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殊

合集下载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吴文英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

”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

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这是张炎的偏见。

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滯。

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穠挚”。

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

吴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

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

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推回到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

多么远的往事啊!“残鸦外”三个字,用空间的苍茫表现时间的历史的苍茫。

“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外”字表现远。

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

“无言倦凭秋树”。

在他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感到这么疲倦。

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

“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

人世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萍”,吴文英当年写的是不被人认识的“蓱”。

这就是人们讥讽他用字晦涩的缘故。

可是你要知道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唐宋词十七讲_(作者: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_(作者: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导读: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

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

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

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

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

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认为他写的是俗滥。

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

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

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

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

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

“到此因念。

"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几道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几道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几道我们现在就开始讲中国词的发展的另外一个新的阶段了。

本来按照我们教材编排的顺序,在欧阳修的后面还有一个作者-晏几道。

但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只好把晏几道暂时省去了。

因为,晏几道作为一个个别的词人,他写的小词是很美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鹧鸪天》)“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临江仙))我们教材上选了他的歌词,你读一遍就知道晏几道的词写得很美。

但是,在词的发展的历史上,他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什么缘故呢?我只能这样说,就是从温韦冯李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能够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

所以我说,这种意境的加深,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过程。

可是,晏几道的小词呢?晏几道的小词写的: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临江仙》这个小蘋,就是一个歌女的名字。

就词之发展而言,晏几道的词,是词的发展这条长流之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

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他所写的是交给莲、鸿、蘋、云这些美丽歌女去歌唱的歌词。

不过他的歌词跟五代也有一点不同。

就是说,他所写的歌女,像小莲、小鸿、小蘋、小云这些歌女,与五代一般所写的歌女有一点不同,就是这些个歌女,是他的朋友的家伎,家中的歌女。

是场合不同,身份不同,所以他写起来,就跟那一般的《花间集》的词有一点不一样。

他的词在词的发展中像是一个回转的漩涡,是使词的诗化又重新回到歌词里边来了,是交给家伎去唱的歌词。

可是,他所交给唱的那个歌女,是朋友家中的家伎,不是泛泛的歌舞场中的女子。

所以,他与那些个莲、鸿、蘋、云的感情,就比较更带着个人的色彩了,而不是《花闻集》的没有个性的艳词了。

这是一点不同。

还有,因为是朋友家中的家伎,而且,晏几道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所写的词比较文稚,比较更富于诗意。

所以,黄山谷(黄庭坚)给晏几道的词写序,说晏几道的词是“狎邪之大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

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

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

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

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

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

词,是歌词。

杯,是酒杯。

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

晏殊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

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

年年有花幵,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的。

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

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

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

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

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

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

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

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

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

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

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所作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深受学界好评。

其《唐宋词十七讲》析词几近化境,颇具大家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一、高屋建瓴,一以贯之。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成的。

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

”虽然本书仅是多场讲座的串连,作者没有刻意深思脉络结构,但仍能使我们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名家经典之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唐宋词跨度较大,历时数百年,词作卷帙浩繁,灿若星辰。

在数月之内,从汗牛充栋的词作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析,可谓困难至极。

但叶先生独具慧眼,仅以温庭筠、苏轼等十五人为例,就勾勒出词从唐到宋的演进发展过程。

同时,叶先生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时,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如苏词对辛弃疾、辛词对史达祖的影响;周邦彦对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影响。

本书对唐朝宋词发展脉络及作家间相互关系的讲析,如金线穿珍珠,相属连缀,浑然天成。

二、理论阐释,深入浅出。

叶嘉莹先生在第二讲温庭筠(下)中谈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时说:“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

”这可以说是叶先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的努力的明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偏重整体,具有多义模糊性;而西方的文艺理论注重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具有实证主义倾向,便于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探寻与把握。

叶先生在本书中就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屡次提及语言学二轴说、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并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词作分析上去,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摘要:I.引言- 介绍叶嘉莹及《唐诗宋词十七讲》- 阐述本书的主题和结构II.唐诗概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III.宋词概述- 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宋词的特点和影响IV.叶嘉莹的唐诗宋词研究- 叶嘉莹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成果- 叶嘉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V.结论- 总结叶嘉莹的《唐诗宋词十七讲》- 评价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研究的贡献- 展望唐诗宋词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I.引言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唐诗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七讲,详细地讲述了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II.唐诗概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诗歌。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诗仍处于摸索阶段,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中唐时期,唐诗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杰出的诗人。

晚唐时期,唐诗逐渐衰落,但仍有杜牧、李商隐等优秀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诗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注重形式美,追求韵律和谐;表达直接,感情真挚。

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III.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曲子词。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宋词逐渐成熟,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杰出的词人。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精讲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精讲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异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表达的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

而词的句式那么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

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第一讲: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之音。

本讲将介绍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

唐诗是盛世文化的产物,壮阔的盛世景象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人文思考使得唐诗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抒情为重,追求细腻的描写和微妙的情感表达。

第二讲:古代文人与唐宋诗词的关系古代文人在唐宋时期是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他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讲: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叶嘉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阐释了许多经典之作,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藏书,也让广大读者受益良多。

第四讲:十七篇精选的古诗词欣赏本讲将选取十七首唐诗宋词进行欣赏。

这些作品涵盖了唐宋时期不同诗派和流派的代表作品,既有唐诗辉煌时期的佳作,也有宋词绚丽多彩的经典之作。

我们将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五讲:叶嘉莹对古诗文化的教育意义古代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叶嘉莹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对古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六讲:叶嘉莹唐诗宋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叶嘉莹先生对唐诗宋词的研究见解独到,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讲将探讨叶嘉莹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促进唐诗宋词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学者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讲: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韵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

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

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

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

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

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

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与写意。

词在古代本身又是可以唱出来的歌词,它本身就会跟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另一个方面来说,它的表现方式与中国画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画面和曲调,我们也能联想到一些之前接触过的音乐美术作品,会帮助我们解读诗词中的意蕴。

这样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不必刻意的去学,我们与古诗词天然有着共通的地方。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生活,当文化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打通诗词与个人的内心,就会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古典诗词的欣赏。

这种感受会在你接触越来越多的诗词之后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讲求厚积薄发。

从最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我是到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之后才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

在读到了足够多的古诗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能摸准这其中的脉络。

看过了叶先生的解读,真正认识到要想把古诗词讲的这样透彻婉转动情,还是需要多年的修炼。

在第二讲中,叶先生提到“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去批评。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南唐的两位词人了,就是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我想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位词人。

尤其是李璟,我们称他李后主。

但是,在我们讲李璟和李煜的词以前,我现在要再回来谈到一点理论上的问题。

我们讲座开始讲温庭筠词以前,我曾谈了一些如何来欣赏词的理论,然后我们就讲了作品。

后来欣赏韦庄、冯正中两个人,我都集中地讲了他们的作品。

作品讲的多,理论的谈话就比较少。

可是,现在我们是应该停下来作一个回顾的时候了。

我们回顾到第一天我们讲的,引用了西方的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说法。

阐释学本来要追寻作者的原意。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阐释古人的作品的时候,都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和个人的色彩。

因此,阐释学家们就说,我们追寻作者原意的结果,有的时候常常增加了我们解说人自己的背景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衍生义。

像我们讲温庭筠词时所说的,张惠言说温词有屈子《离骚》的意思,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诗,有《离骚》“初服”之义。

这是衍生义,这是张惠言说词的时候加上的衍生义。

我们今天要开始讲南唐中主的词了。

南唐中主词,我们选了一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山花子》这是一首小词。

而这首小词,王国维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这就牵涉到另外一种衍生义的解释了。

我们刚才说张惠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有风骚比兴之意,这是衍生的意思。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同样是一种衍生义。

南唐中主李璟这两句词的时候,也许只是写眼前所看见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物,他不见得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以下为《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的内容概要:第一讲:从古代诗歌到唐诗的演变本讲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以及唐诗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诗歌运动、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同时,讲述了唐诗的四大家族,即王之涣、杜甫、白居易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

第二讲:古诗三百首和中唐诗歌本讲主要介绍了《古诗三百首》和中唐时期的诗歌,论述了这些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其中,叶嘉莹着重阐述了唐代女诗人的贡献和特色,包括关汉卿、柳永、王昌龄等人。

第三讲: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本讲主要从音韵方面来剖析唐诗的特色,包括平仄和韵律等。

同时,通过例证和分析,讲述了唐诗中的一些典型句型、结构和韵律,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

第四讲:李白与唐诗风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诗歌及其对唐诗风貌变革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壮丽奔放、豪放不羁、浪漫幻想等。

第五讲:王维与唐诗山水意境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歌及其对唐诗山水意境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婉约清新、富于抒情、盛情邀请等。

第六讲:唐诗的爱情主题与女性情感书写本讲主要介绍了唐诗中的爱情主题和女性情感书写,包括男女相恋、相思之苦、闺情、离别、婚姻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唐代女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

第七讲: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包括诗歌对政治事件的反应、对社会变迁的写照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等方面。

同时,也论述了唐代诗歌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第八讲:唐宋诗文的接轨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诗歌的接轨和变革,包括诗歌体制、诗歌理论、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诗文学家苏轼和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和影响。

第九讲: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本讲主要介绍了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宋词的创作方法和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宋词中的主题和意境,例如山水田园、宫廷生活、悲欢离合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8晏殊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8晏殊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8晏殊(一)现在就到了北宋词了。

而历史上的演进,我要说,既不能够没有继承,也不能够没有前进。

不能够丢开原来的,把什么都拆毁。

如果拆成一片荒原,那你要从千百亿年的原始,从人猿时代再建起吗?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有继承,才能有建造,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北宋对南唐的继承了。

我们以前在讲冯延已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了,我说冯延巳应该是在中国词史的早期发展之中的一个重要作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入物。

他一方面不失五代的风格,写的还是缠绵徘恻、伤春悲秋相思离别的小词;可是,他一方面,却能不被感情的事件所拘限。

他写的是闲情,写的是新愁,却不像韦庄被一个事件所拘束。

他也不像温飞卿,只是写一些个美丽的形象,只是一些带着传统文化的语码给你联想。

冯延巳的词是带着强大的感发力量的。

我说这是南唐词的特色。

南唐的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而且南唐的词常常都是从大自然景物给你的感动。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南唐词的特色,是自然景物的感发,就是一点点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给了词人一种兴发感动。

而词人把他这一份感发,就蕴蓄在他所写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林花谢了”、“梅落繁枝”的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了,而他即把感发含在里边了。

我们读时,也就把他的感发传递给我们读者了。

所以虽是一首小词,却有这么丰富的强大的一种感发的作用。

而正是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词的风格的特色影响了北宋早期的两个很好的词人,一个是晏殊,一个是欧阳修。

我们现在就要看晏殊跟欧阳修两家的词了。

我们刚才说过了,按照中国词的发展历史来看,晏殊跟欧阳修是承继南唐,特别是受冯延巳的词风的影响。

我们上次也曾经看过一些评语,说冯正中“上翼二主,下启晏欧”,而且“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为了掌握时间,对于大晏和欧阳的词,我要简单地快一点讲,只讲它的特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1 / 11:30诸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心情是非常感动的。

我是1924年在北京出生的,1945年大学毕业的,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

因为我结婚,(1948年)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

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

自从1947年冬天离开了我自己的家乡北京以后,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工作岗位,我所教的内容,都是中国的古典诗词。

我在国外教书的时候,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外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有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1977年回到祖国来旅游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们都非常欣喜,非常热情地在阅读。

我在旅途之中就受到了很大的感动。

我想我是在自己的祖国--中国培养我受教育的,我多年来在海外宣扬我们祖国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可是当我在1977年旅游的时候,看到我们自己祖国的同胞这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我想我也应该回到祖国来,与我们祖国的文化的源流能够继承接续起来。

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愿意回到自己祖国来,也能够教古典诗词,跟国内的爱好古典诗词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朋友们来共同研讨,向他们学习。

这一次的讲座,我自己本来没有想到能够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

因为本来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于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缪钺教授合写一本论词的书而回到祖国来的。

那个时候见到了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的学长、朋友们,他们跟我说,要我给校友会作一次讲演。

我想校友会的很多学长为我们校友会的筹备和建立,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海外一点也没有贡献,所以当校友叫我作几次讲演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应该尽的义务,就答应作一次讲演。

我本来以为就是校友会的朋友们,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描绘了唐宋词的辉煌历程。

本书通过十七个独立的讲座,详细介绍了唐宋词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展现了其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唐宋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首先,叶嘉莹在书中对唐宋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梳理。

她通过分类、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将唐宋词的演变和变革过程呈现得条理清晰。

她不仅对各个时期的词体进行了精准划分,还对每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评析。

通过她的讲解,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唐宋词的整体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词人们对词体和词风的追求和创新。

这种精细而有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独特之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让我对每个时期的词人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叶嘉莹在书中对唐宋词的风格和意境进行了细致的揭示和探讨。

她通过对具体词作的解读,深入剖析了词人们对于情感的诠释和对于自然的抒怀。

她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风格和特点的比较,指出了它们不同之处和相互影响。

她对于词人们的才情和境界的评价,更是让我对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技巧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些揭示和探讨,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唐宋词的雅致和精髓,更能够理解词人们融情于景、著意于物的艺术追求。

另外,叶嘉莹在书中也对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思考和解读。

她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概述,展现了唐宋时期文化的绚烂和多样性。

她还通过对于古代文学和艺术的比较研究,指出了唐宋词在文化传承和时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她对词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生境遇的抒发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将词作与历史相互联系起来,使我对唐宋时期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最后,叶嘉莹在书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语言优美流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炼的表达,将词人们的感悟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鲜明的对比,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们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分享《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也是经过老师们的推荐了解的,并且通过公众号、书籍等多种方式阅读的,这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最为经典的一本书。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他是苏轼的老师。

他是北宋文坛的盟主。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欧阳修。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在许多人看来,欧阳修稳重严肃,像一个老夫子,事实上,他的词多有婉约柔美之作。

欧阳修写词的时候,常常不写则已,一写就是十几首、二十几首地用同一个牌调。

他的《玉楼春》就有二十几首。

他还曾经用《渔家傲》写从正月到十二月每一个月的美好的风光、每一个月的美好的节物,连续地一套一套来写。

这种形式,就是同一个牌调,连续不断地填写若干首歌词,这在曲词里边叫作“定格连章”。

定格,就是有一定的音乐的格式,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章、很多首词成为一组词。

这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是“揖让进退”,最有姿态。

唐宋八家文,每一家的风格不同,而最有揖让进退、俯仰抑扬态度的是欧阳修。

不但他的文章是如此,他的小词也是如此。

他先写了“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然后一转,又写了“兰桡画舸悠悠去”一一下紧张,一下又放松了。

俯仰揖让,最有这种姿态。

这也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欧阳修的词带有遣玩的意兴,他不是对那些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来写欢乐。

这里有一个“遣”字,是透过对于悲慨、对于忧伤的一种排遣而转为欣赏的。

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每首开端都是“西湖好”,表现了他的欣慨交加,这又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欧阳修曾被贬为颍州知府,虽然那里不如京城繁华,生活上也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作者却远离了很多是非,日子更显得悠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殊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

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

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

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

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

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

词,是歌词。

杯,是酒杯。

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

晏殊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

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

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的。

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

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

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

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

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

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

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

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

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

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

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

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
“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

晏殊用的一晌是短的。

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

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

但是,如果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

可是人生不但短暂,还有苦难。

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

等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

可是晏殊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

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酒筵歌席莫辞频”。

你能够欢聚的时候,珍重眼前的欢聚。

而且在你离别后,何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为排解呢?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

他后边又说了,“满目山河空念远”。

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了,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怀念远人,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人类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

所以他说是“空念远”。

“空念远”者,是白白的念远。

你要知道满目山河念远是感情,加个“空”字,说“空念远”是反省。

念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这是反省。

“落花风雨更伤春”。

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你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的伤春。

下一句的“更”字,使得下一句的“伤春”与上一句的“念远”结合。

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对于伤春的反省。

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

你伤春,花就为你而不落了吗?不会的。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最后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

人总是怀念过去,又总是梦想将来,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山亭柳》赠歌者
这首词写得比较激动,在晏殊的小词之中是个例外。

一般词都没有题目,为什么这一首他要加上“赠歌者”的题目呢?我认为是他假借别人的情事,写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应试,皇帝赐他同进士出身,官做到宰相,平生算是顺利的。

晚年反而遭到政治挫折。

那就是宋朝相传的《狸猫换太子》。

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刘后陷害李妃,说她生了怪胎,把这儿子据为己有了。

而当李妃死了以后,因为晏殊的政治文学地位都很高,所以叫他写墓志铭。

那时候刘后还专政,他敢说皇帝不是刘后生的吗?刘后死了,人家就跟皇帝说他对陛下不忠诚,陛下是李妃所生,他给李妃作墓志居然“没而不言”。

还说他曾经用公家的劳役修治官舍。

他受到攻击后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到州郡做地方官吏。

他曾经到过永兴军,就是现在陕西咸阳一带。

所以有人推测,“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知永兴军时作的。

那正是他衰老后,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说的是歌者。

西秦,指原来秦国所在。

赌---博艺随身,不是赌博。

赌是和人竞赛的意思。

这个歌女有美好过人的才能,能唱,能吹,能跳,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花柳代表欢场歌席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

“尖”,是出类拔萃;“新”是说她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极言其歌唱之好。

因为她唱得好,听众们就赠她锦缎酬答。

她每唱一首歌,得到这么多人的称颂赞美,送给她最好的蜀地锦缎的缠头,真是“不负辛勤”。

上半首写从前,下半首写现在。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可是,这些年,她衰老了,被冷落了,就来往在咸京道上。

原来她家住在西秦,众人都到她这里来。

现在没有人来听她了,她要到各处去。

她所得的不再是蜀锦缠头,而是残杯冷炙。

她当然为此悲哀,消魂。

谩者,徒然的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晏殊内心有这么多理想,就女子而言,则是内心有这么多感情,托付给什么人呢?中国传统读书人喜欢用美人来自比。

因为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之中,男子要想得到别人的知赏任用,正如同女子要依靠一个人一样。

那时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出仕,做官,得到君主的任用。

“若有知音见采”,假如有一个真正懂得我歌声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我就“不辞唱遍《阳春》”。

《阳春》是最好的曲子,如果有人真的懂得我唱歌的意义和价值,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都唱给他听,绝不辞辛劳。

有这样的人吗?没有。

“一曲当筵落泪”,当我这么辛勤地唱的时候,听者的反应却如此冷落,当年那些封赏,是再也没有了。

世上有一些人对于女性艺人,欣赏的常是她的容貌,不是她表演的才艺。

她说现在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写得含蓄蕴藉。

人家听歌是来买笑的,谁要看你流泪呢?当她不知不觉流下泪来的时候,只好用罗巾遮掩,擦掉泪痕。

晏殊圆融观照的词,跟这个感慨激动的词,同出于一个心灵。

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理性诗人的特色。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用《赠歌者》的题目做掩饰,他藏在歌者的后面,他不愿意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展示给人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

所以,风格虽然不同,但不害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