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

合集下载

太极拳名家蒋家骏

太极拳名家蒋家骏

蒋家骏-太极拳名家蒋家骏简介武术家蒋家俊蒋家骏,江苏省徐州市人。

自幼师从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习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太极门中各种长短器械有6年光景。

蒋家骏学拳认真、执著、刻苦,除了得到陈照丕先生的认真指点,还得到陈家其他长辈的指教。

后期,他学到了现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认为是失传了的陈氏传统功夫,其中有“金刚十八拿”和“沾衣十八跌”太极大枪用法。

这期间,蒋家骏得到了陈发科之爱女陈豫侠先生及陈金鳌先生的经常指点。

学艺经历陈豫侠先生对蒋家骏特别器重,称赞他为“后起之秀”。

在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蒋家骏,已开始将所学拳艺的心得体会用文字整理出来,其中有《陈氏太极拳拳械式名练法要义说》等文,这些记载他心得的有关陈氏太极拳拳械功夫理法技法方面的内容,是他带着研究精神学拳的表现。

蒋家骏在年轻学拳的同时,就收集不少古拳谱、拳著、其中有《陈氏拳械谱》、《两仪堂拳谱》、《陈氏文修堂拳谱》、《陈氏家乘图要》、《三三六拳谱》、《陈氏太极拳汇宗》等,这给蒋家骏全面学习研究拳学带来极有利的条件。

他还做了大量笔记、考证和研究收心得,有30万字之多。

1964年,蒋家骏又拜在太极拳技击家洪均生先生门下,此后40处相随不离。

在洪师那里,他既系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精深的“理”,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缜密的“法”。

从洪师处他深深领悟到太极拳的精巧功夫,以巧胜人的本质,深入太极技击的正道。

通过40余年的刻苦用功,专一精练,在实践中感受到什么才是太极拳的精髓——技击功夫。

武术理论中为武术家蒋家俊应该说,拜在洪均生先生门下后而追随40年,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检验、再实践,继而提高、飞跃,对于能有今天在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与实践方面有较深刻理解的蒋家骏,是非常重要和极其关键的。

全面地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学,脱离实践,或没有足够的实践体会,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武学的真谛。

蒋家骏非常清楚这点。

功夫在身外

功夫在身外

孟庆珂:功夫在身外采访孟庆珂老师是在一个非正式的采访场合,一个朋友的办公室,喝喝茶,聊聊天,言语之间透着对武术的酷爱。

在他的学员们看来,孟庆珂不善言谈,但他说起武术特别是太极的时候,很容易把你带到一个环境。

1966年,孟庆珂出生在德州武城的一个武术世家。

8岁开始,跟祖父学习家传武技《佛门禅拳陀螺功》,从那时起,孟庆珂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至今已有42年。

>>>师从张联恩却险些辍学时光荏苒,习武30年的孟庆珂先后学习了《八极拳》《太极拳》《陈氏太极实用拳法一、二路》《太极剑法》。

2004年,听人说太极大师张联恩要来德州教拳,孟庆珂兴奋的几个晚上没有睡好。

工薪阶层的他,微薄的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学费的问题让他在兴奋之余又犯了难。

在朋友的资助下,凑齐了学费,开始和张联恩学拳。

这个难得机会让孟庆珂百般珍惜,对张联恩老师教的每个动作都是反复的揣摩,然后反复的训练。

在学习了推手后,进入学习拳法和基本功法的时候,是按照每个套路收费的,而且基本功法要笔套路贵一倍。

孟庆珂不想再给朋友添麻烦,他选择了放弃。

“两天后,张联恩老师托学生找到我,问我为什么不去练拳了,我只好实话实说,没有钱继续交学费了。

”孟庆珂回忆说,张联恩老师知道后告诉他,先学着,其它的以后再说。

擦干了激动的泪水,孟庆珂更加的珍惜和张联恩在一起的日子,学习上比其他的学员要努力很多。

孟庆珂回忆,那时候,有条件的学生都会请老师吃个饭,但他没有那个条件,唯一请老师一次是在自己家里,请老师吃了一顿羊肉馅的饺子。

也就是这顿饺子,更准确的说是孟庆珂艰苦训练的精神打动了张联恩老师,没有拜师宴,一个头磕在地上就算真正的拜师了,孟庆珂成了张联恩唯一一个免费授拳的徒弟。

>>>春催桃李,有我一片花香在张联恩老师的指导下,孟庆珂学先后学习了《陈氏太极实用拳法》《推手训练功法》《推手实战功法》等太极拳法。

在孟庆珂看来,勤学苦练出真功,勤能补拙。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浅译。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浅译。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每一个动作浅译。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我本是无极的静,因为对方进攻而动。

我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而且我的随曲就伸。

不过也不能不到。

按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讲解,每一式都是因为对手进攻我,我开始化解的招式。

这个用八十一式缠法化解方法就是现在的洪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一式。

二路炮捶共六十四式。

第一式预备式我是静而无极,因为有对手进攻胸部,我开始用正前方掤法的动。

来化解。

因为对方用
连环七个动作,我只用了圆的缠法去防守反击。

第二式是拦攃衣是假如对方从我右前方左脚在前用双手按法进攻我。

我防守还击----。

第三式是假如------。

有人说对手进攻你,不会按照套路来的。

是这样的。

八十一式里的每一式里又分为几个连环动作。

太极拳的动作太多了,总有一个动作是适用,用时是挨着那一个动作就用那一个动作。

相对讲拳击的动作就太少了。

一般就这几个拳击动作就足够用了。

太极拳和拳击一样都要用眼睛去观察和对手距离站位等等。

都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招法去进攻和防守。

后面具体浅译的陈式实用拳法八十一式的每一个动作。

太极宗师洪钧生先生访谈录

太极宗师洪钧生先生访谈录

太极宗师洪钧生先生访谈录(洪均生先生的太极拳法是由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传授。

洪先生讲解拳法不仅能守经达权,而且又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者听得明白,练得清楚。

实践证明先生的经验之谈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之路,所以笔者现把当时请教洪先生的部分谈话摘录奉献于太极拳爱好者,以便大家从中得到点启发。

)笔者问: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内功拳,那大极拳练习时应用多大的力量最佳?洪先生:太极拳理精法密,是一种极科学而又极省力的拳术。

陈鑫先生曰:“手足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 陈鑫先生所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我根据几十年的锻炼认为练太极拳不可用大力,同时也不可不用力,最好是能把自己胳膊运起,腿足抬起就行了,劲多了易变硬、不活,劲少了手足无法运转。

笔者问:洪先生,陈氏太极拳手足四捎运动有无规律?洪先生:陈氏太极拳四梢运动的规律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二种,每招每式都必须有这二种缠丝劲。

缠丝劲规律是:顺缠是开劲,逆缠是合劲。

上肢缠丝劲方法:以手上翻、小指内钩、大指外碾为顺缠;手下翻、大指内裹、小指向外上挑为逆缠。

运动幅度一般为:手外开高不过眼,内收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

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

下肢缠丝劲:腿部的缠法是随着身法的旋转而同时变顺逆的。

即:身法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身法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这是自然形成的。

缠丝劲规律: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下垂。

运动幅度一般为:膝胯只许一提一垂,不能双顺或双逆的变化,并且绝不许左右摇摆。

笔者问:怎样才能练好大极拳?洪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如何练好太极拳是个复杂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可制约着太极拳的进步。

但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才能使拳技有所提高。

一是明拳理,陈氏太极拳的精髓是缠丝劲,它是辩证中的统一,是在运动螺旋中产生阴阳转换的,形成了刚发柔化。

二是练功,外形运动同内在锻炼一致,它形同拧毛巾一样反复拧转,促使经络畅通、达到中正安舒。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对比洪式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对比3洪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不轻易对外说的,出版《实用拳法》时,也做了保留未予纳入。

现今洪氏太極拳偏离轨道,不得已才獻出示人,以糾訛傳。

第一基本功: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第二个基本功: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

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

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

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

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他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

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

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阵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

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

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

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

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

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

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

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无圈。

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

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

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

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

主次分明,是进步的。

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

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

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

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

洪均生太极拳 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

洪均生太极拳 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

洪均生太极拳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洪均生太极拳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笔者自幼跟父辈拳师学习南拳。

听父辈们讲,我们村的南拳,是福建南少林遭清廷剿灭后,一和尚逃到我村所传。

由于对武术的热爱,到部队后,我一直对南拳及双头棍(齐眉棍)等器械勤练不辍。

1982年4月,我在某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报道讲述了陈氏太极拳名师洪均生于耄耋之年仍能在上海太极拳比赛大会上以螺旋缠丝劲发人于丈外的情况,并附了一张照片。

看后,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和对陈氏太极拳的浓厚兴趣,我萌发了跟洪均生老师学陈氏太极拳的想法。

经多方打听,方知洪均生老师每天在济南市解放阁对面的黑虎泉教拳,于是我在星期天早上来到黑虎泉。

8点多钟,洪均生老师拿着一个烟斗,笑呵呵地来到这里。

洪老师一到,很多人一下子就围了上去,有的是跟他学拳的弟子,更多的是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机会能与洪均生老师说上话,急忙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当兵的,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很想跟您学拳。

洪老师沉思了一下说,学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能一时心血来潮。

后来我向人打听到洪老师的住处,当晚在洪老师的小屋里,我再次言明自己跟他学陈氏太极拳的决心。

洪老师见我心诚,最终同意了,并告诫我,太极拳不像南拳套路短、容易学。

不用花多长时间就可以练得像模像样,太极拳不一样,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说明了它的难度,如果没有决心,倒不如不学。

我再三地表示了决心后,洪均生老师让我下一个星期再到黑虎泉去找他。

又一个星期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黑虎泉拳场,见到洪老师后,他把我引荐到他的徒弟李宗庆老师处,说:“小谭是当兵的,他想学拳,在家里学过南拳,有些功底,你先教教他。

”这样,从1982年5月,我正式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

我先跟李宗庆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及陈氏太极剑,一共两年时间。

从1984年6月始,我又跟孟宪斌老师学拳。

孟宪斌老师对我所学的拳架进行了调整。

洪老师告诉我,有空晚上到他家里来,他把拳式给我整理整理(即改拳)。

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劲。
只 脚 距 离 再 宽 , 而 裆 劲 无 法 下 塌 , 就 如 同 两 条 腿 的 木 架 ,从 前 后 稍 微 一 碰 就 会 倒 。
陈 式 上 盘 称 为顶 劲 , 中 盘 称 为 腰 劲 ,下 盘 称 为
裆 劲 。 顶 要 向上 虚 领 ;腰 劲 要 中 正 旋 转 , 不 许 前 后
上 悬 起 似 的 。 只 要 下 向 内 收 , 则 头 顶 自 然 中 正 向 ” 上 ,颈 也 自然 立 起 。 眼 法 总 要 平 视 ,注 视 每 式 的 主
要 方 向。但 陈鑫加 了 “ 听 身后 ” 四字 ,以防有人 耳 从身 后 袭来。 中盘 的 脊 要 随 着 顶 劲 的上 领 而 同 a- 直 ,胸 部 1 ̄ ,
摇 摆 裆 劲 则 耍 向下 松 塌 。 陈 式要 求膝部 随 身体旋 转一 提一 落 ,也是 和裆
部 开 、长 强 穴 后 翻 有 直 接 关 系 的 。 裆 部 的 圆 下 与 灵 活 变化 有 关 ,膝部 的提 落 则 与运 动 中的 稳度 有 关 。 它 的 运 动 方 法 是 :凡 身 向 左 转 , 则 左 膝 顺 缠 上 提 , 右 膝 同 时 逆 缠 而 下 垂 ;如 身 向 右 转 ,则 右 膝 顺 缠 上
五种 ,只有 轻重 之 分 ,而无 纯虚 、纯 实 之别 。
理 。所 以陈 鑫讲 长强 穴微 向后翻 ,是和 其他 太 极拳
的 区 别 ,而 且 也 是 陈 式 躯 干 方 面 最 要 紧 的 关 键 。
陈 式 要 求 裆 要 开 圆 ,最 忌 人 字 裆 即尖 裆 。 这 种
臂 部 应 分 三 节 。 肩 为 根 节 ,肘 为 中 节 , 手 为 梢
颈 部 为上 盘 ,胸 、 脊 、 腰 部 为 中 盘 , / 腹 、 尾 骨 以 J 、

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锦旗背后的故事怎么写

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锦旗背后的故事怎么写

《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锦旗背后的故事怎么写》摘要:通过和李驻军先生的试验交流,余先生便打消了怀疑,坚定了随李驻军老师学习洪式太极拳的决心,十多年来李良民先生通过杂志和网络一直关注李驻军先生,关注洪式太极拳,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因学习洪式太极拳又走到了一起,因追随李驻军老师得以重逢2011年8月6号早上8点,河南民权的李良民一行五人捧着一面锦旗叩开了李驻军先生办公室的房门。

锦旗上黄灿灿的金字写着“竹林分别拳友一十六载无音讯;菏泽重逢皆因洪式太极有名师”。

说起这件事还要从今年6月13日福建永泰的余尔枝来菏泽学拳淡起。

福建的余尔枝先生也是其中一位。

余先生自幼痴迷武术,初中毕业后入武校练爿散打,后又学习武当松溪派功夫。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入竹林武馆跟随武术奇人李紫剑先生学习轨迹拳,曾获过散打冠军,各类比赛的套路冠军等,后受聘为武当山武术馆武术总教练。

之后余尔枝跑儿乎跑逾了武术杂志上做广告教拳的名家那里学武,以实现自己的武术梦想。

多年的奔波和求学总让他对:功夫有一种未尽理想的感觉,于是他又不断求索,通过网络和资料多方对比,他选择了李驻军老师,选择了洪式太极拳。

太极拳到底能否实战呢?带着对太极拳的怀疑和对李驻军先生的好奇,余先生来到了山东菏泽。

通过和李驻军先生的试验交流,余先生便打消了怀疑,坚定了随李驻军老师学习洪式太极拳的决心。

在跟随李驻军老师学拳时,余尔枝谈到自己1995年曾经到河南巩义跟随李紫剑老师学过轨迹拳时,李老师说有一个叫李良民的学生1995年也曾到巩义跟李老师学过轨迹拳。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李良民?他是不是河南的?喜欢喝白酒,过去在电影公司工作?”听到李良民的名字余尔枝兴奋地问起来。

通过和李老师交流,大家判断应该说的是一个人。

原来余先生当年在竹林武馆练拳时就结识了李良民,两人分在一组成为练习技法的搭档,他们一起学拳,性情相投,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世事变迁,时光飞逝,一晃16年过去了,好友一直不见鸿雁往米。

练好洪式拳 功夫在拳外

练好洪式拳 功夫在拳外


加 深 了 对 这 句话 的理 解

子 在 洪式 太极 网 上 公 布 出来

我 们是 因 为

写 文 章 管 理 网站 没 有


台属 于 自己 的 电脑
纵 观 洪 式 太 极 拳各 代传 人 中
凡在 拳
洪 式 太极 拳 而 成 为师徒 的 这 பைடு நூலகம் 缘 分 拳 是



赶 到学 院 门 口 农 行 存 到 老 师 银 行 卡 里

广 泛 从 没 门 户 之 见 恩 师 与 大成 拳 王 宏 宇
老先 生 如 此 的欣赏 和 信 赖 做到的


不是

般人 能
先生

轨 迹 拳 创 始 人 李 紫 剑 先 生 等都 是 好

朋 友 经 常联 系 讨 论


些 问题 和交换



在 练 拳 的空 隙

恩 师 经 常 对 我们说 起



赢得 了许 多学 员 的赞 扬 他 们


提起 宫 师 兄
随 恩 师 李 驻 军 先生 学 拳 两 年 多 的 时 间 里 根 据 自己 的所 见 所 闻 和 亲 身感 受

些 沽名 钓 誉 者

我会 把 那 些 不 练拳




的 徒弟 从 入 门 帖 上 删 去
把 那些 合格 的弟

都 竖 起 大拇 指 喷 喷称 赞 ;2 0 0 6 年 国 庆 节 培 训 班 上 的 江 苏常州 王 镇 师 弟 在 得 知老 师撰

你所不知道的太极宗师陈发科!

你所不知道的太极宗师陈发科!

你所不知道的太极宗师陈发科!一九〇〇年左右,当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后来任中国第一任总统)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享年八十一岁)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

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亲,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也非常好。

陈发科曾讲给他的学生洪均生老师(一九O七~一九九六)听,当陈延熙去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非常高兴,走到院子中间,身穿皮袍马褂两手插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数人围攻他。

众人一接触他的身,他略一转动,众人都纷纷跌地。

当时陈发科感叹说,我比不上父亲,打人还要用手。

但是洪老师说陈发科晚年也达到了这种水平了。

陈延熙同时还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国外科医生。

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生的儿子,前面有二个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里人对他很溺爱。

他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滚。

虽然知道练陈氏太极拳对身体有好处,能治病,但因为身体虚弱,就懒于去练,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一点功夫。

那时因为陈延熙去袁世凯处教拳不在家。

请了陈发科的一位堂兄来伴他看家、种地。

这位堂兄不仅身体壮实,拳也练得很好,在当时陈家沟的年轻人中是最好之一。

有一天晚上,一些陈氏的长辈来陈发科家中闲谈,当谈到家传的拳时,有人惋惜说:「延熙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可惜到发科这一辈就完了,他都十四岁了,还这么虚弱,不能下功夫,这不眼看完了吗?」陈发科听后,觉得很羞耻,暗自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传的技艺断在我手里,至少也要赶上堂兄。

可是又想,我们兄弟同吃、同睡、同干活,也一同练功,我勤练能长进,但他也长进,怎样才能赶上他呢?为着这件事,陈发科好几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有一天早上,他们俩一起下田干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带了一件农具。

他对陈发科说:「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着等你。

」于是,陈发科跑回去取了农具来,赶上堂兄。

午饭时,陈发科想着堂兄刚才的话「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结果跑个来回还赶得上,联系到练拳,我如果加倍练,不就能渐渐赶上堂兄了吗?从此,陈发科下定决心苦练,除了跟堂兄一同练,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练,晚上一同睡下,陈发科只睡二个多钟头,又起来练。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划圈是洪氏太极拳的独特功法,也是洪氏的核心基本功法。

洪氏太极拳的演练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地球公转自转原理。

是洪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太极拳的基本锻炼中,强调其技击作用,和整体的配合。

这使洪氏太极拳变得有迹可循,容易理解,也成为所有太极拳中最科学的最符合生活习惯的拳种。

公转可分正手圈与反手圈,也称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

右正手圈:(面南为例)1、步法:侧马步站好,两脚分开约一肩半宽。

2、身法:身子正直,小腹下倾,尾骨微微后翻;腰活、裆圆、胯松、膝合。

3、眼法:眼看西南,平视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右手指呈瓦楞状,收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腰微向右转,右手原地自转。

紧接着自转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经下颌开向西南45度右上方;开到中指与眼平齐时(注意手臂不要挺直),松肩拐肘手掌变顺缠外下弧线,腰往左转,收肘贴肋,最后前臂和手掌随腰的旋转收于胸前,正好一圈,故称划圈。

此圈形状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如同鸡蛋。

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反手圈时大头在内,小头在外。

划圈时中指始终要斜向上扬,腰左右立体旋转。

洪式太极拳之正旋单手圈讲解(洪公讲解,刘秀文整理)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

(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

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

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

王宗岳拳解洪均生

王宗岳拳解洪均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清代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论述精辟、言简意赅,久为各式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

学用之法,由外形运动的分合曲直、无过不及的界限,与对抗的刚柔效果的顺背,以至如何由着熟达到懂劲,都讲得有条不紊。

学者果能善体其意,照其规矩,持久锻炼,则愈练愈精,从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亦非不可企及。

但此文虽非古奥难解,却非粗读所能理解的。

其中术语必须从实践中细加揣摩,方能正确认识。

如双重与懂劲的问题,虽文中解为:“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却没说出具体方法。

虽说:“无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却未指出以何为界。

都不免使学者读后芒然,无从知晓实际运动中的要领。

况且太极流派日多,教者、学者的认识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

虽亦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莫衷一是。

即如本文“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之语,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学者重视“学力”并非否定“力”与“快”的“能”,用意在于学科学的用力方法,善于用“四两”的小力拨动“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则时间自然随之而“快”。

有些文人习太极拳者由于未能理解原意,遂强调“意”、“气”而排斥“力”字,甚至创出“以慢胜快”的奇谈怪论。

竟将科学的技术,变为唯心的玄学。

以至不少后学在对抗中用拙力而互相推拉,毫无太极技巧。

凡是爱护太极拳这个宝贵文化遗产的有心人,无不为这忧虑!我初学吴式于刘慕三先生。

即承示以《太极拳论》抄本。

后从陈发科师学习陈式,渐悟文中“随曲就伸”之语,即是螺旋运动,通过推手试验,又悟“左重则左虚”是讲手足的配合不许上下全实,以避双重。

也从而理解怎样“牵动”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知识写出臆解,以告学者。

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者有人认为我有偏见。

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则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

是否有当,愿识者鉴之。

洪均生——流落于济南的太极大师

洪均生——流落于济南的太极大师

洪均生——流落于济南的太极大师洪均生先生洪均生先生出生于河南禹县,被后人尊称为洪公,生于1907年,1996年1月23日仙逝与济南,享年90岁。

生前系山东省武术协会顾问;济南武术馆高级顾问;美国华林派顾问;美国传统武术协会高级顾问等。

因其精湛的拳法,高超的技艺被日本友人称为“太极巨星”,并成立“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专门传授、研究其拳法。

年轻时的洪均生年幼的洪均生虽然家境殷实,却因体弱多病,十七岁便辍学在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北京《小实报》刊登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拳师学拳后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于是产生了对太极拳的神往之情。

著名京剧武生杨小楼杨小楼简介杨小楼(1878年-1938年),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

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洪均生二十几岁经友人周怀民介绍从刘幕三先生学吴式太极,当时的刘幕三在京城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太极拳师,但听说陈姓河南拳师所传拳法乃是杨露蝉最初学的太极拳,便前去观摩,被陈发科公精湛的拳法所折服,于是带领洪均生以及众弟子跟随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学习陈氏太极拳,由此开始了伴随洪公一生的太极拳生涯。

前排左起:赵仲民、陈照旭、刘慕三、陈发科、陈豫侠;后排左起:张一帆、洪均生、杨益臣、牛亮今天的泉城济南,随处可以看到由洪均生先生传下来的太极拳,尽管名称有所差异,但是招式、拳理却一脉相承,今天的济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拳城”。

在洪均生先生来济南传拳之前,偌大的济南城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陈氏太极拳,反观今天济南练习洪均生所传太极的随处可见。

洪均生先生与济南城结缘因其父亲洪宝焘。

1925年,洪宝焘就任山东印花税务处处长,将洪公从河南接到济南。

男大当婚,其父为洪公挑选洪公祖母娘家侄子蔡慕涛先生之女蔡静兰为妻。

蔡氏出自当年泺口有名的举人蔡家,与洪公的这门亲事符合“门当户对”的婚嫁传统。

1926年,二人完婚,婚礼就在旧军门巷钱业公会(后来的新华电影院)举行,就这样,洪公成了地地道道的济南姑爷。

洪均生太极拳基本功-拔井绳

洪均生太极拳基本功-拔井绳

洪均生太极拳基本功-拔井绳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

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

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

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

打水功也称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独有的练习腰裆劲的功法之一。

练法如下:两眼目视前方,立身中正,虚领顶劲,舌贴上腭,下颌微收,百会于会阴上下相对;两脚开立,两足抓地空出涌泉,两脚尖向前,两脚与肩同宽,松腰坐胯,两膝屈膝半蹲(135度);松肩沉肘,两臂自然下垂于大腿内侧;尾骨微微外翻15度,小腹斜向里收。

从井中拔左脚蹬地,左膝上提(上提为顺缠),腰向左转。

同时,右膝下落(下落为逆缠);两膝只准做提、落,不能做内扣、外撇,膝盖方向于脚趾方向一致。

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胸不可转动过大。

两肩随腰的转动,做螺旋起落,腰向左转时左手做逆缠,右手做顺缠;腰向右转时,左手做顺缠,右手做逆缠。

因练习时像用桶打水井绳样,所以称为打水功或拔井绳。

小缠丝是拿法的一种,它是在对方用力抓握你的腕部的时候,我以另外一只手搭住控制对方以防对方脱落,被抓握之手先以小指依次里收,手走立体的外缠。

结果会使对方疼痛难忍,如果缠的紧了会令对方受伤。

但每个用法都必须有老师的言传身授方能掌握,不然仅仅是看个外表。

我们洪式太极拳也有核心功法,那就是划圈。

建议你先学划圈。

划圈的时候,要控制好漆盖和肘,保持立身中正,裆松沉而后才能圆活。

太极拳协会成立,领导发言稿

太极拳协会成立,领导发言稿

太极拳协会成立,领导发言稿篇一:太极拳协会成立十五周年会上的发言列位宾客、爱好太极拳的列位朋友们:大伙儿上午好!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咱们满怀豪情地迎来了涟水县太极拳协会成立十五周年华诞。

借此机遇,受万年会长委托,谨代表涟水太极拳协会的全部同仁,向从上海、南京、灌南、楚洲、淮安等地远道而来的佳宾,表示衷心的感激和烈火地欢迎!同时,感激大伙儿从百忙当中,抽出时刻,前来参加涟水太极拳协会成立十五周年庆贺活动,感激大伙儿连年来对太极拳协会的各项工作的关切、支持与厚爱,在那个地址还要专门感激政协张祝林主席、体育局石林泉局长对太极拳协会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同时也超级感激为筹备庆典活动辛勤工作列位同仁。

咱们相信,通过今天的聚会,必然会达到以拳会友,切磋技艺、宏扬中华民武术精神的目的,必然会增进拳友彼其间的友谊,必然会给彼其间留下最美好的经历。

通过今天的庆典,还必将更有利于我县的太极拳水平的提高;必将更有利于太极拳项目在我县的普及与推行;必将更有利于我县广大市民对太极拳运动健身的认可,也必将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对太极拳协会工作的更大支持!忆往昔,十五年风雨,十五年兼程,十五年喜悦,咱们大伙儿还超级清楚的记得十五年前的今天,在万莲会长的带动与提倡下,在大伙儿的一起尽力下,涟水太极拳协会终于成立了。

回忆这十五年时刻,我县太极拳协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专门是在县体育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支持下,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成长为一支有着多项健躯体育运动的集体协会,协会前后有多名同志取得了武术段位,其中万年会长取得国家级指导员资格,武术段位为6级,协会共有武术6段位4名,5段位及以下30多名,还有60余人取得了二、三级体育辅导员资质。

训练点也从以前的两三个,进展到了目前的30多处,为我县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打算纲要》的实施提供了平台,为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道靓丽的风光。

一、为繁荣群众性健身活动,从以前的几个人,进展到了此刻的近万人,前后开设各类培训班XX余次,累计培训人员达5万人次,在全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

太极拳发言稿

太极拳发言稿

太极拳发言稿【篇一:太极拳推广活动仪式上的讲话】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柏乡县全民健身暨太极拳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经常练习能达到通经络、养气血、练筋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为在全县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建设美丽新柏乡,县文化体育旅游局精心谋划安排,聘请了优秀教师,供大家免费学习太极拳。

这次太极拳推广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行动,也是今年体育健身活动的一次动员发动。

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广泛交流,不断提高,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努力在全县掀起太极拳健身的新高潮。

为太极拳在我县全面推广作出积极贡献!最后预祝杨氏太极拳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篇二:太极拳协会成立讲话】在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陈圣育(2012.12.19)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以及到会的社会各界朋友、国外友人: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迎来各方同仁,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成立大会,李志荣会长代表温州市武术协会为我们进行了授牌,宣布我们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正式成立。

借此机会,我代表会社向一直来支持关心帮助会社成立的温州市武术协会、瑞安市体育局、瑞安市体校、瑞安市南拳协会、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前来道贺、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我从小热爱武术,在四十多年的习武生涯中,很荣幸地得到了多位名师的倾囊相授,尤其是1985年后在山东济南,我边经商边追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太极拳名家刘成德老师研习陈式洪派太极拳11年,潜心苦练,得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之真传,在之后的10多年的太极拳研习和授拳过程中,我更加体悟到恩师传授的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健身兼具技击的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作者:谭中岳笔者自幼跟父辈拳师学习南拳。

听父辈们讲,我们村的南拳,是福建南少林遭清廷剿灭后,一和尚逃到我们村所传。

由于对武术的热爱,到部队后,我一直对南拳及双头棍(齐眉棍)等器械勤练不辍。

1982年4月,我在某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报道讲述了陈氏太极拳明师洪均生于耄耋之年仍能在上海太极拳比赛上以螺旋缠丝劲发人于丈外的情况,并附了一张照片。

看后,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和对陈氏太极拳的浓厚兴趣,我萌发了跟洪均生老师学陈氏太极拳的想法。

经多方打听,方知洪均生老师每天在济南市解放阁对面的黑虎泉教拳,于是我在星期天早上来到黑虎泉。

8点多钟,洪均生老师拿着一个烟斗,笑呵呵的来到这里。

洪老师一到,很多人一下子就围了上去,有的是跟他学拳的弟子,更多的是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机会能与洪均生老师说上话,急忙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当兵的,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很想跟您学拳。

洪老师沉思了一下说,学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能一时心血来潮。

后来我向人打听到洪老师的住处,当晚便登门拜访。

在洪老师的小屋里,我再次言明自己跟他学陈氏太极拳的决心。

洪老师见我心诚,最终同意了,并告诫我,太极拳不象南拳套路短、容易学,不用花多长时间就可以练得象摸象样,太极拳不一样,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说明了他的难度,如果没有决心,倒不如不学。

我再三的表示了决心后,洪均生老师让我下一个星期再到黑虎泉去找他。

又一个星期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黑虎泉拳场,见到洪老师后,他把我引见到他的徒弟李宗庆老师处,说:“小谭是当兵的,他想学拳,在家里学过南拳,有些功底,你先教教他。

”这样,从1982年5月,我正式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

我先跟李宗庆老师学一路、二路及陈氏太极剑,一共两年时间。

从1984年6月始,我又跟孟宪斌老师学拳。

孟宪斌老师对我所学的拳架进行了调整。

洪老师告诉我,有空晚上到他家里来,他把拳式给我整理整理(即改拳)。

从1985年到1989年,晚上一有时间,我就到洪老师处,他给我讲解拳理及拳式的要求,并且边说边做示范。

有一次在示范法时,他一下子把我发出去,我一屁股坐在床帮上,把床帮都坐断了。

洪老师发人冷脆、灵巧,时间、方向、大小、角度掌握的恰到好处,常令人猝不及防而惊出一身冷汗。

由于当时洪老师年事以高,腿脚已不太方便,加上房间小,讲解仅限于手部的动作,一些难度较大的式子(如穿地龙等),由于腰腿上的动作要求,以无法演示。

有一天,我碰到了洪老师的学生蔡盛叶,蔡向我推荐了刘成德老师,说刘老师在技击散手方面有独到的功夫。

我找到刘成德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刘老师让我练了一趟一路拳。

看后,刘老师指出了我很多毛病。

我当时心里还不服气,心想:我练了这么多年,怎么会向你说的这样一无是处呢?刘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和我搭起手来。

这一搭手不要紧,我在刘老师跟前根本站不住,顿觉其劲控制了了我的全身,刘老师双手像有一股无形的气团,似有一股很深厚的内劲在控制着我,使我根本站不稳。

尔后,刘老师又让我划正、反手圈,我就按要求演示给刘老师看,刘老师马上指出我这样划圈不符合太极拳劲走螺旋、对拉抻拔的要求,指出我是尖裆、人字裆。

随后,刘老师让我按他的要求去划圈,刘老师在后面扶着我的腰,要求我的腰、裆都要立体磨盘式轴转,不能平圈转动。

按刘老师要求,我只划了三个圈,腿就支撑不住,差一点坐在地上。

从此,我决心跟刘成德老师学拳。

我以前练拳很努力,每天坚持练拳20遍,基本上是风雨无阻,而且拧棒子、提水练裆、划圈等基本功每天都坚持。

但刘老师说,方法不对头,练也是白练,如果真正塌好腰裆劲练拳,不要说20遍,练一两遍腿都发抖(后来的实践证实了刘老师说的一点不差)。

我按照刘老师的要求,练拳更加刻苦了。

回想自己二十余年来学拳所走过的路,我体会到,要想学到陈氏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必须在明师的指点下苦练,把拳架真正练对,把基本功真正按陈氏太极拳的要求练好,才能有所收获。

下面我把自己的练拳心得与大家交流,以便共同进步。

一、如何站桩、练基本功洪均生不主张站桩练功,他说陈发科老师从来没有站桩一说。

刘成德老师主张站桩,说站桩能加快内功修炼。

其他内家拳流派多主张站桩,比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就专门介绍站桩练功的方法,董海川、王芗斋等内家拳大师,也专门有站桩练功的论述。

从我个人的练功体会看,站桩是很重要的,它会加速增长自己的功力,在习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拳论中有“气以直养而无害”、“腹内松静气腾然”、“命意源头在腰隙”意句,道破了陈氏太极拳练内功的关键。

其中的“命”字,笔者理解为生命,是指精、气、神;“意”是意念、思维之意;“源”是指气,生命的源头是“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太极桩功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修炼过程中,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各人的体会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桩功修炼过程不可能一蹶而就,下一层功夫有一层收获,下一层功夫出一层奥妙,一层深似一层,一层比一层开阔,这种体悟,只有置身其中才会有。

我修炼桩功半年以后,丹田开始有气感,感觉很充实。

每当意念气沉丹田时,感觉肚子里似有一种滴水声,有时会咕咕响个不停,有时肚子突然有涨热感,有时突然放响屁,有时突然感觉有一股气在肚里乱窜,有时身体的某一部位会莫名其妙地疼痛。

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感觉小肚子坚硬如铁石,但只要一练功,丹田很快就有气感,自觉十分纳闷。

直到有一天早晨练功,突然感觉丹田一下子松开了,丹田坚硬如铁石的感觉一下子没有了,气感又回到了开始练功时一样,肚子很空,丹田老是气沉不满。

这时我感悟到,其实人练内功,丹田的气就好像大气压强一样,内功深厚的人,丹田中内气的“压强”极大,因而用于技击则威力惊人。

内功深厚的人在推手时,脚会把地面的土都翻起来,平时人们常说“其脚没跟”可能就是此理。

刘老师平时和我练推手时,不管我如何用力,刘老师的双脚在地面上的印痕很浅,而我的双脚则踩的满地的土都翻起来了,这大概就是内功的差别。

拳论中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一个习武之人若无内功,终究一事无成。

陈鑫大师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

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是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这是对内功的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站桩的时候,眼睛要微闭内视,头要虚领顶劲,双膝微弯,意想气沉涌泉。

一般练功者都要强调意守丹田,其实不然。

只有意想涌泉,才会加快打通大小周天。

正所谓: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

意想涌泉,是取其下得其中,恰好相反。

仅仅练拳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大量艰苦的基本功训练。

洪老师曾经说过,他平时很少练整套拳,但式子分开来单独练习却很多。

同时还说,跟他练拳的这么多学生,能把正、反手圈练对的没有几个,可见练基本功要求之严。

刘成德老师通过个人的武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陈氏太极拳立体螺旋、阴阳对称、对拉抻拔的训练方法。

在基本功训练中,双脚的方向、角度,手指从指根到指尖必须如喇叭状螺旋张开、形成合力等,都有很严格、具体的要求。

举一个例子,如果按其他老师的方法去划正、反手圈,划老半天都不觉累;如果按刘老师的要求去划正、反手圈,开始时最多只能划三五个,就感觉支撑不住,大腿的两条大筋麻胀得受不了,腿直打哆嗦。

这就是正确和错误的对比和感受。

洪均生老师生前经常说,一定要把动作练对。

他经常以划反手圈举例,他把中指按在墙上,划反手圈时,中指不离开先前接触的点,但肘却通过旋转反旋到了胸口窝位置。

练反手圈最关键的就是“收即放,合即出”。

但相当多的人在划反手圈时手都是拉回来的,中指尖保持不了原位,体现不出“收即放,合即出”的螺旋劲的要求。

基本功练习错误,再怎么下功夫死练,也不可能有收获。

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

以前看到书上说必须要老师口传身授,有些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以为是故弄玄虚。

我通过跟刘成德老师学拳,对以上两句话有较深的理解。

有些动作,必须要在老师反复指导下才能学会。

有些动作,必须经老师反复喂招后,自己去体悟出来。

中国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有些内涵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太极拳的劲,必须要在明师跟前去体验,才能体会到劲内在的神奇作用。

二、如何练拳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指出:“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

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

何问功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必勿忘,勿助长也。

而后可以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

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

”此段话,深刻而明确的指出了练陈氏太极拳必须经过的阶段,同时也指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经过艰苦训练即想获得太极拳真功夫是不可能的。

那些练了一年半载太极拳即去参加推手比赛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大力大小力,手快打手慢,根本谈不上太极功夫。

观一些练陈氏太极拳的拳友,有的也很下功夫,确实流了很多汗水,但效果甚微,功夫上身很慢,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不得法,不客气的说,是还没有入太极之门。

那么,怎样练才正确、才能出功夫呢?清代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

”道出了太极拳在行拳走架中的奥妙。

在行拳过程中,动作与动作的转换都要通过腰裆来完成。

拳论上说的“暗换裆劲神不知”、“出奇在转关,转关在腰裆”,都说明腰裆劲在太极拳功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单从字面上难以理解,实际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行功走架是否合拳理,一看练拳便知。

能从别人练拳中看懂或看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

看刘老师练拳,那种深厚的内气,那种深远的意境,那种潜在的威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练拳过程中,还要注意方位、角度,陈式拳的弓步、马步、仆步、侧马步等都有很具体的要求,一肩宽就是一肩宽,两肩宽就是两肩宽,不能没有规矩地随意改变步法。

中国武林有一句俗话:“练拳千千万万,地道一两人。

”说明能下功夫者少,能一辈子下功夫者少之又少。

能一辈子下功夫者,必有所成。

太极拳是需要用身体去“想”的拳术,不单用脑子去“想”,还要用身体去“感悟”。

听劲和懂劲,都要用身体去感知,到了能用身体去感知,到了能用身体去感知的境界,离“神明”就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