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一、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主要以对抗、冲突为主具体史实: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大量赔款.3.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暂时独霸中国.4.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5.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6.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交往与冲突并存,曲折前进.具体史实:1.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3. 当前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出现了”经热政冷”(经济交往热,政治交往冷)的局面.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1)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2) 日本首相、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4.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
安倍晋三的访华活动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5.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13日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
温家宝总理的访日活动被称之为“融冰之旅”。
三、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专题热点连接。
(一)据新华社2007年3月3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2008年将投入使用的高中教科书审核结果,关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文部科学省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数字表述上作出修改,称“要考虑这一数字的多种学说”,这导致日本教科书中的数字与中国的统计数字相差甚远。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这些时间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来从近代史看看中日关系演化吧。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
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现在中日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和这个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占领琉球群岛,离钓鱼岛的距离近了,就垂涎钓鱼岛。
当然这个事件也是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的开始,壮了日本人的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人的士气。
同时日本占领了台湾岛,让台湾那一片区域暂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也成为了现在中日纠纷中日本的一个借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有日本的参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
《辛丑条约》基本挖空了中国所有的国力,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爱国情怀高涨。
为后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当代中日关系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当代中日关系[摘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
从近代到当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
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
两国的关系对世界各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谈到日本时就愤愤不平,而我觉得,中国应该记住历史和耻辱,再去和平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
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收益,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对中日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事件。
而许多事件也使中日关系发生着变化。
例如: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合并琉球。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中国和日本,就像是一对冤家,两者间的战争从未消停过。
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总会带着一种仇恨,特别是老前辈们情感更强烈。
因为他们曾经历过或目睹过日本带来的创伤,国耻家仇。
中国和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渊源?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两者的联系就不一般了。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和日本非常的近。
中国是亚洲大国,海岸线绵长,而日本就在我们海的对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怎么中国和日本就“互掐”上了呢?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其威力可以影响到周边小国,顺便带动小国的发展,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威力大不如前。
闭关锁国,朝廷腐败,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中国与世界大大脱节了,世界各国在学习新文明,而中国却在落后。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努力的前进,特别是明治维新让日本强有力的崛起。
然后一个不合常理的局面出现了,小日本居然来挑衅大中国!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我历史不好,但我清楚的记得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日本出动联合舰队,进攻我们的海防,北洋舰队受命前行,抵抗日本海军的进攻。
当时的情况危急,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危急领命,对付有组织有目的的日本舰队,两军交战过程艰辛,本来清政府明明有赢的希望的,怎么就会输给小日本了呢?这一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
中国资源比日本丰富的多,人多、地多、资源多,除了北洋舰队,在南海地区还停靠着一些军舰,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几乎出动了全岛的军舰,而清政府却让自己的军舰停在南方晒太阳,很明显,清政府一点抵抗的积极性都没有。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
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
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
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
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
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
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
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马丁.内莫勒
时间
如从1894年算说,到1945年共有52个年 头,日本在中国动武共10次占35个年头; 也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半个 世纪内,有将近70%的年份日本在中国进 行武装侵略。
军国主义的下场
一个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主权 国家,不但在中外关系史上独一无二, 而且在全国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武力侵略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方式, 是侵略的最高最剧烈的形式。日本在中 国使用这种手段最多最频繁,有力地证 明了它的侵略最凶残最野蛮,充分反映 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特性。
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
“
“
侵略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修好条约》——《马关条约》(24年)——《二十一条》 (20年)——“9.18”(16年)——“7.7事变”(6年)
侵略特点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领过仅仅联系在一起。日本主要通过秦 律朝鲜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台湾和东三省。另外,日本侵略中国 和侵略中国的领过的结合并没有局限于近代早期以及中国的东南 和东北边疆,随着他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东南亚,后来也扩大到了 中国的南部和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 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
谢谢观赏
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 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中 在近代历史的关系 日
席凤义 高三历史讲义
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从1871年两 国订约算起,到1945年,共 有75个年头,期间日本对中国 动武,包括对中国发动战争或 者在中国同其他列强打仗,对 中国实行军事干涉,占领中国 领土等共11次,占36个年头 ,有将近一半的年份内日本队 中国实行武装侵略。 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近代史(中日关系)
很高兴代表0808401班向大家展示我们的讨论成果古代中日关系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几个部分一、汉魏时期——中日关系萌芽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这在汉书上有所记载。
而后汉书是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
三国时期,日本出现称为邪马台的女王国,同中国关系密切。
到女王卑弥呼统治时,中国使者四次赴日。
由此中国文化进一步传入日本。
金属制品的传入使日本的冶炼术迅速提高。
当时日本对中国输入的铜镜已不能感到满足,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这点从倭镜大量出土可以证实。
图中左侧是中国的铜镜,右侧是日本的仿镜。
二、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
大和国在五倭王时代势力强盛,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不仅满足自己需要,而且能借此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鸟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
三、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派遣遣唐使。
遣唐使送留学生和留学僧入唐学习,接他们学成回国。
留学生和留学僧为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至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后发生安史之乱和黄巢农民起义,新任的遣唐使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路多阻”为理由,建议停派遣唐使,宇多天皇采用他的建议。
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奈良时期,佛教被日本统治阶级推崇为国家的主要统治思想之一。
天皇仿效中国建筑寺院营造大佛,希望佛教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但现实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日本当时没有精通律学的高僧,没有正规的授戒大师。
于是派人来请中国精通律学的高僧鉴真,邀请他们到日本来传播戒律四、日本与宋关系的正常化和抗元斗争公元979年太宗统一了中国。
宋与日本恢复往来。
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日本积极与南宋贸易的主要原因是获取南宋的铜钱,因为那时日本自己还不能铸造铜钱。
公元1268年忽必烈命高丽使者持书赴日,书中表面上要求建交,实质是效令日本朝贡。
京都朝廷几经研究,末予回答。
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兵征服日本,结果都应为台风而失败了。
浅析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浅析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日关系高度相互依存,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化竞争,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联系。
日本的战略以中国为基础,在国内进行政治重组,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对中国的支持,向侧翼围攻。
目前,中日关系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逐渐出现了适度的迹象,以防止中日之间的恶性冲突,底线开始显现,但中国与和解的道路日本还远没有困难。
可以说,中日战略碰撞和摔跤的时代刚刚开始,双边关系尚未完全定型,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性重建过程。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国情分析;中国崛起;战略研究一、近代以来日本国内变局进入第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萧条、人口老龄化、权利政治权利使日本承受着发展困境和外交困境的双重压力,前景充满变数。
日本将主要从经济强国的地位提升到政治、安全水平,充分依靠美国,同时注重战后制度,以疏导人民的注意力,以此来减少政治压力。
上述战略调整带来了东亚的转型,使日本成为东亚和平发展的扰流者。
日本变革局的基础是其经济困境。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旬以来,从泡沫经济和它的崩溃到长期的经济停滞,自90以来,虽然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10倍的经济调整前后1,但主要集中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对和繁荣,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建立,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悖论”2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危机、失业和消费需求的许多恶性循环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经济一直徘徊在收紧螺旋圈边缘。
同时,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内市场饱和,总需求严重不足,后者的优势消失,总供给能力下降,加之结构性改革滞后,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长期低迷。
3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两大后遗症——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严重的债务问题对日本经济造成深刻影响,使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困难。
2012年底,安1小岛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1964年奥运会之间:超越景气对策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载《日本外交政策论坛》2门洪华:《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肖晞:《日本的战略趋向与中国的应对》,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2期,第110—120页。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与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出发,生动、全面地描述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指导与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回溯到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
作为国际上新兴的大国,日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并试图从中国汲取经验与教训。
然而,在两国勾结并力图压制中国的乌鲁木齐事变之后,中日关系开始呈现出紧张的态势。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日关系再次面临巨大的转折。
中国的解放战争胜利后,日本被迫接受了无条件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关系暂时宣告结束。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日本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回避以及对侵华历史的否认,中日关系陷入了冷淡的状态。
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契机。
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而日本作为东亚最大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两国政府意识到,发展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双方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交往与对话,相互展示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协议,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人文领域。
经贸往来突飞猛进,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旅游和教育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细致回顾历史,固然对和平与友好产生积极作用,但某些历史及领土争端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时不时地会打乱中日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给两国关系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时,我们需要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以和平、友好和合作为基础,加深相互理解和互信,妥善处理历史和领土问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更加稳定和发展的中日关系。
总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起伏与波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
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 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
战败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交往,并没有爆发战争。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日本侵略成性,侵华动作一直不断。
远的来讲,1874年日本侵袭了台湾;5年后又强行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1894年他又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日本硬是借助日俄战争侵犯我国东北领土和*** ,以及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一项统计表明,近代以来日本共对外发动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针对中国。
从技术上来讲,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尽先机,往往在战争前期全速开进;但好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一旦战事全线拉开,打一场持久战也是再自然不过,而这对于一个后备供给不足的岛国来讲是几乎是要命的。
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日本的侵华战争注定要失败的。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
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
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
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
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
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
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
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
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
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
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
《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孔子又说:“智者不惑。
”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
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
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
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力配合美国“重回亚洲”的战略,并公开表态介入南海事务,深化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
而中日两国同为地区性有影响力的大国,且为邻国,两国关系极为重要。
两国利益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对抗肯定不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
庆幸的是,两国都在努力改善双边关系,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大使馆吊唁遇难者,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走访地震灾区慰问鼓励灾民,中国大力支援了日本救灾,并表示愿意参与日本的灾后重建。
日本则表示,最多将购入相当于100亿美元规模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有分析指出,日本首次购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外储投资多元化的战略性举措之一;对中国来说,这是人民币首次成为发达经济体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
中日两国发展双边关系,是两国利益的使然,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地区和平稳定的需要。
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应该更加成熟、温和,且富有智者风范,犹如一个人,历经几番波折之后,更能够抵得住风风雨雨。
希望野田佳彦的访华,能够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中日关系症结何在
1、两强并起。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2、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
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
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
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认识问题。
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
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
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
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