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争,亚洲的另一场大博弈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前言中日同处东亚,由同文同种到一衣带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联系,有着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古代日本给中国当了一千多年的徒弟,进入近代日本又给中国当了几十年的老师。
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内曾三次入侵中国,两次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次次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惨不忍睹的教训。
中日之间绝非一笑眠恩仇。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讲求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谐相处。
但和谐相处,不可能一厢情愿。
我们保护生态,总不能让狼把人都吃掉。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可是以日本为首的大小无赖国家,追随美国围墙中国,遏制中国,妄图再次阻止中国现代化进程。
“大狗小狗在叫,大鬼小鬼都在跳”。
不断挑起领土、领海之争。
我们如何捍卫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尊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越大。
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纵观中外历史,人们只尊重强者,你越强,别人越尊重你;你越弱,别人就越看不起你。
尤其是日本人,你不把他打趴下,他是不会认输的。
中国汉朝和亲的故事史不绝书。
但汉朝又留下了“犯强者虽远必诛”的雄心霸气。
二战后日本天天叫嚣要收回北方四岛。
但俄罗斯副总理公开称:“占领北方四岛是对日本发动二战的惩罚。
”日本政客们听了都默不作声了。
美国自1945年以来占领日本,一直骑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只能点头哈腰,充当美国人的太监。
强字源于弓,对于得了战争狂犬病的日本人,我们只能用霹雳手段,才能抑制日本人的战争狂犬病,才能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才能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才能洗刷中国一个世纪的耻辱。
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日本人总埋怨上帝给了他们大国的人口和充当大国的民族意识,但没有赋予它大国的领土和资源。
日本人口126486000人,世界排遣名第十一位;日本国土面积377833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十一位。
竞争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竞争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强国之间的竞争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两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崛起和实力的增强,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也日益加剧。
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不仅在双边领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不良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和威胁。
首先,中日经济竞争引发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峰值时期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经济强国。
双方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强大竞争,导致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愈加紧张。
两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不仅影响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了中日民族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许多争议和矛盾的源头往往都来源于经济领域,比如岛屿争端、贸易争端、土地开发等等。
这些问题都威胁着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使得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剧。
其次,军事实力的竞争也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自20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在追求更具有主动性和防御性的安全政策,并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对华军事威胁和挑战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中国也在军事实力方面的强大发展,将中日民族矛盾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在东海和南海两个重要的战略区域,中日两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和军力对峙。
日本在这些地区增加了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而中国也不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谈判,增强自己在这些地区的海上存在感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居于优势地位。
双方军事力量的竞争直接导致了民族矛盾与冲突的加剧。
不难想象,若双方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将会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和威胁。
最后,教育和文化传承也对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背景非常不同,在语言、思想观念、历史、文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双方采取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政策,促进了两国民族矛盾的加深。
例如,日本在历史课程中,经常忽略或者减轻其军国主义和对邻国的侵略,而在中国,历史教育也强调保护国家主权,增强民族意识,打造国家意识形态等。
浅谈中日关系的博弈
浅谈中日关系的博弈——举起酒杯,不忘枪械今天这个论题,还是得从历史说起。
唐高宗时期,倭人攻击新罗,唐军增援,在白江口一战大败日本水师,日军战船全军覆没,从此倭人对唐俯首,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学习。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方面丰臣秀吉刚刚完成全国统一,为了其称霸世界的宏图,日本磨刀霍霍向大明发动进攻,最终大败而归。
1937年日本发动第二次全面侵华战争,八年艰苦抗战,中国洗刷百年耻辱,赶走日本侵略者。
狼一样的民族,要警惕不要敌对。
并不是提倡狭隘的民族观,但我们不能不对这个民族的固有属性视而不见。
我们不能忘记,大和民族对于生存空间的强烈欲望以非正常方式倾泻是会酿成巨大灾难,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的篡改正悄无声息扭曲着日本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对于二战的看法。
更为可怕的是,日本民众内心隐藏着的右翼势力的思想残余挥之不去,这在中国船长被放还时日本民众剧烈的反响中暴露无遗。
对于狼,不能存有善心,但也不能与之斗狠。
网上一直有叫嚣对日开战的言论,言辞之激愤、口气之凿凿实在叹为观止。
且不提日方隐藏的军事实力,仅仅目前公诸于世的日方自卫队的装备我们已是无法望其项背。
日本的重工业实力从汽车制造上可见一斑,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在日本动漫的普及度上得到充分证明。
从理性的角度,无论胜败,中日再次爆发战争的结果一定不会给中国带来利益。
历史向来不提倡盲目斗勇。
明朝的万历三大征埋下民众积怨的祸根,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经济发展错过最宝贵的十年。
试想,如果中国停下发展的步伐,与日本死缠烂打,谁会是最终的获益者?那时周边的蕞尔小国都可到中国来横征暴敛,更不必说虎视眈眈的美国。
强大的敌人,要敬不要畏不可否认,这个民族具有很多令人惊叹的优秀属性。
日本东京奥运会,散场后的体育馆没有一片垃圾,这样的民众素质很让我们惭愧。
日本人向来擅长学习,唐朝的遣唐使和明治维新就是最好的诠释。
日本人的归属感和民族感极强,如果不演变成畸形的民族主义而发展成民族凝聚力,这会是一个国家的巨大财富。
中日钓鱼岛争端之博弈论
中日钓鱼岛争端之博弈论虽然中日双方均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摆出不屑与对方争议的姿态,但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中日两个国家,也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日两国之外,大家都会认为,这两个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确实是有争议,甚至争端,而这两个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博弈吧!自从博弈论提出以来,已经有包括大名鼎鼎的约翰〃纳什等在内的近10位科学家因为在博弈论上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有哪位科学家敢于研究一下钓鱼岛博弈,搞不好连诺贝尔政治学奖也可以一起收入囊中。
不过对一般人而言,研究博弈论显然不是奢求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希望对自己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获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博弈与策略是密不可分的,搞清楚博弈的状况,是为了采取更高明的策略。
一、钓鱼岛博弈是序贯发生还是同时发生的博弈?到目前为止,这个博弈主要还是一个序贯发生的博弈,也就是双方当前的行动会对对方随后的行动产生影响,因此要想获得有利地位,需要对本方的行动会导致的对方的反应进行推断,以便做出自己当前的最佳行动。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以承认双方理性为基础的博弈,而且双方均有很多有关对方的信息,可以作为决策的参考。
当然,不排除这个博弈会进化到同时发生的阶段,其条件可能失去了了解有关对方信息的途径,或者干脆失去了基本理性,完全不想去理会对方的感受和行动,而采取单边的行动,这就会进入一个比较危险的阶段,类似于大名鼎鼎的囚徒困境的博弈了。
当然,即使囚徒困境中,也需要策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风险,惩罚的清晰、确定、规格和重复性都应得到保证。
二、是否可以用倒后推理,也就是逆推求解?三、关注对方的理性与非理性四、纳什均衡是否存在?列表五、性别战与懦夫博弈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冲突,双方都更喜欢均衡结果,不喜欢非均衡结果,但在哪个均衡更好上,意见不统一。
懦夫博弈中显得更尖锐一些。
六、策略分析承诺是无条件的策略行动,就像耐克广告语所说“JUST DO IT”,于是,博弈中的其他参与者成为追随者。
石齐平:中日次博弈依附于中美大博弈.
石齐平:中日次博弈依附于中美大博弈石齐平:中日次博弈依附于中美大博弈 2010年09月23日 22:17凤凰卫视【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0条凤凰卫视9月23日《石评大财经》节目播出“石齐平:中日次博弈依附于中美大博弈”,以下为文字实录:杨娟:最近中日两国在钓鱼岛海域的附近发生了这个撞船事件是引发了主权之争,而且越闹越大,现在关于这件事情的未来发展可以说,变数非常的多,石先生你怎么观察?石齐平:你讲的没错,整个形势发展的变数还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形势究竟怎么去观察呢?总得来讲还是可以而且必须要摆在博弈的架构里面观察,但是我们要提到在中国、日本跟美国这三方面的一个博弈。
其实它又分成两个博弈,一个我把它叫大博弈,一个叫次博弈,大博弈是中国跟美国之间的,次博弈就是中国跟日本之间的,而这个次博弈基本上是附属在依附在这个大博弈之中的。
杨娟:所以你刚才说的中日之间是这种次博弈,中美之间是大博弈,次博弈现在又从属于主博弈,这个应该如何来理解呢?石齐平:是这样看,就是说应该说最近两百年来,历史的发展,你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就这么一个规律,就是美国从来就是从美国的一个立场,来看待中国跟日本的关系究竟该怎么发展?从美国的立场来看的话,它从来不愿意中国跟日本之间处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关系上面,我就这边就举个例子,你们都知道1867年,当时日本就要下定决心要从事改革开放,他们的改革开放叫明治维新,当时就面临一个战略大选择,就是究竟该在中国之间和美国之间我要选哪个,最终你知道它选的是什么吗?最终它选的是中国,就是1871年就是民族问题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它就跟中国签订了天津,如果没记错的话,友好条约。
到美国一旦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惊失色,他认为东亚的形势就完了,所以它就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怂恿日本你可以去打台湾,甚至于你认为琉球是你的地方嘛。
我就默认,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日本就开始不断的侵略台湾,最后有一个牡丹社事件爆发了,然后我们知道在1895年它终于因为甲午战争得胜了而取得台湾,就整个形势的发展就造成中国跟日本之间的深仇大恨。
纪录片甲午观后感
纪录片甲午观后感《甲午》是一部由胡劲草导演的纪录片,记录了中日甲午战争,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吧!01我中华称霸世界千年,在几次战争后没落,所谓大清的天国已不复存在,慈禧太后的奢华生活,百姓的疾苦他们是不会领会的,李鸿章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摆脱不了灭亡的结局,北洋水师,是亚洲乃至世界级的超级海军力量,但因为闭关锁国,我们对外面一无所知,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而我国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业品都没有??,一批批学子外出寻找救国之路,万苦千辛只为国,哪怕是用尽最后一颗子弹,挥出最后一拳也绝不投降,致远舰冲向倭寇的时候,慈禧也许正在享受,而皇帝确被囚禁,清之耻辱乃中华之耻辱,为了尊严,只有变为强者02《甲午》真是一部极其用心的纪录片,用最平实,客观的语言从中日两国军事力量对比、武器装备、战士战心、国际舆论、战争准备、国情等各个方面分析甲午之战。
让我大受震撼,忽然感觉甲午之战日本胜利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事。
日本为此一战准备了26年,26年的励精图治,26年的不懈奋斗,两代日本精英为此呕心沥血,加上用国运去赌、去博,难道不应该胜利吗?反观中国朝堂之上,除李鸿章等极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官员能够察觉日本之威胁,其他统治者仍用“天朝上国”的美梦来麻醉自己。
光绪甚至提到“日本蕞尔小国,外强中干”,要北洋舰队给他们点厉害瞧瞧。
朝中清流更是叫嚣得厉害,不把日本这个小邦国看在眼里,满朝绝大多数士大夫没有谁相信中国会战败。
何其愚蠢,何其无知,庙堂之上乃这些人,中国拿什么去和日本争斗。
就连战败之后的反思也从未想到自己,拿李鸿章、慈禧来“背锅”。
中国之败非一人、一舰、一军之败,非武器、弹药、装备之败,实乃愚蠢、无知的统治者带来的必然之败,就像秦魏河西之战。
盲目自大,蔑视他人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惨痛的失败。
就算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调换军舰结果也许仍不会改变,一个迟暮的老人即使拿着再锋利的宝剑也没用。
说道这里,也许我们也要感谢甲午,感谢八国联军。
试析百年变局背景下中日在东亚地区博弈新态势
试析百年变局背景下中日在东亚地区博弈新态势
刘哲;庞彦
【期刊名称】《区域国别学刊》
【年(卷),期】2024(8)1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周边环境复杂,面临重要战略难题。
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周边安全高度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
自岸田文雄上任,日本对华关系有了新的态势:频繁提及“中国台湾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挑动南海问题;出台“新安保三文件”,视中国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加强日美同盟关系,牵制中国发展等。
日本在东亚地区与中国博弈有诸多深层目的:通过与中国加紧博弈,以赢得国内右翼保守势力的支持;视中国为“海洋地缘政治对手”,以海洋地缘政治牵制中国成为海洋强国;以“中国台湾问题”来延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在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的同时,彰显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然而,日本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博弈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
【总页数】12页(P12-22)
【作者】刘哲;庞彦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
2.百年变局下的中日韩经贸合作
3.百年变局下的国际格局演化与中美战略竞争新态势
4.“三重变局”背景下中日科技合作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5.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特征新态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虽然在1895年结束后,中华民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赔款给日本,由此结束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以及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崛起为亚洲的一个重要力量。
日本通过胜利获得了台湾,这使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日本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迅速工业化,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更是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中国的觉醒甲午战争对中国则是一次痛苦的教训。
这场战争彻底击溃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幻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腐败和弱点。
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实现近代化。
这标志着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并开始寻求强大起来的道路。
亚洲地区的动荡甲午战争之后,亚洲地区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动荡。
各国势力之间的博弈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控制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引发了更多的地区冲突和争端。
亚洲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世界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再次发生冲突,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自身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更多曲折。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崛起,中国觉醒,亚洲地区的动荡,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都是这场战争之后的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关系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政治博弈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亚洲地区作为全球最为重要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竞争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博弈更是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潜在影响。
亚洲地区作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洲际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全球超级大国的关注。
在亚洲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断推动着地区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龙头大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近年来的崛起使得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大幅提升,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
中国的崛起给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岛屿争端和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合作,都引起了亚洲邻国和美国的关注和回应。
其次,美国一直是亚洲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大国,通过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盟国网络,对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以及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亚洲地缘政治博弈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高度发达国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日本在军事上受到了二战后的限制,但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实力仍然不容忽视。
日本与中国、韩国等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历史纷争,以及日本与美国的军事同盟,都为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紧张气氛。
印度作为亚洲地区的新兴大国,也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的国家,对亚洲地缘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力。
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着边界争端和经济竞争,而印度与美国之间则有一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使得印度成为亚洲地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除了以上的国家外,亚洲地区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例如俄罗斯、朝鲜、韩国、东南亚国家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亚洲地区地缘政治博弈的发展和走向均有一定影响。
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浅析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局势
已经过去的2012年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而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无疑是一个多事的一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批高官落马引发反腐问题、美国重反亚太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中菲黃页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等,每件事情无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本文结合对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争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为中国如何合理解决与日本等国家的领土争端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一、事件回顾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武力托管。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
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中日钓鱼岛争议由此产生。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2012年9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从2012年度预算的预备费中拨出2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66亿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三个岛屿,将其“国有化”。
中日双方就此再次围绕钓鱼岛问题展开争执,影响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2012年10月16日,中国军舰首次以距钓鱼岛80公里的最近距离驶过钓鱼岛。
2012年12月12日,中国首次在钓鱼岛海空开展立体巡航,明确不退让态度。
二、钓鱼岛主权求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将其纳入海防范围,并建港泊船对其实施管理。
而从《大陆架公约》来看,钓鱼岛与中国大陆共属同一大陆架,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波茨坦公告》也明确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
三、钓鱼岛争端深度解析1、中日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中日关系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引言中日关系是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重要双边关系,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日两国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犯下了许多战争罪行。
战后,中日两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调解和和解过程,最终于197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目前,中日关系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中国和日本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且在投资、科技合作、金融领域等方面也有诸多交流。
此外,两国对于区域和全球事务也有共同的关切,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自由化等。
另一方面,中日关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争议。
历史和领土争议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长久存在的敏感问题。
尽管双方曾经签署了一系列的共同声明和协议,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双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东海和南海争端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形势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迹象。
首先,双方都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尽管存在争议和分歧,但中日两国的高层官员仍在努力寻找共同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并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其次,经济合作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两国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潜力。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日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加强合作,取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最后,人民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也将有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矛盾关系的主要根源
中日矛盾:最近,随着“钓鱼岛事件”的逐步升级,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究其根源中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中国日渐强大而形成对早已是经济强国的日本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方面,并由此引发了诸如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争端。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
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
从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都汇集到资源这个焦点上。
进入21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领土只有38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四大岛屿组成,而且国内资源贫乏。
因此,它在二战中四处扩张,掠夺资源,而战争后期资源不足也是它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今日本与多个邻国都存在领土纠纷,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寸土不让。
钓鱼岛附近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
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中国一直在重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日本对台独势力才去的纵容甚至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台湾的回归。
而且日本首相还会见藏独分子达赖,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重挑衅,破坏中国和平稳定的局面。
而且还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发展,营造紧张局势。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
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
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
事变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
事变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重要节点,其中一些节点发生在各种事变中。
这些事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几个事变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国家利益与地区霸权的争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关系中的一次重要节点。
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日本以对朝鲜的保护为由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惨败,与此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亚洲国家。
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不得不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这使得东亚地区的霸权重新分配,日本崛起为亚洲的强国,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受到了严重削弱。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乙未义和团运动:民族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乙未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日关系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该运动发生于1900年,是一场反对外国势力的运动。
然而,由于一些国家的干涉和错误的领导,该运动最终演变成了对西方人和基督教传教士的屠杀。
乙未义和团运动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为了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派兵参与了对义和团的镇压。
这次干涉使得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为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该事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追求,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关系中的黑暗一章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
该屠杀发生于1937年,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期间对中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奸。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二战中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
南京大屠杀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更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使得日本的侵略行为暴露无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挑战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挑战中日关系作为两个重要亚洲国家的关系,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日关系的现状,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应对之道。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中日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但二战期间的历史问题以及领土争端使得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然而,近年来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双方的高层互访增多,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人文交流不断加强。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逐渐深入,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中日之间签署的自贸协定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另外,中日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逐渐找到了一些合作共识,例如对抗气候变化、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等。
此外,两国还缓解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外交对话等方式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
二、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尽管中日关系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历史问题。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然是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
中方希望日本能够正视历史并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但在实际行动上,日本政府的表现仍然不够明确和坚定。
其次是领土争端。
中日在东海上存在主权争议,例如钓鱼岛问题。
两国之间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对峙事件,并引发了地区的不稳定。
解决领土争端需要双方的诚意和智慧,但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此外,两国的安全关切也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
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日本采取的安全政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也受到中方的关注和忧虑。
如何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找到共同的利益点,是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三、应对中日关系的挑战为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双方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加强高层互访和战略对话,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
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有助于增进相互的了解,从而为解决双方分歧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进一步深化双边贸易合作,扩大投资,并在创新科技、绿色经济等领域进行合作。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_0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中日东海争端由来已久,实质是中美日三方战后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问题。
从1970年代开始,围绕钓鱼岛的历史归属及其在东海大陆架划界地位、东海划界与能源合作等的谈判磋商等,展开了多年的斗争。
随着近年日本政府实施“购岛计划”,以及安倍政权上台之后的政策更为咄咄逼人,钓鱼岛争端有激化的趋势。
以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审视,中日东海之争背后表现的依然是能源资源之争。
但是,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合作的成功案例也给中日东海能源之争以突围的新思路。
一、东海钓鱼岛争端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受制于地理的理论,是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国对外战略服务的理论。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geopolitics解释为“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者一般认为,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是大国的强权政治与其实施的地理范围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学包括把外交战略与对资源做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 (定居、游牧、农业和航运)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是个“一体多面”的问题。
第一,从传统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钓鱼岛对中日两国而言,都有历史认识和军事战略价值。
从历史起源来看,钓鱼岛作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窃取于中国的领土,饱含了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关系的复杂因素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屈辱。
而日本坚持甲午战争期间明治内阁占领尖阁诸岛决议是日本政府的合法内阁决议,与中日战争毫无关系。
近年来,日本从小泉内阁开始,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华强硬,在包括参拜靖国神社、东海之争、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使中日关系严重倒退。
东海油争、参拜靖国神社这些具体问题成为中日之争的核心议题。
中日若冲突 中国必须赢
中日若冲突中国必须赢中日关系,既是周边问题,又是大国关系。
把钓鱼岛问题当成当前中日关系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是战略误判;认为非重点问题就不会影响国家安全和改革开放进程,同样也是战略误判。
大势不能孤立地看待钓鱼岛问题,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中日交恶问题,要把这一切放在国际格局的大视野中去看。
全世界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崛起,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不适应、不包容,甚至不接受。
新世纪以来,美国已视中国为其全球霸权的主要挑战者。
日本向来自诩为“亚洲领头雁”,但GDP现已被中国超越。
这一变化使日本备感失落,受到刺激。
所以它一改在国际问题上不事张扬的套路,一反常态地跳出来,挑战中国。
中国面对的一切国际问题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人很有战略眼光,不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布局了日本这个战略棋子,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我们周边晃悠,尤其是最近。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低点,这当然是日本造成的。
与东盟关系因为南海纠纷和美国使用其影响力分化东盟而造成紧张;中美关系日趋转向一种战略性对抗关系。
中日对立,绝非只因历史旧怨。
当今世界,各种争斗,争的是国家、民族、政权的生存权。
美国跟我们争的,是这个;日本跟我们争的,也是这个。
只不过日本的诉求、格局比美国小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中日两国迟早要发生一场对抗和危机,即使不在钓鱼岛,也会在其他方面。
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两国基本是“强弱型”关系,从古代到近代是中国强日本弱,日本学习中国。
1868年日本走上明治维新道路后,日本强中国弱,日本反过来侵略中国。
而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中日将第一次面临“强强型”关系。
如何处理好这一全新的关系,两国都不适应。
过去二十年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成为日本右翼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两国关系必然会出现较大的波折,当然也预示着调整和转机的到来。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和举措,既是其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的必然。
中日战争为何不宣而战?“近卫声明”背后的军政博弈
GUNFIRE中日战争为何不宣而战?“近卫声明”背后的军政博弈文丨周渝1937年6月4日,近卫文曆受命组阁,成立第一届近卫内阁。
相比之前内阁首相由年长者担任的惯例,近卫组阁时仅46岁,算是相当年轻的首相,媒体将这届内阁称为“青年内阁”“明朗内阁”,大多国民对之报以希望,不仅因为年龄,更是因为近卫文曆本人具有极高的声望。
近卫文曆出身华族,为镰仓时代以来形成的五摄家之-----近卫氏第30代当主。
近卫组阁后,媒体甚至将他比作他的祖先,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的近卫前久。
当年近卫前久19岁就当上关白,算是这个家族精英中的精英,近卫文曆也因在历任首相中年纪较小而被称为“青年宰相”。
很多人都期待近卫内阁能够打破当时曰本低迷、沉闷与不景气的现状。
他们没想到的是,不久后这届内阁将与军部一起,将整个日本推上战车。
二战期间,近卫文暦曾三次组阁,第一次1937年至1939年;第二次1940至1941年;第三次为1941年7月至10月;可以说太¥洋战争爆发前的fl东亚局势,都与其■关系重大。
尤其在第、一次组阁期间各种决策颇为诡诈。
如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但为何是不宣而战?再例如193X年,近卫内阁先后三次发表“声明”,又金/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主谋之一,七七事变时成为“主和派”意欲何为?这些问题若单从中方战和角度来判断,结论很容易一叶障目,唯有将其放在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大棋局中,方能拨幵这层层诡譎的风云,一探究竟。
战争是否不可避免。
按照今天的定义,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全面抗战。
而对二战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日宣战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一宣战之前的抗战算什么?谈宣战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爆发是否是必然?回溯1936年,世界危机无处不在。
纳粹德国已崛起,德军于3月进驻《凡尔赛和约>X洛迦诺公约》中规定为非军事区的莱茵河左岸地带,欧洲局势骤然紧张,一战以来构建的凡尔赛体系濒临崩溃。
美国暗地挑动中日争端 破坏东亚自贸区方能保霸权
美国暗地挑动中日争端破坏东亚自贸区方能保霸权雪珥:在当今的国防局面、安全局势底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大国博弈的网中,乔老师,请问您觉得这个网中都有哪些大国?乔良:今天是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出现了麻烦,或者出现了危机、冲突,各个大国的力量或者地区性的势力都会卷入。
无论是中日因钓鱼岛产生的争端,还是中国和越南目前的981平台争端,包括那些潜在的跃跃欲试的国家,这些背后说起来,其实就是中国和美国两大国之间在这个地区的博弈,就像孙老师讲的,实际上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
既然说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较量和博弈,为什么没有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这就是美国聪明的地方,美国人在亚洲做了什么,在中国的周边做了什么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但是美国人并不愿意自己走到前台上来,他愿意让他的代理人来遏制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钓鱼岛问题,我们以为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目前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反感达到空前的高度——我认为,仅次于八年抗战时期。
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日本,可是这个背后究竟是什么,有多少人能看得清楚?如果2012年初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没有接近成功的话,如果中日货币互换在2012年4月没有基本上达成意向的话,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上的冲突会浮出水面吗?而中美之间的博弈,我简短地说就是几句话。
如果东北亚自贸区谈判能够成功的话,亚洲就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之后如果东北亚自贸区不停下脚步的话,它有可能整合东南亚的贸易,形成整个东亚自贸区。
东亚自贸区的出现会使世界格局发生彻底改变——它将是一个拥有30万亿美元规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超过欧盟27万亿美元的规模。
也超过24、25万亿美元的北美经济体。
并且,这个经济体一定不会使用美元、欧元进行内部结算。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推出一个新的货币。
有人主张用亚元,也有人主张用人民币,这样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出现。
美国原来一统天下的货币大权本来已经让欧元削去了一块,现在如果人民币也参与进来的话,三分天下有其一,美国的霸权就不复存在了。
亚洲的战争与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
亚洲的战争与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亚洲的战争与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破坏性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全球多个战场。
其中,亚洲地区成为这场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不仅目睹了激烈的战斗,更深受战争的破坏,给亚洲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的战争与分裂的背景、亚洲各个战场的情况以及对亚洲局势的影响。
一、亚洲战争与分裂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是国际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和冲突。
在亚洲地区,日本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追求扩张和殖民地的利益,对周边国家采取侵略行动。
这导致了亚洲战争的爆发,亚洲各个国家纷纷卷入战争,世界各国的冲突升级到了亚洲大陆。
二、亚洲战场的情况1. 中国战场:中国是亚洲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日本在中日战争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对中国其他地区进行了侵略。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发动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东南亚战场:日本在东南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入侵了英属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并占领了新加坡等重要城市。
盟国展开了针对日本的反击,最终在东南亚地区推翻了日本的统治。
3. 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之一。
日本攻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这场战争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包括了波及到菲律宾、关岛和夏威夷等地。
太平洋战场上,美国联合盟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三、对亚洲局势的影响1. 分裂与战后整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亚洲地区分裂成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边界重新划定,民族冲突和国家建设任务严峻。
在战后的整治过程中,各国努力恢复国土,重建破坏的基础设施,并努力推动民族和解。
2. 冷战的影响:随着二战的结束,亚洲也成为了冷战格局的一部分。
美国和苏联在亚洲地区展开了斗争,支持不同的政治力量。
九一八事变与中日两国的战略谈判与外交博弈
九一八事变与中日两国的战略谈判与外交博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中日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
这场事变对中日两国的战略谈判与外交博弈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谈判、外交博弈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一起假借火车炸弹爆炸的事件,借此借口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也为后来的战略谈判与外交博弈埋下了伏笔。
在战略谈判方面,九一八事变使得中日两国的谈判变得更加困难。
事变后,中方对日本的不信任度大幅上升,使得中方在谈判中更加警惕,不轻易妥协。
而日本方面则利用事变后的优势,试图通过谈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样的谈判态势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难以达成双方的共识。
外交博弈方面,九一八事变使得中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
日本通过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谴责。
中方则积极寻求国际支持,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各国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中方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
这样的外交博弈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而中方则积极寻求国际支持,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各国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中方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
这样的局面使得中方不得不采取武装抵抗的方式来维护国家利益。
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战略谈判与外交博弈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变后,中方对日本的不信任度大幅上升,使得中方在谈判中更加警惕,不轻易妥协。
而日本方面则试图通过谈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样的谈判态势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难以达成双方的共识。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使得中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之争,亚洲的另一场大博弈
作者:徐寅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12期
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占领,但中日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接触并恢复邦交。
但最近10多年,中日关系受困于一个棘手的恶性循环,其特征是互不信任,在安全、政治和经济上“掰手腕”。
目前,中日两国民众间弥漫着明显的不信任和反感情绪。
日本智库“言论NPO”,曾在2015至2016年间开展了一系列民意调查。
调查显示,2016年,多达78%的中国民众和71%的日本民众认为,中日关系处于糟糕或相对糟糕的状态。
相比2015年,认为中日关系今后将会进一步恶化的民众,在中日都大幅增多。
中国方面,这部分民众所占比例从13.6%升至
20.5%;日本方面,从6.6%升至10.1%。
46.3%的日本民众和71.6%的中国民众认为,中日关系将成为亚洲的一大潜在冲突源。
美国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6%的日本人和81%的中国人反感对方。
中日民众互不信任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和东京在政策层面悬而未决的纠纷。
例如,日本的调查发现,超过60%的中国人之所以反感日本,是因为日本缺少对其二战暴行的道歉和忏悔,并在2012年9月对钓鱼岛进行“国有化”。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多达77%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未对战争暴行予以充分道歉,但超过半数的日本人却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道歉得足够多”。
如果说中国的关注点在过去,日本担忧的则是现在和未来。
调查显示,近65%的日本人表示,导致其对华负面看法的原因是钓鱼岛争端,超过50%的日本人认为,中国的行为“带有霸权色彩”。
多达八成被调查的日本民众担心,中日领土争端可能导致军事冲突,持同样观点的中国民众则占到59%。
尽管中日民众相互印象不佳,并担心可能爆发战争,但两国的经济互动达到了近乎空前的程度。
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
日本公司直接或间接雇用的华人员工多达1000万人,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
在国际政治学中,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强大的经济联系将会降低爆发安全冲突的几率。
在中日关系中,这一观点正在经受考验。
中日关系自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降温以来,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多年来,日本分析人士一直在关注,中国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中国经济于2011年超过日本之后,这种关注变成了公开的担心。
自钓鱼岛争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危机以来,东京的决策者将北京的行为解读为“炫耀新获得的国家实力”,并对美国在东海问题上漫不经心的态度感到沮丧。
然而,一些中方学者则认为,中国仅富裕人口的数量目前就已超过日本人口总数,今后日本根本无法与中国竞争。
中国的知识界几乎一致对日本持负面看法,对日本在南海日益增多的活动表示担忧。
这种态度缘于,他们不愿接受日本作为一个正常的亚洲国家,同时,也是对日本作为唯一能阻止中国实现某些目标的亚洲国家的担心。
传统上,中国在制度倡议和对外援助方面远落后于日本。
不过,近年来,北京将此作为其地区外交政策的一项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试图通过成立亚投行来推动地区金融体系的多样化。
不过,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面临的关键挑战并非亚投行,而是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计划,也是政治计划。
中国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做出的巨额基础设施投资承诺,实质上是试图用一个新的全球经济架构来连接陆上和海上贸易线。
作为一项准贸易协定,“一带一路”计划凸显出中日之间的自由贸易竞争。
过去10年,中国一直试图在贸易领域赶上日本。
中方意义更为深远的一项举措,是2011年接受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国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
东京虽无力改变现状,但仍试图“另辟蹊径”。
一个方法是继续参与RCEP的谈判,另一个方法则是让亚行也资助那些获得亚投行投资的地区工程。
今后,中日之间的此类竞争,将可能成为地区经济关系的常态。
在安全领域,中日围绕影响力和权力的争夺更为直接。
2012年,安倍晋三重新上台后,着手增加军费,日本的国防预算2013年以来连年增长,如今总额达到约500亿美元。
通过修改战后法律限制,如放宽武器出口禁令、解禁集体自卫权等,安倍政府试图遏制中国在亚洲“不断增强的军事存在”。
东京加强了与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的安全合作。
如果说东京试图以一种合作博弈来构建与亚洲国家的桥梁,北京则试图通过建设人造岛礁等做法来获得外界对其亚洲安全大国地位的承认。
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陆活动,显示出北京以强大军事存在为支撑,维护南海领土主张的决心。
简言之,中日在亚洲相互竞争的安全战略可以概括为:日本试图通过讨好他国来受到“爱戴”,中国则试图通过展现强硬来立威。
日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个“搅局者”。
东京清楚自己的地区实力有限,因此一方面继续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御装备,来增加北京的决策难度。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东京利用日本—东南亚经济关系(即所谓的“雁行模式”),来获得更大政治影响力的希望。
北京作为所有亚洲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占据着中心位置,但中国与亚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交易型的。
就短期而言,中国得益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可能比日本更具影响力,但迄今并没有更多的亚洲国家试图模仿中国的政治模式。
当前,北京和东京对地位和影响力的争夺,带来了一场被亚洲国家视为市场主导型的竞争。
相比与中日的任意一方单独打交道,小国从两国的竞争中能更好地获利。
文章认为,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在任何一场直接的中日竞争中,東京都会处于下风。
日本在经济上的辉煌时代早已远去,并且从未成功地将自身强大的经济转化为政治影响力。
僵硬的政治体制让外界更加认为,日本很可能再也不会恢复其在二战后几十年里显示出的活力。
作为一个大部分国民对政府满意、拥有高学历及健康稳定的民主国家,日本仍被很多亚洲国家视为“标杆”。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对日本持正面看法,而中国的支持率只有57%。
不过,亚洲民众目前对日本的良好印象,并不能让东京获得多大的好处。
“言论NPO”在2016年曾做过一项调查。
当被问到日本10年后在亚洲的影响力是否会提升时,只有11.6%的中国人和23%的韩国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令人惊讶的是,日本人自己只有28.5%的人持相同看法。
而在2015年,同一家公司针对中国做过同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多达82.5%的中国人、80%的韩国人和60%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10年后将会进一步提升。
文章指出,中国和日本逃避不了彼此,因为它们无法选择邻居。
各自的历史和文化成就,几乎注定了这两个国家今后仍将作为亚洲“双雄”共存,这意味着竞争将会持续。
今后,无论日本是否与美国结盟,抑或中国是否成功打造出一个“一带一路”泛亚共同体,两国都会继续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展开竞争。
很多亚洲国家也明白,中日关系是亚洲的另一场大博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永恒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