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一
些地
不太 相 同 课 程体 系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方 法 也 大 相 径庭
,
。
般根
。
方高等 院 校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启 实 际 不 断 调 整 其 培 养 目标 和 课 程 体 系
,
、
国
、
培 养 目标 定 位
形 势严 峻
外 旅 游 教 育 的最 大 特 点 是 重 视 应 用 型 强 调 教 学 研 究与 实 际 相 结合
并在 客 观 分 析 旅 游 管理 专 业 本 科 层 次 应 用 型 人 才
.
培 养 目标 定 位 的 基 础 上
探 讨 旅 游 管理 专 业 本 科 层 次 应 用 型 人
。
培 需求 将 酒 店管 理 专 业 人 才 的 培 养 目标 定 位 为 : 养 应 用 型 酒 店 管 理 专 门人 才 并针 对 这 种 定 位 经 过 多年摸 索 实 践 逐 步 形
,
才 培 养 中理 论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和 实 践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问 题
成了
“
2
+
1
”
酒 店 管 理 人 才培 养模 式 ;有 些 院 校 根据 当地 旅 游 经
“ ” , ,
关 【 键词 】
旅 游 管理 专 业
应用型
人
才培 养
济 发 展 的 需要 针 对 应 用 型 特 征 和 专 业 岗 位 要 求 结 合 旅 游
,
截至到
2005
年 底 全 国 共 有 高 中等 旅 游院 校 ( 包 括 完 全
,
、
4
月 学生 有
,
3
的 旅 游 院 校 和 只 开设 有 旅 游 系 或 旅 游 专 业 的院 校 ) 1 3 3 6 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旅游行业人才而设立的专业,以下是一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一、培养目标
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胜任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相关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
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
旅游管理理论:包括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旅游实践技能:包括旅游接待、旅游规划、旅游销售、旅游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技能。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包括英语口语、汉语口语、书面表达、演讲技巧等方面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包括团队协作、领导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运作和管理,提高实践能力。
课外拓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旅游考察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毕业要求
具备较强的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相关工作。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 ,国 内一些学 者对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 养模式进行 了研究 , 内容涉及培养方向和课程 体系。如林刚 (98认为高校旅 游管 19) 理应按管理 类学 科的培养 目标和人才培 养模式 , 培养 “ 厚基础 、
传 统的基 础课 ( 公共课 )专业基础 课 、 业课 “ 、 专 三段 式教 学 ” 的
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 些I , 司题 升本后 , 有的培养模式 、 原
【 关键词 】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 才
旅游业 是陕 西优势突 出的特色 产业 , 高校教育应该服 务地
方经济 的发展 。作为教育大省 , 陕西 目前 有二十 多所高 校开 设 了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 。安康 学院作 为安康唯 一的 一所 本科院
等 问题 , 成为我们 目前要研究和探 讨的课题 。
一
、
现 有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存 在 的 问题
目标 决定了教 学内容 的设置 , 影响着学 生毕业 的去 向 , 论化 理
太强 ,导致很 多学 生毕 业后在就业市场 上缺乏核心 竞争 力 , 存
1 旅 游 人 才 的 含 义 、
旅游人 才是指在市 场经 济条件下 ,具有 旅游 市场经 济意 识 、 游知识 和技能 , 游管理 , 游经营 能力 , 旅 懂旅 有旅 能进 行创 造性劳动 的各类旅游人 员的总称 。
步 建设 , 学生进 行专业 实践操作 的机会较少 , 造成理 论讲授
多, 实践操作少 ; 重理论 , 轻实践 ; 理论 与实践相脱节 。 () 3 课程设置 有待 优化 、 整合。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门 类工商管 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 科 , 不仅 具有 多学科和 多专 它
业交叉 的特点 , 而且具 有很强 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 , 应该在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习单位 的 日常工作 ,只是做 简单重 复操作 的 工作 , 比 如, 在旅行 社实 习 导游证 的学 生不 能上 团 , , 有 在饭 店 实 习 , 期 固定 在某 个 岗位 , 学生 当作廉价 劳动力 , 长 把
这 样的实 习形式 和内容 对学生动手 能力 的提高有很 大 的影响 , 不能使学 生得到实践锻炼 , 反而影 响学 生对旅 游 行业 的认 知 , 进而影 响学生的就业选择 。
学科, 目前学科 体系建设 还很 不成熟 。旅游专业教师科 学研究工作得 到资助较少 , 研究课 题的 申报相对 困难 , 尤其是省级 和国家 级课题更是难 上加难 ,都是 一些资 金少 、 级别低得小课题 。 另外 , 高质量 、 高水平 的旅游专 业期刊也 比较少 , 各种学术交流 也 比较少 , 这都 导致 了 目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 的科学研究水 平偏低 。 二、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 了促进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 的科 学化 、 合理 化 、 规 范化 , 在研究旅游本科 专业人才 培养 现状 的基础 上 , 本
[ 陈 东平 , 3 ] 刘全 友 , 莫起 升 , . 等 高校后 勤社 会 化 改革 再 思
考——对4 所高校后 勤社会化 实践 的调查 [ .中国教 育报 , 0
2 4-7-2 00 3.
【 高振 民 . 后 勤 人 力 资 源及 管 理 研 究 [】 京 : 北 电 力 4 】 高校 D. 北 华 大 学 ,06 20 业人才培 养模 式研 究
邓 雷
( 河南城建学 院 , 河南
平顶山
47 3 ) 60 6
摘要 :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 的背景 条件 下 , 游教 育业迅速发展 , 旅 为旅游业提供 了有 力的人才保证 , 但是 , 在快
试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旅 游 专 业 人 才培 养 模 式构 想
21社会培养 . 旅 游院校方面, 明确定位首先就要 明确教学 目标 。旅游院校 要 的教学 目 标应逐步完成从传统 的 “ 知识 本位型” 教育向适应 市场的 “ 能力 本位 型”教育的转变。这个 “ 能力 ”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整合 所 学知识 、 树立全局观念、 行批判性思考的理 沦能力, 进 二是灵活运
在旅游企业中对人才 的培养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对学生 加强职 业 生涯发展规划的教育, 通过不断的强化熏陶,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基层 岗位 的锻炼是在为他今后 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 是走 也 上 管理岗位 的必经之路 。 要能耐得住寂寞. 是要着重培养本科生的 二 服 务意识, 这是任何岗位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既要有对 客 服务的意识. 也要有企业 内部各部门各 岗位间的服务意识, 这也是 脚 踏实地做好任何工作 的先决条件。
22 行 业 培 养 .
分析培养结构的 目标, 我们可 以看 出。 国旅游人 才的培 养, 我 必 须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从旅游业人 才层次结构上看。 我国目前 已 经形成 了高职 、 本科 和研究 生三个旅 游人才培养层次, 年毕业人 每 数达到几万人, 为我国旅游业 的发展提供 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现实 中存在绝对数量的供需失衡 : 截止到 2 0 年, 0 8 我国旅 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 7 4 2 万人, 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 实际需要专 业旅游人才 10 万人以上, 00 人才缺 口在 20万人以上。 旅游院 0 虽然
1我 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 的旅游人 才, 职于酒 店、 供 旅行 社或其他 旅游企 业的人员具有 丰富的实践经 验, 但相 比较而言. 知识却 不够完 理论 善, 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潜力欠 佳; 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 受了系 接 统的理论教育, 了前 沿的信 息, 掌握 但实践经验却尤为稀缺, 毕业之 后很难立即或者很快胜任旅游业的中高层管理工作 。另外, 国 在我 要培养综合性的旅游人才还没有形成 系统 的培养机构 和完善的培 训渠道。
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才培 养规格 的统一 性要 求 ,二 是各 高校 根据 自身 实际 适应
社会 的多样性 要求 。 对 于 应 用 型 旅 游 本 科 教 育 ,我 们 认 为 其 人 才 培 养 规 格 由 以 下 几 部 分 构 成 ,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基 本 规 格 , 是 国 家 对 一 这
= “
垮
0
。
教 理 究曩 爹 育;论研
萎
创 新 应 用 型 本 科 旅 游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研 究
邵 小 慧 陈爱梅 熊庆 蓉
( 口经济 学院 , 南 海 口 5 12 ) 海 海 7 1 7 摘 要 :随着 中国旅 游业 的快速 发展 , 高校旅 游 专业的人 才培 养模 式的创新 成为 一项刻 不容缓 的重 大课题 。本文在 分 析应 用型本 科旅 游管 理专业人 才 需求和人 才培 养模式 创新 的必要性 的基础 上 , 出 了要通 过准确 定位 , 提 明确 自身培养 规格 ,
高 等学 校人 才培 养 规格 是 高等 学 校培 养 目标 的 细化 , 是学 校对毕 业生 培养质量 要求 的规 范 。因而是 学校 制订 教
学 计 划 和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 织 教 学 、 查 和 评 估 教 育 质 量 的 组 检 依 据 。_ 们 知 道 , 才 培 养 规 格 有 两 个 特 性 , 是 国 家 对 人 2 _ 我 人 一
调控 与微 观管理上 的创新 。Ⅲ 一 , 旧的人才培 养模式 造 第 陈 成 了不 良影 响 , 应用 型旅游 高等 教育要 想实 现可 持续 发展 . 就必 须进行旅游人 才培养模式 改革 。第二 , 旅游行 业不 断发 展的需求决定 了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 的必要 性 。当前 。 国旅 我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对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管理专业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而设立的。
为了培养具备旅游业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
首先,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包括招待与礼仪、语言表达、计算机技能等。
这些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保障。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包括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以及企业运作机制,具备应对旅游行业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入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跨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可以使学生具备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企业实习、社会调查、模拟营销等实践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旅游企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这种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旅游管理专业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通过外语教学、跨文化沟通等方式,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旅游产业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特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为旅游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初探
产 业 的 规 模将 是 现在 的 6 , 游 业 将 成 为 我 国 国 民经 济 的 倍 旅 支 柱 产 业 。中 国 旅游 业也 确 立 了 到 2 2 年 实 现 由亚 洲 旅 游 00 大 国到 世 界 旅游 强 国 的 宏伟 目标 。 旅游 业 的蓬 勃 发 展 , 旅 对 游 人 才 产 生 了 巨 大 的需 求 。 良好 的 旅 游 行 业 前 景 使 国 内旅 游 管 理 专 , i雨 后 春 笋 般 在 各 高 校 涌 现 , 国开 设 旅 游 管 理 A n k 全
—
Jn 。 0 9 u .2 0
No. 6
—
第6 期
旅游管 理本科专业 复合 型 应 用性 人 才 开 放 式 培 养 模 式 初 探
潘 凌 理 , 建 华 , 万震 , 志 刚 顾 史 杨
( 熟 理 工 学 院 生物 与食 品工 程 学 院 , 苏 常 熟 2 5 0 ) 常 江 15 0
的 高素 质 复 合型 人 才 的 关键 。
一
普通教育必修模块 ( 大学英语 、 等数学 、 高 体育、 信息技术 、 思
、
人 才培 养 目标 和 规格 的准 确 定 位
想政治理论课 等) ( ) ;2 普通教育选修模块 ;3 专业基础必修 ()
模块( 管理学概论 、 市场 营销学 、 旅游学概论、 旅游经济学 、 酒
缓 解 。 行 业 急 需 高 校 大 力 改 革 、 陈 出新 , 养 出 适 应 旅 游 推 培
业发 展 需 要 的高 素 质 应 用 型 人 才 。 而 探 讨 建 立 比较 完 善 、 科
培养 方 案 和 教 学计 划 是 培 养 人 才 的 关 键 环 节 。经 过 广 泛 调 研 和 深 入 分析 , 游 管 理 专 业构 建 了“ 础课 程 + 业模 旅 基 专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
校推进旅游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采取以国际比较、立足当地实际、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体现创新性等为原则考虑,构建一种新型的、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应建立旅游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创新与实践、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核心课程,
以及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资源开发与引导、
旅游消费保护与服务、旅游心理研究等学科间联合建设的课程,力求
拓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室硬件设施等。
为了实现实际能力的提升,结合专业特色,应经常组织学生和老
师的实践教学和教学实习,例如,参加旅游行业的大型会议、展览、
游览活动,参加旅游管理咨询、论坛及研讨会,做实习性质的社会实践,并进行系统的教学观测、研究、模拟等实习项目。
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习能力,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预留充足发展潜力,即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变化、开创活动、实践操作、协同合作等能力,
发展学生“以德育之手把旅游文化融为一体”的积极态度。
此外,还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必要时应要
求学生将文化因素与旅游管理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改变
学生单向、模式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管理
的一般原理及其在旅游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以融合拓展国际
学术视野,把握国家文化优势,呼应社会经济发展及满足旅游市场需
求为原则,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成果而持续不断的探索、完善
的努力。
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
收稿 日期 :0 0—0 2 1 5—2 8
基金项 目: 全国教育科学 “ 十一五” 规划课程 ( I0 0 1 ) 山西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 实践项 目(0 72 3 FB 7 34 , 2 0 10 ) 作者简介 : 屈学 书( 9 5一)男 , 17 , 山西长治人 , 运城学 院经济管理 系副教授 ,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旅 游经 济、 旅游教育 。 ① 指 山西大学 , 太原理 工大学 , 中北 大学 , 太原科技 大学 , 山西农业 大学 ,t i t  ̄ N科 大学 , l 山西 师范大学 , 山西 财经 大学 , 山
九所院校开设 了此专业①, 比例达到 了 5 .% 。如 原有专科办学 的基础上得 到办学层次的提升 , 63 反而 果把 高 职高专 也包 含在 内的话 , 比例 会更 高 , 热度 可 舍弃 了原 来一 些好 的做 法 。经 过一年 多 的探索 与实 见一 斑 。旅游 管理 专业 的密集 开设 虽然 与我 国旅 游 践 , 专业 逐 步 理 清 思 路 , 立 正 确 的 本 科 办 学 理 该 树
第2 8卷
第 4期
运城 学院学报
J un lo n h n iest o r a fYu c e g Unv ri y
Vo . 8 N . 12 o 4 Au . 0 0 g 2 1
21 0 0年 8月
旅 游 管 理 专业 “ 5+1+2 人 才培 养模 式探 讨 "
— —
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以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的 日趋 成 熟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和 一 定 的社 会 影 响 并 “ 5+1+2 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构 建 为 例 , 图寻 找 出 力 。 ” 试 条适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 、 游管 理 专 业 “ 旅 5+1+2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因 此 ,也 许 这 一 点会 逐 步成 为 专 家 学 者 与 实 际工 作 的
广泛 一致 的看 法 。 ( ) 探 索 培 训 模 式 二
美 国 心理 学 家波 斯 纳 的 教 师 成 长 公 式 “ 长 = 成 经
验+ 思 ” 反 ,后 来 笔 者 在 实践 与 研 究 时把 它衍 生 为 “ 学 习+ 实践 + 反思 = 长 ” 而后 一 个公 式 不 仅 成 为教 师 校 成 。 本 培 训 的 实施 模 式 ,也 为 院 校骨 干教 师 课 程 培 训 的 有 效途 径 。 以理论 引领 、双 导 师 制 、案 例 教 学 、示 范 诊 断 、读 书 沙龙 、教 育 论 坛 、情景 体 验 等 方 式 所 开 展 的
还 把 教 师 培 训 看 成 是 一 种 体 验 活 动 ,这 样 培 训 过 程 即 挖掘 资 源的 过程 。挖 掘 资源 内 涵重 在 人力 资 源 的开 发 ,
参 考文 献 :
【 】刘堤 仿 . 师校 本 培 训 学 [ l 教 M】. 州 :浙 江 大 学 出版 杭
社 。 20 0 4.
【】刘 堤 仿 . 师 群 体 专 业 成 长 的 理 念 与 行 为 [ 2 教 M】. 北 京 : 中 央 文 献 出版 社 。20 . 0 6 【]刘堤 仿 . 学教 专 业 发 展 的 三 维视 角 [ 3 数 M] . 京 : 北 现 代 教 育 出 版 社 , 20 . 08 【 刘 堤 仿 . 维 视 角 :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整 体 标 准 【1. 4 三 J 中
区 ;另 一 方 面 ,旅 游 院 校 培 养 的人 才 不 愿 或 未 能 在 旅
游 行 业 就业 ,无 法 满 足 旅游 行 业 的需 求 。 因 此 ,我 们 的旅 游 教 育需 要 冷 静 反 思 ,认 真研 究 新 形 势 下 的 发 展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摘要:本文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为例,提出旅游本科教育要通过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由于旅游学科的稚嫩性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浮躁心态,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院系培养的人才不愿或未能在旅游行业就业,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
因此,我们的旅游教育需要冷静反思,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旅游教育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性人才的定义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7条标准,即: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一是要具有创新思维。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须独立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独立开展自己的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汲取、经验和阅历的逐渐积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形成和提高。
二是要具有创新意识。
旅游教育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义务劳动、修学旅游等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育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清晰、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宽泛和笼统,没有突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没有及时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行业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了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和符合市场需求,高校应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
专业基础课通常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等,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专业核心课涵盖了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是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课程。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探讨
培养复合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 的学科特点决定 的。旅游 的重任。现在旅游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旅游从业 经验 , 是培养 性与通用性兼顾 , 承载着培养具有高素质 、 实践能力强 、 注重 应用的旅游复合型旅游人才。
我 国旅 游 业 经 过 三 十 年 的 发 展 , 已达 到 成 熟 阶 段 , 才 人 成 为旅 游业 发 展 的必 要 条 件 。 旅 游 项 目的选 择 、 游 资 源 的 旅
开发 、 旅游产品的营销 、 旅游资金的使用 、 旅游企业的经营和 管理都需要人才 … 。近年来 , 旅游业发展 中的新特点 、 新动 向 及新技术 的应用 , 如休 闲旅 游 、 险旅 游 、 探 生态旅游 、 会展旅 游等 , 以“ 对 酒店餐饮 、 旅行社 、 区( 管理” 景 点) 为核心的传统
培 养复合型人才是 高等 教育 由应试教 育转 向素 质教育 需要 , 课程设置滞后 , 理论型 、 基础型知识偏 多 , 实践型 、 应用 改革 的人才培养 目标 , 也是高等教育应当承载的人才培养重 任 。传 统的“ 应试 教育 ” 只注重知识 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 的培
养 , 响了教育 目标 的达成 , 影 困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知识经 济时代需要一专多能 、 岗位针对性强的具有竞争能力和开拓 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是 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 理论性 与实践性并重 , 门 专
世 界旅游组织预测 : 22 到 00年 , 中国将成 为世界第一大 旅游客源 国和第 四大旅游 目的地国。良好的行业前景昭示了 对旅游人才的旺盛需求 , 为旅游教育 的发展带来 了机遇 。然 而 , 游业的深入发展 和旅 游市场竞争 的 日益激烈 , 旅 迫切需 要 大量 高层次 的旅游管理人才 , 这是影响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的关键 因子 。因此 , 高等院校应当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培 养适应行业发展 的复合型人才 。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探讨——基于行业内就业率提升的分析
根 据 国 家 旅 游 局 发 布 的 《 0 9年 旅 游 经 济 运 行 2 0
报 告》2O , O 9年 我 国 旅 游 业 全 年 旅 游 总 收 入 约 为 1 2 万 亿 元 , 上 年 增 长 9 , 游 业 的 迅 猛 发 展 催 .6 比 % 旅
生 了对 高 素 质 旅 游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的 需 求 。在 我 国 旅
表 山 工 学 旅 管 专 09 0 届 科 韭 兢业 况 1 东 商 院 游 理 业2 和2 0 本 毕 生 情 0 1
所 谓 行 业 内就 业 率 是 指 旅 游 管 理 专 业 学 生 在 旅
游 行 业 内就 业 的人 数 占毕 业 生 总 人 数 的 比 例 。行 业
内 就 业 率 低 带 来 了 多 方 面 的 负 面 影 响 : 对 学 生 来 ①
上 反 映 出 我 国旅 游 管 理 专 业 本 科 毕 业 生 就 业 的 整 体 情 况 : 整 体 就 业 率 较 好 , 行 业 内 就 业 率 普 遍 偏 即 但
低 。
十 分 突 出 , 者 转 向其 他 行 业 就 业 , 者 考 研 究 生 、 或 或 公 务 员 等 。 种 供 需 脱 节 表 现 在 人 才 市 场 上 , 方 面 这 一 是 学 生 抱 怨 工 作 难 找 , 业 率 低 , 一 方 面 是 用 人 单 就 另 位 反 应 人 才 难 觅 同 时 流 失 率 过 高 。 以 笔 者 所 在 的 山 东工 商学 院旅游 管理 专业 为例 , 至2 1 截 0 0年 7月 , 已 有 两 届 本 科 毕 业 生 , 就 业 情 况 见 表 1 其 :
游 业 快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 游 管 理 本 科 生 对 旅 游 业 的 旅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一、专业背景与发展趋势1.1专业背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发展趋势(1)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主流。
(2)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品质、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将成为主导。
(3)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加深,跨界旅游产品不断涌现。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2.1人才培养目标(1)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较强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2.2人才培养规格(2)知识结构: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3.1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与政策、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旅游财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旅游企业实习、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项目管理等课程。
3.2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实习、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实践教学环节4.1实习实践(1)旅游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在旅游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了解企业运营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旅游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 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那可不得好好说道!就像打造一个全能战士一样,基础知识是坚实的盔甲,学习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这可都是宝贝呀!比如,以后你去规划一个旅游线路,这些知识不就派上用场了?
2. 专业技能那更是不能少哇!怎么能不懂景区管理呢?这就好比建房子,你得知道怎么打牢根基呀!像景区规划、营销推广等,这不就是让景区变得更吸引人的绝招嘛。
3. 实践环节也是超级重要的呀!不实践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就跟学游泳似的,光看理论可没用,得跳下水里扑腾几下!去旅行社实习、参与旅游项目策划,那才是真本事呢!
4. 还有外语能力呢,这可不能小瞧!现在全球化这么厉害,不会外语怎么带国际团呀?就像战士没有称手的兵器一样,那可不行!学会了外语,不就可以和外国游客畅聊啦?
5. 沟通能力也是关键呐!和游客、同事沟通不顺畅怎么行?这就好比开车没有油,走不动呀!能说会道,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6. 创新思维也得培养呀!老是走老路怎么行?得有点新点子新玩法!就像给旅游这道菜加点特别的调料,一下子变得更美味了,多有意思呀!
7. 团队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呢!一个人怎么能搞定所有事呀?就像踢足球,得一起配合才能进球呢!和同学们一起完成项目,那感觉肯定很棒呀!
8. 咱这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就是牛!能把咱培养成旅游界的精英呀!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行动起来呀!
我的观点结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且实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有力保障。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2.了解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3.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工作;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客户的需求;5.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旅游管理领域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课程设置1.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1)旅游学概论: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2)旅游经济学:讲授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3)旅游市场营销:培养学生了解旅游市场的特点、需求和策划能力,学习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4)旅游管理学:培养学生了解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和方法;(5)旅游规划与开发: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分析和策划能力;(6)酒店管理:培养学生了解酒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酒店业务中的实践能力。
2.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1)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学生了解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旅游地理学:讲授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旅游法律与政策:培养学生了解旅游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旅游管理中的相关法律知识;(4)旅游行业统计与数据分析:讲授旅游行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旅游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5)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了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到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机会,从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管理实践技能和项目操作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更好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旅游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1.同等重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同等重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思维和社会认识,专业课程则能够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课程与案例学习、模拟学习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和实际操作中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跟随旅游市场的变化调整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跟随旅游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
这意味着需要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培养1.实习、实训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实习、实训和实践等形式来实现。
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与真实的旅游行业工作环境接触,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和管理技能。
2.国内外旅游交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国内和国际的旅游交流活动中。
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开拓视野,增加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
3.综合设计与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综合设计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活动需要学生全面地考虑旅游发展的环境、文化、经济等因素,解决实际问题。
三、师资队伍1.教师的职业背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经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他们应该能够把相关理论和经验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能够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3.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结构。
这意味着师资队伍需要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视角和经验。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两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持续地 学 习和理解 我 们 的行 动 如何影 响着 我们 的 世界; 改 善 心智模 式 的修炼从 省视 自己开始 , 主要
在 于开放 我们 的心 胸 , 包括“ 富 于 学 习性 ” 的 交流
式体系, 希 望通 过 管 理 学 的 思 想 推 进旅 游 人 才 培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5
作者简介 : 郭清霞 , 女,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旅游研究 。 1 O1
武汉 船舶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4 期
沟通: 把 对对 方好 奇 的探 寻 与 对 自己想 法 的宣 扬 系统相 互 促进 , 通 过 学 习 型班 级 中五 项 技 能 的 修
求 。创 业是 创新 的应用 , 创新 是创 业 的基 础 , 国内 外关 于创业 型人 才 、 创 新 性人 才 的研 究 虽 不 在 少
自主学 习 、 自我 管 理 的氛 围 , 提 高 学 习 与 创 造 能
力。
数, 吴婕 ( 2 0 0 9 ) 认 为 创 业 型 人 才 的 培养 模 式 包 括 学 习创 业教 育模 式 、 尝试 创业 教 育模 式 、 自主 创业 教育 模 式 、 营造 创 业 教 育 氛 围模 式 等 ] ; 徐益军 、 孙欢 欢 、 赵 晶针 ( 2 0 1 1 ) 提 出 了构 建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系统 的步 骤和 方案 ] 。但是 较少 有文 献把 这 二 者结 合起 来研 究 。本 文运 用管 理学 中的五 项修 炼
养模 式 的改革 , 培 养 适 应 知识 经 济 时 代全 球 化 竞
争 的“ 两创” 型人才 。
人才 既是 发展 知 识 经 济 的 根本 , 同时 也 是 现 代 社 会 发展 与 科 技 进 步 的迫 切 需 求 。对 于 人 才 的 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3):71-74Journal of Fujian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 U n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 2004-09-05[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 02095S )。
[作者简介] 陈秋华(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陈秋华,张健华(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 概述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在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途径选择、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及反馈与调整等5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 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922(2005)0320071204The m ode to br i ng up ta len ts i n the undergradua te d isc ipl i ne of tour is m managem en tCH EN Q iu 2hua ,ZHAN G J ian 2hua(Colleg e of E cono m ics and M anag e m ent ,F uj ian A g ricu ltu re and F orestry U niversity ,F uz hou ,F uj ian 350002,Ch 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alysis ,the idea to develop the mode to bring up talents in the undergraduate disci 2p line of touris m m anagem ent is put fo r w ard in the regards of target o rientati on ,p lan m ak ing ,app roach tak ing ,result eval 2uati on as w ell as feedback and adjustm ent .Key words :touris m educati on ;disci p line of touris m m anagem ent ;mode to bring up talents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概述(一)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1]认为应注意以下2点:(1)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2)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
赵鹏等[2]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徐刚等[3]认为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田喜洲[4]认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有机结合而成的,其中素质教育课程群占总课时的50%,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划分为管理学基础课和旅游学基础课两大课程组,占总课时的40%,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可分为饭店管理课程组、旅行社管理课程组和旅游规划课程组三类,占总课时的10%。
罗兹柏等[1]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三大系列来设计。
何建伟[5]强调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创新,课程设置的类别除了工具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之外,还要有非专业的拓展课。
刘文江等[6]认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践教学杨得福[7]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李淼焱[8]对于如何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
王伟伟[9]认为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应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实践教学学时,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并注重分阶段实习内容的不同,尤其注意实习时间与旅游业淡旺季的一致性。
罗兹柏等[1]概括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4种类型:(1)模拟操作实习;(2)现场操作实习;(3)观摩性实习(见习);(4)考察性实习。
黄明超等[10]对高校校外实习的有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人才培养模式田喜洲[4]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
徐刚等[3]认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教育,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张建春等[11]认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应是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一专多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管理学科给人印象是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而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在众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需要较大的投入,另外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又比较年轻,往往不是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很难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各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补充进入教师队伍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硕士以上学历占的比例较小,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从而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混乱,教学内容滞后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森林动物保护专业等。
这些院校由于缺乏师资,往往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进行课程设置,而并没有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
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导致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有限的几本教材上,教师往往还会结合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和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编排,这样经常会导致教师所讲的内容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偏差。
(四)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其自身的学科体系仍然很不成熟。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科研工作难以得到资助,旅游课题的申报较为困难,申报成功的也大都是一些科研经费少的小课题,大课题难得一见。
另外国内高质量的旅游学术期刊也太少,学术交流活动也不活跃,以上种种情况都导致我国高校的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从而自然也束缚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即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12]。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不加思辩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往往仅来源于教材,未经实践的检验,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旅游产业的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能达到旅游企业的要求。
(六)学生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经历了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习的要求。
学生到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去实习只不过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操作的事情,有些旅行社不让那些有导游证的学生带团,有些饭店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长期把他们固定在某个岗位,而不愿意让学生实习多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各级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1]。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
有些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另外有些高校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
具体而言,旅游管理本・2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卷科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一定学科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确定的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育者的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首先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教育者同样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1)要鼓励优秀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国际间的旅游学术交流,使教师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
(2)要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3)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多方面创造条件,选送专业教师到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区参与这些企业的管理,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为教师积累了实践管理的经验,这样就能使课堂讲授的内容不会与实际情况脱节。
2.课程体系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
当然,各高校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计不必千篇一律,各自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背景的差异性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