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主观经验的回溯性探索

合集下载

女性生命经验的深化与心灵的复归

女性生命经验的深化与心灵的复归

女性生命经验的深化与心灵的复归作者:贾午龙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

由最初对纯洁女儿形象的诗意书写,到对女性生存困惑的揭示,随后到对女性自身的审视直至心灵的回归,都是她不懈探索的体现。

她的文风也从单纯逐渐转向成熟,展现了铁凝对女性生命及内心的关怀。

关键词:女性形象;生存;内心;嬗变作者简介:贾午龙燕,女,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02铁凝在25岁的时候凭借《哦,香雪》一举成名。

此后她创作力不衰,保持着积极奋进的姿态和昂扬的激情,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更是好评如潮。

作为女性,铁凝从来不回避自己的女性身份,她说:“我以为男女终归有别,叫我女作家,我自然我们不必否认自己是女人。

”[1]因此,她在小说中自然地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

她自己也曾说:“女性,是我永远关注的主题。

”[2]所以,在她笔下塑造了众多令人记忆深刻的女性形象。

铁凝以特有的敏感捕捉着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及生命存在体验。

早期的铁凝,为人们展现了一片剔透晶莹的世界,用清晰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女性生命的浪漫与张扬。

就像孙犁评价《哦,香雪》时所说的,“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3]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这一段时期,铁凝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由审美转向了审丑,开始思考在社会重压下扭曲的人性,展现了女性生存的艰辛,同时也不吝于对丑的面目的撕裂和畸形心理的揭露。

她塑造了单纯地香雪,剖析了命途多舛的司绮纹的人生悲剧,铁凝执着的挖掘着复杂的女性形象。

90年代后期,她又将笔尖对准了女性自身,在细微的思想活动中质问自我和反省自我,以求得一种宁静和谐的人性。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已满14周岁B.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C.未满25周岁D.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2【多选题】(2分)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A.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B.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C.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D.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3【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B.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C.青少年好奇心强D.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4【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A.不良社会环境B.青少年的年龄C.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D.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5【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A.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B.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C.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D.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6【判断题】(2分)世界各国对于未成年人年龄规定不一。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A.错B.对7【判断题】(2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A.错B.对8【判断题】(2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A.对B.错9【多选题】(2分)世界上公认的几大公害包括()A.青少年犯罪B.环境污染C.吸毒贩毒10【单选题】(2分)()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最多的人生阶段,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逃离与回归的迷惘心旅——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逃离意识

逃离与回归的迷惘心旅——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逃离意识
自己带 来 的种种 压抑 , 经历 了成 长 的磨砺 之后 , 终 于 以一 种 世俗 看来 “ 大妄 为 ” 在 她 胆 的逼 婚行 为 , 卫 护 了 自我 的情 爱 自由 , 因此在 父母 的 唾弃 中 , 远 逃 离 了这 个 让 她 失 去 主 体 自由 的牢 笼 。这 次 决 裂 式 并 永 的 、 满胜利 意 味 的逃 离 , 充 让一 贯 温顺 的 、 只能看 别人 眼色生 活 的温泉 , 因实现 了真 实 自我而 呈现 出神 态 自若 、 步履从 容 的成 熟之 态 。
[ 收稿 日期 ] 0 1 0— 6 2 1 —1 0 [ 作者简介 ]高小 弘,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文学博 士。( 大连 16 2 ) 10 3
自从 人 类 的始 祖 被 驱逐 出伊 甸 园 , 类 便 永 久 地 迷 失 了安 放 灵 魂 的乐 园 , 神上 的 流 离 失 所 尢 人 精 “ ” 归成 为每个 个体 无法 摆脱 的生存 状 态 。然 而 , 家 可 长久 的精神 困境是 人 类 无法 承 受 的 , 灵 渴求 拨 心
实则 就是 对女 性逃离 结局 的一 行 为并 非只是 缺 乏直 面 现实 的勇气 而 采 取 的消 极 回避 , 离 逃
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 自主, 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 自我 、 认知 自我 、 完善 自我与 实现 自我的开端 , 尤其是随着 2 世纪 9 0 O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引入 , 逃离又被赋予 了更多的政
治 意 味 。在 这些 理论 的烛 照下 , 离这 一文化 姿 态成 为女性对 传统 性别命 运 轨迹 的 自觉 规避 , 为女性 逃 成
对 于男 权壁 垒带 有挑 战性 的叛逃 , 至构成 一种 对于父 权制 意识形 态直 接 的抗辩 与委婉 的交 锋 。因此 , 甚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开放以及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日益增多,家庭的不完整会导致大学生心理人格养成和建立的缺失,并且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状况,提出和探讨与之相应的教育策略,最终使他们能够顺利和健康地成人、成才。

关键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Zhang Siyao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open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increasing divorce rate,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and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amily will lead to the lack of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And the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will inevitably have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vorced families,and puts forward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o make them successful and healthy adults and talents.Key words divorced families;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1引言离异家庭大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文化关系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比普通大学生更为敏感和激烈,这也就直接导致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主观经验的回溯性探索

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主观经验的回溯性探索
童 的 成 长 产 生 严 重 的 负 面 影 响 ,给 儿 童
感 受与情 绪情 感 的变化 历程 ,深 度挖 掘 其 内在情 感需 求与 走 向积极 方面 所需 的 正 向力量 及支 持 ,力 图为父 母离 异儿 童 的创 伤干 预与 后期 教育 提供 更丰 富 、更 深入和有价值的信息。 1 研究 内容 、方 法和 对象 . 1 1 研 究 内容 . 本研 究主 要探 索童 年 时期经 历父 母 离 异 的 女 大 学 生 的 主 观 经 验 , 具 体 的 说 ,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 ( )父 母离异 时的整个过程 。如什 1 么 时候 离异 的 ,过程 是怎样 的 ,原 因是 什么 , 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什 么等内容 。 ( )社 会支持系 统的影响 。主要指 2 父 母离 异后 ,父母 、亲属 、老师 以及 同 学 、朋 友和 该女 生 的互动及 对 其 的影响 等 内容 。
在 离 婚 率 日益 升 高 的今 天 , 离 婚 已 成 为 一个 社 会 不 容 忽 视 的特 殊 问 题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的一 份 报 告表 明 ,根 据 2 0 年 的统 计 ,’ 京 的离 婚 率 高 达 02 北 5 . 0 。在 离异家 庭子 女总人 数 中小学 09% 离 异 家 庭 儿 童 所 占 比 例 是 最 高 的 , 父 母 离 婚 对 儿 童 的 负 面 影 响 是 最 明 显 的 , 心 理 伤 害 是 最 深 的 , 行 为 变 化 是 最 突 出 的 ,由此而 带来 的社 会 问题是 严重 的 、 复杂 的 、深 远 的 …。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 早 在 上 个 世 纪 , 国 内外 的教育 与 心理 工作者 就对 父母 离异 儿 童 的心理 状况 表现 出 了浓厚 的兴 趣 , 对 这 一 人 群 的 心 理 状 况 进 行 研 究 和 分 析 , 以 便 有 针 对 性 地 对 儿 童 采 取 防 范 心 理 障 碍 的 措 施 。 这 应 是 学 校 、 家 庭 ,乃 至 全社 会 应 予 关 注 的 问题 。 研 究 显 示 , 儿 童 早 期 与 父 母 的 关 系 以及 父母对 儿 童的态 度 也是影 响个 体心 理 健 康 的 重 要 因 素 。这 种 早 期 母 婴 关 系乃 至稍 后的 儿童 与父母 的关 系对 个体 以后 的人 际关 系和 社会 适应有 着很 大 的 影 响。父 母离 异如 果处 理不好 就会 对儿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分享∙我的分享∙∙当前分享返回分享首页»分享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来源:刘帅的日志转自中华心理网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我的治疗室。

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

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

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

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

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

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

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

”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

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

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

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

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

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

”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

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

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

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

基于原生家庭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探析

基于原生家庭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探析

63基于原生家庭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探析陈佳丽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摘要:本文从原生家庭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差异性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早已成为学校、社会等重点工作,但尽管各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加大防治力度,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犯罪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数量只增不减。

可见,大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依然不能松懈。

原生家庭是指子女未婚嫁之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个体最开始接触的环境。

自“原生家庭”一词被热议之后,许多人把自己不好的境遇和行为习惯都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情绪的发泄口。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否真的如此之大?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大学生的情绪丰富且多变,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影响,但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如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更有甚者还会做出自杀、吸毒等极端行为。

(1)情绪情感问题①孤独心理:部分自我认知不够充分,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常会感到孤独,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善于人际交往,不断地回避和减少各种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他们的交际圈越来越窄,孤独感与日俱增。

有研究指出,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的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会避免与他人接触来让自己保持独立的状态。

在他们看来,独自一人的状态更能带给他们安全感。

②自卑心理:存在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会在各方面过分低估自己。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形成了明显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了自卑心理。

而一些敏感多疑的大学生则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觉得他们在轻视自己,过分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因而渐渐变得自卑。

③逆反心理: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思考问题时比较感性,处事容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

大学生对离异家庭的认识及态度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离异家庭的认识及态度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离异家庭的认识及态度调查研究作者:黄思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0期一、引言离异家庭儿童是指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生活在完整家庭儿童所不同的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离异家庭已经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可查阅到的全国粗离婚数据统计显示:1997年—2019年,中国的粗离婚率从0.97‰上升至3.2‰,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

中国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上热点讨论的话题。

在已有研究中,笔者发现,国内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这一现象并讨论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或成长发展,其中更多地从离异家庭儿童自身出发或从社会大背景下出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他们对离异家庭的看法以及对待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的看法也尤为重要。

就现有文献来说,很少有从大学生的视角来做对离异家庭认识及态度的调查研究。

多视角的看待问题是让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的有效方法,本文将从大学生对离异家庭认识及态度的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为了研究大学生对离异家庭的认知以及看法,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认识及态度,研究者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来获取大学生对待离异家庭的看法及态度。

本次的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数56份。

在填写的56人中,其中身边没有离异家庭的有6人,50人身边有不同程度的离异家庭数量(较少40人,很多8人,自己就是离异家庭2人)。

在接触有离异家庭或自己本身处于离异家庭中的被调查者中,离异家庭的儿童大多数由父亲抚养(42%)或母亲抚养(32%),少部分由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抚养(26%);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身边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条件一般(60%),有少部分接触到的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条件较差(26%),极少部分接触到的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条件很好(14%);在性格方面,被调查者所接触到离异家庭儿童的性格大多数与普通家庭儿童的性格相比没有太多区别(32%)、坚强懂事(32%),有少部分儿童出现极端性格,如性格叛逆,难以相处(22%)、自卑懦怯(14%)。

95 后女大学生婚恋观与独立意识发展关系研究--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

95 后女大学生婚恋观与独立意识发展关系研究--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
2. 独立的人格 当代 95 后女大学生具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在择偶方 面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谈恋爱也更加独立,更加注重另 一半的内在修养,间接反映了 95 后女大学生人格的独立, 能够独立地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
表 6 另一半最不可或缺的特点(多选)
表 7 调查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是否接受另一半的攀比行 为,56.13% 明确表示不能接受,27.64% 调查者表示一听 了之,不予理睬,只有 16.24% 表示能接受另一半的攀比 行为,充分显示当代女大学生态度独立,不喜欢与他人比 较。同样表 8 调查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否受同伴影响 有跟风的经历,高达 85.47% 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跟风谈 恋爱的经历,也更加体现了女大学生恋爱时人格独立,并 不会受同伴或者他人经历所影响,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 己的恋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打碎了几千年的封建 枷锁,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 高校女大学生逐渐摆脱父母包办婚姻的传统,自主追求自 己的爱情和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使 广大女性从根本上得到了婚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女 性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正当维权的依据。其次,女 性与男性有同样的机会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劳动,得到了 发展与独立的机会,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关键词:婚恋观 女大学生 独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4-0125-03
婚恋观是个体对恋爱、婚姻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 95 后大学 生对新鲜事物的吸收增多,受网络全球化影响加深,婚恋 观成为解当代 95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童年经验的再现与重构

童年经验的再现与重构

童年经验的再现与重构同为经历“文革”的一代人,60年代生作家童年时期旁观者的视角给予了他们一代人独特的“文革”经验与审美感知。

他们的“文革”书写打破了以往“文革”叙事类型化的倾向,是对“父兄”一代“文革”集体记忆的丰富与补充。

与“右派”、知青作家相比,60年代生作家们缺乏对于“文革”的某种共同的情怀与历史共识,“文革”历史与个人成长互相缠绕的审美体验特质,使得60年代生作家小说中鲜少见到如同“父兄”一代那种对于历史的宏大书写,他们的作品更加着重呈现个人体验下的日常化、小我化的“文革”,他们将关注视角聚焦在历史进程中个体的生命情态畸变与人性扭曲,在审视历史的同时,揭示历史高压之下人的精神困境。

“文革”时期失序动荡的成长环境,深入日常生活的“红色”文化,都成为缠绕在他们记忆中难以割舍的“童年情结”。

记忆中的“文革”场景已然模糊,但留在60年代生人身上那种伴随成长的战栗与疼痛感却依旧清晰,这正是60年代生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年代症候。

他们用青春的话语书写自己成长中的迷茫、创伤与疼痛,以虚构的形式来重新呈现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他们笔下那些富有自传色彩,单纯又复杂,明朗又阴暗,天真与邪恶并存的“文革”少年也成为他们笔下最鲜活、灵动,最具审美意蕴的一类人物形象之一。

这些少年的生活中隐藏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经验:爱与恨、罪与罚、自由与囚禁、友谊与背叛,作家在与童年之“我”的对话中,重新审视自我,表达自我反思。

童年时期“文革”经验的有限性,加之现代性文学理论的知识素养,使得60年代生作家们在叙述“文革”时,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有一种自觉的反叛意识。

儿童叙述视角成为60年代生作家在“文革”叙事策略上的一种探索。

儿童天真无知同时又富于幻想的特质,独特的审美知觉方式与情感倾向,夸张、变形、荒诞、寓言等手法的应用,写实与想象的相互融合,使得60年代生作家笔下的“文革”书写逐渐偏离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更加呈现出一种轻盈,诗意的美感。

童年之殇 女性之醒 张爱玲 萧红

童年之殇 女性之醒 张爱玲 萧红

描写的是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 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 社会之中,普遍性的呈现她们的 生存境况。在关照“人”的解放 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麻面婆:“麻面婆的事是一件紧跟着一件,有必要时, 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她总是摇拥着走。头发飘了 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老王婆:“喝过酒的赵三用他的大红手贪婪地把扁担压 过去,扎实地刀一般地切在王婆的腰间她的肚子和胸膛突 然增涨,像鱼泡似的。她立刻眼睛圆起来,像发着电光”。 ·金枝:“‘危险,昨夜你们必定是不安着的。年青什么 也不晓得,肚子大了,是不许那样的。容易丧掉性命!’”
张爱玲
母亲是个崇尚西洋文化的 西式女性,在张爱玲刚刚 四岁时,就去法国学习了, 一走五年。虽然之后曾回 国为张爱玲的上学事情进 行了努力,但是两人长期 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十分 单薄。
萧红
生母是个性情暴躁,脾气 不太正常的女人,她一心 想生个儿子巩固自己的地 位,因此萧红的出生让她 很失望,也经常打骂她, 很少关心她
“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
鲁迅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中国的“娜拉”改 变太难了,“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走到 哪去呢?……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 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萧红女性叙事的四个命题
爱情之苦 生育之痛
生与死、灵与肉之争 男权压迫之殇
爱情之苦
萧红自己一生对爱情有着执着 的追求,但是在三次失败而痛苦的 经历之后,留在其文字中的是一个 “无爱”的文本世界。其作品中不 乏男女两性的显现,但是存在于他 们之间的,无非是男性对女性动物 性的粗蛮欲望的践踏和占有,以及 女性默默忍受被遗弃的痛苦。萧红 在对于很多女性人物在爱情中的伤 痛和绝望,诉说着自己的伤痛。

年轻漂亮的前卫女大学生:我的“性家教”经历

年轻漂亮的前卫女大学生:我的“性家教”经历

年轻漂亮的前卫女大学生:我的“性家教”经历
王思
【期刊名称】《独生子女》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年轻漂亮率性前卫的女大学生,偶然间发现了“性家教”这个蕴含着无限商机的新潮职业,于是.她“离经叛道”不管不顾全心全意地投身其中,在世俗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围剿”中遍体鳞伤然而,为“信念”炫出青春魅力的她,却用另类的方式给我们阐释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意义。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王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1
【相关文献】
1.浅谈女大学生做家教的风险与收益
2.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主观经验的回溯性探索
3.女大学生的家教迷途
4.色狼以请“家教”为名多次强奸女大学生
5.浅谈女大学生做家教的风险与收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洛伊德认为从成人的行为当中能够找到他童年经历

弗洛伊德认为从成人的行为当中能够找到他童年经历

弗洛伊德认为从成人的行为当中能够找到他童年经历人不可能记得过去发生的所有事。

三岁之前的记忆,是一片模糊的空白;甚至可能连昨天的细节,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我们很可能活了一辈子,而在记忆中却是充满许多碎片的瞬间。

从唯心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生命”远远短于我们的物理时间。

这个物理时间,只不过是我们向死而生的过程,当我们拥有记忆并在其中回味和深思的时候,就会将这个时间的过程,最终升华至“向死而在”的、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

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无论其经历过什么,都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记忆对我们如此重要,当我们仔细去思考之时,才会意识到这一点,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可是,人的大脑不是万能的,不会如实记录下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也不会精确区分何时何地发生的事。

大脑是狡猾的,它隐匿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并且常常将其打乱,形成虚实难辨的混淆假象。

尤其是童年的记忆,由于路途遥远,它们往往是隐匿的、扭曲的。

又因为儿童的心智还很娇嫩,无法理解和承受某些不快或痛苦的经历,以及难懂的、发生在眼前的社会现象,于是这些经历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沉入了记忆的深海。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就是最可怕的深水怪兽,极有可能在身体的幽暗处控制着一个成年人的一切行为,最严重的,或能够毁掉他的一生。

谁的童年没有一点痛苦呢?“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只是不假思索又一厢情愿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在十位美国历史学家合著的《童年的历史》中写道:童年的历史是一场梦魇,我们只是刚从其中醒来而已;越是往历史上追溯,儿童得到照顾的水平就越低,儿童遭到杀害、遗弃、殴打、恐吓与性侵犯的情况就越严重。

儿童其实是最无能为力的一群人。

即使近100年来孩童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父母也有精力和能力去好好照顾子女,可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正视过儿童的心灵感受,同时也因为大多数成年人都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着,本身活得粗糙又无奈,无暇顾及那么多。

如果被虐待的经历属于少数的“非正常”情况,那些看起来“正常长大”的孩子呢?要让他们仔细回忆,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少委屈:被漠视过、被打击过、被控制过、被践踏自信、被不公正对待,还有,或多或少见识过贫穷、猥琐、暴戾或死亡……也或多或少在孤独和恐惧中缩紧过自己小小的身躯。

2022年-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A.主动与内疚B.羞怯与疑虑C.亲密与孤独D.整合与绝望【答案】 C2、社会工作者小付近期要开设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照顾技能提升小组,旨在帮助这些家长了解照顾知识,掌握自我减压技巧。

该小组的类型是( )。

A.教育小组B.支持小组C.成长小组D.治疗小组【答案】 A3、老安,80岁,老伴去世,无其他亲属,住在一家养老院里。

社会工作者小刘长期为老安提供服务。

老安希望趁自己现在头脑清醒,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委托小刘管理,并请他不要把此事告诉任何人。

小刘的下列做法中较适当的是()。

A.拒绝老人的请求,并告知养老护理院B.接受老人的请求,并答应老人为其保密C.将老人转介给养老护理院的其他工作人员D.告知老人自己不能接受委托,但可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答案】 D4、针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刘开设了“初心依旧”小组,在探讨职业倦怠的原因时,组员小王认为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引起了其他组员的共鸣,小刘拟运用“深究回答型”的提问技巧推进讨论。

下来提问中,最适宜的是()。

A.“小王分享了职业倦怠的原因,大家还有其他观点吗”B.“哪位组员可以复述一下这个环节我们讨论的主要结论”C.“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了,谁能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D.“哪位组员可以描述一下什么情况会让你感到工作压力大”【答案】 D5、大学生小林很少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他觉得讲不好,别人会取笑他,因此每次上课他都坐在后面不发言,不得不发言时他会紧张不安。

从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看,小林的问题源于( )。

A.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相互影响B.他幼年时创伤经历C.他的非理性信念D.朋辈群体和老师【答案】 A6、小李克服家庭经济困难考上了大学,最近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又重病住院,他感到压力巨大,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文学家(数学家)童年时代的创造心理的个案分析

文学家(数学家)童年时代的创造心理的个案分析

文学家(数学家)童年时代的创造心理的个案分析罗尼·索兰(Ronnie Solan),资深精神分析学家,师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在这本书中,她深入探讨了自恋与自我、本我与客体的多重关系,写出了这些心理体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通过罗尼·索兰的透彻分析,我们会认识到,我们所忽视的童年在一个孩子的人生成长中是多么重要,我们也会发现,原来那种根深蒂固的动摇和苦恼,其实与我们童年的自我有着不变的关系。

比如在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周迅饰演的林绪之就是因为童年时候的阴影,而本能地对周围的人都呈现出较强的防范性。

纵使有对她视如己出的养母,一直在温暖和关心着她,她依然会有轻微的社交恐惧,抗拒和他人的接触。

其实不难理解。

在我的童年里,当我感到软弱的时候,我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会被放大,然后会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也就是心里会有封闭感。

在此基础上,讨论童年、自恋、自我、依恋的分离和个体化,是无法逃避无形的创伤的。

回到自恋这个话题,人生最初的自恋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婴儿期的全方位自恋到人际关系建立后的逐渐人性化,环境和经历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自恋的发展方向。

童年时期能否得到良好的引导,关系到整个成长轨迹。

自恋可以成为一种督促力,一种保护屏障。

弗洛伊德就曾指出,自恋的“抵抗刺激的保护功能远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为重要”。

但反过来,全能自恋有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如果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也容易在成年时反映出“不优秀就不配活”,或者是“世界该照自我的意愿转”等想法。

这些都称得上糟糕且不讨喜的表现,一不注意就容易成为压垮我们的那根稻草。

一个人的童年提出了一生的问题,但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必须等到成年。

这是比利时作家弗朗茨·海伦斯的一句话。

的确,童年的大部分记忆都会变成藏在我们心里的那个孩子,影响我们的一生。

但诚如罗尼·索兰所说,“治疗师不可能取代其真实的父母”,身为父母,我们就不得不注意到这一点,并尽可能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温柔的亲密感,教会孩子找到排解坏情绪的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主观经验的回溯性探索作者:于红军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本研究以一名大二女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溯式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尝试探索儿童在经历父母离异过程中主观感受与情绪情感的变化历程,深度挖掘其内在情感需求与走向积极方面所需的正向力量及支持。

结果表明: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和离异后,父母一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要;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会把害怕、彷徨、无助、自卑等情绪蔓延到学校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并因此产生退缩、逃避的行为;重要亲人等社会支持系统会对父母离异儿童生活转会正轨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时期父母离异;主观经验;回溯性在离婚率日益升高的今天,离婚已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表明,根据2002年的统计,北京的离婚率高达50.90%。

在离异家庭子女总人数中小学离异家庭儿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父母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最明显的,心理伤害是最深的,行为变化是最突出的,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复杂的、深远的[1]。

针对这些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国内外的教育与心理工作者就对父母离异儿童的心理状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这一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儿童采取防范心理障碍的措施。

这应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应予关注的问题。

研究显示,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3]。

这种早期母婴关系乃至稍后的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有着很大的影响。

父母离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给儿童带来相应的心理创伤[4]。

父母离异是否给儿童带来心理创伤与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是父母离异儿童的主观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的。

探讨其主观经验,将有助于对父母离异儿童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本研究以一名大二女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溯式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尝试探索儿童在经历父母离异过程中主观感受与情绪情感的变化历程,深度挖掘其内在情感需求与走向积极方面所需的正向力量及支持,力图为父母离异儿童的创伤干预与后期教育提供更丰富、更深入和有价值的信息。

1.研究内容、方法和对象1.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索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大学生的主观经验,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父母离异时的整个过程。

如什么时候离异的,过程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什么等内容。

(2)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主要指父母离异后,父母、亲属、老师以及同学、朋友和该女生的互动及对其的影响等内容。

1.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方法为回溯式半结构访谈法。

访谈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之一,它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性取样。

被选取者符合以下条件:(1)童年时期经历过父母离异;(2)女大学生;(3)本人主动接受访谈并同意访谈时录音;(4)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

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为:女,20岁,某高校大专二年级学生,11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靠做小生意为生,早出晚归,父母离异后大部分时间由姥姥照顾,(后与舅舅、舅妈一起生活)父亲长期在外地做生意。

2.研究结果2.1 父母离婚前是幸福的一家三口2.1.1 快乐的童年,爸爸妈妈都很疼我印象中只有小时候才是快乐的。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疼我。

他们总是陪着我一起玩,玩老鹰捉小鸡,爸爸是老鹰,妈妈是母鸡,我是小鸡,那时候我们都喜欢赖皮,我一跑不动了就妈妈就抱着老鹰,不让他跑,老鹰一生气就把妈妈捉走了,我也只能跟过去,就被抓住了。

或是我和妈妈就一起过去打老鹰,也不管什么游戏规则了。

对呀,他们还带我去动物园看猴子、带我去看长城、去爬山……都是我们三个在一起。

2.1.2 爸爸辅导我学习小时候我是特别的喜欢他(爸爸)……陪着我一起写作业。

以前是爸爸帮我写作业,给我讲不会做的题。

2.2 不知道父母离婚的原因,很突然那个时侯我一直想不通,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和妈妈离婚?为什么要和我分开?为什么爱我却不和我在一起,不陪着我?还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他失望的事情。

我不知道,我想不明白。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爸爸没有了。

其实他们俩离婚是一件挺突然的事情,当时爷爷、奶奶这边的人和姥姥家的人就是我们家的所有亲戚吧,都不知道他们俩怎么会就离婚了。

那时所有人都劝他们别离婚,有什么时候好商量什么的。

其实我也一直不知道他们俩到底是为什么离婚,就算问妈妈她也不告诉我,每次我一问她就哭,说不定还会打我,所以问几次以后我一直就没问过。

2.3 父母离婚后感觉自己没人要,产生害怕情绪和恨2.3.1 爸爸走了,不要我了可后来这一切都没有了,我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后来爸爸不要我了,妈妈也不是以前那个对我温柔、爱冲我笑的妈妈了!所有爱我的人都没有了!……那时候我想不通爸爸为什么不要我了,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我以为是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爸爸不要我了,所以后来我就拼命学习,我以为我成绩好了爸爸就会回来;我以为我听话了爸爸就会回来;我以为妈妈打我时我不哭了她就会高兴……2.3.2 母亲哭、不理我,心情不好时还会打我每次我一问她就哭,说不定还会打我,所以问几次以后我一直就没问过。

更多了,其实妈妈也不是老打我。

她只是心情特别不好或是想爸爸想得很难过的时候才打我,打完我以后她就抱着我哭,哭的特别伤心,还跟我说以后不会再打我了。

2.3.3 怨恨父母、怨恨其他孩子我那会儿特别恨爸爸、妈妈,恨他们要离婚。

他们要是不离婚就不会有人嘲笑我了,我也恨其他的小孩,他们干什么非得说我?其实有一阵我还特讨厌她们……挺长一段时间吧……我甚至还挺恨她们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们的爸爸妈妈不会分开?有时候我还特恶毒得想:要是所有人的父母都离婚了就不会有人笑话我了。

2.3.4 和母亲生活,母亲不管学习后来是姥姥陪着我写,不过只能是我写作业的时候姥姥在边上陪着我。

她不能给我讲我不会做的题,也不能告诉我我哪做的不好。

一开始我还认真写作业,后来的时候我就不爱写了,经常写两笔就不再写了,或是根本不写。

她(妈妈)没时间管我,只有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或是老师找她了,她才想的起来过问我的学习。

她管我的方式就是骂我、打我,不会像爸爸那样给我分析我为什么错了、要怎样改。

2.4 害怕情绪蔓延到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2.4.1 在学校话少,开始回避跟老师讲话是的,那时候我整天害怕,我害怕我做的不够好,连那个“会打我的妈妈”也不要我了。

我开始不敢跟老师说话,我害怕我做错什么,老师会不喜欢我!原本我挺活跃的,后来变得不爱说话,老师问我我也不回答,因为我怕说错话老师会不高兴。

后来老师也真的不爱理我了。

就是不爱与同学说话了,有时候还会打架什么的、上课也开始走神。

2.4.2 老师开始批评、罚站反正那会儿我老是挨批评、还会被罚站。

你想啊,我上课老是想点什么“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了”;“老师刚才瞪得是不是我”;“我要学习好了爸爸是不是就回了”;“这道题我又没听明白,可没有爸爸能帮我讲题了”……这样乱七八糟的事情,肯定就的走神了,老师也就批评我了。

那时候可不会懂这些,只知道老师又批评我了,我更没人喜欢了……反正是恶性循环吧!其实后来想想,一开始的时候,老师还是挺照顾我的,跟我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

只是后来我太不像话了才开始批评我的!呵呵。

2.4.3 感觉老师不喜欢自己了后来老师也真的不爱理我了。

有时候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我就会担心好长时间,我会想我是不知有做错什么了?老师是不是觉得我特讨厌,不招人喜欢?2.4.4 觉得伙伴、同学笑话自己,故意疏远自己那时候吧,我老是觉得她们会笑话我是没爸爸的孩子,有时候我都觉得她们会故意疏远我,不跟我玩。

还老觉得她们都看不起我。

2.4.5 不跟他们玩、不爱上学,出现逃避行为其实就算她们不说我没有爸爸了,我也不愿意和她们一起玩了。

因为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说妈妈给我买什么好吃的、做什么好吃的了,爸爸带我去什么地方玩了之类的话,这些都让我很难过,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怎样面对,就只能是逃避。

不怎么样,特别不好,也不愿意去上学。

2.5 对父亲再婚后的生活充满羡慕上周末我见到了我爸爸……确切的说是看见了他们一家三口,他、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一个5、6岁大的男孩,看起来多么幸福的一家三口啊!随着我一点一点的长大,再加上他又娶了新的妻子,有了新的孩子,给我的关注也就愈来越少了。

说起这个我就挺难难受的。

2.6 和舅舅一家的生活把自己一点点带回了正轨对,六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我就到舅舅家和舅舅、舅妈一起生活了。

舅舅家有一个哥哥,比我大4岁,学习成绩很好,对我也很好,就像亲妹妹一样。

一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但后来时间一长我都觉得我就是舅舅家的孩子了。

我把他们当我的爸爸、妈妈。

真的,舅舅跟爸爸很像很像,给我买好吃的、买新衣服、给我讲题、带我给哥哥一起出去玩、有时间的时候陪着我们写作业。

就是平时我住在舅舅家,周末的时候就会妈妈那,这样见得少了,接触的少了以后,妈妈反而不打我了,对我也一点一点的像以前一样了。

其实我知道她也是很爱我的。

3.讨论对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但父母离婚以后的抚养同样也存在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

突然地离婚未预先告知,没有心理准备、对父母离婚原因的困惑不解、因父母离婚过程中以及离婚以后持续冲突而引起的烦恼以及无人顾及、失去最信赖的心理依靠和精神依托、面对同学和老师的的自卑感等构成了离婚家庭孩子的主要的心理和情感困扰;而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和离异后,父母一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要。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为了减小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在父母离婚时,父母应该做到:尽可能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吵大闹,谩骂诋毁对方;一旦双方决定要离婚,应尽早告诉孩子,给孩子一个准备适应的时间,不要让孩子被动的接受、知道的太过突然;离婚时和离婚后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予支持;再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接受的准备,并继续给予孩子关怀和照顾。

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老师和亲人等社会支持系统对孩子父母离异儿童生活转向正轨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校和老师则应该关注学生的自卑感和消极情绪,调解其和同学的关系,不应只是批评和不理。

父母以外的其他亲人也应为离异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周林.关注父母离异儿童的身心健康[J].心理世界,2001(11).[2]闻国荣.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的初步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01).[3]吕斐宜.父母离异儿童社会交往状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01).[4]张秀琴.浅论父母离异对孩子教育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