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Wilson病,也被称为Wilson氏病或铜沉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过量积蓄了铜,在肝脏、脑和其他器官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病率约为每30,000人中1人。

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负责将体内过量的铜转运到胆汁中,从而排出体外。

然而,当ATP7B基因突变时,这种转运蛋白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铜的积蓄。

Wilson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但有些病例也可能在成年时期才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肝脏病变(如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脏损伤)、神经精神异常(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说话困难、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肾脏、眼睛和心脏)。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某些患者可能有轻度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和进展性的病变。

诊断Wilson病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用来测量体内铜的水平,并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活检、眼部检查和DNA分析。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Wilson 病可能会导致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疗Wilson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D-靛胺)和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用于减少体内铜的积蓄和提高铜的排泄。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高铜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巧克力、坚果、蘑菇和黑巧克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检查。

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定期检查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尽管Wilson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该疾病是遗传性的,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携带ATP7B基因突变的风险。

总之,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铜的过量积蓄和器官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指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OMIM 277900)又名Wilson 病(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 K-F环) 等。

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2]。

本病在中国较多见。

WD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晚期治疗基本无效。

本指南编写者考虑到:① WD的大量文献都由于病例数较少而没有大的配对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②WD的多数药物治疗模式都是既往各个时期对药物缺乏严格评估基础上制定的。

为了尽可能做到下列所推荐的WD诊断和治疗标准化,本指南主要参考了文章“A Practice Guideline on Wilson Disease”[3],加上国内多个专家的经验写成。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见表1。

表1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表[3]级定义Ⅰ证据来自多项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每项包括的参与者数量有足够的统计学功效Ⅱ证据来自最少一项大的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伴或不伴随机化;或来自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或设计良好的meta分析Ⅲ证据来自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的报告Ⅳ未评级一.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多在5~35岁[3],3岁及72岁均有(均经基因诊断证实[4,5 ])2、临床表现①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②肝症状;③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④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

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

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

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

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1。

广东顺德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汉族此病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华东地区杂合子频率为1/200,患病率不低于1/20万。

1.病因HLD为慢性内源性铜中毒,表现为铜在肝脏大量蓄积,其铜含量可超过正常人的10倍。

患者脑、肾和眼内都可能出现铜的异常蓄积,而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浓度降低。

现已否定了小肠吸收铜过多引起体内铜蓄积的病因学说。

由于HLD患者肝组织内分离出来的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比对照高出10倍,而怀疑MT与铜离子的牢固结合,阻碍了肝内脱辅基铜蓝蛋白与铜的结合。

但动物实验发现,敲除MT基因的小鼠体内铜代谢无明显异常。

据认为,HLD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

球蛋白,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不能与铜形成血浆铜蓝蛋白,在血浆内呈游离状态的铜增加,易进入组织沉积下来,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

另一方面,胆汁中铜排泄障碍,造成铜在肝细胞内大量增加,肝铜达饱和以后铜从肝脏释放至血中,致使血中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的铜含量增加。

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
介绍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量表。

该量表基于Wilson病,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肝脏功能。

通过使用该量表,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疾病的分级。

分级评定指标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使用了以下指标来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1. 黄疸(尤其是黄疸在面部的分布程度)
2. 肝脏疼痛
3. 肝胆道系统受累
4. 肝脏功能异常
5. 心脏功能异常
6. 纵隔和肺的受累程度
每个指标被评分为0到4分,其中0表示没有症状或体征,4表示严重的症状或体征。

分级评定方法
根据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根据以上指标的评分,可以将疾病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0级:总分0-1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较轻。

- 1级:总分2-4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适中。

- 2级:总分5-8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较重。

- 3级:总分9-12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非常重。

应用范围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通过使用该量表,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论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是一个有效的工具,用于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

通过评定不同指标的严重程度,该量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分级,指导治疗决策和患者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该量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评估工具。

论威尔逊(wilson)方程的局限性

论威尔逊(wilson)方程的局限性

论威尔逊(wilson)方程的局限性
威尔逊方程是现代物理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石, 无论是研究微观物理学还是宏
观物理学,都离不开它。

然而,尽管使用威尔逊方程已被广泛应用到理论物理学中,但是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威尔逊方程的随机性使得它无法用于研究一般的运动系统。

由于这种随机性,即使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最后的解决方案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一般的运动系统的研究不能使用威尔逊方程来描述。

其次,威尔逊方程无法真实反映非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

例如,威尔逊方程假定物理系统可以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些物理系统是处于非平衡状态的。

因此,威尔逊方程不能完全反映这种情况。

最后,威尔逊方程求解过程较为复杂,普通的数学方法很难得到准确的解决方案。

通过更高级的数学方法,可以改进威尔逊方程,但是仍然存在某些情况,计算量巨大,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总之,尽管威尔逊方程拥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无法描述everyday’s motion,无法反映非平衡状态和求解复杂度较大等。

未来,物理学家们应联合起来,从不同角度研究威尔逊方程,探究更多的物理规律,改进威尔逊方程,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三、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表现一般出现在12~30岁患者,几乎都同时伴有K-F环。 开始起病轻,但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很快向严重程度发展。早期有腕 部震颤、扮鬼脸、口吃和书写困难等,同时有步态僵直、吞咽困难, 四肢呈波动性强直,表情贫乏和固定,不断流涎,智力尚可。脑电图 为非特异性慢波,无助于诊断。另外,此时CT检查,脑诱发电位都 无特异性表现。MRI对衡量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较CT敏感,但无症 状者常正常,肝功能检查多正常。 • 精神症状:表现为行为异常,躁狂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痴呆。至少有 四方面精神障碍:情感异常、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和认知障碍。有 以上几方面表现时,治疗往往只能部分得到缓解。 • 眼:K-F环位于角膜周围缘的膜后弹力层,呈棕色或绿色,或金黄色, 宽可达2mm,用斜照灯或肉眼即可看到。此色素环与铜颗粒的分布、 密度及大小有关。K-F环几乎总与神经系统症状相伴行,但在无症状 儿童或肝脏受损,特别是伴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可无K-F环。K-F环的 出现有助于诊断,但并不是Wilson病的特征性表现。
三、临床表现
• 关于本病自然病程 理论上分四期: • Ⅰ期:铜在肝细胞质原始聚积直至达饱和状态,临床上无症状; • Ⅱ期:铜从胞质转入溶酶体,部分释放入血。大多数(60%)患者铜的 再分布是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是,如此过程进展快,血 铜突然升高可致溶血,肝内快速再分布可致肝坏死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可能发生肝功能衰竭; • Ⅲ期:肝外组织铜贮积,出现肝硬化、神经、角膜和肾损害,临床有 相应表现,可出现溶血,可死于肝功能衰竭,也可以再度缓解为无症 状;本期表现多样,如肝硬化进展慢、肝外铜贮积慢,患者可多年无 症状,但进展快则临床经过凶险; • Ⅳ期:即络合物长期治疗后的缓解期。
. 5
三、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对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推荐和预后措施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对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推荐和预后措施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对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推荐和预后措施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 Wilson 病 (Wilson disease, WD),是因铜转运 ATP 酶 B(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a,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大量铜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脏器,患者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 环)等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

表 1. 2021 版、2022 版指南简要对比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1)临床表现Wilson 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神经损害、精神异常、肝脏损害、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心肌损害、肌病等。

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不孕或反复流产等(具体临床表现见表2)。

表 2. wilson 病患者各器官系统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角膜 K-F 环:K-F 环为角膜边缘的黄绿色或黄灰色色素环,一般在手电筒侧光照射下肉眼可见,如未见到,需要采用眼科裂隙灯检查明确角膜 K-F 环。

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血清铜蓝蛋白:Wilson 患者一般< 200 mg/L(正常值 200~500 mg/L);24 h 尿铜:Wilson 患者 24 h 尿铜≥ 100 ug(正常人小于 100 ug)。

颅脑 MRI:壳核、尾状核头部、丘脑、中脑、脑桥及小脑 T1 低信号、T2 高信号,少数情况下可出现 T1 高信号或 T1、T2 均低信号。

T2 加权像时,壳核和丘脑容易出现混杂信号,苍白球容易出现低信号,尾状核等其他部位多为高信号。

此外,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及额叶皮质软化灶等。

MRI 病灶可随着治疗逐渐变浅变小。

血尿常规: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减少;尿常规可见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等。

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威尔逊氏病(Wilson 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 3,编码1 个P 型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

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

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

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以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肝豆状核变性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1.本病通常发生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约年龄11岁,以神经症状起病者约平均19岁,少数可迟至成年期。

绝大多数患者先出现神经症状,少数先出现肝脏症状,也有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皮下出血、鼻衄、肾功能损害及精神症状等。

起病缓慢,少数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呈急性发病,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及神经损害症状。

2.本病突出的神经系统表现是锥体外系症状(1)震颤是常见首发症状,自一侧手部开始,先为细小震颤,逐渐变为粗大震颤,随意运动时加重,可呈静止性、意向性或姿势性震颤,往往几种震颤形式合并出现,随病情进展震颤可波及四肢、头部及下颌等;(2)构音障碍也常见,表现讲话声音低沉、含糊或嘶哑,缓慢或断续,严重时发不出声来,是舌、唇、咽、喉和下颌运动减慢所致;流涎及吞咽困难也很常见,是咽喉肌、舌肌及面肌肌强直所致;(3)肌张力障碍累及面部及口腔肌肉时出现“面具脸”、苦笑貌、怪异表情或口面部不自主运动等,累及肢体和躯干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手指运动缓慢、屈曲姿势及变换姿势困难等,步态异常表现起步困难、步履僵硬、拖曳而行,严重者类似帕金森病慌张步态,肢体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等也不少见;(4)可有较广泛神经系统损害,如小脑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及语言障碍,锥体系损害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和假性球麻痹等,下丘脑损害产生肥胖、持续高热及高血压等;(5)20岁前起病者常以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综合征为主,年龄大者常表现震颤、舞蹈样或投掷样动作,症状缓慢发展,可阶段性缓解或加重,亦有进展迅速者。

《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

《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

Wilson病《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或)神经、精神症状,偶可引起急性肝衰竭。

其临床特点:肝脏损害、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升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TP7B基因突变致使ATP7B酶功能下降(铜转运P型ATP酶),使肝细胞溶酶体转运障碍,导致铜由胆汁分泌减少,沉积在肝细胞内,造成肝损害;同时,内质网膜铜转运障碍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减少。

当铜含量超过肝脏对铜的储存能力,或肝细胞损伤导致细胞内铜释放时,血循环中游离铜水平升高,导致肝外铜储积增高,产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抗氧化物质耗损和铜-蛋白多聚体化而发挥细胞毒作用等,引起脑、角膜、肾等全身器官损伤。

一、临床表现对于年龄在3岁至55岁之间、出现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的个体,都应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仅仅根据发病年龄不能排除Wilson病的诊断。

任何伴有不明原因肝脏疾病、神经系统和精神方面异常的患者,都应该被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可疑Wilson病患者应由熟练的诊查者进行凯泽-弗莱舍(K-F)环检查。

K-F环的缺失并不能用于排除Wilson病的诊断,即使在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中。

1.慢性肝炎2.肝硬化3.急生肝衰竭:1)转氨酸酶中度升高(﹤2000U/L),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对较低(﹤40U/L),胆红素升高,ALP/TB﹤2。

其他系统临床表现:肾脏:近端或远端肾小管中毒、肾石症、氨基酸尿、高钙尿、血尿。

骨质疏松。

心肌炎、心律失常。

内分泌系统紊乱。

皮肤:蓝色弧影。

二、诊断性检查诊断性检查项目包括血、尿生化指标、肝脏组织学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及近年来出现的基因序列测定等。

目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评分系统用于辅助诊断,其将主要有利于Wilson病患儿的诊断。

1)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特别低(<50 mg/L或<5 mg/dl),是诊断为Wilson病的有力证据。

AASLD《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2009 中

AASLD《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2009 中

《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最近更新了2008年《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下简称《指南》)。

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指南》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尽描述,旨在指导医生对Wilson病的诊治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并非提供强制性标准。

临床医生应参照《指南》,充分了解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全面考虑具体病情及患者意愿,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

现介绍《指南》中23条推荐意见。

临床表现对于尚未出现神经病学症状的可疑Wilson病患者,应用近年来的诊断学进展,能够更加系统地对其进行评价,其中临床表现主要为K-F环。

对于年龄在3岁至55岁之间、出现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的个体,都应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仅仅根据发病年龄不能排除Wilson病的诊断(Ⅰ类,B级)。

任何伴有不明原因肝脏疾病、神经系统和精神方面异常的患者,都应该被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Ⅰ类,B级)可疑Wilson病患者应由熟练的诊查者进行凯泽-弗莱舍(Kayser-Fleischer,K-F)环检查。

K-F环的缺失并不能用于排除Wilson病的诊断,即使在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中(Ⅰ类,B级)。

诊断性检查诊断性检查项目包括血、尿生化指标、肝脏组织学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及近年来出现的基因序列测定等。

目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评分系统用于辅助诊断,其将主要有利于Wilson病患儿的诊断。

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特别低(<50 mg/L或<5 mg/dl),是诊断为Wilson病的有力证据。

若稍低于正常水平,进一步的检查是有必要的,但血浆铜蓝蛋白在正常范围内,也不能排除此诊断(Ⅰ类,B级)。

对于所有考虑诊断Wilson病的患者,均应测定其24小时尿铜含量(简称:尿铜)。

有症状患者的24小时尿铜通常超过100 μg(1.6 μmol),但如果这项指标超过40 μg(>0.6 μmol或者>600 nmol),则表明可能患Wilson病,须进一步检查(Ⅰ类,B级)。

wilson病诊断标准

wilson病诊断标准

Wilson病即肝豆状核变性,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项:
1.原因不明的急、慢性肝病。

2.年龄在7~8岁以上,出现以锥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

3.Coomb’s试验阴性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4.不明原因的血尿、肾小管功能不全。

5.不明原因的骨关节症状。

若符合以上三项中的任何一项,且有血清铜篮蛋白降低,可确定本病的诊断。

此外,K-F 环阳性、24小时尿铜>100μg、肝铜浓度>250μg干重以上等也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对于出现不明病因肝脏异常的患者,特别是伴有神经系统或精神症状的肝病患者,或者是有一级亲属患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尤其要重点考虑本病可能性。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定义肝豆状核变性,又称 Wilson 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原因致病基因ATP7B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该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ATP酶的功能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多见于5~35岁●临床表现●神经精神表现●多见于10~30岁患者●肌张力障碍●震颤:最常见粗大不规则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易误诊为帕金森病●精神行为异常:可早于肝脏损害和神经症状,常被忽略●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Wilson病患者发生癫痫并不罕见可发生在疾病早期,更易发生在排铜治疗过程中●肝脏损害●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大部分患者在 10~13 岁起病●急性肝炎①不明原因的黄疸、食欲差、恶心、乏力等急性肝炎症状。

②经护肝降酶等治疗可好转。

●暴发性肝衰竭①其中部分患者伴有溶血性贫血,若不治疗,致死率高达95% ②即便经过排铜和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仍可能急剧恶化。

●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缺乏特异性●其他●骨关节病、骨骼畸形、骨质疏松●心肌病、心律失常●角膜K-F环、向日葵样白内障●皮肤黝黑●溶血性贫血等铜离子蓄积在其他系统亦表现出相应的功能异常或损害。

●症状前个体●常规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无症状且行 ATP7B 基因筛查确诊●意外发现角膜K‐F环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Wilson 病先证者的无症状同胞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辅助检查●角膜K‐F环●角膜边缘的黄绿色或黄灰色色素环●7岁以下患者一般无法检出●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血清铜蓝蛋白●检测方法:①酶学方法:复杂且昂贵②免疫比浊法●正常值:200~500mg/L●铜蓝蛋白 <80 mg/L 是诊断Wilson 病的强烈证据●若铜蓝蛋白<120 mg/L 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行 ATP7B 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妊娠期、接受雌激素治疗、出生后至2岁婴幼儿、20%以上的 ATP7B基因杂合致病变异携带者,以及慢性肝病、重症肝炎、慢性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的铜蓝蛋白亦可低于200 mg/L,在临床上需进行鉴别●24h尿铜●检测方法: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②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正常值:在规范的 24 h 尿液收集及正常肌酐清除率的前提下,正常人 24 h尿铜<100 μg●Wilson 病患者24 h 尿铜≥100 μg●不明原因肝酶增高的儿童24h尿铜≥40 μg,需进行 ATP7B基因检测明确诊断●血清铜:不推荐●肝铜量●有创检查,不推荐●正常值<40~55 μg/g(肝脏干重)●Wilson病患者>250 μg/g(肝脏干重)●血尿常规●肝脾检查●肝功能: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或)白蛋白降低●肝脾B超:常显示肝实质光点增粗、回声增强甚至结节状改变;部分患者脾脏肿大。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管理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管理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管理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一、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解读 (1)二、肝硬化腹水管理BAVENO VII共识解读 (3)三、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诊治进展 (5)四、肝硬化少见并发症的诊治 (7)五、肝硬化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 (9)六、肝硬化诊治指南解读 (10)七、肝硬化失代偿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临床治疗进展 (12)八、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诊治 (14)九、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进展 (16)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肾损伤及肝肾综合征 (18)十一、肝硬化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20)十二、肝硬化临床诊疗进展 (22)十三、治疗肝硬化腹水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4)十四、肝硬化并发症-腹水 (25)十五、肝硬化 (27)十六、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9)一、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解读1.肝硬化分期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1a期:临床无显著门静脉高压,无消化道静脉曲张B.2期:期临床有显著门静脉高压,但无消化道静脉曲张C.3期:有腹水,无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伴或不伴消化道静脉曲张D.4期:有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伴或不伴腹水或肝性脑病E.5期:≥两个失代偿事件参考答案:B2.关于国外指南将肝硬化分期描述错误的是()A.国外指南将肝硬化分为5期B.代偿期(1.2期)C.失代偿期(3、4、5期)D.晚期失代偿(6期)E.5期和6期年病死率高达88%参考答案:A2.()是评价门静脉高压症的金标准A.胃镜检查B.HVPGC.B超D.核磁E.肠镜检查参考答案:B3.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HVPG>5mmHg存在门脉高压B.HVPG>10mmHg可发生静脉曲张C.HVPG>12mmHg可发生腹水、EVBD.HVPG>20mmHg提示预后不良E.肝硬化患者临床一般都采用有创HVPG检测参考答案:E4.门静脉血栓形成Yerdel分级错误的是()A.1级:累及门静脉,未累及SMV,阻塞门脉直径<50%B.2级:累及门静脉,轻微累及SMV,阻塞门脉直径>50%C.3级:完全阻塞门静脉,伴近端SMV血栓,远端通畅D.4级:门静脉、SMV全程完全阻塞E.5级:门静脉、SMV全程完全阻塞参考答案:E二、肝硬化腹水管理BAVENO VII共识解读1.SBP腹水最常见病原菌()A.大肠埃希菌B.厌氧菌C.肺炎克雷伯菌D.阴沟肠杆菌E.铜绿假单胞菌参考答案:A2.肝硬化晚期失代偿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难治性腹水B.持续性脑病或黄疸C.感染D.肾脏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E.仅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参考答案:E3.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HVPG>5mmHg存在门脉高压B.HVPG>10mmHg可发生静脉曲张C.HVPG>12mmHg可发生腹水、EVBD.HVPG>20mmHg提示预后不良E.肝硬化患者临床一般都采用有创HVPG检测参考答案:E4.影响患者肝脏相关死亡风险的因素不包括()A.SMT+HA治疗B.年龄C.性别D.病毒致肝硬化E.Child-Pugh评分参考答案:C5.肝硬化分期描述错误的是()A.Stage1:有胃食管静脉曲张B.Stage2:有静脉曲张无出血C.Stage3:仅有静脉曲张出血D.Stage4:仅有单一非出血性事件,主要为腹水E.Stage5:≥两个失代偿事件参考答案:A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诊治进展2.下列关于WD描述错误的是()A.WD可用药物治疗B.WD治疗原则:尽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C.病情严重是抗铜治疗禁忌症D.必须定期监测疗效、副反应和依从性E.一般经过6-12月初始治疗,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趋于稳定后,进入维持治疗参考答案:C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大于1岁血清铜蓝蛋白降低WD诊断价值增高B.新生儿铜蓝蛋白低WD诊断价值高C.新生儿铜蓝蛋白高WD诊断价值高D.所有WD患者都有铜蓝蛋白降低E.所有WD患者都有铜蓝蛋白升高参考答案:A4.下列关于WD指南推荐意见描述错误的是()A.血清铜蓝蛋白<100mg/L,应高度怀疑WDB.铜蓝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不能排除WDC.血清铜蓝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不能排除WDD.对于有临床症状患者,基础24h尿铜>100μg对诊断WD非常有价值E.24h尿铜>40μg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和儿童患者,但特异度较低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WD指南推荐意见描述错误的是()A.WD确诊后即应开始抗铜治疗,并终生维持治疗B.无症状或进入维持治疗的患者可用螯合剂或锌剂治疗C.有症状者初始治疗应包括螯合剂D.WD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清铜、铜蓝蛋白、24h尿铜等变化E.锌剂治疗的患者,尿铜>75μg/24h为宜参考答案:E6.下列关于WD指南推荐意见描述错误的是()A.病情稳定的WD患者妊娠是不安全的,大多数妊娠后流产B.抗铜治疗有效的WD患者成功妊娠的概率比未经治疗的WD患者高C.妊娠期应继续抗铜治疗,孕早期及分娩前3个月可减少D-青霉胺剂量D.对无症状的WD患者,应早期给予抗铜治疗E.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无应答者或不耐受者应接受肝移植评估参考答案:A三、肝硬化少见并发症的诊治1.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A.获得性肝脑变性B.腹水C.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D.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肝性脑病参考答案:A2.肝硬化骨质疏松患者应遵循的建议不包括()A.低蛋白饮食B.戒酒C.适当运动D.补充钙剂E.避免摄入过多钠参考答案:A3.典型肝肺综合征时会发生()A.心内右向左分流B.肺内右向左分流C.心内左向右分流D.肺内左向右分流E.肝内分类参考答案:B4.肝肺综合征的主要治疗()A.氧疗B.抗感染C.利尿D.强心E.扩血管参考答案:A5.肝硬化的少见并发症不包括()A.腹水B.肝性脊髓病C.获得性肝脑变性D.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E.肝肺综合征参考答案:A四、肝硬化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1.对氟康唑天然不敏感或耐药的是()A.曲霉菌B.白念珠菌C.隐球菌D.近平滑念珠菌E.热带念珠菌参考答案:A2.GM实验阳性提示以下哪种真菌的感染()A.念珠菌B.曲霉菌C.毛霉菌D.隐球菌E.球孢子菌参考答案:B3.晕轮征最常见于以下哪种真菌的感染()A.念珠菌B.曲霉菌C.毛霉菌D.隐球菌E.球孢子菌参考答案:B4.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的是()A.氟康唑B.伊曲康唑C.伏立康唑D.米卡芬净E.艾莎康唑参考答案:D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的是()A.氟康唑B.伊曲康唑C.伏立康唑D.阿尼芬净E.艾莎康唑参考答案:D五、肝硬化诊治指南解读1.顽固性腹水不推荐使用()A.利尿药B.白蛋白C.多巴胺D.缩血管活性药参考答案:C2.急性PVT指血栓形成()个月内,可表现腹痛、急性门脉高压综合征A.1B.2C.3D.6E.12参考答案:D3.HRS可应用特利加压素(1mg/4-6h)联合人血白蛋白(20-40g/d),疗程()天,有效复发可重复应用A.1-3B.3-7C.7-14D.14-20E.30参考答案:C4.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不正确的是()A.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的标准(A,1)B.内镜提示食管胃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B,1)C.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脉高压(B,1)D.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需符合以下4条中2条:①PLT<100×109/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等;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7天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2(B,1)参考答案:B5.胃静脉曲张治疗方法是()A.药物治疗(NSBBs)B.内镜治疗(EVL、组织胶注射)C.门体分流(TIPS)D.栓塞(BRTO)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六、肝硬化失代偿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临床治疗进展1.EVB首选治疗方案是()A.药物治疗B.内镜治疗C.三腔二囊管D.TIPSE.外科手术参考答案:A2.HVPG>()mmHg可发生静脉曲张A.3B.5C.10D.12E.20参考答案:C3.出血()小时进行内镜检查是诊断EVB的可靠方法A.30-36B.36-40C.40-48D.12-24E.6-12参考答案:D4.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停止()天后,应进行二级预防,使用NSBB(A,1)或卡维地洛(B,1)A.5-7B.3-5C.1-2D.14E.15-20参考答案:A5.评价胃食管静脉曲张的金标准()A.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B.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C.腹部超声D.胃肠造影剂显影E.血管超声参考答案:A七、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诊治1.乳果糖可有效改善HE/MHE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wilson病即肝⾖状核变性肝⾖状核变性,常染⾊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是⼀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膜⾊素环K-F环。

本病导致铜代谢障碍。

简介肝⾖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称威尔逊⽒病、wilson病,常染⾊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先报道和描述,是⼀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膜⾊素环K-F环。

病因本病铜代谢障碍的具体表现有:⾎清总铜量和铜蓝蛋⽩减少⽽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膜、肾等处为明显。

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致病。

机制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物酶的合成。

正常⼈从肠道吸收⼊⾎的铜⼤部分先与⽩蛋⽩疏松结合,然后进⼊肝细胞。

在肝细胞中,铜经P型铜转运ATP酶转运到Golgi体,再与α2球蛋⽩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然后分泌到⾎液中。

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铜蓝蛋⽩上。

70%的铜蓝蛋⽩存在于⾎浆中,其余部分存在组织中。

多余的铜主要以铜蓝蛋⽩的形式从胆汁排出体外。

此病患者由于P型铜转运ATP酶缺陷,造成肝细胞不能将铜转运到Golgi体合成铜蓝蛋⽩,过量铜在肝细胞聚集造成肝细胞坏死,其所含的铜进⼊⾎液,然后沉积在脑、肾、⾓膜等肝外组织⽽致病。

症状本病⼤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

⼀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

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强直性增⾼,运动缓慢,⾯具样脸,语⾔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最近更新了2008年《威尔逊(Wilson)病诊治指南》(下简称《指南》)。

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指南》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尽描述,旨在指导医生对Wilson病的诊治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并非提供强制性标准。

临床医生应参照《指南》,充分了解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全面考虑具体病情及患者意愿,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

现介绍《指南》中23条推荐意见。

临床表现
对于尚未出现神经病学症状的可疑Wilson病患者,应用近年来的诊断学进展,能够更加系统地对其进行评价,其中临床表现主要为K-F环。

对于年龄在3岁至55岁之间、出现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的个体,都应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仅仅根据发病年龄不能排除Wilson病的诊断(Ⅰ类,B级)。

任何伴有不明原因肝脏疾病、神经系统和精神方面异常的患者,都应该被考虑可能患有Wilson病。

(Ⅰ类,B级)
可疑Wilson病患者应由熟练的诊查者进行凯泽-弗莱舍(Kayser-Fleischer,K-F)环检查。

K-F环的缺失并不能用于排除Wilson病的诊断,即使在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中(Ⅰ类,B级)。

诊断性检查
诊断性检查项目包括血、尿生化指标、肝脏组织学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及近年来出现的基因序列测定等。

目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评分系统用于辅助诊断,其将主要有利于Wilson病患儿的诊断。

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特别低(<50 mg/L或<5 mg/dl),是诊断为Wilson病的有力证据。

若稍低于正常水平,进一步的检查是有必要的,但血浆铜蓝蛋白在正常范围内,也不能排除此诊断(Ⅰ类,B级)。

对于所有考虑诊断Wilson病的患者,均应测定其24小时尿铜含量(简称:尿铜)。

有症状患者的24小时尿铜通常超过100 μg(1.6 μmol),但如果这项指标超过40 μg(>0.6 μmol或者>600 nmol),则表明可能患Wilson病,须进一步检查(Ⅰ类,B级)。

对于有症状但基础尿铜<100 μg/24h(1.6 μmol/24h)的儿童,青霉胺试验可提供诊断Wilson病的进一步依据。

在青霉胺评价试验中,开始及12小时均给予患者500 mg左旋青霉胺,随后收集24小时尿液,如果尿铜超过1600 μg/24h(>25 μmol/24h),即可诊断Wilson病。

这一试验在成人中的评价效果并未得到证实(Ⅰ类,B级)。

肝组织铜含量(简称:肝铜)超过250 μg /g干重可作为诊断Wilson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及年轻患者,可建议其接受肝铜测定。

对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如果肝铜含量正常(<40~50 μg/g干重),可排除Wilson病的可能。

如果Wilson病患者伴有活动性肝病或其他症状,肝铜含量为40~50 μg /g 干重,需要进一步检查(Ⅰ类,B级)。

神经系统的评估和头颅影像学检查最好选用磁共振成像(MRI),应在Wilson 病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

这项检查结果可作为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Wilson病患者的部分病情评估指标(Ⅰ类,C级)。

当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明确诊断时,可进行完整基因序列测定的基因突变分析。

如果条件允许,Wilson病患者的直系亲属要接受基因学诊断分析或特异性检查,以检测已知的基因突变。

检测结果应由临床基因学家进行解释说明(Ⅰ类,B级)。

对于有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表现的儿童患者,应进行Wilson病的相关系列检查(Ⅰ类,B级)。

当成人患者表现出非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症状,或对标准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考虑Wilson病的可能(Ⅰ类,C级)。

当患者被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异议,或具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改变时,应考虑Wilson病的可能(Ⅱb类,C级)。

任何患者表现出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状,伴有血管内溶血库姆斯(Coombs)试验阴性、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及碱性磷酸酶与胆红素的比例小于2,则应被怀疑患有Wilson病(Ⅰ类,B级)。

新近诊断为Wilson病患者的直系亲属必须接受该病的筛查,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和肝脏合成功能的生化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浆铜蓝蛋白,裂隙灯检查以查K-F环、24小时尿液检测。

如条件允许,还应进行
基因型和单倍体检测(Ⅰ类,A级)。

治疗
一般来说,拟定治疗方案主要依据是否已确诊或是否存在提示进展性炎症损伤的实验室或组织学检查结果等具体情况。

对有症状患者的初期治疗为给予螯合剂(青霉胺或曲恩汀)曲恩汀的耐受性良好(Ⅰ类, B级)。

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摄入含铜量高的食物和水,如贝类、干果、巧克力、蘑菇和动物内脏(Ⅰ类,C级)。

对还没有症状的患者或具有症状并正在维持治疗的患者,可用螯合剂或锌。

曲恩汀的耐受性良好(Ⅰ类,B级)。

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Wilson病患者,应立即接受肝移植治疗(Ⅰ类,B级)。

经螯合剂治疗无效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迅速接受准备进行肝移植的病情评估(Ⅰ类,B级)。

处于妊娠期的Wilson病患者应继续接受治疗,但应适当减少青霉胺和曲恩汀的用量(Ⅰ类,C级)。

除非进行肝移植治疗,其他治疗方案都应终身进行且不能中断。

(Ⅰ类,B 级)
治疗目标和监测
监测的目的在于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改善,及时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常规监测指标包括血清铜、血浆铜蓝蛋白、肝脏生化指标、国际标准化比率、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特别是接受螯合剂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不管患者接受螯合剂治疗的时间多长,都应该定期检测全血细胞计数和尿常规(Ⅰ类,C级)。

在药物治疗期间,应该每年检测24小时尿铜含量,如果患者出现药物反应或者药物治疗的用量有所调整,就应更经常地检测尿铜。

同时,还应检测非铜蓝蛋白结合的血清铜含量,因为未坚持治疗的患者非铜蓝蛋白结合的血清铜含量往往升高,而过度治疗可导致其降低(Ⅰ类,C级)。

图1 疑为Wilson病的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检查流程图
摘译自Hepatology 2008,47(6):2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