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研究
公共财政视角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the economicfields.By perfectingthefinancial nmm ̄ernent system,ensuringthe benign operation of6哪 ce,and舢叩1i|弛1g
offiscal p01icyto
mI 珈 w theincome gap,ultxm —nlml gap,and ̄Siom l di印 ty,we ca『l promotethe harmony publicfinance,the harmony market economic system,
(一 )公 共财政 符合 和谐社会 的公 平正 义要 求 公 平正 义是 和谐社会 的基本 特征 之一 。社 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下 ,收入 分 配不 公是 市 场 失灵 的一 个 表现 ,政府通 过 个 人所 得 税 和遗 产 税 等税 收手 段 的收 入 调 节 作 用 ,以及 社 会 保 障支 出 、救 济支 出、地 区问转移 支付 等支 出手段 的再分 配功 能 ,减 少社 会分 配不公 ,缩 小贫 富差距 、地 区差距 和城 乡 差距 ,以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 (二 )公 共财政 符合和谐 社会 的诚信 友 爱要 求 政府信用在社会 信用体 系 中起着 主导作 用 ,是 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构架的主要推动力 ;政府与公众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nahlre.
Key words: hltnlK ̄ OLl¥society;public l ̄mtmoe;fiscal p01icy;social ̄cu6ty;缸ar payraent
一 、 公 共财政 与和谐 社会 的关 系
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为目的的, 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财政模式。 ( 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二) 公共财政具有
( 目 一) 前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和根源
展。 1加大补贴实施力度。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城乡间的不和谐。目前, 、 我国城乡之间 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20 06年随
“ 公共’ ’ 这一根本性质, 这是由市场经济所根本 的基本矛盾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着全面取消农业税 、 除了烟叶 以外的农业特产 决定的, 也是市场经济下区别于其他经济体制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 税和加大对三农的补贴力度, 财政在促进社会 下的财政的根本特征 。 其核心就是处理政府与 市居民。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多予” 少取” 和“ 的直接作 城乡统筹发展 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公共财政围绕满足 2区域间的不和谐。近年来, 、 我国东中西 落实科学发展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 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1 ) 表现在:1经济总 () 在要求一致。 本文A ̄共财政制度设计和框架 公共需要的基本职责建立支出体系。( 为国 部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Lx - 2 ) 90 03 构建角度, 对当前社会不和谐表现进行深入分 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经费。( 提供市场资 量 的差距越拉越大 。18  ̄20 年 东部 地区 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业经费。 ( 公益 在全国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从 5%上升到 5%, 3 ) 0 9 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 的财政措施。 关键词: 公共财政;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工程 与公共工程投资 。为此 , 构建和谐社 而中西部则相反:2人均 G P的差距越拉越 在“ () D
会” 的过程中, 政府的财政支出要着眼于整个 大。18 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 3%, 90 4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
展 过 程 中 , 一 些 投 资 金 额 大 、 回 收 周期 长 、 经 济 效 益 低 , 同 给 , 同 样 不 能 满 足 1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需 求 。 3
( ) 场 不 能 满 足 公 共 物 品 的 有 效 供 给 。 另 外 ,在 经 济 发 经 济 危 机 、股 市 崩 溃 、投 机 泡沫 、 金 融 危 机 ,给 予 国 民经 济 的 1市 打 击 就 可 能 是 致 命 的 。这 种 不 稳 定 性 有时 也 表 现 为 重 复 出现 的 置 的 基 础 性 手 段 的 条 件 下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运 行 的 稳 定 性 问 题 并
关键 词 : 谐 ; 会 ; 济 学 和 社 经 过 可变 成 本时 , 生产 者为 了长 期 保证 获得 稳 定的 生产 资料 , 构建和 谐社会 的经济学依据— —市场失灵 无 论 是 在 市 场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 还 是 在 市 场 经 济 不 发 达 就 会 与 上 游 产 业 联 合 或 干 脆 将 其 兼 并 入 自 己 的 企 业 中 , 也 就 国 家 ,完 全 依 靠 市 场 机 制 的 自 发 作 用 都 不 可 能 实 现 一 般 均 是 说 在 市 场 的 运 作 下 生 产 必 然 导 致 联 合 ,从 而 导 致 自然 垄 断 。
产者 都 会 产 生 影 响 。似 乎 外 部 性 能 够 通 过双 方 的 讨 价 还 价 来 解 就 有 可 能 引 起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较 大 波动 。 决 ,但是当交易成 本存在时外部性 则被视为市场失 灵的根 源。
3 社 会 分 配 缺 乏 与 效 率 相适 应 的 公 平 性 .
时 对 国 计 民 生 具 有 重 大 影 响 的 项 目 , 如 果 只 是 通 过 市 场 来 供 通 货 膨 胀 和 失 业 ,或 消 费和 投 资 不 平 衡 。在 把 市 场 作 为 资 源 配
财政职能定位及其调整优化思路
财政职能定位及其调整优化思路王蕴2008-11-14摘要:财政职能定位是构建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决定着财政体制在整个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影响公共财政制度的各项具体体制安排,从而关系到我国财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本文详细分析了财政职能定位,提出应该按照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基层政府(1-2级)的架构分析各级政府间财政职能分工。
最后认为我国财政职能调整优化的思路和重点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财政职能应当兼顾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现阶段应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一步则应加强社会协调职能,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财政职能定位,调整优化,公共财政制度,财政体制财政职能定位是构建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决定着财政体制在整个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影响公共财政制度的各项具体体制安排,从而关系到我国财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一、我国现阶段财政职能定位(一)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职能定位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财政职能定位面临多重目标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职能定位提出三方面要求:1.实现科学发展要求财政职能应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财政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应进行结构性调整。
以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和发挥财政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为原则,在经济发展不同领域进行“有进有退、有强有弱”的结构性调整: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保证基础性领域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效率,保证战略性领域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
财政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应由总量投入型转变为结构调整型:由增量财政资金大规模、广范围投入,转变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相结合;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和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相结合;综合运用税收、补贴、直接支出等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本进行激励和引导。
2.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财政职能应兼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建设与服务二者内在统一。
政府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提供服务,发展经济是我国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工作
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福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执法司法三个方面探讨政府工作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加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重要岗位上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行为。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引导和管理,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自组织和自治能力。
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推动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提高社区的发展水平。
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实现社会的包容和共享。
三、加强执法司法执法司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
政府要在执法过程中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素质,确保执法公正、文明、高效。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治安和犯罪的打击和预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需要政府全面贯彻执行。
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只有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最后,希望政府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政府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才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协调社会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染 引发 的群体性事 件等 等 :这些矛 盾和
问 题 , 成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 带 有 经 济 羊 其 既 十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必 然 性 ,也 与包 括 公 共 财
社会 公共 资 源的 配置 ,关 系到地 区 、 行 业 、 门、 部 阶层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的 调 整 , 关 系 到 和谐 社会 建 没 的进 程 :
20 05年 ,浙 江 人 均 G P达 到 30 D 40
职能 , 通过 推进财政公共 化改革等措施 , 加大收入 分配调节力度 ,使不同社会群
1亿 元 ) ,着 力 解 决 贫 困 和 欠 发 达 地 区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和 贫 困 学 人 学 问 题 ; A 20 0 5年 起 至 2 0 0 7年 , 政 府 又 增 加 々项 省 资 金 3 元 ,在 全 省全 面 实 施 家 庭 经 济 亿
E益 增 长 的 公 共 需 求 :从 浙 江 省 目前 的 t 财 政 状 况 看 ,也 完 全 有 条件 在 公 共 财 政 加 大 社 会 发 展 领 域 投 入 ,在 促 进 社 会 利 益协调方面做得更好 :
城乡一体化格局 逐步形成 、科 技教育投
入 不 断 增 加 、资 源 和 环 境 乐 力 E益 加 大 t
一
浙 江 省 公 共 财 政 在 协 调 社 会 利 益 方 面 的 基 本做 法
当前 ,浙江社会 总体上是 和谐 稳定
的 , 是 市 场 与 政 府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一 这 方面 , 于经济市场 化改革起步较早 , 由 社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摘要:为了适应社会急速的变化,政府应该从自身的职能入手作出相应积极的转变更好地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和转变方式入手简述了中国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目标综述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能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而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观点林林总总,本节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内容、目标模式、条件、障碍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上,存在“入世需要论”、“全球化竞争需要论”、“体制改革需要论”和“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论”等。
“入世需要论”强调入世对政府的挑战需要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变。
如陈淮(2005)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应对“入世”挑战中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之需求是“改政府”——政府转变职能。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即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调控经济运行、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及承担转轨成本与建立完善社保体系。
“全球化竞争需要论”主要是从全球化引起的竞争需要考虑政府职能的转变。
黄维民(2004)指出,全球化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
为了适应这一历史进程,我国政府已经把全球化作为在确定或调整其职能时,不容忽视的时空背景。
在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级行政部门为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两个职能的重心、社会管理职能的性质、内容和改造职能方式上的转变,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组织基础和法制保障。
“体制改革需要论”强调政府经济职能与经济发展的对应性。
如杨学渊(2001)所强调的那样,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缓慢的原因有认识的原因,有利益关系上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
转变的动力有三大来源:一是自上对下的行政强制力,二是来自系统外的权力督促力,三是自下对上的民主推动力。
强化协同治理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三、强化协同治理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强化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理念,加快形成党与全社会各个主体平等参与、互信互动 的协同治理网络,才能真正地实现预期的社会目标。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的文章中 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它们之间有着重大区别。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 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 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换句话说,与 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①。
二、实施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社会公共管理中,实施协同治理是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的结果。 历史上,政府曾被视为公共事物治理的唯一负责人。但自从西方进入市场经济后,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的市场调节理论备受推崇:只要给予公民追求利益的自由,“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调节资 源配置,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并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即定义和保护产 权。监督合同的执行,保证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市场经济是我们驾驭的一匹好马。但马无沦 怎么好,其能量总有个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会蹒跚不前”⑤。由于市场本 身的缺陷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因而在公共物品领域常常出现“搭便车”行为——即一部 分人支付公共物品的费用,而大多数人免费享用。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理 性经济人”就会纷纷采取不付费而搭便车的行为,私人因提供公共物品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损失而不愿 投资,最终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由此可见,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提 供充足的公共物品的。因此,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既可 以大大节约交易费用,克服经济的外部性,又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共物品消费中的公正性问题⑥。这就 是二战后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国家勃兴的缘由。 然而,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在克服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市场失灵时,也会出现政府活动的非市 场缺陷——政府的“公共失灵”:当政府政策或者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 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公共失灵”便出现了⑦。对垄断公共物品提供的政府而言,出现政府失灵 ~88—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基于宁波的案例分析
2 0 年以后 ,宁波更是明确 “ 02 以港兴市” 、 “ 产业立市” 、
“ 科教强市”的三大战略,将科技教育放在一个更加高的高 度来加 以重视 。但是 ,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 比,宁波的 高层次 、 高素质人才明显匮乏,高等教育规模和发展水平落 后于国内同类城市,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十分薄弱 。据统 计 ,截止2 0年底 ,高等学校数才1个,其 中本科学校3 。 03 2 个 研究生教育更是明显落后 。之所以如此 ,固然有着十分复杂 的原 因,但是无疑财政投入不足是其核心原因之一 。 有数据表明,宁波市财政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支 出所 占 的比重很低 ,近年来还略有下降 ,20 年只有1 .2 ,低于 04 2 1% 国家规定的1鬈 目标 ; 5的 教育支出在GP D 的比重近年来起伏不 大 ,20 年 占到12 ,远低于与19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 04 .鬈 93 布的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4 的目标 ,与国 际一般水平的差距更大 。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 占 D 的 GP 比例为5 1 ,发达国家53 发展 中国家4 。高等教育经费 .鬈 .‰ 鬈 增长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迅速 发展的需要,人均公共高等教 育经费 ( 公共事业费 )也非常低 ,有些 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
完全依靠学生学费收入作为来源 。所以高等教育经费的问题 是公共财政调节面临问题之一 。 . 2科技的财政投入较弱 . 近几年来 ,宁波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较大,20年 02
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 、养老保险历 史债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为33 6 28万元 ,比19 年的9 1万元增长了 98 27 25 。 .倍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 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 , 从19年的15%增长到20 年的32 ‰ 提高较快 。20年 98 .1 02 .7 04 以来,宁波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30 万元的贴息支持,带 90 动了企业投入1亿多元来进行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除直接 5 的财政投入以外,宁波市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对科技投入进 行支持 ,刺激私人资本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资 。 应该说,财 政科技拨款总量的增加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为宁波实施科教
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实践思考
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实践思考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安定有序,就是要求社会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政治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进入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而带来各种矛盾的转型时期。
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有些社会矛盾还较为复杂和尖锐。
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合理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倍加珍惜团结稳定,更加努力加快发展,确保全市社会的安定有序。
只有安定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
为此,我们必须把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前提是加快发展,繁荣经济“仓廪实,而知礼仪;人贫穷,而生盗贼”。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前提。
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全国经济发展总格局中,仍属欠发达地区。
启动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
当前,尤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略定位,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广泛的共识。
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在XX年2月召开的我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我们作出了把**市建设成为一个融“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于一体的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以及着力打造南国特色园林城市的战略决策。
这几年来,围绕我市的城市定位,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集中精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财税增收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促进了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化。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十五”初期的43.1:21.4:35.5调整为目前的35.2:30.6:34.2。
如何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如何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处理各级财政的纵向分配关系上,体制上的调控能力与调控实力不对称现象较为突出,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体制调控效果不理想。
一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性支出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拉大了基层财政间的贫富差距,致使许多县乡财政陷入了运转困境状态。
二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性支出无法形成基层政府的实际可用财力,降低了上下级财政间转移支付的财力调控功能。
目前,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乡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中,60%以上是通过专款安排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所占比例不足40%。
这种现象,一方面使转移支付资金在分散化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被各部门中途截留现象,增大了转移支付成本,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缓解基层财政面临的财力紧张矛盾,削弱了转移支付资金的财力调控能力。
2、在体现政府职能的横向分配关系上,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是财政支出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调控能力低,降低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突出表现是以行政、事业收费形式形成的大量预算外财政资金,即使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下,也仅仅是体现了财政监督、部门使用的特点,仅仅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上的“收支两条线”,还没有真正达到预算外资金支配使用上的“收支两条线”。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形成的“财政监督,部门独立使用”的预算外财政资金仍然高达4380亿元,这部分预算外资金虽然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处于财政监督下的部门独立使用状态。
二是财政预算内资金中的政府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过大,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也挤占了财政资金的其他用途。
1978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5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4.71%,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达到了4691.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了19.03%。
如果考虑到政府各部门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支出在内,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综合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23%左右。
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2019-08-21摘要:公共关系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段,借助于社会⼤众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达到全⾯和谐状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独到的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关系公众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门新型管理科学,是社会组织协调公众关系、实现组织与社会公众关系和谐的⼀种⼯作艺术,是建⽴现代新型社会关系的⼀种有效途径。
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现代公共关系的核⼼内涵和本质特征,它以和谐社会作为⾃⼰赖以⽣存发展的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追求的最终⽬标。
和谐社会需要卓越的公关⽀撑,公共关系应以创建和谐社会关系为核⼼内涵,充分发挥⾃⾝的优势,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共关系的本质1.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的利益需求和获得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统⼀化。
公关通过⽬标协调、态度协调、⾏为协调使社会利益、组织利益、公众利益达到统⼀,在满⾜公众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利益,增进社会利益。
事实上,由于⽣产⼒发展⽔平影响到利益分配关系,组织、公众与社会三者利益⽭盾是⼤量存在的,于是,协调利益⽭盾关系形成了公关协调公众关系的主要内容。
公关可以从沟通信息、情感投资、⾏为调节来协调关系、缓解⽭盾,特别是在遇到危机(⽐如SAS)、利益⽭盾尖锐的时候,公关策划危机管理就可以运⽤⾼明的⼿段、专业的技巧、创意的构思、艺术性地化解⽭盾,实现协调关系的⽬的。
公关这种特殊的协调职能起到⼀般的社会协调所不能替代的缓解与调节利益⽭盾的作⽤。
2.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公关通过协调内部公众关系,形成团队精神和统⼀的意志,使员⼯的社会⾏为既有个性的差别,⼜符合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统⼀要求,不产⽣偏离社会秩序的失范⾏为,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公关通过协调外部公众的关系,求得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致,化解社会⽭盾,理顺社会关系,建⽴良好的公众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动。
其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由政府直接介入市场,通过自身的财政收支活动,主动干预资源流向,来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最优效率状态。
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机制建立的分配格局,使之达到社会认为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发展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良性变化。
总的来说,公共财政是一种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其职能涵盖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
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方式和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能够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分析社会工作的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并阐述社会工作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社会工作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具有资源整合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通过深入社区、了解居民需求,能够有效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等,为社区提供全面的服务,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具有沟通协调的功能。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种利益群体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社会工作者作为中立的第三方,能够通过专业的沟通技巧和调解方法,帮助各方进行沟通协商,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社会工作具有服务群众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会工作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通过参与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社会工作者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工作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扮演着资源整合者、沟通协调者、服务提供者和治理参与者的多重角色,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篇: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_财政论文[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适时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取向,包括:公共财政应真正公开化;公共财政应为国民提供均等的致富机会;公共财政必须适度规范财政分权;公共财政必须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公共财政必须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稳定社会。
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调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地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公共财政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在总体经济持续繁荣的背后,也逐步积累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如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三农”问题非常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
这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和存在,与转轨时期公共财政政策的不完善不无关系。
(一)财政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一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公共品供给较为缺乏,对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用于脱离实际的非生产性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投入较多、行政经费开支不断膨胀等。
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198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1.86倍,2004年为3.25倍。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当前关于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较多,而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从目标与现实的统一加以把握我们党为什么要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全面把握。
首先,和谐社会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理想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目标。
而且我们还要看到,过去由于长期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强调对立和斗争而不注意团结与和谐;由于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由于我国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发育水平较低,所以我国社会建设是比较落后的,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很不协调,把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社会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一部分,所以它已经成为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全局性的战略性问题。
我们还要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既是一个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远建设任务,即使是在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后,社会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社会和谐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越是向前发展,人的自主和自由越是增强,国家的功能将越来越让渡给社会,社会建设也变得更加重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完全消亡,整个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使人类的社会和谐达到了最完美的理想状态。
在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时候,仅仅从目标的视角把握还是不够的。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作为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系的公共财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担当其重要职责:致力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公共财政本身运用应当和谐。
公共财政要运用一系列财税政策及其组合促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有效和谐运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标签:公共财政;和谐社会1公共财政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1.1促进市场机制和经济运行和谐市场和政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它们互为补充。
政府的职责就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能调节的由市场来调节。
财政就应当从传统的“生产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来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确定合理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防止经济波动。
政府应当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深化税费改革,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实行结构性减税。
稳健的财政政策包括: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减少政府投资等。
对赤字的控制,有利于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和谐关系;控制国债有利于减少财政风险}减少政府投资。
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求财政应大力加强在社会事业方面的职能作用。
财政资金应优先应用在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及鼓励和引导消费等事项给予大力支持。
深化税费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科学、法制化的税收体系。
其一,完善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三位一体的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体系,覆盖个人收入运行全过程,强化税收调节收入功能。
其二,加快开征物业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和地方税收体系。
调节财富分布差距。
1.2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关键就是发展财政应致力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实力的增强,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为消除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城乡差别等方面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奠定了基础。
当今社会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就业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作者:杨洪素来源:《活力》2012年第03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要保证资源配置的严格公平。
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财富都是合法、合理付出劳动且正当手段所得,大家也都能平和的接受。
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和谐的,社会也安定和谐。
而现在的情况是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
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所特有的现象。
从我国存在的利益集团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倾向采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的划分方式:“特殊获利者集团,普通获利者集团、利益相对受损集团和社会底层集团”。
特殊获利集团,有时也被称为既得利益集团,对于其构成,之所以用“特殊”来形容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在改革开放中,都凭借他们各自的“优势”,为自己获得了超出一般水准的利益。
这个集团的组成主要包括:掌握公共权力并将之“收益化”的部分政府官僚;与这些官僚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的商界群体;由各个垄断行业组成的群体,他们凭借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获取高额垄断收益,并已经产生了维护并实现本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意识。
由于这部分特殊获利集团获得了相当规模的利益:因此这些集团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极端忠于本集团利益的倾向,这就使其在很多时候充当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挠者的角色。
该集团的成因有两条:(1)从党建的角度来看,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督导。
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既得利益者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他们向既得利益集团的转化。
(2)从制度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法律制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漏洞和不协调,这就给这些特殊获利者以生存的土壤。
特殊获利集团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极具破坏性的。
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对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共财政,职能一、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最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1]P.15.我们知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1]P。
8,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分配模式。
其职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收(税收等)和支(购买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实现的.二、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的演变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权,再到中央集中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演变过程。
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统收统支”阶段(1950~1979年)、“财政包干”阶段(1980~1993年)、“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 [2]P.1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阶段对应了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的职能也是包干一切,远远超过了现代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不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直接参与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由于财政的公共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政的收入大多都投入了再生产,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体制在产权边界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式下运作,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置低效率,形成长期的财政压力,导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遍欠缺。
调解工作总结
调解工作总结•相关推荐调解工作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调解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调解工作总结1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年来,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指导下,经过全县各级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作出了贡献。
一、全县人民调解工作的总体情况XX年,全县各级调解组织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共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01件,调处1501件,调处成功1472件,调处成功率为98.07,与XX年度相比,人民调解案件总数下降69件,调处成功率上升4.07。
二、全县人民调解案件分类情况今年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256件,占矛盾纠纷总数的17.1,与上年度相比下降54件;邻里矛盾纠纷342件,占矛盾纠纷总数的22.8,与上年度相比下降14件;赔偿纠纷共调处144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9.6,与上年度相比下降29件;土地承包纠纷共调处182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12.1,与上年度相比上升3件;房屋和宅基地纠纷共调处157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10.5,与上年度相比上升59件;其它纠纷出现的诸如合同、劳动争议、征地拆迁、水事、施工、山林等其它纠纷共420起,调处420件,占全部矛盾纠纷的28,与上年度相比下降34件。
三、全县矛盾纠纷隐患分析从全县矛盾纠纷发生的种类及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之间、赔偿、土地承包、房屋宅基地方面,这五类纠纷占纠纷总数的72。
其中邻里纠纷的发生原因较多,有的是由历史性的原因引发,有的是属于偶然引起,在当前,尤其是农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婚姻家庭纠纷主要表现在继承、赡养、扶养、婚姻等方面较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研究
1、选题的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
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公共财政调节作用又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部分。
因此,公共财政调节作用,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公共财政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社会公众利益而建立的财政运行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制度保证。
它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为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分配行为和活动,公平、效率是其基本原则。
公共财政的职能限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分配的范围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其作用是以非市场机制的方式去克服和纠正市场机制自身的弱点。
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责无旁贷。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
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
因此,这个时期的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作为“守夜者”这一角色能够正常运转。
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
这一阶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财政改革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问题展开的讨论,到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其引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再到90年代末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以及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它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六大联动”战略,促进“平安宁波”建设。
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结合宁波实际,着手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供给体制。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旧的运行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正逐渐失效,新的体系及其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本项目的研究,除了“市场失灵”一般性特征要作为依据外,还要考虑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联系的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一面,需要政府介入的领域比发达国家要广得多。
此外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面临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政府的定位不能仅仅立足于同市场进行完全的职能替换,即不能简单的致力于弥补“市场失灵”,而应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培育市场,增进市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这一事实赋予了公共财政的“中国特色”以最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宁波市在公共财政改革实践中的核心内容。
有以下主要观点:(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开发性金融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宁波市基础
设施建设融资新模式;
(2)遵循公共财政的公平、效率原则,构建企业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从刺激市场有效需求入手,利用公共财政手段达到政府多重目标
(4)充分运用财政手段吸引宁波市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提升宁波市的品牌影响力(5)设立配套资金,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源向宁波聚集
3、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理论功底扎实、学历和职称层次搭配合理,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主持人敬业务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已有相关成果:
[1] 主持2004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1项:新公共管理、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会计改革,项目编号:Z04GL05
[2] 主持2003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镇财政与农村基层政权运行研究
[3]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宁波市局级重大课题2项
[4] 完成专著一部《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改革》由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发行。
[5] 近两年完成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论文5篇,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主要参考文献
[1] 毛光烈,2004,《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2] 关于宁波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3] 高培勇,公共化:公共财政的实质,《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2日
[4] 冯健身、方淑芬《论中国公共财政》(《财政研究》1999年第3期)
[5] 赵全厚,马洪范. 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策. 《中国金融》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