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症)护理目录

合集下载

护理常规目录指引

护理常规目录指引

第一篇护理常规第一章一般护理常规 (1)第一节出入院护理 (1)第二节护理分级 (2)第三节护理文书书写 (4)第四节高热护理 (10)第五节昏迷护理 (10)第六节瘫痪护理 (11)第七节抽搐护理 (12)第八节休克护理 (13)第九节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13)第十节临终护理 (14)第二章急救护理常规 (15)第一节院前急救一般护理常规 (15)第二节急诊抢救一般护理常规 (15)第三节重症监护一般护理常规 (16)第四节急诊常见症状及护理常规 (17)发热 (17)昏迷 (18)抽搐 (20)头痛 (21)急腹症 (21)胸痛 (23)咯血 (23)呼吸困难 (24)第五节常见急危重症护理常规26心搏骤停 (26)休克 (2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2)第六节急性中毒护理常规 (34)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34)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5)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36)急性酒精中毒 (37)毒鼠强中毒 (38)急性强酸、强碱类中毒 (39)第七节理化因素所致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40)中暑 (40)电击伤 (41)溺水 (42)第八节损伤性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43)损伤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43)严重多发伤 (45)复合伤 (46)急性颅脑损伤 (48)颌面、颈部创伤 (50)腹腔脏器出血 (51)脊椎与脊髓损伤 (53)烧伤 (55)破伤风 (57)第九节重症监护 (58)呼吸功能监测 (58)第十节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60急救五项技术 (60)气管插管术 (66)气管切开术 (68)海姆利希手法 (70)球囊面罩给氧法 (71)紧急心脏电复律术 (72)徒手心肺复苏术 (74)洗胃术 (76)股静脉穿刺术 (78)第十一节常用急救设备操作常规 (79)呼吸机 (79)除颤起搏器 (83)第三章内科护理常规 (85)第一节神经系统护理 (85)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85)脑出血护理常规 (85)脑梗死护理常规 (87)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88)阿尔茨海默病护理常规 (89)癫痫护理常规 (90)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护理常规 (91)中暑护理常规 (92)一氧化碳中毒护理常规 (92)第二节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 (93)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93)糖尿病护理常规 (94)糖尿病低血糖护理常规 (95)肿瘤一般护理常规 (97)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外周插管护理常规 (98)肿瘤放射治疗护理常规 (99)肿瘤化疗护理常规 (100)胸腔穿刺术护理常规 (102)腹腔化疗护理常规 (103)肝癌介入护理常规 (103)原发性肝癌护理常规 (104)肺癌护理常规 (106)乳腺癌护理常规 (107)胃癌护理常规 (109)恶性淋巴瘤护理常规 (110)第三节血液系统护理 (111)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11)贫血护理常规 (112)白血病护理常规 (113)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常规 (11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护理常规 (115)疼痛患者护理常规 (117)血液净化一般护理常规 (118)血液透析护理常规 (119)反渗水的监测 (121)第四节心血管系统护理 (121)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21)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122)心绞痛护理常规 (12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124)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常规 (125)扩张型心肌病护理常规 (126)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127)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128)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129)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护理常规 (129)冠心病PCI围术期护理常规 (131)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护理常规 (132)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常规 (133)第五节呼吸系统护理 (135)肺心病病人护理常规 (135)肺炎病人护理常规 (135)肺间质纤维化病人护理常规 (13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护理常规 (139)胸腔积液病人护理常规 (140)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常规 (141)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142)第六节消化系统护理 (143)肝硬化病人护理常规 (143)消化道出血病人护理常规 (144)胰腺炎病人护理规 (147)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护理常规 (148)第四章外科护理常规 (149)第一节普外科护理 (149)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149)外科手术前的护理常规 (149)外科手术后的护理常规 (150)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常规 (151)泌尿外科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153)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护理常规 (155)阑尾切除术的护理常规 (155)前列腺摘除术后的护理常规 (156)甲状腺手术的护理常规 (157)肠梗阻病人的护理常规 (158)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护理常规 (159)乳腺癌根治术的护理常规 (160)食管癌根治术的护理常规 (161)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护理常规 (162)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护理常规 (163)肛门部手术的护理常规 (165)胃手术的护理常规 (166)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护理常规 (167)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护理常规 (168)肾输尿管结石冲击波体外碎石的护理常规 (168)胰腺炎病人的护理常规 (170)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 (171)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172)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 (17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74)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175)胃肠减压的护理常规 (179)第二节骨科手术护理 (180)骨科手术一般护理 (180)石膏固定护理 (181)外固定支架护理 (182)牵引护理 (183)吊带牵引护理 (185)全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 (187)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护理 (188)手外科一般护理 (189)断指(肢)再植术护理 (190)游离皮瓣移植术护理 (192)第三节神经外科护理 (193)神经外科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193)脑疝的观察与抢救护理常规 (196)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197)气管切开术护理常规 (198)硬膜外/下血肿护理常规 (199)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200)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201)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202)第五章妇产科护理常规 (204)第一节妇科护理 (204)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204)妇科腹部手术护理常规 (204)子宫肌瘤护理 (206)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护理 (207)卵巢癌手术护理 (208)异位妊娠的护理 (209)腹腔镜手术病人护理 (210)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护理 (211)卵巢囊肿扭转、破裂的护理 (212)子宫脱垂护理 (213)盆腔炎护理 (213)阴道炎护理 (21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护理 (215)化疗病人护理 (215)先兆流产护理 (216)难免流产和不全流产 (217)稽留流产和过期流产 (218)刮宫、清宫术后护理 (218)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中期妊娠引产护理 (219)第二节产科护理 (220)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220)剖宫产护理 (221)产后出血护理 (222)前置胎盘的护理 (223)胎盘早剥护理 (224)胎膜早破的护理 (225)先兆早产病人护理 (226)先兆子痫、子痫的护理 (227)妊娠剧吐护理 (229)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 (230)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病护理 (231)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 (232)母婴同室护理 (234)第六章儿科护理常规 (235)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35)早产儿护理常规 (23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3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37)婴儿肝炎综合症 (238)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3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240)肺炎护理常规 (240)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241)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242)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243)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244)过敏性紫瘢护理常规 (245)儿科传染病护理常规 (246)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246)流行性腮腺炎 (247)第七章眼耳鼻喉科护理常规 (249)第一节眼科护理 (249)眼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49)白内障手术护理常规 (249)青光眼手术护理常规 (251)第二节耳鼻喉科护理 (252)耳鼻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52)鼻骨骨折护理常规 (252)突发性耳聋护理常规 (254)鼻出血护理常规 (255)扁桃体摘除手术护理常规 (256)梅尼埃病护理常规 (257)第八章口腔科护理常规 (259)口腔科一般护理常规 (259)上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259)颌面部软组织炎症护理常规 (260)第九章手术室护理常规 (262)第二节手术室消毒灭菌规则 (263)第三节手术室无菌操作技术 (264)第四节常用手术体位 (266)第五节手术器械仪器设备使用和保管 (267)第六节手术物品准备和使用 (267)第十章重症医学科护理常规 (270)ICU 一般护理常规 (270)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271)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27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护理常规 (273)严重脊髓脊柱损伤的护理常规 (27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276)肺栓塞护理常规 (277)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护理常规 (278)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280)脑出血护理常规 (281)多发伤患者的护理常规 (283)第十一章康复医学科护理常规 (285)第一节康复医学科护理 (285)康复医学科一般护理常规 (285)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常规 (285)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常规 (286)骨折后康复护理常规 (287)肢体骨折 (287)脊柱骨折 (288)截肢 (289)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常规 (290)颈椎病康复护理常规 (291)第二节康复诊疗技术及护理常规 (292)10良肢位摆放 (292)床上翻身训练 (294)轮椅一床转移 (295)排尿障碍护理 (295)排便障碍护理 (296)康复医学科健康教育 (296)第二篇诊疗技术护理配合第一节置管术 (298)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298)股、大隐静脉穿刺置管 (299)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300)中心静脉压测定 (301)第二节各种穿刺技术 (302)腹腔穿刺术 (302)胸腔穿刺术 (303)肾脏穿刺术 (305)肝脏穿刺术 (306)骨髓穿刺术 (307)腰椎穿刺术 (309)第三节各种造影术 (310)肾动脉造影 (310)静脉肾盂造影 (310)胆管造影 (311)心导管造影 (312)全脑血管造影 (313)第四节内镜检查 (314)胃镜检查 (314)肠镜检查 (315)11支气管镜检查 (316)腹腔镜检查 (317)肛门镜检查 (318)宫腔镜检查 (318)第五节特殊检查、治疗的护理 (320)血液透析护理 (320)静脉介入疗法护理 (321)高压氧舱护理 (322)液氮冷冻、CO2激光疗法护理 (324)心脏去颤、电复律护理 (325)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护理 (326)后装治疗护理 (328)放射治疗护理 (329)化疗护理 (332)第六节各种实验护理 (333)单纯水实验 (333)立卧位水试验 (334)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335)螺内酯试验 (335)卡托普利实验 (336)ACTH兴奋试验 (336)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37)甲氧氯普胺试验 (338)高渗盐水试验 (338)酚妥拉明试验 (339)12。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脑卒中-中风(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一、概论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

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范畴。

二、临床表现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麻、肢体瘫痪、舌强语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晕眩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

注意血压波动、情绪稳定。

忌排便时努责。

2、风痰阻络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3、痰热腑实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腑。

(2)施护:口粘痰多者鼓励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注意矢气下转、腹中肠鸣、大便干结等情况。

4、气虚血瘀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2)施护: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当风。

适宜活动,以利气血运行。

5、气虚痰阻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 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

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胃痞病

胃痞病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护理方案(一)按脾胃病科新入院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二)入院1~3天,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做好入院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执行各种检查,如:抽血、心电图、B超、X线等,遵医嘱执行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三)辩证施护1、情志护理: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设法解除紧张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少生气,保持活泼开朗,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2、临证(症)护理:⑴辩证分型:①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②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③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④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⑵一般护理①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活动。

②注意观察痞满的部位、诱因、伴随症状等。

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不排气或吐血、黑便等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并做好记录。

③必要时行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

(四)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中药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中药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中药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中药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中药(五)辩证选择外治法1、针灸治疗①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

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I凌泉等。

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

根据临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4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4
6、告诉患者办理出院的时间及程序。
出院随访
出院随访至少3次:第一次电话随访在出院后第一周内,第二次在出院后第二周内,第三次在出院后一个月内。
非小细胞肺癌
日期
项目
护理内容
入院当天
评估
1一般评估:生命特征,皮肤,情志等。
2、专科评估:神志、呼吸、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发热等。
治疗
根据病情吸氧,遵医嘱补液,勤巡视。
治疗
按医嘱执行治疗。
药物
用药的观察。
活动
适当床旁活动,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身体受外伤,如跌倒、碰撞。
饮食
宜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之品。
护理
l、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
2、如有皮肤出血、鼻出血、口腔及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等,做好相应的护理。
3、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绪波动。
活动
卧床时保持舒适体位,同时多转侧翻身,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身体情况适当下床活动。
饮食
同前。
护理
1、做好情志护理,说明情志护理对疾病的影响,嘱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介入或粒子植入前,向病人讲解其目的,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预防措施等。
第3~8天
护理
1、对需介入治疗或化疗或粒子植入术患者,按医嘱做好治疗前准备工作。
4、按医嘱治疗,白细胞下降者予鲨肝醇、利血生等升白细胞药:出现药疹者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重者应停药;肝损伤者予护肝药,重者停药。
检查
按医嘱即复抽血,送病人去做B超、甲状腺B超、EKG、全胸片等,指导患者留取各种标本。
药物
遵医嘱正确给药,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激素类药物、抗炎药、升白细胞药、护肝药、利尿药、镇静药等。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评析血液病临证(症)护理及病后保健

评析血液病临证(症)护理及病后保健

病人获得安慰 ,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焦虑、急躁 、 恐
痛解忧 , 消除病人 自卑 、 悲观、 绝望等不 良情绪 。临 床实践证明 , 护理语言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康复
的重要 因素 , 既可 治病 、 可致病 。因此提 高护理语 亦
惧、 紧张 、 绝望等心理反应 , 帮助病人把消极情绪变 成积极情绪 , 使病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 中, 保持最 佳心理状态 , 能增强对疾病 的抵抗力 , 有利于疾病
头晕、 心悸、 面色挑眺 白, 甲床苍白, 舌质淡。 因气属
于不 同 的 内脏 , 会 发 生不 同的 病 理变 化 , 现不 也 出 同的 病症 。情 感 护理 是在 护 士与病 人交 往过 程 中 , 从 良好 语 言 ,行 为影 响和 改变 病人 的情感变 化 , 使
的信 息 , 要遵 循保 护 性 的医疗 原则 , 同情而 保密 , 应 多采 用保 护 性 的语 言 去感 化和 耐 心诱 导 , 为病 人 驱
发热 由感染引起 , 低热、 高热是本病常见症状。
感 染 部 位 通 常为 口腔 、 咽 部 、 部 、 周 及 皮肤 , 鼻 肺 肛 其 次是 胃肠 道 、 尿道 。 泌
2 中医理 论辨证
血液 病从 中医划 分为 气血 两虚 。气 虚表 现 为 : 气短、 乏力 、 自汗 、 脉细无力 , 舌边 齿痕 。血虚表 现为
气短 、 皮肤黏膜 、 甲床苍 白无华 , 腹泻腹胀 , 舌痛舌 红 、 面光 滑 、 表 口腔炎 、 炎 、 炎及 神 经 系统 症状 : 舌 唇 手足麻木 , 感觉障碍 , 行走困难 , 嗜睡 , 精神错乱等 症状。 出血症状 : 皮肤有 出血点、 紫癜 , 鼻衄 , 齿龈出
血 。妇女 月经 量 过多 , 血 、 吐 呕血 、 血 、 口渗血 , 便 伤

各科中医护理常规

各科中医护理常规

膝痹病中医护理常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二、临证护理疼痛难忍时应用止痛栓或关节腔抽液后注射抗菌药。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多予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等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鸡蛋、虾、海带等。

3、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1、进行骨关节病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开展功能锻炼、饮食调养、情志调摄、同时顺应四时避邪防潮、防寒保暖。

2、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减少负重和活动,急性期缓解后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和负重。

3、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2、注意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六、并发症护理1、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时进行温针按摩康复功能锻炼。

2、褥疮感染:加强基础护理,根据皮肤情况局部用药,配合全身营养。

七、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教育,避免过度活动与过度负重,受凉受湿等各种诱因,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如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教育病人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腰痛中医护理常规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椎间盘。

一、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下腰部、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痛。

症见气滞血瘀证、风寒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二、临证施护1、非手术疗法急性期患者,应当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的护理

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的护理
3、情志不畅 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 胃痛乃作。或气滞日久,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或久 病伤及脾胃,中焦虚寒,中阳不振,胃失温养而 作痛。
脾胃虚寒
胃痛的证型
寒邪客胃
胃阴亏虚
胃痛
饮食停滞
瘀血停滞
肝气犯胃
胃痛的辩证施护1
口燥咽干而不欲饮,躯干和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 块,面色晦暗,甚或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点, 脉涩。
治则方药 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减。
调护方法 煎药后稍温服。多饮果汁、开水,忌
食坚硬、辛辣食品。注意体温变化,适当活动, 不宜过多卧床。因跌扑损伤引起的瘀血发热,要 配合治疗原发病。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3
调护方法 佛手片代茶饮。饮食宜营养丰富清淡
易消化,如芹菜、黄花菜、绿豆粥、金橘、雪梨、 赤豆粥等,忌辛温、香燥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加强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运动,如散 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利于早 日康复。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2
二、瘀血发热
证候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气冲逆于肺,肺失肃 降上逆而喘。
4、劳欲久病 久病肺虚,气失所主而作喘。久病 劳欲伤肾,或肺病及肾,肾虚肺气失于摄纳,气 不归元而喘。
喘证的证型 喘证
实证
风寒束肺 痰热壅肺 痰浊阻肺
虚证
肺脾气虚 肺肾气虚
喘证的辩证施护1
一、实证 1、风寒束肺 证候 呼吸急促,胸部满闷,痰少而白,口不渴,
治则方药 清热化痰,宣肺定喘。定喘汤或麻杏
石甘汤加减。
调护方法 汤剂宜凉服。咯痰不爽者可以雾化吸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临床护理标准目录模板

临床护理标准目录模板

临床护理标准目录模板1. 前言1.1 简介1.2 目的1.3 适用范围2. 护理管理与质量控制2.1 护理管理原则2.2 质量控制标准3. 护理常规操作3.1 体温测量及记录3.2 脉搏测量及记录3.3 呼吸测量及记录3.4 血压测量及记录3.5 尿量测量及记录3.6 粪便观察及记录3.7 饮食护理3.8 个人卫生护理4. 皮肤护理4.1 皮肤清洁4.2 体位翻身护理4.3 伤口处理及换药4.4 压力性损伤预防与处理4.5 皮肤感染预防与控制5. 静脉输液与静脉置管护理5.1 静脉输液操作标准5.2 静脉置管操作标准5.3 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6. 呼吸道护理6.1 气道管理与护理6.2 氧疗操作标准6.3 呼吸机使用与维护7. 心电监护7.1 心电监护仪操作标准7.2 心电图分析与记录8. 疼痛护理8.1 疼痛评估与记录8.2 疼痛缓解手段及药物应用标准9. 危重护理9.1 危重病人护理原则9.2 突发病情处理流程10. 输血护理10.1 输血前准备工作10.2 输血操作标准10.3 输血反应处理与护理11. 急救护理11.1 心肺复苏操作标准11.2 创伤处理与止血标准11.3 医疗急救流程与护理12. 药物管理与给药12.1 药物存储与管理标准12.2 药物核对与给药标准12.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13. 患者安全与风险护理13.1 患者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13.2 跌倒预防与处理13.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14. 废物处理与环境清洁14.1 废物分类与处理标准14.2 病房及设备清洁与消毒标准15. 其他护理操作15.1 简易伤口处理15.2 病人辅助性活动15.3 泌尿系统护理15.4 高热病人护理16. 结束语注:以上是临床护理标准目录的模板,具体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在编写实际的临床护理标准目录时,可以参考该模板,并结合具体护理措施、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描述,确保临床护理标准的准确性和操作性。

脑病科护理常规

脑病科护理常规

中医脑病科护理常规一、中医脑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1、将病人安臵于抢救室,安臵适宜体位,格按照病情执行分级护理制度。

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减少人员探视。

2、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品与用物于床旁: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二便、皮肤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有效处臵,并做好护理记录。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病人应鼓励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通过咳嗽训练、吸痰等,预防呼吸道阻塞、坠积性肺炎等。

4、落实基础护理,做好“三短九洁”,促进病人舒适,防止并发症:⑴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做好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眼部溃疡、结膜炎。

⑵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对不能由口腔进食者,应先做好口腔清洁,防止发生口腔溃疡、口臭等;可涂石蜡油或唇膏防止口唇开裂。

⑶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翻身、勤观察、勤擦洗、勤更换、勤按摩、勤整理,注意严格交接班。

⑷会阴护理:留臵导尿者应行导尿管护理每日两次,定时更换引流袋;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保持其清洁干燥。

5、肢体被动训练:病情平稳时,应尽早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3次,肢体行伸屈、内收、外展、内旋等活动,并同时做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下垂的发生。

6、补充营养和水分:协助自理缺陷的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科采用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对高热等丢失水分较多者应注意补充足够水分。

7、保持各类管道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臵各类引流管,放臵受压、扭曲、堵塞、脱落等,保持其通畅,同时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逆行感染。

9、确保病人安全:对谵妄、躁动、昏迷和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安全,合理使用防护用具如加护栏或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

对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等防止舌咬伤,并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确保病人安全。

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

2011年脑病科优势病种(脑出血)辩证施护一、辩证施护1.中经络。

(1)风火痰阻型①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②中药汤剂宜温服。

③饮食宜理气化痰,如玉米粉粥、蘑菇、萝卜、兔肉、藕、黑大豆、山楂、豆腐、紫菜等。

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④眩晕明显者,应缓慢改变体位,防止跌倒。

头痛可按医嘱针刺风池、百会、后溪、行间。

(2)阴虚风动型①病房温度适宜,不可过高,保持通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入,衣服盖被不可太厚。

②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可给予麻仁丸或番泻叶5g泡水饮服。

③中药汤剂宜温服。

④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

如绿豆、芹菜、冬瓜、黄瓜、丝瓜、橘、梨,适当进食平肝熄风之品,如菊花粥、决明子粥、天麻鱼头汤等。

忌羊肉、狗肉、韭菜、大蒜等辛香走窜之物。

(3)气虚血瘀型①病房宜温暖通风,随室温及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

②中药汤剂宜温服。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④食宜养阴生津清火,如绿豆米粥、莲子粥等。

忌食萝卜等理气食物。

④手足肿胀者可活动肢体,做主动活被动伸展运动,以疏通经络,消除肿胀。

2.中脏腑(1)痰湿蒙神。

①强痉的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可轻轻按摩,切忌强劲拉伸,以免损伤肌肉关节。

②中药汤剂宜凉服。

③噪扰不宁者必要时以约束带制动,如有频繁抽搐、呕血应做好详细记录并配合医生抢救。

④高热、神昏可用温水擦浴,并可按遵医嘱针刺人中、百会等穴,以泻热开窍。

(2)痰热内闭。

①病室宜温暖。

四肢不温,应注意保暖,忌用热水袋。

②中药汤剂宜热服。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干毛巾擦干。

③痰涎雍盛者将头偏向一侧,注意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3)元气败脱。

①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目录(一)前言引言ZYYXH/T1.1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8.暴泻9.脱证10.中药中毒ZYYXH/T1.2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8.肺痈9.肺胀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13.泄泻14.黄疸16.水臌17.水肿18.肾衰19.淋证20.癃闭21.消渴22.心悸23.胸痹24.眩晕25.不寐26.痉证27.痿病28.痹证29.汗证ZYYXH/T1.3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10.窦道11.压疮12.脱疽13.乳痈14.乳岩15.石瘿16.肠痈18.石淋19.噎膈20.烧伤21.毒蛇咬伤22.破伤风ZYYXH/T1.4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癥瘕ZYYXH/T1.5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9.麻疹10.水痘11.痄腮12.顿咳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16.紫癜ZYYXH/T1.6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8.直肠息肉ZYYXH/T1.7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8.湿疮9.药毒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13.风瘙痒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17.淋病18.梅毒ZYYXH/T1.8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骨折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ZYYXH/T1.9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ZYYXH/T1.10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8.鼻渊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喉痹12.喉关痈13.喉喑14.急喉风ZYYXH/T1.11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ZYYXH/T1.12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ZYYXH/T1.13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ZYYXH/T1.14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8.霍乱(时疫)9.艾滋病10.暑湿11.登革热12.炭疽13.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风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姜小林中风又名卒中,系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症。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

“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

古人将此类症状与所观察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腔隙性高梗塞、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1护理评估:1.1发病诱因1.2半身不遂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1.3评估患肢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1.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5 X线、CT等检查结果。

1.6辩证:中经络(肝阳上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中脏腑(风火闭窍证、痰火闭窍证、元神衰败证)。

1.6.1肝阳上亢主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黄或燥,脉弦有力。

1.6.2风痰阻络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1.6.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1.6.4气虚血瘀主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包腻,脉细弦或数。

1.6.5阴虚风动主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急性期中脏腑患者不在本科治疗)1.6.6风火闭窍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1.6.7痰火闭窍主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燥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膝关节炎(膝痹)的护理

膝关节炎(膝痹)的护理

膝关节炎(膝痹)的护理定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是由于关节软骨衰老、退化改变、再加上过度负荷、磨损引起的以骨质增生(如骨刺)为主要改变的关节病变,滑膜的炎症是继发性病变一、临证护理:1、肝肾亏虚关节酸痛反复发作,无力,关节变形,或有膝内翻或筋骨外移,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施护:(1)卧床休息,做好病情观察及防护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损伤。

(2)病房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音,保证病人得到充足的休息。

(3)关节,腰部酸痛按医嘱予理疗,如干扰电,频谱照射,缓解疼痛。

(4)头晕,耳鸣明显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对症处理。

2、瘀血痹阻关节刺痛,痛有定处,劳累加剧,面色苍白,喜暖怕冷,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有紫斑瘀点,苔白,脉细涩。

施护:(1)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变化。

(2)病人卧床行走,不宜下地行走,做好生活上的护理。

(3)便溏的病人,观察排便次数,量及性质,饮食忌生冷,肥腻之品。

(4)膝关节注意保暖,戴护膝,保护膝部,避免剧烈活动,不易劳累。

(5)膝部予艾灸,热敷或蜡疗,可温通经络,祛寒止痛。

3、风寒湿痹膝部肿胀,膝关节内有积液,膝部酸重,活动不便,疼痛缠绵,阴雨寒湿天气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濡缓。

施护:(1)卧床休息,膝关节制动,软真抬高,做好生活护理。

(2)注意保暖,尤其阴雨天气,戴护膝保护,病房温湿度适宜。

(3)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

(4)行膝关节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

(5)予祛风散寒的中药外洗患处,加强热疗、热敷。

4、风湿热痹膝痛,红肿,觉热感,得冷则舒,得温则痛,痛部可进,关节不能活动,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施护:(1)注意观察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作好记录。

(2)卧床休息,患肢制动,软枕抬高,协助生活护理。

(3)局部予冷敷,减轻疼痛,保护膝关节功能。

三、饮食护理:1、肝肾亏虚:饮食宜补益气血,益肝肾,可用熟地,当归,黄芪煲鸡汤,杜仲,牛膝煲脚筋,桃仁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症)护理目录
1 月经不调
2 痛经
3 崩漏
4 绝经前后诸证
5 带下病
6 妊娠恶阻
7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8 异位妊娠
9 子痫
10 产后发热
11 产后恶露不绝
12 产后缺乳
13 阴挺
14 癥瘕
临证(症)护理中医院妇产科
临证(症)护理
1、月经不调临证(症)施护
经血量多者,观察面色、血压、脉象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痛经临证(症)施护
(1) 痛经发作较剧,采取平卧位、保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寒湿凝滞证应遵医嘱按摩或热敷小腹部。

3、崩漏临证(症)施护
(1)出血量多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2)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参粉,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4、绝经前后诸证临证(症)施护
(1)面浮肢肿甚者,注意浮肿发生的部位、程度。

(2)必要时记录尿量和体重;饮食宜低盐。

5、带下病临证(症)施护
(1)脾虚者勿过度劳累,遵医嘱针刺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

(2)局部瘙痒者,遵医嘱每日坐浴熏洗。

6、妊娠恶阻临证(症)施护
脾胃虚弱者,应遵医嘱指压双侧内关,轻揉足三里,或按摩脾俞、胃俞穴,以健脾止呕。

7、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临证(症)施护
(1)肾气不足滑胎者,应卧床休息。

(2)妊娠期外伤后,观察有无阴道出血、腹痛等情况,不可随意服用治伤药,以免破血动胎。

如伤势严重时,须遵医嘱给药。

(3)滑胎者,应坚持药物治疗。

滑胎患者,其卧床休息的时间应超过上次流产时的天数。

避免过度疲劳,跌仆外伤,以免再次伤胎。

滑胎患者受孕间隔时间不宜太近,最好相隔1年或1年以上。

(4)阴道若有组织物排出,应保留排出物,遵医嘱送病理检查,并做好刮宫术的准备。

(5)小产或行刮宫术后,应注意观察排出之胚胎组织物是否完整及宫缩、阴道出血等情况。

8、异位妊娠临证(症)施护
(1)不稳定型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2)休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3)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9、子痫临证(症)施护
(1)抽搐时,给予氧气吸入,吸出痰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测胎心音,注意宫缩、宫口扩大及阴道出血等情况,做好接产或手术准备。

若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处理。

(3)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处理。

10、产后发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8℃者,暂停哺乳,定时吸空乳汁并保持乳头清洁。

(2)小腹疼痛拒按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热敷止痛。

11、产后恶露不绝临证(症)施护
(1)发热者,按产后发热护理常规进行。

(2)气血郁滞者,恶露量少伴腹痛,遵医嘱服益母草膏,或饮用生姜红糖汤。

12、产后缺乳临证(症)施护
(1)乳房胀痛者,按摩乳房,挤出乳汁,或遵医嘱用芒硝湿敷;若有热痛且有肿块者,遵医嘱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外敷。

(2)缺乳者,遵医嘱选穴针刺,促进乳汁分泌。

13、阴挺临证(症)护理
(1)脾虚气陷者,可使用子宫托。

遵医嘱给予捏脊,指导患者膝胸卧位或做提肛练习。

(2)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用蜂蜜调服,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14、癥瘕临证(症)施护
(1)炎性包块可遵医嘱用中药熨敷或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停用。

(2)手术治疗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