色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以及由新一代数字照相机——电脑构成的多媒体表现系统。

”[1]在人类学的教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以照片摄制、分析和民族志电影(录像)制作最为常见。

影视人类学的英文是VisualAnthropology,此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85年,当时彼时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美国纽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Balikci)将这个术语介绍到中国来,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中影人类学的历史、社会制度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出现明显正式出现在韩国的刊物上。

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大 众 文 艺大148在毕业创作指导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非常感兴趣,都想用影视人类学的观念、方法进行纪录片创作,纪录、留存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现象,然而由于方法不当,往往最后的成片的效果与预期差距很大。

在此,我想就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与大家做一个交流,谈谈我的一些基本思考。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目的是要获取客观真实的视听素材,留存及展示被摄对象的“原生态”人文现象,其潜在的学术价值有时是难以估量的。

虽然与其它类型的纪录片拍摄没有太大的区别,拍摄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得,但影视人类学最终追求的是影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影视人类学纪录片与其它纪录片相比,在拍摄方法上和镜头的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视点的建立视点又称为视角,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物理性质的机位、镜头的角度,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二是心理性质的作者立场,可以理解为作者站在什么角度看待被摄对象,这是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在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将其分为本位视角与他位视角拍摄,也称为“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

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认知、观察、拍摄对象的总视角。

通俗地讲,就是作者的“立场问题”。

如果是站在被拍摄者的立场来拍摄,用被摄对象的目光来认知被拍摄文化,就称为“本位视角”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往往在有主持人的纪录片拍摄中使用较多。

主持人可以是被摄文化族群中的一员,也可以是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甚至专家、学者,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就是使用这种方式拍摄的,全片以主持人焦建成的主观视角,向观众介绍了长城沿线的历史变迁。

反之,称为“他位视角”。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被摄主题。

纪录片 “直接电影”流派基本就是使用这一方法拍摄的,他们主张纪录片拍摄者要“象墙上的苍蝇”(梅索斯语),不干预拍摄对象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客观记录。

这也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作品总的基础视点。

图像的“背后” 庄学本民族志摄影的阐释

图像的“背后” 庄学本民族志摄影的阐释

摄影家Photographer archives Interpretation of Recording Nationality Photography of Zhuang Xueben不论是对于中国的摄影界,还是对于中国的人类学界,庄学本都已构成为一种存在,这一存在的标识就在于庄学本的西部行走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以及行走中拍摄的民族志图像文本所散发出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庄学本的行走及其图像记录,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因为在他的图像文本中,没有刻意的、用于装点的艺术化,却达到了摄影艺术的至境,那就是情感的真实和诚挚、摄影家与拍摄对象的目光交流、视觉机器的隐匿或不在场所带来的场景的自然呈现,这一切使得庄学本的民族志图像本然地具有了言说的力量,其本身就是他者文化的一种自我倾诉,无须借助于文字说明,甚至无须了解那些人物与场景的背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种文化的气息,那些文化世界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内心。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说过这么一段话:“照相机发明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英雄主义:幻象的英雄主义。

摄影术开创了一种新的非职业性活动模式——允许每个人都展示某种独特的、投入的感受力。

摄影家们告别故土,启程去猎取文化、阶级和科学的收获物,寻找震撼人心的形象。

通过这种积极的、遥遥在望的、评价性的、无偿桑塔格的这段话具有某种反讽的意味,充斥着对资产阶级主体的分裂的某种怨恨,但她所说的那种英雄主义在庄学本的身上有着另样的体现:庄学本虽然来自高度资本主义化的文明大都市,但他并不是那种满载着资产阶级怨恨的主体,因此他的“幻象的英雄主义”不是为了借异文化的符号来投射资产阶级的分裂性主体所特有的那种被耗尽的欲望,他没有借助对某个他者文化的消费来填充自己的匮乏;他的照相现实主义式的描摹和记录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学术话语的操控,但他的摄影实践却总是奠基于自我与对象的一种情感交流,他的镜头总是洋溢着一种热情,一种自信和信任,所以,在他的图像文本中,我们很难见到资产阶级的民族志摄影中常有的那种主体与他者之间的权力结构以及看的无意识在这一结构关系中的运作。

民族志摄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

民族志摄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

民族志摄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作者:德戈金夫来源:《中国周刊》2019年第01期对许多摄影师来说,“民族志摄影”是一个颇为时髦却又不甚了了的词汇。

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自己的创作套上“民族志摄影”的外衣,帶入人类学的语境中阐释和解读。

然而,由于大多数摄影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人类学训练,受知识结构所限,在面对它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时,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与偏差。

近年来,随着一些以“影视人类学”“民族影像志”为主题的学术活动、摄影比赛和展览的相继举办,“民族志摄影”逐渐进入中国摄影界的中心视野,在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同时亦常呈现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那么,所谓“民族志摄影”究竟该如何理解?它与我们以往所说的“民俗摄影”“民族题材摄影”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异同呢?“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anthropology)的核心研究方法,它基于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对人类社群文化进行详细描述。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社会科学,拥有许多分支学科,如文化人类学(亦称社会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亦称体质人类学)等。

20世纪中后期,文化人类学者逐步发展出运用影像(动态的或静态的)作为手段进行民族志书写,通过“影像民族志”这一载体记录和表达人类学的知识与理念、描述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它通常被译作“影视人类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亦称民族志纪录片)在该学科研究中的主流地位,而与之相对应的“民族志摄影”作为影像民族志的另一种形式则较少被谈及。

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副教授认为:“在野”和“守望”是影视人类学的核心价值。

所谓“在野”,一方面指人类学研究是前现代的、边缘性的、少数派的价值体验、理解与阐释,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暗示“田野调查”在其中的重要性。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

收稿日期:2023-03-10作者简介:陈晓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像艺术理论、影像人类学、民族志影像等。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陈晓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

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

庄学本摄影作品既是民族志“科学影像”与摄影美学彼此渗透的尝试,也是在集体图像的整体性描述上对个体面貌的还原。

民族学理论为庄学本的影像提供了学术支撑,使庄学本的影像呈现出民族学与摄影学的双向互动特征;庄学本的学术成长路径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志在发展时期以学致用、服务边政的应用性倾向。

关键词:庄学本;民族志摄影;学科建构;科学影像;摄影美学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2-0059-12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4.02.008 近年来,在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中对民国时期的民族志摄影师庄学本的回顾与研究形成了“庄学本热”。

2002年,《中国摄影》杂志刊发了一期以“庄学本:一位被淡忘的摄影大师”为名的专题,刊登了数位学者及相关亲友的评议文章,可视为庄学本进入研究视野的起点。

在此之后的20年间,庄学本作品以专著的形式累积出版了8部,其作品也展出于广州、连州、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内外摄影展中。

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在社会上逐渐被人熟知,而且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察记录和民族志影像材料也获得学界关注,学界对于庄学本的研究也持续升温,从2002至2022年,围绕庄学本的相关评议文章及研究论文已逾百篇,其中既有在艺术学、人类学、传播学等领域中颇有影响力的研究者的发声,也有包括将庄学本作为重要研究个案的硕博论文。

他足以被冠以“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过往的辉煌却不为人知

他足以被冠以“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过往的辉煌却不为人知

他足以被冠以“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过往的辉煌却不为人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国家先后有两位大师走进横断山域,记录了当时这个地域的人文风光,为后世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位是孙明经,另一位就是庄学本。

图片庄学本(左)与孙明经(右)现在提起庄学本,通常会冠以“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这样的头衔。

但在1984年这位摄影大师去世的悼词上,却连“著名摄影家”这样的字句也被要求删改。

图为藏族贵族少女,甘肃夏河,19361934年,自学习得摄影技术的庄学本,怀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进入西藏,开始了对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近十年的考察。

期望以自己的行动报效国家。

图为藏族妇女,甘肃夏河,1936“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

”“要开发整个西北,必先明了这个关系重大的腹地。

”图为甘孜寺,西康甘孜,1937他的镜头专注于当时的“白地”(地图上没有记载的地方),目光从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到自然生态、宗教、文化、习俗,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形态。

图为羌族妇女,四川理番,1934。

他注重对“开发西部”所需资料的记录,也追求摄影的美学。

5000多幅照片,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民情、风光地貌。

图为骷髅舞,青海塔尔寺,1936。

1941年,庄学本举办了中国影展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康影展”,先后在重庆、成都、雅安开展,据记载吸引观众二十万余人次(虽然馆长觉得人数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展况之盛),重庆新民报、重庆大公报、成都中央日报、成都中国日报等十数家报刊杂志争相报道。

图为贡嘎寺,西康泸定,1938。

图为龙山寨古碉楼,四川威州,1934。

图为天葬时喇嘛诵经祈祷,青海玉树,1937。

庄学本的拍摄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明显转变,肖像虽是重点,但更多的是根据政治需要做选题,他开始注重新旧社会的对比。

如同新中国,高歌猛进,意气风发。

图为主持祭祀仪式的彝族毕摩,西康昭觉,1939。

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从三个维度再思考庄学本西部民族志摄影

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从三个维度再思考庄学本西部民族志摄影

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从三个维度再思考庄学本
西部民族志摄影
董卫民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1934年至1942年间,庄学本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摄影、考察,以当地少数民族人物、习俗、宗教活动等为对象,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塑造出明朗、传奇的边地意象,正经受异族入侵的国民通过它们建构起了关于中国西部的国
家想象,也激发了救国图存的热情.《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图画周刊》等新闻摄影画报以及城市“新媒体”,勾连起了庄学本西部摄影边地意象到国家想象
的转换.但是,近10年来研究者多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研究庄学本,而忽视了他摄
影艺术家和媒体人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从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三个维
度对庄学本的西部民族志摄影进行再思考.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董卫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4
【相关文献】
1.科学民族志的"他者"呈现——略论庄学本的中国西南摄影 [J], 熊迅
2.三十年代藏彝走廊的民族志摄影——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J], 邓启耀;
3.从想象形状到精确度量,促进空间想象力深入发展——“运动的圆”之后的再思考和再实践 [J], 刘克臣
4.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 [J], 罗雨
5.从想象形状到精确度量,促进空间想象力深入发展——“运动的圆”之后的再思考和再实践 [J], 刘克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类学概论影视⼈类学概论第⼀讲:光影联姻:⼈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何为影视⼈类学1、Visual Anthropology 视觉⼈类学影像⼈类学影视⼈类学影视⼈类学运⽤动态(即影视⼿段)来记录和表达⼈类学的知识与理念。

⼆、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2、绘画(⼀)视觉暂存原理(⼆)⼼理补偿原则(三)幻觉第⼆讲⼀、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视觉⼈类学从逻辑上源于此种信念:即⽂化是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显现出来的。

这些符号存在于社会或⾃然环境中的⼈类姿态、典礼、仪式以及⼈⼯制品当中。

⽂化可以被设想为通过情节性的脚本⾃我构建,拥有台词、服装、道具和舞台的男、⼥演员居于其中,⽽⽂化本⾝便是⼈们参与其中的所有场景总和。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分析与呈现的资料。

———————美《⽂化⼈类学百科全书》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论是照⽚、录像带、电影胶⽚还是⼿绘,都是⼀种观察⽅法。

但更为重要,它还是⼀种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的⼿段。

它提供了⼀种通过镜头观察⽂化的新视⾓,⼀条研究与理解⽂化、社会、⾝份与历史的新途径。

它只会引发进⼀步的探究,⽽⾮得出定论。

影视⼈类学家将他们的观察成果与其他⼈的⼈类学、社会科学家共同分享,并融⼊到各⾃的研究领域当中。

——————美《⼈类学百科全书》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是指在岩⽳、⽯崖壁⾯和独⽴岩⽯上的彩画、成刻、浮雕的总称。

古⼈在岩⽯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类的⽣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构成了⽂字发明之前,原始⼈类最早的“⽂献”。

五、影像⽅法与⼈类学的联姻影像与⼈类学同⾏,需要若⼲相互作⽤的前提条件:(⼀)静态与动态的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发明1、1893年法国⼈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这种借助于机械,并由光学作⽤和化学原理⽣成的图像,最终成为影视⼈类学的直系先祖。

庄学本的凉山

庄学本的凉山

庄学本的凉山庄学本(1909-1984),中国现代影像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中国摄影史上一位被忽略的大师级人物。

这是在大凉山腹地,昭觉城,一个偏远冷寂的地方。

冬日的阳光下,身披披毡的彝族人席地而坐于城墙下,悠闲地晒着太阳;后边七个人站立着,最前面的小孩子,神情专注地看着摄影者。

而城门洞因为阳光的阴影显得深不可测,只是从一角的光照看得出,木制大门似乎紧闭未开。

图片文字简要:昭觉城建于1901年,城的直径只有一百几十米,民间用“一灯亮四门”形容它的小。

当时城内居民仅有几户,共几十人。

这就是我看到的昭觉城最早的照片(1938年摄于四川昭觉)与这些黑白照片一起看到的,还有裹着头布的男子、练习弓箭的武士、田间的妇女、盛装的新娘等等,部分有明确的地理位置,有些没有标注,但我认为这是在凉山任何地方都能拍摄到的场景,换言之,许多的场景都是那样的熟悉。

而且,凭一种模糊的直感而言,影像中几乎没有那一个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标记。

吹奏葫芦丝的彝族男子(庄学本摄,图片来自网络)遇夷人包围惊险但终未被擒去12002年春天,第一次读到庄学本有关凉山摄影作品时,我被半个多世纪前的图像深深震撼。

那年的第2期《中国摄影》杂志,刊登了以《庄学本:一位被淡忘的摄影大师》为题的策划,43个页码、81幅图片、8篇署名文章,据说是该杂志自创刊以来最大规模的摄影家个人专题。

其中“夷族”一节13幅图片,既有《凉山昭觉城》《彝族大堡子》,又有《彝族婚姻》《彝族丧事》和《奴隶主妇女出门》等。

摄影理论家李媚评价庄学本是“中国摄影史上一位具有文化自觉的摄影家”。

庄学本(1909-1984),中国现代影像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中国摄影史上一位被忽略的大师级人物(图片来自网络)庄学本的大凉山之行,可以从《庄学本全集》中的日记,确切知道是1938年11月5日开始的,直到7月30日。

他到了凉山的几个县,还去了今天属于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以及分属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的泸沽湖。

感受一二三

感受一二三

感受一二三整整一年的“李媚视点”专栏,每个月都必须写,有时候真不知道该写什么是别人愿意看的。

后来我似乎有点明白,其实这个年代大多数写字的人基本是自言自语。

明白这一点对我是一个打击,让我清楚地知晓写字必须出于自己内心需要。

好在这是最后一期了,片断性地把最近干活儿中的点滴感受写一两段,算是结束。

一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编辑《庄学本全集》,难得中华书局愿意出这种可能是赔钱的书。

难得有时间、有心情、有精力把一个摄影大师在远离我们70多年前拍摄的照片基本一张张地读过??人类学的摄影方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才被一些摄影师开始尝试,也才被我们知晓。

尽管,这个概念和这种工作方式在我们提到的时候,其实是多么的模糊不清。

在编辑《庄学本全集》的时候,我不断地想,为什么在我们的视野里,人类学摄影的工作方式竟然长久地一直隐于黑暗之中而不被我们当今的摄影人尝试甚至重视?而现在自称做影像人类学的人们,其实大多还只是在这个学科的门外,表达着自己的愿望和粗浅的一厢情愿而已。

读了庄学本留下的图片和文献资料,我才知道,人类学的摄影方式,实在是需要深厚的学养,需要踏实地学习和把握人类学调查的基本方法,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生活差异的一种工作。

人类学摄影可不是悬挂于口头以炫耀学术光环的词汇。

我想举两个例子可以具体地说明他的工作:庄学本留下的文献中记录着他在对每一个民族村落的调查内容,其中包括:地理环境、身体调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六个方面。

我在庄学本留下的图片说明中看到在“社会生活”一项中,列有对贵族、平民、僧侣三类人群的拍摄,在对这三类人群的拍摄中,有“平民见活佛的礼貌、平民见土司的礼貌、平民见官员的礼貌”。

在阿坝果洛地区地理环境的拍摄中,他的图片说明有“番地春天的气象、夏天的气象、秋天的气象、冬天的气象、下雹时的气象、骤雨将至的气象、雪中的气象、晴后的气象、积云密布时的气象……”。

通过这些图片说明,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学摄影是怎样把社会调查视觉化的,是通过怎样的行为方式体现社会阶层不同差异,通过怎样的观察记录一个地区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的。

现代性的叠影r——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现代性的叠影r——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现代性的叠影r——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亢宁梅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5)001
【摘要】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被认为"具有艺术和人类学的双重价值",对于庄学本影像文本的解读基本上也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的.然而,城市化、摄影、民族性、商业化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本中都有所表现,三者之间存在着裂隙.不能仅仅以人类学影像命名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这些文本的生产场域、传播途径、被改变、被遮蔽都处于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必须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还原解读,才能发现庄学本影像文本的多重意义.
【总页数】6页(P146-151)
【作者】亢宁梅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J], ;
2.审美主义要义及其多重矛盾分析——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语境下进行探讨[J], 宋妍
3.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J], 金丹元;张书端
4.现代性的叠影——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J], 亢宁梅;
5.庄学本服饰影像的视觉人类学文化内涵 [J], 郭霄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V

DV

DV与民族影像的自我呈现有关民族影像的记录与研究,从文明发轫的早期便是一个事关重大的课题。

古代《山海经》绘本中对那些海国蛮族的荒诞想象、敦煌壁画中对西域各族胡人的绘影图形,以及清廷画师们对欧洲各国来华使节的工笔写真,都算是国人对异族相貌的初期认识。

摄影术的问世将民族影像的精确性提升到写实的高度,上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家庄学本游历西南、西北的羌、彝、藏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学图文资料,和他同一时代的电影摄影师孙明经则是早期摄制民族影像志的先驱性人物。

中国大规模的民族影像调查与拍摄活动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与民族识别工作紧密相关的少数民族资料片摄制工程。

这批兼具历史资料价值与民族政策导向的纪录片是特定时代的政治与文化产物,既有不可复制的文献意义,同时也因为过多的摆拍和宣教性,难以避免地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这种失真不单表现为对斯大林式民族理论的纲领性强调,还因为主流美学的限制和要求,多少粉饰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

由于器材昂贵、胶片短缺、后期放映场所的缺失,这批建国初期拍摄的民族资料片完成之后便大都束之高阁,更谈不上与被拍摄民族的沟通互动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人类学电影逐渐在中国传播,国内人类学者与纪录片创作者基于不同的背景,纷纷开始摄制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无论是独立制片人段锦川、蒋樾等人拍摄的《天边》、《巴廓南街16号》,还是有着新派学术背景的中国人类学家们完成的民族志电影新作,已经将客观记录的宗旨奉为圭臬,这固然和国际人类学影像的创作条规日渐接轨,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影像话语权的不对等,却日渐成为后者不满的源泉――即便人类学家或纪录片工作者以最大的诚意来还原该民族的生活形态,总会存在主位与客位之间的视角与认知差异,作为外来者的影像摄制组和原住民的客观界限从来都是难以抹煞的,而影像作品的主旨和趣味,往往更无法满足本民族文化主体对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

当然,国内外的人类学者也不乏训练少数民族影像创作者的先例,但基于专业影视器材的稀缺以及培训工作的繁难,这一尝试很少取得显著的成效。

中国民族影像志的滥觞:《西康影展》本末考

中国民族影像志的滥觞:《西康影展》本末考

中国民族影像志的滥觞:《西康影展》本末考
焦虎三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22()5
【摘要】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的成功举办,是我国影像人类学创始初期的重大文化事件,标志着由国人自己创立的中国民族影像志的发端与确立。

影展对于今后西南地区边疆调查的深入乃至我国民族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页数】7页(P65-71)
【作者】焦虎三
【作者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绵阳)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志影展现状与创新对策r——以广西民族志影展为例
2.摄影与摄魂:中央研究院成立初期民族志影像考(1928~1929)
3.民族志、纪录片与影像志: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4.身体感与触感影像民族志实践--基于槐塬女登节影像志创作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
作者:罗雨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8期
【摘要】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在当时地图没有标示的“白地”和人称“险地”的中国西部地区,考察了羌、藏、蒙古、土、彝、纳西、撒拉等民族,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民族民俗事象,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民族志摄影作品,使庄学本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

【关键词】庄学本;民族志摄影;影视人类学;西部民族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40-02
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1909-1984)怀揣着走进圣地西藏的梦想,深入边地长达十年,最终他未能踏足西藏。

在此期间,庄学本辗转深入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经艰难曲折,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民族考察。

将近十年的时间,羌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彝族、纳西族、撒拉族等部分地区都留下了这位独行者的深刻印迹。


这是庄学本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在这期间,进入边地考察的中国年轻学者并不在少数,使用人类学方法进行科学记录的考察著作也难以计数。

这一切都是在边疆危机和科学主义的驱策下形成的时代动向。

时代鞭策着这位年轻的沙龙摄影爱好者走向科学考察的田野;时代更辉耀着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爱国者,使他成为立足于20世纪的一位视觉大师。

一、浅析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产生的背景
(一)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背景
人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科。

从这个定义出发,关于人类学影像起源的研究从广义上说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技术,当时的摄影内容主要是记录人类的日常生活起居和生产劳动,具有内容、方法、角度的同一性。

后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手持相机的人们开始由室内延伸到户外,带着相机旅行、冒险摄影、战争一线摄影的形式应运而生。

因此,广义的人类学影像是从照相机的发明起源开始拉开序幕的。

但如果从影视人类学学科创立的维度,则只能上推至1973年的第九届芝加哥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与会者以通过宣言的方式,宣告了这一将影像创作为研究方法的分支学科在人类学体系当中的初步确立。


具体而言,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以田野调查为搜集资料的主要手段,田野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拟好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并进行实地观察,将调查对象的口述资料和人类学家的所见所闻系统地笔录下来。

早期的人类学家中多有善于素描的,对田野调查中的人和物的形象描绘下来,作为文
字记录的补充,成为形象资料。

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发明以后,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逐渐取代了绘画。

影视人类学就是人类学家将影视手段应用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逐步形成的,它以影视(包括照片)为手段,表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载体的影片、照片的拍摄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的时代背景
说起中国早期人类学家的西部田野调查摄影的诞生,不得不提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整个民族面临深重的灾难和危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

迫于国家形势,勇于开拓的学者们走向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与人文宝藏富有的祖国西部,他们不顾不测的危险,不怕面对艰辛,试图将国难当头的忧愤化为力量。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幅员辽阔,边缘荒地极多,对于居于中原的人们来说边疆少数民族是一片从未涉足的空白之地,存在很多无法预期的危险。

当时进行的西部考察的人类学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组织,委派其完成任务,按时完成考察任务;另一种是出于个人行为,以求知内驱力为动力。

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林立,盗匪遍布给田野调查带来相当困难。

人类学家们面对不测的危险,不怕艰辛克服万难搜集了很多宝贵的人类学资料。

很多学者讨论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最终达成共识——在20世纪20年代末蔡元培先生率先将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理论引入中国,在此影响之下,中国人类学家开始尝试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手段投入田野调查。

而认为庄学本是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主要是因为他是第一位运用一种全新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记录法来阐释和还原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面貌的人类学家。

除了庄学本以外,当时的摄影记者王小亭也做过少数民族纪实摄影的专题性报道,但是从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专一性角度而言,庄学本是无人能比的。

庄学本的儿子庄文骏回忆父亲的边地十年,说其父亲这十年是不停地行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并用镜头记录下将近5000多幅珍贵的纪实摄影照片。

这些照片对于当今研究七八十年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风光、社会结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
真实性是影视人类学在拍摄方面坚持的原则之一,是人类学影片和照片的生命和灵魂。

在拍摄时不允许拍摄者干涉被拍摄者的自然状态。

在真实性与艺术性发生矛盾时,前者是第一位的。

庄学本的摄影作品绝大多数是自然拍摄的,如生产和生活类照片、藏族牧区的放牧者、农区的“二牛抬杠”的耕地方式、土筐积肥、牵牛饮水、收割青稞、打链枷脱粒、风力扬青稞杂质、羊角耙扒草、手工捻羊毛线、原始织机织氆氇等一系列照片,都很自然,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藏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和传统习俗。

学术性是影视人类学在拍摄方面坚持的原则之二,是人类学影片和照片的价值所在。

学术是系统的知识组成的,拍摄要有系统性。

一般情况下,孤立的一个镜头、一张照片学术价值不大。

庄学本的作品,成组的照片较多,从粮食的播种、收割、扬场的全过程,到羊毛生产、销
售的过程,天葬过程,等等,都是一组一组的照片作详尽的记录,显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令人获得系统知识。

庄学本在筹办西康影展中,是这样说明自己的摄影理念和选编照片的准则:“因为摄影是艺术,所以每一幅照片须要有成功的技巧,换言之照片的图面必须美化,
方能引起阅览者的欣赏。

同时尤须注意照片的内容要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如果照片已臻美化而内容贫乏,则不过一件普通的美术作品;或内容已臻丰富而技巧平凡,也只是一件枯燥的科学标本。

”③由此可见,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作品的确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三、结语
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终究应该为人服务,要理顺人类的利益冲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护人们的安全不受“侵犯”。

人类学影像的获得应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不能以凌辱他人的尊严为前提,人类学者不等同于殖民者的入侵,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学家在进行人类学影像拍摄时要充分取得被拍摄者的信任和理解,尊重被拍摄者的人格尊严,持有这样的学术态度,震撼灵魂又具有生命活力的影像才会在人们的镜头下诞生,才有广泛传播的价值。

这就需要人类学家立足于民族的文化土壤,深入研究族群人文特性,在原生态文化构建、民族形象构建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影像中反观人性和具有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人们在与影像对视时,才会自觉地自发地进行自我反思,反省自身的文化特性,用影像关照自身族群和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如此这般才可谓具有较高的人类学精神和伦理。

旧中国,汉人入关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对遥远的边地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将之与野蛮、暴力相挂钩,人类学精神的倡导就显得尤为可贵和值得倡导。

庄学本在战争爆发、殖民者入侵、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历史年代背景下,进行边地十年的西部民族影像考察,坚持平等的对话精神显得尤为可贵,这是出于良心的叩问和学术道德的回归。

他西行十年进行民族考察时所拍摄的照片,再现了庄学本作为一位摄影师、一位人类学者的成就。

注释:
①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
②朱靖江主编.视觉人类学论坛(第1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前言第1页.
③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657.
参考文献:
[1]付爱民.非凡的行走与最平凡的融合——对庄学本人类学经典影像的思考[J].中国摄影家,2007(8):42-45.
[2]庄学本,李媚.关于庄学本的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7(8):14-19.
[3]邓启耀.三十年代藏彝走廊的民族志摄影——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J].青藏高原论坛,2013(1):19-33.
[4]葛莉.庄学本:被遗忘的大师[J].中国民族,2010(7):48-53.
[5]张江华,王昭武.庄学本早期民族摄影作品的人类学价值[J].中国摄影,2002(2):26.
[6]李媚.追寻失踪者——关于庄学本的猜想[J].中国摄影,2002(2):43-46.
[7]熊迅.科学民族志的“他者”呈现——略论庄学本的中国西南摄影[J].铜仁学院学报,2010(4):47-49.
[8]金晶.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D].上海:复旦大学,2010.
[9]郭茜.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人类学意义[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
[10]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朱靖江主编.视觉人类学论坛(第1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3]朱靖江著.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