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3.2《平均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教材简析: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
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
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
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易考点: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生的合作意 识。 2.讨论法
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
5.公布结果:现在我可以公正地宣布哪一组获胜了吧!
估计、说理、
师总结: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帮助我们解决
验证体验学
当人数不同时,如何公平比较的难题。
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 实际,体 会数学与 生活的紧 密性。 并通过估 计感知平 均数的取 值范围
三、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联系生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课件出示
三( 1)班第一小队 6 个人的身高分别是: 145 厘米、 131 厘米、 138
厘米、 135 厘米、 133 厘米、 126 厘米
( 1) 你估计一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小“以目标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设计人:
课题
教材 简析
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 全一样,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用平均数表 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①( 39+ 87)÷ 2=63(万张)
②( 39+ 87)÷ 3=42 (万张)
( 2)光明印刷车间,第一天印 39 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 22 万张,
下午印 23 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只列式不计算)
①( 39+ 22+ 23)÷ 2=42(万张)
②( 39+ 22+ 23)÷ 3=28(万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
平均数课前思考: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师生教学的文本,教师要善于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数学课程的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从统计男队和女队拍球的个数引入平均数,在交流、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特别是上述片断的设计,对于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然后自主归纳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使数学课从学生最熟悉的活动出发,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素材,来研究数学的知识,探究数学规律。
通过对教材的改编与加工,使数学素材充满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其主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课堂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而带来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是学生对知识自主的探究。
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明晰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
人教新课标数学下册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李海【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4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每人6 颗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师:数一数你们每人都得到了几颗糖啊,(学生数)请每个四人小组长在纸上记下每人得到糖的颗数,(组长记录)记录好的组长请来汇报一下你们所获得糖数的情况(四人小组汇报每人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人得到的糖数不同)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糖数相等?发挥你们四人小组集体的智慧吧,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请组长记录下你们讨论出来的好办法。
师:在讨论之前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认为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或同学,你们讨论完毕了。
(四人小组讨论,并推选一个代表发言)二、汇报交流,探索新知学生汇报:先说说每人所拥有的卡数,再说方法方法一:个数相加除以人数(板书算式)师:你们为什么这么计算?(总数除以份数)方法二:移多补少(学生汇报)(板书移的数据)师:通过汇报你们能说出同学们用了几种办法吗?移动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移——怎么移的(板书:移多补少)计算又是怎么算的呢?(板书:总数÷份数)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移多补少和总数÷份数的方法,都得到了相等数量的礼物,每人几颗糖啊(6颗),这个相等数量6我们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就叫它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你们很能干,刚才通过你们集体的智慧已经知道了我们全班平均每位同学都有6颗糖。
那我们全班39名同学,你知道古荡小学的同学们一共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糖吗?(234)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师:你们很棒,根据全班平均每人6颗糖,从而推算出全班一共有234颗糖。
详细解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
本次教案设计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主题为数学平均数,在课程进行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以下是本次教案的详细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在生活中进行计算。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平均值,可以通过将这组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的个数计算得出。
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这组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的个数即可得到这组数的平均数,比如说:10, 11, 12, 13, 14,这组数的平均数就是(10+11+12+13+14)÷5=12。
3.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平均数的好处,比如说:小明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成绩分别是84、89、92、95、91,那么他这一周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答案是(84+89+92+95+91)÷5=90.2分。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是什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进行讲述和引入。
2.讲解采用板书、幻灯片等形式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练习教师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在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然后进行比对答案,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拓展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5.结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采用课上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估,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五、教学材料1.平均数知识点讲解PPT2.练习题3.生活中的例子六、教学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调整讲解内容难度,并采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平均数的好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平均数教学内容:平均数例1、2(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篮球,秒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3)学生计算结果 (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在设计前,我首先收集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玩的套圈成绩,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
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课前小研究》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
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知识概述•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特征:平均数往往不是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但它肯定在这组数的中间位置。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求解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够很好地将平均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运算求解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2.归纳法:综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特征、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3.练习法:提供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平均数。
2.教师归纳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并讲解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3.教师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求解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求解方法和答案。
5.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特征•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七、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自主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理解深入。
3.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归纳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案名称: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学生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铅笔、作为数据的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水果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水果的平均数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进一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记录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Step 2: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1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和一袋苹果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3.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卡片给每个小组。
2.每个小组将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出总和,并将总和除以卡片的数量,计算出平均数。
3.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核对计算结果,确保没有错误。
4.部分小组上台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若干个学生上台展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和结果。
2.全班师生一起讨论和纠正,确保所有学生正确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一周的午餐消费额度,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问题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计划、课件、黑板、教辅资料等。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练习册、笔、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组数据:12,15,18,20,232.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其中有什么规律。
二、引入新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这组数据的规律是什么,即这组数据都比前一个数大32.教师给出规律之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这组数据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三、呈现新知(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分别计算每个数的和,然后将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出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自己计算平均数。
2.随机抽取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与教师和全班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平均数的求法,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2.学生在课后小结中,总结他们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巩固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学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计算数据之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以及计算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在数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导入新课的方式和引入新知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
平均数一、说教材“求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中的第2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新大纲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结合新大纲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杯子中水面高度的观察探究,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借助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求平均数的问题。
(2)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情趣,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得到发展。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合理、灵活、正确地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新大纲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本课我准备事先准备好如下实验器材:1个大杯、4个同样大小标好刻度的小杯和适量的水,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新大纲又指出: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平均数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总数份数=52÷3 =13(个)平均数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人教新课标)春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doc
平均数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知道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r教学准备课件、矿泉水瓶图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熊兄弟俩分苹果,哥哥分6个,弟弟分4个,弟弟有些不乐意,你有什么办法讣兄弟俩分的苹果一样多吗?是多少?小结:现在兄弟俩都有5个苹果了,这个5是它们的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我们一起來看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你们有信心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今天的任务吗?三、自主探究、小组交流1•出示自学指导认真观察42页例1,思考下面的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四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变得同样多吗?(3)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4)怎样列式计算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小小要求: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小声交流,组长分配好展示任务。
②小组展示声音要响亮,表达要清楚,其他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评价。
四、小组展示,小结:学生说老师板书(1)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2)当学生汇报完后,老师进行小结:刚才XX组真棒,他们通过移、补的方法让四人收集矿泉水瓶变得一样多。
我们一起再借助课件看一下。
(说小红拿1瓶给小兰,小明拿2瓶给小亮。
),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儿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他们的平均数,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形象的取名为:移多补少法。
除了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列算式求,先求出儿个数的总数后,再平均分。
五、小组讨论、反馈提升1.比较平均数13与他们四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13个是他们每人收集到的矿泉①(22+38) 一 2 ②(22+38) =3(2) 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 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刘阳 刘 正 浩 刘文 祖蒋璐 李英 泽 宋子 官 94100 85 100 91 90蓝天组5人得分情况:夏婕郭睿 王自 乐 易礼 彤 杨柯 | 99 99 83 100 100七、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
平均数【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里所讲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求平均数的方法,着重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素质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力教学点: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引导,学习例1。
1、第42页例1的情景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
2、嵌入数学问题:(1)“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所有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2)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所有的矿泉水瓶有几个,然后再平均分。
(3)计算平均数(14+12+11+15)÷4=52÷4=13(个)(4)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总数量=平均数二、合作、指导,学习例2。
1、结合要求观察统计表,获取必须得信息;2、合作完成“平均身高”,解决问题。
3、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成果、加强理解。
1、求平均数的方法你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吗?它有什么意义?2、完成练习十一。
四、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德育教学点】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P42页例1及练习十一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理解统计的意义。
(2)通过求平均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统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计算与统计的能力。
X|k |B| 1 . c| O |m
教学重点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统计过程中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具使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有4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几个苹果?
2、每个小朋友平均每天收集4个空矿泉水瓶,10个小朋友一天共收集多少个空矿泉水瓶?(二)板书课题:求平均数(1)
(三)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2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例1中共有几位小朋友在收集矿泉水瓶?分别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求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平均每个小朋友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4、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二)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16+17+16+19)÷4 (20+22+24)÷3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小组或教师讲解。
)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汇报解题思路,教师及时板书。
四、达标训练
四川汶川地震后,三年级全体学生向灾区捐款,三(1)班捐款138元,三(2)班捐款117元,三(3)班捐款96元,三(4)班捐款125元,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根据下面两个统计表回答问题
四所小学植树情况统计表(单位:棵)
1
2、英才小学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44页练习十一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
教学反思:
3.2 平均数(2)
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例2,P45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具使用
小黑板。
一、目标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揭示课题:平均数(2)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3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同学们猜一猜:穿兰色衣服的是什么队,穿黄色衣服的是什么队?
2、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两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人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43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
(1)穿兰色衣服的是()队,穿黄色衣服的是()队。
(2)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是(),开心队的总体身高是()。
(3)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是(),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是(),()队的平均身高高。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同时教师板书两队的相关情况
总体身高人数平均身高
欢乐队
开心队
4、总结:①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②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饮食,才能使身体更强壮。
四、达标训练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2、做课本练习十一第4题。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课本练习十一第5题。
(二)堂清反馈:
布置作业
练习册27页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2)
教学反思:
总体身高÷人数= 平均身高欢乐队
开心队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