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故宫建筑特点赏析
故宫建筑特点赏析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之一、其建筑特点以宏伟壮丽、精美细致、工艺精湛为主要特点,下面将从建筑布局、颜色运用、雕刻工艺等方面对故宫建筑进行赏析。
建筑布局方面,故宫共有两个大院,即外朝和内廷。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包括太和殿、午门等建筑;内廷是皇帝生活和接触宗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等建筑。
两个大院都是按照南北轴线规划,左右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此外,故宫还有一条中轴线连接着两个大院,沿途有一系列建筑组成的庙路。
中轴线上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故宫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示范。
在颜色运用方面,故宫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要色调。
黄色是古代中国皇室的象征颜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故宫建筑的屋顶瓦片大多采用黄色,并配以红色的柱子和门槛,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高贵而庄严。
红色也是古代中国较常使用的颜色,象征着富有和喜庆。
故宫建筑的门窗框架、檐口、斗拱等处经常使用红色进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豪华而华丽。
在雕刻工艺方面,故宫建筑极其注重细节和工艺的精湛。
故宫建筑的檐口、柱子、门窗等处都有精美的雕刻装饰,表现了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
檐口上的雕刻常常是云纹、龙纹、凤纹等,寓意着皇权和吉祥。
柱子上的雕刻则常常是花纹和图案,如莲花、花卉、鸟兽等,为整个建筑增添了生动和立体感。
门窗的雕刻则多以人物、山水等为主题,形象鲜明,富有动感。
此外,故宫建筑还注重巧妙的光线运用。
故宫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结构,多层次的檐口和斗拱使得阳光投射在建筑上产生层次感。
特别是太和殿的大屋顶,光线非常明亮,给人一种庄严而欢快的感觉。
室内的窗户布局也非常讲究,窗户的位置和大小都是由阳光照射的角度和强度来决定的,以保证室内的明亮和温暖。
总之,故宫建筑以宏伟壮丽、精美细致、工艺精湛为主要特点。
其建筑布局呈南北轴对称,中轴线上有三大殿;颜色运用上注重黄色和红色的搭配,突显尊贵和喜庆;雕刻工艺精湛独特,强调细节的精致和立体感;光线运用巧妙,使建筑显得明亮而庄严。
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点归纳8-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一)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一)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第二节宫殿与坛庙建筑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长城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第五节古楼阁、古塔和古桥建筑考试大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与等级观念。
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镇古村、古楼阁、古塔和古桥的类型、布局、特点等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原始社会至汉代,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考工记》,木构架,瓦,大型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砖结构,登封嵩岳寺塔,佛教建筑。
隋唐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赵州桥,长安城,都料工,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宋朝,古建筑体系的大转折时期:《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宋代建筑特征。
元朝,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现存元代建筑。
明清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园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一、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1.敬天祭祖2.皇权至上3.以中为尊4.阴阳五行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巧妙而科学的木构架结构体系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形式木构架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2)穿斗式穿斗式又称立贴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
这种结构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其布局和装饰特点可谓独具一格。
下面将从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宫殿和大殿的布局、庭院的布局和园林景观等方面来介绍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一、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1.故宫整体按南北轴线布置,沿中轴线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以太和门、午门和三大殿为核心的政治、仪式和祭祀中心,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殿等各宫殿为主的皇帝生活和行政办公区。
2.故宫建筑均采用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屋顶,明黄色作为主要的建筑颜色。
3.故宫建筑分为前殿和后宫,体现了尊卑分明的宫廷等级制度。
二、宫殿和大殿的布局:1.故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按照个人身份和用途的不同进行了层次划分。
各宫殿之间呈现出南北错落、前后相连的布局形式,构成了独特的宫殿景观。
2.宫殿内部多为多座楼阁相连的布局形式,设有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主要用于行礼和举行重要仪式,中殿是皇帝居住和接见官员的地方,后殿多为后宫妃子居住之地。
3.宫殿的外立面装饰极为华丽,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彩绘、琉璃瓦、金箔等装饰材料,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和辉煌。
三、庭院的布局:1.故宫的庭院布局注重景观的平衡和对称,以及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感。
庭院之间通过走廊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线路。
2.故宫的庭院多采用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等元素作为装饰,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使得宫殿和庭院相融合,打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3.庭院的墙壁和地面装饰采用了瓷砖、壁画、卷草纹样等传统装饰技法,增强了庭院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园林景观:1.故宫的园林景观主要包括皇家花园、后海、景山等部分。
园林景观以山水园林为主,注重自然山水之美的呈现。
2.园林中的建筑多为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回廊长廊等,形成了亭台轩榭、水面广场和回转曲折的楼梯走廊等独特景观。
3.园林的植物布置以花草树木为主,注重四季景色的变化和花卉的繁花似锦。
同时,园林中也种植了一些珍稀植物,以供皇帝和贵妃赏玩。
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总体布局
•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 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 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 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 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 等。
总体布局
• 通过对太庙总平面的进 一步分析,又发现了以 下几个特点:
清代帝后牌位
太庙内部空间——后殿
• 后殿与前殿、中殿之间有一道红墙相隔, 自成一院,这是因为后殷是祭祀远祖神主 的缘故。后殿又称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 地方,
后殿
•谢谢欣赏!
• 太庙的主要建筑集中于第二层院落中。这
个院落的墙垣南侧辟有大小戟门,大戟门
是黄琉璃简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施
单抄双下昂斗棋,坐落在汉白玉石护栏围
第
绕的白石须弥座台基上,台基前后踏道三
二
出。大戟门两侧是小戟门,黄琉璃筒瓦屋
层
面,单檐歇山顶。大戟门南侧有单孔白石
院
拱桥五座,桥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
太庙内部空间——中殿
• 中殿九间,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 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 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 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各夹室内陈设 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 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 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 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 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群占地面积139650 平方米(约合,210亩),它坐北 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 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 轴线上,古朴典雅,加上封 闭的院墙,浓荫的古柏,衬 托出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 与皇家祭祖建筑的性质相一 致。
太庙内部空间
三 个 封 闭 式 院 落
古代房屋的详细构造和布局
导言: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建筑在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他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富。
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它的美轮美奂和它的精妙绝伦已经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
“墙倒屋不塌”很能说明其结构的稳固性,但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稳固,它的结构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古建筑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看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
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
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
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
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
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
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说文化上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木材的材质表现出与人亲近的特性。
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适合中国人不要求建筑永恒的心理,就像梁思成所说的,“建筑就像衣服。
”,经常换换无妨,经常烧烧也无妨——也许吧,李允鉌说中国人都是急性子,梁先生又加上一条:喜新厌旧。
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北京太庙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 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 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 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 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 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 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 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 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 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 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 部掠走
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 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 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 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 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 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 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 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 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 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 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 族和功臣的牌位。
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 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 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 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 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 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 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 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 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 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 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 殿安放,祭毕奉回。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 封闭性很强。南 墙正中辟券门三道, 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 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 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 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 牌位分昭穆而列,平日则存于中殿,遇时享及祫祭奉至前殿。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 为“祧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 的良好典型。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布局和装饰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独特魅力。
以下将就故宫布局和装饰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一、布局特点:1.中轴线布局:故宫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南起午门,北至神武门,构成了故宫的主要布局形式。
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主要建筑和重要庭院,包括午门、太和门、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等,形成了庄严肃穆、布局严谨的整体风貌。
2.左右对称布局:故宫的建筑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左右对称布局,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古人常说故宫的"左有双凤、右有双鸟、中有直栋",因此故宫也被称为"左右对称的宫殿"。
左右对称的布局使得故宫整体呈现出庄严、整齐的气势。
3.分院落布局:故宫以前、中、后三大院为主要结构,每个院落内又有若干庭院、殿堂和厢房的组合。
这种分院落布局从整体上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使得故宫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二、装饰特点:1.黄色琉璃瓦:故宫建筑群的屋面使用黄色琉璃瓦作为覆盖材料。
黄色琉璃瓦在中国古代是皇室特权的象征,因此故宫的黄色琉璃瓦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材料,更代表了尊贵和权力。
2.红色墙壁:故宫的墙壁采用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繁荣的寓意。
红色墙壁与黄色琉璃瓦的搭配,使得故宫整体呈现出庄严、美丽的气质。
3.雕刻和彩绘装饰:故宫的建筑中有丰富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如斗拱、窗棂、梁枋等部分经过精湛的雕刻工艺,呈现出精致的花纹和图案。
彩绘装饰则体现在壁画、龙凤纹等各处,增添了故宫的艺术氛围。
4.内部室内装饰:故宫的内部室内装饰非常丰富,包括屏风、画轴、器物、家具等。
这些装饰品以精美的材料和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族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崇尚。
综上所述,故宫的布局和装饰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魅力和独特性。
从整体到细节,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和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地位与风范。
北京太庙的导游词
北京太庙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太庙,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代宫殿。
北京太庙,又称为享贤堂,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皇家教育机构的所在地。
它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首先,我们进入太庙的大门,这座大门被称为“晨音门”,意为每天早晨奏乐的地方。
它是砖木结构的建筑,上方有一块镶嵌着“太庙”三字的金字匾额,门前有石狮子和石马,它们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进入大门后,我们来到第一座宫殿——太和殿。
太和殿是太庙的核心建筑,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建成的,周围环绕着白色的石栏杆。
太和殿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它的屋檐有29个槽,按照汉字“天人合一”的意象设计,象征着皇帝和百姓的关系。
太和殿内陈列着明、清两代的神主牌位和祖宗祭器,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座宫殿——中和殿。
中和殿是太庙的次要建筑,它建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
中和殿也是砖木结构的建筑,但比太和殿小一些。
殿内有两根雕有龙纹的红色柱子,中间供奉着明朝明神宫的主神。
太庙的建筑群中还有其他一些辅助建筑,比如“耕织台”、“贤台”、“大成殿”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家教育的重要性和祭祀活动的庄严性。
除了建筑,太庙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例如,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教育子嗣的地方,每年有两次祭祀活动,一是祭祀先祖,二是祭祀孔子。
这些祭祀活动举行庄严,属于最高规格的宴席,既是对先祖的敬仰,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
此外,在太庙里还有一些历史传说和趣闻,比如有关皇帝临朝听政的故事、有关皇帝观象台的传说等等。
这些故事让太庙更加有趣,也反映了古代帝王的智慧和能力。
在参观太庙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些展览,比如展示古代教育制度的文物、展示古代祭祀活动的文物等等。
这些展览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太庙是一个非常庄重的地方,所以在参观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和尊重。
北京故宫的每个宫殿的详细介绍
北京故宫的每个宫殿的详细介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宝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殿”,大殿位于在三层汉白玉高台之上,内外装饰了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边角安设10个脊兽,殿内为金砖来铺,殿中七层高阶上摆放皇帝精美异常的金漆云龙纹宝座,座上悬挂匾额“建极绥猷”。
太和殿是现存规格较高的唯一古建筑。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现存的大型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初称奉天殿,明嘉靖时改为皇极殿。
满清入京后,它改名为太和殿,包含了世界和谐的愿望。
现在的太和殿是在清朝康熙重建和保存的。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的中央。
它是前朝三大大殿中的主殿,是紫禁城的重心。
现在许多人认为皇帝平时是在太和殿上朝,但事实上,太和殿很少打开,只有举办重大典礼将会使用,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除了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会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给王公大臣赐宴。
明清两代的皇帝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而不是太和殿。
中和殿中和殿是紫禁城外朝的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原名华盖殿。
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皇帝入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
在去太和殿举行大典之前,皇帝会在中和殿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凡是皇帝亲祭的地方,如天坛、地坛,皇帝在祭典的前一天都会在中和殿检阅祝文、奏书等准备工作。
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殿的四面门窗取自古代的“明堂”。
大殿的中央安放着皇帝的宝座,两侧陈列着两个肩舆。
肩舆这座轿子是皇帝在紫禁城活动使用时乘坐的轿子之一。
保和殿保和殿是北京故宫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
现存的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保和殿宽9室,深5室。
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殿内金砖铺地,坐着从北到南雕刻的金漆王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建筑采用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
故宫结构知识点总结
故宫结构知识点总结一、故宫的建筑规划布局故宫的整体规划布局呈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特征,其总体布局包括“三大殿”、“九宫格”和“二十四节气”。
其中,三大殿指的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分别代表了古代皇宫的最高建筑等级,也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地方。
九宫格是指故宫的主要建筑群采用了九宫格的布局,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代表着宇宙的秩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二十四节气则是表现在故宫的建筑朝向和布局上,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重视和尊崇。
二、故宫的建筑结构特点1. 结构布局严谨:故宫的建筑结构布局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前朝后庭、中轴对称,左右互补”的特点。
整体架构分为前朝和后庭,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逐渐升高,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对天子地位的尊崇。
2. 传统木结构:故宫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古代传统的木质结构,主要使用楠木和杉木等耐腐木材,梁柱之间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和持久性。
3. 精美装饰:故宫的建筑结构装饰非常精美,包括斗拱、彩绘、雕刻等,尤其是斗拱的运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4. 独特的屋顶形制:故宫的建筑结构屋顶造型独特,主要采用了歇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庑殿式三种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神韵。
三、故宫的建筑之美故宫的建筑之美体现在其规划布局的精妙和建筑结构的精湛,它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装饰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神韵。
1. 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故宫的整体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雄伟和尊贵。
2. 精致优美的装饰艺术:故宫的建筑结构装饰以其独特的斗拱、彩绘、砖雕等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精湛和装饰艺术的绚丽多彩。
3. 独特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传统宫殿建筑和蒙古族宫殿建筑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中土风格”,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庄严和神秘。
4.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故宫的建筑之美不仅体现在其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上,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1.严格的中轴对称。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
3.前朝后寝。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
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PPT
太庙内部空间——中殿
中殿九间,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 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 清代兼祀继配。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 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 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 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by 13建筑2班 朱玉 —————————————————————— 动人民文化宫)位于紫禁城外的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 间 御 道的东侧,隔御道和社稷坛遥遥相对。是按照古代“左祖右 社 ”的都城规划 理念进行设计的。而且东南在“阴阳五行”的说法中是带来生命之气的方向。
清代帝后牌位
太庙内部空间——后殿
后殿与前殿、中殿之间有一道红墙相隔,自成一院,这是因为后殷是 祭祀远祖神主的缘故。后殿又称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后殿
谢谢欣赏!
总体布局
第二,如视前,中、后三 殿为一体,自前殿九间宽 处之前檐柱向后殿后檐二 角柱画对角线,则其交点 落在中殿的中心,即如以 前殿前檐与后殿后檐为界, 中殿正居于中心处。
第三,如以前殿的中心点 为圆心,以它至内重墙南 (或北)之距为半径画圆, 则前殿东西配殿南端山墙 和后殿东西配殿北端山墙 与内重东西庙墙相接处恰 都在圆弧上。
第 二 层 院 落
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大戟门
南侧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桥北面东西
两侧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左为神库,
右为神厨。
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 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
太庙的正门
社稷坛门
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太庙的主要建筑集中于第二层院落中。
这个院落的墙垣南侧辟有大小戟门,大 戟门是黄琉璃简瓦屋面,单檐庑殿顶, 檐下施单抄双下昂斗棋,坐落在汉白玉 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基上,台基 前后踏道三出。大戟门两侧是小戟门,
第 二 层 院 落
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大戟门
南侧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桥北面东西
清代帝后牌位
太庙内部空间——后殿
后殿与前殿、中殿之间有一道红墙相隔,自成一院,这是因为后殷是 祭祀远祖神主的缘故。后殿又称祧殿,存放祭祀红围墙分隔成 三个封闭式的院落。
太庙内部空间
三 个 封 闭 式 院 落
太庙内部空间
第一层院落的外垣正南辟琉璃花门三道, 左右旁门各一.这个院落面积很大,约 占太庙总面积的60%。这里除少许假山、 凉亭外,四周种满了柏树,浓荫蔽日, 枝繁叶茂。这些柏树营造了一种凝重、 庄严的气氛。
庑殿项,须弥座三重。以汉白玉石护栏围绕。殿前月台宽阔,台前踏 道三出,左右各一出。殿后台基与中殿台基相连,正中踏道三出。三 层的汉白玉须弥座把前殿稳稳托住,安详而庄严。
太庙内部空间——中殿
中殿九间,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 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 清代兼祀继配。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 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 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 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第三,如以前殿的中心点 为圆心,以它至内重墙南 (或北)之距为半径画圆, 则前殿东西配殿南端山墙 和后殿东西配殿北端山墙 与内重东西庙墙相接处恰 都在圆弧上。
太庙内部空间
太庙建筑群占地面积139650平方米(约合,210 亩),它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 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古朴典雅,加 上封闭的院墙,浓荫的古柏,衬托出一种肃穆 庄重的氛围,与皇家祭祖建筑的性质相一致。
北京太庙——精选推荐
北京太庙
太庙有⼆重围墙,平⾯呈南北长矩形。
外围墙东西205⽶,南北269⽶。
墙外满布柏树,⽓氛宁静肃穆。
南⾯并列三座琉璃门,门内有⾦⽔河通过,跨河有七座单孔⽯桥。
⾦⽔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
它的南门称戟门,以门外原列戟120杆作为仪仗⽽得名。
戟门的屋顶曲线平缓,出檐较多,与⼀般清代建筑相⽐,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
戟门内在中轴线上布置前殿、中殿、后殿三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个三层的⼟字形汉⽩⽟⽯台基座上。
前殿是皇帝祭祀时⾏礼的地⽅,原为九间,后改为⼗⼀间,黄琉璃⽡重檐庑殿顶。
殿前有⽉台和宽⼴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
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阔九间,是黄琉璃⽡单檐庑殿顶。
中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间,⽤以储存祭器。
后殿供奉世代久远⽽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阔九间,黄琉璃⽡庑殿顶,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
中殿和后殿之间有墙相隔。
在太庙总体设计中,以⼤⾯积林⽊包围主建筑群,并在较短的距离安排多重门、殿、桥、河来增加⼊⼝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肃穆、深邃的⽓氛。
⼤殿体积巨⼤,坐于三层台基之上,庭院⼴阔,周围⽤廊庑环绕,以取得雄伟⽓氛。
此外,⼤殿内檐彩绘以⾹黄⾊为底⾊,配简单的旋⼦图案,加强了建筑物的庄重严肃⽓氛。
北京太庙的导游词
北京太庙的导游词北京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太庙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北京太庙导游词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谢,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太庙。
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
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
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
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
北京太庙以古柏最为著名,园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魏峨宏丽,庄严肃穆。
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
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太庙面积为139650平方米。
太庙在明朝时归内府神宫,清朝时归太常寺。
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庙。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两年后归内政部。
民国二十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理周恩来将太庙划拨给了总工会。
太庙从此变为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等。
太庙即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云游网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
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
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
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
太庙设计理念
太庙设计理念太庙,位于北京市,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太庙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太庙设计理念的一些理解:首先,太庙设计理念强调尊重和恭敬。
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是皇帝表示对祖宗的敬意和神圣权威的象征。
太庙的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整个建筑呈现庄严肃穆的风格,外部建筑物简洁而庄重,内部装饰则精美细致,体现了尊重和敬意的精神。
其次,太庙设计理念注重平衡与谦和。
太庙的建筑设计在整体布局和造型上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呈现对称的形式,前后左右对称,体现了古代建筑中追求平衡的设计原则。
此外,太庙的建筑造型也注重谦和,尽量避免过于浮夸和炫耀的设计,以平和、稳重的姿态展示权力与尊严。
再者,太庙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太庙的建筑设计也秉承这一理念,建筑布局均依据风水和地域环境进行调整,使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照应。
同时,太庙内的花木绿化也被精心设计,与建筑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最后,太庙设计理念强调帝王权威与文化传承。
太庙作为皇帝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设计上体现了帝王权威与文化传承的意味。
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气度凝重,体现了帝王的威严与掌控力。
同时,太庙内的装饰和文物都十分精美,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辉煌历史,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总之,太庙的设计理念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太庙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更是一座代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其设计理念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北京太庙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太庙旅游景点介绍景点地址在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北京太庙景点介绍太庙在东城区天安门东侧。
面积13.96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
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
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补葺,历时4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
北京太庙美食鲜花玫瑰饼鲜花玫瑰饼也是北京的传统名点,以富强粉、白糖、白油、核桃仁和玫瑰花为原料制成,春天是玫瑰花盛来的季节,用鲜玫瑰花制成的玫瑰饼,味道更佳。
看到这么多的小吃,你的口水是不是已经流下来了呢?其实,北京的小吃还有非常多,比如肉末烧饼、焦圈、豆汁等等。
如果去吃小吃,王府井的美食街、方庄美食街和簋街都是非常好的去处。
小窝头小窝头是清宫御膳房的厨师创制的,为慈禧太后晚年斋戒时吃的小窝头,形状小巧玲珑,颜色金黄,质地细腻,味道香甜,很得慈禧的赞赏。
清朝覆灭后,小窝头就流传到了民间。
制作时须用新磨的细玉米面,并加黄豆面、白糖、桂花调制。
制作时,厨师凭着两只灵巧的手,竟能将一块重约900克的玉米面团,,捏成100个个玲珑别致的小窝头,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服。
茯苓饼北京传统名点,因形状像茯苓片,所以叫茯苓饼。
这种饼用淀粉制成,呈圆形,结白如雪,薄如绵纸,还印有清晰图案,用桃仁、松仁、桂花、白糖、蜂蜜等原料做馅,香甜味美,入口即化,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风味食品。
萨其马萨其马又叫“金丝糕”、“芙蓉糕”,也是北京传统名点。
是用富强粉、鸡蛋、油、砂糖、饴糖、蜂蜜、青梅、瓜子仁、葡萄干等制成。
冬季食用最适宜,酥松不粘牙,色泽金黄,甜香适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庙内部空间——中殿
中殿九间,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 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 清代兼祀继配。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 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 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 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太庙内部空间
太庙建筑群占地面积 139650 平方米 ( 约合 ,210 亩 ) ,它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 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古朴典雅,加 上封闭的院墙,浓荫的古柏,衬托出一种肃穆 庄重的氛围,与皇家祭祖建筑的性质相一致。
太庙建筑群被三道黄琉璃瓦顶的红围墙分隔成 三个封闭式的院落。
太庙内部空间
三 个 封 闭 式 院 落
太庙内部空间
第一层院落的外垣正南辟琉璃花门三道, 左右旁门各一.这个院落面积很大,约 占太庙总面积的 60 %。这里除少许假山、 凉亭外,四周种满了柏树,浓荫蔽日, 枝繁叶茂。这些柏树营造了一种凝重、 庄严的气氛。
太庙的主要建筑集中于第二层院落中。 这个院落的墙垣南侧辟有大小戟门,大 戟门是黄琉璃简瓦屋面,单檐庑殿顶, 檐下施单抄双下昂斗棋,坐落在汉白玉 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基上,台基 前后踏道三出。大戟门两侧是小戟门, 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大戟门 南侧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桥北面东西 两侧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左为神库, 右为神厨。
紫禁城鸟瞰图(右前方为太庙)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 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 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 等。
总体布局
通过对太庙总平面的进一步分析,又 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内重墙间画对角线,其交点 正落在前殿的几何中心位置,即前殿 位于内重墙所包括范围的几何中心, 两条对角线又分别穿过前殿东西配殿 南端和后殿东西配殿北端前檐角柱。
总体布局
第二,如视前,中、后三 殿为一体,自前殿九间宽 处之前檐柱向后殿后檐二 角柱画对角线,则其交点 落在中殿的中心,即如以 前殿前檐与后殿后檐为界, 中殿正居于中心处。
第三,如以前殿的中心点 为圆心,以它至内重墙南 ( 或北 ) 之距为半径画圆, 则前殿东西配殿南端山墙 和后殿东西配殿北端山墙 与内重东西庙墙相接处恰 都在圆弧上。
第 二 层 院 落
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 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
太庙的正门社稷Βιβλιοθήκη 门太庙内部空间——前殿
跨入大戟门,迎面看到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前殿,它是太庙的主体建
筑,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面阔十一间,黄琉璃筒瓦屋面,重檐 庑殿项,须弥座三重。以汉白玉石护栏围绕。殿前月台宽阔,台前踏 道三出,左右各一出。殿后台基与中殿台基相连,正中踏道三出。三 层的汉白玉须弥座把前殿稳稳托住,安详而庄严。
北京太庙的空间构成及建筑特点
——————————————————————
by 13建筑2班 朱玉
学号:201300201046
总体布局
北京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紫禁城外的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 道的东侧,隔御道和社稷坛遥遥相对。是按照古代“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 理念进行设计的。而且东南在“阴阳五行”的说法中是带来生命之气的方向。
清代帝后牌位
太庙内部空间——后殿
后殿与前殿、中殿之间有一道红墙相隔,自成一院,这是因为后殷是 祭祀远祖神主的缘故。后殿又称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后殿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