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总工技术手册》 第 3 章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上册—第1篇1总工程师岗位职责
1 总工程师岗位职责我国煤炭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一个行业。
从企业结构来看,有集团公司式的煤炭企业,也有单一煤矿的煤炭企业。
“煤矿总工程师”既包含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也包含煤矿的总工程师。
本章重点界定煤矿总工程师的领导地位,岗位职责、权限和应具备的条件。
1.1 总工程师岗位定位(1)煤矿总工程师是煤矿全面技术工作的总负责人。
(2)煤矿必须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
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负责分管技术工作,对总工程师负责。
1.2 总工程师岗位职责(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技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
(2)负责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组织加强技术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升安全生产技术保障水平。
(3)组织编制煤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季度生产计划,提出实现技术经济目标的技术措施。
(4)组织制定和批准煤矿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管理制度。
(5)组织编制和审查矿区(矿井)地质勘探、新井建设、矿井改扩建、技术改造、开拓延伸、采区设计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等重大技术方案和设计。
(6)负责提出并组织研究解决资源合理开发、抽掘采平衡、合理集中生产、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生产系统综合能力配套、煤炭洗选加工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重大技术问题。
(7)充分了解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积极开展环境协调、资源节约开采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
(8)组织研究和实施提高矿井抗灾能力的技术措施,组织制定防治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机电、运输等事故的措施,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组织制定和审批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事故灾害应急预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工程保障计划。
(9)煤矿发生重大事故和灾害时,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制定事故和灾害的抢险救援措施,参与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认真分析总结事故原因教训,制定和组织落实防范措施。
(10)组织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技术攻关和科技交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负责科技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工作。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矿山总工程)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定价:780元(一套三册)全国大部分城市可以货到付款手册概述:《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是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领导下,由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和煤炭工业出版社组织全国煤炭行业众多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00余名院士、教授、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历时5年、召开10余次全国性编审会议、数易其稿精心编写而成的一部指导煤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处理日常技术问题和进行重大技术方案决策的大型工具书,是煤炭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手册》内容紧紧围绕煤炭生产(包括煤炭洗选)这一中心环节展开,以煤矿生产技术为主线,以实用技术为知识单元,以技术的性质、类别、作用为依据划分篇、章、节,内容涵盖煤矿总工程师技术工作的全部方面:第1篇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与技术管理体系,第2篇煤矿地质与测量,第3篇煤矿井巷施工技术,第4篇矿井开拓与开采,第5篇矿井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利用,第6篇矿井提升与运输,第7篇矿井通风,第8篇矿井供电、排水、压气,第9篇矿井灾害防治,第10篇洗选加工,第11篇煤矿信息化技术,第12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手册》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重在实用、推陈出新”为编写原则,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精炼性。
《手册》对近2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的科技发展进步及技术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提炼,注重新理念的引入和新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的应用,尽可能收录、介绍成熟的、主流的和将成为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放弃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有悖于环境保护、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在内容选材上,突出现场实用技术,从实际出发,着重向读者提供相关的技术政策、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实际应用的要点、解决技术和安全问题的思路,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以及实际典型案例。
《手册》既是各级各类煤炭企业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必备的工具书,又是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综合能力的有益学习用书。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
1.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4.1 概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地质问题,即通过观察与观测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分析它们随地质构造或岩性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到达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所有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物探”方法,由于所研究的物理性质不同,物探方法种类多样,主要的方法包括:(1)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如波的速度、波的衰减和波的形状,以及在界面的反射、折射来研究地层埋深、构造形态和岩性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2)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介质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分析天然及人工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传播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寻找矿床的一种物探方法。
(3)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以地壳中岩(矿)石间的密度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分析重力场的变化来寻找和勘探矿床,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4)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分析地磁场的变化规律,来寻找和勘探矿床,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5)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钻井内岩石、矿层具有不同物性的特点来划分钻井地质剖面及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多种方法总称,也称为钻井地球物理,或简称测井。
它主要包括电测井、核测井、声测井等方法。
近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得到飞速发展,方法和技术日臻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煤炭地质勘探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煤炭资源勘探工作中,已由钻探为主物探为辅,发展为物探为主,钻探验证为辅。
使得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在精度、效率及经济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煤矿生产阶段,在矿井和采区设计优化、综采工作面的合理布置、避免和减少地质风险、优选采煤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万吨掘进率、生产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主要地质任务为:查明小断层小褶曲;查清陷落柱、老窑及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解决煤层分叉与合并、煤层厚度变化、火成岩侵入、煤层顶底板水文地质条件及力学性质等一系列地质问题。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培训计划
综采三队《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培训计划
根据我矿关于深入贯彻学习《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的总体要求,为保证我队管理和技术人员尽快全面掌握《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的相关内容,更好的指导和服务生产实践,结合我队实际特制定如下培训方案:一、培训对象
本队所有管理人员及技术员
二、参加培训人员
王帅帅谢全民吴平顺郭毅伟靳建国李海龙
宋大胖白二权闫俊轩席沁波
三、培训内容:
《煤矿地质与测量》2、3节;《矿井开拓与开采》第2、3、5节; 《矿井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利用》第3、4节;《矿井通风》1 —5节; 《矿井提升与运输》1 —3节;《矿井供电、排水、压气》第1节;《矿井灾害防治》第1、2、3、4、6节。
四、培训时间及教师安排:
综采三队
2010 年12 月
综采三队《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
培训计划
综采三队
2010 年12 月。
煤监局关于征订2010年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的通知
YF013 煤矿安全生产亲情教育读本 本 18
YF014 班前会一周一案学习必读——52起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剖析 本 18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详细目录
一、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与技术管理
二、煤矿地质与测量
三、煤矿建井技术与井巷工程
YF003 《煤矿安全规程》专家解读 16开 98
YF004 《煤矿安全规程》修改条文对照及专家解读 32开 30
ZQA006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32开 8
ZQA007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读本 32开 36
ZQA008 《煤矿防治水规定》 32开 12
YF001 《煤矿安全培训教学方法及教案编写范例》(上、下册) 16开 198
YF025 煤矿企业班组长培训教程—怎样当好煤矿班组长 本 15
YF015 煤矿班组长资格准入培训教材 本 39
YF017 煤矿新工人岗前安全培训教材(修订版) 本 15
YF024 煤矿企业井下作业人员全员培训教材 本 15
YF00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手册》 16开 180
YF005 《煤矿瓦斯抽放实用技术》 16开 280
YF006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手册》 16开 280
Z0005 《煤炭的脊梁》电视片 8DVD 480
Z0006 《安全在我心中》(第一部煤矿安全教育情景电视剧) 10DVD 1500
Z0008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煤监局摄制) 2VCD 280
Z0016 《煤矿井下避灾、抢险与自救互救》 6VCD 980
《综采技术手册》上下册
《综采技术手册》上下册《综采技术手册》上册第一章:引言1.1 文档目的和范围1.2 读者对象及使用指南1.3 缩略语和定义第二章:系统概述2.1 系统架构和组件2.2 系统特性和功能2.3 用户角色和权限第三章:技术要求3.1 硬件要求3.2 软件要求3.3 网络要求3.4 数据库要求第四章:安装和配置4.1 安装准备4.2 系统安装步骤4.3 配置文件说明4.4 系统初始化第五章:系统使用指南5.1 用户注册和登录5.2 主界面导航和布局5.3 功能模块介绍5.4 操作说明和常见问题解答下册第六章:维护与支持6.1 系统备份和恢复6.2 故障排除与维修6.3 用户支持和培训6.4 版本更新和升级第七章:安全与权限管理7.1 用户及角色管理7.2 权限配置和访问控制7.3 安全漏洞和漏洞修复第八章:性能优化与监控8.1 系统性能优化策略8.2 关键性能指标监控8.3 系统日志和错误处理第九章: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9.1 用户常见问题汇总9.2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9.3 常见错误消息及处理方法第十章:附件10.1 安装包10.2 配置文件示例10.3 用户手册10.4 技术支持联系信息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指法律体系中具有明确含义的术语、专有名词或特定词汇。
2、注释:对于文档中出现的法律名词进行解释和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内容。
本文档涉及附件:1、安装包:综采系统安装所需的软件包。
2、配置文件示例:提供系统配置文件的示例,方便读者参考。
3、用户手册:详细介绍系统功能和操作指南的用户手册。
4、技术支持联系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团队的联系方式,以便读者获取进一步的帮助。
煤矿工程技术手册
煤矿工程技术手册煤矿工程技术手册是一本专门用于向煤矿工程师等相关人员提供煤矿工程技术知识和操作指南的宝贵参考资料。
本手册将全面介绍煤矿工程技术的相关领域,包括煤矿开采、矿井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煤矿工程技术知识。
1. 煤矿概述1.1 煤矿工程概述本节将介绍煤矿工程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
首先,解释煤矿工程的概念,即对煤矿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管理进行系统化的技术和工程实践。
接着,介绍不同类型的煤矿,如井巷采矿法、露天采矿法等,并与其他矿产资源开采进行对比,突显煤矿工程的独特性。
2. 煤矿开采技术2.1 煤矿勘探煤矿勘探是煤矿开采的前提和基础,本节将详细介绍煤矿勘探的方法和流程。
首先,介绍地质勘探的常用方法,如地质测量、地质勘探、地层分析等。
然后,讨论煤矿田的勘探技术,包括钻探、采样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最后,强调煤矿资源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量估算和煤层预测等。
3. 煤矿井巷设计与管理3.1 矿井设计本节将介绍煤矿井巷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首先,介绍矿井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组成部分,如井口、井巷、通风系统等。
然后,讨论井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空间规划、通风系统设计、水力系统设计等。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解释如何进行井巷设计和优化。
4. 煤矿安全与灾害防治4.1 煤矿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将重点介绍煤矿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解释煤矿安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包括事故预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然后,介绍煤矿事故的类型和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安全评估和应急管理。
最后,强调煤矿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安全文化。
5. 煤矿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5.1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节将介绍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首先,解释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目的,包括评估煤矿开采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然后,介绍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技术措施。
煤矿总工管理制度
煤矿总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煤矿生产经营管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提高煤矿生产经营效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煤矿总工,包括煤矿总工的管理和考核。
第三条煤矿总工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服从煤矿企业领导,维护煤炭生产秩序并争取生产的有效运行。
第四条煤矿总工在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安全生产规定,做到公正、廉洁、严谨。
第五条煤矿总工要求在工作中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配合,与其他部门进行良好的协作,保证煤炭生产和经营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六条煤矿总工应当严格执行煤矿生产环境标准,保障安全生产,维护环境和谐与健康。
第七条煤矿总工要求在工作中要按照国家和企业的统一规划发展煤炭生产和经营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章具体职责第八条煤矿总工需要负责全矿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按照企业经营策略和计划进行生产管理。
第九条煤矿总工要求组织实施国家和企业有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制度。
第十条煤矿总工要求为煤矿实施安全生产措施提供保障。
第十一条煤矿总工需要对煤矿的设备设施进行质量和性能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煤矿总工要求加强煤矿生产过程中严格质检。
第十三条煤矿总工需要组织实施生产计划和生产过程管第十四条煤矿总工要求加强劳动保护,保障煤矿工人身心健康。
第十五条煤矿总工需要定期进行生产检查和汇报工作,并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
第十六条煤矿总工要求做好国家和企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业绩考核第十七条煤矿总工的工作实绩和职责履行情况将按照企业的业绩考核标准执行。
第十八条每月煤矿总工需要根据工作进展和生产情况进行汇报,并进行月度业绩考核。
第十九条每季度煤矿总工需要进行季度业绩考核。
第二十条每年煤矿总工需要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并进行绩效评估。
第二十一条煤矿总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定其年终奖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处罚和奖励第二十二条在煤矿总工职责履行过程中发生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工作不力、或者造成损失、事故的,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煤矿技术总工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煤矿技术管理工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矿所有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总工及其相关人员。
第三条煤矿技术总工安全管理制度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技术管理工作与安全生产同步推进。
第二章安全责任第四条煤矿技术总工对本矿技术管理工作的安全负全面责任,具体包括: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 组织制定本矿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3. 负责技术管理工作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4. 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5.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第五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第三章安全管理措施第六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1. 技术管理安全责任制;2. 技术管理安全检查制度;3. 技术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4. 技术管理安全设施管理制度;5. 技术管理安全应急预案。
第七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确保安全隐患整改到位。
第八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加强对技术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第九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建立健全安全设施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设施完好、有效。
第十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制定技术管理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章安全监督检查第十一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定期对技术管理工作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1. 技术管理安全制度执行情况;2. 安全设施完好情况;3.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4. 安全隐患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煤矿技术总工应加强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跟踪和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煤矿总工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总工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煤矿总工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煤矿生产安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煤矿总工及其下属单位,负责管理矿井安全生产工作。
第三条煤矿总工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第四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职权和责任。
第五条煤矿总工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
第六条煤矿总工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第七条煤矿总工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安全生产信息,做到预防在先、整改在前。
第二章安全生产规范第九条煤矿总工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并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条煤矿总工应当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第十一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作业规范、应急预案等。
第十二条煤矿总工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第十三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第十四条煤矿总工应当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和素质。
第十五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煤矿总工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第三章安全生产管理第十七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做到隐患排查不漏一处、隐患治理不放过一项。
第十八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事故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九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
第二十条煤矿总工应当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安全培训。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总目录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目次(上册)第1篇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及技术管理体系1 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1.1 煤矿总工程师岗位定位1.2 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1.3 煤矿总工程师的权限1.4 煤矿总工程师应具备的条件2 煤矿技术管理综述2.1 煤矿技术管理的内容2.1.1 基本建设矿井技术管理2.1.2 生产矿井技术管理2.1.3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2.1.4 技术创新管理2.1.5 煤矿开采相关产业的技术管理2.2 技术管理组织机构2.2.1 技术管理机构的形式及特点2.2.2 技术人员的配置及素质要求2.2.3 煤矿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2.3 煤矿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2.3.1 各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的职责2.3.2 各专业部门技术管理内容2.3.3 各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的协作要求2.4 煤矿技术管理运行2.4.1 煤矿技术管理审批程序2.4.2 煤矿技术文件审批权限划分2.5 煤矿技术资料管理2.5.1 矿井建设技术资料管理2.5.2 矿井生产资料管理2.5.3 矿井生产施工资料管理3 煤矿建设项目技术管理3.1 煤矿建设项目的分类3.2 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取得3.2.1 探矿权申请3.2.2 采矿权申请3.3 煤矿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3.3.1 煤矿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3.3.2 审批制项目的报批程序3.3.3 核准制项目的核准程序3.3.4 备案制项目的备案程序3.4 煤矿建设项目前期有关技术管理工作3.4.1 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管理3.4.2 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3.4.4 组织编制和内部评审初步设计3.4.5 初步设计的报批、审批分级管理3.5 煤矿建设项目各专篇的技术管理3.5.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专篇设计、审查3.5.2 煤矿建设项目地面建设工程消防申报3.5.3 煤矿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3.6 新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6.1 新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6.2 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7 煤矿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技术管理3.7.1 施工图预算技术管理3.7.2 开工前技术管理3.7.3 煤矿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技术管理3.7.4 合同的技术管理3.7.5 施工阶段工程技术管理3.7.6 工程监理技术管理3.7.7 工程结算技术管理3.8 煤矿建设项目的竣工移交验收3.8.1 验收阶段的管理3.8.2 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技术管理3.8.3 环境保护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4 水土保持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5 消防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6 职业卫生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7 工程质量认证3.8.8 档案管理验收3.8.9 项目正式竣工验收4 生产矿井技术管理4.1 采掘技术管理4.1.1 采掘技术管理的内容4.1.2 采掘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1.3 采掘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2 机电技术管理4.2.1 机电技术管理的内容4.2.2 机电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2.3 机电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3“一通三防”技术管理4.3.1 煤矿“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内容4.3.2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3.3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3.4 煤矿热害4.4 地测及防治水技术管理4.4.1 地测及防治水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4.4.2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4.4.3 探放水技术管理4.4.4 资源储量管理4.5 调度技术管理4.5.1 调度技术管理的任务及职责范围4.5.2 调度技术管理的权限4.6 煤炭洗选技术管理4.7 煤矿安全技术管理4.8 环境保护管理4.8.1 煤矿环保管理组织机构4.8.2 煤矿环保管理责任制4.8.3 煤矿环保管理制度4.8.4 煤矿污染治理技术管理4.8.5 煤矿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管理4.8.6 煤矿环境监测技术管理5 企业技术创新5.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5.1.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概述5.1.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5.1.3 研究和开发费用管理5.1.4 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5.1.5 企业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5.2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5.2.1 企业技术中心的产生及特点5.2.2 企业技术中心的功能与定位5.2.3 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5.2.4 企业技术中心机构设置5.2.5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5.2.6 企业实验室建设5.3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5.3.1 国家科技计划的类型5.3.2 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5.3.3 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5.4 企业科技成果管理5.4.1 企业科技成果5.4.2 企业科技成果鉴定5.4.3 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4.4 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4.5 煤炭行业科技成果奖励5.4.6 企业内部科技成果的评审和奖励5.5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5.5.1 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5.5.2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5.5.3 省市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5.5.4 企业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5.6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5.6.1 我国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制度5.6.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5.6.3 企业专利管理5.6.4 企业商标管理5.6.5 商业(技术)秘密管理与著作权的管理5.7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5.7.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5.7.2 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5.8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5.8.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5.8.2 煤矿的科学开采5.8.3 煤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8.4 煤矿可持续发展评价参考文献第2篇煤矿地质与测量1 煤田地质普查与勘探1.1 地层1.1.1 含煤地层1.1.2 地层分类与划分1.1.3 地层单位1.1.4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1.1.5 地质年代表1.2 煤田地质普查与勘探1.2.1 概况1.2.2 主要的勘探技术手段1.2.3 勘探阶段与任务1.2.4 煤田地质普查与勘探的要求1.3 钻探技术1.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4.1 概述1.4.2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1.4.3 岩性地震勘探1.4.4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1.4.5 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特点与应用1.5 地球物理测井1.5.1 电法测井1.5.2 伽马法测井1.5.3 矿井防爆测井1.5.4 声测井1.6 煤炭资源管理1.6.1 煤炭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1.6.2 煤炭资源规划管理1.6.3 煤炭资源储量管理1.6.4 煤炭资源信息服务系统2 矿井地质2.1 构造地质2.1.1 岩层产状2.1.2 褶皱2.1.3 节理2.1.4 断层2.1.5 岩浆岩体构造2.1.6 矿井地质构造及小构造超前预测2.1.7 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2.2 矿井地球物理勘探2.2.1 矿井电阻率法2.2.2 矿井瞬变电磁法2.2.3 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法2.2.4 矿井地震勘探2.2.5 矿井物探的综合应用2.3 瓦斯地质2.3.1 瓦斯含量测试2.3.2 钻孔煤层瓦斯压力测试2.3.3 煤与瓦斯突出的测井曲线解释2.4 矿井地质工作与管理2.4.1 矿井地质观测2.4.2 矿井地质资料编录2.4.3 建井阶段的地质工作2.4.4 矿井生产阶段的地质工作2.4.5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3 水文地质3.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3.2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3.2.1 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与观测3.2.2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3.2.3 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和图纸3.3 矿井水文地质勘探3.3.1 水文地质钻探3.3.2 水文地质试验3.4 矿井突水预测3.4.1 矿井充水条件3.4.2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3.4.3 矿井突水预测方法3.4.4 矿井涌水量计算3.5 矿井水情监测3.5.1 矿井突水的前兆现象观察与分析3.5.2 矿井突水监测与预警系统4 工程地质4.1 岩土工程地质性质4.1.1 土的分类4.1.2 岩石分类4.1.3 煤系岩体基本工程地质性质4.2 岩土体赋存的地应力环境4.2.1 地应力的分类、分布变化规律4.2.2 地应力场的研究方法4.3 煤矿工程地质勘察4.3.1 各勘探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4.3.2 煤矿工业广场及主要建筑地基勘察技术要点4.3.3 井筒工程地质勘察4.3.4 巷道工程地质勘察4.3.5 开采岩层移动工程地质勘探与预计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 矿区地面测量5.1 测量仪器与工具5.1.1 传统测量仪器与工具5.1.2 现代测量仪器5.2 矿区地面控制测量5.2.1 平面坐标及高程系统5.2.2 矿区平面控制测量5.2.3 矿区高程控制测量5.3 GPS测量5.3.1 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5.3.2 GPS测量的应用及设计5.4 测量数据处理5.4.1 测量误差5.4.2 测量平差5.5 矿区地形测量5.5.1 图根控制测量5.5.2 成图5.6 近井点与井口高程基点测量5.6.1 近井点的设计与要求5.6.2 井口高程基点设计与要求6 矿井测量6.1 矿井联系测量6.1.1 地面连测导线测量6.1.2 几何定向6.1.3 陀螺经纬仪定向6.1.4 导入高程测量6.2 井下控制测量6.2.1 井下平面控制测量6.2.2 井下高程控制测量6.3 贯通测量6.3.1 贯通测量准备工作6.3.2 巷道及立井贯通测量6.4 采区测量6.5 矿图6.5.1 矿图的分幅及应用6.5.2 计算机绘图7 矿井施工测量7.1 井口位置的标定7.1.1 井筒中心和井筒十字中线的标定7.1.2 井筒十字中线基点埋设要求与保护措施7.2 立井井筒施工测量7.2.1 普通法凿井施工测量7.2.2 特殊法凿井施工测量7.3 立井提升设备安装测量7.3.1 罐梁和罐道安装测量7.3.2 井架安装和井塔施工测量7.3.3 提升机安装测量7.4 井底车场和硐室施工测量7.4.1 马头门施工测量7.4.2 井底车场巷道的施工测量7.4.3 装载硐室施工测量7.5 巷道掘进中线和腰线的标定7.5.1 巷道中线标定7.5.2 巷道腰线标定7.5.3 激光仪指向仪在井巷施工测量中的应用8 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8.1 地表移动观测8.2 岩层移动观测参考文献第3篇煤矿井巷施工技术1 井筒施工技术1.1 井筒常规施工技术1.1.1 立井井筒施工基本方法1.1.2 立井井筒施工作业方式1.1.3 立井施工机械化配套1.1.4 立井施工设备布置方法1.1.5 立井井筒装备安装方式1.1.6 斜井基岩段施工1.2 井筒冻结法施工技术1.2.1 井筒冻结方式1.2.2 冻结站建设1.2.3 冻结钻孔1.2.4 井筒掘砌施工1.3 井筒钻井法施工技术1.3.1 钻井法应考虑的因素及适用范围1.3.2 井筒钻进方式1.3.3 钻井系统1.3.4 钻井法施工步骤1.3.5 钻井泥浆1.3.6 测井与防纠偏技术1.3.7 钻进故障1.4 井筒沉井法施工技术1.4.1 沉井法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4.2 增加沉井深度技术1.4.3 防偏与纠偏技术1.5 井筒注浆法施工技术1.5.1 注浆法分类及适用条件1.5.2 地面预注浆1.5.3 工作面预注浆1.5.4 壁后注浆2.5.5 注浆材料的选择1.6 井筒延深施工技术1.6.1 井筒延深方式的选择1.6.2 井筒延深方式1.6.3 延深井筒的保护设施2 巷道施工技术2.1 水平巷道施工技术2.1.1 巷道定向与钻眼2.1.2 装药爆破2.1.3 通风防尘2.1.4 装岩与运输2.1.5 巷道支护2.2 倾斜巷道施工技术2.3 巷道快速施工技术3 硐室、煤仓和交岔点施工技术3.1 硐室施工3.1.1 硐室施工方法3.1.2 与井筒相连硐室的施工方法3.2 煤仓施工3.2.1 反井钻机施工煤仓3.2.2 深孔掏槽爆破法3.3 交岔点施工3.3.1 交岔点类型3.3.2 交岔点工程量及材料消耗3.3.3 交岔点施工方法4 井巷破岩技术4.1 掘进机破岩4.1.1 全断面掘进机破岩4.1.2 部分断面掘进机破岩4.1.3 重型悬臂式掘进机破岩4.2 巷道爆破破岩4.2.1 钻眼爆破要求4.2.2 钻眼与爆破器材4.2.3 爆破参数4.2.4 炮眼布置4.2.5 装药结构与起爆4.2.6 爆破说明书及爆破图表4.3井筒爆破破岩4.3.1 钻眼工作4.3.2 爆破工作5 井巷支护技术5.1 井筒支护结构与设计5.1.1 井壁结构5.1.2 井壁厚度的确定5.2 巷道支护结构与设计5.2.1 锚杆支护5.2.2 喷射混凝土支护5.2.3 石材整体支护5.2.4 联合支护5.3 交岔点支护结构与设计5.3.1 交岔点支护的一般原则5.3.2 现浇整体混凝土支护5.3.3 锚杆及其组合支护5.4 支护质量监测与检测5.4.1 围岩深部位移监测5.4.2 顶板离层监测5.4.3 锚杆支护质量检测5.4.4 喷射混凝土质量检测5.4.5 围岩松动圈测试5.5 软岩支护技术5.5.1 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5.5.2 软岩巷道支护关键工艺5.5.3 软岩巷道的主要支护形式5.5.4 软岩巷道治理的要点6 井巷施工设备6.1 井筒专用施工设施6.1.1 凿井井架6.1.2 天轮平台6.1.3 卸矸台6.1.4 封口盘与保护盘6.1.5 吊盘6.1.4 安全梯6.2 井筒专用施工设备6.2.1 提升机、凿井绞车6.2.2 提升容器6.2.3 装岩设备6.2.4 砌壁金属模板6.2.5 吊泵6.2.6 伞形钻架6.2.7 钻井机6.3 井筒、巷道和硐室施工设备6.3.1 钻眼设备6.3.2 通风设备6.3.3 装岩机7.3.4 运输设备6.3.5 喷射混凝土机具6.3.6 锚杆施工机具6.3.7 反井钻机7.3.8 巷道掘进机7 建井施工组织7.1 建井施工准备7.1.1 建井施工准备内容7.1.2 建井施工总平面布置7.1.3 加快建井准备工作的措施7.2 建井施工组织7.2.1 矿井施工方案7.2.2 井筒施工顺序7.2.3 井巷过渡期的改装7.3 井底车场施工安排7.3.1 井底车场巷道施工安排7.3.2 井底车场硐室施工安排7.4 采区巷道施工安排参考文献第4篇矿井开拓与开采1 矿井开拓与准备1.1 矿井开拓1.1.1 立井开拓1.1.2 斜井开拓1.1.3 平硐开拓1.1.4 综合开拓1.1.5 井底车场及其布置1.1.6 特殊条件下的矿井开拓1.2 矿井开拓延深和技术改造1.2.1 矿井延深方式1.2.2 矿井技术改造与改扩建1.3 采区、带区准备1.3.1 准备方式分类1.3.2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1.3.3 神东矿区井田内条带式准备特点1.4 中国煤矿开拓的特点2 矿山压力与控制2.1 采场矿山压力及控制2.1.1 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2.1.2 长壁工作面围岩控制2.1.3 厚煤层长壁综放工作面矿山压力及控制2.1.4 厚煤层大采高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及控制2.1.5 浅埋煤层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及控制2.1.6 短壁工作面矿山压力及控制2.1.7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2.2 采准巷道矿压规律及其控制2.2.1 采准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2.2.2 无煤柱护巷与煤柱护巷的矿压规律2.2.3 支承压力在煤层底板中的传播与采准巷道布置2.2.4 采准巷道矿压控制技术2.2.5 采准巷道矿压的观测与监控3 采煤工艺与方法3.1 采煤方法的分类3.2 单一长壁采煤工艺3.2.1 爆破采煤工艺3.2.2 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3.2.3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3.2.4 薄煤层、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艺3.2.5 放顶煤综采工艺3.3 短壁采煤法3.3.1 短壁采煤法的基本特点及使用条件3.4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3.4.1 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3.4.2 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3.5 采煤方法的选择3.5.1 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3.5.2 采煤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3.6 综采工作面技术管理3.6.1 工作面过断层地质构造3.6.2 综采工作面调斜与旋转3.6.3 综采工作面搬迁3.6.4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4 综合机械化掘进装备4.1 综掘机械化装备现状与发展4.2 综掘设备配套与掘进机选型4.2.1 综掘设备配套原则4.2.2 悬臂式掘进机选型原则4.3 煤和半煤岩巷道掘进装备4.3.1 悬臂式掘进机类型及技术参数4.3.2 煤巷掘进机及配套作业线4.3.3 半煤岩巷道掘进机及配套作业线4.3.4 掘进机的使用及维护4.4 全岩巷道掘进设备4.4.1 全断面掘进机5.4.2 挖掘装载机4.4.3 重型悬臂式掘进机破岩及作业线实例4.5 综掘锚杆支护装备4.5.1 机载临时支护4.5.3 锚杆钻机5 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5.1 综采设备选型原则5.1.1 采煤机选型原则5.1.2 液压支架的选型原则5.1.3 刮板输送机的选型原则5.1.4 综采“三机”配套选型原则5.2 中厚煤层及厚煤层综采设备5.2.1 国产中厚煤层电牵引滚筒采煤机5.2.2 国产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5.2.3 中厚及厚煤层液压支架5.2.4 刮板输送机5.2.5 中厚煤层“三机”配套实例5.3 放顶煤综采设备5.3.1 放顶煤可行性分析5.3.2 放顶煤主要设备选型5.3.3 综放工作面设备总体配套实例5.4 短壁综采设备5.4.1 短壁工作面适用条件与设备选型5.4.2 连续采煤机系统5.4.3 短壁滚筒采煤机5.4.4 短壁滚筒采煤机的应用案例5.5 薄煤层综采设备5.5.1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及其设备配套5.5.2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配套实例5.5.3 刨煤机及其设备配套5.5.4 自动化刨煤机回采工作面配套实例5.5.5 螺旋钻采煤机及其配套5.5.6 螺旋钻采煤机生产实例6 开采沉陷规律及三下采煤技术6.1 开采沉陷规律6.1.1 采动岩体变形破坏规律6.1.2 覆岩移动变形6.1.3 覆岩破坏6.1.4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6.1.5 地质采矿因素对覆岩及地表移动破坏的影响6.2 开采沉陷预计6.2.1 概率积分法6.3 “三下一上”采煤技术6.3.1 矿山开采沉陷控制技术6.3.2 建筑物下采煤技术6.3.3 线性构筑物下采煤技术6.3.4 水体下(上)采煤技术6.4 固体充填采煤技术6.4.1 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现状6.4.2 掘巷充填采煤技术6.4.3 长壁普采(或炮采)充填采煤技术6.4.4 长壁综采充填采煤技术参考文献第5篇煤矿瓦斯抽采与地面煤层气开发技术1 煤层气资源及抽采开发现状1.1 煤层气资源1.1.1 煤层气资源量1.1.2 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1.1.3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1.2 煤层气资源开发前景1.2.1 煤层气开发效益1.2.2 煤层气开发影响因素1.3 国内外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现状1.3.1 国外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状况1.3.2 国内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现状2 煤矿井下瓦斯抽采技术2.1 本煤层瓦斯抽采技术2.1.1 本煤层瓦斯抽采的可行性2.1.2 本煤层瓦斯抽采方法的选择2.1.3 钻孔法预抽本煤层瓦斯2.1.4 边采(掘)边抽本煤层瓦斯2.1.5 深孔预裂控制爆破强化抽瓦斯方法2.1.6 水力割裂强化抽采瓦斯技术及其强化抽采工艺设计2.1.7 井下水力破裂法抽采瓦斯2.1.8 水力空穴法抽采瓦斯2.1.9 交叉钻孔抽采本煤层瓦斯技术2.2 邻近层卸压瓦斯抽采技术2.2.1 邻近层瓦斯抽采参数的确定2.2.2 邻近层瓦斯抽采方法2.2.3 邻近层瓦斯抽采的效果分析2.3 采空区卸压瓦斯抽采技术2.4 特殊条件卸压瓦斯抽采技术2.5 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3 煤与瓦斯共采3.1 卸压开采及关键层理论3.1.1 卸压开采覆岩移动及分布形态特征3.1.2 主关键层对卸压高度的影响3.2 保护层(卸压层)开采3.2.1 保护层采动作用的基本规律3.2.2 保护层保护范围的确定3.2.3 保护层作用机理3.2.4 首采保护层的确定原则3.2.5 保护层开采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3.3 保护层的瓦斯治理及开采期间的瓦斯抽采3.3.1 保护层区域性预抽瓦斯治理技术3.3.2 保护层开采期间的瓦斯抽采3.3.3 卸压瓦斯抽采3.4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3.5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模式3.5.1 淮南矿区模式3.5.2 阳泉矿区模式3.5.3 晋城矿区模式3.6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3.6.1 优先采用卸压瓦斯抽采防突3.6.2 强突出危险煤层和超大型高瓦斯矿井必须采用煤与瓦斯共采技术3.6.3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效益4 瓦斯抽采系统6.1 矿井瓦斯量、可抽瓦斯量、瓦斯抽采率、年抽采量及抽采年限6.2 瓦斯抽采系统工程设计的一般规定6.3 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工程设计内容6.4 井下移动瓦斯抽采系统6.5 抽采管路系统6.6 抽采设备及抽采站6.7 瓦斯抽采参数的监测、监控5 煤层气开发技术5.1 煤层气开发井网布置5.1.1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井网5.1.2 开发井网部署的影响因素5.1.3 开发井网的要素与方法5.2 煤层气钻井技术5.2.1 钻前工程5.2.2 钻进5.2.3 钻井液5.2.4 井控技术5.2.5 钻井设计5.2.5 欠平衡钻井技术5.4 煤层气试井技术5.4.1 试井类型5.4.2 试井方法的选择5.4.3 试井获取的参数5.5 煤层气固井、完井及射孔技术5.5.1 煤层气井固井工艺5.5.2 煤层气完井方式及适应性5.5.3 煤层气井射孔工艺5.6 煤层气增产技术5.6.1 压裂增产工艺5.6.2 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及适应性5.6.3 气体注入驱替技术5.7 煤层气排采工艺5.7.1 煤层气排采设备5.7.2 排采工艺流程5.7.3 排采工作制度与排采控制5.7.4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监测监控6 煤层气(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6.1 民用和工业燃气6.2 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6.2.1 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现状6.2.2 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形式的选择6.2.3 余热利用与热电冷联供6.3 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新技术6.3.1 煤层气(煤矿瓦斯)液化6.3.2 煤层气(煤矿瓦斯)用于化工原料6.3.3 低浓度瓦斯的输送和发电利用6.3.4 通风瓦斯(V AM)利用6.7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开发6.7.1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的识别6.7.2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设计6.7.3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的国内申请6.7.4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的审定6.7.5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的注册6.7.6 煤层气(煤矿瓦斯)CDM项目的实施7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的法律法规7.1 瓦斯抽采有关规定7.1.1 基本规定7.1.2 抽采方法选择及专用瓦斯抽放巷道和钻孔的规定7.1.3 瓦斯抽放及其管理的规定7.1.4 有关“瓦斯利用”规定7.1.5 有关“瓦斯抽采指标”的规定7.1.6 其他规定7.2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管理规定及鼓励优惠政策7.2.1 宏观政策7.2.2 管理政策7.2.3 补助及税收优惠政策7.2.4 其他政策附录A 瓦斯抽采基础参数测算附录B 瓦斯抽采方法类别及抽采率附录C 瓦斯抽采参数监控系统附录D 瓦斯抽采工程设计参考文献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目次目次(中册)第6篇矿井提升与运输1 矿井提升与运输系统1.1 矿井提升分类1.2 矿井运输的分类与应用1.3 国内外矿井提升与运输设备发展概况2 矿井提升技术及装备2.1 矿井提升机结构及选型2.1.1 缠绕式提升机2.1.2 摩擦式提升机2.1.3 提升机参数计算及设备选型2.2 提升容器及辅助装置2.2.1 箕斗2.2.2 罐笼2.2.3 提升容器的附属设备2.2.4 罐笼防坠器2.2.5 箕斗装载设备2.2.6 箕斗卸载设备2.2.7 缸笼承接装置2.2.8 安全门及推车装置2.3 提升钢丝绳的选型计算2.3.1 提升钢丝绳的结构与分类2.3.2 提升钢丝绳选型2.3.3 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和检查2.4 提升系统的空间布局设计2.4.1 落地缠绕式提升机与井筒位置计算2.4.2 塔式多绳摩擦提升机的空间布局设计2.5 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2.5.1 盘式制动器2.5.2 盘式制动器液压站2.5.3 制动装置参数的计算依据2.6 矿井提升控制系统2.6.1 提升机的电力拖动分类和选择2.6.2 提升机直流拖动控制2.6.3 提升机交流拖动控制2.6.4 提升机的综合自动化控制2.7 提升机技术性能测试2.7.1 机电控制系统测试2.7.2 制动系统测定2.7.3 井筒井架系统测定2.8 矿井提升安全设备2.9 矿井提升能力增大改造途径3 矿井运输技术与装备3.1 矿井运输方式选择3.1.1 主运输方式选择3.1.2 辅助运输方式选择3.2 矿井主要运输方式及设备3.2.1 采区主要运输方式及设备3.2.2 大巷主要运输方式及设备3.3 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3.3.1 轨道运输3.3.2 绞车运输3.3.3 架空运输3.3.4 无轨运输3.4 矿井运输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3.4.1 刮板输送机的软启动设备3.4.2 带式输送机的软启动设备3.4.3 带式输送机的安全保护装置3.5 矿井运输系统改造与优化3.5.1 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与系统构成3.5.2 运输系统技术装备的优化配置技术3.6 矿井运输设备的常见故障与预防3.6.1 刮板输送机的常见故障与预防3.6.2 带式输送机的常见故障与预防3.7.3 机车运输的常见故障与预防参考文献附录相关标准及规范第6篇矿井通风1 矿井通风基础1.1 矿井空气1.1.1 矿内空气的主要成分1.1.2 矿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1.1.3 矿井气候1.2 矿井风流能量及能量方程1.2.1 风流能量1.2.2 通风能量方程1.3 通风阻力1.3.1 风流的流动状态1.3.2 摩擦阻力1.3.3 局部阻力1.3.4 通风阻力定律和特性1.3.5 通风阻力测定1.4 通风网络风量分配与调节1.4.1 通风网络风量分配1.4.2 通风网络风量调节2 通风动力2.1 机械通风2.1.1 抽出式通风2.1.2 压入式通风2.1.3 抽压混合式通风2.2 通风机的类型2.2.1 离心式通风机2.2.2 轴流式通风机2.2.3 对旋式通风机2.2.4 离心式与轴流式通风机的比较2.3 主要通风机装置技术管理及安全措施2.3.1 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鉴定2.3.2 矿井通风机装置安全措施3 矿井通风系统3.1 生产矿井通风系统3.1.1 中央式通风系统3.1.2 对角式通风系统3.1.3 分区式通风系统3.1.4 混合式通风系统3.2 立井井筒施工通风系统3.3 矿井反风3.3.1 矿井反风技术及适用条件3.3.2 矿井反风装置及反风方式3.3.3 矿井反风演习方案3.4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3.4.1 矿井通风系统的拟定3.4.2 矿井风量的计算和分配3.4.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3.4.4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4 采区及工作面通风系统4.1 采区通风系统4.1.1 采区通风的基本要求4.1.2 两条上山通风4.1.3 三条上山通风4.1.4 多条上山通风4.1.5 下山采区通风4.1.6 近距离煤层采区通风4.1.7 倾斜长壁采煤法采区通风4.2 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4.2.1 U型通风方式4.2.2 W型通风方式4.2.3 Y型通风方式4.2.4 U+L型通风方式4.2.5 Z型通风方式4.3 通风构筑物4.3.1 风门4.3.2 密闭4.3.3 风桥4.3.4 通风设施的可靠性4.4 提高矿井有效风量5 局部通风5.1 局部通风方法5.1.1 压入式通风5.1.2 抽出式通风5.1.3 压入式和抽出式通风的比较5.1.4 混合式通风5.2 长距离掘进通风5.3 局部通风装备5.3.1 局部通风机5.3.2 风筒5.4 局部通风技术管理及安全措施5.4.1 局部通风技术管理5.4.2 局部通风安全措施参考文献第8篇矿井供电、排水、压气1 矿井供电1.1 矿井供电系统1.1.1 供电电源及供电电压1.1.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1.1.3 变电所常用主接线形式1.1.4 中性点接地方式1.1.5 节能与降耗1.1.6 电网监控系统1.1.7 数字化变电站1.2 矿井供电常用计算1.2.1 负荷计算1.2.2 短路计算。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基础篇)
1 技术管理综述1.1技术管理容煤矿技术管理的容,按矿井的类型可分为基本建设矿井(包括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矿井)技术管理、生产矿井技术管理;按矿井技术管理的专业可分为生产技术管理、机电技术管理、“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洗煤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环境保护技术管理等。
1.1.1基本建设矿井技术管理1.1.1.1建设项目技术管理煤矿建设项目技术管理的容主要有:《矿井总体规划设计》、《项目申请报表》、《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编制报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单项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作业规模、安全技术措施等的编写。
技术管理工作要贯穿煤矿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全过程,其相关的详细容见本篇第2章煤矿建设项目技术管理。
1.1.1.2技术改造矿井技术管理煤矿技术改造是指在不提升矿井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矿井部分环节的技术改造提高煤矿的安全条件、生产效率、工作环境、综合利用的方面的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种:(1)采用新型采、掘、机、运机械化设备装备现有生产矿井,提高矿井机械化程度。
(2)改变分散、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实现矿井的合理集中生产。
(3)对矿井生产系统薄弱环节进行改造,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
(4)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对生产系统的老、旧、杂设备进行淘汰或更新,提高矿井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保障安全生产水平。
(5)采用先进的掘进、开采工艺和生产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技术,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能力。
(6)改善安全生产设施,配备可靠的安全检测装备,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和抗灾能力。
(7)提高矿井环境保护水平,改善矿井井上、井下环境。
(8)提高洗选水平和煤炭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9)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进一步探明矿区地质情况,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和煤炭回收率。
技术改造矿井的技术管理是指对拟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改造所采用的新方案、新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论证和报批,并对技术改造矿井改造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进行管理。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V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2009 05 16第9篇矿井供电、排水、压风目录1矿井供电 (1)1.1 矿井供电标准及规范 (1)1.1.1 煤矿供电相关标准 (1)1.1.2 电能质量相关标准 (1)1.1.3 无功相关规范 (1)1.2 矿井供电技术 (1)1.2.1 矿井供电结线方式 (1)1.2.1.1 系统网络结构的基本方式 (1)1.2.1.2 矿井变电所常用接线方式 (3)1.2.2 矿井电网中性点接线方式 (8)1.2.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8)1.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图接地方式 (10)1.2.2.3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11)1.2.3 负荷计算 (12)1.2.3.1 负荷曲线 (13)1.2.3.2 负荷估算的方法 (15)1.2.3.3 负荷计算的方法 (29)1.2.3.4 矿井负荷的确定及主变容量的选择 (34)1.2.3.5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36)1.2.4 短路计算 (38)1.2.4.1 短路电流的基本概念 (38)1.2.4.2 短路电流的暂态过程 (39)1.2.4.3 无限大容量电源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49)1.2.4.4 有限大容量电源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62)1.2.4.5 大容量电动机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65)1.2.4.6 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 (69)1.2.4.7 短路电流的电动力效应和热效应 (83)1.2.5 高压电器设备选择原则 (86)1.2.5.1 概述 (86)1.2.5.2 母线的选择 (100)1.2.5.3 母线支柱绝缘子及穿墙套管选择 (112)1.2.5.4 高压开关设备的选择 (117)1.2.5.5 限流电抗器的选择 (122)1.2.5.6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126)1.2.5.7 电力架空线路与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 (137)1.2.5.8 变压器的选择 (148)1.2.6 低压设备选择原则 (152)1.2.6.1 刀开关、熔断器与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155)1.2.6.2 接触器、磁力起动器及热继电器的选择 (166)1.3 矿井地面供电 (168)1.3.1 矿井地面供电系统 (168)1.3.1.2 电力负荷分级及对供电的要求 (170)1.3.1.3 电力负荷对供电的基本要求 (172)1.3.1.4 矿井地面变电所 (173)1.3.2 地面供电设备 (174)1.3.2.1 开关设备 (174)1.3.2.2 电力变压器 (182)1.3.2.3 导线 (184)1.3.2.4 互感器 (185)1.3.3 继电保护 (188)1.3.3.1 继电保护运行设置的基本原则 (188)1.3.3.2 35kV、110kV矿区主变保护 (191)1.3.3.3 3-10kV配电变压器保护 (196)1.3.3.4 6kV线路保护 (199)1.3.3.5 6kV电力电容器保护 (205)1.3.3.6 6k母线与联络开关保护 (210)1.3.3.7 高压电动机保护 (212)1.3.4 自动装置(重和闸和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217)1.3.4.1 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217)1.3.4.2 对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基本要求 (219)1.3.4.3 自动重合闸的动作时限应符合以下要求: (219)1.3.4.4 110kV及以下双侧电源线路的自动重合闸装置,按下列规定装设:2191.3.4.5 双侧电源送电线路置合闸的方式及选择原则 (220)1.3.4.6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222)1.3.5 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设备 (224)1.3.5.1 无功补偿介绍 (224)1.3.5.2 并联电容器补偿无功功率的原理 (225)1.3.5.3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227)1.3.5.4 谐波的危害介绍 (234)1.3.5.5 LC滤波器 (234)1.3.5.6 有源滤波器(APF)滤波 (236)1.3.5.7 混合谐波滤波器(AHF+PHF)滤波 (238)1.3.6 过电压及其保护(大气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内部过电压) (238)1.3.6.1 外部过电压 (239)1.3.6.2 内部过电压 (240)1.3.6.3 过电压的抑制 (242)1.3.7 变电所与线路的防雷 (243)1.3.7.1 输电线路防雷 (243)1.3.7.2 变配电所防雷 (246)1.4 矿井井下供电 (249)1.4.1 井下供电系统 (249)1.4.2 防爆电器选择 (260)1.4.3 井下供电设备 (264)1.4.3.2 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箱 (267)1.4.3.3 矿用低压配电开关 (272)1.4.3.4 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 (278)1.4.3.5 矿用电缆 (286)1.4.4 继电保护 (293)1.4.4.1 井下漏电保护 (293)1.4.4.2 矿井过流保护 (312)1.4.4.3 井下监视线保护 (337)1.4.5保护接地 (341)1.4.6 杂散电流的危害与防治 (347)1.4.6.1 杂散电流的概念 (347)1.4.6.2 杂散电流的危害 (348)1.4.6.3 与煤矿杂散电流防治相关的标准 (353)1.4.6.4 杂散电流的防治措施 (353)1.4.6.5 杂散电流的监测 (355)1.4.6.6 杂散电流自动监测系统 (363)1.4.7 静电的危害及预防 (363)1矿井供电1.1矿井供电标准及规范1.1.1煤矿供电相关标准1.煤炭安全规程电气部分(2006)1.1.2电能质量相关标准1.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5945—1995)2.电压波动和闪变(GB 12326—90)3.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93)4.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5—90)5.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543—1995)6.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GB/T 18481—2001)1.1.3无功相关规范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国家电网生[2004]435号)2.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能源电[1988]18号)3.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SD325-89)1.2矿井供电技术1.2.1矿井供电结线方式供电系统结线是指由各种电气设备及其连接线构成的电路,其功能是汇集和分配电能。
《综采技术手册》上下册
《综采技术手册》上下册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页数: 2364定价: 490.00元优惠价:380元装帧: 16开精装ISBN: 9787502018351内容简介《综采技术手册(上下)》重点阐述了综采地质工作、综采矿井开拓部署、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液压支架、采煤机械、输送机械、综采工作面供电及其设备、辅助运输、综采工作面总体设计及配套、综采面设备安装与拆除、综采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等10个方面内容。
编辑推荐《综采技术手册(上下)》特邀请国内长期从事综采生产管理和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合作编写。
为综采第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一部资料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专业工具书,也为煤炭系统研究、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一部技术性、实用性的参考书。
目录第一篇综采地质条件与地质工作第一章综采地质条件第二章综采地质工作第三章物探技术在综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章巷探与坑道钻探技术的应用第二篇综采矿井开拓部署、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第一章综采矿井开拓部署第二章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第三章特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第三篇液压支架第一章液压支架的分类与型号编制第二章一般型液压支架第三章特殊型液压支架第四章液压支架的主要结构件和液压元件第五章液压支架主要参数的确定和造型原则第六章液压支架实际工作阻力计算及主要部件受力核算第七章乳化液泵站第八章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和阀类的型式检验规范第四篇采煤机械第一章滚筒式采煤机的分类、总体布置和主要部件第二章国产液压牵引滋筒式采煤机第三章国外液压牵引滚筒式采煤机第四章四外电牵引滚筒式采煤机第五章国产电牵引滚筒式采煤机第六章刨煤机第七章联动机组第八章钻削式采煤机第九章采煤机械的选型第十章采煤机的辅助设备第十一章滚筒式采煤机的发展趋势第五篇输送机械第一章刮板输送机第二章转载机第三章破碎机第四章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第五章输送机用液力偶合器第六篇综采工作面供电及其设备第一章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第二章综采供电设备第三章综采电机第四章综采工作面通讯及照明第七篇综采成套设备使用实例与工作面主机配套第一章综采成套设备使用的典型实例第二章综采工作面“三机”配套及其方案第八篇辅助运输第一章辅助运输机械化设备的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二章单轨吊车第三章卡轨车第四章齿轨车第五章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第六章胶套轮机车第七章辅助运输系统第八章柴油机的防爆与净化第九篇综采工作面设备的安装与撤除第一章综采工作面设备的安装第二章综采工作面设备撤除第三章综采工作面快速搬家实例第十篇综采设备的维修与油脂使用第一章采煤机维护与检修第二章液压支架的维护与检修第三章输送机械的维护与检修第四章乳化液泵的维护与检修第五章综采电气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第六章综采电缆的修复第七章综采设备的用油与润滑。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
赵铁锤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技术进 步和加强技术管理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煤炭工业的发展史就是煤矿科 技的进步史。多年来,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十分注重发挥总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规范总工程师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动了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的一系列突破,带动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手册》紧紧围绕煤矿安全生产这一中心环节展开,遵循煤炭工业客观规律,内容涵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 方方面面,系统、具体,可操作性强,是推进煤矿安全技术基础建设的重要载体。《手册》在煤炭科学发展的大 背景下,对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进行了系统总结,是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手册》集成了煤矿 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强调煤炭工业可持续必须立足发展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并 引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等新理念,是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首发式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首发式本月11日于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 煤矿安全监察局主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煤炭工业出版社、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承办,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出席首发式并讲话。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V
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V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2009 05 16第9篇矿井供电、排水、压风目录1矿井供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供电标准及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矿供电相关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能质量相关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功相关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供电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供电结线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网络结构的基本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变电所常用接线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电网中性点接线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使用煤矿总工程师手册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关于使用正版《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的通知煤安监司办〔2010〕35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今年10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编纂的《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正式出版发行。
《手册》的编纂出版是大力推进煤矿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前举措,是煤矿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心血汗水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近日,据部分读者反映并经核实,市场上出现了内容严重缺失、印装质量低劣、材质以次充好、无防伪标示的《手册》盗版书,严重损害了《手册》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权威性,严重侵犯了编著者、出版者和广大读者的合法权益。
请各地区、各单位在学习使用《手册》时,注意选用正版《手册》,从而真正有效发挥《手册》在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处理日常技术问题和进行重大技术方案决策时的指导作用。
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各煤矿企业。
今后一旦发现盗版《手册》,请及时向《手册》出版单位煤炭工业出版社反映。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二○一○年十二月三日第1篇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及技术管理体系1 总工程师岗位职责1.1 总工程师岗位定位1.2 总工程师岗位职责1.3 总工程师的权限1.4 总工程师应具备的条件2 技术管理综述2.1 技术管理内容2.1.1 基本建设矿井技术管理2.1.2 生产矿井技术管理2.1.3 矿井生产能力核定2.1.4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2.2 技术管理组织机构2.2.1 技术管理机构的形式及特点2.2.2 技术人员的配置及素质要求2.2.3 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2.3 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2.3.1 各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的职责2.3.2 各专业部门技术管理内容2.3.3 各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的协作要求2.4 技术管理运行2.4.1 技术管理审批程序2.4.2 技术文件审批权限划分2.5 技术资料管理2.5.1 矿井建设技术资料管理2.5.2 矿井生产资料管理2.5.3 矿井生产施工资料管理3 建设项目技术管理3.1 建设项目的分类3.2 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取得3.2.1 探矿权申请3.2.2 采矿权申请3.3 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3.3.1 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3.3.2 审批制项目的报批程序3.3.3 核准制项目的核准程序3.3.4 备案制项目的备案程序3.4 建设项目前期有关技术管理工作3.4.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管理3.4.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4.3 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3.4.4 组织编制和内部评审初步设计3.4.5 初步设计的报批、审批分级管理3.5 建设项目各专篇的技术管理3.5.1 建设项目安全专篇设计、审查3.5.2 建设项目地面建设工程消防申报3.5.3 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3.6 新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6.1 新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6.2 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3.7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技术管理3.7.1 施工图预算技术管理3.7.2 开工前技术管理3.7.3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技术管理3.7.4 合同的技术管理3.7.5 施工阶段工程技术管理3.7.6 工程监理技术管理3.7.7 工程结算技术管理3.8 建设项目的竣工移交验收3.8.1 验收阶段的管理3.8.2 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技术管理3.8.3 环境保护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4 水土保持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5 消防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6 职业卫生专篇验收技术管理3.8.7 工程质量认证3.8.8 档案管理验收3.8.9 项目正式竣工验收4 生产矿井技术管理4.1 采掘技术管理4.1.1 采掘技术管理的内容4.1.2 采掘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1.3 采掘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2 机电技术管理4.2.1 机电技术管理的内容4.2.2 机电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2.3 机电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3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4.3.1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内容4.3.2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4.3.3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职责划分4.3.4 矿井热害4.4 地测及防治水技术管理4.4.1 地测及防治水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4.4.2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4.4.3 探放水技术管理4.4.4 资源储量管理4.5 调度技术管理4.5.1 调度技术管理的任务及职责范围4.5.2 调度技术管理的权限4.6 洗选技术管理4.7 安全技术管理4.8 环境保护管理4.8.1 环保管理组织机构4.8.2 环保管理责任制4.8.3 环保管理制度4.8.4 污染治理技术管理4.8.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管理4.8.6 环境监测技术管理5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5.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5.1.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机构5.1.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5.1.3 研究和开发费用管理5.1.4 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5.1.5 企业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5.2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5.2.1 企业技术中心的产生及特点5.2.2 企业技术中心的功能与定位5.2.3 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5.2.4 企业技术中心机构设置5.2.5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5.2.6 企业实验室建设5.3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5.3.1 国家科技计划的类型5.3.2 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5.3.3 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5.4 企业科技成果管理5.4.1 企业科技成果5.4.2 企业科技成果鉴定5.4.3 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4.4 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4.5 煤炭行业科技成果奖励5.4.6 企业内部科技成果的评审和奖励5.5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5.5.1 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5.5.2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5.5.3 省市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5.5.4 企业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5.6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5.6.1 我国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制度5.6.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5.6.3 企业专利管理5.6.4 企业商标管理5.6.5 商业(技术)秘密管理与著作权的管理5.7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5.7.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5.7.2 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5.8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5.8.1 可持续发展理论5.8.2 科学开采5.8.3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8.4 可持续发展评价第2篇煤矿地质与测量第3篇煤矿井巷施工技术第4篇矿井开拓与开采中册第5篇矿井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利用第6篇矿井通风第7篇矿井提升与运输第8篇矿井供电、排水、压气下册第9篇矿井灾害防治第10篇洗选加工第11篇煤矿信息化技术第12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首发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促进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10月11日,由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主办,信息研究院承办的《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首发式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篇洗选加工3 选煤工艺与设备(目录)3.1 重介质选煤3.1.1 概述3.1.2 重介质选煤的基本原理3.1.3 重介质悬浮液3.1.4 重介质分选机3.1.5 重介质旋流器3.1.6 重悬浮液的回收与净化3.1.7 悬浮液密度的自动控制3.1.8 重介选煤工艺3.2 跳汰选煤3.2.1 概述3.2.2 跳汰选煤原理3.2.3 跳汰过程中垂直交变水流的运动特性3.2.4 跳汰机3.2.5 跳汰机的操作工艺与制度3.2.6 跳汰工艺流程3 选煤工艺与设备3.1 重介质选煤3.1.1 概述重介质选煤法是当前最先进的一种重力选煤方法,其特点是用密度介于煤和矸石之间的液体作为分选介质。
所用分选介质有重液和悬浮液两种。
重液由于价格高,回收困难,多数还有毒性或腐蚀性,所以工业上很少采用。
目前,国内外重介质选煤普遍采用磁铁矿粉和水配制的悬浮液作为的分选介质。
这种悬浮液密度调节灵活而且容易净化回收。
重介质选煤具有很多优点,如分选效率和分选精度均高于其它选煤方法,分选密度范围宽,分选粒度范围广,生产过程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等。
重介质选煤在分选煤炭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代替人工拣矸,分选效果好,生产率高,可减轻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强度;对于难选煤和极难选煤,适合采用全重介或部分重介选流程,提高回收率并增加效益;用重介旋流器再选跳汰中煤和精煤,可以提高精煤产率和产品质量。
3.1.2 重介质选煤的基本原理重介质选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阿基米德原理,即浸没在重介质中的矿粒受到的浮力等于矿粒所排开同体积的介质重量。
重介质选煤既可以在重力场中,又可以在离心力场中进行。
如块煤重介质分选机在重力作用下、重介质旋流器在离心作用下完成对煤炭的分选。
3.1.2.1 重介质分选机分选原理在静止的悬浮液中,颗粒在介质中所受的重力等于其在真空中的重量与同体积介质重量的差值。
即()g V g V g V G ρδρδ-=-=0()g d ρδπ-=63 (10-3-1) 图10-3-1 重介质分选机选煤示意图1- 分选槽给料部分;2- 分选槽流动区;3- 浮煤排出部分;4- 沉煤排出部分;5- 水平液流和上升液流给入口式中:V ——为颗粒的体积,cm 3;d ——为颗粒的粒径,cm ;δ——为颗粒的密度,g/ cm 3;ρ——为悬浮液密度,g/ cm 3;g ——为重力加速度,cm/s 2。
当ρδ>时,颗粒下沉;ρδ<时,颗粒上浮;ρδ=时,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在重介质分选机中,用悬浮液流和刮板或提升轮分别把浮物和沉物排出,完成分选工作,参见图10-3-1。
因此,为使选别过程能有效进行,重介质密度的选择应在原煤中轻、重两种矿物的密度之间。
在这样的介质中,选别完全属于静力作用过程,流体的运动和颗粒的沉降不再是分层的主要作用因素,而介质本身的性质倒是影响选别的重要因素。
3.1.2.2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原理重介质旋流器的选煤过程如图10-3-2所示。
物料和悬浮液以一定压力沿切线方向给入旋流器,形成强大的旋流。
其中一股是沿着旋流器内壁形成一个向下的外螺旋流,另一股围绕旋流器轴心形成一个向上的内螺旋流,由于内旋流具有负压而吸入空气,从旋流器轴向形成空气柱。
入料中的轻产物随内螺旋向上,从溢流口排出;重产物随外螺旋流向下,从底流口排出。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在离心力场院中完成的。
在离心力场中,物料所受的离心力c F 为r mF t c 2υ= (10-3-2)式中:m ——为颗粒质量,g ; t υ——为颗粒的切向速度cm/s ;r ——为颗粒的旋转半径,cm 。
在重介质旋流器中,物料颗粒所受离心力为r V F t 21ρυδ= (10-3-3)悬浮液给物料的向心曳力2F 为 r V F ts22υρ= (10-3-4)式中:ρυt ,ts υ——分别为物料颗粒和悬浮液在旋转半径r 处的切向速度,cm/s 。
当物料和悬浮液的切向速度相同时,即t ts t υυυρ==时颗粒在悬浮液中半径为r 处所受的合力F 为()r V F F F t 221υρδ-=-= (10-3-5)式中,V 为颗粒的体积,cm 3。
图10-3-2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示意图上式(10-3-5)表明,当ρδ>时,F 为正值,颗粒被甩向外螺旋流;当ρδ<时,F 为负值,颗粒移向内螺旋流。
从而把密度大于介质的颗粒和密度小于介质的颗粒分开。
在旋流器中,离心力是重力的几倍到几十倍,因而大大加快了末煤的分选速度并改善了分选效果。
3.1.3重介质悬浮液3.1.3.1 重介质的种类与加重质的选择重介质有重液与重悬浮液之分。
1.重液 重液是一些密度高的有机液体或无机盐类的水溶液。
它们是均质液体,可用有机溶剂或水调配成不同的密度。
如三溴甲烷(CHBr 3)或四溴乙烷(C 2H 4Br 4),最高密度可达2.9~3.0克/厘米3。
用不同量的苯、甲苯或四氯化碳与之混合,即可改变其密度。
氯化锌的水溶液,密度可达 1.8~2.0;四氯化碳(CC14)与甲苯配成的溶液,密度可达1.6。
上述重液的共同点是来源有限,价格昂贵,有毒,有腐蚀作用且不易回收,只在实验室中作重力分析或分离矿物时使用。
2.重悬浮液 重悬浮液是由密度大的固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构成的非均质两相介质。
高密度固体微粒起着加大介质密度的作用,故称为加重质。
加重质的粒度一般为—200目占60~80%,能够均匀分散于水中。
此时,置于其中的较大矿粒便受到了像均匀介质一样的增大了的浮力作用。
密度大于重悬浮液密度的矿粒仍可下沉,反之则上浮。
因重悬浮液具有价廉、无毒等优点,而在工业上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所说的重介质选矿,实际上就是重悬浮液选矿。
3.加重质的选择 工业上所用的加重质因要求配制的重悬浮液密度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下列几种:硅铁 选矿用的硅铁含Si 量为13~18%,这样的硅铁密度为6.8克/厘米3,可配制密度为3.2~3.5克/厘米3的重悬浮液。
硅铁具有耐氧化、硬度大、带强磁性等特点,使用后经筛分和磁选可以回收再用。
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硅铁又分为磨碎硅铁、喷雾硅铁和电炉刚玉废料(属含杂硅铁)等。
其中喷雾硅铁外表呈球形,在同样浓度下配制的悬浮液粘度小,便于使用。
方铅矿 纯的方铅矿密度为7.5克/厘米3,通常所用者为方铅矿精矿,在Pb 品位为60%,配制的悬浮液密度可3.5克/厘米3。
方铅矿悬浮液用后可用浮选法回收再用。
但其硬度低,易泥化,配制的悬浮液粘度高,且容易损失,因此,现已逐渐少用。
磁铁矿 纯磁铁矿密度为5.0左右,用含Fe 60%以上的铁精矿配制的悬浮液密度最大可达2.5克/厘米3。
磁铁矿在水中不易氧化,可用弱磁选法回收。
此外,还可用选矿厂的副产品如砷黄铁矿、黄铁矿等作加重质。
从选矿生产的角度来看,配制的重悬浮液不但应达到分选要求的密度,而且应具有较小的粘度及较好的稳定性。
为此,选择的加重质,应具有足够高的密度,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泥化和氧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便于制备与再生,这些都是选择加重质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1.3.2 重悬浮液的性质影响重介质选矿过程的重悬浮液性质,是指其密度、粘度和稳定性。
1.悬浮液的密度悬浮液是一种不均质的两相系统,在固、液两相间具有很大的相界面,因此,它具有类似胶体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使悬浮液在密度和粘度方面与均质重液有不同的性质。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
悬浮液的密度等于加重质的密度和液体(水)密度的加权平均值,即s j zj ρλλδρ)1(-+=因水的密度为3lg/cm ,所以1)1(+-=j zj δλρ (10-3-6) 式中 zj ρ—— 重介质悬浮液的密度,g/cm 3;λ—— 悬浮液的固体容积浓度,%;j δ—— 加重质的密度,g/cm 3;s ρ—— 水的密度,g/cm 3。
固体容积浓度λ表示悬浮液中的固体体积含量,一般在15~35%之间。
配制的悬浮液密度高,容积浓度也高,即要求磁铁矿多加一些,反之,少加些。
式(10-3-6)所求悬浮液的密度zj ρ,在物理意义上与均质介质的密度不完全相同,只有将悬浮液中的固、液两相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时,才具有密度的概念。
因悬浮液是由两种密度完全不同的质点(即固、液两相质点)所构成的两相混合物,故悬浮液密度zj ρ在数值上不能表征其中每一个质点的密度,因此通常称该密度为悬浮液的假密度,或称悬浮液的物理密度。
悬浮液内各质点密度的不均一性,影响矿粒在其中的分选。
只有当加重质粒度较细,容积浓度又较高,而入选的矿粒粒度大时,在分选过程中,对矿粒而言,悬浮液作为一个整体才称其为分选介质。
否则,此时的分选介质只是悬浮液中的液体而不是悬浮液的整体,悬浮液的密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矿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仅仅看为矿粒在液体中受加重质悬浮粒作用的干扰沉降。
矿粒在悬浮液中所排开的介质不是具有密度为悬浮液密度的悬浮液本身,而是悬浮液中的液体,它的密度为s ρ。
因此,仅管有的矿粒密度低于悬浮液的密度zj ρ,但也将下沉,即矿粒不能按悬浮液的密度zj ρ进行浮沉过程,而达到高、低不同密度矿粒的分离。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重介质选矿过程中作为分选介质而起作用的悬浮液,其中固体是浮粒(加重质)的粒度和容积浓度与入选物料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系;再有,从式(10-3-6)可以看出,悬浮液的密度要由加重质的密度和容积浓度来决定。
按规定的重介悬浮液密度配制一定体积的悬浮液,所需加重质的重量,可用公式计算。
根据质量平衡关系,则zj zj s j j zj j V M V M ρρδ=-+)( 故得s j s zj j zj j V M ρδρρδ--=)( (10-3-7)式中 j M —— 悬浮液中固体(加重质)的质量,kg ;zj V —— 重介悬浮液的体积,m 3;zj ρ—— 重介悬浮液的密度,kg/m 3;s ρ—— 水的密度,kg/m 3;j δ—— 加重质的密度,kg/m 3。
生产中所使用的悬浮液,是根据被选物料的密度组成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初步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分选结果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日常生产中控制好悬浮液的密度,是获得最佳分选指标的重要环节。
生产中悬浮液的密度可用浓度壶人工测定或仪器自动检查。
自动测定装置有压差式密度测量仪和放射性密度测定仪等,由这些装置获得的一次信号,通过电子仪器转换成电讯号传输给执行机构,用补加水或补加加重质方法调节悬浮液的密度。
这些装置可使密度的波动范围不超过1±0.1kg/cm 3。
2.悬浮液的粘度及稳定性在有关的悬浮液的性质中,密度决定着分选的密度(比重)界限,而粘度和稳定性则影响着分选的精确性。
悬浮液流动时,阻碍流层间运动的性质称为粘滞性,衡量粘滞性大小的量称为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