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有序、积极与实效”。
他强调个体的潜能、能力的培育、智慧的开发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重视文学教育、人文教育,强调师生的互动,尊重个人的独特性和学习的奥秘。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要重视智慧的开发和自我修养。
蔡元培强调,学生应培养自己的智慧,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比较全面的文化知识体系。
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
(2)要重视培养个体优秀品质。
蔡元培认为,人的素质是积累欣赏艺术美和学习经典的结果,同时强调要培养修养道德美的追求。
因此,学校应把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把培养道德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3)要注重师生互动。
蔡元培认为,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关心、欣赏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认知空间。
学生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鼓励和把握做人的技巧,加强情操的提升。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主要教育实践及思想(一)改革北京大学背景:当时的北大表现为校政腐败,学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
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性质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行政管理)第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学科设置与教学制度)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先5科变3科,后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招女性入学,多种类型学生,开放办学等(二)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背景: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国民经济。
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关于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
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
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二、坚持教育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他主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 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 大学里面,一区之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 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 教授所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排斥宗教势力介入教育 等等。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内教育界要求独立自办教育的 良好愿望。
感谢聆听!
三、“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也。” 这显示出他海纲百川的宏大气度和开放心态。1917年在 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且开宗 明义地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不为升官发财 而来;“砥砺德行”;“敬爱师长”这三项要求。他认为,大学为 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 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人趣,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培养具备 健全人格的学生,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为急务,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 美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这五项统统不可偏废,并 且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前三者为隶属政治之 教育,后两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而蔡元培尤其注 重后两者,他曾说惟世界观、美育“鄙人尤所注 重”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实践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教育独立论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应追求真善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 教育普及论蔡元培主张教育普及,使广大民众都能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国家应重视教育普及,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3.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蔡元培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4. 教育国际化蔡元培主张教育国际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 创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
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封建束缚,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
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推行新式教育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新式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主张增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使教育更加全面。
同时,他还提倡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倡导民主教育蔡元培倡导民主教育,主张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出“平民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民众,消除教育歧视。
4. 提倡教师队伍建设蔡元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他提出“教师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
三、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影响1.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浅谈蔡元培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关键词 : 蔡元培 ; 自由教育 ; 教育独立
这种 自便是“ 仁爱 ” 。【
自由是 人 类 永 恒 的 话 题 , 人 类 思 想 史 上 , 许 多 不 同 在 有 意 义 的 自 由。 般 来 说 , 家一 方 面重 视 道 德 的 自由 , 为人 一 儒 认
由此可见 , 蔡元培对 自由的理解不仅仅是中西思想 的简 单组合 , 而是深层次 的思考得 出的精华之论 。他的 自由观里
的 教育 事 业 洒 下 自 由的 种 子 。
福州
30 0 ) 5 0 7
自己 的观 念 或 者 欲 望 凌 驾 于 他 人 之 上 , 味 着 尊 重 他 人 的 自 意 由 的权 利 , 通 于 客 观 。 观 和 客 观 二 者 相 对且 相 成 , 它 主 这是 一 种 不 被 干 涉 的 自由 , 消极 意 义 的 自由 。 是 最后 , 蔡元 培认 为若 自由 只关 乎 自身 , 则失 之 完 整 。 自由 应 当还 有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欲 达 而 达 人 ” 极 的道 德 意 义 , 己 积
道家庄子则追求心灵 的绝对 自由, 他认 为 自由是 冲破一 切世俗的纷扰 , 达到“ 鱼相忘于江 湖 , 人相忘 于道术” 的舍弃
世 间 一 切 的 自由之 境 。 西 方哲 人把 自由视 为 人 的权 利 , 这 种 权 利 不 受 外 界 环 且 境 的 侵 犯 。 因此 , 谓 的 自由 的人 便 是 外 界 环 境 能 允 许 人 为 所
人格 , 蔡元 培撰 写的《 对于新教 育之意见》 一文便是对 “ 自由
人 格 ” 好 的解 答 。 最
自身的利益做 自己愿意做 的事情 , 且能够遵从社会道德和社 会契约 , 自主的做他应 当做 的事情 。人不但要有抉择的权 能
论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
论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原名蔡采文,字伯和,台湾酆都县鹤山镇人。
清末民初时期著名改革家、教育家、思想家。
他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被誉为“中国教育家之神”。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其本质是实证教育。
他强调以事实科学为根本,
教育应以实际、实用为本,倡导实证教育,主张从实践出发,使学生
灵活使用真实环境,以真实社会活动为基础。
学习活动以实践经验为主,运用实践和制定准则来解决问题和实现学习效果,以问题为主线,以发展素质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
归纳和综合性的技术学习。
此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社会实践概念,他认为单纯的
理论知识毫无实际意义,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指导作用,解决实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另外,蔡元培还强调“传授”和“监督”这两种教育方式,他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
每种教育方式具有
其特定的优势和有效的指导方法。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积
极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想,并创造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蔡元培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蔡元培( 1868.1.11 - 1940.3.5 ),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 阿培,曾化பைடு நூலகம்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
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 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兼任中法 大学校长 ,1940 年 3 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之父蔡光普以
但是,“五育并举”并非同分秋色,没有重 点,而是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 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 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 本。”
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是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辛亥革 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旧教育的需要,顺应当时 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五)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意义与作 用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原则的保护下, 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得到了传播的空间和有利的 条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具有 巨大的进步意义:使北大引进了一大批具有新思 想的学者,有力地支持了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 开创了一代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新风,不仅使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闻名全国的名副其实的高等学 府,而且使他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和五四运动的 摇篮。
提倡”的。蔡元培认为,人类美感具有普遍性和
超然性。进行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性情,使人具有 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还可以“泯营求,忘
第十三章_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一、蔡元培的前期教育实践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一个钱庄经理家庭。
六岁入家塾读书,受的是传统教育,17岁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阶段,并在家中设塾课徒,自为塾师,“此为元培从事教育工作之始”,历时二年。
1885年(二十岁)乡试不中,受聘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后中举人。
翌年入京会试,中式,26岁补行殿试,被录为“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
28岁应散官考试,授职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变法运动兴起,蔡元培很受刺激,始涉西学,学习外文,倾向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认为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
遂于1898年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这是他从事新式教育的开始。
不及一年,又在约两年中历经数校。
曾任剡(shan)山书院院长、丽泽书院院长、创绍兴侨农小学,在杭州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
1901年赴上海澄哀学堂任教。
一月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聘为特班总教习,此间有他从马相伯学拉丁文的故事。
1902年4月,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
并创设了爱国学社、爱国女校两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骨干的学校。
1904年,他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同盟会,蔡为上海分会会长。
1906年,蔡元培回乡出任秋瑾等人设立的学务公所总理。
因筹办师范遭阻,辞职回上海。
是年秋,蔡听说清政府打算派翰林院编修、检讨若干人出国留学,即去北京候派。
1907年5月,蔡元培以41岁之龄,前往德国,一去便是四年。
二、蔡元培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正当蔡元培在德国潜心学习之际,武昌城头义旗高举,举国兴奋。
消息传到德国,元培“为之喜而不寐”,盼望早日回国,接受新的任务。
后来,陈英士发来电报促其回国,蔡乃于1911年10月中旬抵达上海。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阅读精选(1):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
谈蔡元培文理通融的教育思想
谈蔡元培文理通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他接手时的北大在当时没有一点大学的样子,腐败的风气盛行,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和努力,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他是第一人。
在1917年至1928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时间里,他一再地强调要把文和理沟通起来。
1918年,蔡元培将他的建议提交给上级校长会议进行讨论。
经校长会议及教育调查会赞成,由北京大学试行。
当时他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大学本科,“融通文、理两种之界限: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如习史学者,兼习地质学;习哲学者,兼习生物学之类);习理科者,不要不兼习文科之某种(如哲学史、文明史之类)。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了“废科设系”,即废除文、理两科的科别,将分属两科的14个专业,列为十四个系,并以数学系为第一系。
这些举措体现的便是蔡元培“文理通融”的教育思想,文理是不能分割的。
“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
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
教育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
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地质人文方面属理科。
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推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
”在蔡元培自述的传略中也谈到:“孑民又发现文、理分科之流弊,即文科之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则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乃文科学生,因与理科隔绝之故,直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谈。
理科各学,均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之归宿,乃理科学生,以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
”蔡元培认为,有几种学科,“竟不能以文、理分者,如地理学,包有地质、社会等学理。
人类学,包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学理。
心理学,素隶于哲学,而应用物理、生理的仪器及方法。
进化学,为现代哲学之中枢,而以地质学、生物学为根底。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教育家、书画家、财经家、革命家”。
他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人”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人蔡元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人,使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蔡元培在他的《论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情,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人”,如果一位学生只关注于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了个人品格的培养,那么即使他有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人”。
蔡元培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给与学生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以达到最终目的“造就人的全面素质”。
二、教育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蔡元培主张启发式教学法,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通过启示、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索和创新。
蔡元培还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他主张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和批判性思考,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育的精神是独立精神蔡元培强调,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独立精神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只有具备了独立精神,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和创新。
蔡元培还主张,学生应该培养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认为,独立思考和主人翁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四、教育的环境是学术自由环境蔡元培主张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认为教育应该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开展。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即实践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必须独立于政治、宗教等因素,以实现教育自身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2.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重视道德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等。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素质教育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他认为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美育素质等。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4.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蔡元培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教育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发展服务,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 主持北京大学改革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他提出“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教育体制的束缚,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高等学府。
2. 推动师范教育改革蔡元培主张师范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
他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强调师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3.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倡职业教育要紧密围绕国家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
4. 推动女子教育发展蔡元培主张女子教育,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推动女子教育发展,提倡女子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女子素质。
5. 推动国际教育交流蔡元培主张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他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和实
践对我们的启示
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突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领略到人的本性,并将其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之中。
他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蔡元培认为,“尚自然”是指尊重自然,尊重孩子天生的天赋,他强调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接纳和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要强行刻板地灌输知识,他认为,只有在尊重其天性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另外,蔡元培还强调“展个性”,他主张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准备。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才能培养出一个充满活力、有思想有行动的人才。
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要认真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努力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出发,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行动的优秀人才。
总之,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从其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行动的优秀人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蔡元培与资产阶级革命教育①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遂辞去翰林院编修,与1989年南下从事教育活动。
②1912年1月,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之后7个月的时间里,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从而确立了其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③随后,蔡元培远赴欧洲,在法国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与法国友人发起“华法教育会”。
这些组织直接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④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⑤1928年,他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携眷离开南京,定居上海,“尽力于教育学术”。
⑥同时创办了爱国社和爱国女学。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①军国民教育。
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军事教育和训练。
②实利主义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发挥教育提高国家经济能力的作用。
③公民道德教育。
其中自由、平等、博爱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基本相通,主张将继承传统道德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结合起来。
④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称作教育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达到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
⑤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通往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之,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但均是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3.改革北大的大学教育实践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刘静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一、自由的理想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
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
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
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
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
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
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
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
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
”[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
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
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
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
[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4](p.28)其良苦用心就是在不牺牲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以期创造中国的新文化。
蔡元培对自由的理解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他对法国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非常推崇[5](p.131),认为若以此为中国新道德的核心,则会克服中国传统道德缺少“国家伦理”而又“蔑视个人权利”的缺陷[6](p.68)。
由此可见,蔡元培视自由为个人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用传统儒家的观念对自由作了诠释: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
孟子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自由之谓也。
古者盖谓之义。
[5](p.131)在他看来,自由意味着思想自由、意志自由和人格尊严,“若受外界之压制,而不及度,则尽力以争之,虽流血亦有所不顾,所谓‘不自由毋宁死’是也”[5](p.436)。
且欲得自己之自由,还应当“尊人之自由”[5](p.131),“若过于其度,而有愧于己,有害于人,则不复为自由,而谓之放纵。
放纵者,自由之敌也。
”[5](p.34)即自由不仅是纯主观的、内在的,还和社会、他人紧密相关。
完整的自由,应该是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双重实现,二者乃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可见,蔡元培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有中国传统自由──道德自由、意志自由等内在自由的涵义──这与中国自由主义者胡适所标榜的自由相异趣(胡适认为内心境界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7]),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内在的自由是不能保证人的充分自由的,因此他也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自由的一面。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及教育家,蔡元培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一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二、自由的人格:“完全人格”与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梁启超在《致康有为书》中说:“言自由者无他,不过使之得全其为人之资格而已。
”[8](p.138)与之相似,在蔡元培看来,自由对个体来说首先意味着自我的完善,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塑造“完全人格”。
蔡元培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人格的演进。
他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即“家族主义时代”,“所教训者,夫妇、亲子、兄弟间之关系,孝悌亲睦而已。
及其进而为家族的国家主义,则益以君臣、朋友二伦,所扩张者犹是人与人之关系,”此时个体在社会中被置于一个强大的伦理关系网中,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且“个人职业教育之自由犹被限制”,无疑,在这种状况下人是不自由的。
“进而为立宪的国家,一方面认个人有思想,言论,集合之自由,是为个性的发展;一方面有纳税、当兵之义务,对于国家而非对于君主,是为群性的发展。
于是有所谓国民教育者。
两方面发展之现象,亦以渐分明。
”[4](p.261)如此,注重人的群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个体才有了自由的可能。
但蔡元培对完全人格的探讨并没有就此止步:虽然,群性以国家为界,个性以国民为界,适于甲国者,不必适于乙国。
于是持军国主义者,以军人为国民教育之标准;持贵族主义者,以绅士为标准;持教会主义者,以教义为标准;持实力主义者,以资本家为标准。
在蔡元培看来,此时“个人所有者,为‘民’权而非‘人’权;教育家所行者,为‘民权的’教育而非‘人格的’教育。
”他认为,随着人类“智德进步”,“其群性渐溢乎国家以外,则有所谓世界主义若人道主义;其个性渐起乎国民以上而有所谓人权若人格。
”[4](p.261)可见,他对群性的要求不仅要肩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义务,还要把自己视为整个人类的一分子,为全人类的幸福作贡献;对个性的要求则应逐渐独立于社会对个体的外在束缚,这样的群性与个性的结合才是完全的人格。
蔡元培在1912年于《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清晰地表达了其自由人格的思想。
在此文中,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
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在于“强兵富国”,二者皆为时势所迫“不能不采者”;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则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因为道德教育可以去除“兵强而溢为私斗与侵略”以及“国富而不免知欺愚,强欺弱,贫富悬绝”的流弊,使社会保持稳定。
但是,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之鹄的并不止于此。
因为,此时的受教育者作为个体,依然受到外在的束缚,依然是不自由的。
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德的批判哲学被认为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但并不是说有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是一世界之两面,“如一纸之有表里”,[5](p.133)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其目的是现世幸福;实体世界则属形而上的领域。
两个世界并不冲突。
人是一定要生活在现象世界,但必须要能最终超越现象世界而进入实体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因为蔡元培认为“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
人而仅仅以临死消灭之幸福为鹄的,而所谓国民者若人类者,有何等价值乎?……且人既无一死生破利害之观念,则必无冒险之精神,无远大之计划,见小利,急近功,则不能保其不为失节堕行身败名裂之人乎?……非有出世间思想者,不能善处世间事,吾人即仅仅以现世幸福为鹄的,犹不可无超轶现世之观念,况鹄的不止于此者乎?”[5](pp.131~132)既然现世幸福不能成为终极目的,则终极目的一定是形而上的,即要“超轶现象世界种种差别之关系,而完全成立为本体世界之大我。
”[5](p.289)而“教育者也,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
”[5](p.131)蔡元培认为,教育作为个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则应帮助人超越两个世界之间的障碍,即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5](p.131)就是说,个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要完成两个超越。
首先是人对物的超越,即对物质、功利的超越,使人超越自身肉体的物性,做到“物物不物于物”,人由此会感到还有比物欲的满足更令人心醉的精神享受。
其次是“我”对“非我”的超越,即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我”要努力摆脱群体、社会、共性对个人、我、个性的压抑和奴役(此处“摆脱”并非指个体不要群性,而是超越群性)。
人只有完成这两种超越,才可以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即一种“与造物为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显然,要达到此种境界,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所无能为力的。
蔡元培建议:消极方面,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着;积极方面,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
如是之教育,吾无以名之,名之曰世界观教育。
[5](p.131)与之相应,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品格,打破人我之成见,“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5](p.133)可见,蔡元培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在价值取向上与当时许多旨在“改造国民性”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家是不同的。
他十分推崇由卢梭、康德所倡导的“人是目的”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受教育者为本位,而不应把受教育者当作“何等他人或何等社会之器械”──即以他人或社会之需要为标准,而“当以受教育者全体能力之发达为标准”[5](p.407)。
因此,他提出教育方针的制定“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5](p.263)。
他谆谆告诫教育者,“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
”[5](p.407)教育就在于使人走出种种奴化状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开发其潜在的能力,达到人性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可见,蔡元培的群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以达到“完全人格”的境界乃是一种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