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犯罪的心理解读及矫治初探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当今社会愈发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心理类型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常见的有行为型、反社会型等。

而成因则可能源自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有效的预防对策尤为重要,包括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制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结论中指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象、社会关注、心理类型、成因、预防对策、有效性、全社会共同努力。

1. 引言1.1 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问题的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出现,他们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了犯罪心理,比如家庭环境的不良,学习压力过大,社会影响等等。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的局面。

要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心理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对策,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1.2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高度关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高度关注,是因为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也对社会治安和稳定造成威胁,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问题反映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共同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80后、90后服刑人员心理特征及对策

80后、90后服刑人员心理特征及对策

浅谈“80后”、“90后”服刑人员心理特点与改造对策【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因此,在目前的监狱中,“80后”、“90后”服刑人员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而由于这一代服刑人员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如何有针对性的改造好“80后”、“90后”服刑人员,成了当下的监狱改造的一大难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从这一代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入手,对症下药刻不容缓。

关键词:“80后”“90后”服刑人员心理特点改造对策“80后”、“90后”是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腾飞、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人,而社会转型期导致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精神财富的贫乏等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使得他们有着让其它年代人群无法理解的鲜明个性。

在监狱中其实也不例外,很多监狱警察在管理服刑人员时,也常常感到对“80后”、“90后”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管理力不从心,常常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其实不是他们难管,是我们不了解他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改造好“80后”、“90后”服刑人员,就得先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一、“80后”、“90后”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1、追求人格的独立,喜欢挑战权威。

“80后”、“90后”服刑人员大部分从心里蔑视权利和权威,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心里充满叛逆感。

他们从小就在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中长大,因此不愿意接受任何灌输式的教育,讨厌条条框框的各种制度。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服刑改造中,常常不屑于接受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喜欢质疑监狱管理的权威性。

2、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

“80后”、“90后”服刑人员大部分都一切围绕着自我,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乐于强调自己的个性,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变化;较缺乏感恩的意识。

在监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有能力,有激情的“80后”、“90后”服刑人员。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干预论文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干预论文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干预思考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育工作者们大多认为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防范的最主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但本人认为法制教育也应该向心理领域拓展,从心理疏导与干预上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 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心理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北京大学安然案。

2007年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了32名师生案更是震惊全世界。

为什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屡屡走上犯罪道路?循着悲剧的足迹,我们去看看犯罪者的心理轨迹。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所谓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心理影响或支配的。

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社会转型期环境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水平不算发达。

国家也正在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

但有些改革不是很成功,而且改革之后市场化导致老百姓生活成本上升。

这是社会的急速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区域差距拉大,行业垄断、贪泻腐败、不正之风等因素导致两级分化现象加剧。

有些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较差,违法犯罪大学生看不到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所做的努力,而是片面地看重社会上的诸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贪泻腐败、不正之风等消极因素。

致使他们产生金钱能改变一切、权力能支配一切等错误思想。

甚至滋生仇富、报复社会等不良思想。

2、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

父母都很宠爱孩子,甚至是溺爱,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对孩子不合理、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欲望无原则地予以满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偏袒,而不注意正确引导;深怕孩子苦着累着,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高校莘莘学子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让同龄的我感到很诧异。

恰恰是他们正处于象牙塔,又增加了我的不解。

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不良记录。

完全不同于一般而言的不听家长话、打架斗殴的不良青少年,也不属于文盲、法盲犯罪。

他们做出这种事来,并且还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对社会的冲击不言而喻。

值得反思犯罪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给社会、给青少年自己一片灿烂的天空。

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对老师授课知识的一些理解,我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犯罪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的预防上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浅析:1.形成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其复杂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片面的人生观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情绪易激动性和意志的双重性,盲目从众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同时,不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2.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一般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智能化。

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犯罪类型在增多。

所以,我认为应该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辩是非的能力。

3.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预防方法: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

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

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静对待。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及各青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使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借机挑衅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
教育,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 境, 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智力正常、 人格完整。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培养青 少年的良好人格, 让青少年胸怀坦 荡、言行一致、热爱生活、情感淳 朴; 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并乐于帮 助他人。
2. 家 庭 参 与 和 社 会 支 持 是 青 少 年 心理健康的保障
第一, 家庭参与。提倡家庭和 睦、互爱互助, 以文明、民主的方式 解决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 是保障青 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有 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是来自家庭, 如 学生在校学习不顺心, 又遇家庭出现 矛盾时, 这种 “内外夹攻”对心理健 康的损害是很大的。相反, 夫妻恩爱 和睦, 父母子女相互信赖, 孩子即使 在外面受到打击, 在家里也能得到安 慰、支持和鼓励。这种家境对于青少 年心理平衡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心 海 扬 帆 ” 定 位 于 “以 发 展 和 预 防 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坚持 “以 教 师 为 第 一 服 务 对 象 、 兼 顾 家 长 和 中 小 学 生 ” 这 一 服 务 宗 旨 ; 坚 持 “自 主 、 自费、公益”的发展方针, 竭诚为广大 网友提供公益性服务; 坚持面向中小学 第一线的各种实际问题, 致力于研究和 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途径 和方法技巧, 因此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 化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 www.xhyf.ne t)
中小学心理辅导网站简介
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 时要创设情境, 让他们感受挫折, 领
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 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 优越感变 成了失落感, 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 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 日积月累就容 易形成心理疾病, 严重时就可能走向 极端。
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 加剧, 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 这

故意犯罪的心理分析与法律应对

故意犯罪的心理分析与法律应对

故意犯罪的心理分析与法律应对犯罪始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复杂的莫过于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者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却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实施的行为。

对于这类犯罪,需要从心理分析和法律应对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意犯罪的动机和心态。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欲望、情感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故意犯罪者往往具备一定的心理特征,比如缺乏道德观念、积极的恶意、对他人利益的漠视等。

心理学家通过对故意犯罪者的研究发现,很多人在犯罪前都是产生了一种不满或者情感上的失落感,而犯罪行为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某种满足感或者压抑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些抢劫犯可能出于对财富的渴望,而对受害者的利益漠不关心。

还有一些连环杀手,通过残忍的杀戮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扭曲。

这些心理特征的存在,使得故意犯罪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于故意犯罪的心理分析只是第一步,合理的法律应对同样不可或缺。

在实际操作中,制定法律和刑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惩罚罪犯,以达到震慑和防止犯罪的目的。

对于故意犯罪这一类别的犯罪,特别需要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执行。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故意犯罪动机的预防和管控。

故意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往往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性强。

因此,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降低故意犯罪的发生率。

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减少潜在的犯罪风险。

其次,应当完善法律对故意犯罪的界定和处罚力度。

法律应当准确描述什么是故意犯罪,并为其设定明确的刑罚标准。

同时,针对危害性极大和难以改变的故意犯罪行为,可以考虑将其列为刑法中的重大犯罪,提高对其的处罚力度,以达到严厉打击和预防效果。

再次,依法严厉执法和加强监督也是遏制故意犯罪的重要环节。

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执法机制才能确保犯罪者受到应有的审判和惩罚。

同时,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也需要加强对刑罚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法律正确执行,从而维护社会正义。

公安学中的犯罪心理剖析与矫正方法

公安学中的犯罪心理剖析与矫正方法

公安学中的犯罪心理剖析与矫正方法犯罪心理学在公安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探讨了犯罪者的思维、动机和行为,为防止和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同时,犯罪心理学也致力于矫正罪犯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安学中的犯罪心理和矫正方法。

一、犯罪心理剖析1.1 犯罪心理的定义与特点犯罪心理是指影响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其特点主要包括:动机复杂多样、心理过程曲折隐秘、个性差异显著等。

1.2 犯罪心理的分类犯罪心理可以分为:①犯罪动机心理:指引导个体进行犯罪的内在动力和原因,如经济利益、权力欲望、报复等;②犯罪思维心理:涉及个体从事犯罪前后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如犯罪计划、选择手段等;③犯罪人格心理:与个体的特质和人格特点有关,例如自尊心低、冲动易怒等。

二、犯罪心理矫正方法2.1 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常见的矫正手段,在犯罪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与犯罪者进行心理交流和引导,从情绪、动机等方面剖析其犯罪行为的原因,使其意识到犯罪的无益和后果。

2.2 行为矫正计划行为矫正计划是一种通过训练和教育改变犯罪者行为的方法。

通过设立明确目标、执行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帮助犯罪者理清思维,培养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2.3 社会支持与再适应犯罪者在完成刑罚后重新融入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社会支持与再适应帮助犯罪者在回归社会过程中寻求支持、面对挫折、建立信任,并为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三、案例分析:XXX案件剖析与矫正措施3.1 案件剖析以XXX案件为例,对其犯罪心理进行剖析。

通过探讨犯罪动机、犯罪思维和犯罪人格等维度,揭示犯罪者背后的心理因素。

3.2 矫正措施根据XXX案件的特征和犯罪者的心理剖析,提出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包括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计划、社会支持与再适应等手段,旨在帮助犯罪者反思并改变其犯罪倾向。

结语:犯罪心理的剖析与矫正方法在公安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犯罪预防和社会安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0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特点

90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特点

特点: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是在某些国家(例如日本)的定义上是指未满二十周岁的公民。

“90”后是指1990年以后出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90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90后”犯罪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2009年,该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22人,占81.5%;小学文化程度的5人,占18.5%;此外还有2名在读初中的学生,占7.4%。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犯罪未成年人的绝大部分,失学的90后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力军”。

2、绝大多数“90后”犯罪者无正当职业。

27名未成年犯罪者中,除2名为在读初中的学生,1名在家务农外,其余24人均没有正当职业。

通过对每起案件的庭前调查表进行分析可知,由于没有正当职业,绝大多数未成年犯罪者平时游手好闲,或多或少都沾染了赌博、吸烟、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对人生方向的迷失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极易诱发犯罪。

3、侵犯财产型犯罪成为“90后”犯罪的主要形式。

2009年,该院审理的未成年侵犯财产犯罪人数为18人,达到总数的66.7%,其中抢劫罪占44.4%,盗窃罪占22.2%。

以抢劫案件为例,可看出“90后”具备较明显的暴力性。

这些嫌疑人一般选取夜间单身或一男一女行走的行人和年龄较小的学生作为猎取目标,采取持刀威逼、殴打或乘其不备对受害人施加一顿拳脚,将其打倒在地,使其失去反抗能力,然后再进行搜身抢劫。

以盗窃案件为例,可看出“90后”具备较明显的随意性。

他们的作案动机就是为了钱财,且作案手段比较拙劣,胆大妄为,作案的预谋性比较小,并没有什么精心的准备,而选择作案对象的随意性却相当大。

他们选择的作案时间多以夜间、凌晨为主,作案成功后即分赃散伙。

4、冲动型、偶发性犯罪现象值得关注。

[page]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或是产生报复心理或是冲动之下激情犯罪。

浅析90后罪犯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浅析90后罪犯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浅析90后罪犯的心理特征及改造对策从2008年开场,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已经年满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完全刑事行为责任人,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近年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以下简称“90后〞〕犯罪呈高发态势。

随之而来的是监狱所关押罪犯的年龄构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渐向青年年龄构造为主的方向开展,主要表现为90后的年轻罪犯逐步增加,并且呈上升的态势,以六监区为例,监区18—27岁青年罪犯人数甚至超过了押犯比例的15%,成为监区押犯的一个越来越大的构造。

这类罪犯的逐步增加,改变了监狱押犯的构成。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罪犯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知法懂法犯法现象日益突出,90后的高智商罪犯已呈上升趋势,这也是今后监狱管理教育的重点、难点,成为影响监管改造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如何教育改造好90后罪犯,如何了解和掌握这局部罪犯的思想、行为特点及心理特征,并施之以针对性教育改造对策,对我们稳定监管秩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日益重要,也是我们面对新要求和新挑战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责任。

一、青年罪犯的心理特征。

90后罪犯的思想观念和犯罪特点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自身处于心理开展期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入监要由一个“社会人〞到“监狱人〞的角色转换过程,在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由于身份和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改造环境,罪犯心理出现不安、苦恼、忧虑、矛盾等状态。

〔一〕疑虑感强,观望心理。

由于90后罪犯成长处于时代的变革时期,他们入监后一定时间对监狱各方面情况和改造政策不了解,局部罪犯认知判断能力出现偏差,在他们的思想行为上认为监狱是恐惧的,担忧在监狱里受到虐待,吃苦受罪,因此,产生疑虑心理。

同时90后罪犯由于利欲熏心,崇尚金钱,行为随意、不计后果性和对犯罪行为与根源认识缺乏等,他们入狱后,失去了社会上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家人、亲朋好友的照顾,大多数90后罪犯长时间不能适应监狱改造的环境,在改造中缺乏动力、方向感,心情急躁与沉重,严重的有失眠和迟疑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犯罪的心理解读及矫治初探摘要:当前,“90后”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社会危害日益严重。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特征各方面的缺陷及由此形成的异变心理构成了“90后”犯罪的主要心理动因。

鉴于心理缺陷和行为恶习的可塑性,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三个层面对“90后”罪犯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矫治,将他们改造成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公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90后”;犯罪心理;心理矫治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来,随着“90后”逐渐成长为我国青少年的主流群体,“90后”犯罪亦日益凸显。

“90后”作为国家、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其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家庭的安宁,危害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困扰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90后”犯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心理动因,鉴于社会原因多有论述,且其大多因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控制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研究“90后”罪犯的内在动因及矫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0后”犯罪的走势和特点“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群。

在法律上,青少年犯罪主要指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的人群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

自2008年“80后”全部步入成年以来,“90后”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当今社会青少年的主流群体。

与此同时,“90后”的犯罪率也在持续上扬,呈现出“犯罪主力”之态势。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来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其中“90后”未成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70%以上。

[1]以下是近3年来某市检察院逮捕“90后”犯罪嫌疑人的数据情况:2009至2012年共批准逮捕“90后”犯罪嫌疑人2678人,其中抢劫991人,盗窃750人,敲诈勒索161人,故意伤害214人,寻衅滋事241人,涉毒54人,强奸80人,其它187人;年龄已满18岁至22岁的1580人,已满16岁至18岁的749人,已满14岁至16岁349人;属于团伙犯罪的576人;属“二“进宫”或多“进宫”的623人。

将上述数据进行整理,生成相关图表,可更加直观地观察犯罪类型人数和年龄情况:图1:图1显示,犯罪人数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抢劫、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这些犯罪类型中以侵财型犯罪最为突出,抢劫、盗窃、敲诈勒索三项合计超过七成;暴力型犯罪也非常明显,主要集中于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强奸等案件,比例近四成。

图2: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90后”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18岁以下少年犯罪人数众多,比例竟然达到41%,尤其16岁以下少年犯罪大幅增加,也占到了总数的13%。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90后”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蔓延快,而且呈现出与不同于以往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一是“90后”犯罪类型多样化,其中以侵财型犯罪最为显著,具有非常鲜明的牟利需求;二是作案手段暴力、凶残,暴力型案件已超过三分之一;三是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未成年人特别是16岁以下少年犯罪比例明显提高;四是团伙作案增多,且与网络联系紧密,网吧逐渐成为“90后”犯罪团伙的聚集地和犯罪行为的高发地;五是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社会危害严重。

当前,“90后”犯罪的数据和走势刺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90后”犯罪已日渐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90后”犯罪的心理分析“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适逢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他们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而发育成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

他们享受着远比“70后”、“80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生活的追求更加物欲化,更加重视自我、张扬个性,认知、情绪、个性等心理缺陷更加明显,异变心理非常复杂。

(一)心理特征上的缺陷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特征五个方面。

“90后”罪犯的心理特征明显的呈现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1.认知上存在不良认知。

主要表现为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法治观念欠缺和错误的人生观。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开放时代,外来文化不断侵袭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各种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少“90后”缺乏足够的辨别、判断能力,对问题和事物的认识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加上社会、家庭法制教育缺失,导致他们是非观念模糊,形成扭曲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念薄弱。

认知缺陷容易导致行为的偏差,以至于违法犯罪。

2.情感上易冲动失控。

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易激动性、不稳定性、冷酷、攻击性强。

一方面,处于青少年时期的“90后”情感不稳定,易发生嫉妒、愤怒的情节而冲动和情绪失控,容易因微小的刺激和生活琐事冲突爆发激情犯罪;另一方面,其情绪体验低级庸俗,为了满足物欲、性欲等低下情趣而不择手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意志上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一方面是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中,自卑感强,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在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中,易受暗示,虚荣心强、好冒险、逞强好胜,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

4.动机上以贪婪动机为主。

作为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比以往的青少年对金钱有着更强烈的渴求和更虚荣的消费欲望,因贪财贪色而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

5.个性上自我中心主义表现突出。

“90后”罪犯有两类主要的特殊群体:一类是自私骄纵的独生子女,一类是父母疏于照料的外来工子女,在社会转型和网络的不良影响下,他们大多具有一些不良的性格品质:一是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强烈,对社会、集体、他人缺乏责任感;二是社会规范知识匮乏,对事物认识偏激,同时虚荣心强,多疑而狭隘;三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欢冒险、模仿,行事任性鲁莽。

(二)异变心理的产生上述心理特征促使一些“90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异变心理,这些心理背景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极有可能成为“90后”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1.逆反心理。

在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心越来越强,同时自尊心敏感脆弱,对父母和老师的喋喋说教或严厉管教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不少“90后”用与大人对着干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人感和独立性。

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及时给予理解和引导,逆反的少年极易接受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在沾染某些不良风气后走上犯罪道路。

[2]2.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敌视的心理状态。

21世纪的学校、社会处处充满竞争,不少“90后”爱慕虚荣、盲目攀比。

嫉妒心理前期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不加控制的嫉妒心理是危险的,嫉妒的毒素可能使之千方百计破坏别人的幸福,甚至不惜使用卑劣违法手段,其后果往往也是严重的。

3.冲动心理。

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是以冲动和暴躁为主的,在情绪冲动时语言出格、行为失当,做出令人后悔不已的事情来。

一些“90后”过早辍学,沾染多项不良习惯,在待人接物中脾气暴躁、性格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时常出现因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的现象,从而导致违法犯罪。

4.盲目从众心理。

不少“90后”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独立分析和思考,在群体交往中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众多人一致的行为,不管正确与否,一哄而上,很容易就在不良的社会交往中沾染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好哥们”、“好朋友”的唆使下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5.模仿心理。

“90后”大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但心智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理性能力,在接触到一些不良行为后,尤其是看到网络传媒的暴力、色情影片和游戏后,在现实生活中忍不住会竞相模仿,很容易诱发犯罪。

案例表明,不少“90后”寻衅滋事、抢劫斗殴就是模仿电影中的情节进行的,且以此为荣。

(三)罪犯心理个性的可变性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形式。

“90后”犯罪的主要行为特征,如冲动性、凶残性、结伙性、模仿性、互感性、戏谑性、易变性,都可以从心理特征中找到心理原因。

虽然他们的心理缺陷和行为恶习较深,但主要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模仿而来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以下是某监狱30名服刑4年以上罪犯的个性变化情况:表3:服刑后罪犯不同人格维度变化[3]上述数据是对从不同监区随机选取各类犯罪类型的30名罪犯及15名管教警察进行深度访谈的结果。

数据显示,服刑期间罪犯个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3个个性因子中,罪犯自评、他犯评价、警察评价发生变化的平均百分比分别为79.5%、74.6%、88.2%,均超过了2/3,特别是在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冲动性、焦虑感4个因子上几乎全部人数发生了变化。

心理个性能发生变化,行为习惯自然也能发生变化,相信通过科学的心理矫治,将他们塑造成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公民的可行性还是较强的。

三、“90后”罪犯心理矫治之对策罪犯心理矫治,是指运用心理学专业原理、技术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的心理原因和特征,对罪犯实施心理影响,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

它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层面。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态和自我控制能力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体性、基础性的教育。

它主要利用电教片、广播、专题讲座、黑板报、内刊报纸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帮助罪犯树立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学会自觉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接受改造的自觉性,预防精神疾病和事故的发生。

“90后”罪犯是一个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多发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不仅是保证他们在狱内顺利进行劳动、学习和交往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针对“90后”罪犯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有二:一要着重培养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要通过加强对罪犯的认知教育,传播主流思想和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评价社会、加强对人生意义的正面理解,适当调整期望值,学会知足,心怀感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保持胸襟开阔,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社会、自己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