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 正确。
意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内容上讲它是客观的,从形式上讲它是主观的。
2.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 2.错误。
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不一定是先进的上层建筑,如果其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腐朽的上层建筑。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命题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 四、问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 1.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1.( 1)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所以,应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 2)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
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实践中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
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则发挥不了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一、辨析题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
答案:错。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并高度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错,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已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时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时必然性。
这项工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答:对。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时间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体现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力量品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
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三、辨析题第一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应当提倡“斗争哲学”,在和平建设时期则应提倡“和谐哲学”。
请辨析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将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等同于“斗争哲学”是根本错误的,在任何时候强调“斗争哲学”都是不科学的,第一,它片面地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而否定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二,它混淆了政治概念同哲学概念的界限。
“和谐”作为哲学概念,它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一致的,它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和、协调、合作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统一。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至于“和谐哲学”的提法,也要正确理解,如果把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
如果把和谐哲学同斗争哲学相对应,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而否定矛盾斗争,也是不正确的。
第二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
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它使得直接操纵机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人数大大减少,但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却急剧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的源泉并不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如原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斯认为:“技术科学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
1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片面2 辨析题: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辨析一下。
答: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两种,即正确的、错误的。
正确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所以、不论意识是对是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4 主体、客观与主体、主观是等同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一、世界观就是哲学(错误)哲学不能等同与世界观。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不自觉、不系统、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还不能称为哲学。
只有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由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原理、逻辑论证等构成的理论体系,才能称其为哲学。
二、客体不是指整个客观世界(正确)客观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那些尚未进入主体实践领域的纯粹自然物,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没有发生现实的联系,不是认识的客体。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自在的客观存在逐步纳入实践活动的范围,而成为认识的客体。
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都不包括在人民群众之中(错误)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劳动者阶级,而且还包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着进步作用的某些剥削阶级。
但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五、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错误)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部分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正确。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3)实践是社会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5)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答:(1)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一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不慌不乱一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产阶级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产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了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战胜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错误。
(1)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地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了,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绪论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3.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4.从阶级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5.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6.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7.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
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
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
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有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错误和失败。
但是,正确世界观的指导首先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其次可以使人们在犯错时及时地改正错误。
2.答案要点:正确。
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关键。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它们所强调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 答案要点:正确。
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辨析题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答: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
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辨析
三、辨析题1、“科学之科学”的提法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棵不结果实的花~~(P10)3、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三、辨析题1、答案要点:(1)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答案要点:(1)正确。
从认识论上说,唯心主义是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绝对化的结果。
(2)唯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不排除其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哲学是不结果实的花。
3、答案要点:(1)正确。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三、辨析题~~(P10 2)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P10 3)2、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只在概念中运动。
3、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4、世界统一于存在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6、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7、“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三、1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型:单项选择:30 * 1 不定项:10 * 2 辨析题:2 * 4简答题论述题:1题辨析题(五选二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理。
不正确。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人是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即不管有没有被人类所认知或者检验标准如何,真理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正确:检验真理的确定性,联系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性的……实践性,实践的主体,客体对照起来;不确定性,相对性2社会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P110/P130人们对和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和社会变革实现的。
因此,人们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3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因此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P129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析题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此观点正确。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
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此观点正确。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3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此观点不全面。
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
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
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4.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此观点错误。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
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5.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此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 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
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
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7.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此观点正确。
社会主义在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勿1 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8.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此观点错误。
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9.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1)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2)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4)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10.“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1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