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儿童发展学家,被誉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以及教育方法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介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

二、游戏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是一种儿童自主进行的活动,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环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各种感官和动手能力。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规则,发展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三、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两类:功能性游戏和符号性游戏。

功能性游戏是儿童在感知运动期和前操作期进行的游戏,例如模仿动作、堆叠积木等。

这种类型的游戏可以直接满足儿童的感官和运动需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意识。

符号性游戏发生在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符号性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模拟角色或者使用象征物来进行的游戏,例如扮演妈妈和婴儿的角色,使用玩具象征真实物体等。

通过符号性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符号运算和概念形成的能力。

四、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游戏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再次,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游戏中的挑战和难题,儿童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前言游戏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是游戏的主题,同时,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主题。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三、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引言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以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其游戏理论也是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探讨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进行全面阐述,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回顾在深入讨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演变。

感知期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受和观察周围环境来了解世界。

前运算期发生在2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物体和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受限于具体的情境和物体。

具体运算期发生在7到11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执行一些基本的运算,并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

最后,形式运算期发生在11岁之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概念和进行假设推理。

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他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他认为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社会技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

功能游戏是指儿童在探索物体和环境时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主要通过模拟和实验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比如玩具车的行驶方式或积木的拼凑。

象征游戏是指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来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使用符号代表其他物体或角色,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比如,儿童玩家乘坐玩具火车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游戏帮助儿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发展空间和数量概念。

象征游戏则促进儿童发展心理理解能力、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功能游戏与认知发展在功能游戏中,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物体来了解世界。

皮亚杰的幼儿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的幼儿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或者说,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完成的。

儿童的心理(皮亚杰称之为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而个体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所谓同化,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而顺应则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

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

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

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

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

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情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得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得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得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瞧作就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得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得游戏,并通过长期得观察与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得理论甚础认知发展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就是瑞士著名得心理学家皮亚杰。

她最感兴趣得问题就是儿童得认识就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得,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把心理学得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与发展得间题。

(一)儿童得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皮亚杰认为人得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就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得反映;数理逻辑经验就是主体通过自己得动作以及以后得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得。

因此,儿童得认识不就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就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就是来自主体对客体得动作,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人们把皮亚杰得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得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得认知发展结构。

她们分别就是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得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得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随着年龄与经验得增长,图式得种类、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得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得认识结构。

同化与顺应就是机体适应环境得两种基本机能。

从生物学得愈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与整合,就是把环境因京纳人到有机体原有得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得一部分。

顺应就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得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

从心理学得意义上来说,同化就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她已有得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就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得图式或技能。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得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得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得特点与变化来调整自己得动作图式,顺应外在得变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引言:认知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在认知发展领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公认为最为知名的学者之一。

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并探讨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基于他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而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在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 感知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开始建立感知和行动的联系。

例如,婴儿通过抓、咬、摸等动作来获取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2. 前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使用符号和符号操作,但还不能理解符号的具体含义。

他们逐渐掌握了语言和象征游戏,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具体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和操作。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他们开始具备逆操作、守恒和分类的能力。

4. 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达到了逻辑思维的最高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解决抽象问题。

他们开始在符号和抽象概念上进行思考。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造适宜的游戏环境: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创造出一个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游戏环境。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操作和实践来探索具体的问题。

2. 强调互动与合作: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被广泛认为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来逐渐发展的。

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游戏是儿童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和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与传统教育中注重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使我们意识到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活动的重要性。

其次,皮亚杰的理论还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而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这给我们指导儿童教育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

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的概念,即儿童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和合作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通过游戏和合作活动,儿童可以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并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是促进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策略。

最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还提醒我们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多样性。

他强调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儿童是自己的认知建构者。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表达空间。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了游戏和探索的重要性,指导我们关注儿童的阶段特征和社会因素,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多样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戏不仅是儿童自愿参与的活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一套认知发展游戏理论,通过研究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思维,他深入探索了儿童认知的成长过程,并为教育者提供了启示。

首先,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适应”。

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并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在游戏中,儿童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解决。

这种适应过程不仅包括对外界物体和情境的适应,还包括对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应。

其次,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过程中,儿童经历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游戏可以成为促进儿童在不同阶段上实现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和运动操作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与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连接,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例如,拼图游戏能够帮助儿童锻炼手部动作和视觉注意力,提升他们对物体的感知能力。

前操作阶段是在2-7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象征性思维和符号功能。

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来模拟和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

这种游戏形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阶段是在7-11岁之间,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操作符号。

此时,儿童对于具体物体和事件的思考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解谜游戏和科学实验,儿童可以培养系统化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形式操作阶段是从11岁开始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通过思维实验和假设来解决问题,并展示出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

例如,数学游戏和逻辑谜题可以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并以自愿的形式展开的活动。

儿童通过游戏与环境进行互动,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在游戏中不仅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还在与其他儿童互动中培养了重要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不同阶段的游戏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他们喜欢抓握、摇动和探索各种物体。

第二个阶段是象征性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想象力来重新创造和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可以玩“扮演”或“假装”的游戏,扮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个阶段是集体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游戏。

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角色,并在集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和社交礼仪。

最后一个阶段是规则游戏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理解和遵守复杂的规则,并享受在游戏中获得胜利和挑战的过程。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玩和探索。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总之,皮亚杰游戏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积极地探索、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

因此,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玩和参与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皮亚杰游戏理论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皮亚杰认为游戏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尝试、实验和探索来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原创]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原创]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础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是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故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

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过程中,不仅要用己有的动作图式同化或整合客体,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

同化失败。

个体就出现不平衡。

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

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

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引言认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则以其独特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而闻名于世。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认知能力、培养创造力以及建立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本文将系统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游戏与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通过运用感觉和运动手段来认识世界。

在前操作期,儿童逐渐能够使用符号和象征性表示,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

在具体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简单的运算问题。

在形式操作期,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根据皮亚杰的观察,儿童在游戏中往往能够展现出比他们实际年龄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是因为游戏提供了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主动选择和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需要规划、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过程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二、游戏的分类及特征皮亚杰将游戏分为功能性游戏和符号性游戏两大类。

功能性游戏是指儿童通过直接的感觉运动来探索和理解世界,如探索玩具、抓握物体等。

符号性游戏则是指儿童通过符号和象征性的方式来模拟和表达现实生活,如角色扮演、玩具的象征游戏等。

游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并且是充满乐趣的。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其次,游戏需要儿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他们根据情境和角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再次,游戏需要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根据规则和情境来做出决策,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 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 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 后面寻找。
CONTENTS
2
特点:
前运算阶段(2-7岁)
01
02
05
03
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
04
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LOGO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 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 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 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 和自己一样饿。
三山实验
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LOGO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 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 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 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 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 维不能转换。
前运算阶段(2-7岁)—不守恒
LOGO
守恒是指物体从一种形 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 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 减少。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 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 的一个重要标志。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论的角度思 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 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 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 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 是妈妈喜欢的。
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证明儿童 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典型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 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 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 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 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 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 山”的形状。
举例说明:包括液体守 恒数量守恒、体积守恒、 长度守恒、重量守恒等。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练习性游戏发生、发展六阶段: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如:没有食物时旳吸吮动作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如:婴儿感知到风铃旳响动,就全身运动且表情快乐
3.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如:反复摇拨浪鼓,让它发出声音
4.手段与目旳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反复一整套动作
•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1.逐渐接近现实旳模仿性旳表征 2.逼真地再现周围旳人与人旳关系和活动 3.角色数量增长,规则应运而生
• 象征性游戏向两个方向发展: 规则游戏 构造游戏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旳评析
• 贡献: 1.从认知发展角度考察小朋友游戏 2.强调活动旳主要性 3.强调小朋友游戏是一种主动、主动旳构造 4.强调游戏旳情感发展价值 5.冲击了老式旳游戏与学习相对立旳观点
• 顺应不小于同化 1.变化认知构造 2.主体忠实地反复范型动作 3.具有模仿旳特征
小朋友游戏旳发展阶段
• 认知发展阶段与游戏发展阶段
练习性游戏旳发生、发展
• 游戏旳发生要以动作能力和心剪发展旳一定水平为前提 • 练习性游戏(0-2岁)
1.是游戏旳最初形式 2.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反复习得旳活动 3.“动”即快乐
• 假装、假扮、幻想 • 符号物——被符号化旳物体
• 象征性游戏活动旳两个特征: 1.从实际取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旳情境中分离出来。 2.尽管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而且和这些情境不同,但小 朋友仍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
象征性游戏活动发展旳两个阶段
• 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1.象征性旳相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 出来 2.完全是模拟由象征所引起旳客体旳活动
5.为了看得成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在反复中做出某些变化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20世纪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他认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来展现他们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不断触摸、操作和观察对象来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并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游戏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规则游戏和过渡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和约束进行的游戏,如棋类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

过渡游戏则是指儿童在从一个认知阶段过渡到另一个认知阶段时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不受具体规则约束,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认知方法和策略。

通过过渡游戏,儿童可以打破已有的认知框架,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为进入下一个认知阶段做好准备。

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地参与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欢乐的时刻,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合作游戏的概念。

合作游戏是指儿童在互相合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游戏,需要他们共同思考、协作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游戏,儿童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想法,并学会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总结来说,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儿童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乐趣,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桥梁。

皮亚杰游戏理论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框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甚础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间题.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从生物学的愈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京纳人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他们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该阶段儿童所筑含的逻辑是动作逻辑.2.前运算阶段2一7岁,该阶段个体的语言已有很大的发展,其智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表象进行思维.个体活动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思维不够成熟而带有自我中心的片面性和非变换性,也往往缺少逻辑性和概括性.因此,皮亚杰认为在此阶段,儿童尚未获得认知运算和运算格式,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到该阶段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开始出现.3.具体运算阶段7一12岁,该阶段儿童的智慧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是,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只能把逻辑运算运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之中.4.形式运算阶段12一15岁,此阶段的儿童不受具体内容的束缚,而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得出结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把逻辑运算结合成各种系统,并根据可能的转化形式去解决脱离了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或根据掌握的资料,做因素分析,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在他看来,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另一种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活动,去改变现实,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应原有水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前一种情况是模仿的特征,后一种现象是游戏的特征.所以,在皮k杰看来,一种图式或活动是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可见,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二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与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的智力水平相对应,他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1.感知运动期—练习性游戏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因此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或感知运动游戏.这种游戏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functional pleasure 而重复所习得的活动,也就是说,游戏的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快感,游戏也大都表现为个体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动作或运动.如反复摆弄玩具,绕着房间四周奔跑等都是该时期游戏的典型表现.练习性游戏不是感知运动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在整个儿童期都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形式.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这种游戏的功能是对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动作的重复中得到机能性快乐,产生或获得有信心和力量的体验.在语言出现以后,随着通过练习性游戏来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少,以及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练习性游戏逐渐减少.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第二,伴随社会化的方向,倾向于规则性游戏;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动.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尤其是动物的游戏特征.但是动物与儿童的练习性游戏是有明显区别的.小动物的游戏局限于反射性的动作图式或本能,而儿童的游戏不只是感知运动性质的练习,还有心理的练习.2.前运算期—象征性游戏此阶段由于表象思维的日渐形成和发展,个体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个体开始理解一种东西符号物能代表另一种东西符号化物体.随之,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为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个体开始把符号物与被符号物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为反映客观的现实和主观的愿望,并开始由为了功能价值而转向为了表象价值而进行游戏.于是,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性游戏是符号化的一种类型词和表象是另一种类型,反映了个体对环境的同化倾向.在象征性游戏阶段,动作开始更多地受观念支配,而不是受物体特征的支配,象征性思维的力A使个体有可能把现实与其欲望同化起来.这样儿童通过把物体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使自己从对物体的直接知觉中解脱出来,使原来与物休融合为一休的思维开始与物体分离,如拿棍子当马骑,用手指当枪支.于是,象征性就在有具体物体组成的外部世界与由意象观念组成的内部世界间架起了一座桥梁.4岁之后象征性游戏开始下降,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孩子越是适应于自然和社会世界,他就越少迷恋于象征性的歪曲和转换,他逐渐使自我月民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世界服从于自我.象征性游戏随年龄而下降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交圈子扩大了,逐渐地取得了与其他人平等的地位,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使自我扩张的需要得到满足.第二,游戏中的同伴增加了,产生规则成为可能,假装的游戏就会转变成规则性游戏.第三,思维发展使游戏越来越接近现实.3.具体运算期—规则性游戏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象征性游戏在这一阶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规则性游戏代替了象征性游戏.二是转变为结构性游戏.在这一阶段,由于个体语言及逻辑运算能力的发展,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化,个体认知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开始具备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列序等逻辑运算能力,其概括、判断、比较、推理等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游戏规则的制定、理解和共同遵守及其对规则的执行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合理评价就成为可能.规则性游戏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取代象征性游戏并处于显着地位.三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皮亚杰认为,儿童斋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慈上的斋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孩子在现实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白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正如他所说,游戏所完成的同化作用,绝大多数属于情感方面,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可见,皮亚杰在阐述游戏活动的心理机制方面,首先看到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然而他在表达游戏的发展功能时,却看到的是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总之,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三、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性游戏在个体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取代象征性游戏并处于显着地位.三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皮亚杰认为,儿童斋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慈上的斋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孩子在现实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白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正如他所说,游戏所完成的同化作用,绝大多数属于情感方面,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可见,皮亚杰在阐述游戏活动的心理机制方面,首先看到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然而他在表达游戏的发展功能时,却看到的是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总之,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

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play theory)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并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所以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实质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

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

游戏阶段理论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

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皮亚杰将学前儿童的智力划分为感知运动(0-2岁)和前运算(2―7岁)两个阶段,并归纳出这两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①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

“机能性快乐”是法国心理学家彪勒(K.B 出dO)提出的,指因满足身体的某种生理需要而获得的快乐。

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所以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管窥[摘要]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游戏理论有较大的影响。

皮亚杰按照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它的中心问题:三种相应的儿童游戏类型。

长期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管窥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实的幼儿教育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他的游戏理论来源于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如何深化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能否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

那么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我们教育活动游戏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从解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探讨其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心问题和对幼儿园的价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甚础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间题。

他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当“同化”大于“顺应”的时候,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对新的心理机能的练习、巩固、不断丰富发展的活动。

其中,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强调的是“相互作用”,而不是某一方单独作用。

其来源主要是由以下理论基础得来的。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

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

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

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

①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

同化失败,个体就出现不平衡。

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

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阶段②: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他们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该阶段儿童所筑含的逻辑是动作逻辑。

2.前运算阶段(2一7岁),该阶段个体的语言已有很大的发展,其智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表象进行思维。

个体活动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思维不够成熟而带有自我中心的片面性和非变换性,也往往缺少逻辑性和概括性。

因此,皮亚杰认为在此阶段,儿童尚未获得认知运算和运算格式,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到该阶段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开始出现。

3.具体运算阶段(7一12岁),该阶段儿童的智慧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

但是,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只能把逻辑运算运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之中。

4.形式运算阶段(12一15岁),此阶段的儿童不受具体内容的束缚,而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得出结论。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把逻辑运算结合成各种系统,并根据可能的转化形式去解决脱离了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或根据掌握的资料,做因素分析,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中心问题域①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

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

在他看来,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另一种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活动,去改变现实,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应原有水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

前一种情况是模仿的特征,后一种现象是游戏的特征。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一种图式或活动是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可见,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二)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

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

与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的智力水平相对应,他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这也是其游戏理论的核心问题。

1.感知运动期—练习性游戏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因此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或感知运动游戏。

这种游戏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functional pleasure)而重复所习得的活动,也就是说,游戏的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快感,游戏也大都表现为个体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动作或运动。

如反复摆弄玩具,绕着房间四周奔跑等都是该时期游戏的典型表现。

练习性游戏不是感知运动阶段所特有的现象。

在整个儿童期都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形式。

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

这种游戏的功能是对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动作的重复中得到机能性快乐,产生或获得有信心和力量的体验。

在语言出现以后,随着通过练习性游戏来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少,以及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练习性游戏逐渐减少。

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第二,伴随社会化的方向,倾向于规则性游戏;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动。

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尤其是动物的游戏特征。

但是动物与儿童的练习性游戏是有明显区别的。

小动物的游戏局限于反射性的动作图式或本能,而儿童的游戏不只是感知运动性质的练习,还有心理的练习。

2.前运算期—象征性游戏此阶段由于表象思维的日渐形成和发展,个体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个体开始理解一种东西(符号物)能代表另一种东西(符号化物体)。

随之,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为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主要表现是,个体开始把符号物与被符号物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为反映客观的现实和主观的愿望,并开始由为了功能价值而转向为了表象价值而进行游戏。

于是,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性游戏是符号化的一种类型(词和表象是另一种类型),反映了个体对环境的同化倾向。

在象征性游戏阶段,动作开始更多地受观念支配,而不是受物体特征的支配,象征性思维能力使个体有可能把现实与其欲望同化起来。

这样儿童通过把物体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使自己从对物体的直接知觉中解脱出来,使原来与物体融合为一体的思维开始与物体分离,如拿棍子当马骑,用手指当枪支。

于是,象征性就在有具体物体组成的外部世界与由意象观念组成的内部世界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4岁之后象征性游戏开始下降,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孩子越是适应于自然和社会世界,他就越少迷恋于象征性的歪曲和转换,他逐渐使自己的思维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世界服从于自我。

象征性游戏随年龄而下降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交圈子扩大了,逐渐地取得了与其他人平等的地位,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使自我扩张的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游戏中的同伴增加了,产生规则成为可能,假装的游戏就会转变成规则性游戏。

第三,思维发展使游戏越来越接近现实。

3.具体运算期—规则性游戏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

象征性游戏在这一阶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规则性游戏代替了象征性游戏。

二是转变为结构性游戏。

在这一阶段,由于个体语言及逻辑运算能力的发展,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化,个体认知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开始具备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列序等逻辑运算能力,其概括、判断、比较、推理等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因此,游戏规则的制定、理解和共同遵守及其对规则的执行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合理评价就成为可能。

规则性游戏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取代象征性游戏并处于显著地位。

(三)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

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力上的需要。

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孩子在现实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

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