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就业的统计研究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1)从总量上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
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
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
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2)从结构上看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统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结合经济理论和其他相关信息,对统计结果进行 解释和说明,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的发布与传播
01
数据发布
通过官方渠道定期发布统计数据 ,确保数据的公开、透明和可比 。
数据传播
02
03
数据解读
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 统计数据,提高数据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
提供专业的数据解读和分析,帮 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统计数 据。
投资决进行 分析,可以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 ,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投资风险评估
通过对历史和当前统计数据的分 析,可以评估投资的风险水平, 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投资效益预测
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 分析,可以预测投资的效益水平 ,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统计的重要性
统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政 府决策、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等。准 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有助于人们做出 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发展与统计的关系
经济发展需要统计支持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通过统计手段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 据。
02
根据统计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方式等。
数据整理
03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和汇总,使其符合统计
分析的要求。
统计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1 2 3
描述性分析
对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如均值、方差、 标准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
推断性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等,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 律。
服务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
服务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和意义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促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开展服务业统计调查对于了解服务业发展状况、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就业情况以及行业间的差异和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数据依据,指导全面深化,推动服务业发展。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1.调查内容:(1)服务业产业结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各个细分行业进行统计,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文化与创意产业等。
(2)服务业经济规模:统计服务业的产值、增加值、利润等经济指标。
(3)服务业就业情况:统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业人员结构、劳动生产率等情况。
(4)服务业发展动态:调查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发展动态。
2.调查方法:(1)抽样调查:根据服务业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的特点,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客观、可靠的统计结果。
三、调查对象和范围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服务业企业,包括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
调查范围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服务业企业,以及涉及服务业的非服务业企业。
四、调查人员培训和管理1.调查人员培训: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调查目的和内容、问卷调查技巧、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2.调查人员管理:设立调查人员管理机构,对调查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调查的质量和准确性。
五、调查时间和周期本次服务业统计调查的时间为2024年1月至12月,分为前期准备、调查实施、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调查计划的制定、问卷设计和调查人员培训;调查实施阶段为主要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数据整理阶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核对;数据分析阶段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展示。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申论热点: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就业政策措施一、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近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到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亿多人,比年末增加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到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万个左右。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
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六是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就业率增长却并不同步。
主要有四大因素抑制了高经济增长带动高就业。
这四大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就业总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岗位却没人去做,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2023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精选10篇)
2023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渐凸显。
本报告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调研和分析,展示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2023年的就业压力将继续加剧。
随着老龄化加速,就业人口规模的下降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这将极大地制约就业岗位的增长。
其次,从产业趋势角度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将出现分化。
一方面,IT、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带来巨大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制造、房地产等领域的市场竞争将持续加剧,部分企业可能面临裁员或调整经营模式的局面。
再次,从就业渠道角度看,互联网平台将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将不断涌现,例如电商、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
许多年轻人通过创建自己的线上店铺或开展自由职业活动,获得了更加自由、创新和灵活的就业方式,这也将成为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最后,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人才供需的失衡将加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市场供给的瓶颈则持续存在。
此外,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上升,许多年轻人拥有了相对不错的学历和职业技能,这也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2023年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1. 就业压力不减反增:2023年的就业形势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形势等。
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例如加强培训、扶持创业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 投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IT、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支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创新就业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创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数量将快速增长,这也将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研究
长 , 二产 业 以年 均 l . 第 6 4% 的增 长 速 度 高 速 增 长 , 比同期第 一产 业增 长 幅度高 出 l . 2 3个百 分 点 ; 三 第 产 业 以年均 l . 6 8%的增 长速 度高 速增 长 , 比同期 第
一
上 的审批 , 审批 外 资 的技 术 含 量 , 样 做 效 率 低 去 这
业, 尤其是 民营 企业 的积极 性 ; 对 外 资没 有 进 入 的 会
产业形成歧视 , 成 资源配 置 的扭 曲; 造 还会 使 发 展 中 国家之间形 成 以邻 为壑 的局 面 。在 我 国 目前 资 本 充 裕甚至 出现剩余 的情 况下 , 逐步实 现从激 励 型外资政
策 向规则 型外 资政 策 的转变 是 明智 的选 择 。规 则 型 外资政策 会把那些 寻租行为 明显 的外 资排 除在外 , 把 真正在技 术或 管理 方 面领 先 的企业 留住 。我 国政 府 也充分意 识到 了这 一 点 ,07年 两会 通 过 了《 业 所 20 企
下 。更有 效 的途 径 是 发挥 国 内企 业 , 其 是 民营 企 尤
业 的竞争 力 , 高 国 内 企业 的 技 术 水 平 和 竞 争 力 。 提 如 果 国内企 业 的研发 能力 、 自主创 新 能 力 和 技 术 水 平 提高 , 没有 了对低技 术外 资 的需求 , 有需求 的外 没 资肯 定进不 来 了 , 资 的质量会 自然 而然 得 到提 高 , 外
万 和 3 8万 。由 此 可 见 , 十一 五 ” 间 我 国面 临 严 5 “ 期 峻 的就业 形 势 , 业压 力 相 当大 。 就 就 浙 江 的情 况 看 , 速 发展 的浙 江 经 济 已经 成 快
之计 , 激励型外 资政 策存 在 着很 多 弊端 : 国内企 业 对 存在歧视 , 造成 了 不公 平 的竞争 环 境 , 打击 了国 内企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总体情况(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供给结构初步形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发展大数据积极性较高,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分别为37.4亿元、47.3亿元、59亿元和75.7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约为27%。
易观国际同时预测,2015、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末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
图1 2011-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易观国际数据,2015.1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互联网企业(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传统IT厂商(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大数据企业(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共同组成的市场供给关系,但各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大数据产业链高端环节缺少成熟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服务较多,而前端环节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后端环节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及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较为匮乏。
(二)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技术创新基础初具。
十二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进行了前沿部署,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迫切需求,安排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研究、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研究等课题,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大型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
我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开始布局,不仅加强物理存储设备与处理能力的建设,也加快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人才队伍的培养。
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
十二五以来,大数据领域由技术创新转驱动向应用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开始显现,很多技术和产品是在应用需求的引导下完成的创新和突破。
在Hadoop、Spark、Storm等开源技术的影响下,大数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使得开展大数据业务的企业无需担忧技术实现问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需求的挖掘、分析和满足上。
就业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全面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状况,本报告通过对就业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报告将从就业人数、行业分布、地区差异、学历层次、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就业人数分析1. 就业人数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仍保持了稳定。
2. 不同行业就业人数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上升。
其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三、行业分布分析1.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46.3%,较201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 重点行业就业情况(1)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就业人数占比稳定在20%左右。
近年来,制造业就业人数略有下降,但整体就业形势较好。
(2)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就业人数增长较快。
(3)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成为就业市场的热点。
四、地区差异分析1. 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
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2. 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为缓解这一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产业转移等。
五、学历层次分析1.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这些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标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
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第一产业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面没有通过工业化而得到充分的改造,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很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很大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只有40.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受到限制。
在就业结构中,有44.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领域,所占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只有31.4%,表明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很不合理。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和利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探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机制及其动态效应。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FDI与经济增长、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增长、就业和FDI等关键变量的VAR模型,并运用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稳定性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一方面,FDI的流入为我国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FDI的流入也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本文还发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动态性,需要政策制定者关注其长期效应和时变特征。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继续加大吸引和利用FDI的力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应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其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还应关注FDI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加强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监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机制及其动态效应。
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外资政策和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国直接投资(FDI)逐渐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就业人员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支持和业务优化。
就业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价值。
本报告通过对就业人员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大招聘网站及企业内部数据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去重、补缺、修正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之间的差异。
三、就业市场现状分析1. 就业人数及增长率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同比增长3.4%。
2. 就业结构(1)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逐年上升,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2)地区结构: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3)行业结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就业人数较多,但增长速度较慢。
3. 就业质量(1)工资水平:近年来,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但地区间差距较大。
(2)社会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就业人员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四、就业市场趋势分析1. 就业市场总体稳定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2.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动力。
3. 就业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就业质量将不断提升,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五、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存在问题(1)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行业、地区和群体就业困难。
(2)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符。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下的就业问题
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8期经济与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对劳动力调整,进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如何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消除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统筹兼顾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及未来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三次产业间的发展状况总体上遵循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快速上升。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7%,下降了16.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47.9%和23.9%,提高到了2007年的49.2%和39.1%,分别提高了1.3和9.2个百分点。
产业格局从原来的“二一三”类型转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类型(见表1)。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将进一步变化。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将维持现有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大幅上升,服务业将有较大发展。
产业格局也会转变为“三二一”类型。
2.第二产业内部,从轻工业阶段向重化工业阶段演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摈弃了之前照搬苏联的重积累、轻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消费导向型的战略。
随着居民对服装、食品等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带动了纺织、食品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部门的发展,第二产业呈现轻型化特征。
社会实践报告国情调研内容
社会实践报告国情调研内容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国情调研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情调研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国家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家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国情调研以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全面了解国家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家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内容1.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包括GDP增长、就业状况、财政收入、外贸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调研,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政治状况政治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我国政治状况,包括政治体制、政府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政治状况的调研,了解我国政治稳定程度,为政治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3.社会状况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我国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社会状况的调研,了解我国社会稳定程度,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文化状况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我国文化状况,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文化状况的调研,了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际水平,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国情调研将采取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我国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同时,还将借助数据分析、专家评估等手段,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保调研的科学、全面、客观。
四、调研过程1.前期准备在正式进行国情调研之前,我们对调研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确定了调研的重点和范围。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统计年鉴中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数据。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就业人员数量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
然而,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则持续上升。
这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和工业。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就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继续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服务业的业态也将更加多元化,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将逐步崛起。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结论中国的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更加均衡的经济发展。
我们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对各地区的就业人员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现状和特点。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
2008年4月人口与经济POP ULATIO N&ECONO MICS增刊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黄洪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予以密切关注。
以往研究常用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观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多国模型证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都始终存在,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这种偏差在不断缩小。
国内有学者研究多国模式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演变规律时发现: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1]。
还有学者测算多国模型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规律发现: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2]。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存在偏离,但偏离程度如何?近年来是否有所缓解?制约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不利因素?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演变特征和国际比对(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演变特征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用来衡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常用指标。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
比较劳动生产率为某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
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大于零(正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也即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小于零(负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步趋于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就逐步接近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我国旅游就业统计分析
我国旅游就业统计分析提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就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
旅游就业统计是研究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就业的重要基础。
本文在分析和梳理已有旅游就业统计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旅游就业类型及层次、我国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指出我国旅游就业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就业;类型与层次;统计指标前言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从业人员的具体实践中。
因此,搞好旅游就业统计是研究旅游业其他问题的重要基础。
纵观已有的旅游就业统计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成果的发布,该课题界定了旅游就业的概念,划分了旅游业的就业范围和层次,确定了旅游就业新的统计和测算方式,并给出了反映旅游业就业贡献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中国旅游就业研究:类型与层次分析》(冯学钢,胡小纯,2007)详细分析了中国旅游就业类型和层次划分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思路。
《中国旅游就业研究——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冯学钢,2010)依据实用性、综合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我国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旅游就业类型及层次旅游就业统计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旅游业发展所解决、提供和带来的就业岗位到底是只在旅游业内部,还是拓展到旅游业之外的整个宏观经济中?如果拓展的话,应拓展到哪些行业和何种程度?这便涉及到旅游就业应如何分类、分层这一重要问题。
旅游业具有哪些基本的就业类型,普遍的说法认为至少可以分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种。
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在旅游卫星账户中把旅游就业划分为旅游产业就业和旅游经济就业。
2004年出版发行的《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一书中,课题组把我国旅游就业的类型划分为旅游核心产业就业、旅游特征产业就业、旅游经济就业三种。
其中,旅游核心产业就业是指在旅游服务业的核心层(即狭义旅游业,包括旅馆、旅行社、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等)中就业的人员;旅游特征产业就业是指在旅游产业的中心体系(即广义的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的直接旅游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员;而旅游经济就业是指在旅游的综合服务体系(由城建、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环保、教育、通讯和信息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旅游产业的社会支撑体系,及由管理、法规、政策、国际合作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构成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中就业的人员,又可称为旅游综合就业。
经济普查前期调研报告
经济普查前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经济普查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调查。
它是政府进行经济决策、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普查正式展开之前,需要进行前期调研,以了解当前的经济状况、问题和需求,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2.1 调研内容在经济普查前期调研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现状:了解当前经济的总体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
2.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潜在风险,包括政策环境、外部环境等。
3.产业发展:研究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等。
4.区域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了解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问题。
5.人力资源: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状况。
2.2 调研方法为了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经济报告、研究论文和政策文件,获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2.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经济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从中得出有关经济状况的结论。
3.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专业知识和观点。
4.调查问卷: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收集社会各界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三、主要调研结果3.1 经济现状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经济增长较为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信息技术行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就业情况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2 经济增长动力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政策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3.3 产业发展制造业是经济中的重要部门,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转型的压力。
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金融、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产业计量调研报告
产业计量调研报告产业计量调研报告:探索中国某产业发展动向(1000字)一、引言本报告旨在通过产业计量调研方法,探索中国某产业的发展动向,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产业计量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经济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以了解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产业概况中国某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该产业发展迅速,不断增加产值和就业人数,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领域。
四、关键指标分析通过对该产业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发展情况和趋势。
其中,产值、利润和就业人数是衡量该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1. 产值:以年度产值为基础,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该产业的增长趋势。
根据数据分析,年度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该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
2. 利润:该产业的利润是评估其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利润数据的分析,发现利润在近几年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该产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3. 就业人数:就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就业人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五、影响因素分析1.政策因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和投资,可以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市场需求的变化,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
六、结论通过产业计量调研分析,该产业在过去几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产值、利润和就业人数等指标不断提升。
政策因素、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就业的统计研究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产业的结构调整,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列举了1990年~2008年全国就业人员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的就业构成和三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运用SPSS软件得出的这些数据与就业率的相关性,来探讨近年来产业发展与就业情况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就业与产业间的线性关系,得出结论并预测。
最后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关性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have to fac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a critical issue. This article lists the country from 1990 to 2008 were employed in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 on the composi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ree categories of industry GDP and gross product data. Using SPSS,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correlation with employment rates to explor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d the author establish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o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raw conclusion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 finally, on how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growth, positive interaction, the author gives her own proposals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rrelation一、引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经济运行到了一个战略性调整的转型期。
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在宏观经济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不仅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也要调整区域产业格局。
这也必然会导致我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形势发生相应的变化。
反过来,就业情况也反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
如何在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较充分就业,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要解决经济市场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更重要的目标是要以人为本,保持就业稳定,要对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现状(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多数国家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60年代之前是上升的,而在6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英、美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下降;各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
由此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其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下表给出我国1990年---2008年的产业结构情况,可以看出90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是在逐年下降的。
所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二)我国就业问题现状经济发展中,一般来讲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变化具有同样的发展规律。
在产业结构变化中,产业结构向着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下表反映了我国就业人员在三类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所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三、对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分析(一)相关关系的分析设定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X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X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X3,作为自变量;就业比重为Y,作为因变量。
根据文中所给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表格3 各变量相关性**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从这张表中,我们主要选取因变量与各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知:根据Pearson 相关系数可以看出X2的系数为0.585,相关性是比较小的;X1、X3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很明显,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大于0.8.其中X1是与Y负相关的,即第一产业的GDP比重如果增加的话,会导致就业比重的下降;而X3是与Y正相关的,也就是第三产业在GDP 的比例增加,会带动整个就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越重,我们的就业情况将会越充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就业情况和产业间的发展关系,下面采用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初步回归模型建立根据1990年~2008年相关经济数据,参考上表我们选取X1、X2、X3三项指标,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X1+b2X2+b3X3+u其中 Y——就业比重X1——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X2——第二产业在GDP中比重X3——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b 0,b1,b2,b3——未知参数u是剩余残差,且E(u)=0,与自变量无关。
(三)初步回归模型检验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如下分析检验结果。
1.拟合优度检验表格4 Model Summary(b)a Predictors: (Constant), X3, X2, X1b Dependent Variable: Y由上表可看出,其相关系数R为0.860,调整的决定系数R'为0.687,说明解释变量(X)对被解释变量(Y)的联合影响比较大,其拟合优度较好。
但是决定系数不能说明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大。
实际应用中,仅观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客观反映经济变量的内在联系。
所以我们应对模型作进一步的检验。
2.方程显著性检验表格5 ANOVA(b)a Predictors: (Constant), X3, X2, X1b Dependent Variable: Y方程显著性检验针对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是否显著而进行。
是在对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不是显著而做出的判断。
方程的显著性显著性检验为F检验。
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F统计值的P值为0.00,比显著性水平0.05小得多,因此可以得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显著。
但这是一种联合影响,自变量的联合影响显著不代表所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显著。
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3.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格6 Coefficients(a)a Dependent Variable: Y变量显著性检验就是对模型中每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所做的检验。
变量显著性检验为t检验,通过比较t统计值与t的临界值大小来判断模型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也可以比较显著性水平和参数估计值的P值。
由表格4,可以看到Sig.值(即P 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推断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而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某一些自变量与因变量Y的相关性很大。
两个结果相互矛盾。
所以考虑可能是模型中引入了对因变量线性相关性不大的因素。
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在修正模型时,选用SPSS中逐步剔除法,对回归模型进行确定。
(四)修正回归模型对于修正模型,在SPSS操作过程中,我们选用逐步回归法(stepward)来确定模型中的各系数以及对模型进行检验。
逐步回归法的主要思路是在考虑全部自变量中按其对Y的显著程度大小,由大到小的逐步引入回归方程。
而对那些对Y作用不明显的变量可能始终不被引入回归方程。
(五)修正回归模型的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a Predictors: (Constant), X3b Dependent Variable: Y由SPSS软件可以得出上表结论。
可知,拟合的模型中变量为X3。
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Y=a0+a1X3+u其中 Y——就业比重X3——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a 0,a1——未知参数u是剩余残差,且E(u)=0,与自变量无关。
由上表可看出,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7,调整的决定系数R'为0.717,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X3)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比较大,其拟合优度较好。
2.方程显著性检验a Predictors: (Constant), X3b Dependent Variable: Y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模型中F统计值的P值为0.00,比显著性水平0.05小得多,因此可以得出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显著。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3. 变量显著性检验a Dependent Variable: Y根据上表,变量X3 和Constant的其t检验的P值都为0.00,要比0.05小得多,即都通过了检验,所以认为所建的修正回归模型是成立的。
最终建立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53.540+0.132X3(六)所建回归模型的意义和预测综上所述,该方程可以用来分析我国就业情况的变动趋势。
在给出未来时期第三产业在GDP以及就业人数中的比重的估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该公式计算就业比率的预测值,可大体观测就业情况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对经济形势的调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提供分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