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心梗多
冬季和早晨是心梗高发的“魔鬼时段”
50快乐养生 2017.11冬季和早晨是心梗高发的“魔鬼时段”⊙冯 冯入冬之后,各大医院救治的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逐渐增多。
专家提醒说,冬季和早晨是心梗高发的“魔鬼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提高警惕,别让心梗在冬季和早晨夺去生命。
冬季和早晨最需提防急性心梗心肌梗死,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血栓阻塞了给心肌提供血液的主要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如果缺血面积较大,就可能引发猝死。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年之中冬季多,二是一天之中早晨多。
冬季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样,在清晨,由于生物钟效应,在刚睡醒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各种激素浓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
上述变化,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一旦斑块破裂从血管壁脱落,就会阻塞心脏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高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霍勇教授强调:“包括心梗在内,很多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心梗高危人群应重视心梗的预防,全面控制导致心梗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心梗风险;对于已经发生心梗的患者,关键的是缩短救治时间,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拯救生命。
”9大危险因素是心梗发生的帮凶预防心梗发生,应管理急性心梗的“坏朋友”,即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以下9项因素可以预测90%的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少运动、缺少蔬菜水果、紧张心理和酗酒。
患者即使单独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吸烟这3项中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发病的风险也会增加3倍;如同时具有3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风险则上升11倍之多。
降低心梗危害需院前、院中、院后全方位管理减少心梗的危害,需院前预防、院中急救和出院后随访全方位管理。
秋冬季节警惕心脑血管疾病“魔鬼时段”
中秋过后,北方晨练的人们明显感觉到了丝丝的寒意。
所谓“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人晨练时还穿着背心短裤,目的是增强自身耐寒能力、抵抗力,但对于中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讲,还是要量力而行。
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是心脑血管病人“出事”的高峰季节,更是心脏病“找茬”最频繁的时节。
不少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殊不知冬季的上午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都很高的恐怖时段,统计显示,约有 70%-80% 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在清晨猝发病症,因此这一时段被人们称为心脑血管患者的“魔鬼时段”。
心脑血管脆弱难抵低温经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一般是在一天中交感神经活动最强的一段时间,集中在上午 6 时至中午 12 时。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所致的心脏急症多发生在此段时间内。
而低气温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七成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五成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冬季清晨天气异常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诱惑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而且,气温过低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
因此,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冬季清晨锻炼是相当危险的。
秋冬锻炼换个时间坚持早起锻炼虽好,但必须严格分清时节、气候。
在春、秋、冬季节,过早起床锻炼很有可能引起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多种病变,导致慢性病病情加重。
中秋过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心脑血管患者应适当推迟晨练的时间,等太阳升起气温稍有增加再开始晨练。
此外,晨练前可以先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幅度运动,让身体气血运转、完全暖透,然后等气温稳定后再外出运动。
而到了寒冬时节,锻炼最好安排在下午,最好在阳光充足时,外出活动要注意手部、头部的保暖,不宜从事剧烈运动。
此外,患者应注意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进补要适量,还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日常“小药”少不了心脑血管冠心病是一种慢性器质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所以坚持日常治疗非常重要。
内外交困,心肌梗死进入冬季高发期
22快乐养生 2016.11心肌梗死凶险,通过很多影视作品的表现,一般人们都有稍许了解。
但是,心肌梗死有哪些内外诱因,又该如何预防,知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临近入冬,又将迎来心肌梗死的高发期,这里跟读者朋友讲讲心肌梗死的诱因和预防。
外因:寒冷刺激冬季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和3、4月是心肌梗死的高峰期。
由于寒潮不时来袭,当外界气温骤降时,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心率持续加快,心肌耗氧增加。
低温可引起体表小血管痉挛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寒冷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斑块脱落,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伴管腔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上,造成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失调,造成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许多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引起猝死。
在寒冷的季节,人们易患感冒和支气管炎,而这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寒冷日子,人们活动减少,穿的衣服比较多,偶有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身体就会出汗散热,流失水分较多,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也容易发生心绞痛和心梗。
内因:自身缺陷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那么,心梗的发病有哪些内在的病因呢?说起来很简单,心梗发病就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血管痉挛等引起的。
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了前述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不利影响之外,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肥胖目前已明确肥胖症为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这与肥胖症患者内分泌功能失衡、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肥胖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液黏稠度,最终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导致中风、糖尿病、脂肪肝、骨关节病、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甚至导致癌症。
秋季转凉,警惕心脏的“身体信号”
秋季转凉,警惕心脏的“身体信号”秋季频频出现降雨天气,气温明显下降,再加上换季后早晚温差大,成了心脑血管病友们的“多事之季”。
秋季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本身有高血压的病人在秋季的血压往往要较夏季高,很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
其次,寒冷还能诱发冠状动脉的收缩甚至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需要注意。
若是平时爱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再加上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不规律休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出现以下疾病信号要特别警惕,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胸部不适。
常表现为一种压迫感,而不是剧烈胸痛或烧灼感。
气短。
仅仅从事轻微劳动就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气急。
疲劳。
尤其是女性,对持续数天或数周的疲劳要重视。
有些人还会出现异常乏力,看似健壮的人,突然感觉举步维艰,甚至连拿一杯茶的力气都没有。
恶心或食欲不振。
右心衰竭所致的腹部各脏器瘀血肿胀时,会让人感觉胃部不适或恶心欲呕,食欲也明显下降。
快速或不规则的脉搏跳动。
这不同于偶尔心跳过快,若伴有明显乏力、头晕、呼吸急促等,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
突然出一身冷汗。
即使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仍不停出汗,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信号。
肿胀。
心衰患者极易出现肿胀不适,通常发生在脚踝、胫前、大腿或腹部,有些人会出现突然的体重增加等。
心悸。
常常发生在饱餐、寒冷、吸烟,或是看情节紧张的电影、电视时。
经常梦中惊醒。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才好转。
如果发现以上“身体信号”,就需要多加注意!。
秋冬季节变换冠心病高发时
秋冬季节变换冠心病高发时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受到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在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湿度增加,人们也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也使得冠心病在这个季节容易发生,本文将详细介绍秋冬季节变换冠心病高发的原因、预防与治疗措施等。
原因气温骤降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寒冷的天气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缓慢。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血管狭窄时本来就有一定的供血不足问题,而气温骤降会进一步加重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发作。
大气压变化秋冬季节,大气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冷空气来袭时,大气压降低。
研究表明,大气压的变化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动和心脏功能有影响。
当大气压降低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会减少,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等症状。
空气污染加重秋冬季节,由于供暖系统的开启和空气流通不畅,空气质量普遍下降。
污染物、颗粒物等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较大。
空气污染会导致血液中有害物质增加,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秋冬季节,人们较少户外活动,加上寒冷的天气,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锻炼、吃得较多、暴饮暴食等。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压升高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注意保暖秋冬季节,保持适当的室内温暖,尽量避免寒冷的天气。
出门时,宜选择质地厚实、保暖性好的衣物,并配戴帽子、手套等保护头部和四肢的部位。
保暖可以减少血管收缩,降低心脏负担,预防冠心病的发作。
室内空气清洁在冬季,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非常重要。
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清洁空气,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此外,还要少燃放煤炭等污染源,避免烟尘、有害气体的刺激。
合理饮食秋冬季节,合理的饮食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
应选择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蔬菜、水果等。
秋冬警惕心梗七信号 高发期通常为冬季【热门下载】
秋冬警惕心梗七信号高发期通常为冬季【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对于头痛,牙疼,腿疼等症状切莫忽视。
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秋季心梗的信号,预防心梗就要多加注意日常哪些异常,那么预防心肌梗塞要警惕哪些症状呢?
信号一:头痛型
现象: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而就医,医生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头痛上,在头颅周围寻找原因,而忽略了“远在天边”的心脏。
分析:乍一看,头痛与心肌梗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若仔细分析,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脑供血不足可导致头痛。
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只是大多数患者的头痛被心前区疼痛所掩盖了。
提醒:当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用一般疾病解释不了,且疼痛与劳累有关,应警惕是否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并及时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信号二:牙痛型
现象:有些中老年人因牙痛到医院看病,结果被检查出患有心肌梗死,这在临床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分析:心肌梗死放射痛的范围相当广泛,当累及迷走神经下颌支时,即会引起牙痛。
其特点为: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
夏秋之交心肌梗死随时偷袭
夏秋之交心肌梗死随时偷袭
8月中旬,天气阴晴不定,一天之中更甚出现三种气节,出门的艳阳天、下午的雨天以及傍晚凉风飒爽的天气,这是由于正逢夏秋之交的缘故。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的心血管专家陈维主任指出,夏秋之交时节天气时常忽凉忽热,极易诱发心肌梗死,在这里要提醒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起居要多加注意。
陈维主任告诉大家,夏秋交替时天气燥热,*出汗增多,血管扩张、散热加快,皮肤需要的血液增多。
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容易引发急性心梗等。
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发生危险。
心脑血管病最严重的后果是猝死。
许多老年人大脑对缺水敏感度低,较迟钝,不感觉口渴,身体机能减退,耐受力、应激性都比较差,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急性发病的概率明显增高。
另外,高温会加快光化学反应,使夏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这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原因。
气温在32℃以上发生的脑卒中叫“热卒中”。
夏秋交替,老年人应该防范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
当天气渐趋凉爽,忽凉忽热使*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威胁。
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
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夏秋之交,温差变化大,*经常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忽冷忽热,造成抵抗力下降。
陈维主任提醒:夏季经常补水的习惯在夏秋之交仍要继续坚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市民。
老年人在睡觉前更应注意补充一些水分,防止睡眠后血流速度下降及血液浓缩。
半夜醒来时适量喝点。
寒冷来袭,血管交通怎一个“堵”字了得
寒冷来袭,血管交通怎一个“堵”字了得天气日趋寒冷,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又是一个考验,稍不注意极易发生意外。
秋冬季节是急性心梗的“高发期”,有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
中国北方地区因其特殊的寒冷气候,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发区,尤其是冠心病心梗患者受低温寒冷的影响最大。
秋冬季气温变化对血压产生较大影响,心脑血管病患者即使规律服用了降压药物,天气变冷造成的血压升高或波动大也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此时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交通”;加之适应性产热增加使ATP生成不足等相关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重了心梗病情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研究发现,寒冷应激使得患者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减少,其功能下降在内皮功能紊乱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内皮功能产生障碍,而血管内皮细胞的易损状态,又是“内皮——心脏事件链”的始作俑者。
研究显示持续的寒冷刺激可诱导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激活体液调节系统,导致内质网持续应激;同时,加之人们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摄入高脂饮食等,身体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引起体内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而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不仅增加了脑动脉硬化的风险,也提高了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医学专家提示,寒冷季节即将来临,除了适时增添衣物、增强保暖外,在做好血压、血糖等控制的基础上,还应科学的服用心脑血管预防药物。
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究开发的益安宁丸可以清除血液中增高的脂质,保护血管内皮,修复因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冠脉痉挛,稳定易损斑块、防止血栓形成,延长心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保证微血管内皮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结构完整,多靶点、多途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
因此,在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心肌梗塞为何冬季高发
心肌梗塞疾病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心肌梗塞疾病的发病通常会很急,让患者们及其家属措手不及,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救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患者们的生命。
冬季因为天气的寒冷,正是心肌梗塞的高发期,怎样才能预防心梗冬季的复发呢?心肌梗塞为何冬季高发冬季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因为气温下降,心血管、脑血管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再加上出汗少,饮水少,高血压患者血压容易增高,诱发脑出血;强冷刺激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血小板也易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大,形成血栓,诱发心梗。
所以,寒冬时节有心血管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或者情绪激动,减少外出以及持续工作的情况。
饮食上要控制食盐和脂肪摄入,多吃新鲜蔬果,睡前不宜吃东西,喝浓茶、咖啡及抽烟,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
一旦发病,身边的人要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千万不能“等会儿看看”、“把病人扶起来坐”等。
此时,应该让患者卧床休息,不能随意走动、用力。
神志不清的患者也不宜随便搬动,以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
有心血管病史的人,可能会备心绞痛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每3—5分钟舌下含服一片(一般控制在5片以内),以减轻心肌缺血。
当然,还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务必争取在黄金时间内送往医院救治。
如何预防心肌梗塞冬季复发一、生活规律,避免操劳日常生活应有规律,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避免捞咔阌(喜、怒、忧、思、悲、恐、惊)伤身。
老是担心能否康复,整天忧郁、焦虑和紧张都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心绞痛频频发作;与人争吵、发怒或过悲都会增加心率和心肌耗氧量;不宜捧腹大笑,因大笑可加速血液循环,心跳加快,导致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或再次梗塞;不宜收看情节紧张的电视节目,或竞争激烈的球赛,因它可使人情绪激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心绞痛或再次梗塞。
二、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在恢复期,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可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改善心功能。
秋冬季易发心脏病 教你护心六大攻略【热门下载】
秋冬季易发心脏病教你护心六大攻略【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一阵秋雨一阵寒。
季节变换、天气转凉,医院心血管病人开始增多,急性心肌梗塞多发期有明显的季节特点,高峰期在秋冬两季。
那么,为什么入秋后,心脏病人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呢?
首先,气温下降使人体耗氧量增加,为维持正常的体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脏的负担也就增加了。
其次,天气变冷能使血流缓慢,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同时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于形成血栓。
空气寒冷还能诱发冠状动脉的收缩甚至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此外,温差的变化,可使人机体免疫细胞倦怠,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使心肌相对缺氧,也是诱发心脏疾病的常见因素。
所以针对秋冬季节的变化,保护心脏还应注意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睡眠
秋季天气凉爽了许多,所以现在应该好好补补觉,充足的睡眠也是要特别注意的。
每日睡眠应不低于6个半小时。
二、严防感冒
秋意日浓,气温逐渐降低,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以及生理机能减退、。
立秋后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
立秋后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立秋过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为凉爽,但这一季节交替的时期,对于心血管健康来说却是一个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在秋季,由于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心血管问题可能会更容易出现。
因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秋季心血管问题容易高发。
气温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波动较为频繁。
这种温差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频繁,增加了血管的负担。
对于本身就有血管硬化、狭窄等问题的人来说,更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
其次,秋季空气干燥,人体容易缺水。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或脑部的血管,就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
此外,秋季人们的食欲往往会比夏季好,饮食上容易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加上运动量可能相对减少,体重容易增加,血脂、血糖等指标也可能随之升高,这些都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压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呢?第一,注意保暖是关键。
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外出时最好带上一件外套,以应对气温的突然变化。
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因为这些地方的血管比较表浅,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第二,科学饮水不能忘。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一般来说,每天至少喝 1500 毫升至 2000 毫升的水。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好习惯。
而且,饮水应以白开水为主,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
第三,饮食调整要合理。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持血管通畅。
适量摄入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糕点等。
同时,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规律。
立秋后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
立秋后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这对于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考验。
在这个季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往往会有所上升。
因此,了解如何预防秋季心血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秋季心血管疾病容易高发。
一方面,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
当气温下降时,血管会收缩,血压容易升高,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另一方面,秋季干燥的气候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变得不那么顺畅,从而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饮食调整是关键的一环。
在秋季,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富含维生素C 的橙子、柚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蔬菜方面,芹菜、菠菜、西兰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还应该适量摄入一些粗粮,如玉米、燕麦、荞麦等,它们富含 B 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
要少吃油腻、辛辣和高盐的食物。
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辛辣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血管,导致血压波动。
高盐的食物则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
合理的运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
秋季天气凉爽,适合进行一些户外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容忽视。
秋季容易让人产生伤感、忧郁等情绪,而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梗发病不分年龄 警惕心梗注意三点
心梗发病不分年龄警惕心梗注意三点心肌梗死就像隐形杀手,让人防不胜防。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心梗方面容易被忽视的知识。
第一,心梗年轻化越来越严重过去,心梗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大都在50岁以上。
可现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也成了心梗常光顾的人群。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经常熬夜、应酬多、运动少、抽烟、喝酒等都成了引发心梗的凶手。
因为长期透支身体,导致心脏、血管内膜过早受损,一旦遇到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猛增,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中青年人群突发心梗一般都来势汹汹。
老年人的血管狭窄一般经历了三四十年的病变过程,血管的侧支循环已经建立了代偿功能(指通过加强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以适应或补偿生理或病理情况下需要的生理现象)。
而中青年人心脏功能活跃,出现狭窄后,侧支循环还没建立完备,遇到刺激时,血管突然痉挛收缩就会发生急性心梗,病程往往很短。
许多病人都是在上班时,突然感到胸痛、喘不上气,甚至只是说了一句好累,就倒地不起了。
所以,患者出现心梗征兆,比如胸口正中偏左一个手掌的位置出现持续性压迫感,左肩、左手臂内侧出现疼痛,持续5~10分钟就要尽快就医。
如果休息15分钟左右能缓解,可能是心绞痛。
长期心绞痛不重视,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
第二,调整作息,降低清晨猝死风险心肌梗死、心律不齐等都可能导致猝死,而且容易在清晨发作。
日本科学家调查显示,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以早、晚两个时间段为顶峰。
早晨发病的患者多为女性及65岁以上的老人;晚上发病的多为男性及65岁以下的人,有饮酒、吸烟习惯的人发病率最高。
人在醒来时,自主神经处于失调状态,血管状态会发生变化、血压上升,作为心脏营养血管的冠状动脉变窄,各种激素被分泌出来,与血液凝结相关的因子也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诱发心梗。
预防心梗在清晨发作,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自主神经平衡:1.每天早晨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缓慢起床,以防血压急升。
洗漱后,吃一顿丰盛的早餐,保持饮食规律。
夏秋交替季节,心血管病人应未病先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夏秋交替季节,心血管病人应未病先防
导语:夏秋交替的时节,气温忽上忽下,这种交替的冷热更会引发多种心脏疾病。
冷环境下,血管会收缩,而热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较多,导致血管有效循环量减少,增加卒中的发生率。
夏秋之交,气温有所下降,但昼夜温差大,血管遇冷刺激则收缩,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人和有相关家族史的人一定要警惕疾病发生的先兆,并注意保暖,不要轻易受凉,以免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夏秋交替季节,心血管病人应未病先防
立秋过后,气温上升幅度已经平缓,虽然白天还是会有些燥热,但好在晚上比较凉爽,有些地方的人不用开空调就能入睡。
然而,正是夏秋季节交替的时候,中老年人要谨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昼夜温差大易诱发心血管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冬春交替易发心肌梗死腹痛牙痛要当心
原文标题:倒春寒回南天时心肌梗死高发近日,杭州市市长邵占维在两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在不久前,我国著名相声演员55岁的王平也因突发心梗在家中辞世。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谭宁提醒大家,春季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峰期,平常不要忽略如上腹痛、牙痛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
冬春交替时易诱发心肌梗死冬春交替时易诱发心肌梗死“每年春节放假后,心内科的病房几乎都是满的,各种心绞痛、冠心病的患者特别多,而夏季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
”谭宁主任说,在寒冷的冬天或季节交替尤其是冬春之交特别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此外,心肌梗死在冷湿交替的季节也极其活跃,比如广州最近的倒春寒气候和马上到来的回南天。
”谭宁提醒,这样的天气忽冷忽热,忽湿忽冷,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而人体机能有时跟不上变化,易引发心肌梗死。
其次,过年人们时常大吃大喝、长途旅游或通宵达旦地玩,严重休息不足,年后又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再加上情绪的波动,这也是造成春季心肌梗死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注意非典型心绞痛的前兆注意非典型心绞痛的前兆心绞痛是心肌梗死的前兆,但很多人都认为持续心绞痛才是心肌梗死,而忽略了非典型心绞痛而错失抢救机会。
谭宁主任指出,非典型心绞痛的症状包括胸闷、上腹痛、牙痛、左胸有压迫感肿痛、左手酸痛、背部放射痛等,非典型心绞痛的特点是疼痛感会在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就自行缓解。
谭主任提醒我们,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他们对疼痛不敏感,若觉得稍微不适必须马上就医。
而心绞痛时伴随着大汗淋漓便是典型性心绞痛。
谭主任还表示,若以上非典型心绞痛症状持续疼痛超过半小时或超过一天患有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需要马上就医确诊。
血压比平时高10毫米汞柱需就医用药血压比平时高10毫米汞柱需就医用药谭宁表示,根据研究观察发现,心梗多在某些职业人群身上高发,比如警察、公安、记者、演员等,主要是由于这些职业工作压力大,作息时间不固定,长期下来导致了身体非常疲劳。
谭宁建议,每年应定期体检,检测自身胆固醇、血脂等,定期检测血压是否正常,特别是有高血压的朋友。
秋季易发心脏病如何在多事之秋呵护心脏
秋季易发心脏病如何在多事之秋呵护心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多发期有明显的季节特点,高峰期在秋冬两季。
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入秋后,心脏病人也进入了多事之“秋”。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主任孟庆智为您支招,让您的心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饮食有节五谷、蔬菜、水果类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在不提高血脂的情况下,能供给人所需要的全部热量,故而不妨多吃点糙米杂粮、豆类、胡萝卜以及绿叶蔬菜和苹果、梨、香蕉等水果。
当然,低脂不是无脂。
一点肉不吃也是不科学的。
从营养角度来说,脂肪层也是心脏的必要保护层。
情绪有度入秋后,老人发生血管疾病特别多,这固然和天气有关,情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情绪和健康的关系,认为养生中养神为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失调。
对于心脏病人,要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正确对待各种精神或环境的应激事件。
保持平和心境,节制情绪变化,喜怒有度,切忌大喜、大悲、大怒。
运动有道*在运动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了锻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脏。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肌肉与血管弹性,并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
应因人而异来选择运动,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选择就更多了。
对于住高楼的人,爬楼梯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办法。
应当注意的是,心脏病人运动亦不能过量,否则反而会加重症状,应以没有疲乏、自我感觉良好为度。
起居有律秋季变化无常,*生物钟节奏易遭破坏,使生理功能失调。
生物钟的准确性,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所以要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定时就餐,按时排便,活动有序,生活有节,以保证生物钟节奏正常运行,使生理活动处在最佳状态。
通宵不睡,劳作无度,血管壁会一直处在收缩的状态下,渐渐就会僵化,失去弹性,容易动脉硬化。
注意护理注意三高危险信号,体检自查防范心脏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是三大信号,如果发现有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以及肥胖,这些都是心脏病的危险信号。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请一定要注意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请一定要注意每年的初冬或秋冬交替时,是心梗的高发季节。
每年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的急救人数都排在第一位。
有资料显示,近七成心梗发作于秋冬换季之际,有人称11月为“心梗月”。
那么,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发生呢?心血管病人在这个季节又要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1、心脏也要注意保暖进入冬季,天气的寒冷会让人体的血管收缩,而且出汗减少,血容量大,从而刺激血压上升。
此外,在冷空气骤然刺激下,人体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
再加上寒冷时,身体要消耗能量产生热量,心脏耗氧量增加,这增加了心肌缺血的机会。
身体由于寒冷而颤抖,身体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必须发挥更大的功能,因而增加了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
此外,寒冷的时候,活动力减少,脑、心肌、内脏等的血液灌流因而减少。
冬季排汗减少,喝水也较少,这样人体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血栓容易形成,增加了血管梗塞的机会。
冬季容易感冒,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都会加重原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情。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因冬季早晚温差较大,心血管病人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有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
因此,秋冬交替时节,一定注意防寒保暖。
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时添加衣物,千万别硬扛。
入冬后,血管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栓塞,因此,要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时,要及时添加衣服,重视保暖。
在外出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要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冬季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温差的变化,给身体一个冷暖缓冲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洗脸、刷牙要用温水;如厕时应穿着暖和;等公共汽车时做原地踏步等小动作;沐浴前先让浴室充满热气,等浴室温度上升后再入浴。
季节交替,当心冠心病发作
季节交替,当心冠心病发作现在正值秋冬两季交替阶段,早晚气温变化幅度较大,许多疾病也会随着冷空气的到来而入侵。
对此,专家提醒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天气变化频繁,易引发心肌梗死,慢性病患者应多加防范。
在冬春寒冷季节,持续低温、大风、阴雨天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人体受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同时,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度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也可使人的肢体血管发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
此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的发生。
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本身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寒冷还可使血小板易于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大,容易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患者一旦出现有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头晕目眩、晕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据《英国医学杂志》报道,当自然界气温从17℃下降至0℃以下时,每百万人口每天心梗病死率从4.9上升到6.9。
我国也有报道,寒冬季节,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心梗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连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急性心梗发病率显著增高。
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发现,有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即3~4月(冬春之交)和11月至次年1月(初冬);这与气温低、风速高、空气湿度低以及日变差(相邻两日平均气温之差)大有关。
上海与广州的观察也得出了与北京地区相似的结果。
因此,在季节变化明显时,慢性病患者要注意保暖,并减少外出。
饮食上要适当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疲劳和情绪波动,尽量少参加社会活动和长途旅行等。
冠心病患者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临睡前不宜吃东西、喝浓茶、咖啡及抽烟,这些都是易引起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过重,引起发病的不利因素。
除了注意休息、饮食的摄入、情绪的变化之外,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也是防止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秋冬季须防心脑血管病
秋冬季须防心脑血管病
随着秋冬季的来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入了发病的高峰季节。
据有关医疗部门的调查统
计显示:秋冬季节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多这“四高一多”的特点,特别是在秋冬季。
经对往年北京各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秋冬季因发病而住院的人数比其他季节多出3—5倍,且每年有递增趋势。
专家纷纷呼吁,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要加强治疗和预防。
为什么秋冬季节易发心脑血管病呢?因为秋冬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温差变化较大,冷暖不
定。
这时候,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时,因生理反应使血管骤然收缩,由于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这时,如果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在血液中流动,在脑部的末梢小动脉内壁停滞就会形成脑梗塞;而对于本来或曾经就患有脑血栓的病人来说,由于血管再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就会导致疾病再次复发或使栓塞面积增大,使病情恶化。
对于冠心病人来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和冠内壁的小血栓游离,在冠状动脉造成局部阻塞或完全阻塞,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
那么应当怎样防止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生呢?
1、随着天气的冷热变化,随时调节穿衣,不要让身体受凉。
2、不要喝凉水或吃冷的食物,晨练之前或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糖尿病人可喝温开水)。
这样便于稀释血液,保证血管相对畅通,以减少疾病的发作。
3、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从机体内部进行控制调节,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