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和新皮亚杰理论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认识儿童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个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认知发展的儿童,一版来说也会在其它领域表现出相应的认知发展。
一、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1]。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
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
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有趣啦。
一、认知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皮亚杰觉得儿童的认知发展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慢慢搭起来的。
儿童不是一生下来就啥都懂,他们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发展的。
比如说,小婴儿刚开始可能就只知道饿了哭、困了闹,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很简单。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能区分不同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脸会笑,这就是认知在发展啦。
这就像是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小花朵慢慢绽放,一点一点展现出更多的美丽。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这个阶段的宝宝可逗了。
他们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你看,小宝宝会抓着东西就往嘴里塞,不管是玩具还是自己的小脚丫,他们可不管干净不干净呢。
这其实就是他们在探索,用嘴巴来感知这个东西是啥样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他们还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眼睛跟着移动的东西转。
就像小探险家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发现秘密。
2. 前运算阶段(2 - 7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开始有了一些小想法。
不过他们的思维可有意思了,是非常自我中心的。
就像有个小朋友觉得月亮是跟着他走的,他走到哪月亮就跟到哪。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守恒概念呢。
比如说,同样一杯水,倒进一个高瘦的杯子和一个矮胖的杯子里,他们就会觉得高瘦杯子里的水多。
这时候跟他们解释可不容易,得想些有趣的办法,像变魔术一样给他们展示,才能让他们慢慢明白。
3. 具体运算阶段(7 - 11岁)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开始变得聪明多啦。
他们能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逻辑关系了。
像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能算出简单的加减法,还能明白一些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他们不再像之前那么自我中心,开始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就像小种子开始发芽,慢慢长出了更茁壮的枝干。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 成人)到了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就更高级了。
他们可以进行抽象的思考,可以想象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说,他们能理解科幻小说里那些奇特的概念,像穿越时空之类的。
第五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直觉思维阶段(the intuitive)
• 学会了正确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并 不总是使用逻辑的方法。他们的思 维常常是直觉的、自我中心的、感 知的以及常常伴随有分类上的错误。
• 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 :思维和言语 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儿童并没有认 识到其他人具有不同的视角,或具 有某种不同的观点。
三山实验
第五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的阶段发展理论 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皮亚杰简介
•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 月9日-1980年9 月16日),瑞士 心理学家(法籍), 他的认知发 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 ➢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 ➢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 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思维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
✓适应,指的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因环境 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新信息 适应现有图式)。 ✓顺应——现有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改 变现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来适应新信息)。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认知发 展缺一不可的。
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
“相互作用论”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思维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的本质不在于主体或客体的任一方,而是 这二者彼此相结合产生的。 ✓儿童能够主动地回应呈于感官之前的各种信息, 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复制,而是积极选择和解释环 境信息,使之与自己已有的心理框架相一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计划和新皮亚杰理论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 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 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间的。
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 "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的 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 ),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 就作出吮吸的反应。
图形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反射、 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 手段的发现、顿悟这六个小阶段。
例女口,在反射阶段,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在后天的最初适应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在第三阶 段--中级循 环反应阶段,儿童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 在第四阶段--中级图式的协调与应 用阶段,儿童能够移动遮盖消失物体的屏幕;在第五阶段 --第三级循环反应和通过主动试 验发现新方法阶段,儿童对消失物体的寻找依据物体位置的移动, 这在以前是不行的;在第 六阶段--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阶段,儿童能运用各种联合动作来寻找物体。
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儿童从2- 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 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解读 的过段: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
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皮亚杰的理论启示教育者应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例如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思考 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和发现等。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 用策略
0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认知结构变化 过程
客体永久性
总结词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在知觉上 的消失并不等于不存在,即儿童理解了物 体的持续存在性。
VS
详细描述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在早期阶段可能 会认为,当他们看不见某个物体时,该物 体就不存在。但随着他们的认知发展,他 们开始理解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它仍然存 在。这种理解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标志着他们开始理解物体的持续 存在性。
详细描述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序列包含关系是指儿 童可以理解一个序列或层级结构中不同层 级之间的关系。例如,他们可以理解在一 个层级结构中,一个较大的层级可以包含 较小的层级,而较小的层级不能包含较大 的层级。这种理解是儿童逻辑推理和分类 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04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影响认知发展 的因素
引导儿童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出假 设并尝试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鼓励儿童创新
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创新,让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 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THANK YOU.
特点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包括思维、学习 和社交等方面的特点。
3
影响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环境、经验和遗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四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与学术背景(一)皮亚杰的生平与著作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创始人。
1.科学神童——皮亚杰●让·皮亚杰生于瑞士纳沙特尔。
●从小聪慧,勤奋好学。
11岁发表了有关鸟类动物的论文;●15—18岁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软体动物的论文2.学习生涯(1)中学时期,受教父的影响,开始对认识论产生兴趣。
他一生都保持着对生物学和认识论的兴趣。
(2)1918年,他在纳沙特尔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3)1918年开始,在苏黎士大学的荣格的指导下,研究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后到法国学习,27岁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比纳测验研究中心研究儿童的智力测验,并将测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他对测验不感兴趣,而开始学习的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
3.教学研究生涯(1)1921年经克拉帕瑞德推荐,从巴黎回到日内瓦,任日内瓦大学卢梭研究所的实验主任,1924年升任教授。
1940年克拉帕瑞德逝世后,继任卢梭研究所所长。
(2)50年代前,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
此后致力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3)皮亚杰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
(4)1969年,他73岁时成为第一个接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进步奖的欧洲人。
4.学术著作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部。
其中主要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32)、《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4)、《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因果关系》(1927)、《儿童的道德判断》(1923)、《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1970)等。
(二)皮亚杰的学术背景1.哲学的影响(1)皮亚杰早年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
康德的思想对皮亚杰的影响很深。
皮亚杰力图揭示认识的普遍形式——认识的发展史以及它们所属的概念网络。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皮亚杰理论简评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同化与顺应过程。
当儿童接触一新事物或新信息时,他便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组织与处理信息的旧有图式应对和理解它,如果得以妥善处理并整合进旧有认知结构,便是同化过程。
如果未能奏效,便会产生不平衡状态,就得想方设法寻找新途径新方法以求新的平衡,这便是顺应。
同化只能获得量的增加,属量变; 顺应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属质变。
每出现新的不平衡便意味着新的突破在即,一旦实现新的平衡,便意味着认知结构又得到发展与重构。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发展性变化中,亲身体验以及对环境的操纵是产生变化的关键。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阶段论者。
他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必经之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7岁-成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①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质量状态只有在过程中才会充分表露,关注思维过程才会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给予有的放矢的引导。
②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以及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中自主建构意义系统、建构对现实的理解的过程。
③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过早成人化思维训练导致对成人规则的肤浅接受,而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理解。
速度中没有深度。
④承认发展进程的个性差异。
活动安排多考虑个别儿童和小组;评价提倡纵比勿横比,评价儿童学业进步时应当考虑每个儿童自己以前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根据年龄相同的同伴的成绩常模来衡量。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性①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②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③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
因为社会因素和很多个人因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按照皮亚杰给定的年龄段发展。
比如他的理论无法解释“神童”的出现。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补充:①学习可以加快儿童的发展,发展的变化是建立在儿童记忆和加工信息能力基础上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图式的概念
最初的图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随着 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 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了认知发展的阶 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 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 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按一定次序进行,不能改变。
智慧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皮亚杰1980年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共同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其人(Jean Piaget, 1896~1980)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过程之平衡
平衡(equilibration)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 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 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 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 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 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 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物理环境的作用
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 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 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 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 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 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 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 来源于物体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 但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之经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
精品课件
可见,第一阶段的儿童属于前运算 阶段。他们只能将注意集中在泥球状态的一个 方面,或是长的东西多,短的即少;或是粗的 东西多,细的即少。第二阶段仍是前运算阶段, 虽然他开始注意到了泥球状态变化的另一个方 面,但仍只是一个方面。第三阶段儿童感到问 题难以回答,说明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后,儿童 已注意到泥球的粗与短、长与细、数目多与少 是有关联的,而原有的图式已不能适应这一刺 激。
精品课件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 及教育、学习和语言方面。
但是社会传递本身是不够的。除非儿童 已有了准备以了解文化知识,不然社会传递 不会奏效。换句话说,要懂得别人传来的知 识,儿童必须具有能够同化它的认知结构的 能力。传递无论多么好,五岁的儿童是不能 学会微积分的,因为他没有早先必备的结构。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图式”,表现为本 能的无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以 此为依据,在不断地与外界相互作用即适应环 境的过程中,儿童的遗传图式逐渐由低级水平 向高级水平发展,即从遗传性图式发展成为感 觉运动图式、表象图示、直觉思维图式,最后 构成运算思维图式。
精品课件
2、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 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 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精品课件
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提出 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 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 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 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 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 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 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 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换言之,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这里“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他指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心理咨询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咨询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咨询师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供了人类认知过程的深入理解,对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帮助个体发展和解决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他们开始建立基本的感知和运动模式,并逐渐发展出物体的永久性概念。
在前运算期,儿童逐渐掌握了符号的使用,但还没有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但受限于自身认知能力,还不能进行具体的逻辑运算。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已经具备了逻辑推理和具体运算的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分类、排序和序列化的能力。
最后,在形式运算期,儿童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假设推理,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认知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驱动力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平衡。
当儿童面临新的认知经验时,他们的现有认知结构会与新的信息发生冲突,导致不平衡。
为了恢复平衡,儿童会通过适应性过程来修改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情境。
这个过程被称为平衡过程。
然而,皮亚杰认为,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
当儿童再次面临新的认知经验时,他们的现有认知结构又会受到挑战,导致再次出现不平衡。
因此,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儿童通过不断经历平衡和不平衡的阶段,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和成熟的认知能力。
3. 认知发展的协同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了认知发展的协同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内在的生物因素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和社会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语言、符号和社会规范等工具,这些工具提供了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持。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 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29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 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 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 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 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 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 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17
状态A→不一致信息→不平衡: 选择a:忽略→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b:同化→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c:顺应→状态B(达到新平衡)—适应
18
第四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14
三、智慧的形成机制
(一) 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 顺应(accommolation)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刺激 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 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换句话说,同化就是把 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有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 的结构内,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它所同化 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 1、智力的本质。 • 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有机体主动适应环
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 有机体的智慧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即在认知过程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 和谐的关系。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智慧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 生命机能,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 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机构 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智慧发展的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 念(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 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A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自我中心
•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 缺乏理解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及教学应用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及教学应用新皮亚杰理论是指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皮亚杰理论的延伸和改进。
新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认知是通过不断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来发展的,儿童的认知模式会随着年龄、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从外在活动和感官体验中建立内在结构,以适应和理解新信息。
换句话说,新皮亚杰理论强调了儿童从感知觉向思维的转化过程,使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新皮亚杰理论的核心理论是“适应—反应—反思”认知模型。
它表明儿童是通过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运用已有的认知模式来反应和理解新信息,最终反思并重建既有认知模式。
也就是说,新皮亚杰理论提醒教育者及家长们,儿童学习需要的是对于新信息不断适应和反思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新皮亚杰理论的教育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儿童的适应和反思能力。
教育者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挑战儿童认知的任务,帮助儿童适应和反思,探索自己的感觉、想法和观点,从而建立更深层次、更广泛的认知模式。
第二,注重观察儿童的动态认知过程。
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完成任务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并对其认知错误进行精准的指导,以此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
第三,支持儿童的探索和尝试。
新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不断探索和尝试,通过错误和失败来发展自己的认知模式。
适当的挑战和探索有助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深入,促进其自信和自主性的提高。
第四,鼓励互动和社交交往。
新皮亚杰理论把儿童的社交语境视为他们发展认知的重要场所。
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其他领域发展教育中创造舒适、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儿童寻求帮助,与他人交往互动。
总之,新皮亚杰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注重适应、反思和探索,教育者应该创造相应的环境和任务,以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伴随着他们知识和认识的增长,新皮亚杰思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推动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认识发展阶段及其评价
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认识发展阶段及其评价我们要介绍一下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接下来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中的认识发展阶段,二是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皮亚杰。
皮亚杰1896年出生于瑞士,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
他早年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时就发表了有关鸟类生活的论文(这里请注意一下,皮亚杰11岁时就已经作学术方面的论文了),有科学神童之称。
后来,皮亚杰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软体动物的论文,这些文章使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中学时期,他在教父的启发下对认识论产生兴趣。
通过对生物学和认识论的研究,他发现有一条纽带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那就是心理学,自此转向心理学的研究。
随后他开始在比奈测验中心研究儿童智力测验。
事实上,他对测验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呢,却对儿童在测验中的一些错误和有趣的回答颇感兴趣。
自此,他开始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这里也要注意一下,皮亚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心理学)。
古往今来,各个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认知主义学派的理论家们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关注儿童获得、加工和运用知识或信息的方式。
所谓的认知发展呢,就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了解和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是机械地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也不是通过被动的强化来获取知识的(这一点我不敢完全赞同,稍后会再做解释);相反,儿童生下来就是“小小科学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建知识。
也就是说,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有了以上内容做铺垫,现在正式开讲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认知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0—2岁时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时的前运算阶段,7—11或12岁时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及11或12岁到成年时的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教育 皮亚杰理论的应用
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皮亚杰理论的应用
皮亚杰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认知发展是一
个有机的过程,它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皮亚杰理论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皮亚杰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
皮亚杰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个活动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皮亚杰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社会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皮亚杰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发展过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发展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游戏等,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皮亚杰理论的应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认知发展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活动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解读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间的。
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作出吮吸的反应。
图形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反射、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手段的发现、顿悟这六个小阶段。
例如,在反射阶段,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在后天的最初适应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在第三阶段--中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在第四阶段--中级图式的协调与应用阶段,儿童能够移动遮盖消失物体的屏幕;在第五阶段--第三级循环反应和通过主动试验发现新方法阶段,儿童对消失物体的寻找依据物体位置的移动,这在以前是不行的;在第六阶段--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阶段,儿童能运用各种联合动作来寻找物体。
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
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
例如,唯有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
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
这一阶段儿童的知识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论。
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
但这个阶的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篮球中时更大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
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算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
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几乎每年都考,那么鉴于这样一个重点,今天胡老师也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皮亚杰在儿童发展方面的理论。
【内容提要】在信息加工思想和研究方法影响下,原有的皮亚杰理论和研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更好地解释新的研究数据和现象,在皮亚杰之后出现了一批新皮亚杰学者和理论,这其中,费谢尔、凯斯、卡米洛夫-史密斯三人是最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关键词】新皮亚杰理论/认知发展【正文】皮亚杰(1896-1980)去世虽然已经20多年了,但勿庸质疑他仍是当代最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界、教育界还是哲学界都享有盛誉:用极为简洁的语言为人们描述了人类认识或智能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本质,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设计了许多实验,获得了大量支持其观点的实证数据。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进一步研究的深入,皮亚杰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大量无法用旧有皮亚杰理论解释的新数据和事实面前,有些人放弃了皮亚杰,而另一些则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扩展旧有的皮亚杰理论,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新皮亚杰理论(nowpiagetian theories)。
由于大部分的认知发展理论都或多或少地会承继皮亚杰的某些观点,因此,似乎它们都可以被称为新皮亚杰理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皮亚杰理论最核心的观点之一认为,发展是个质变的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因此,任何被认定为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必须以某种形式(通常是经过修正的)一定程度上反映阶段论的思想。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发展具有领域普遍性,一个儿童在任何时间均具有认知机能的同质性,任何称自己为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也必须含有这种思想。
然而,这些却正是皮亚杰理论受到众人批评的地方。
于是,事实上,新皮亚杰理论在论述这些问题时,常常会做极大的修正,以使自己看起来跟皮亚杰的观点并不相同。
一、费谢尔的理论(一)基本观点费谢尔(Kurt Fischer)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也许是第一个对认知功能的异质性问题加以特别关注的新皮亚杰理论者,他试图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这两种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的理论进行融合。
费谢尔的理论开宗明义地提出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当然皮亚杰也有类似的假设,但皮亚杰认为在影响发展的因素上,环境只起着很小的作用,对皮亚杰来说,只是儿童与环境积极地发生作用才是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费谢尔远比皮亚杰更强调环境的作用,他认为儿童自身与环境两者对于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他的理论便预测个体的认知功能要比皮亚杰所认为的远更有异质性。
费谢尔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引起他们自己行为变化的根源进行控制从而促进技能、也即一系列动作的(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费谢尔理论强调技能是由有机体与环境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得到环境支持的技能才会发展到最高水平。
儿童周围环境对不同技能发展的支持、鼓励程度越相似,认知功能也会更具有同质性,发展会更均衡。
然而,事实上由于儿童周围环境的异质性,一些技能会持续地得以练习或比其他技能受到更多的支持,于是发展便表现出不均衡。
从而费谢尔认为,认知功能的异质性便是一个规律而并非发展过程中的例外现象。
同时,费谢尔还认为,就技能的理想操作水平或一个儿童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佳操作水平而言,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恒常的发展进步,但只有那些在受到最多支持的环境中得到训练的技能才能发展至最理想的水平。
(二)费谢尔对发展阶段的划分根据费谢尔的观点,技能的发展有一个等渡严的发展顺序,包?0个水平。
这10个水平又可分为3个层次,每一层次反映的是儿童对信息进行控制的一般情况。
在感知动作层次(大约3个月至24个月),儿童的技能仅限于对他们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感知和操作,在表征层次(大约2岁至12岁),儿童能在心理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表征,而在抽象层次(大约12岁至26岁),他们能将表征的序列加以结合,用无形的、一般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
同时,每一层次又都包括4个水平,每层次中最高级的水平(如感知运动的水平4)对应于下层次的最低水平(表征层次的水平1)(见表1)表1 费谢尔的技能发展阶段水平层次循环水平特征性结构大致年龄1 1 单个集合(set) 3-4个月2 2 对应(mapping) 7-8个月3 感知动作技能阶段 3 系统 11-13个月4 __________ 4=1 系统的系统 20-24个月5 2 4-5岁6 表征技能阶段 3 6-7岁7 __________ 4=1 10-12岁8 2 14-16岁9 抽象技能阶段 3 18-20岁10 4 24-26岁发展始于技能的协调。
在任何一个层次,水平1的技能仅仅使儿童能控制一种行为的变化:如一个动作、一个表征、一个抽象。
例如,在表征层次水平,儿童能控制一个单独的表征,即独立他们行为之外的物体、人物、事件等某种单一属性的表征,但他们不能将这些表征中的两个或多个协调起来。
在水平2,两个表征能够协调起来,如儿童此时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母亲,可以同时既是母亲、又是外祖母的女儿,费谢尔把两个技能的协调称为对应。
在水平3,两个(或多个)对应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费谢尔所说的“系统”。
水平4代表着一个阶层达到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着下一个阶层的起始,在这一水平,两个或多个系统协调起来,费谢尔将之称为“系统的系统”,费谢尔指出,系统的结合产生了新的集合(set),又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由于假设技能是以一种逐步逐步的方式发展起来并与其他技能相结合,因此,费谢尔的理论要求细致的任务分析,对每一技能或技能集合特定的发展过程进行具体化。
例如,费谢尔和他的同事们仔细地研究了儿童玩布娃娃的过程。
大约在2岁时,儿童可以形成一个单一的表征,因此他能将布娃娃视为一个独立的事主,让布娃娃执行一个单独的动作,如在地上行走或喝茶,通过练习,这些单独的表征可以变得更加复杂;儿童可以分配给布娃娃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或病人,尽管这两种角色仍然是相互独立的。
稍后,儿童能将两个或多个技能彼此之间进联系,例如,儿童开始可以让代表着医生和病人的布娃娃之间产生意义丰富的相互作用,例如病人到医生处看病、讲述病情,而医生则详细地检查病人并开出处方等等。
在第三个水平,当儿童将两个对应进行协调时就产生了系统。
例如,两个布娃娃能担任两个相关联的角色,当医生的布娃娃能同时是个父亲,而充当病人的布娃娃能同时充当病人以及医生的女儿。
在这一阶段的最后一个水平(在本例中是表征层次的最后一个水平)是系统化的系统,儿童能将两个系统协调起来。
如在上述布娃娃的游戏中,儿童能显现其有关知识:担当父亲和母亲角色的布娃娃能同时充当配偶和父母的角色,而另一对布娃娃所充当的配偶和父母角色表现又与其有不同;换句话说,此时儿童既能认识到系统中抽象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共性、又能认识到这些关系在系统中(如家庭),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种新的理解水平同时成为下一层次发展的基础。
(三)费谢尔与皮亚杰的比较通过强调环境在技能发展中的作用,费谢尔的理论远比皮亚杰的更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然而,费谢尔的10层次水平及循环,对发展本质的预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皮亚杰,而费谢尔关于最佳操作水平的概念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也是相一致的。
那么,这一理论的贡献在哪里,它与其他理论、尤其皮亚杰理论又有何异同呢?对费谢尔和皮亚杰理论进行比较,最方便的就是比较两种理论的基本结构:技能(skill)与图式(sch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