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血液检验复习指导:凝血酶原片段P1+2测定(PF1+2)简介

合集下载

凝血酶原ii基因

凝血酶原ii基因

凝血酶原II基因1. 引言凝血是人体维持血液正常状态的重要过程之一。

当血管受损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来形成血栓,防止过多的出血。

凝血酶原II基因(F2基因)是参与凝血反应的关键基因之一。

本篇文章将对凝血酶原II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突变进行详细介绍。

2. 凝血酶原II基因的结构凝血酶原II基因位于人类基因组的第11号染色体上,编码凝血酶原II蛋白。

该基因由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组成,总长度约为27千碱基对。

凝血酶原II蛋白由6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凝血酶原I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了一些调控元件,如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启动子启动位点。

这些元件对凝血酶原II基因的转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3. 凝血酶原II基因的功能凝血酶原II蛋白是凝血酶的前体,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凝血酶是一种酶,能够将凝血酶原转化为活性的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加速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形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

凝血酶原II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栓形成倾向性增加或出血倾向性增加。

凝血酶原II基因的突变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等。

4. 凝血酶原II基因突变与疾病凝血酶原II基因的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最常见的突变型是凝血酶原II基因G20210A突变。

这种突变会导致凝血酶原II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异常,使得凝血酶原II蛋白的水平升高。

高水平的凝血酶原II蛋白会导致血栓形成倾向性增加,增加患者患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除了G20210A突变外,凝血酶原II基因的其他突变也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凝血酶原II基因的缺失突变可能导致凝血酶原II蛋白的合成受阻,从而导致出血倾向性增加。

5. 凝血酶原II基因检测凝血酶原II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凝血酶原II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凝血酶原II基因的突变,为个体化的疾病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血液学检验34第七章-第3节-凝血因子检验

血液学检验34第七章-第3节-凝血因子检验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应用评价】 1. PT是常用的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2. ISI与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985年ICSH发布了在口 服抗凝剂监测中,推荐使用INR报告PT结果的文件。 计算公式: INR=(患者PT值/健康人平均PT值)ISI 3. 正常对照值
【实验原理】 待测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加入兔抗人FPA
抗体与血浆中FPA结合,剩余的未结合抗体加入包 被有FPA的酶标反应板中,再加入酶标羊抗兔IgG, 并经酶催化底物显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血浆中FPA 含量呈负相关。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十、 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检测
(二)血浆纤维蛋白肽A 【参考区间】 男性(不吸烟) 1.22~2.44μg/L 女性(不吸烟、未服避孕药) 1.2~3.28μg/L 【临床意义】 增高对DIC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是早期或疑难 DIC病例的诊断试验之一,也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 性疾病。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单AP击TT此原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三单、击活化此部处分编凝辑血活母酶版时标间题测定样式
【参考区间】 25~35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①血友病甲、乙,FⅪ缺乏症,部分血管
性血友病;②FⅠ、FⅡ、FⅤ、FX严重缺乏; ③原发 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④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八、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
【临床意义】⒈ 血友病 ⒉ 血管性血友病 3. FⅪ、 FⅫ先天性缺陷 4. 肝脏疾病 ⒌ 血液高凝状态与血 栓性疾病 ⒍ 浓缩因子制剂治疗的监测 【应用评价】直接检测FⅧ、FⅨ、FⅪ、FⅫ的促凝活 性是较为理想和直观的试验方法,同时也是血友病评 价和分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凝血功能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凝血因子激活并形成凝块的过程。

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血液中凝血酶原、促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活化时间以及维生素K等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凝血酶原试剂(如Thromboplastin校正时间或Quick试剂)混合,观察加入酵素后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在12-14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纤维蛋白原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混合,再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在25-35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测定可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

四、血小板凝集功能血小板凝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指标,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试验(例如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的聚集能力。

异常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构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对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测定可通过免疫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过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血液凝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诊断凝血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凝血检验的相关内容,包括常用的凝血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

一、血液凝血指标的介绍血液凝血指标是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的参数,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指标及其参考范围:1. 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外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参考范围为11-14秒。

延长的PT可能表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内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VIII、IX、X、XI、XII和前凝血酶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参考范围为25-36秒。

延长的APTT可能表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或者使用了抗凝药物。

3.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的形成的物质,它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参考范围为2-4 g/L。

增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表明炎症、肿瘤或失血等情况。

二、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凝血法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1. 常规凝血法常规凝血法是一种传统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特殊试剂盒和仪器进行操作,要求手动实验操作技巧高,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2.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凝血指标。

这种方法不需要手动操作,只需要将样本放入仪器中即可自动完成分析过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三、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凝血异常及其可能的解释:1. PT延长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异常。

凝血检测的方法

凝血检测的方法

凝血检测的方法
凝血检测可是很重要的呢,它能帮医生了解咱身体凝血方面的状况。

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叫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

这就像是给血液里的凝血因子来一场小测试。

医生会从咱们身体里抽点血,然后把血放到特殊的试剂里。

这个试剂就像个小舞台,凝血因子们要在这上面表演凝血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们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步骤,让血液在合适的时间凝固起来。

如果这个时间变长或者变短了,那就可能是身体在给我们发信号啦,也许是肝脏有问题,或者是吃了某些影响凝血的药物。

还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呢。

这个检测也特别有趣,它主要是用来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同样是抽血,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就好像是在探索血液内部的小秘密一样。

如果APTT的值不正常,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者有抑制物存在,就像凝血因子这个小团队里有人偷懒或者有外来的小捣乱鬼。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也不能少呀。

纤维蛋白原可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小助手”呢。

检测它的含量,就知道这个小助手的数量够不够啦。

如果纤维蛋白原太少,那血液就不容易凝固,可能会有出血的风险;要是太多呢,又可能会让血液太容易凝固,产生血栓的风险就增加了。

另外,凝血酶时间(TT)检测也在凝血检测的大家庭里。

它主要是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这个过程是否顺利。

如果TT延长,那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有一些药物、物质在干扰这个过程。

凝血常规指标R1

凝血常规指标R1
血酶原活动度(PTA)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时间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血浆凝血酶时间比值 D-二聚体检测
参考范围
70 ~ 120 9.4 ~ 15.4 0.85 ~ 1.5 31.5 ~ 43.5 2~4 14 ~ 21 0 ~ 0.6
危急值回报
≤ 8 s, ≥ 30 s > 2.9 ≤20 s, ≥80 s ≤1 g/l, ≥8 g/l
≥ 1 mg/l
讨论
肺栓塞融栓时,应用华法林需要关注什么指标? 指标变化趋势对高凝状态的提示:
时间缩短:
1.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指标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 的最后阶段,可溶性FIB与凝血酶作用形成不可溶性纤维 蛋白,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浆中FIB的含量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和、癌肿、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 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促红 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 成。 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 肝脏疾病。机体出现出血征象
凝血常规各项指标含义说明


指标意义
低指标
讨论
高指标
危机值
凝血过程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机体在遭受血管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凝血功能指标是一系列血液凝血的生化参数和指标,通过测定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诊断与评估血液病理学和凝血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机体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估肝脏功能以及检测血液凝血因子的异常。

正常值为12~14秒。

当PT延长时,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如血友病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机体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一般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相关疾病。

正常值为25~40秒。

当APTT延长时,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异常或抗凝血药物的使用。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的标准化指标,常用于评估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

正常值为0.8~1.2、当INR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存在出血风险。

纤维蛋白原(FIB)是促进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的关键凝血因子,是评估机体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一个指标。

正常值在2~4g/L。

当FIB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存在出血风险。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在150~400×10^9/L。

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T)、降解纤维蛋白产物(D-dimer)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使用、疾病的存在等,因此在解读凝血功能指标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对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起到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μ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易出血的症状。

2.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血液从离体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为8-15分钟。

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能力下降。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

PT测试结果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秒。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校准的指标,用于标准化PT结果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INR范围通常为0.8-1.2,但在抗凝治疗中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范围。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V、VIII、IX、X、XI和XII的活性。

正常的APTT范围通常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6.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2-4g/L。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根据以上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其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中,如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深入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抑制物检测或其他血小板功能评估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需要考虑,因为一些药物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结果。

凝血因子II活性测定简介

凝血因子II活性测定简介

凝血因子II活性测定简介【预期用途】在临床上用于检测人血浆中凝血因子II的活性。

【检验原理】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系统任一凝血因子的缺乏都可导致凝血活酶时间(PT)延长。

乏因子血浆能用于确诊某种因子的缺乏,以及测定病人血浆某种因子的缺乏和缺乏程度。

将不同乏因子血浆和病人血浆混合,测定凝血活酶时间,结果用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血浆,或正常血浆和乏因子血浆混合物制备的参考曲线来表示。

缺乏某种特定因子的病人血浆不能用相应的乏因子血浆来补偿,因此导致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将乏II因子血浆和稀释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酶一起孵育,可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

记录从加凝血酶原酶到血块形成所需时间。

【主要组成成份】乏II因子血浆是一种冻干的人血浆制品,残留因子II的活性≤1%,乏因子血浆采用免疫吸附法从正常血浆中制备,不含因子II抗原。

纤维蛋白原含量至少为1g/L,其它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因子活性比正常高40%。

血浆中含有稳定剂甘露醇(20g/L)。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1.贮存及稳定性未开瓶的乏因子血浆应置+2℃~+8℃保存,24个月。

2.复溶后的稳定性15℃~25℃,开瓶8小时≤-20℃4周复溶后的乏因子血浆可以冷冻和解冻一次而不降低凝血活性。

但必须尽快将血浆放在密封容器中冷冻,解冻时必须在37℃环境,10分钟内完成。

解冻后血浆在15℃~25℃可放置2小时。

【样本要求】为了获取血浆,将1份柠檬酸钠溶液(0.11 mol/1)和9份静脉血小心混匀,避免产生气泡。

立即以1500×g室温离心,至少15分钟。

样本的稳定性:15℃-25℃3小时≤-20℃4周≤-20℃储存血浆须在37℃条件下10min内融化,2h内完成测试。

【检验方法】1.建立参考曲线取标准血浆或至少10位健康供血者的新鲜柠檬酸抗凝血浆,用咪唑缓冲液或巴比妥醋酸盐缓冲液,按下图所示稀释,按下述“规程”测定凝血时间。

稀释咪唑缓冲液标准血浆正常值%若需要,可制备其他稀释度。

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人凝血酶原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自从其首次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是一小段多肽链,在活化和病理生理条件下表现出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对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进行解释说明,并对其结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引言、解释说明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概述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的研究进展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对该主题的背景知识和概述性介绍。

接下来,在解释说明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然后,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回顾该领域内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现与命名、生理与病理角色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并强调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知识,并介绍该领域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通过阐明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并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和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旨在激发读者对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及其潜在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 解释说明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2.1 定义与背景: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Factor 2)是指凝血系统中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它是人体内产生最重要的凝血蛋白质之一。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酶切变为活性形式,即凝血酶。

这个过程是凝血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2.2 结构与组成:人凝血酶原前体片段f2是由特定顺序的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

它包括一串序列特定的氨基末端区域,这个区域可以被其他蛋白质识别并参与反应。

人凝血因子检验方法

人凝血因子检验方法

人凝血因子检验方法引言人凝血因子是一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凝血因子检验是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人凝血因子检验的方法,包括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新兴的分子诊断技术。

1. 凝血因子简介人体内共有13种已知的凝血因子,它们按照其参与凝血反应的顺序被编号为Ⅰ至ⅩⅢ。

这些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复杂而精确的平衡系统,以维持正常的止血和溶栓过程。

2. 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2.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该测试使用钠柠檬酸抗凝剂处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添加磷酸钙和组织因子来启动凝血反应。

通过计算患者样本中形成凝块所需时间来确定PT值。

2.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该测试使用钠柠檬酸抗凝剂处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添加磷酸钙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来启动凝血反应。

通过计算患者样本中形成凝块所需时间来确定APTT值。

2.3 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除了凝血因子本身,血小板也是维持正常止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进行完整的凝血功能检查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

3. 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检测方法被应用于人凝血因子检验中。

3.1 多重PCR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高效且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突变。

在人凝血因子检验中,多重PCR可以用于快速筛查常见突变引起的凝血因子缺陷。

3.2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是一种直接测定DNA序列的方法。

通过对凝血因子相关基因进行全序列测定,可以发现罕见突变或新的基因变异,为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3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方法,可以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

在人凝血因子检验中,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筛查多个凝血相关基因的变异。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原娜;王磊【摘要】Objective To detect and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F1 + 2 and D-Dimer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cancer patients,and their effect on PICC associated thrombosis.Methods A total of 207 cancer patients with PICC were selected and F1 + 2,D-Dimer were examin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ombosi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PICC associated thrombosis occurrence condition.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ICC associated thrombosis in 207 malignant tumor was 15.9%.F1 + 2 and D-Dimer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e (r =0.284 & r =0.560,P <0.05),bu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ge,sex,site of tumor and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respectively (P > 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F1 + 2,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rombosis group (P <0.05),and F1 +2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Dimer(r =0.963,P =0.00).The multi-factor logist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F1 + 2,D-Dimer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PICC associated with thrombosis in cancer patients.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F1 + 2,D-Dimer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ing,and the increase of F1 + 2,D-Dimer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ICC associated thrombosis.%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 +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 +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 +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 +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 +2与D-Dimer 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 +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 +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21)019【总页数】4页(P24-26,30)【关键词】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恶性肿瘤【作者】原娜;王磊【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

凝血酶原片段1+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凝血酶原片段1+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凝血酶原片段1+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周长乐【摘要】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的过程中从凝血酶原上解离出的多肽片段.近年来研究显示,F1+2浓度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F1+2与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静脉血栓形成、卒中等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对血栓形成疾病的诊断、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潜在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5【总页数】3页(P2711-2713)【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1+2【作者】周长乐【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州2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动脉血栓形成是一个与同属心血管疾病的心肌梗死和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血管事件,它与静脉血栓栓塞一起构成了西方社会最常见的死因[1-2]。

在健康的成年人体内,闭塞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取决于止血系统的平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止血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4],不仅在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事件,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5]。

凝血因子参与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促进斑块生长并且可能导致有害的临床事件[6-7]。

1 凝血系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对血栓形成在发病机制中的认识增加了人们对止血变量与心血管疾病联系的兴趣。

通过观察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体内一些凝血因子平均水平升高,抗凝因子水平降低,从而得出这些受试者存在高凝状态的结论[8]。

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益处进一步证实了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在这些疾病的起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包括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F1+2)在内的凝血标志物在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2 F1+2F1+2是凝血酶原激活过程中解离出的多肽片段,被认为是体内凝血酶产生的最好的指示剂[10]。

凝血酶原片段1.2

凝血酶原片段1.2

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是在凝血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凝血酶原的分解产物,同时也是血液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F1.2的结构、功能、应用、检测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F1.2的结构及生成方式F1.2是凝血酶原分子分解后产生的碎片,分子量为2.9 kDa,由336个氨基酸组成。

该分子的N端连接到凝血酶原的光度测定基元,C端连接到第一个亚当克利斯(KR)的肽键。

F1.2在血液中的生成过程与凝血酶原的激活过程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到八个凝血因子的参与,其中包括凝血酶原、凝血酶、因子V、因子X、因子VII、因子I、因子II和因子XIII等。

凝血酶原由肝细胞合成,是一个前凝血酶,其成熟后可以被凝血酶破坏成F1.2和碎片F2。

而F1.2则是由凝血酶降解凝血酶原时产生的,是凝血酶原分解的一部分。

在凝血因子参与下,凝血酶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被激活,并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继续作用于凝血酶原,生成F1.2和碎片F2。

二、F1.2的生理功能F1.2是凝血系统中的一个指标,对于血液凝固过程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功能如下:1. 参与血小板聚集:F1.2能够诱导血小板的聚集,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是血液凝固的重要过程之一。

2. 促进血凝块的形成:F1.2是一种血栓形成的指标,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参与血纤维蛋白的聚合,促进血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3. 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反应:当血管损伤后,F1.2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出一系列凝血因子,从而启动血液凝固。

4. 具有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校正作用:F1.2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对心血管系统进行校正,维护心血管的稳定状态。

三、F1.2在临床中的应用F1.2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指标,其测量可以用作评估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特别是评估与血栓形成相关疾病的风险。

1. 评估凝血系统失衡的风险:当血液的凝血功能失衡时,血管内的血栓可能会形成,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症状。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指的是机体在受到出血威胁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化学反应来凝结血液,形成血凝块,阻止出血。

凝血五项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下面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血液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是通过观察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来衡量的。

通常情况下,PT值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值延长,则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引发出血倾向。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该指标测量从凝血因子XII(Hageman因子)激活到血小板凝集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值延长,则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

该指标反映了机体内纤维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平衡。

正常情况下,FIB值在2.0-4.0g/L之间。

如果FIB值升高,则可能表示机体正处于凝血状态。

如果FIB值降低,则可能暗示机体纤维蛋白的合成异常或过度降解。

4.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通过测量血浆中的凝血酶形成的时间来评估出血和栓塞风险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TT值在15-20秒之间。

如果TT值延长,则可能意味着凝血酶的形成速度较慢,血液易于凝结。

5.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止血过程。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倾向,而过高的计数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综上所述,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分别反映了血液凝血功能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凝血功能的状态进行评估,进而诊断和治疗出血和栓塞等相关疾病。

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研究进展

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研究进展

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研究进展
宋海容;李卓江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00(011)003
【摘要】随着血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凝血酶原片段(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与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研究.目前常用ELISA方法检测F1+2及TAT含量,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二项指标的临床应用相得益彰,各有所长,对检测血栓前状态及DIC诊断较准确,可监测抗凝、溶栓疗效,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含量均显著升高.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宋海容;李卓江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贵州,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4
【相关文献】
1.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 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徐勇;霍梅;余涟;叶素丹
2.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DIC 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徐勇;霍梅;等
3.凝血酶原片段1+2和抗凝血酶3在围手术期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徐耀铭;
牛平
4.凝血酶原片段与凝血酶—抗凝血酶研究进展 [J], 宋海容
5.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J], 李卓江;吴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酶原片段PF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凝血酶原片段PF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凝血酶原片段PF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高欣;吴伟;鲍利;陈仁涉;高芳堃;张楠;盛爱珍;齐若梅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年(卷),期】2006(16)9
【摘要】目的:自制凝血酶原片段F1+2单克隆抗体,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方法:常规方法制备F1+2单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血浆F1+2片段。

结果:血栓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塞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1+2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F1+2片段是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指标,自制的F1+2片段单抗可以用于检测F1+2片段水平。

【总页数】3页(P1036-1037)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血栓病;凝血酶原片段
【作者】高欣;吴伟;鲍利;陈仁涉;高芳堃;张楠;盛爱珍;齐若梅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4.15
【相关文献】
1.异常凝血酶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J], 曹纯章;卜丽莎;赵虹;王维忠
2.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的制备与活性 [J], 雷佳文;李培武;张奇;张兆威;丁小霞;张文
3.角蛋白19片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J], 张慧茹;翟晋豫;刘珍;王雪琴;孟素香
4.抗猪SIgA SC片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J], 高冉;刘建波;陈建飞;时洪艳;张鑫;石达;曹丽艳;董素凤;冯力
5.异常凝血酶原N端F1片段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J], 蔡丹昭;周利军;张洪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

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附36例冠心病资料分析魏文宁;胡俊斌;宋善俊【期刊名称】《血栓与止血学》【年(卷),期】1999(000)003【摘要】目的:介绍凝血酶原片段 1+2(F<sub>1+2</sub>)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F<sub>1+2</sub>改变的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F<sub>1+2</sub>。

结果:UA组F<sub>1+2</sub>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

结论:F<sub>1+2</sub>对于UA与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总页数】3页(P104-106)【作者】魏文宁;胡俊斌;宋善俊【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武汉430022;武汉 430022;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凝血酶原片段1+2在不同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J], 靳祺2.凝血酶原片段1+2和抗凝血酶3在围手术期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徐耀铭;牛平3.36例冠心病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J], 龚波;魏文宁;胡俊斌;宋善俊4.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李卓江;EberhardF.Mammen5.冠心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检测及意义 [J], 王福党;赵靓;王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常规指标R1

凝血常规指标R1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 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 PTA是检测肝脏凝血机制障碍的一项敏感指标,尤其在
重型肝炎患者,PTA的值可判断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
并可根据其数值变化判断预后。 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 (患者凝血酶原时间-8.7)×100。
1. 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削弱了凝血酶的作用,如肝素治疗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肝脏疾病等; 2. 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使抗凝作用加强,如DIC等; 3.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受阻。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 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时间缩短: 1. 应用较少,见于血样本中有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其它指标相比,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
2. 深静脉血栓(DVT):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可能性; 3. 肺栓塞(PE):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当小于0.5mg/L时可排除PE; 4. 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 5. 恶性肿瘤、肺癌、肝病 6. 外科手术:术后个别病例在卧床后短期内可形成深静脉血栓,并在3周内脱落,检测D-二聚体明显升高; 7. 妊高症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创伤、脓毒血症
时间缩短:
1.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凝血酶原成分及指标意义

临床凝血酶原成分及指标意义

临床凝血酶原成分及指标意义凝血酶原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有关,均在肝细胞内合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在肝病时肝细胞损害早期即可有PT延长。

肝细胞损害越严重,PT延长越明显。

凝血酶原时间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若PT延长值20秒,则预后不良。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故在肝功能检查中检测凝血酶原的活动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凝血酶原活动度(简称PTA)是判断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它的正常活动度为75%~100%。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小于40%可诊断急性重症肝炎。

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

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患者凝血酶原时间-8.7)×100。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与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

1、急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40%,常提示肝细胞大片坏死的暴发性肝炎先兆。

2、慢性肝炎,坏死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时,如果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延长,且不能为维生素K所纠正时,提示远期预后差,病死率高。

3、重型肝炎时,肝细胞严重损害和坏死,上述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及肝脏严重损害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溶亢进等原因,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常小于40%,在重型肝炎早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就有改变,故常作为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方法。

4、长期胆道阻塞、胆汁淤积也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下降,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有关。

但阻塞时间不长,无肝细胞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