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的 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概述
一、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
“公养”、“公育”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的一种 理想的教育制度 ,它是建立在其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
认为教育儿童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 度。父母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教育完全由公立政 府负责。
⑿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 ⒀幼稚园的老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⒁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 ⒂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
童的成绩。
(二)幼稚园的课程
1.课程思想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教学
2.设立公立育婴机构——育婴院
婴儿满6个月断奶后进入育婴院
育婴院的工作人员分三类: 管理者由精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且充满仁爱之心的医生担
任; 医生负责诊视婴幼儿的身体,安排衣着、饮食和作息; 女保身肩教育和保育的双重责任,选“德行慈祥、身体强
健、资禀敏慧,有恒性而无倦心等”担任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
1.幼稚期可塑性大,需要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 育
2.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3.为减轻妇女养育子女的负担 4.为使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养护
(二)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
陈鹤琴是把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他 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理心 理特点的。只有把握其特点,把握其生长发展的科 学规律,才能把幼儿养好、教好。
孕妇居处的人本院 , 必须内外环境极优 , 让孕妇生活舒适 、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要求不但气候地带要在温带 , 而且 院址要择平原广野, 丘阜特出 ,水源环绕或近海广平之地。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一、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理论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我过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

他之所以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与他在青少年及幼儿教育方面对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

他有许多重要的先进的理论,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倡“生活教育”,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很多方面,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论。

在幼儿教育领域,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是“爱满天下”,即要爱孩子,并让孩子学会去爱。

在音乐教育方面,幼儿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要大胆从幼儿开发音乐教育,构建具有陶行知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这些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二、陶行知理论的实践首先,陶行知不是专职的音乐教育学家,但是他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既蕴含于他整体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又明显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但是,与一些其他的倡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比起来,他对新教育和音乐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陶先生十分赞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

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在艺术,语言,歌舞,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

早年,为了培养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陶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们成立音乐社,戏剧社等机构,推广艺术的在中国的传播。

而现在,在幼儿开设音乐课,例如打击乐活动,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德,促进中国少儿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了解。

1.培养幼苗要从小抓起。

据说陶先生曾经从欧洲访问回国,经过红海,看到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甲板上快来的跳舞,不仅节奏十分准确,情绪和音乐也很合拍,他觉得很惊奇。

在他请人换了悲伤的音乐之后,发现小姑娘整个舞姿都发生了改变,情绪也比为忧伤。

他感到这个小姑娘的音乐感受力很强。

这给他很大启发,随着他教育思想的普及,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界的教育者们也是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一、平民教育活动1917年,陶行知在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提出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1918年,正式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主张;1919年4月,陶行知和蔡元培等邀请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杜威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陶行知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校的2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3人一组,分别到茶馆、旅馆等处广泛接触车夫、小贩,进行文化调查。

其后,在南京创办了暑期学校,有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平民教育实践活动。

1919年12月,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方案》,公开提出男女同校和招收女生等改革意见,促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2月24日,针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1921年11月,陶行知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陶在《新教育》“学制研究专号”生陆续发表了《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新学制草案》、《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等文章,从而为我国1922年11月颁发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四制”)做出了贡献。

1921年12月,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与朱其慧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靠募捐创办了3所实验平民学校,每校50人。

同时号召用《千字文》替代《百家姓》,中间发现了有趣的教学方法:识字的可以教不识字的;学完一课,教别人一课,并将其命名为“连环教学法”予以推广;在北京等各地建立了“平民读书处”,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二、乡村教育活动1926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五章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五章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著名教育家是蔡元培2、蔡元培在1916年12月至1927年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二、论教育方针1、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2、军国民主教育,即体育3、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4、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三、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属个性”的主张1、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的起点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讲话中,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儿童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蔡元培四、论学前美育1、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2、论学前美育的实施(1)蔡元培设想通过育胎教院、婴堂、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五、简答题1、简述预算拨款的原则(1)按预算和计划拨款(2)按事业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拨款(3)按用途拨款(4)按预算级次领拨经费2、试述蔡元培学前美育实施的途径(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堂的美育,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2)学校美育,主张儿童三岁入幼稚园(3)社会美育,接受社会美育的影响,注重观察和引导3、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及其意义(1)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2)意义: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六、名词解释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陶行知怀着“爱满天下”的大爱之心,将毕生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运动二、生活教育理论1、生平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确立(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根据杜威的理论形成的2、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1)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为中心(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论普及幼儿教育1、改变漠视小孩教育的态度,认识幼儿教育的意义(1)陶行知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2)陶行知指出“认为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点,晚点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成见是要不得,必须根本化除这种漠视小孩子的态度(3)“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教育家及其著作和观点

教育家及其著作和观点

教育家及其著作观点孟禄:心理起源说沛西.能: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说蔡元培:《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梁簌溟: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助产术”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和“自由教育”,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国外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建立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提出“四段教学法”,“德育”,“教育性教学”,“传统三中心论”,即:教师、教材、课堂。

杜威:首倡“重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新三中心论”,即:儿童(学生)活动、经验。

拉伊和梅伊曼:创立实验教育学瓦根舍因:提出“规范教学”康德: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赞可夫:“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论终身教育》斯宾塞: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纳托尔普,孔德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爱伦.凯,帕克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威尔逊。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_作业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_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

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

1906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

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

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并身体力行,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转化为文化启蒙、科学启蒙、民主启蒙与个体意识启蒙的具体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学有所成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纷舍弃了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间,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
提出“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5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五四”运动之后,晏阳初回到中国。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先在长沙、烟台等地进行城市平民识字教育实验。1926年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试图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
提出五指教学法,主张幼儿教育如同手指与手掌,应当涵盖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5种其本项目,手指与手掌骨肉相连不能单独而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及整体性。
此外,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来源全人教育的智慧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的智慧之源。

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裴斯泰洛齐、杜威、马克思、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等等,蕴含着全人教育思想。

理念简介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台湾中原大学多年来一直标举“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

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

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批有关全人教育的期刊与著作。

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即后来的《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

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 Miller)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

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

蔡元培于陶行知的学说

蔡元培于陶行知的学说

陶行知的求学之路

回都 怀 监 学 为 教 入 伊 大 院 育 年 国受 着 ” 师 师 育 哥 利 学 。 。 幼 。到 “ 。 范 。 , 伦 诺 文 后 入 时 教要同“获以比大学又杭接 育使年都哥杜亚学系入州受 ”全秋市伦威大,就南广西 的中天学比、学后读京济方 宏国,问亚孟研又。金医的 愿人他总大禄究转入陵学教
近之 所 而 低 育 千 陶 代浪 奋 为 , , 万 行 教, 发 他 官 他 万 知 育冲 的 的 衔 的 劳 为 史撞 民 教 越 教 苦 了 的出 众 育 来 育 大 使 最了 如 所 越 约 众 中 强中 大 觉 小 办 受 国 音国 江 悟 , 越 教 千 、 。

鞠 躬 尽 瘁 的 一 生
蔡先生对人非常宽宏大度。别人如有长处,他总是 公开赞扬;别人如有过错,他总肯原谅。
这可在他主持北大时,对于聘请教授采取兼容并 蓄的态度见到;当时北大有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和钱玄 同,有极端维护文言文的黄季刚和刘申叔,有拖着长 辫子的辜鸿铭,有朴学大师章太炎,有洪宪六君子之 一的刘师培,有戊戌维新的梁启超,有讲昆曲的吴梅, 蔡先生都让他们各本所学,尽量地发挥各人特长,在 我国大学教育方面留下美谈和典范;这固然是由于蔡 先生深刻而明智的远见所使然,但若不是他有宽宏大 度的胸襟,实难做到。


三 大 教 育 原 理
又一创新:“小先生制”
• 早在1923年,他编写《平民千字课》,即
大力推行平民教育。他要使教育知识成为 像空气一样普遍的东西,而小先生制正是 最好的途径。“因为小先生早上学两个字, 晚上便可以把这两个字拿去教别人,此刻 学了一种知识或技能,彼时即可以把这件 知识或技能去交给别人,他不像大先生一 样要薪水。所以我们可以不花经费把教育 普及出去”。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通过对全国各地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分析,近几年对教育家思想或主张的考查越来越多。

由于涉及到的人物比较多,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又属于难点,所以在考试中失分较多。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一些重要思想,以期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梳理在考试中常出现的重要人物: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改革北大:A.改变学生的观念B.整顿教师队伍C.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D.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3、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毛泽东评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5、教育独立论: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内容独立、宗教独立。

6、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

7、名言:(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3)“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的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高频考点。

其中,五育并举、改革北大、教育独立论以及名言等内容以多选题形式备考,毛泽东的评价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做单选题的备考。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4、乡村师范学校:创立晓庄学校;创办小先生制;创办育才学校。

5、毛泽东评他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6、名言:(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我们生活中两位最伟大的教师:一位是老百姓,一位是孩子。

陶行知的思想在考试中涉及不多,一般会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比考查。

教育学常考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上)

教育学常考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上)

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某个教育家及其观点而且很多都是非常重要的、必考的今天给大家整理了教育学常考人物及理论观点内容比较多记得收藏了经常拿出来背背1沛西能、利托儿诺(法国)(1)生物起源说(2)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3)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说。

(本能生利息)2孟禄(美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仿孟禄)3米丁斯基(前苏联)、凯洛夫、蔡元培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凯爱劳动)4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直和美感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最高层次的)(2)改革北京大学: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于宗教)5黄炎培教育思想: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反思之前的学校教育。

6陶行知(1)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2)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3)陶行知先生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等学校。

7孔子(1)《论语》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创办私学(2)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3)教育内容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②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育(4)教学方法①有教无类(教育方针)②启发诱导(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性)④循循善诱⑤学思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5)教育目的强调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6)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7)最早的启发式教育8孟子(1)“亚圣”,内发论代表人物(2)主张施行“仁政”(3)提出“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4)教育作用:扩充善性(5)教育目的:“明人伦”(6)教育内容:道德教育(7)教育方法: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8)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9)《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9荀子(1)外铄论代表人物(2)观点: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的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3)理想的培养目标:大儒(4)获得知识途径:闻见知行10墨子(1)外铄论代表人物(2)观点:“兼爱”和“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能的传习,重视实践。

蔡元培与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

蔡元培与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

蔡元培与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作者:王依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蔡元培与陶行知均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二人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近代教育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二者的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从办学理念、师资理念、课程理念以及管理理念四个方面来比较二者高等教育思想之异同,以期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陶行知高等教育理念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杰出代表,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

他不仅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担任民主共和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

在其逝世后被毛泽东在喻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1891—1946年),徽州歙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他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蔡元培与陶行知同为中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关注的焦点有所区别,教育思想体系有所差异,但二人都是在国家动荡的大环境下以教育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二人的思想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相似之处。

一、办学理念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①明确了把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宗旨。

其任北大校长期间,反复强调该宗旨,进一步提出“大学应该研究纯粹的学问,要为学术而学术,而不能以实用为目的,大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学理。

”②可见蔡元培对学术的追求是非功利性的。

陶行知则始终坚持以“教育为公”为办学宗旨,尤其在他创办的社会大学中,他阐述的新的大学之道为:“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③其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要造就的人才不仅要为“正当之国民领袖”,更要为“健全之公民”,特别强调一切学问都要指向为人民谋幸福。

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北大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关于大学性质问题)
北大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大)“老爷”式的学生继续下来的,官僚积习很深,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升官发财的阶梯,对学问则无兴趣,上课瞌睡,或看杂书。1916年底,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整顿北大的办法,第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来进行。
其四,由于生活多种多样,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分,故教育也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别,只有过上好的、前进的生活,才能接受好的、进步的教育。
提出依据:一是中国教育现状,长期以来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非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将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从而获得经验与能力。陶则进了一步。
蔡元培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在当时还有反对“重术而轻学”风气的积极作用。蔡元培不仅主张文、理科与应用学科分别设置,而且还主张沟通文、理科。
三、论教育独立
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了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教育为什么要独立呢?第一,他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其人格,不是将他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别种目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学比 习较 观
孔子
荀子
朱熹
陶行 知
孔子的学习观:

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定义。
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
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这正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长期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知与行的关 系,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学习概念。
实际上,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而且
中国古代更强调“习”,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 类文化科学知识尚不发达,人们的学习活动主要 表现为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将知行关系的立足点放 在行而不是放在知的务实精神。
潘自由《学习论》: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
是客观世界在主体中内化并使主体发展的过程。
《大学学习学》,王文博主编:人类的学习是学习
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使客体在主体中内化并使主体意识、行为发生 效应的过程。
《学习学概论》,王泽普主编:学习就是人们在生
活、实践、做人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并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知行统 一”的活动。
韩世忠:人类的学习是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体
意识、行为产生效应的过程。
叶瑞祥:学习活动应包括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
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就是个体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经验的活动。
钟祖荣:学习是个人和社会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获得一切必要的
新经验,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对付预期的变化,使个人与社会迈向更完 美的生存目标的活动。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 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前言:
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
和间接经验的获得;
“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

蔡元培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论文)

蔡元培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论文)

2013.No1摘 要 蔡元培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研究。

本文主要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方面进行比较,对蔡元培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做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蔡元培 陶行知 德育 比较蔡元培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赞赏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作为新中国教育之父,毛泽东称他为“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们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的看法。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他们的德育思想有所差异。

通过对蔡元培与陶行知德育思想进行比较,挖掘其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

1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蔡元培和陶行知都强调德育在培养人才中居于首位的思想,并把其放在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突出其重要作用。

其不同点在于,蔡元培认为德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革新之人才,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反对专制社会。

而陶行知则是为了培养“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代新人,通过真善美的思想启发青年的爱国热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奋斗。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具有“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需要,而这种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以德育为根本的。

在1912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蔡元培指出:“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养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1](P11)他确立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中坚”地位,并充分肯定了道德教育在富国强兵,安邦治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蔡元培还认为德育有助于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

面对当时“私德不修,祸及社会”的状况,乃至当时的高等学府也备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此他非常不满。

他力图通过学校德育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在蔡元培看来,德育对培养完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重大的影响,必须抓住德育这一根本。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教育救国的实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如《天演论》等,引入了进化论等现代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 晏阳初: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为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教育家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蔡元培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社会即学校 2.社会即学校
首先, “社会即学校” 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 说以社会为学校。就是把整个社会活动作为教育 的范围。 其次, “社会即学校” 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 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场、农村 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 蔡元培认为,大学之大,就体现在“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上。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即使观点彼此 相反,也应让他们并存发展。他提出以“循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办学方 针。
• 另一方面就是网罗各方面人才来北大执教。聘用 教员的惟一标准就是学术造诣,其他如思想倾向 、学术派别、年龄资历、个性特征等等都是次要 的,甚至可以根本不顾。反之,对于学术水平不 够的,不论名望有多高,背景有多大,一律裁减 。
• 2.教授治校
• 首先建立了评议会,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 全校共19位,校长担任评议长,凡涉及校务全局 的兴废举措,均需经评议会审核通过。 • 第二,设立了教授会,各系共11个学科教授会,系 主任由各学科教授公举,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分 管各学科的教务和教学工作。
• 经过蔡元培的改革,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 变化,民主气息极浓,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术中心 和新思潮的发源地。北大的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 也产生了强烈影响,许多改革经验为其他高校所 吸收,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 蔡元培要求教育独立于政党的理由是:
• 一、教育是要均衡地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而 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来扼杀个性。 • 二、教育是求远效的,其见效的周期较长,而 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二者的目标相悖。 • 三、政党政治具有不稳定性。“若把教育权也 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 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因此,“教育 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 教育与教会亦不相容。教育是进步的,教 会是保守的;教育具有许多共性,是自由的, 而各种不同的宗教之间则具有巨大的差异,彼 此对立而不相容,若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 不能绝对自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
北大改革前,体制比较混乱,各学科各自为政。蔡元培主张学习德国大学的管理方法,组成健全的教授会,使学校决不因校长一人去留而引起动荡。他认为,第一步应是组织评议会,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全校共19位,校长是评议长。评论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与权力机构,凡学校的兴废皆需经评议会审核通过。第二步组织各门(系)教授会,共11个学科教授会,由各学科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科的教务和教学工作。后由各学科教授会主任组成统一的教务处,教务长由这些主任推选,任期一年
注意点:陶主张生活即教育,但并非等同,从而主张取消教育。而是强调两者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
二、社会即学校—领域论
生活即教育,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故社会即教育之场所。他认为依据在于:其一,传统学校与社会隔了一道高墙,而改良者主张半开门,将社会上的东西,选一部分并加以缩小,再搬进学校,使学校“社会化”。总归仍是鸟笼,而非鸟世界。生活教育者则主张把墙拆除,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其二,从人民大众的处境来看,传统的学校教育将大部分人民排除在学校之外,无法普及教育,倘若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狱均视作学校,当作教育自己的场所,就能使所有人都接受到教育了。其三,杜威“学校即社会”论。这里可思考一个问题,即关于陶与杜威思想的关系,传统观点总是从政治角度来谈两者的本质区别,资产阶级思想家与人民教育家的区别,事实上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均在于强调充分的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本质上,始终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不同,也是国情的不同。当时的中国,普及教育连一年加补习教育都实现不了,是“小众教育”。就教育自身发展顺序来说,一般都是经过“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社会学习化的过程。
2、组织形式:工(做工)学(科学)团(团体)。“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
3、教育方法:推行小先生制。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优点:有利于女子教育的普及;能使中华民族返老还童,使成人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不花钱便能接受教育;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白天学习,晚上教人。
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第四,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体现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赴校之前,校政腐败,教员缺少学术研究的气息,基于此,他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方针。一是体现于对待学术,二是体现在对待教员两方面。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故他在延聘新教员时,只问学识不问派别、资格、年龄、国籍。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每一种派别,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让他们并存。这能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教员中不同学派的观点,兼听则明,启发思路,令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当然也不是无所不包,比如宗教,他就不允许教员在课堂上宣讲,他主张网罗众家、兼容各派人物,但绝不容不称职的教员,对于学术水平低者,不论中外教员,一律裁减。
其四,由于生活多种多样,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分,故教育也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别,只有过上好的、前进的生活,才能接受好的、进步的教育。
提出依据:一是中国教育现状,长期以来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非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将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从而获得经验与能力。陶则进了一步。
四、普及(生活)教育思想
1、三大要义:传统理解即义务教育与补习教育。以识字扫盲为基本任务。陶的理解:其一,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指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其二,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指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其三,整个寿命(一生)现代化,而不仅是有限几年的义务教育。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教育,大约生活不灭,永无普及教育之日。
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他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是完成道德的手段,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总之,“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做的涵义: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是蛮干,不是做;单纯的劳心,是空想,也不是做。
与杜威“做中学”有一定关系,均以做为中心。但也有区别,教学做三位一体,强调其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强调“劳力上劳心”,培养运用“活知识”、有行动能力、创造力的人才,更有积极意义。
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批判旧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重新解释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主张变革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然,从理论体系上说,并不完备。
然而,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由于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五、论民主教育:
1945年,陶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他认为:所谓民主教育,1、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以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民主的教育必须达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2、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不分民族、性别、老少、阶级都应该教育机会均等,但不妨因材施教。3、应该是使学生自动的民主的教育方法,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4、应该是民主的学பைடு நூலகம்,从单轨出发,多轨同归,换轨便利。
(十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一、生活即教育—本体论
其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其二,生活教育自有人类生活即已产生,且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来进行。
(4)改革教学体制
他主张废除年级制,仿效美国学校之法,实行先科制。他认为:大学采用年级制,就与小学校无异,使成绩好者无法进步,而留级者每因数门学科不及格,须全部修习,兴趣全无,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选科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他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选科制的实行与蔡这一思想相关。他还认为:选科制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平等并不是消灭个性,有特长者不可强屈之以普通。
总之,陶的用意旨在扩大教育的范围、对象和教育的内容。当然这一主张所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脱离民众的“死学校”,而非取消学校。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
教学做是生活之三方面,也是教育的三方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均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便是先生,在做上学的便是学生。
中国教育历史(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1-06-21 09:32:04 来源:勤思考研网 作者:勤思考研网 点击数:22 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2辅导班
(十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可以经验的,属政治范围;而实体世界是绝对的,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但两者又不是相脱离的,而是紧密结合的,联合两个世界的就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5)改革高校办学体制——论学与术
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实为两个名词,应有所区别,即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应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科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属于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学为基本,术为支干”。
在北大学科设置上,他将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商归入法科,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后又相继成立研究所。1919年,废科设系,共11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学文科的兼习理科,学理兼习文科。
陶提出,要实现民主教育,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肃清二千年专制制度和十多年法西斯训政所遗留在教师身上的余毒。树立真正的民主作风。1、向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感情、人民的美德。2、向小孩子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