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四)
唐诗的故事
1、说明崔护提督城南庄诗本事,并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于桃花树下,向一女子讨水,双方一见钟情。
第二年清明日,崔故地重游,但见门院如故,院中桃花盛开,却未有人应。
睹物思人,崔感慨万千,题诗于院门之上。
”正伤心时,有老人告知,他怀念的女子因思念崔护不见,已于前日故去。
崔抚尸而哭,女子竟然苏醒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深情的女子。
崔护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殷勤周到,有村女特有的淳朴、好客。
这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这又是一位怀春的女子,面对崔护的挑逗,虽默然“不对”,有“知书”女子的含蓄自持,但“目注者久之”,“如不胜情而入”,见出女子对属意男子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美丽多情,淳朴善良,心性贞静而不乏风情,正是男子理想中的女子形象。
故事中的崔护则是一个风流倜傥、有情有义的才子。
他不仅“姿质甚美”,而且善为诗歌,从题都城南庄诗不难看出其风流才子的心性与风采。
他对女子的挑逗,近而不狎,并无轻佻之嫌,正是其风流本色。
2、说明李适之《罢相》故事,并说明诗意故事:李适之从天宝元年至五载担任左相。
为相五年中,与奸臣李林甫争权相斗,但是每次都斗不过李林甫的口蜜腹剑。
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贬官流放。
李适之害怕自己与他们的结局一样,所以就辞去宰相一职,避免灾祸。
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设宴请亲友,并写了这首诗。
诗意:这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
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
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收录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唐代诗歌。
这些诗歌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通过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将以一些代表性的唐诗为例,给大家讲述一些幼儿园唐诗三百首的故事。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故事:一个晚上,小明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了窗外明亮的月光。
他以为地上洒了一层霜,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明亮的月光。
他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脑海中浮现出远方的故乡,让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故事寓意:这首诗通过对静谧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教育幼儿要珍惜家庭和亲人,尊重并思念故乡的好乡土。
同时,也能启发幼儿发散思维,通过景物触发记忆和情感。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讲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身世贫寒,但是他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
一天,他看到了一座高楼——鹳雀楼,他立志要登上这座楼。
于是,他努力往前走,一步步攀登。
虽然途中困难重重,但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登上了鹳雀楼。
站在楼顶,他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深远的视野。
故事寓意: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追求进步的勇气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幼儿,人生就像攀登高楼,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3.《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欢乐时光少,离别日子多。
讲故事:这是一首描写小鹅的诗歌。
小明养了一只可爱的小鹅,每天都陪伴着它游泳戏水。
小鹅毛色洁白,浮在清澈的绿水中。
小明喜欢用手拨动水面,让小鹅在水中尽情嬉戏。
但是,小鹅长大了,渐渐地和小明离得远了。
小鹅飞去别的地方,小明感到很伤感。
他意识到,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而离别的时刻却常常出现。
故事寓意:这首诗表达了种种离别和不舍之情。
给幼儿讲这个故事可以教育他们珍惜快乐的时光,同时也要面对离别的现实。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样例5)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样例5)第一篇:古代诗人的小故事王维买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
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
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 “…陈皮‟也有。
” “还要夫妇偕白头。
” “…百合‟是新进的。
”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
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
王维的小故事
王维的小故事1、少年胆识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
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
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
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
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
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
”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2、一举登第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将一同应试的张九皋定为此次的京兆“解头”(即第一名)。
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
当时的王维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和一些达官贵人。
他来到岐王府中,将此事告诉了岐王。
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
岐王让王维先从以往的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
几天之后,王维前来王府。
岐王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
带他来到太平公主府第。
公主设宴款待岐王,并安排乐舞助兴。
此时,岐王让人将王维传了进来,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郁轮袍》。
公主听罢,极口称赞。
岐王又将王维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
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
岐王开口对公主说道:“近日京兆试,若得此生为解头,诚所谓国之精英。
”公主听罢,急忙问为何不让其应举。
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荐,所以不愿应试。
据传闻贵主已谕京兆试官,将解头拟定为张九皋。
”公主听罢,笑道:“哪里是我的安排,无非是受人之托罢了。
”然后,对王维说:“此次解头,非你莫属,我当为你助力。
”王维起身拜谢。
京兆试毕,王维得中解头,一举登第。
3、王维对对联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
关于经典古诗的小故事
关于经典古诗的小故事故事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有一天,他登上鹳雀楼,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黄河如带,蜿蜒东去,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
他被这美景深深吸引,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成之后,王之涣反复吟诵,觉得字字珠玑,句句传神。
他把这首诗拿给朋友们看,大家也都赞不绝口。
这首诗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唐朝,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故事二:杜牧的《清明》杜牧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却遇上了绵绵细雨。
他独自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心情有些惆怅。
这时,他看见路边有一家酒馆,便走了进去,想借酒消愁。
酒馆里热闹非凡,人们都在庆祝这个节日。
杜牧却感到更加孤独,他默默地喝着酒,思绪万千。
突然,他灵光一闪,提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立刻在酒馆里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围过来观看。
杜牧趁着酒兴未消,又题了几首其他的诗。
从此以后,这家酒馆因为杜牧的诗而名声大噪,成为了文人墨客争相造访的地方。
故事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有一天夜晚,他去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
当他来到李凝的住处时,发现这里非常幽静: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和杂草丛生的小路;院子里有一间简陋的茅屋和几棵高大的松树;房间里则摆放着一些古书和琴棋书画等物品。
贾岛被这里的幽静和雅致所吸引,决定留下来过夜。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起身走到院子里散步。
这时月光如水洒在松树上形成斑驳的影子;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声让这里显得更加静谧;贾岛忽然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早上贾岛告别了李凝离开了这个幽雅的地方;但这首诗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古诗故事锦集七篇
古诗故事锦集七篇古诗故事作文篇1江南二月,刚好是一个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季节,也是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时候。
就在这个月的某一天,有一个名叫叶绍翁的诗人,来到有一个小花园的地方。
叶绍翁不当心看到此处有一个小花园,便想看看里面的花草树木和秀丽的风景。
于是他就轻小扣了敲柴门,但却没有反应,于是,他又敲了敲柴门,但却无人反应。
他就想:“嗯?怎么没有人反应啊!莫非是园主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疼惜的青苔?还是园主不在家啊?”叶绍翁还是想看看里面的景色,于是又敲啦了敲柴门,还是无人反应,最终没有方法,就在柴门前徘徊着,寻思着,并叹息道:“这里的美景我是看不到了!”叶绍翁很是扫兴,看了看小花园四周的景象,感觉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他无可奈何,正预备离开的时候,抬头看了看小花园,突然间,墙上一支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叶绍翁从一支盛开的红杏花,领会到了满园喧闹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绚丽的春光,他嘴角微微上扬,笑了笑:“今日来到这里,看来没有白来一趟了!”诗人叶绍翁就在这时,写下了《游园不值》,让我们明白了:一切美妙,布满生命力的新奇事物,必需根据客观规律进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古诗故事作文篇2从小到大,我背会了许多首古诗了,也发生过许很多多的小故事,今日我就来讲一讲吧。
记得那是星期一,老师让我们背诵古诗《风雪宿芙蓉山仆人》。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刚开头的时候,我怎么背都总有几个字遗忘了,后来反复读了许多遍,最终背会了。
诗是背会了,可是我却没有了解它的意思,这可怎么办呢?我去问妈妈,妈妈说:“啊——让我想想,哎呀——不知道,说不上来。
”这么怎么办呢?对了,我去自己找找书上有没有。
我把书一层一层地放到桌子上,一本一本地找啊,找啊……啊,最终找到了!在《唐诗三百首中》,我最终查到了,原来写的是风雪夜投宿的情景。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面突然传来狗叫的声音,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古代诗歌的故事
古代诗歌的故事古代诗歌的故事大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古代诗歌中有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古代诗歌的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古代诗歌的故事1:家书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到长安求取功名去了。
一晃5 年过去了,他也不写一封家书,原来他想休了妻子,另娶茂陵(今陕西西兴平官人)名门千金小姐。
后来,他写了封信难为卓文君,派信差送往成都,并传话说要"立等回信"。
卓文君一看是一张大白纸,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
卓文君也十分聪明,立即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把这些数字用在里边: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为卓文君的忠贞和文才深深感动了,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
古代诗歌的故事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p ī)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很有文学才能,但弟弟曹植的才学更为突出,非常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哥哥曹丕一直很嫉妒。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在一次宴会上,又听到许多大臣称赞曹植的才华,心里很不高兴。
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是夸奖弟弟聪明,便气不打一处来。
他皱着眉头,心生一计,决定这回要好好治一治曹植。
曹丕当着大家的面,对曹植道:"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
现在我要你当众试一试,从你站着的地方跨出七步,在七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说到这里,曹丕顿了一顿,随后加重语气,恶狠狠地警告道:"如果诗作不成,嘿嘿嘿,那就要杀你的头!"曹植知道哥哥忌恨自己已久,但没想到骨肉同胞竟会如此心毒手辣。
古代诗人小故事(精选11篇)
古代诗人小故事古代诗人小故事(精选11篇)无论认识沧桑,社会兴衰,励志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诗行,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小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代诗人小故事篇1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
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
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
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
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
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
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
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
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古代诗人小故事篇2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
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
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
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
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
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
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
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唐诗三百首古诗故事
唐诗三百首古诗故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诗歌情感、自然景物等元素,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璀璨多彩。
以下是唐诗三百首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故事。
《古风》——王之涣“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故人今夜凭栏处,琴竿一寸露华沫。
”这首诗表现了王之涣对洞庭湖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抒发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其中“湘君”指楚怀王的妃子,故事发生在楚怀王几乎被秦国灭亡之时。
当那时,楚怀王的妃子为救楚国权臣苏秦,飘洒到了对面秦国,并被秦国的人抓住了,日夜思念楚王,终于白发苍颜,瘦弱不堪,毕竟死于秦国,因洞庭湖流经楚国,形成了他(她)的英名。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追求。
古时,登高望远是一种壮观美丽的体验,因此显得很有壮志豪情。
“鹤”的形象通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楼”的高度则代表着人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生命力。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极具感染力。
李白曾在军旅生活中历经磨难,遭受流放和流离失所的苦难,因而常感思乡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浓厚。
他的诗歌之美,一方面是源自于他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描写,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对人生命运和人性情感的探索和思考。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同样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卓越赞美和感慨。
诗歌描述了庐山瀑布恢弘壮观的景象,鲜明地展现了诗人的诗性境界和抒情风格。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生命力和人性强烈的关注和探索。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命运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1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唐诗的故事
1.述王位《息夫人》思想内容及创作缘起。
前两句隐去叙述,突出情理,后两句描绘形象,寓情其中。
短短二十个字,句句叙事,却句句都是情语,表达委婉含蓄,而又情理俱到。
既吟咏了史事,又讽喻了现实,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而在沉默反抗的妇女形象,又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2.贾岛题兴化池故事并解释诗歌的意旨。
快乐人生百科丛书-唐诗故事下-第四章
第四章第46章桃花几度笑刘郎刘禹锡不屈诗讽执政党一般人认为诗人的性格敏感而脆弱,不堪一击;事实上,这说法不说它错误,也是极为偏颇的。
因为我们只要把曾被大诗人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请来自述,这信口开河式的话头自然便不攻自破了。
中山人刘禹锡,也有说他是彭城即今徐州人的。
他一人曾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两科,可见在青年时他就掌握了多方面的才能。
后来王叔文执掌政权,他跟大文豪柳宗元一起参加政治改革方案的磋商和草拟,并深受重用。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掀起的那场史称“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便夭折了;刘禹锡也被贬谪到郎州任司马一职。
这次政治打击无疑使诗人受到了很大伤害,幸好生性倔强的他很快便从落寞中出脱,从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得到了诗学营养,创作了十多篇跟当地民间事件相关的《竹枝辞》。
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分量的诗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俗特征和人文信息,在文史学和民俗学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过了许久,他才被召还朝廷任事,但这已是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之事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应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加以此前生活的一再磨折,诗人应该会有所收敛而不敢再轻蔑权贵了吧?然而不,诗人觉得他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被放逐到那颇为荒凉的地带,心中实在郁闷得很。
一次他去玄都观观赏桃花时,也禁不住傲岸地对着那些看客讥讽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该诗表面上说的是看客,其实都是指那些打击诗人的政敌。
因此诗人控诉说,你们这么得意,还不是在扼杀了我们这些为国家谋利益者的政治命运而得到的吗?而这,又哪里值得我刘禹锡稀罕呢?!可见,这诗表面上不无含蓄,但它骨子里却是颇具拼杀力度的。
然而,事情却就这样坏了。
一些马屁精赶忙向当政者报告说,你看,刘禹锡至今一点儿都没有老实认错不算,他还写诗讽刺咱们哪!执政者一听,当即便大发雷霆了,说,那就让他远离政治中心吧。
一句话下来,他遂被贬谪到了人烟荒芜、气候反复无常、瘴气随时都可整死人的地方:播州。
唐诗小故事简短
唐诗小故事简短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
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无比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一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
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
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
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
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
他
辛勒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
公元770年,杜甫
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
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滩,以维持一家生活。
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
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惨!。
中华经典唐诗故事有哪些
中华经典唐诗故事有哪些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个最灿烂最响亮的⾳符,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座空前绝后的⾼峰。
⼀⾸⾸唐诗汇集成了⼀条壮观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曲赋、⼩说散⽂,也渗进了中华民族审美的⾎脉之中……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唐诗故事,希望⼤家喜欢。
骆宾王七岁咏鹅 骆宾王写这⾸诗那天,正是他七岁的⽣⽇。
当天,家⾥来了很多客⼈,也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多好吃的。
骆宾王看见好吃的就嘴馋,他望着那些好吃的,⼼⾥想着怎么才能尽快让⽗亲同意他吃那些东西。
骆宾王的⼼思⾃然瞒不过他的⽗亲,于是⽗亲决定考考⼉⼦。
正在这时候,⼀个丫环端了⼀⼤碗汤过来,正是骆宾王最喜欢喝的⼋宝银⽿莲⼦汤。
⽗亲就说:“⼉⼦,你要是能够以门前池塘⾥的那群鹅为题做出⼀⾸诗,我就把汤奖励给你,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回书房读书去。
” 骆宾王见⽗亲很严肃,⽣怕⽗亲真的让他回书房去读书。
他转过头看看那些正伸长脖⼦朝天叫着的鹅,⼜抬头望着那碗冒着热⽓的汤,想着要是汤凉了就不好喝了。
他正盘算着,突然灵机⼀动,望着那碗汤说:“鹅,鹅,鹅。
”⽗亲⼀听:“饿,饿,饿。
”有些⽣⽓,摇了摇头。
接着骆宾王⼜说:“曲项向天歌。
”这时池塘⾥的鹅正好伸着脖⼦朝天叫着,于是⽗亲点点头,让丫环把汤端到⼉⼦⾯前,并对⼉⼦说:“先让你看着,还不能喝。
” 骆宾王看看汤,只见⾥⾯有⼏⽚⽩⾊的银⽿漂在泛着绿⾊的汤上⾯,就接着说:“⽩⽑浮绿⽔。
”⽗亲⼀听,称赞道:“好,好!”骆宾王听⽗亲说好,以为可以喝了,急忙⽤那红扑扑的⼩⼿去舀汤,可是马上被⽗亲阻⽌了。
骆宾王⼀着急,赶快接了最后⼀句:“红掌拨清波。
”⽗亲这才明⽩了⼉⼦做这⾸诗的含义,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让他把汤喝了。
陈⼦昂砸琴获名 唐朝著名诗⼈陈⼦昂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青,他的名句“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悲怆激昂中,⼜有点蔑视古今和天下的⽓概。
陈⼦昂不仅读书多、有理论,还很有抱负,他⽴志要扭转当时天下萎靡的⽂风,恢复质朴刚劲的建安⽂风。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不仅描绘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罗列多个唐诗中的故事,带您进入那个充满传奇和色彩的唐朝世界。
二级标题1:永乐夜行船 - 卢仝诗句:永乐开南浦,皇家大道通福都。
飞霞扬晓槛云端,金鸟啄晚山头。
美人冠轻纱玉楼,青袖拂银炉。
铅华扇遮五侯楼,人弹银箭胡儿舞罗幕,美人拾半钗风流。
故事背景: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生活。
永乐是唐玄宗时期开迎宾楼时的名字,夜行船则是泛指宫廷的夜间交通工具,载着美人和各种珍宝。
福都是贵妃所在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热闹和欢乐。
故事发展:诗中描绘了宫廷里的瑰丽壮观景色,有美人拂银炉、扇遮五侯楼,还有胡儿舞罗幕和美人拾半钗风流。
这些都是贵妃们或妃子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唐代的宫廷生活因为文化的繁荣而格外富丽堂皇。
二级标题2:望江南 - 白居易诗句:唐府十陵宫树暗,垂帘听唤晓妆残。
槐朝烟里帘卷起,楚向钟山水远连。
早行无意看回顾,去车纷纷带晓雨。
感激贾生能到此,不知身死已一年。
故事背景: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对逝去的贾岛的怀念之情。
逝去的贾岛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和诗人。
故事发展:诗中提到了唐府十陵宫和钟山水,分别代表了富贵和美景。
而诗人感激贾生(指贾岛)来到了这里,但他却不知道贾岛已经去世一年。
这种对已逝之人的思念和怀念的情感在唐代的诗歌中是非常常见的。
二级标题3:将遇良才 - 颜真卿诗句: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终日危而不机。
故事背景:这首诗表达了颜真卿对人才的重视和期望。
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发展:诗中将人才比喻为隐者,隐者可以是朝廷里的大臣,也可以是市井之中的商贾,甚至可以是深山野外的隐士。
无论是哪种隐者,只要有才能就值得被重视和珍惜。
这种对人才的推崇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
唐诗中的故事
唐诗中的故事【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I.唐诗中的故事概述II.唐诗中的爱情故事III.唐诗中的生活故事IV.唐诗中的历史故事正文(篇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唐诗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I.唐诗中的爱情故事唐诗中的爱情故事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诗歌中充满了深情和感人的情节。
此外,李白的《将进酒》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II.唐诗中的生活故事唐诗中还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故事。
比如杜甫的《丽人行》描写了杨贵妃和她的姐姐们的生活奢侈和豪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奢侈。
此外,白居易的《琵琶行》则讲述了一个女子弹奏琵琶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III.唐诗中的历史故事唐诗中还有很多关于历史的的故事。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
此外,李白的《将进酒》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感慨。
IV.唐诗中的故事对现代的影响唐诗中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也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霸王别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目录(篇2)I.唐诗的背景和历史II.唐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情感III.唐诗中的故事IV.唐诗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2)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
首先,唐诗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文化、经济、政治都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次,唐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爱情、友情、山水、离别等,这些主题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些主题中,诗人通过故事、寓言等方式,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唐诗故事》
《唐诗故事》
唐诗故事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的文学形式之一。
唐诗是由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以来的诗人们创作而成,采用五言八句以及诗歌散文
等形式所写成。
唐诗故事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描述自然风光、人物、战争、历史事件等,
把中国历史和文化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读者,带给人们非凡的感动和体验。
比如说,陆游的《登楼》,这首诗集中描绘了一处景物的美景不仅是古诗的迷人之处,更
是人们对美景的深情寄托,着力表达了主人公自然观赏美景的心态,让读者感受到他对于
大自然的情感,被大自然所引发的深沉内心的共鸣。
又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抒写了主人公离乡背井的深刻思乡之情,充满温情
和孤独的心情,表达了对爱人的牵挂和思念,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同时展现出了主人公独特的思想和孤独的心态。
唐诗故事的影响力深远,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让他们懂得了珍惜自然,珍惜爱人,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唐诗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与
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唐代诗人们对于自然风光、人物、战争、历史事件等的
深情抒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热心探究,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索。
唐诗中的经典故事
唐诗中的经典故事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不少作品融入了丰富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诗人的笔触,既展现了古代人物传奇的一生,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永恒主题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多个层次和角度,深入探讨唐诗中的经典故事。
二级标题1:《长恨歌》中的故事三级标题1:梦游宫殿在《长恨歌》中,王之涣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梦游宫殿,展现了她对华清宫的眷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具体故事如下:1.杨贵妃在梦中游走于华清宫的殿堂之间,怀念和唐玄宗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2.故事中所描述的宫殿布局和景色,形象地展示了唐代宫廷的繁华和富丽堂皇。
3.这个故事通过诗人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杨贵妃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在欣赏唐诗的同时,也对杨贵妃的命运产生了思考。
三级标题2:离宫怨《长恨歌》中的另一个故事是离宫怨,也是关于杨贵妃的。
这个故事揭示了她对分离的痛苦和对皇帝的思念。
具体故事如下:1.杨贵妃被迫离开华清宫,随着唐玄宗流亡巴蜀。
2.她在巴蜀之中,忍受着离乡别井的孤寂和对皇帝的思念之苦。
3.故事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心情和场景,展现了她对唐玄宗的忠诚和爱恋。
二级标题2:杜甫诗中的经典故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三级标题1:登高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在登高过程中触景生情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1.杜甫登高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农,两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2.通过对话,杜甫认识到人生如同登高的过程,即使高处有美景,也需要不断努力攀登。
3.故事展示了杜甫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美景和命运的矛盾心态。
三级标题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已故弟弟的挽词,描写了他对亡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1.杜甫在月光下忆起与弟弟共度的童年时光,以及弟弟的早逝。
2.他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亡弟的深深怀念和对生死的思考。
3.故事通过抒写杜甫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慨叹,展现了他对亲情和生命意义的追索。
结论唐诗中的经典故事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1.《登高》--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高》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现出作者的壮志凌云的主题。
据传,这首诗是王之涣上京赴考时的所感所得,当时正值天气晴朗,可以远远望见长安城。
他的飞扬心境,气吞山河的形态都融入了诗中。
2.《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简洁优美、语言流畅的五绝古体诗。
据说李白曾在一次游历时,在一座山中寺庙里留宿过夜,在深夜时因感而中,于是用笔写下这首诗。
3.《春望》--杜甫杜甫的《春望》经营了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春天旅游途中看到的民间景象,叹诉当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衰落和劫难。
这首诗中的故事发生于唐代安禄山之乱后,揭示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磨难。
4.《登岳阳楼》--范仲淹《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诗人范仲淹所作。
他在游登岳阳楼时,因临江阔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竹木寒秋声震天的诗篇。
5.《悯农》--李绅《悯农》是唐代的诗人李绅创作的。
他感叹天灾和人祸带给农民的苦难,呼吁当政者能够关注人民疾苦。
这种背景下的故事在唐代属于普遍,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6.《别董大》--高适唐代诗人高适在一次宴会上,与好友董大互致款词,但互送诗礼的行动却有所滞留。
此次宴会后,高适立即赶到董大住处,以自己的诗句与董大道别。
此行动和此诗后来成为《别董大》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著名诗作。
7.《行路难》--李白《行路难》是李白在逃亡途中创作的一首诗,它记录了诗人经历的险象环生的漫长旅途,表现了作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和信心。
8.《将进酒》--李白《将进酒》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向酒作诗的诗篇,向茶文化和宴会传统挑战。
故事情节设置了战争背景的灵感,妙趣横生。
9.《问刘十九》--白居易《问刘十九》来自白居易,在等待朋友的过程中,《问刘十九》是对过去老友不归的感叹,也是对于世事无常的思考。
诗句enthusiast对唐代的诗歌文化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故事(四)唐诗故事(四)陈友冰赠李司空伎刘禹锡鬟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的故事记载在唐代孟棨的《本事诗》中。
说的是刘禹锡在免去和州刺史后被任免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由和州回到长安朝廷上任职。
李绅此时正好免去淮南节度使也在京城(“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
李司空罢镇在京”)。
李绅慕刘禹锡之名,邀请刘到府上做客,设下隆重的宴席招待。
酒兴正浓时,又命少年歌姬唱歌佐酒。
这位歌姬妙曼的姿容和动听的歌喉深深打动了刘禹锡,于是刘便当场吟诗:梳着高高的宫女一般的发髻,一曲《杜韦娘》像春风般的拂过宴席。
李司空对此是见惯了心底无波,可是我这个江南来的刺史真是柔肠百结。
李绅见此状况,便将这位歌伎赠给了刘禹锡。
这个故事被后人概括为成语“司空见惯”。
但作为一篇笔记小说,其中却是矛盾多多:因为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和《新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由和州刺史奉调的是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所以称为“刘尚书”,时间是敬宗宝历二年(826);再过二年,即文宗大和二年(828),在调到京城朝廷任主客郎中,之后又改任集贤殿学士。
李绅的经历曾在唐诗故事(二)张又新的“云雨分飞”中做过介绍,穆宗长庆四年(824),张又新在李逢吉的指使下,罗织罪名,将李绅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直到文宗大和后期,裴度、李德裕等李党大臣重新回朝来当政,李绅的仕途才出现转机:开成元年(836),李绅被任命为河南尹,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这才会有笔记中说的“罢镇在京”。
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才会有笔记中说的“李司空”之称。
至于刘禹锡回京任主客郎中时,李绅还在南方受贬,是无法“罢镇在京”,更不能以李司空身份招待刘禹锡的。
所以著名唐史专家岑仲勉考证说:“刘自和州入,约大和二年,至六年复出。
于时李绅方贬居在外,未曾作镇,何云‘罢镇在京’?此时守司空者为裴度,此涉于李绅者全误也”。
(《唐史余审》)。
其实,古人也注意到了唐人笔记中这些矛盾。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中的标题就是《赠李绅伎》,避免李绅任司空与刘禹锡赴京任主客郎中之间的矛盾。
范摅《云溪友议》更是将诗中的“断尽江南刺史肠”,改为“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一改,不但避免了上述时间和身份上的龃龉,而且也有若干史实作支撑。
范摅是晚唐人,据刘禹锡生活的中唐不远,《云溪友议》专载开元以後异闻野史﹐尤以诗话为多。
所录诗及本事﹐有为他书所不载者,遗篇琐事,有不少靠该书得以流传。
如王梵志诗十馀首﹐即为唐人诸书所未及。
但所载也有失实处,但比起《本事诗》,传奇的成分要少一些,也许他所载的就是刘诗的本来面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和《新唐书》“刘禹锡传”,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奉调东都尚书省,两年后的文宗大和二年(828),又调到京城任主客郎中,之后又改任集贤殿学士。
大和五年(831)十月,六十岁由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出为苏州刺史,第二年二月六日抵任,大和八年(834)移汝州刺史(《姑苏志·唐刺史条》)。
李绅则于大和七年(833)由寿州刺史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所以两人此时没有在京城交集的机会,但倒是有可能在苏州相聚。
因为李绅在太子宾客任上只有几个月时间:大和七年暮春抵洛阳,七月即擢为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当时的浙东观察使使府在绍兴,但李绅爱苏州林泉之美,在当年冬即在苏州买邸建新楼,据此时写的《新楼诗二十首》,内有杜鹃楼、满桂楼、海榴亭、东武亭等楼台亭阁,其中的杜鹃楼作为歌舞饮宴之所。
其序云:“七年冬所造,自西轩延驾城隅,楼前植其杜鹃,因以为名,宴游多在其上”。
此时,刘禹锡正在苏州作刺史,李绅于此地此时宴请当地太守,完全有可能。
另外,李绅此时由于李党李德裕、裴度等执政,获破格擢升,春风得意,心情自然不同于宝历至大和初年贬谪于端州之时。
据《李司空集》李绅在擢升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的赴任途中,途径扬州,受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宴请,事后写了一首诗,诗题中明确点出牛僧孺是单独宴请他,夜深后又命美人佐酒伴唱:《忆被牛相留醉州中,时无他宾,牛公夜出真珠数人》。
诗中写道:“严城画角三声闭,清宴金樽一夕同。
银烛坐隅听子夜,宝筝筵上起春风。
酒徵旧对惭衰质,曲换新词感上宫。
淮海一从云雨散,杳然俱是梦魂中”,只是牛僧孺没有将歌姬真珠赠给他(也可能宴席上他没有像刘禹锡那样直接表白),以致事后思念不已:“淮海一从云雨散,杳然俱是梦魂中”。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但刘禹锡在席上高唱“断尽苏州刺史肠”时,李绅立即将歌姬赠予。
当然,这也体现出李绅为人的豁达大度。
关于李绅的为人,在唐诗故事(二)“云雨分飞”张又新的故事中已作介绍。
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李绅不是主角,刘禹锡才是咏歌的对象。
唐人编造这一故事,是要突出中唐杰出诗人刘禹锡性格的另一面,不仅有侠骨,还有柔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为人性格豪放,白居易称赞他是“诗之豪者”,而且能秉持政治理想,不屈不挠,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在此被“惩戒”了近十年。
十年后的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刘禹锡终于被朝廷召回京城。
这次恩准回京,当然盼望能有较好的任命,同时被流放又同时被从永州司马任上召回京的柳宗元就充满兴奋和期待,在诗中写道:“南来不作楚囚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表示自己不学屈原,因为朝廷明察,此番征召、前途有望。
但刘禹锡却对十年前的政治迫害耿耿于怀,特别是对贤臣去国后群小得势十分气愤,他借长安看花对此进行挖苦讽刺,写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轻薄和短命的象征,所谓“癫狂柳絮因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更何况诗中还特地点出这些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所以执政者认为“语涉讥刺”,将刘禹锡贬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地区)任刺史。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缓慢而艰难地转动,刘禹锡继而改任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终于历尽轮回、云开见日,刘禹锡终于回到了京都任职,先是任主客郎中,很快升任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此时据第一次征召回京已经十四年了。
当年的执政者早已下野,朋党们也流落星散,此时的玄都观也桃树零落成为荒园,他的好友,那位正直但很脆弱的柳宗元在曙光到来之前死在荒僻的柳州刺史任上,倔强又自信的刘禹锡终于等来了胜利的一天,百感交集之中,他又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么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豪放乐观、不随波逐流的倔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刘宾客集》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例如对秋天,一般诗人都是愁思哀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索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但刘禹锡眼中的秋天却是“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在《秋词二首》中他甚至认为秋天胜似春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直到晚年,还吟唱出“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充满自信的诗句,还能写出这样的《秋声赋》:“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鞲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但是,通过这首《赠李司空伎》则让我们看到这位倔强的刘禹锡的另一面:铮铮铁骨之外尚有柔情,还我们一个完整的刘禹锡。
顺便说一句,唐人豪放,士大夫宴饮之中,歌姬佐酒乃至伴宿,并不以为是颓放或超越法度,不像宋代那样严格,以致台州知府唐仲友与营妓严蕊有染,就被理学家当时任浙东常平使朱熹连上六疏进行弹劾。
唐代不但可以公开,而且还形诸吟咏,世人传唱。
刘禹锡如此,李绅如此,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元稹也是如此。
白居易就写过称赞歌姬樊素和小蛮的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至于元稹与歌姬薛涛的风流韵事,更是被历代诗歌、戏剧传唱。
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留下“司空见惯”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成语,而且从唐代开始就为世人乐道,但唐代关于此事的记载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孟棨的《本事诗》,认为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故事发生在刘禹锡和李绅之间;另一是李肇《国史补》、范摅《云溪友议》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认为诗的作者是同样任过苏州刺史同是中唐诗人的韦应物,故事发生在韦应物和同是司空的杜鸿渐之间,但诗的内容并无不同。
唐以后转载这个故事的,两个系统皆有传承,如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七七“器量二”,就是基于《本事诗》,宋人孙奕《示儿编》“卷十七”记载亦同《本事诗》;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传承的则是《国史补》,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韦应物;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六·寄赠门上”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九亦从《国史补》;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卷十五”从《国史补》并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韦应物“豪纵不羁。
余因记唐宋遗史云:韦应物赴大司马杜鸿渐宴,醉宿驿亭,醒见二佳人在侧,惊问之,对曰:郎中席上与司空诗,因令二乐妓侍寝。
问记得诗否:一妓强记,乃诵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观此,则应物豪纵不羁之性,暮年犹在也”;宋人曾慥在《类说》“卷二十七”记载此诗作者是韦应物,同《国史补》,但在同一本书的“卷五十一”,又采《本事诗》说法,将此故事主人公说成是刘禹锡;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将诗的作者说成是刘禹锡,但赠伎的不是李绅而是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将两个故事抽并到一起;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十四”中认为是韦应物诗。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八亦同《国史补》;但同为明人的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七”的记载则同孟棨《本事诗》,其中“高髻云鬟”记为“浮渲梳头宫样妆”,并认为:“今本‘浮渲梳头’作‘高髻云鬟’,又以为韦应物诗者,误也。
盖韦与刘皆尝为苏州刺史,是以传疑。
‘浮渲’字妙,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明·张岱辑《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司空见惯”条下则是韦应物与杜鸿渐的故事;清人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王弈清《历代词话》“卷二”清人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纪事”又都从《本事诗》,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刘禹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则同《国史补》,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韦应物。
唐以后,这首诗不但为笔记、诗话广泛转载,“杜韦娘”、“司空见惯”也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诗题,并不断见诸于传奇、小说和戏曲之中,据《国学宝典》该条目下统计,有八十六种之多。
如宋人谢薖《竹友词》:“雪消新洗寒林碧。
华堂向晚开瑶席。
一曲杜韦娘。
有人空断肠”;宋人周文璞《方泉诗集》卷四:“山连莽莽荒陂白,门掩萧萧野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