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第4单元第3节第2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7)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 能够应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 学会运用比例关系,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图形放大:将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延长,使图形变大。

- 图形缩小:将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短,使图形变小。

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其边长的比例关系是固定的。

- 例如,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2倍,那么这个图形的面积将放大4倍。

3.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广泛,如地图的制作、照片的放大与缩小等。

- 通过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不可到达的距离、计算物体的面积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发现其边长的比例关系。

-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比例关系。

3.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进行解答。

-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解题方法。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探讨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实例吗?5. 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比例关系。

- 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到实际问题中。

2.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计算过程中的精确度。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讲解(15分钟)1.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如放大是指图形的每条边都变长,缩小是指图形的每条边都变短。

2.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如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是多少,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的面积。

第三阶段:演示(10分钟)1.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如用放大镜观察图形,或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四阶段: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五阶段: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地图的制作、建筑设计等。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练习,观察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3.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3.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教学课件

A
B
C
D
×
×

只将宽度扩大到原 只将高度扩大到原来 来的2倍,高度没变。 的2倍,宽度没变。
课堂练习
比例
先按4∶1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 形按1∶2缩小。
按4∶1放大
按1∶2缩小
课堂练习比例按2来自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可以将它分成2个直角 三角形再进行放大。
课堂练习
比例
填空。
比例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放大是 什么意思?
就是把各边的长都 放大到原来的2倍。
变化后的长度∶变化前的长度=2∶1
探究新知
比例
试着画一画,展示作品 并与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探究新知
比例
按2∶1画出下面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格
6格
3格 6格
探究新知
比例
按2∶1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比例
变化规律

角度不变

扩大2倍

扩大2倍

角度不变

扩大2倍

扩大2倍

扩大2倍

角度不变


扩大2倍

扩大2倍

扩大2倍
的 变
扩大2倍

探究新知
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 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1∶3
1∶4
1∶2
图形在缩小时长和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了,内角没有变。
③宽1格 ①宽2格 ③∶① =1∶2
课堂小结
比例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成比例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卡片,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放大或缩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长度的比例变化。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各自的操作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2.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图片、模型等。

2.教学工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学具: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学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衣服、房屋、汽车等,引导学生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呢?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将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吗?3.学生操作学具,尝试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把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含义,学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表述。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创设,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理念】:数学是一门培养人、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1、赠送照片,和谐关系。

师:同学们,没多久,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时。

老师准备给你们每人赠送一份礼物(出示教者的照片),想要吗?【设计意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2、推陈出新,揭示课题。

出示教师的两组照片。

一组1寸照片,一组按比例放大的照片。

师:你能说一说,从图1到图2,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借助多媒体,逐组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图片,得出:放大后的图片,大小变了,现状没变。

板书:图形的放大【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变与不变”,并通过现代媒体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在类比中调度相关生活经验,很自然的接触到新知。

可见,温故而知新,是引导学生新知的重要方式。

】二、探究“放大”1、猜想“放大”。

(1)以问促“猜”。

师:想一想,图1放大到图2,形状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猜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吗?(2)以图诱“猜”。

出示反例:一组横向放大的照片,二组纵向放大的照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四章第三节,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 方法:a. 放大:将图形的每条边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

b. 缩小:将图形的每条边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3. 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设计、建筑、绘画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将下面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到指定的尺寸。

图形:指定尺寸:8cm x 8cm2. 答案: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对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有些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通过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6
1③

3

3

9
(21)图中(③⑤)号图形是 ① 号长方形 缩放小大后的图形,它是按(931)::((262)) 的比缩放小大的。
4 按 2 : 1 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画出下面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长:6×2=12 ②宽:3×2=6
6
12
3
6
按2:1放大也就是各 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按2:1画出下面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底:6×2=12 ②高:3×2=6
6 3
6
12
三三角角形形的的两两条条直直角角边边放放大大到到原原来来的的22倍倍 后后,,斜斜边边是也否会也放变大为原原来来的的2倍2倍。呢?
3 6
3 6
6
12 6 12
观什察么图一相下同形,的的放地形大方后,状的有没图什变形么与不,原同大来的小的地图方变形?了相。比,有
3 24
6
6
4
8
12
2:1
考考你 按 2 : 1 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
24
6126源自4812显微镜下的雪花(按10000:1的比放大)
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
放大 “
”别人的优点,“缩小”别
人的缺点,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 短,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做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2:1
如果把放大后的长方形、三角形的各边按 1 : 3 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2 6
6
12 6
6
4 2
①长:12÷3=4 ②宽:6÷3=2
12
2
1:3
4
①底:12÷3=4 ②高:6÷3=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第4单元第3节第2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第4单元第3节第2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图中几号
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 图形?它是按什么比放大的? ③
⑤号


1.5:1
(2)图中几号图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什么 比缩小的?
③号
1:2
5.(重点题)实验小学的长方形操场长200米,宽150米,画到图纸上长4厘米, 宽3厘米,这个图是按什么比缩小的?(画出操场平面图)
值比1(
)。
(3)图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时大,这个比的比
值比1(
)。

位置
2.(易错题)选择题。
(1)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
3倍,则斜边( A. 不变
)。
B
B. 也放大到原来的3倍
C. 缩小到原来的
(2)将圆的半径按2:1的比放大后,周长将扩大
到原来的( )倍。
A.2倍 C. 8倍
B. 4倍 D. 16倍
2、比的前项表示变化后的长度,比的后项表示原来的长度。
不同点
比值大于1(如2:1),表示图形放大。 比值小于1(如1:3),表示图形缩小。
返回目录
分层训练
提升培优 夯实基础
思维创新 加油啊!
返回目录
1.(基础题)填空题。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
)发生了
变化,(
)不变。
形状、大小
(2)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时,这个比的比
6 8
6 4
6
8
6
8
6 4
6
2 2
1:3
8
2 1
1:4
3 4
1:2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 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的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来源于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教材通过照相、放大镜、投影仪、电脑等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比的实际应用。

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中,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缩放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图形的缩放过程中必须做到形状不变,形状不变的实质就是相对应的边的比值相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方格纸等形式把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现象,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按照一定的比进行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出示图片,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二、出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长16厘米,宽10厘米。

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并举手汇报;老师及时点评,得出结论】环节三、当堂训练,按2:1画出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检测教学目标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老师及时点评,得出结论】环节四、出示:把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

(小组合作)(1)1:2的前项、后项表示什么意思?比值呢?(2)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3)能举一些表示“图形缩小”的比吗?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老师小结,得出结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够识别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讨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2)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即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 巩固练习(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为放大或缩小关系。

(2)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放大或缩小图形。

(3)解答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规律。

5. 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率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包含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3. 练习册: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 能够应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形的变化。

2. 新课导入(1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提出问题:图形放大与缩小后,有哪些变化?有哪些不变?-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强调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3. 新课讲解(20分钟):- 通过实例,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20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6.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总结。

- 在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时,要注意讲解的清晰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59---60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出示: 2 ∶ 1前项后项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原图 2∶1 3∶1长(cm):8 8×2=16 8×3=24宽(cm):5 5×2=10 5×3=15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5)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 学生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让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放大镜、剪刀、尺子、图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探究新知(10分钟)-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卡片,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 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比例关系。

-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拓展(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的放大与缩小、照片的放大与缩小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比例关系。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6-人教版

4.3.3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在学生学了比例和认识了比例尺之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
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操作,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
点,在方格纸上画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
学生感觉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
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指出: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问题: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

1、请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我用不同的形式将它缩小了,你觉得哪幅图好看点,知道为什么吗?(没有按比例缩小)请同学们看到例题: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什么意思?(引导认识就是把各边的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3、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4、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之间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个事怎么画的?5、请这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画的?6、生汇报完师总结引导方法,先数一数,再量一量。

7、画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应先画那几条边?(引导先确定两条直角边,然后连接第三条边)8、观察一下放大后上午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他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展示汇报后教师总结: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寻找缩小的规律:9、接下来考考大家对按比例放大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先按4:1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生展示放大后的图形)10、同学们猜想一下,缩小后的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11、我们来验证一下,你们会画缩小后的图形吗,怎么画呢?(引导认识1:2,就是把各边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

)12、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展示汇报画法?13、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三、巩固训练: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2、填一填。

(1)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 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2.运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例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放大与缩小的工具,如放大镜、缩小尺等。

3.准备实际问题案例,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建筑设计图和实际建筑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图形例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图形的大小变化,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放大与缩小的工具,对给定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操作,巩固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物体缩小?
按 2 : 1 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3 3 2
4
3 4
按 2 : 1 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3
3 6 6
按 2 : 1 放大,也就是
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按 2 : 1 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4 4
2
·
·
8
·
3 4 6
·
·
8
·
3 3 6 2
4
3 4 8
6
4
2:1
2.(易错题)选择题。
(3)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 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 D )倍。 A. 2 倍 B.4倍 C.6倍 D.8倍 (4)下图中图形( D )是图形A按1:3的比缩 小后的图形。
A B
C
D
3.(操作题)把下面的图形按比放 大或缩小。
1:2
2:1
2:1
4.(探究题)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6
8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 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图形的形状没变; 不同的地方:图形变大了。
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 1:3,长方形按1:4 ,三角形按
2:1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方格纸上画画看。
① ② ③
(1)图中几号 图形是①号长方 形放大后的图形? 它是按什么比放 大的?


⑤号 1.5:1
(2)图中几号图是①号长方形缩小 后的图形?它是按什么比缩小的?
③号
1:2
5.(重点题)实验小学的长方形操场 长200米,宽150米,画到图纸上长4 厘米,宽3厘米,这个图是按什么比 缩小的?(画出操场平面图) 4厘米: 200米 =4厘米: 20000厘米 =1:5000 答:这个图是按1:5000 的比缩小的。 操场8
6 8 6 4
6 8 2 2
2 1
3
4
1:3
1:4
1:2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 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 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相同的地方:图形的形状没变; 不同的地方:图形的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与联系
1、边的长度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 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变。
相同点
2、比的前项表示变化后的长度,比的 后项表示原来的长度。 比值大于1(如2:1),表示图形放大。 比值小于1(如1:3),表示图形缩小。 返回目录
不同点
分层训练
思维创新 提升培优 夯实基础
加油啊!
返回目录
1.(基础题)填空题。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 位置 )发生了
变化,(形状、大小)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时,这个比的比 值比1( 大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前热热身
学习新知
分层训练
课前热热身
什么是放大比例尺?什么是缩 小比例尺?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
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 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就会得 到缩小(或扩大)的比例尺。
返回目录
学习新知
你见过这些现 象吗?
这些现象中,
哪些是把物体
放大?哪些是
谢 谢
(3)图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时,这个比的比
值比1( 小 )。
2.(易错题)选择题。
(1)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 3倍,则斜边( B )。 A. 不变 B. 也放大到原来的3倍
1 C. 缩小到原来的 3
(2)将圆的半径按2:1的比放大后,周长将扩大 到原来的( A )倍。 A.2倍 B. 4倍 C. 8倍 D. 16倍
4厘米
3厘米
比例尺1:5000
6.(竞赛题)下面是按1:500的比画 的长方形,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求出阴影部分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
3×500 2×500 =1500(厘米) =1000(厘米) =15(米) =10(米) 15×10÷2=75(平方米)
长3厘米
宽2厘米
答:实际面积是75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