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精选教育文档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必然带来质量的下降?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中 , 学术性与职业性 、 精英型与大众型的矛盾是否难 以调和?还有 , 新世纪应该强调什么样 的质量观才有利 于高等教育结构 的调整与改革 ?如果 这些问题不能得 到很好 的解决 , 高等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是不可能的。
维普资讯
20 O 2年第 4期 ( 总第 12期 ) 5
厦 门大学学 报 ( 学社会科学 版 ) 哲
J U N LO lM N I 、 取S Y r O R A FX A E I 】 (L T 6 & Sc l e n  ̄) oi i o aS e. A
N . 0 2 o420 Ge ea . 5 n rlNo 1 2
新 世 纪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质 量 观
武 毅 英 厦 门 3 10 ) 6 05
摘
要: 质量是高 等教育存在 与发展的基 础 , 同时期有着 不 同的质量 观 , 同的 院校有 着不 不 不
同的质 量定位 。无论是单一 性 、 英式 的传 统质 量观 , 精 还是 多样性 、 大众式 的 现代 质量 观 , 在一 都
定程度 上反映 了不同时期社 会的政 治 、 经济 和文 化对 高等 教育 的不 同要求 , 以及 高等 教 育 的价值 取 向。新的高 等教育质量 观的产生有 其客观必然性 , 以丰富 的 内涵 和全 新 的理 念取 代 传统 的 它将
一
2传 统 意 义上 的高 等教 育 质量 观 .
传统意义上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一般意义上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共 同的地方 , 也有不 但
同的地方。 比如, 双方都强调“ 教育产品” 是高等教育质量 的载体 , 这是它们 的共同点。而不同 点在 于, 传统的质 量观对“ 质量” 的内涵和标准有 了具体 的设定和理解 , 也就是 “ 质量” 质量 和“
闽台高教建立更密切合作关系的基础与可行性
在对外合作 与交 流 中 ,免不 了对 各 方资 源相 对
优势 和互补 性 的关注 ,以确 定开 展交 流 与合作 的必
要性和可行 性 。将要 素 禀赋 理论应 用 于教 育 资源 互 补 ,则是指在 各类 教育 资源 有 限 的条件 下 ,参 与 交
补 ,取 长 补 短 ,从 而 获得 更 高 收 益 ,共 同 获 得 发 展 】一 。这里 的要 素禀 赋 ,是 一 方 所拥 有 的 生产 2
随着两岸人 员往 来 的更密切 ,经 贸交 流领域 着 手构建 更 紧密 合 作 关 系 ( C A) E F ,金 融合 作 领 域 逐步实 现 突破 性 发 展 ( U 的 签 署 ) MO ,与 此 相 适
第1 期
武 毅英 ,等 :闽台高 教建立更 密切合作关 系的基础与可行性
5 9
的要素禀赋理 论和 资源 互补 理论 ,更深 刻 地认 识 高 等教育所进行 的对外交 流与合作 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 由于高等 教育 资源要 素 的特殊 性 ,决 定 了高等 教育领域 的资 源互补 具有其 特殊 性 。高等 教育 的 内 部关 系 规 律 表 明 ,高 等 教 育 主 要 包 含 教 育 者 ( 教 师) 、教 育对 象 ( 生 ) 学 、教 育 影 响 ( 育 载 体 、 教 媒体 ,主要 形成 为教科 书 、参考 书 、直 观 教具 以及 运用 这些媒 体 的方 式 和方 法 三要 素 J) 因 此 ,从 。 宏观上 看 ,高等 教育资 源 的禀赋优 势来 自于这三要 素 的相 对优 势 ,在 对外 交流 与合作 中 ,任一个 要 素 资源 的相对优 势均 可构 成与交 流对 方 的互 补性 。而 从微观 上看 ,高等 教育任 一项要 素 资源 内部结 构 的 某一环 节或部 分 的禀赋优 势 ,也 能够 与交 流对 方形
科举社会的消逝与士子的境遇——读沈艾娣《梦醒子》
一 沈艾娣博士[2]的论著《梦醒子:一位近代华北士 子的人生历程(1856—1942)》主要讲述了近代山西 一位乡村士子的故事。主人公刘大鹏是山西太原赤 桥村人,37 岁中举人,三次参加会试,终未考中。身 处延续 1000 多年的科举社会渐渐消逝的时代,刘 大鹏的人生履历经过了多次角色转变。作者分别从 “ 撰 述 者 ”、“ 儒 者 ”、“ 孝 子 ”、“ 民 众 代 表 ”、“ 商 人 ”、 “农民”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对其 一生的主要事迹予以揭示。 刘大鹏一生中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五十年几乎 未间断,这也是他每天进行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
另外,作者还从侧面就儒家思想对民众的影响 做了考察。刘大鹏所在的山西地方普遍盛行“重商轻 儒”的风气。人们更看重的是金钱,对商人充满崇敬。 近代中国社会的多次变革也使传统价值观念不断被 动摇,其地位日渐下降。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可立刻消失。所以,即便民众不再 赞同刘大鹏的做法和观点,更不会去学习、模仿他, 但人们仍然尊重他,对他的举人身份和社会声望充 满羡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国家认可的。所以,刘大 鹏因考取举人而获得的地方威望和社会声誉能够继 续发挥作用。尽管其影响力不断遭遇挑战且渐渐削 弱,但在新旧过渡时期,尤其是国家力量缺失时,儒 家思想仍在起作用,只是在不同时空中以不同方式 体现出来。正是凭借这一声望,刘大鹏活跃于地方事 务中。他在新政府中仍可以拥有一席之地,并积极参 与选举活动;他成功介入煤矿业并从中谋利,而不需 要充裕的投资资金;他多次调解商业纠纷。这些都是 普通民众无法企及的。当然,这种社会威信的局限与 束缚也是显而易见的。地方力量的重组和各种新势 力的兴起,使刘大鹏在其中的处境不容乐观。晋祠修
作者认为刘大鹏内心的矛盾与其所处的社会环 境有密切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他无法成功弥合自己 的儒家道德追求与现实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山西虽 深处内陆,但明清时期商贸活动颇为兴盛,这主要得 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北 边地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向蒙古、俄罗斯地区的必经 之地。但辛亥革命、蒙古独立、俄国革命等国内外形 势的变动,使山西失去了这一区位优势,而转为一个 孤立、封闭的内陆省份。特别是民国政府开启的现 代化进程,强调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更关注东部沿海 地区。这些对于内地山西地方来说是不利的。刘大鹏 的故乡太原赤桥村是一个传统工业发达的农村, 70%的村民以造纸为生。刘大鹏的记忆中充满儿时 村庄繁华、热闹的情形。但像赤桥村这样的偏远村 社并未受益于现代化,而且很快走向衰落。刘大鹏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e r a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 t h e 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e n r o l l me n t s h o u l d f o c u s o n t h e p u r s u i t o f f a i r n e s s 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 F a i r n e s s e mp h a s i z e s t h a t a c c e s s t o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i s n o t b a s e d o n f a c t o r s o t h e r t h a n a b i l i t y , wh i l e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r e f e r s t o t h e a l i g n me n t o f s t u d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n e e d s
w i t h t h e p o s i t i o n i n g o f c o l l e g e . T h e d a t a o f N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u r v e y( N C S S ) h a s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w i t h mu l t i —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mo d e 1 . K e y i f n d i n g s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a s f o l l o w s :‘ P r o j e e t 9 8 5 ’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 P r o j e c t 2 1 1 ’
学校简介文档
学校简介1. 学校概况学校简称为XXX,是一所位于中国XXX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府。
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学术传统的学校。
学校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学院设置学校下设XX学院、XX学院、XX学院等XX个学院,涵盖了XX学科领域。
学校注重学院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研究。
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与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
3. 师资团队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据绝大部分。
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各个学院都聚集了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创新。
4. 教育教学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学校的特点之一。
学校倡导并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5. 科学研究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校园文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校园文化,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
学校设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7. 社会责任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学校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同时,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8.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定级及其影响
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的定级及其影响刘海峰;刘亮;程伟【摘要】以三大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研究对象,梳理高校对这些刊物分级的情况,对影响高校将其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并定级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刊物摘转论文的学术水平、刊物的学术声誉与传播效应以及为不同学科论文提供可比的评价标准,是高校将其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而刊物间水平的差异是影响高校决定刊物级别的主要因素.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论文学术水平、促进学术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促进原发刊物提高办刊质量.但也致使某种类型和有些学科的论文不易被转载,一些学者和刊物为求转载迎合这类刊物的偏好,一定程度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社科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学术评价功能的有限性,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并建立学术评价的监督和诚信机制.【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56)006【总页数】10页(P154-163)【关键词】高校刊物定级;学术评价;三大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者】刘海峰;刘亮;程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4【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面,即发表的论文被重要文摘类刊物转摘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往往标志着论文水平较高,意味着论文的影响力大增。
中国各种文摘类刊物众多,但影响最大的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通常被高校称之为三大文摘类刊物;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则是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一百多个专题系列复印转载期刊。
目前多数高校文科学术评价考核文件中,都对被这些刊物转摘或转载的论文定有不同的级别。
本文拟在梳理主要高校对文摘与转载类刊物定级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校确定这些刊物级别的取舍因素,以及这一现象的利弊影响。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9个学院和15个研究院,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
学校现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46个福建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拥有31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24个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
2017年,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5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9%(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2206人,占82.9%。
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2人(含双聘院士9人),文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青年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
高等教育学刊
高等教育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4/2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徐辉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0)提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了相互比较分析,并阐述了大陆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者认为,大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只是注重文理交叉等学科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人格养成、情感陶冶等层面;大陆通识课程设置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大陆通识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也有等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达到通识之功效。
关键词:大陆香港台湾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通识教育始于美国的高等学校。
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生和西方传教士把英美的高等教育引进到香港和台湾地区,同时也把通识教育的观念与做法移植了过来。
大陆通识教育尽管在历史上较港台地区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传统未能继承与发扬。
近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较多,香港、台湾地区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丰富与拓展大陆对此问题的认识,为大陆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比较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得以实施,通识课程是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因而,对通识课程进行比较,首先可以从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的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
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以前大陆通常译作“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
与“通识教育”相应的术语,在大陆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等名称。
“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与强调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港台的“通识教育”尽管有着差异,但基本相通。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11.26•【文号】教社政函[2004]49号•【施行日期】2004.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其他有关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我部于今年5月至9月对2000年批准的第二、三批88个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了评估,现将其中81个通过合格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予以公布:一、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1.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3.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4.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5.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6.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7.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8.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10.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1.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1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1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4.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15.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二、合格的重点研究基地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4.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5.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6.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7.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8.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9.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0.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1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13.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14.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15.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16.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17.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18.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19.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4.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5.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26.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7.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8.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9.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30.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31.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32.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33.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34.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35.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36.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37.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38.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39.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40.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41.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42.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4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44.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45.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46.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47.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48.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49.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50.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51.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52.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53.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54.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55.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5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57.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58.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59.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60.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6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62.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63.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64.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65.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66.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上述通过合格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及依托学校,请根据专家评估组的决议,尽快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并以学校文件形式将整改措施报告于2004年12月30日前报教育部(社政司)备案。
十大教育培训机构排名
十大教育培训机构排名那一年的小升初大战中,许多家长对奥数的不满达到了极限。
据家长们反映,奥数幽灵在孩子们的命运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也成为他们的心魔。
《中国科学报》接到举报后,便迅速组织精干力量,深入调查采访,与奥数展开各种博弈。
后来,有关奥数的报道得到国家回应,一系列针对包括奥数在内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政策相继出台。
用笔杆子宣战奥数《中国科学报》记者丁佳是报道组的一员,主要负责摸清奥数培训机构的伎俩和利益纠葛,从正面突破拿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容易,所以我采用了暗访的形式。
当时,丁佳走访了两家奥数培训学校,并以学生家长身份向其咨询奥数相关课程情况。
结果,他们对待奥数的态度大相径庭。
其中一家的反应让丁佳记忆深刻:一开始说奥数课程很有效,但询问到教师来源、收费标准时,一下子就警惕起来,甚至一定要确认记者的家长身份后才肯进一步解答。
但丁佳还是达到了她的目的,两个学校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亏心事。
随后,她便与《中国科学报》记者龙九尊、陆琦共同写了《奥数:利益滋养的产业怪胎》。
和丁佳一样,其他几位记者深入调查奥数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9篇稿件。
就这样,一组关乎千百万孩子命运的系列报道便呈现在2012年7月18日至27日的《中国科学报》上,名为该死的奥数。
出乎意料的是,报道不仅得到家长们的支持,还得到主管部门、院士专家、社会名人的声援和鼓励。
这条导火索也引发媒体为维护正义和良知而斗争。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持续发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合力,助推奥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2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主管副市长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8月28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紧急部署会,要求即日起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9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有关奥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奥数热涉及中小学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实证研究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状况及特点基本情况如下 :
1 .研究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科研工作 和 研究生培养处 于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 。学校 承担
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 院校、文科学院 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 的能力 强、课题多 、经费充 和社区学院五大类 ,其 中研究型大学约有 10多 足,科研工作 中原发性创新能力 强,各主要学科 5 研究成果显著 , 所 l 。按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 ・ 2 J 卡斯帕尔 的研究处于本学科 、专业的前沿 , 的观点 ,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符合三项基本要求的 并有力地推动 了科学技术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 主要是 高校,即精选 学生、主要致力于探索知识 和富于 化。研究生教育 占较大的比重 ,研究生 ( 批判性 的追根究底 的精神 。显然 ,这些条件并 博士生) 培养水 平 高 ,并能 与科研 工作 紧密结 J J 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具备的。我 国学者针对我 国高 合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
一
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 ,培育高
水平人才和高科技成果 ,对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和综合 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 研究型大学 ”这一名词是从 国外 引进来 的,
研究 型大学 在 国外 的发 展 要 远远 早 于 我 国 ,国外
“ 研究型大学” 这一名词属于舶来 品。作为
维普资讯
1 8
集美大学学报
第7 卷
2 .依靠雄厚的师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
美国,几乎所有 的诺 贝尔奖获得者都曾任研究型 大学的教授 ,与研究 型大学有着非 常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具有雄 厚的师资力量 ,牛津 大学就
教育部基地
1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3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4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5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6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7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8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9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0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1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12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1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4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16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1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18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19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21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2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2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4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5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6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7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8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9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31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32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33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34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35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36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学37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38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39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40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41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42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43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44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46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47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48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49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50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5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52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53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54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55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56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57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58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59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管61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62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6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64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65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66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67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68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69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70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71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72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73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74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76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77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78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79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80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8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82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83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84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85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86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87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88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西藏大学共建)89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9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92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93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9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95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96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9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98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99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与新疆大学共建)100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101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102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103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104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06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107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10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10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10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11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112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113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114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115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116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117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118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19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121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院122 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123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124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25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26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127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128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129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130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13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13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33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134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136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137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138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139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140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14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42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143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144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45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46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147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148 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149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中国公民教育研究中心151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学科名称学校名称哲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应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北京大学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武汉大学学科名称学校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武汉大学逻辑学中山大学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政治经济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辽宁大学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区域经济学兰州大学财政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劳动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吉林大学华侨大学国防经济国防大学军事经济学院法学理论吉林大学法律史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浙江大学刑法学吉林大学民商法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学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西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外政治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复旦大学社会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人类学中山大学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育学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教育史浙江大学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技术学华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浙江大学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度语言文学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延边大学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东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上海音乐学院美术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设计艺术学大学医学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传媒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四川大学专门史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世界史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会计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重庆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复旦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档案学中国人民大学。
厦大机构 - 厦门大学人事处
厦大机构设置情况党政部门:学校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离退休工作部(处)党委党校人事处发展规划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科技处(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软科学研究中心均挂靠科技处)社科处监察审计处招生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基建处保卫处漳州校区党工委漳州校区管委会漳州校区办漳州校区教务办漳州校区保卫办漳州校区资产后勤办漳州校区教务办漳州校区财务办漳州校区学生办、团工委漳州校区学生工作站漳州校区图书分馆漳州校区教育技术办漳州校区门诊部直属单位:漳州校区建设指挥部图书馆档案馆、校史办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编辑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医院群众团体工会团委教学科研单位:人文学院:系: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新闻传播系、社会学系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厦门大学哲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厦门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所、陈嘉庚研究室其他机构:人类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外文学院:系:英语语言文学系、亚欧语言文学系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日本语教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外考试中心、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心、厦门大学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系:经济学系、计划统计学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贸易系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省、市共建研究机构:福建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核算研究所、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厦门大学特区研究所、厦门大学经济咨询事务所、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蘭德市场调查事务所、厦门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WTO研究中心(经济)、厦门大学SYNNEX研究发展中心、厦门大学评估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系:会计学系、企业管理系、管理科学系、旅游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级经理教育中心(EMBA中心)教育部批准设立: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所、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所、会计研究所法学院:系:法律系校内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罗马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公共事务学院: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社会学系所: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校内研究中心:公共管理教育中心、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研究中心、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所、艺术教育学院:系:美术系、音乐系校内研究中心:艺术研究所、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化学化工学院:系: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析测试中心国家计委、科技部等联合设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现代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物理化学研究所校内研究中心:理论化学研究中心、纳米科技中心、特种先进材料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系:生物学系教育部批准设立: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肿瘤细胞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寄生动物学研究室、教育部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省、校共建研究机构: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湿地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系:物理学系、机电工程系福建省批准设立:厦门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半导体光子学研究中心海洋与环境学院:系:海洋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三方共建:厦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中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系:计算机科学系、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校内研究中心: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电子信息研究所、人口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软件学院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医学院校内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数学科学学院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精算学研究中心建筑系南洋研究院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所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海外教育学院实体系:华文系、中医系留学生部、教育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海外华文及汉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所校内研究中心: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嘉庚学院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后勤集团……。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再造与转向
定意 义上 , 中国高 等 教育 学科 发展 轨 迹也 折射 出中 国高等 教育 发展 的历 程 。 回顾 3 来 中 国高 0年
等教育 学科 发展 历 程 , 以发 现 , 国高 等教 育学经 历 了学 科初 创 、 可 中 学科 价 值认 证 、 学科 再 造和学 科 转 向四个 阶段 , 研究 重 心也 经 历 了创 建 理 论 体 系— — 追 求 实 践价 值 —— 接 纳 多学 科 视 野—— 转 向 实践 主体需 要 的发 展过 程 。这 一发 展过 程 表 明高等 教育 理论 探 索始 终 围绕 着解 答 高 等教 育实践 提
・ 5l ・
大折腾 了!这 已经 成 为高等 教育 界 的一致声 音 , 在许 多社会 有识 之士 中形 成 了共鸣 。于是 , 并 刘佛
年 、 九思 、 道玉 、 朱 刘 潘懋 元 、 余立 等一批 大学 校长 和主 管 领导 开始 倡 议 建 立 高 等教 育 学科 。1 们 [人 ] 直觉地认 识 到 : 高等 教育 有 自己的规律 , 高等 教育发 展 必须 避免 行 政 的 过分 干 预 , 须正 确 地处 理 必
高等 教育发展 中的 内外 部关 系 , 力使 高等 教育发 展按 照 科学 规 律 进行 。为 此就 必 须建 立 一个 能 努 揭示 高等教育 发展 规律 的学 科— — 高等 教育 学 。 J 此背 景下 , 【在 当务 之急 是组 织开 展高 等教育 学术 研究 , 学科建 设进 行学术 积 累 , 为 因此必 须成立 专 门的 高等 教 育研 究 机 构 。正 值 此 时 , 门大学 成 厦 立 了全 国第 一家专 门研究 高 等教育 的机 构 , 经教育 部批 准成 立高 等教育 研究 所 , 后 潘懋元 先生就 是 这一机构 的创 始人 。3 [ ] 如何 来建立 高 等教育 学科 呢 ?最初 的创建 者们 比较 一致 的看 法 是 : 首先 要 建 立 高等 教 育 的研 究机构 , 出版高 等教 育学专 著 , 培养 高等 教育专 业人才 以及成 立 高等教 育学 术联 系 组织 。其 中高 等 教育学专 著 出版是最 具有 标 志性 的事件 , 因为 它才能 真正反 映该 学科 的积 累程 度 , 反映 出是否具 备 成 为一个 学科 的基本 条件 。 当时高 等教育 学 的撰写思 路 一般 被 认 为遵 循 这 样 一个 公 式 : 等教 育 . 高 学 =教育学 原理 +高 等教 育实 践 。这 个公 式 的含 义是 高 等教 育 学 属 于教 育 学 的下 位 学 科 , 遵循 它 教育学 的基本原 理 , 需要 与 高等教 育具 体实践 相结 合 。这个 公 式 也 是第 一 本 高 等教 育 学乃 至许 但
院校研究:转向还是逃避
少 用武 之地 。
象。他在决策中当然要贯彻上级的意图 ,听从上级
的安排 。而且 ,从他被上级部 门选 中的那一刻起他
就可能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就听不进去别人 的 谏言献策 , 甚至会觉得别人的建议 没有必要,因此
就容易奉行独断专行。这时 ,他的下级 自然也 以讨
客观地说 ,目前已经具备了从事院校研究的一 些基本条件。我国在经过 2 O余年的改革 开放实践 之后 ,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在趋于成熟 ,如人们
好他的意图为能事 , 这时即使有院校研究机构也可
[ 收稿日期]2( o 一 8 0 0一 4 l [ 作者简介]王洪才 (96 ) 16 一 ,男,河北永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 与 高教管理 。
重的高校 ,高教研究机构则为第三级设嚣,并且普
人们对学术的硬件条件比较佩服 ,而对管理方面的
软件条件很难形成一个公认尺度造成的。在这种情
遍 以高教研究室命名 ,这时他们一般依托在教务处
或综合处之下。高教研究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
相 同。在以独立的二级单位身份出现的高教研究机 导岗位 ,但事实很快就证 明他们在管理 上是失败 构中,高教研究比较注重宏观问题 ,但仍然 以中观 的。因为管理是一个实践性 、 综合性都非常强的事 层次的研究为主 ,即针对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
①指 20 年 1 月在华 中 技大学成 立了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组织机构 。 04 0 科
维普资讯
4
集美大学学报
第 7卷
能会成为摆设 ,或是专门为他的决断提供注释服务。
当然 ,现实 中往往是上述两种选拔 机制 的折
坚持师范传统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相结合——刘佛年的高师办学实践与探索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4期·刘佛年教育思想·收稿日期:2022-11-23作者简介:覃红霞,女,湖北鹤峰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雯嘉,女,辽宁沈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① 1951年,刘佛年参加筹建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务长、副校长;197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1984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坚持师范传统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相结合———刘佛年的高师办学实践与探索覃红霞,乔雯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05)摘 要:刘佛年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学家。
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与实践者,他呼吁高校自主权,提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高师办学思想,首创教育科学学院与教育研究班。
他认识到建设高等教育学科对于指导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率先在华东师大建设高等教育学科,并与潘懋元共同筹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培养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
刘佛年还为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认为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基于内生逻辑的建设过程使其区别于综合大学,师范传统融于高等教育学科也使其独具特色,并与综合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科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特色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当坚持师范大学传统,共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
关键词:刘佛年;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师范传统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55-09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3 04 006 刘佛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教材的编撰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奠基人。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教育理论与实践家不仅关注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关注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从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到筹建华东师范大学,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到名誉校长,这位教育理论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对高等教育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率先扩大了大学办学自主权,亲自参与和倡导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并为师范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学科提供了指导与方向。
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其完善策略
The Dilemma of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Solution
作者: 别敦荣[1];石猛[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2]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4
出版物刊名: 高等教育研究
页码: 68-7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分类管理;民办高校;民办教育
摘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已完成从积极探索到必须贯彻落实的演变。
该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在于理顺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便于政府财政资助民办学校办学,打通金融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通道。
然而,政策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陷入了举办者的"营非选择"困境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困境。
对此,需要制定明确而有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举办者选择"非营登记";延缓"营非登记",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稳定;开展混合型民办高校发展试点,打通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
On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 登云[1];齐恬雨[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教研究
页码: 15-2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普及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涵;挑战;策略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人才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
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结构转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将给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多元化的人才观为指导,在教学模式、教育形式、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依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原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00年1月组建起来的。
它的组建母体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是我国最早(1978年)成立的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2000年9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潘懋元教授为名誉主任,刘海峰教授为主任。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兼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人,有博士学位者15人。
中心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海峰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科举学”的创建者;邬大光教授被选为跨世纪人才,并和刘海峰教授分别被评为2001年和2002年度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成为该重要奖项全国仅有的两位高等教育学科的获奖者。
谢作栩教授、史秋衡教授均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的知名学者。
中心兼职教授中有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康德洛夫教授、日本高教学会原会长天野郁夫教授和日本高教学会现任会长有本章教授等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学者,还有一批国内高等教育学界崭露头角的
中青年专家学者。
中心设有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室、高等管理研究室、高等教育考试研究室等三个子机构。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祥地,在高等教育学科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1997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并在2001年、2006年分别通过了“211”工程一、二期验收。
在中心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继1988年第一次入选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于2002年再次连续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厦门大学设立以高等教育学为主的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底,厦门大学设立国家“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为全国2个教育类“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一。
在原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基础上,2006年又增加了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2个博士点。
近年来,中心承担了40余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专职研究人员取得科研经费500多万元,人均在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名列全国教育学同行前列。
人均科研课题数、人均经费数、人均获奖数、人均发表权威刊物论文数5年来在厦门大学文科系所中排名第一。
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5项,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知识经济时
代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变革”、“高校内部管理的科
学化与民主化研究”等1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项。
5年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已获省部级奖2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
2001年潘懋元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项目获得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心与国内外同行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2001
年)、“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
年)、“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2003
年)、“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2004年)、“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高考改革高层论坛”(2005年)、“大学教师发展国际学术研讨
会”(2006年)等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中心注重为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许多政策建议已被政府部门所采纳,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决策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之一。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司
、高校学生司、考试中心等部门将中心作为研究
依托单位之一,使中心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