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21张)

《别了,“不列颠尼亚”》(21张)

3、消息有哪些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篇幅短。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主标题、副标题。 ②导语(第1段):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 话。(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 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 ③主体(第2-10段):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体 部分。 ④背景(穿插于第4、7、11 段):一般说,背景材料是 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第11段):简练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象征意义: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彻底结束。
文本探究
三、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 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 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背景材料及其作用
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 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 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 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 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 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本文是一篇特写、通讯,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 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 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 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 面前。
文本探究
一、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 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 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 录下来的?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举行 的中英香港交接仪 式,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五 星红旗冉冉升起。

2014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6《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2014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6《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分)港.督()凝.重()旗帜.()冉.冉升起()展拓.()2.选词填空(3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和。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A.装修、改建、扩建 B.扩建、改建、装修 C.改建、扩建、装修3.阅读理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1)“不列颠尼亚”外面的引号的作用是(2分)(2)“日落余音”外面的引号的作用是(2分)(3)但这一次不同:之后冒号的作用是(2分)(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3分)(5)选文前四段所报道的是哪个场景?请概括出来(3分)(6)报道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请写出标志语。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综合提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综合提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综合提升积累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就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_____________。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地阐述深邃的哲理,让人_______________。

在那个时代,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而且得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诠释。

中国的哲学如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了两千多年,风景让人__________________,这条大河奔流的轨迹,是人类思想史中辉煌耀眼的一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奇思妙想叹为观止波澜壮阔眼花缭乱C.突发奇想叹为观止波澜壮阔扑朔迷离B.突凝奇想拍案叫绝活澜壮阔扑朔迷离D.奇思妙想拍案叫绝波涛汹涌眼花缭乱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B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C.对人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D.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和回顾,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所有人类的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B.所有的哲学命题不仅都已被人类提出C.不仅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已被人类提出D.所有的哲学命题人类不仅都已提出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恶劣的经济形势冲击下,公司终于宣.告.破产。

B.这次考试很难,但他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C.他沉默地走进来,一脸的凝重..已经说明了一切。

D.我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

5.阅读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香港》,回答问题。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一、合作探究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 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3.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重点)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难点)【导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师说》p95)二、思、议、展(一)整体感知1.这篇新闻有哪几部分构成?2.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写了几个重要场景?(二)合作学习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文中两次提到“日落”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培练优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语文人教必修1)

培练优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语文人教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培优练习一、能力拓展提升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张柏楠:搭建“天梯”的摆渡人神舟五号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过帅印,担起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的重任。

而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

”张柏楠说,比起航天老前辈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一些年轻人,自己只是比他们早些介入了飞船的研制。

肩担“摆渡”之责和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相比,神舟六号要实现两人多天飞行。

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多天,衣食住行,每日三餐,冷凝水的收集,进出轨道舱安全等诸多新问题,一下子凸显在了这位新总师和他的团队面前。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行一天,都是呆在返回舱里,可神舟六号飞船两名航天员衣食往行都要进入轨道舱。

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首先要打开连接两个舱的舱门。

打开舱门风险相对不大,可关键问题是航天员在关闭舱门后能不能够保证密封,保证在再进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1971年6月30日,俄罗斯“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在168公里高度,就因返回舱舱门故障,导致了三名航天员牺牲的悲剧。

这个连接两个空间的舱门,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之门,也是一个生死之门。

“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张柏楠挂在嘴上也记在心里的一句话。

张柏楠说,搞航天,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挑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敢于赢得胜利。

路铺中国载人航天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

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模式。

”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张柏楠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环都至关重要。

他像战略家一样,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

繁忙的工作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搞工程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个团队,团队个个都能干才行。

《别了_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_不列颠尼亚》学案


标题有两层意思: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
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
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

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提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

每一则
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
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
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
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
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
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
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式”提示:课文第一段。

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

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课件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课件语文版

12.下面的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满怀激情,殷切企盼 B.亲切舒缓,充满深情 C.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D.热情奔放,深深祝福 (1)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 尽。( C ) (2)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A ) (3)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 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D ) (4)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 心!( B )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阅读课文“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到结束,回答问题。 8.选段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个场面是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第二个场面是子夜时分举行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第三个场面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刚刚”可否删去,为什么? 零 点 40 分 , 刚 刚 参 加 了 交 接 仪 式 的 查 尔 斯 王 子 和 第 28 任 港 督 彭 定 康 登 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不能。因为“刚刚”一词表现了没有停留,“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 定康”前一分钟还是香港的统治者,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
4.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阿凡题 1069319) (1)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收回香港不是国家强盛的体现。 去掉第二个“不”。 (2)香港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地理位置优越。 将“地理位置优越”与“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调换位置。

【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随堂检测新人教必修一

【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随堂检测新人教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祷.(dǎo)告停泊.(bō)婆娑.(suō)起舞漂泊.(bó)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气氛.(fēn)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丰腴.(yū)D.凝.(níng )重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沼.(zhǎo)泽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雏菊序幕掩映表情木然B.陈迹港督易帜金发碧眼C.废墟废墟隐秘绿树成阴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3.在句子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恰当的一组是()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A.幸存者遇难者受难者死难者B.受难者死难者遇难者幸存者C.遇难者受难者幸存者死难者D.死难者幸存者受难者遇难者4.下列没有毛病的一句是()A.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B.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从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C.布热金卡应当是个百花凋谢、永远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D.导游也无需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二、阅读下列选段,回答5-12题。

(一)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记者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代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1《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原卷版)

3.1《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原卷版)

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训练一、语言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1分)香港的春天,每一缕风都是香的,每一滴水都是香的。

早在十三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香港同胞的祖先就蹲在香溪边,蘸着香溪水,反反复复地磨着石器骨针,熬着日落月升,陪着溪畔的花儿春开冬眠。

时光流淌到文明时代,花香水汽,涓流成江,渔民们每天荡舟碧水,“香江,香江”在唇边念念不忘,自然就叫开了。

还有一种说法:一百多年前,五洲四海的香料登陆香港,汇聚于此,什么印度的檀香、肉桂、胡椒、花椒、八角、丁香、茴香、姜黄,阿拉伯半岛的海枣、麦拉卜、小豆蔻、干酸橙、乳香、蔷薇水、玫瑰水、藏红花、安息香……全世界的香,能熏死人的香料,悄悄地攻入每一条街道,占领每一间厨房、每一张化妆的桌子,安慰着人们的食欲,也安慰着少女的情怀。

香水的神奇令人无法抗拒:婴儿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迎接他(她)入世的是香水,姑娘嫁人沐浴更衣要喷香水,贵客临门时客厅和主人要喷上香水迎宾,人离世时也要喷上香水升上天堂。

从生到死,香水陪伴,氤氲百年。

朋友,请到香港来吧,美美地香一回吧,做一回长眠花魂的香梦……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B.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盘踞的地方。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板桥集·题画》)D.“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早在十三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香港同胞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香溪边。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张是对事物特征的夸大(或缩小),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夸张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 1842 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1860 年,清朝政府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了英国。

1898 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 99 年。

二、文章内容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标题的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别了”意味着告别、离别,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宣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1、导语部分文章的导语简洁明了,点明了主要事件和时间:“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通过这一导语,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事件的核心内容。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下午4 时 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到晚上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再到 0 时 0 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作者以精确的时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和肃穆。

3、结语部分文章的结语意味深长:“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美国防部长说对此并不担忧
[英国泰晤士报]俄罗斯总统普京18日表示,为增强军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标题 副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美国防部长说对此并不担忧
[英国泰晤士报]俄罗斯总统普京18日表示,为增强军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 新闻的结构
•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简要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 实,概括新闻主题。 • 主体:报道新闻内容细节。 • 结语:新闻意义评说。 • 另外还有背景的穿插等。 • 注:新闻不能没有标题,标题可以是 新闻,新闻可以就是标题,但不能没 有。

语文版八上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语文版八上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维度A基础知识1 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接载.()凝.()重掩映.()瞩.()目2 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凝重:严重 B子夜:午夜C易帜:变换旗帜。

D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作者是。

4 香港回归祖国,本课文主要选取了以下这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请根据要求填写时间或事件。

时间事件4点30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7点45分子夜时分升五星红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恢复主权。

7月1日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5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6 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后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①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

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

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短新闻两篇》第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知识及语言积累一、文化常识积累(1)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遵循................的原则,同时具备三要素:....5W1H及时、准确、真实。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一般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形式丰富多样,一般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等。

(2)新闻的重要形式——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一般由以下六部分构成:①标题:用来标明作品的内容,具有眉题(肩题)、主题和副题三种表达形式。

②讯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如“本报讯”。

③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用以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通常由消息中最精辟、最新鲜的事实或者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导语最常见的几种写法如下:A.叙述式。

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

”(《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消息的导语) B.提问式。

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

(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C.描写式。

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

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

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

(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D.评论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导学案;(2)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通过练习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增强国家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2)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2)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反馈,讲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理解”;2. 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主学习】1. 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

语文版八上语文6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文版八上语文6别了,“不列颠尼亚”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6别了,“不列颠尼亚”名校讲坛1.文体知识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一种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主题解说本文报道了英方撤离香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历史盛事,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香港回归的爱国情怀和香港回归后的喜悦之情。

3.难点攻克本文是如何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的?提示:本文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第四个场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事件,四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一次升旗与三次降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对香港一百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4.结构图解导语英国统治结束港督告别仪式主体英管告别仪式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离港结束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5.学法点津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典型例题】请结合课文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1)含义:①字面上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②深层含义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又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www.5y 学习内容一、学习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1、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学习内容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1、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前导学一、香港回归祖国,本课文主要选取了以下这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请根据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二、时间:1997年6月30日-7月1日地点:香港人物:中国英国政府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经过和结果:举行了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升五星红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港督驶离香港,宣告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三、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后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①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三、①作者表达的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宣告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表现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事感到欢欣鼓舞的心情。

②英国当年从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统治达1个半世纪,而如今中国国力的强大,领导者的努力,终结了英国殖民统治。

四、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

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

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

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 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 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1、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1、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三四段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

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结语: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

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3、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别了,“不列颠尼亚”》效果验收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 ǔ)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 ō)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 èi)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凝重:严重 B子夜:午夜C易帜:变换旗帜。

D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答案:一、C;二、C;三、A四、阅读练习(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二)德育考试市各学校: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

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

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2001/10/27 太突然!三日——太短!各校立即绷紧神经。

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

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

“刷刷刷”削好铅笔。

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考生欣喜若狂。

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

如下: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迅速组织考生,夜以继日,进行复习。

2.欣喜若狂,奋笔疾书,飘然而去。

3.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4.言之成理则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