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初中论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论语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bc0ad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b.png)
初中论语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三种美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__________,不亦说乎?”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 孔子曾说:“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4. “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要求。
5.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__________”,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项?A. 以德报怨B. 以直报怨C. 以德报德D. 以怨报怨答案:C2.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B.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C.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朋友。
D.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敌人。
答案:B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的行为B. 平衡和谐的行为C. 过度的行为D. 保守的行为答案:B4.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成长的过程C. 人生的不同阶段D. 道德修养的提高答案:C5. 孔子提倡的“礼”主要是指:A. 礼貌待人B. 社会规范C. 礼仪制度D. 法律制度答案: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技能或职业,而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角色。
2. 孔子如何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孔子强调了诚实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界限,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答: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意味着在各种极端和极端行为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与稳定。
论语试卷及参考答案
![论语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1475808762caaedd33d4a6.png)
《论语》测试卷参考答案一、1、①公叔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②公叔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2、言行举止要有分寸。
【参考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道:“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
老先生在该说话时才说话:别人不讨庆他的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二、1、①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 ②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迷惑。
2、做事争先,享受在后。
【参考译文】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邪念,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把事情先争着去做,好处最后去得,不就是提高了品德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就是去除了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忿怒,便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迷惑吗?”三、1、①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2、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可以向善。
【参考译文】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真是错误了。
”四、1、①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②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
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2、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怀有宽容之心。
【参考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1c7a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7.png)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B. 学习并且经常忘记,不是很悲伤吗?C. 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满足吗?D. 学习并且经常思考,不是很充实吗?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慎独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知识。
2.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何意?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反映了孔子强调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丰富。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以德行影响他人,以礼节约束自己,以智慧指导行动。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翻译题1. 请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难度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337b62bf46527d3250ce03f.png)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8f077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e.png)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______的观点。
答案:1. 孔子2. 学而3. 求知4. 述而5. 教育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一篇?A. 为政B. 学而C. 八佾D. 里仁答案:B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原则?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利益B. 道德C. 权力D. 财富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字意思是?A. 反省B. 检查C. 省察D. 节约答案:A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卫灵公B. 雍也C. 述而D. 子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2. 解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含义。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看法?答案:1.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之间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必在所有观点上都一致;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和谐。
2.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并在看到不优秀的人时反思自己,以促进自我提升。
4.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小人则常常忧虑和烦恼。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69c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3.png)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仁乎D. 不亦义乎答案:A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子罕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
答案:孔子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爱人、尊重人、帮助人,以及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2.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知道的事情要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不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真正的智慧。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义。
答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恕”道,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在对待他人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给别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教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礼教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以礼待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五、翻译题1. 请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without thought i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2. 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baa8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小学教育中,适当引入《论语》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套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论语》的精髓,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文素养。
题目一:对话理解读下面的对话,然后回答问题:孔子问:父亲死了,我应该怎么办?子贡答:孝子应该好好守孝,不要怠慢了祭祀。
问题1:此对话中,“孔子”的含义是指谁?问题2:“守孝”是什么意思?解答:问题1:此对话中,“孔子”的含义是指儿子。
问题2:“守孝”是指孝顺之意,对已故父母表达怀念之情,并进行相应的祭祀、纪念等活动。
题目二:名言搭配将下列《论语》中的名言与其含义相匹配。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 巧言令色,鲜矣仁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三人行,必有我师1.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别人就无法了解他的价值。
2. 虚伪的言辞和做作的表情,与仁的真实内涵相去甚远。
3. 学习并且不断重复,会让人感到快乐。
4. 无论与任何人相处,都会有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东西。
解答:A - 1B - 2C - 3D - 4题目三:完善成语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合适的成语,并将其填入括号中。
1. 小明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总能以身作则,是全校的()。
2. 小红非常懂礼貌,对每个人都能出言不逊。
她真是不折不扣的()。
解答:1. 要人(校草)2. 狼子(野心家)题目四:辨析正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错误的写"×"。
1. 《论语》是孔子自己写的。
(×)2. 孔子的学生有五百多人。
(√)3. 孔子提倡“君子与小人同居,必有过矣”这一观点。
(×)4. 孔子弟子中以孟子最有名。
(×)解答:1. (×)2. (√)3. (×)4. (×)题目五:问答连线将下列问题与对应的答案连线。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83800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6.png)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君子乎D. 不亦说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B3. 下列哪句话不是孔子所说?A. 君子和而不同B. 小人同而不和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A. 不生气不启发B. 不努力不启发C. 不愤恨不启发D. 不着急不启发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
答案:学习的重要性2. 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
答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答案: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的________。
答案:人生不同阶段的修养目标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什么含义?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事情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2. 《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答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即知识的理解不如对知识的热爱,而对知识的热爱又不如在知识中找到乐趣。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礼”是什么?答案:孔子提倡的“礼”是指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对晚辈的慈爱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孔子的“仁”与“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71f8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1.png)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仁2. 答案:C. 季氏3. 答案:A. 是非4. 答案:D. 大道5. 答案:C. 中庸二、判断题1. 答案:错误2. 答案:正确3. 答案:正确4. 答案:错误5.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仁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它包括爱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宽容待人等方面的内涵。
2.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欢乐之处。
它强调了学习不仅是一种苦差事,而且可以给人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3. 什么是中庸?答案: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念,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它强调了在行为和情感上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
中庸是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境界。
四、论述题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了他们对于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论语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中。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操守是评判他是否具备仁爱的关键。
他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上要有爱心、宽容和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倡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不断进行,并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勤奋。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中庸的理念。
中庸是指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行事稳重、恪守分寸,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态度。
只有在中庸的状态下,人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论语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言行的智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https://img.taocdn.com/s3/m/e4e2a471168884868662d601.png)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答: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答: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答:(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模拟试题
![论语模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ab2c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f.png)
论语模拟试题《论语模拟试题》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分别解释“巧言”、“令色”和“仁”的含义。
“巧言”指的是言辞虽然华丽巧妙,但是却不真实,只为了讨好别人或者获取个人利益而言。
这样的言辞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动听,实则缺乏真诚和诚信,无法真正打动人心。
“令色”则指的是表面的容貌和神态。
孔子在这里指出,不论一个人外表多么美丽或者高贵,如果内心缺乏真诚和仁爱,那么这种表面的光环也是虚假的,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品性和道德。
而“仁”则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一种人格修养和品德规范,包括善良、宽厚、尊重他人和善待他人等方面。
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会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真诚、善良和尊严,而不是通过巧言和虚伪的表面来获取别人的好感。
孔子强调,真正的仁爱应该来自内心,而不是通过巧言和令色来表现。
只有内心真诚善良的人,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起真诚的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请问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仁爱?仁义和仁義到底是什么关系?根据孔子的思想,一个人要实现真正的仁爱,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先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仁爱价值观的人。
然后要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尽到对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出家庭和睦的氛围。
接着要在社会上做事业,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仁爱的价值观。
至于仁义与仁義的关系,其实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仁义是指做人要有礼貌、讲道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
仁义是礼、义、廉、亲等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而仁爱则是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种真实的感情体验和情感表达。
仁义是外在行为,而仁爱则是内在心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做到仁义,必须首先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合乎道义。
仁义和仁爱是道德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孔子所倡导的人类理想。
为什么孔子认为“听讼,吾犹人也。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听讼,吾犹人也。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85136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c.png)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记录哪位古代思想家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A. 孟子B. 荀子C. 孔子D. 老子答案:C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对句是什么?A. 君子喻于义B. 君子周而不比C. 小人比而不周D. 小人喻于利答案:C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患”的含义是?A. 害怕B. 担忧C. 痛苦D. 遗憾答案:B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哪两种品质的重视?A. 美德与智慧B. 勇敢与智慧C. 仁爱与智慧D. 仁爱与勇气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个人修养基础是“__________”,社会行为准则是“__________”。
答案:仁、礼2.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他对__________的不同态度和表现。
答案:君子与小人3.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答案:以德治国4.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
答案:热爱并乐于其中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一条重要的__________原则。
答案:道德伦理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答: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是一种平和、稳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孔子如何看待“学习”?答: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个人修养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教导他人的精神。
他还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3. 请解释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68e04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1.png)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学派的创始人?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 儒家2. 下列哪个不是孔子的弟子?A. 孟子B. 颜回C. 仲尼D. 曾子答案:C. 仲尼3. 下列哪个不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学说?A. 仁B. 礼C. 义D. 忠答案:D. 忠4. 孔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A. 实现个人利益B. 达成社会地位C. 增长知识D. 推动自我完善答案:D. 推动自我完善5. 孔子的学说着重强调了哪些关系?A. 父子关系B. 夫妻关系C. 君臣关系D. 师生关系答案:D. 师生关系二、简答题1. 孔子的学说中,仁的核心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答案: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它代表着仁爱、仁心、仁道等一系列含义。
仁的核心含义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促进他人的发展和幸福。
仁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关系中,包括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而通过这些关系的实际践行,人们可以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孔子的学说中,礼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案:在孔子的学说中,礼是一种修养和规范行为的方式,它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首先,礼可以用于建立秩序,通过明确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种秩序和规则,从而避免冲突和混乱。
其次,礼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遵循礼仪的规定,人们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礼还可以培养人的美德与品格,通过参与礼仪活动,人们可以逐渐养成高尚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进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三、问答题1. 孔子的学说对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回答。
答案:孔子的学说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孔子提倡的仁爱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他人,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发展。
比如,现代社会里很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都是基于仁爱精神而存在,通过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a95fb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3.png)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由谁编纂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答案:D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什么?A. 忠诚B. 仁爱C. 礼仪D. 智慧答案:B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B. 诚实C. 知识D. 智慧答案:B5.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信E. 勇答案:E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
答案:仁7.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其中“中庸”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不偏不倚,适中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人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_的重视。
答案:道德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复习和学习三、简答题11. 简述《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德和礼仪为行为准则,追求高尚的品德,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
12. 解释《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例如,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对你撒谎,那么你也不应该对别人撒谎。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理解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和仪式,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
在社会治理中,“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b096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9.png)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内涵是什么?A. 忠诚B. 孝顺C. 礼D. 爱答案:D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度主义答案:D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 创新B. 保守C. 传承D. 反思答案:C5. 《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B.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C.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被人喜欢。
D.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世界。
答案:A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原则?A. 利己主义B. 利他主义C. 互惠原则D. 个人主义答案:C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8. 孔子主张的“礼”是指什么?A. 礼节B. 礼仪C. 礼制D. 礼法答案:C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A.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B. 君子的品德C. 小人的品行D. 君子的修养答案:A1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态度?A. 轻视财富B. 重视道德C. 追求名利D. 轻视名利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道德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答案:谦虚3. “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________。
答案:单一角色4. 孔子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________的欣赏。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ce2a1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5.png)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什么?A. 诚信B. 礼仪C. 智慧D. 勇敢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走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平衡D. 避免冲突答案:C二、填空题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答案:谦虚好学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论语》中提出的______原则。
答案:仁爱三、简答题6.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关爱、尊重和宽容。
仁的实现需要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
7. 孔子如何理解“君子”?答案: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广泛知识和良好行为的人。
君子应当以德行为本,以礼节自身,以诚信待人,以智慧处事,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四、论述题8. 论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及其对个人学习的影响。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认识自己知识局限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只有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才能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鼓励我们不断探索未知,勇于提问,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追求深入的知识和真正的理解。
五、案例分析题9. 阅读以下《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分析这句话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中,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因为这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
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观点和理念,以促进知识的更新和个人的成长。
六、翻译题10. 将以下《论语》中的句子翻译成英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完整word版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1854af336c1eb91b375d5d.png)
2021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局部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答复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那么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设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那么表达了一种承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假设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 《論語》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________、________和《古論語》。
2. 顏回,字______;子貢姓端木,名______。
3. 子曰:視其所______,觀其所由,察其所______,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4. 子曰:周監於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從周。
(《八佾》)5.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______仁,知者______仁。
(《里仁》)6.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____________,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7. 子曰:質勝文則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然後君子。
(《雍也》)8. 子曰:____________,立於禮,____________。
(《泰伯》)9. 子曰:先進於禮樂,______也;後進於禮樂,______也。
如用之,吾從先進。
(《先進》)10.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____________。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11. 子曰: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衛靈公》)12.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______,可以群,可以______。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13.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________,狷者____________也。
(《子路》)14. 子曰:古之學者______,今之學者______。
(《憲問》)1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_______,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季氏》)二解釋下列劃綫的詞語或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1. 三家者以《雍》徹。
(《八佾》)2.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公冶長》)3.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衛靈公》)4.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5.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子路》)三請指出下列詩文中所含源自《論語》的典故成語,並簡要解釋原典的含義或所包含的故事。
(每题5分,共30分)1.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2. 里仁者之舊廬。
(班固《幽通賦》)3. 習步頓以升降,御春服而逍遙。
(左思《魏都賦》)4. 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
(盧照鄰《于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5.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6.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晉書·樂志》)四簡述孔門學《詩》、論《詩》的特點。
(10分)五“禮”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同時,在當時就有不同意見,如宰予曾與孔子辯論三年之喪的問題,近代以來更有“禮教喫人”的批評。
請根據下列材料,並結合《論語》所記孔門師徒論“禮”的內容,談談你對孔門“禮”學的認識。
(20分)《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管子·心術篇》: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有體,謂之禮。
《漢書·禮樂志》: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
同則和親,異則畏敬。
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記·燕義》:和寧,禮之用也。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
《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春秋繁露·玉杯篇》: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参考答案:一填空1 齐论、鲁论2 子渊赐3 以安4 郁郁乎文哉5 安利6 性与天道7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8 兴于诗成于乐9 野人君子10 天下归仁11 非道弘人12 观怨13 进取有所不为14 为己为人15 天命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1 家:大夫称家。
2 居蔡:谓蓄养大龟,蔡,大龟,用于占卜。
3 史:指上古时期负责卜祝之人。
4 既来之则安之:使百姓来归附之后,就要使之安居下来。
5 期月:一年。
三典故1 迷津:用《论语》中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之事。
2 里仁:用《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语,意谓择居时应与仁者为邻。
3 御春服而逍遥:用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风乎舞雩之典,表现逍遥洒脱的情怀。
4 武城弦:用子游宰武城,以弦歌教百姓之故事,比喻以礼乐教化百姓,治理有方。
5 楚狂、凤歌笑孔丘:用《论语》中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于孔子车前的典故,原意为暗讽孔子不必为道而汲汲奔走。
6 过庭:用孔子之子伯鲤过庭时受孔子教诲学《诗》《礼》之典故。
四孔门《诗》学特点:要点:《诗》的实际运用问题、《诗》与人格的养成(不学诗,无以立)、学《诗》举一反三的要求等。
五孔子的“礼”的思想特征要点:注意指出“礼”的精神实质与“礼”的具体仪文之间的关系。
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二)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 《論語》歷來注本繁多,在東漢末年有鄭玄的注本,現存最重要的有三國時______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____________等。
清人劉寶楠的____________,則突出反映了清人的學術特點。
2. 宰我名______,字子我;子路姓仲,名______。
3.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____________。
(《八佾》)4. 子曰:君子欲______於言而敏於行。
(《里仁》)5.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____________,不知所以裁之。
(《公冶長》)6.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____________。
(《雍也》)7. 子曰:____________,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9.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____________。
(《顏淵》)1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_____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11.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____________?天之將喪斯文也,____________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12.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______也;不知______,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堯曰》)13.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_______________,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張》)14. 子曰:不______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15. 德行:______、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______;政事:冉有、季路;文學:______、______。
(《先進》)二解釋下列劃綫的詞語或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1. 文勝質則史。
(《雍也》)2.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為政》)3. 季氏旅於泰山。
(《八佾》)4.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罕》)5.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八佾》)三請指出下列詩文中所含源自《論語》的典故成語,並簡要解釋原典的含義或所包含的故事。
(每题5分,共30分)1.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晉書·樂志》)2. 游夏無措詞,陽秋垂不刊。
(劉禹錫《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3. 習步頓以升降,御春服而逍遙。
(左思《魏都賦》)4. 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
(盧照鄰《于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5.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二首其二》)6. 里仁者之舊廬。
(班固《幽通賦》)四下面一章“一以貫之”,自漢、宋以下,多有不同解釋,請簡述幾種代表性的解說,並說明其中所反映的學術思想變遷情形。
(10分)《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五“禮”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同時,在當時就有不同意見,如宰予曾與孔子辯論三年之喪的問題,近代以來更有“禮教喫人”的批評。
請根據下列材料,並結合《論語》所記孔門師徒論“禮”的內容,談談你對孔門“禮”學的認識。
(20分)《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管子·心術篇》: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有體,謂之禮。
《漢書·禮樂志》: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
同則和親,異則畏敬。
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記·燕義》:和寧,禮之用也。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
《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春秋繁露·玉杯篇》: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参考答案:一填空1 何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2 予由3 哀而不伤4 讷5 斐然成章6 山川其舍诸7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8 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9 以友辅仁10 恕11 文不在兹后死者12 君子礼13 致远恐泥14 愤15 颜渊子贡子游子夏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1 史:言辞过于其实。
2 错:同措,放置。
3 旅:祭祀山神的活动。
4 苗而不秀:长出幼苗却不开花。
5 文献:文指今天意义上的文献,献指耆旧。
三典故1 过庭:用孔子之子伯鲤过庭时受孔子教诲学《诗》《礼》之典故。
2 游夏:用《论语》中“文学子游子夏”之语,意谓在文化学习方面很擅长。
3 御春服而逍遥:用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风乎舞雩之典,表现逍遥洒脱的情怀。
4 武城弦:用子游宰武城,以弦歌教百姓之故事,比喻以礼乐教化百姓,治理有方。
5 问津:用《论语》中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之事。
楚狂、凤歌笑孔丘:用《论语》中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于孔子车前的典故,原意为暗讽孔子不必为道而汲汲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