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经济学的矛盾运动及其内在逻辑与未来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 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 111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1.1.1政府规制概念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也有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调节等,但“管制”常有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市场主体决策之意,“调节”一词也常有经常变动之意,“规制”有以规则、规章、法规、管理等,从市场主体外部进行规范和控制之意,因此用“规制”更为贴切。
所以,本研究采用“政府规制”一词。
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定义: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日本学者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梅尔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
这些定义都表明政府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规制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
政府管理市场有两种手段:即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
可见,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其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对纠正宏观市场失灵和防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有易变性、相机抉择性和间接引导性。
政府规制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微观经济行为,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微观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据法律和法规、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人员,市场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对象)。
规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规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日期:2006-08-19]规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张嫚马丽波内容提要:规制经济学以政府规制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依据对规制动机的不同理解,规制经济学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学派,即19世纪产生的规范分析学派和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实证分析学派。
本文以此为线索,对规制经济学的产生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回顾与分析,阐述了规制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规制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一、规制与规制经济学(一)规制"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
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对政府规制的研究自然成为规制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1、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经济性规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一是对企业进入及退出某一产业或对产业内竞争者的数量进行规制,这一规制可以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审批制,或是制定较高的进入标准来实现;二是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也称为费率规制,包括费率水平规制或费率结构规制;三是对企业产量进行规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价格,进而关系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规制可限制或鼓励企业生产;四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相对于前几种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的成本较高,主要包括监督成本、检查成本,由于规制者难以亲自监督产品生产,企业和规制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规制者对产品质量很难把握,因此实践中这类规制方式较少采用。
而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植草益,1992)。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背景与作者介绍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二、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 (4)2.1 法律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6)2.1.1 规则与产权 (7)2.1.2 市场与政府干预 (8)2.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规制 (10)2.2.1 制度设计与执行 (12)2.2.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 (13)三、法律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14)3.1 法律形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16)3.1.1 信息传递与透明度 (17)3.1.2 风险分配与激励相容机制 (18)3.2 经济行为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0)3.2.1 市场竞争与合作 (21)3.2.2 政府政策与法律变革 (23)四、法律形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4)4.1 法律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4.1.1 保护产权与激励创新 (27)4.1.2 规则制定与市场秩序维护 (28)4.2 经济发展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9)4.2.1 市场需求与法律改革 (31)4.2.2 政府角色与法律制定 (32)五、结论 (34)5.1 研究总结 (35)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法律的形式主义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法律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合同理论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者阐述了法律形式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本章探讨了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旨在为法律与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的关系。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作者:杨生平张晶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内部联系,它不仅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本性在全球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的内在统一。
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通过对其实体形态、关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深度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
这种悖论性的存在根源于资本逻辑本身,是资本二重性的必然结果,成为生产方式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病,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平等地享有。
资本逻辑本身就蕴含着超越资本逻辑的潜在力量,这不仅是资本自反性的必然结果,也是扬弃资本、超越资本逻辑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本质,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建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资本逻辑;现代性;悖论;自反性;社会主义制度中图分类号:F091;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2-0016-08资本逻辑是资本所呈现出的反映生产关系本身的一种内在联系,是资本与形而上学①的理性结合,成为助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中轴系统”。
它不仅是资本增值和扩张的内在需求,也是吸收先进科技革命成果的必然选择,成为资本主义运行发展的根本作用机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资本与科技的融合日益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资本逻辑带来的文化冲突、生态危机、貧富差距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亟需对其进行有效规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助推经济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而,如何在肯定资本逻辑正面效应的前提下,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全新课题。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问题。
外部性,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个人、公司或政府)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机制得到反映。
在经济法领域,外部性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公共利益、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本文将分析经济法制定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经济法的制定是政府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其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然而,在制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影响、立法技术限制等因素,可能导致法律法规的制定偏离社会最优状态,产生外部性。
例如,过于严格的监管可能抑制市场创新,过于宽松的监管则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
本文将探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经济法的实施需要政府机构的监管和执法,但监管和执法行为本身也可能产生外部性。
例如,监管过度可能导致市场僵化,抑制企业活力;监管不足则可能导致市场失序,损害公共利益。
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行为也可能引发外部性,影响法律的公信力和效果。
本文将研究如何实现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内在化。
外部性内在化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将外部性内部化到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经济法领域,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提高监管和执法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加强市场主体的自律和责任感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经济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性,提高法律制度的效率和社会认可度。
二、经济法制定外部性的分析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外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外部性,又称为外溢效应或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在经济法制定过程中,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法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密切相关。
市场规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的是通过 实施法 律 和规 章制 度 来 约束 和规 范市 场 观 调控 ; 狭义 的规制 , 没有 包 括宏 观调 控 的市场 指 主 体及其行 为 , 故称 之 为规制 更 为恰 当 。 因为 这 规 制 。笔 者取 其 狭 义 , 正 指规 制 主体 以治 理“ 场失 市
市场规制 的法经济学分析
蒙 柳, 承光 许
( 武汉 工程 大 学政 治 与法律 学 院 , 北 武 汉 , 3 0 4 湖 40 7 )
摘 要 : 用 法 经 济 学 的分 析 进 路 , 市 场 规 制 的 产 生 、 行 以 及 市 场 规 制 法 的 产 生 等 问 题 进 行 了分 析 , 别 运 对 运 分
得 出 了 市 场 规 制 产 生 并 根 植 于 市 场 经 济 的 内 在 本 质 与 固有 矛 盾 之 中 , 场 规 制 的 运 行 以救 济 市 场 失 灵 为 临 市 界, 以充 分 尊 重 市 场 机 制 的运 行 为前 提 , 以及 市 场 规 制 法 产 生 的 必 要 性 。
进行 了分析 , 以期 有所裨 益 。
一
品标签 ) 有关 的规 制措 施 , 如对 健康 护 理业 ( 医师 、 医院 、 家庭护 士及 药 房 等) 的控制 [ 。( ) 规制 目 5 3依 ] 的不 同 , 为竞争 性 规制 和保 护性 规制 。 者指政 分 前
、
市场 规 制的法律 界 定
作为 现 代 国家 运 用 公 共权 力 介 人 、 调节 社 会
经 济 生活 的核 心手 段 之 一 , 场 规 制 在 现代 国家 府 机 构对 特许 权 或 服务 权 的 分 配 , 者 则 为通过 市 后
公 共事务 系统 中有 着 十分重 要 的地位 。 同时 , 由于 设 立 一 系 列 条 件 以控 制 私 人 行 为而 维 护 公 共 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主题、思想逻辑和基本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主题、思想逻辑和基本意义作者:黄学胜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3期摘要:回应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成不成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的观点,须将思想史解读与文本解读相结合,并通过重新考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主题、思想逻辑和基本意义的方式来展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各种具体论题都从属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即人的解放这一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各具体论题相互交织,形成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想整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逻辑和历史人学目的论,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与《德法年鉴》时期相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存在诸多递进之处,其地位特殊,意义不容忽视。
关健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0)03-0036-11一引言学界已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研究多集中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哲学批判、分工、需要、交往关系等方面,成果尽管丰富,但也存在某种片面的深刻性问题。
对《手稿》的定位形成了“不成熟论”与“成熟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
国内“不成熟论”的主要代表是以孙伯鍨、张一兵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南京大学学人。
其基本观点是:《手稿》“只是他最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1](P13);其中的显性逻辑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逻辑,隐性逻辑则是由对经济现实的深入研究而萌发的从现实出发批判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不科学和非历史的,是用一种“深层的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历史人学目的论”对“现实存在的异化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一伦理学的批判”[1](P13);他对黑格尔的批判也只是“对自己当时研究的方法论指认”,是“对黑格尔一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方法改造,目的是针对‘批判的批判’和德法社会主义之方法”[1](P14),是从精神现象学过渡到人学现象学,而“不是传统研究中所谓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改造”[1](P14)。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
“规制的本质在于政府对市场自由和私人决策的限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市 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以实现社会公正和效率。”
“经济学理论为规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公 共利益理论、产权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为政府制定规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 评价规制的绩效和优化规制政策提供了指导。”
“法律形式是规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 件。这些法律形式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合法性和具体手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制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府需要密切市 场动态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制政策,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效果。”
这些摘录不仅展示了本书对规制的深入理解和全面剖析,也揭示了规制的重 要性和复杂性。本书对于政府决策者、学者、研究生以及对规制问题感兴趣的读 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法律
深入
经济学
出发
形式
读者
规制
法律
规制 理论
角度
形式
进行
探讨
分析
社会
方面
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规制、法律形式和经济学理论之间关系的学术 著作。本书综合运用了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规制的概念、历史、法律形 式、经济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本书对规制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则、政策等手段,对经济、 社会、环境等领域进行管理和控制。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规制的起源、演变和 现状,揭示了规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对规制的法律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规制的法律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这些 法律形式在制定主体、制定程序、法律效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本书从法律形式的角度出发,分析 了不同规制手段的特点和优劣,揭示了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的内在和互动关系。 再次,本书对规制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方经济学重点思维导图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古典学派古典学派 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反古典学派反古典学派 社会主义学派社会主义学派边际效用学派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凯恩斯学派凯恩斯学派序论序论 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重要名词区别重要名词区别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序论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供需供需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E d ,E s (注意:转嫁与E d ,E s 的关系的关系) )E d 与总收益与总收益应用题应用题应用题 E d >1 P 与TR 成反比成反比 ((TR )的关系)的关系 E d =1 P 与TR 无关无关 E d <1 P 与TR 成正比成正比完全无弹性:完全无弹性:完全无弹性:|E|=0 |E|=0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相当缺乏弹性:相当缺乏弹性:相当缺乏弹性:|E||E|<0弹性弹性 常弹性常弹性常弹性 单位弹性:单位弹性:单位弹性:|E|=1 |E|=1相当富有弹性:相当富有弹性:相当富有弹性:|E||E|>1完全有弹性:完全有弹性:完全有弹性:|E||E||E|→∞→∞→∞替代品:替代品:E xy >0交叉弹性交叉弹性交叉弹性 互补品:互补品:E xy <0独立品:E xy =0E M >1 则为奢侈品则为奢侈品收入弹性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正常商品:E M >00< E M <1则为必需品则为必需品劣质品:E M <0 (如吉芬商品)(如吉芬商品)均衡均衡均衡 Q d = Q s 蛛网理论蛛网理论基数效用分析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MU 1 /P 1= MU 2/P 2 =……= MU n /P n =λ 由MU 导出需求曲线导出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CS = 0Q 000()p f Q dQ Q -ò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递减规律) 预算线:P 1X 1+P 2X 2=I 效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用 序数效用分析序数效用分析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均衡条件:MU 1 /P 1= MU 2/P 2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正常物品正常物品正常物品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低档物品低档物品低档物品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第四章 生产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TP 、AP 、MP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生产论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长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扩展线扩展线扩展线规模报酬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递增:f (λL, λ K )>λ θ θ =f (L, K ) 固定:f (λL, λ K )=λ θ 不变:f (λL, λ K )<λ θ机会成本机会成本 成本的概念成本的概念 显成本与隐成本显成本与隐成本显成本与隐成本利润利润TC=TFC+TVCAFC=TFC/QAVC=TVC/QAC=STC/QMC=dSTC/dQ短期成本理论短期成本理论 AC 递减时,递减时, AC > MC AC 与MC 的关系的关系 AC 递增时,AC < MC成本论成本论 AC 最低时,最低时, AC = MC SMC 呈U 型的原因:边际报酬先↓后↑型的原因:边际报酬先↓后↑MC 与MP L 的关系的关系AVC 与AP L 的关系的关系无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无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无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长期成本理论长期成本理论长期成本理论 LTC, LAC, LMC 曲线的推导曲线的推导LAC 呈U 形的原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形的原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行业,信息完全畅通特点: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行业,信息完全畅通特点: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行业,信息完全畅通例如:农产品市场例如:农产品市场例如: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 厂商的均衡条件:厂商的均衡条件:MR=SMC, MR=AR=P全 短期均衡短期均衡短期均衡竞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争 个别厂商:个别厂商:P ≥AVC 最低点的MC 曲线曲线市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场 行业: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行业: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厂商的均衡条件:MR=LMC=SMC= LAC=SAC, MR=AR=P长期均衡长期均衡 成本不变行业成本不变行业行业的长期均衡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成本递减行业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条件条件 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AR=P 1 ,MR ,TR收益曲线收益曲线MR=P (1-1de ) 短期均衡:MR= SMC 完 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全 长期均衡:MR= SMC=LMC垄 差别定价:一级、二级、三级差别定价:一级、二级、三级断 边际成本定价法:P=MC 场 平均成本定价法:P=AC 与 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双重定价法:类似价格歧视双重定价法:类似价格歧视 垄 资本回报率管制资本回报率管制断 条件条件竟 右下方倾斜右下方倾斜争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市 d 需求曲线与D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场 短期均衡:MR= SMC长期均衡:MR= LMC= SMC , AR=LAC=SAC第八章 寡头市场于博弈论分析基本考点:垄断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斯威奇模型、合作模型——卡特尔模型、博弈论、市场类型和经济效率市场类型和经济效率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其逻辑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国民收入的决定。
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学科定位及其整体评价——兼论中国学者面临的规制背景与任务
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学科定位及其整体评价——兼论中国学者面临的规制背景与任务【摘要】规制日益成为政府介入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式。
迄今,经济规制经历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的演进过程;社会性规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持续加强的态势。
规制的动态演进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应地,规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范式或角度论及过规制问题。
在规制研究领域,先后出现“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矫正措施、检验规制政策的效果、寻求规制政策的政治原因、规制中的激励问题”四次主题转换,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四大理论。
规制经济学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变迁中得以产生、完善和系统。
20世纪70年代,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形成,而后成为经济学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它融入主流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的相关领域”一起成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规制内涵及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此为背景探析规制经济学的变迁与学科定位,进而从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视角、范式危机与范式融合、理论缺陷、借鉴五个方面对规制经济学进行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学者所面临的规制背景与任务。
【关键词】规制;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学科定位;整体评价;规制背景与任务一、规制的内涵及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一)规制的起源及其内涵Ekelund,(1998)其最早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是指政府官员制定法令允许受规制的工商业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
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政府为产品和服务制定“公平价格”,从而否认古老的斯多葛派的“自然价格” (由卖者和买者协商)。
这里,规制的概念虽然古老,却隐含这样的逻辑:政府拥有强制权,并依此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干预。
(Hirsh, 1999)这一古老的逻辑在现代得到了继承和延伸。
西方规制理论变迁及其对我国政府规制的启示
西方规制理论关注 的核心 问题是 :规
制代 表 的利益 主体 ( 0)? 规制 原 因 Wh ( y) wh ?如何规制 ( o ) h w ?现有研 究基 于这三个问题 ,形成 了规制公益理论 、规 制俘 虏理 论、规制经济理论和激励性规制
等 问题 ,但过于复杂的机制设计在实践应
西方规制理论发展演变 的内 在 逻 辑
( )规 制 目标 一
规 制 目标是所有规制理论 发展 的前提 和基础 ,也是规制政策设计的最终落脚点
问题 的分析 。但对 于西 方规 制理 论发展演
影响对象归结为企业或厂商则与现实不符 , 任 何受规制政策影响的主体 ,都有潜在 的
动力去俘虏规制者 以维护自 身利益。现 实生活中的规 制
( )西 方 规 制 理 论 的评 述 二
了公 共 利 益 规 制 理论 、规 制俘 虏 理 论 、
规 制 经 济 理 论 和 激 励 性 规 制 理 论 四 大
1公 共利益规制理论 。该理论 在规制 的主体 上假定政府代表公共利益 ,一定程 度上符 合公众的理解 ,在逻辑上能够解释 规 制的 目的和路 径 , 有较 强的理论价值 。 具 但 另一方面 ,却忽视 了政府本身的利益 因 素 ,该理论 分析 中对关键的假定条件—— 规 制 目的是追 求潜在 社会 净福利的解释不 够 深入 ;另外 ,该理 论认为规制的对象一 般是市场 中处于优 势地位 的企 业 ,但在 现 实 中要 求进行规 制的反而是企 业 ,这和该
析和政 治学分析 ,对传统规制理论 中的政 府作 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前提进行反驳 ,认 为政府也是 “ 经济人 ” ,而不是简单 的 “ 公
益人” ,具有 自身利益 。 另一方面该理论在分析 中过于重视数 理分析 ,在形式上十分完美 ,但 对于影响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逻辑。
我们将首先对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理论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环境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和预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概述,介绍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内容;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对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文献;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构建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和预测;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揭示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旨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规制措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力,还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市场机制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基本运行方式,而经济发展则被视为历史的必然趋势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理解是批判性的。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市场机制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和资本流通的场所,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现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
然而,马克思对市场的批判并不仅限于此,他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例如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的生产关系紧张、经济周期性危机等。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承认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又揭示其固有的问题和局限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也是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理解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辩证统一,强调经济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理论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理解和指导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规制经济学的理论
政府对产品进行监督和抽查,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处罚或召回,保障消费者权益 和安全。
05
规制经济学的效果评价
规制效果的评价指标
资源配置效率
衡量规制政策是否能够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 率。
社会福利
评估规制政策是否能够提 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公平与公正
考察规制政策是否能够维 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 场失灵。
行业退出规制
政府对市场退出进行干预,以避 免市场垄断和资源浪费,维护市 场秩序和经济效益。
价格规制
价格上限规制
政府设定最高价格,防止企业通过高价获取超额利润,保障 消费者利益。
价格下限规制
政府设定最低价格,防止企业低价倾销或垄断市场,维护市 场秩序和竞争。
质量规制
质量标准规制
政府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制供求理论从供求关系角度 分析政府规制的产生和变化。
背景:该理论借鉴了经济学中的供求 关系原理,认为政府规制的产生和变 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 。
内容:规制供求理论认为政府规制的 供给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政治家可 能为了争取选票而制定有利于特定利 益集团的规制政策;经济学家可能提 出新的规制理论来推动政府制定相应 的规制政策。同时,政府规制的产生 和变化也取决于需求方面的因素,如 公众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利益集团的 游说等。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失灵和政 府失灵的问题逐渐凸显,规制经济学 应运而生,旨在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 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现代阶段
早期的规制经济学主要关注于政府对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如电力、电信 、铁路等行业。
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
“生产不等于分配” 割裂的目的又是什么? 割裂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生产是永恒,不同社会形 态的生产是相同的,但分配方式可以不同。 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出现问题,怎么办呢?就不 必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在分配上作一些 调整和改良,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
马克思认为,分配无论在不同 社会阶段上如何不同,总有 决定它的共同条件。分配关 系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性质所决定的,而决不可能 是随心所欲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政法系
薛俊丽
知识回顾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呢?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初遇到“要对所 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直接原因:“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 讨论”、“关于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等 等。 根本原因: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在40年代初 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 在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中(从19世纪 40年代初到1857年左右),他考察了资本主 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 定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原理。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爆发,马克思认为革命高潮即将来临, 他决心在革命开始前完成自己的著作。 为此,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间,整理 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手稿打算发表。
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更能体现人是社会中的人。
再次,引用亚里土多德的话进一步证人不仅不能离开集体,而且必须
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最后,通过举例进一步证明(3)
“孤立的个人· · · · · · 是不可思议的”
孤立的个人生产就好比如许多人不在一 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 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出现个别人偶然落荒到孤岛上 并能生活下去,也是因为他已经在文明社 会中生活了一个时期,学会了生产和生活 知识,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用 具,这种人也许能做到,但也是罕见的事。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把凯恩斯经济学长期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剑桥)教授萨缪尔森(Samuelson)、托宾(Tobin)、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的凯恩斯主义,以及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卡尔多(Kaldor)、斯拉法(Sraffa)以及意大利的帕西内蒂(Pasinetti)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两学派在有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资本理论、均衡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称“两个剑桥之争”。
伴随着“剑桥之争”而产生的当代“主流经济学”带有深刻的“新古典传统”,因此,本文把现代主流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几个基本经济学命题上,正像新剑桥学者所揭示和评论的,“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
本文试图对这些逻辑悖论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和反思,以期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出路。
一、悖论之一:利润率(利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猛烈的批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出现了资本计量的悖论,这个悖论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系列相关命题和假设的矛盾,因此,资本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资本计量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注:在新古典竞争均衡条件下,利润率又被看作是利息率。
),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注: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李嘉图最早涉及,威克塞尔(1893)较早就进行了说明,后来罗宾逊(1956)、斯拉法(1960)等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贸易经济学导论.pptx
7
交换、流通、贸易与商业的关系
交换
产品交换 商品交换
直接商品交换 货币媒介交换
流通
简单商品流通
复杂商品流通
贸易
其它贸易形式
商业
第8页/共40页
8
对学科范式的理解
政治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贸易经济学 商业经济学
第9页/共40页
9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 的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对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把握 是基础,而对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结构、运行机理和 演化趋势的研究是重点。
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理论的出发点 重新阐述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体系和
内容 拓展以前视为研究禁区的商业研究领域
如对交换地位的再认识、商业竞争与风险、期货 交易,并结合改革进程,对租赁、股票、兼并、 联合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初步确立了以商业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商品流通 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商业经济学科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左宪棠主编,安徽财贸学院, 1985年;
《商业活动论》,纪宝成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西南财大商业经济教研室编,西
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 《商业经济学》,林文益等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 《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研究》,高涤陈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
第21页/共40页
21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七十年代末
• 俄文版《苏维埃贸易经济》
• 编写《贸易经济学讲义》
• 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 《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一 书,成为我国商业经济发展史 上的标志性成果。
• 国内财经院校编写《商业经济
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热门领域,已经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对经济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例如,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提供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建议,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算法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和收益率。
在生产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机器学习,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营销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消费习惯,个性化推荐产品和服务,提高销售额和用户满意度。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一些传统行业的衰退和失业问题。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可以被机器代替,从而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机会。
其次,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难以解释和预测。
这可能给决策者带来困惑,也可能导致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怀疑和不信任。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对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进步和人类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经济学需要与人工智能不断的进行交叉融合和研究。
首先,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的经济效应,来预测和评估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福利的影响。
其次,经济学可以研究人工智能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结构,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动态和创新潜力。
再次,经济学可以研究人工智能的政策和规制,来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护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最后,经济学还可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和补充作用,来探讨新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在未来,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终于引发了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无力驾驭在其内部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5)资本主义在造就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运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就是不可避免的。
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
江春泽: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作者:江春泽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已经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至今仍然歧见纷纭,各国的实践也在继续不断地探索。
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争论之梗概及有关的背景材料:一、从本世纪初关于未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设想之争论到著名的30年代大论战。
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论据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改革模式的探讨。
三、若干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构想90年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四、当代国外专家对中国目前关于经济改革问题讨论的意见和建议。
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有人提出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由国家集中管理整个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设想。
第一个提出这种设想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他在1902-1903年出版的两卷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一书中,假设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生产部”,由它实行经济计划,并“在理论上”达到恰好与市场均衡力量所导致的完全一样的结果,他认为,这个假设“是会得到证明的”,帕累托由此而被称之为所谓“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
他的学生巴罗内于1908年撰文发展了他的观点,对全部经济资源归公共所有、整个经济由国家生产部集中管理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可行性,作出肯定的论证。
十月革命以后,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中央计划。
不过他认为,中央计划无法确定某种产品最终是否符合需求,也无法计算某种产品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和原材料,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管理行为不可能合乎经济的原则,至于巴罗内设想的用中央计划来模拟市场解决劳动和生产资料等要素的计算问题,米塞斯认为是行不通的。
1928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泰勒发表演说,并于1929年撰文批判了米塞斯的观点,他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的指导》一文中详细说明如何用“试错”法(Try Error)来解决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问题,所谓“试错”法,即通过试验,使中央计划机构得出的价格等于市场中形成的均衡价格,在试验过程中,供大于求则降价,求大于供则涨价,最后形成的是均衡价格,或称影子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制经济学的矛盾运动及其内在逻辑与未来*张红凤———————————————————————————————————————规制是规制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目前并存着公共利益和利益集团两大范式。
基于历史视角,在规制经济学的实践层面上规制发生了动态变革:经济性规制经历早期规制—强化规制—放松规制—以放松规制为主导的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再规制的变革过程;社会性规制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持续加强的态势。
这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对立思潮交锋在实践中的反映。
在此背景下,规制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出现了五次研究主题的更迭,实现了规制由“政府-市场”框架向“政府-市场-社会”框架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和社会性规制理论的演进。
由此,规制经济学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着,但遵循了一定的内在逻辑,如出现三个研究重心的递进,发生三次假设及相应研究方法的“革命”,产生范式危机与范式融合,日渐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产业组织相关研究领域一起成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又与政治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相交叉、相融合。
目前,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尚存许多理论缺陷;同时,市场经济和规制实践的动态变革,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和金融规制失灵,也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
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或二者的合力都孕育着规制经济学的未来,具体体现为局部缺陷孕育的五个发展方向、整体规制变迁理论的建构、规制本体论层面理论命题的重塑等。
关键词:规制经济学规制动态变革研究主题更迭规制理论演进内在逻辑未来作者张红凤,1970年生,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014)引言规制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原理系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或规则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与社会控制、干预或管理的过程及其效果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
规制(regulation)①是规制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又被称为政府规制,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或规制机构)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
而规制经济学是由规制实践所提升的一个经济学领域,组成它的大部分规制理论的发展源于规制实践。
而现代意义的规制实践则是市场经济变迁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由古典类型向现代类型的变迁,政府规制经历了动态变革,并日渐成为政府介入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式。
*作者感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88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JL01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60400128)、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09BSB01123)的资助。
①规制与英文的regulation相对应。
在国内,对应这个英文单词或相应的词性变形有多种译法或用法,例如规则、规制、管制、调节、控制、管理、监管等。
政策层面上用得较多的是监管,学术界用得较多的是规制、管制。
其中,规制是一个外来词。
1992年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先生在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著作时,直接引进他创造的英文“regulation”的日文译法“规制”。
相对于其他译法或用法,规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用得最为频繁的一个词。
本文采用规制这一用法,意为取regulation的规则、控制含义,从而与英文日译的“规制”和大多数学者采用的规制不谋而合。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引用的大量文献当涉及“管制”、“监管”、“调节”等词出现在正文时,为了避免用词混乱,一般用规制代替它们,恕不一一交代;当不出现在正文时则尊重所引文献作者的原有用法。
在古典市场经济中,盛行“自由放任”理念,规制范围很小。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一系列市场失灵现象日益暴露,特别是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敦促人们对“自由放任”理念的动摇,政府开始广泛干预经济生活,政府规制随之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大规模展开,规制主义制度结构①居于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逐渐由古典市场经济过渡到现代市场经济②中。
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经济“滞胀”,“规制失灵”得到大量事实的验证。
于是,大规模放松经济性规制的浪潮迅速由美国波及到其他发达国家,“自由放任”理念重新复兴,新自由主义体制席卷全球。
30多年后,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大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蔓延。
③这场危机一定意义上是放松规制的新自由主义体制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特别是放松金融规制下的金融自由化所致。
它用事实宣告了新自由主义体制的破产,由此可以预期政府再规制,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再规制将得到加强,相应地规制主义体制有可能再次来临。
正是在政府规制动态变革的框架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采用不同范式或从不同角度论及过规制问题,规制研究主题相应地经历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矫正措施,检验规制政策的效果,寻求规制政策的政治原因,规制中的激励问题,市场失灵与规制范围的扩展——环境、健康与安全保护问题”五次更迭,由此形成和发展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社会性规制理论。
在规制动态变革、研究主题更迭及其相应理论的演进等矛盾运动中,规制经济学得以发展和日趋完善。
一、基于两大范式④的规制内涵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它由来已久,起源于与人们交换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
⑤其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是指政府官员制定法令允许受规制的工商业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
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政府为产品和服务制定“公平价格”,从而否认古老的斯多葛派的“自然价格”。
⑥这里,规制的概念虽然古老,却隐含这样的逻辑:政府拥有强制权,并依此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干预。
这一古老的逻辑在现代得到继承和延伸。
①美国经济学家科茨(Kotz)将美国1900以来的制度分为四种制度结构:(1)1900~1916年进步党时代的规制主义制度结构;(2);1920~1932年一战后的自由主义制度结构;(3)1947~1973年二战后的规制主义制度结构;(4)1980~2003年的(新)自由主义制度结构。
(见D.M.Kotz. 2003.Neoliberalism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Theory of Long-Run Capital Accumulation.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35(3), pp. 263-270.)②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是一种公共(政府)决策与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的经济。
大多数决策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但政府在规制市场运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制定法律来规制经济生活,提供教育和治安服务,并规制污染。
(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9;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中译本,1999)③其发生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危机。
④范式(paradigm)最初源自希腊语paradeigma,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可以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为了解释科学的历史发展机制,首先将范式用于现代科学研究领域,据此勾勒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从而创立了一个科学发展的理论模型。
在该书第一版中,库恩并未给予范式始终如一的解释。
1970年,库恩在该书第二版中承认,他在第一版中使用的范式概念是不确切的。
1974年他在《再论范式》中进一步对范式概念进行澄清。
综合起来,库恩定义的范式是指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假设、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后来,库恩的范式被引进到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领域。
⑤R. B. Ekelund, Jr., The foundations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vol. Ⅰ,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Cheltenham, UK-Northampton, MA, USA. 1998. p.xi.⑥R. F. Hirsh, Power Loss: The Origins of Deregul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the American Utility Syste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9, p.295.现代意义的规制往往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
这些解释可以归结为“公共利益”和“利益集团”两大范式。
(一)公共利益范式的规制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规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
规制的法律基础由允许政府授予或规定公司服务权力的各种法规组成。
①《社会科学纵览——经济学系列》对规制给予一个更为详尽的解释:规制是通过设立政府职能部门来管理经济行为的一种公共政策,试图克服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力量,以带来经济和社会合意的效果,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它是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于极端的政府所有制(government ownership)和自由放任的市场之间,通常发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中;它包括对工商业行为的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它反映在“一个混合经济”中,经济决策部分由私人商业做出,部分由公共政府官员做出。
在经济性规制中,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或许可证,允许个人、企业从事工商业,控制其价格,批准其投资决策等。
在社会性规制中,政府保护那些在政治、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实体——保护消费者远离危险产品,保护环境免遭产业行为的危害,和小集团免受歧视性商业实践的危害。
②Burgess 则在市场不完全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性规制。
他所谓的市场不完全,是指在许多行业中存在着阻碍进入的有效障碍。
这些阻止进入的障碍维护着伴随垄断而来的超额利润和无效率;垄断问题引起了经济性规制。
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非法垄断。
相应地,经济性规制分为公共事业规制和反垄断规制;规制目的是增加市场物品的供给。
特别指出,公共事业规制可以保证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收入分配上更加优越,消费者能够分享自然垄断效率的好处。
同时,在外部性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性规制。
他认为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社会物品生产的不足和坏物品生产的过度,导致社会福利低于最优水平,因此为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优,政府理应进行规制。
因此,福利经济学为建立社会性规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