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

合集下载

一种改进的分层产液_油_量劈分方法

一种改进的分层产液_油_量劈分方法

⼀种改进的分层产液_油_量劈分⽅法⼀种改进的分层产液(油)量劈分⽅法李君芝(中国⽯油 吐哈油⽥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哈密 839009)摘 要:⽬前劈分油井产状的⽅法主要为基于油藏⼯程原理的动态法,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应⽤效果不甚理想。

借助注⽔开发中后期所绘制的油⽔分布动态图,以温⽶油⽥的温西三区块为例,拟合了不同见效、见⽔及⽔淹区域表征储层产液能⼒和含⽔阶段的⽔驱参数,提出了分层产状劈分系数的计算模型。

经实际资料验证,该模型对⽔驱砂岩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具有考虑因素全⾯、简单易⾏的特点,可以⽤来指导油井的分层研究,并为注⽔井的分层量化配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分层产状;油⽔分布图;温⽶油⽥;劈分系数对多层油藏注⽔开发,只有在认识清楚油⽔井分层动⽤状况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切实可⾏的分层调整及挖潜措施,从⽽提⾼油⽥开发⽔平。

然⽽,当进⼊开发中后期后,由于油井陆续转抽,产液剖⾯测试⼯作量减⼩,对分层产状的认识难度逐渐加⼤。

数值模拟法具有⾃动化程度⾼和成果输出直观、详细、简便的特点,但由于前期建模和历史拟合⼯作量相对较⼤,使其应⽤范围受到⼀定程度的限制。

尤其是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代表性将直接影响最终分层开发指标,导致模拟误差增⼤。

1 模型的提出⽬前在没有剖⾯测试资料的情况下,对于油⽔井产状的劈分已经由最初的有效厚度或KH 劈分法发展到了动态法、数值模拟法。

在油⽥开发初期,由于测试资料较少,⼀般多采⽤KH 法,但该⽅法没有充分考虑储层的连通性、压差、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计算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注⽔情况。

在油⽥开发中后期,⼀般采⽤动态法。

动态法与KH 法的差别就是考虑了井⽹、油⽔井连通性、层间差异、沉积相带差异等因素,相对⽽⾔更加合理、科学。

1.1 动态法介绍该⽅法是基于渗流理论,第j 层劈分系数C j 由下式计算:C j =Y j /∑nj =1Y j.(1)(1)式中,Y j 为⼩层劈分条件值,由下式计算:Y j =K j H j Z j G j K sh,j N j /ln (D j ).(2) 当储层经过措施改造以后,引⼊措施系数R,措施后的劈分系数变为Y ’j =Y j ×R.(3) 从上式可以看出,该模型考虑的主要是地质静态因素,未考虑对应注⽔调控措施对油井产能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发已经逐步进入中后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油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油田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首先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接着,将分析油田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油田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还将对油田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本文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油田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油田开发中后期现状分析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这一阶段,油田的产量逐渐进入递减期,开采难度日益增大,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油田的地质环境日趋复杂,储层物性变差,非均质性增强,给开采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传统的开采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需要引入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采收率。

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成本控制压力日益增大。

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开采成本不断上升,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价格波动也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不确定性。

因此,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油田开发中后期的重要任务。

油田开发中后期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长期的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第4章-储量计算及储量评价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第4章-储量计算及储量评价

F
G
非工业 价值
资 源 量 远景资源量(Speculative、Undiscovered) 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统计或类比估算的随地质认识程 尚未发现的资源量。它可推测今后油(气)田被发现的可能 度增加,储量逐渐落实 性和规模的大小,要求概率曲线上反映出的估算值具有一定 合理范围。
11
储量丰度,104t/km2 油藏埋深,m 原油密度,g/cm3 原油粘度,mPa·s 原油凝固点,℃
储量综合评价评价指标集的确定
储层 物性 渗透率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储层 分布 储量丰度 油藏埋深 有效厚度 流体 性质 油藏 形状 地层原油粘度 地层原油密度 油藏长宽边比 油藏形状因子 反映储层渗流能力的大小 反映储层岩石的储集空间大小 反映原油在含油层系中的富集程度 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储层的开发潜力 决定储层能否产生工业油气流的重要指标 反映储层丰度的重要计算指标 原油在地层流动时受到的内部摩擦力,反映原油流动能力大小 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的质量 油藏所在最小矩形框架内的短边与长边的长度比值 油藏形状系数与油藏形状配合度的乘积,反映井网的完善程度 (油藏形状系数--反映油藏形状的常数;油藏形状配合度--反映实际油 藏形状与规则几何图形的吻合程度) 反映油藏单井产能大小 反映油藏单井产能、单位厚度、单位压差下的产能大小
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分类单位面积储量10tkm埋深千米产量tkmd油层每米产量2001002530低于国内现行油价1002006010015252030低于国内油价10050356010151525低于国际油价10050153504101520高于国际油价技术可行50150415高于国际油价技术很难难开发储量可供开发储量34原油储量的难动用储量评价标准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根据原油储量的采油成本产能采收率丰度等划分评价指标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吞吐蒸汽驱1400153233348475270007911817823614000560610741022700029031038050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经济极限产油量10t经济极限采收率500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驱10001500200025003000原油价格元吨1015500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驱10001500200025003000原油价格元吨不同开发方式下的经济极限采收率单井产油量与原油价格关系6年内收支平衡时表外地质储量64892待核销地质储量3634210待落实地质储量3765611已落实地质储量2688977736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三我国存在的各种特殊油气资源矿种我国已探明难动用储量的分布情况总349108t可采66108t原始可采储量已发现资源量原始地质储量非可采体积量已探明可采储量未发现资源量未来原始地质储量未探明可采储量探明已开发可采储量探明未开发可采储量概算可采储量可能可采储量累积产量剩余可采储量正建设待投产管后储量次商业性正生产关闭我国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分类分级框图油气总资源量38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油藏储量的测算方法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油藏可采储量评价第四章储量计算及可采储量评价重点内容3942油藏储量的测算方法一储量计算方法分类

大庆石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部分主讲教师及其学术研究方向简介z

大庆石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部分主讲教师及其学术研究方向简介z
王德民(院士博导)
吴文祥(博导教授)
康万利(博士教授)
化学驱油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微生物采油原理与应用技术等;各种化学驱油方法的注入剂的研制。
刘永健(博导教授)
陈涛平(博士教授)
范洪富(博士教授)
稠油热采及物理法采油技术
稠油水热裂解降粘提高采收率技术,稠油裂解催化剂研究;利用震动、电磁场、加热等方法,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栾庆德(教授)
刘树林(博导教授)
崔旭明(副教授)
钻采机械设计及理论
地面机械设计及理论(抽油机、钻机等)、井下机械设计及理论(抽油泵、抽油杆与螺纹、定向井工具等)、机械装备失效与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
张永弘(教授)
任福山(教授)
李其(副教授)
实验力学及应用技术
断裂力学与疲劳分析技术、光弹力学及应用技术
郝文森(教授)
吕延防(博导教授)
付广(博导教授)
张云峰(博士副教授)
天然气地质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主要开展天然气运移路径及效率的物理模拟、盖层封油气机理、盖层封闭性及其演化、断层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油气成藏系统及其演化、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区预测与评价的研究。
马世忠(博导教授)
刘吉余(博士教授)
柳成志(博士教授)
蒋明虎(博导教授)
王尊策(教授)
赵立新(博士)
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技术
地面油水分离技术与应用、工业污水分离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
刘巨保(教授)
李国义(副教授)
李崇志(副教授)
计算力学及应用技术
井下管柱力学与数值仿真、石油设备有限元分析
朱军(博士教授)
姜民政(副教授)
系统工程理论及节能技术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第2章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油田开发效果评价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正确、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油田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实施有效、高效挖潜措施,达到高效合理开发的基础。

目前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众多,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质和实际涵义,大体上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开发技术指标、生产管理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开发技术指标是描述油田开发过程动态变化的参数指标,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的开发动态状况,主要包括注采井网完善状况、含水变化状况、产量变化状况、储采开发状况、注水开发效果、开采程度指标等;生产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措施效果评价、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及油水井和地面设备的使用状况和动态监测状况;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管理单元经济效益的,主要包括操作成本、新钻井经济极限初产、老井经济极限生产指标以及各项措施的经济指标。

油田开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开发指标是油田开发状况的反映,是油田开发效果好坏的直接指标,在三类指标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管理指标是实现开发技术指标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效益指标是油田效益好坏的表现,是油田是否经济、有效开发的最终体现;开发技术指标和生产管理指标都是为实现经济效益指标服务的.由于课题来源于海外参股项目,中方为非作业者,对措施的实施以及经济评价没有决策权,因此,主要从开发技术指标方面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从而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开发调整。

2。

1开发效果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计算方法研究开发技术指标大体上可分为6个大的方面,但在实际计算应用中,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如反映注采井网完善状况的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对应率、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等;注水状况评价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注采比、注水量、存水率、水驱指数、耗水比、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含水变化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速度等;产量变化指标可细分为地质储量采油速度、无因次采油速度、自然递减、综合递减、总递减、采油指数、采液速度、采液指数等;储采状况指标可细分为储采平衡系数、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开采程度指标细分为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采收率等.为了能够应用较少量的开发指标较全面地反映油田开发效果,对国内外开发效果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各油田单位的相关行业、企业标准或评比规定等,筛选了有代表性的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并对各项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2。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油层划分与对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

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

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

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

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

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

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

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

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

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启事【模板】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启事【模板】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启事因工作需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技术人员(本招聘信息已发布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页pc/cmsroot/集团门户/内部信息/招聘信息/华北油田分公司招聘启事.htm和中油网主页http://***.cn/guanggao/zhaopin/huabeijob1231/job1231.htm的招聘信息栏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招聘岗位(10人):1.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物探技术学科带头人:3人2.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沉积储层研究学科带头人:2人3.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岗:2人4.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地震采集方法设计及质量监控岗:1人5.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岗:1人6.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沉积储层研究岗:1人二、基本条件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在科研工作中业绩突出。

3.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身体健康,能够承担所应聘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岗位职责及任职资格(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物探技术学科带头人1.岗位职责:主要负责全院物探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侧重于综合解释和特殊处理),引领全院物探技术人员追踪物探前沿技术,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服务科研生产,指导和培养出一批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物探技术人才。

2.资格:①具有大学以上与石油物探、石油地质工作相同或相近专业学历,高级工程师任职2年以上;②具有近10年来连续从事地震解释方法、储层预测、油藏描述或测井应用研究的工作经验;③作为第一贡献者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或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或者作为第一贡献者获得省部级或局级重奖,其学术水平达到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学术造诣,在局级单位内有较高知名度,同行专家公认。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动态管理方法研究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动态管理方法研究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动态管理方法研究摘要:随着油气藏的不断开展,很多油藏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在油田开发后期阶段会受到油价下调的影响,因此油田企业必须控制生产成本,才能够确保油田的经济效益。

油藏动态管理需要克服成本降低和工作量减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油藏动态管理的有效性。

通过对我国现有油藏动态管理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开发后期油藏动态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动态管理工作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开发需求。

关键词:油藏;动态管理;开发后期1、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特点注水开发的油田,开发到中后期之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油井产量逐渐下降,油田综合含水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到油田的开发效果。

具体表现为,油藏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更加突出,油藏的非均质性更加严重。

水驱的动用能力过低,水驱效果变差,有的高渗透层位过早地见水或被水淹。

有些区块注水开发的效果差,是由于注水井网不完善造成的。

注水效果越来越差,导致注入水能量的浪费,使油田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到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油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大部分油田的主力油层进入到高含水期,但是油层中仍然具有一部分剩余油没有被开采出来,需要建立正确的油藏地质模型,有效地研究水驱油的效果,解决层间矛盾,真正意义上使注入水达到驱替效果,提高油井的产能,有效地开发低渗透的油田,满足油田开发中后期生产的需求。

2、油田油藏动态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2.1对动态调整的自信心不足在实践当中,由于受到油田含水量高的影响,部分技术人员无法实现预期的动态管理效果,对于此项工作也不具备较强的自信心。

同时,部分技术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认识到动态调整的重要性,仍然依靠经验行事,使得动态调整工作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为此,需要针对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思想工作,深化对于动态调整的认识,强化增质提效的自信心。

同时,还应当树立极致开发的理念,做好每一项工作,注重细节的处理,利用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有效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强化动态调整的自信心。

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方案研究

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方案研究

1881 油田地质评价1.1 储层质量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油田的地下地质储层质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由于地下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地下流体性质的变化,导致水驱过程的不均匀变化,使得油藏的属性也发生了变化。

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官X断块由于油层井段较长储层层间差异较大,局部井网不完善,引起层间矛盾逐步加剧,挖潜难度加大,油层动用程度逐年下降。

1.2 储层流体大港油田官X断块原油具有高凝固点、高含蜡、高胶质的特点。

原油密度为0.889g/cm 3,粘度为77.69 mPa·s,地层水型CaCl 2,总矿化度30967mg/L,属于正常的温度压力系统。

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16.2MPa,压力系数0.87,地层温度76.25℃,地温梯度为2.95℃/100m,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温压系统。

从2011年开始,随着开井油水井井数比的增加,阶段注采比下降,日产液水平上升,地层压力呈下降趋势,在饱和压力以上运行,区块流压也呈下降趋势。

区块开发初期由于井网不完善,含水上升速度快。

流体性质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油藏顶部原油密度和粘度要低于底部,随着油藏注水开发,原油密度和粘度整体趋势变大。

1.3 开发工艺受套损套变等因素的影响,断块部分油水井停产停注,开井中存在油井、水井带病生产,同时区块断层外扩形成新的无井控制区域,造成断块局部井区井网欠完善,储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 开发效果评价2.1 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一般来讲,油田开发的根本目标还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尽可能低成本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产量和采收率。

而油田的开发过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投入,表现为注水量、油水井数、井网密度等;二是产出,表现为产量、采收率、采油速度、含水率等。

通过投入、产出参数的综合分析,进而对油田开发的效果进行评价。

2.2 开发效果综合分析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标准。

油田的开发效果存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但是,体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参数上,却难以将它们统一分析。

SZ油田开发中后期相控储层精细表征研究

SZ油田开发中后期相控储层精细表征研究

系及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 加强在 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 学
理论指导下储层精细表征研究 , 为油 田中后期综合 调
整、 完善注采井 网及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
2 层序地层格架 的建 立
等 时地层 对 比是 油 田高效合 理开 发 的基 础 , 同 时也是 油气 藏 中后 期 开 发 的难 点 。本 次 层 序 卜
第 4期

岚等 :Z油 田开发中后期相控储层精细表征研究 S
一 …
沉 积 动力 学原 理 , 以转 换面 为优 选等 时地 层对 比位 置进 行东 营组 下段 联井 剖 面地 层划分 和 对 比 , 立 建
是建 立 等时地 层框架 的前提 和基础 , 决定 了等时地
性双 重 因素控制 , 为在 纵横 向上存 在 多个油 气水 系
统 的构造层 状油 气藏 。油 田分 I 和 Ⅱ期 开发 , 期 I 期从 19 9 3年 至 19 9 7年 陆 续 投 产 , Ⅱ期 于 20 0 0年 至 20 0 1年投 产 , 采用反九点 法注采井 网 , 日产 油为 9
引 言
S z油 田位 于 渤 海 辽 东 湾 海 域 辽 西 低 凸起 中
特点 , 结合 钻井 、 井 资 料 和地 震 资 料 剖 面 上 的 响 测 应特 征及 其旋 回叠加 样 式 , 划分 出长期旋 回和 中期
旋回, 短期 旋 回 的划 分要 依 据 岩 心 、 井 和 测井 剖 钻 面 中的地 层 几 何 形 态 与 接 触 关 系 , 结 合 岩 石 粒 并
地 层学 研究 主要 是 为 油 田中后 期 开发 阶段 建 立 更
1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 比
层 序地 层 划 分 主要 通过 基 准 面旋 回变 化来 确 定, 首先 根据 区域不 整合 面和 大型底 冲刷 面 的发育

油气田开发地质

油气田开发地质

油⽓⽥开发地质⼀、油⽓⽥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近年来在该研究⽅⾯的新进展有哪些?答:每个开发阶段的资料基础和所要解决的开发任务不同,因⽽储层评价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1、开发准备阶段(1)对各含油层系进⾏地层对⽐:对开发⽬的层系进⾏油层组划分,做出油层综合柱状图,油层对⽐剖⾯图。

(2)描述各油层组岩性特征:分析统计岩⽯成分、含量、粒度中值、分选系数、胶结物含量、胶结类型。

(3)分油层组统计有效厚度:作出含有层系和分油层系的有效厚度等值线图,作出含油⾯积图,描述砂体的连续性、稳定性、⽅向性。

(4)沉积亚相分析:分析各亚相带的旋回性、韵律性等,作出相模式图。

(5)开展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各套开发⽬的层系的储集空间类型;分油层组统计孔喉⼤⼩、孔喉均值程度、作⽑细管压⼒曲线分析。

(6)物性分析:统计孔隙度、渗透率及渗透率分布,各油层组或含油层系建的渗透率级差、变异系数,作⾮均质评价;作出含油饱和统计。

(7)渗流特征分析:分含油层系、油层组确定润湿性;作出相当渗透率曲线;作出敏感性评价。

(8)隔层研究:确定隔层标准、统计含油层系、油层组间的隔层厚度,隔层的孔渗性、裂缝特征、钻遇情况,描述隔层的岩性,作出隔层平⾯等厚图。

(9)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储层的概念模型。

2、开发⽅案设计与实施阶段(1)进⾏油层对⽐:将含油层系细分到⼩层,作出油层综合柱状图,对⽐剖⾯图,分区块作出连通图、⼩层平⾯图。

(2)开展⼩层沉积相研究:将沉积相带划分到微相,研究各微相平⾯分布与纵向变化,研究各微相带岩⽯的结构、构造,孔隙度、渗透率的纵横向变化,作出孔渗平⾯等值图。

(3)孔隙结构研究:以微相带为单元研究不同岩⽯的孔隙结构,⽤⽑细管压⼒曲线作出孔喉体积、渗透率贡献图。

(4)成岩作⽤研究:研究成岩作⽤对孔隙类型和分布的控制。

(5)⾮均质性研究:以⼩层为单元,进⾏平⾯、层⾯、层内⾮均质性描述,统计变异系数、⾮均质性系数和级差数据等。

油气田开发概述分析ppt课件

油气田开发概述分析ppt课件

勘探阶段:
地球物理
地震 其它方法
地球化探 钻井
岩芯岩屑 实验室分析
测井 试油试采
流体 流体运动规律
开发阶段:
地球物理
地震 其它方法
地球化探 钻井
岩芯岩屑 实验室分析
测井 试油试采
流体 流体运动规律
▲ 红色表示在不同的油藏描述时期,所侧重的油藏描述的手段和方法
6
1、油藏描述--方法 第一部分 油藏工程
窜通,形成油气通道;安装井口,控制油气流,以利于钻进和生产。
18
第三部分 采油工程
采油工程是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 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它所研究的是可以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 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 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采油工程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可作用于油藏的工程技 术措施、使油、气畅流入井,并高效率地将其举升到地面 进行分离和计量。
采收率:25~45%
采收率:45~70%
10
开发井网的部署
开发层系、布井 方式和井网密度 的论证必须适应 油藏地质特点和 流体性质,充分 动用油藏储量, 使油井多向受效, 这样波及体积大, 经济效益好。
第一部分 油藏工程
11
第二部分 钻井工程
油井是为开采石油,按油田开发规划的布井系统所钻的孔眼,石油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通道。一般油井在钻达油层后,下入油层套 管,并在套管与井壁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油井水泥,以维护井壁和封闭油、气、水层,后按油田开发的要求用射孔枪射开油层,形成
25
1、自喷采油
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地 层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称为自 喷采油法。
自喷采油原理:主要依靠 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随压力的 降低分离出来而发生的膨胀。

油田开发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分析与研究

油田开发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分析与研究

油田开发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分析与研究作者:王明先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油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需要定期开展油气水井完整性分析评价,避免泄气、漏油、井喷等事故发生,影响油田开发经济效。

本文通过地层压力、温度、硫化氢含量、日产气量、完井生产管柱A、B环空压力等方面约束条件筛选安全风险井,按照“两道防御屏障”方法对风险井完整性进行评价,化分为“风险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较小、无风险”四个级别,可有效指导现场井控管理及风险降级措施制定,为实现油田高效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可为其他油田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井完整性分析评价;井控管理;风险降级1 井完整性定义井完整性分析评价贯穿于油气水井全生命周期中,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理论方案,包括完钻井井身结构管柱设计及生产管柱配套方案等,实现地层流体有效控制,避免发生不可控泄漏的风险,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其评价主要内容就是流体从地层--井筒--井口是否处于可控封闭空间。

2 风险井筛选条件对于油田多口生产井,哪些井为安全风险井,需要开展井完整性评价,主要筛选条件包括以下5方面: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大于原始地层压力;②储层温度大于原始地层温度;③H2S含量高于危险临界浓度100ppm;④A环空压力(油套环空压力即套压)大于组成环空的各屏障部件(井下安全阀、封隔器、油管柱、生产套管、油管头等)最小承压极限;⑤B环空压力(表层套管和技术套管间压力)大于组成环空的各屏障部件(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套管头等)最小承压极限,对于A和B环空承压极限值,一般采用80%*最小承压极限做为预警值。

满足上述符合条件之一油气水井需要进行井完整性状况分析,制定合理的降险对策。

3 完整性评价按照地层流体从地层--井筒--井口开采生产过程,制定“两道防御屏障”进行油气水井完整性评价,具体如下:第一道防御屏障:可直接阻止油气藏流体无控制向外层空间流动的屏障,屏障部件包括:采油井段,地層压力、温度、尾管、封隔器、油管、井下安全阀等,主要评价内容为地层压力、温度是否高于油管承压强度、封隔器是否密封、有无井下安全阀等。

油田开发不同阶段的油藏描述

油田开发不同阶段的油藏描述

勘探开发【关健词】油藏描述;油田;剩余油;饱和度众所周知,大量的剩余油存在于地层之中,面对这部分原油,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但是针对它的开采,本来就是一个很具有挑战的问题。

只有了解到剩余油如何在地层中分布、存在以及储层的构造,我们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而目前使用的地震监测方式却只能在宏观上对地层给出认识,精细描述远远达不到。

因此,我们只有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建立地质知识和储层预测规律,才能很大程度提高储层的认识。

1 我们一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油藏进行描述1.1 勘探阶段油藏描述建立含油气地质模型,描述油气藏形态,揭示油气藏内部构造和油气分布,指导勘探部署。

那么在这一部分,我们所要收集的主要资料有:区域地层、构造特征、区域沉积背景、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岩心、岩屑、气测、泥浆等录井资料。

岩石物理分析、岩石学分析、岩石力学分析和岩石化学性质分析。

我们主要的描述有:(1)圈闭描述。

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圈闭构造发育史、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2)沉积相研究。

主要确定目标区目的层段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时空展布。

层序划分与对比、单井项研究(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和单井划相)、地震相分析、沉积相综合研究、沉积相对储盖层发育的控制(沉积相与储层岩性、储集物性、盖层岩性发育和分布的控制规律)。

(3)储盖层描述。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储层储集特征研究、测井储层解释、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储层综合评价、盖层描述与评价。

(4)油气藏特征描述。

油气解释及油气水系统划分(层间和井间对比分析,确定流体性质和变化规律)、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边界的确定、油气水性质及其分布、油气层压力和温度特征(油气层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特征)、油气井产能(日产量、采油强度和采油指数)。

(5)油藏地质模型和油藏综合评价。

油气储量计算(控制储量、探明储量和预测可采储量)、油藏地质模型、油气藏综合评价(油气富集高产部位和分布情况)、经济评价和开发可行性评价(油气储量丰度、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研究)。

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分析

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分析

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油气田开发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田的开发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能源供给的稳定与安全。

随着油气田的开发进入后期,原有的开采技术面临着效率逐渐降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增产技术来提高油气田的产能。

在当前国际油价波动频繁的背景下,提高油气田的产能对于维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增产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平井技术、次生储层开发技术、CO2驱油技术以及压裂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油气田的开发效率和产量。

对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成为迫切需求。

本文将对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现有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油气田开发提供有益的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提出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后期,随着油气田的逐渐进入中后期,油气产量逐渐下降,储量逐渐减少,开采难度逐渐增加,如何有效地增加油气产量,延长油气田的生产寿命,成为油气田开发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运用现有的增产技术方法,或者创新开发新的增产技术方法,成为探讨的焦点。

当前,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水平井技术、次生储层开发技术、CO2驱油技术、压裂技术等多种手段。

通过对这些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为油气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推动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油气田开发是石油工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产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

在油气田开发的后期阶段,随着油气产量的逐渐减少,如何有效地增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增产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储层性质变化研究_俞军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储层性质变化研究_俞军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储层性质变化研究俞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测井公司) 摘要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人水的长期冲刷以及一系列注采工艺措施的实施,储层性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过实验研究水洗前后岩心微观、宏观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油田生产实际,揭示了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其机理,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注采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主题词 注水开发 储层性质 岩性 物性 润湿性 压力11储层岩性的变化(1)粘土矿物。

注入水对粘土矿物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化作用,另一个是机械搬运与聚积作用。

注水过程中储层内水敏性强的粘土矿物吸水膨胀,原来的矿物结构遭到破坏。

因此,水驱后储层中孔道中心的粘土矿物被冲散、冲走,在微孔隙处富集。

由于注入水总是沿着物性好、渗透性好的部位流动,这样就使原来粘土矿物少的部位水驱后粘土矿物变得更少,而原来物性差、分选差的部位粘土矿物含量变得更多,结果是粗孔道更加通畅,细孔道更容易被堵塞,从而使两者的差距加大。

通过电镜扫描方法可以看到水驱后的岩样粘土含量的变化特征(见图1)。

从电镜扫描照片看到,未水淹的岩样颗粒表面、孔道表面都由比较丰富的粘土覆盖,在喉道处还有团块的粘土矿物堆积,高岭石的“书页状”结构完整,排列整齐。

经过水驱后,从电镜照片上看到覆盖在孔道表面的粘土大量地减少,特别在大孔道表面处粘土被水洗得相当干净。

附着在长石颗粒表面的高岭石被溶解,高岭石晶形很差。

水驱前水驱后图1 水驱前后岩石电镜扫描图象(2)岩石骨架。

除粘土矿物外,注入水对组成岩石骨架的矿物也产生影响,最常见的是溶蚀作用。

虽然储层中矿物的溶解度很低,但是长期积累的效果对整个储层而言也不可忽视,溶蚀作用的结果是水淹层的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度增大。

尤其是高渗透条带,注入介质所造成的冲刷、溶解现象更为严重,颗粒被溶蚀成破碎的蛛网状,只有稳Openini1Text:=x_openfile;Tcreated11Enabled:=True;Tcreatem11Enabled:=True;ToolButton21Enabled:=True;endelsebeginshowmessage(’曲线的参数文件没打开,不能进行编辑!’);Tcreated11Enabled:=false;Tcreatem11Enabled:=false;ToolButton21Enabled:=false;end;end;end;end;31图形保存它会自动将图形保存为windows的BM P格式,同时将参数文件保存为同名的ini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储层特征
(一)岩石学特征
欢8块杜家台油层以中薄层状灰白色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与灰、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局部钙质富集,形成钙质砂岩或灰质泥岩,使岩性致密,物性变差。

杜家台储层平均粒径0.31mm,分选中等-差,平均分选系数1.8,颗粒磨圆度为次尖到次圆,岩石结构成熟度低。

欢8块岩石成分以长石为主,平均为37.4%,最高达52.6%,石英仅占24.8%,岩屑含量则在20%左右,成分成熟度低,杂基含量高达17.8%。

岩石类型一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还有少量长石砂岩和混合砂岩,反映了水流较强的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3]。

(二)储层物性特征
从测井解释资料统计,欢8块杜家台油层平均孔隙度为15.1%,空气渗透率为77.4×10-3μm2,泥质含量为9.1%,属于中-低孔、低渗透储层。

纵向上,从杜I到杜II,物性逐渐变差;横向上,不同相带物性不同,河道微相物性最好,孔隙度平均18%,分流间平均为6.7%。

渗透率级差大,一般为100-1000,突进系数一般在2-5,表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四、储层评价
(一)评价方法及参数选择
由于本块岩芯物性及孔隙结构分析资料极少,因此无法对储层的好坏做出定量评价[6],只能采取类比的方法,排出各油层组之间的好坏顺序。

只要选取以下四种参数评价储层:
(1)油层厚度及钻遇率:表示油层的发育情况及纵横向的差异性;
(2)砂岩厚度及钻遇率:表征砂岩的发育程度和分布状况;
(3)孔隙度:为测井解释孔隙度,它可以反映储层物性的相对好坏及其非均质性;
(4)分流河道(沟道)及砂坝微相所占的比例(估算),表明有利相带的发育状况。

(二)评价结果
由于四种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评价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五、结论
(1)研究表明:杜家台油层钻遇率较高,且从评价表中可以看出杜Ⅱ油层组的储层发育要好于杜Ⅰ油层组。

(2)油层分布:纵向上,受充填超覆沉积的影响,从下到上即从杜Ⅱ到杜Ⅰ油层分布范围逐渐扩大,且纵向上油层多而薄,呈薄层分散状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平面上,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相带的控制,油层厚度较大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分流河道发育的地带且油层多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