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缺少真凭实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缺少真凭实据
张亭
【摘要】中央电视台第4套《走遍中国》栏目组采访编辑的《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于2007年12月14日播出后,再次引发争端。

说是“黄梅戏起源地之争”,只有湖北人讲话,却未听见安徽人的声音。

湖北黄梅人列举了一些所谓证据,却没有说服力。

节目播出的当晚,怀宁县文化部门的退休干部,家住安庆的潘永昌,家住高河的何学海和石牌一些戏曲爱好者,纷纷给我电话,
【期刊名称】《黄梅戏艺术》
【年(卷),期】2009(000)001
【总页数】3页(P10-11,14)
【作者】张亭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中央电视台第4套《走遍中国》栏目组采访编辑的《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于2007年12月14日播出后,再次引发争端。

说是“黄梅戏起源地之争”,只有湖北人讲话,却未听见安徽人的声音。

湖北黄梅人列举了一些所谓证据,却没有说服力。

节目播出的当晚,怀宁县文化部门的退休干部,家住安庆的潘永昌,家住高河的何学海和石牌一些戏曲爱好者,纷纷给我电话,要我撰文参加讨论。

我原本对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

就湖北人在《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中讨论的一些证据,令我怀疑。

加之王兆乾先生生前托付我搜集黄梅戏资料,为黄梅戏源头再探讨提供依据。

因此,我于今年5月5目至12日,前往湖北黄梅、英山和江西九江,作为期8天的访问学习。

其间在黄梅县,先后到了城关、濯港、孔垅、蔡山、大河、独山、杉木、分路、小池等9个乡镇,走访了一百多位同志,他们中间有民间戏曲演员、老艺人、戏曲爱好者、车站旅馆服务员、汽车司机、商店老板、退休干部职工、居民等。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学习到不少的东西,获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资料。

现就黄梅人在《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中引论的证据,发表一些愚见。

一.邢绣娘是黄梅戏创始人吗?
湖北黄梅人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黄梅县孔垅镇邢家大墩的邢绣娘,是黄梅戏的创始人。

邢绣娘生活在哪个朝代呢?据黄梅县文化局编的《黄梅采茶戏志》“传记”(1991年1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载,邢绣娘(约1793一1858),即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咸丰八年,大约在65岁时去世。

又据当地媒体介绍:“邢绣娘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美誉。

绣娘因丈夫死于水灾,再次回到娘家与兄搭班唱戏,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


这段话颇耐人寻味,说“邢绣娘出生于演唱世家。

”所谓世家,就是演唱艺术传世之家,绣娘小时即受家庭艺术熏陶,出道不久便获得美誉了。

但是,这个传世之家却不见对绣娘的父辈的演艺记述,她与兄嫂同辈,不能称世家吧。

关于三则对邢绣娘演艺的赞语:一则是“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

”这是称赞邢绣娘采茶唱得好。

再则“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

”“北方”,一般泛指是黄河以北地区。

“清末以前,东路花鼓在湖北麻城、罗田等地极为盛行,在河南东自商城,
西至光山境内,也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称它为‘麻邑下’和‘南梆子’(河南农村盛行‘曲子戏’、‘梆子戏’,湖北去的花鼓戏亦称‘梆子’,因湖北在其南,故呼‘南梆子’)(竺竽芝的《清末前后的鄂东花鼓》)”。

故这里的“北方”,当指河南(豫在鄂以北),“梆子”,是指地方戏剧种(曲子戏和梆子戏)。

“黄梅”是地名,“调子”是黄梅县地方戏“文曲戏”。

现今黄梅农村仍有人称文曲戏为调子。

5月6日上午,孔垅镇“快乐中心”演唱会负责人62岁的黄焕斌介绍:他们快乐中心已办4年之久,既唱采茶又唱调子,也还唱黄梅戏。

是日下午,孔垅镇
油榨村(关帝庙边)一位娘家在蔡山镇陈家墩的62岁大嫂说:“陈家墩的陈志远,他长我两岁,今年64岁,曾经办剧团,采子、调子和黄梅戏都唱,已歇班多年了。

”她还哼了几句王金龙的唱词。

7日上午,我在孔垅镇人民政府大院里,访问来镇政府办事的七里村的李树芳,今年71岁,他介绍:“我青年时唱老戏“采茶”,还唱调子”。

我问“调子”如何唱?李老回答,采茶是锣鼓过门,而调子是用胡琴伴奏。

调子戏有《王金龙进嫖院》,后王金龙点状元……还有《武松打虎》。

说着说着,李树芳唱起来了:“金莲十六春,好汉是武松。

家住阳谷县,好汉为民众……。

”三则“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

“京城”当指今天的北京,与“黄梅”地名相对应。

“大戏王”与邢绣娘皆是戏曲演员。

“大戏王”是谁呢?我认为是京剧泰斗,湖北武昌人谭鑫培。

谭鑫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
民国六年五月,殁于故都,享年七十有一。

谭鑫培为戏班中罕见人才,晚年更驰名南北,敬为“伶界大王”。

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界主要代表人物,世称“谭派”。

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92年10月出版的《论坛歌台唱剧神》中,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李大珂、苏移、任光伟三位先生,在各自的文章中都有对谭鑫培这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的一代宗师有“伶界大王”之评述。

如果愚见“调子”即是“文曲戏”、“大戏王”就是独踞京坛鳌首二十余年的京剧
名家谭鑫培,便得知邢绣娘的生活年代,与谭鑫培的生活年代差不多,邢或许稍晚些。

这是因为文曲戏是由“文曲坐唱”,辛亥革命后,采用汉剧的道白和打击乐等搬上舞台,形成独立剧种的(详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1年版)。

梁启超有诗赞:“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

”从梁先生诗句里便知,谭氏成大器是在他的中晚年,即光绪廿年以后。

依此推断邢绣娘当为同治至民国初年的人。

邢绣娘原本是唱采茶、调子的演员。

她与黄梅戏孕育形成根本搭不上架,说她是黄梅戏创始人,岂不闹成笑话。

二.古戏楼印证不了黄梅戏源于黄梅县。

湖北黄梅人说,2006年9月,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古民居群里,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梅戏古戏楼。

认为这座拥有270年左右历史古
戏楼的发现,印证了黄梅戏源于黄梅的事实。

而安徽却没有同一时期的文物和历史记载。

此话太主观,象黄梅县牌楼湾这样的古戏楼,仅安徽怀宁县就有多处。

笔者曾先后撰文题为《戏曲之乡舞台知多少》载于1993年第3期《志苑》、《小市港和孔雀台》载于1986年第2期《戏剧界》,具体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关于黄梅县衫木乡牌楼湾古戏楼,我于5月5日上午,在黄梅县访问62岁的桂光荣先生,他告诉我:“我们杉木乡牌楼湾桂家祠堂设有古戏楼,是所古建筑,县里作为文物保护,听说要拨款维修,不准拆。

”我问:“古戏楼演戏吗?”桂老回说:“讲是古戏楼,我没有看到过在古戏楼上演戏,要演戏那可能是很早年以前的事。

”姓氏祠堂戏楼,是神庙剧场的一种,“祠堂戏台高高突出,成为整座建筑最华丽的部分”(《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

有关祠堂戏楼,笔者在拙文《戏曲之乡舞台知多少》中列举有石牌的姜祠、程祠,高河的张祠(新祠堂仍有戏楼),温桥的何祠,黄墩的江祠,新安的丁祠(新祠仍有戏楼),三桥的谢祠,小市的夏祠,石镜的查祠(“文革”前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在查家祠堂戏楼演出现代戏《党的女儿》等剧)等等。

要说明一点,旧时,祠堂戏楼只唱大戏(徽剧、京剧)。

每年做冬至
节,族中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均要聘请戏班在戏楼演戏。

怀宁人程演生在《皖优谱》上说:“今皖上(安庆)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

……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

”姓氏祠堂唱戏敬祖(实际娱人),即敬家神,只准演唱大戏,持有偏见者视黄梅戏为花鼓淫戏,伤风败俗,不准进祠堂演唱。

怀宁是这样,黄梅县花部小戏是否可入祠堂表演,我不敢妄言。

在怀宁境内,汉古诗《孔雀东南飞》产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镇)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古戏台,大戏王谭鑫培的女婿夏月润曾回家省亲祭祖,在此台上演出《长坂城》饰赵云,受到怀(宁)潜(山)两县观众的热烈欢迎。

清末民初,黄梅戏老生“双璧”陈思保、洪海波常在此台展艺。

在江镇有万年台,始建于明代末期。

“皖上派昆曲”鼻祖阮大钺的家就在这里。

这两座古戏台都建在市镇中心地段,而且都是水陆码头,商贾船舶穿流不息,水陆生意兴隆。

三.地方戏剧种几乎都是以地名命名的吗?
黄梅人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

戏因县名,县因山(黄梅县西20公里有一山曰黄梅山)名。

”后又有人补充说:“所有地方戏剧种几乎都是以地名命名的,黄梅戏也应不例外。

”这一说法太不客观了。

据《新知识词典》(1958年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1年版)及有关著作记载,如北京的曲剧;山西的乱弹戏、锣鼓杂戏、赛戏、拉场戏(也叫“小落子”);江苏的柳琴戏、丁丁腔、僮子戏、香火戏;安徽的目莲戏、嗨子戏、推剧、含弓戏、清音戏、拉魂腔(泗州戏)、弹腔或弹腔戏(产生于安徽怀宁石牌,外地人称徽调,建国以后更名徽剧)、文南词、泥簧(即梨簧戏)、夫子戏、牛灯戏;福建的江湖戏、儒林戏、平讲戏、梨园戏、词朋戏、竹马戏、三角戏、游春戏;山东的柳子戏(也叫弦子戏)、五音戏、二夹弦、锣鼓镜子、北调二弦(也叫四股眩)、大笛子罗罗、一勾勾、花鼓-丁香;江
西的采茶戏;河南的越调、大平调、大弦戏、百调、乐腔、四平调、五音腔、扬高
戏、罗戏、春戏(或叫作卷戏);湖北的南戏(俗称大戏,后称南戏)、清戏、文曲戏、柳子戏(俗称“杨花柳”)、堂戏、提琴戏;广东的正字戏、白字戏、花朝戏、贵儿戏(又名“春色”);广西的采调(“调子”或“采茶”)、丝弦戏、牛娘戏、文场戏、师公戏;贵州的地戏;云南的关索戏;陕西的西路子、跳戏、端公戏等等。

以上诸多的地方戏剧种,都不是以地名命名。

此外,还有以民族名剧种名的,有湖南的苗剧(又叫“师道戏”,苗族戏曲剧种);贵州的布衣戏(布衣族戏曲剧种),侗戏(侗族戏曲剧种);云南的傣剧(傣族戏曲剧种)、白族(白族戏曲剧种);藏戏(藏族戏曲剧种)等。

再说,“戏因县名,县因山名”。

笔者在黄梅县民间访问学习时,其间为访黄梅山,先后在城关,大河、杉木、蔡山等乡村,走访了数十人,异口同声都说,不知黄梅县有黄梅山。

杉木乡有一梅山村,我询问一位年过半百的村妇,她娘家姓占,夫家姓梅。

她告诉我:“这里没有黄梅山,是叫梅山,也没有唱黄梅戏的,山上没有什么地方好玩。

山里在开矿,原料做地板砖。

”我在大河镇寻找黄梅山,当地的同志说,这里没有黄梅山,往西行二公里进入武穴市境,向西北行7华里抵四祖山了。

我原以为黄梅县的黄梅山是座很大很名气的山,经过实地调查了解,黄梅山,只不过是黄梅县志书记载的诸多山中,一般普通山而已。

还没有怀宁县的黄梅山有名气,有关怀宁县黄梅山之丰厚文化,拙作《黄梅山庙会与戏曲活动》一文,已略作介绍。

因此,使我对“县因山名”产生了怀疑?查阅相关史书获知,隋朝开皇文帝(杨坚)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新蔡县曰黄梅县,属蕲州,此县名黄梅之始。


献通考上说:“黄梅,隋县,有黄梅水故名。

”又据清光绪二年的《黄梅县志》卷四“地理志·山川”记: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相传邑之取名以此。


两则史料对照比较,应以文献通考为堆,“相传邑之取名以此”,相传总归是相传,当以《文献通考》为信史。

何况,光绪志《县境全图》和《山图》上均没有“黄梅山”的记载。

四.黄梅县今有民间黄梅戏剧团一百二三十个,每一个团一年最低要演七百场
2007年12月14日,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记者采访湖北省黄梅县九头鸟黄梅戏剧团团长魏孟良。

记者问:像你这样的剧团,今黄梅县有多少?魏团长答:那就相当多了,大小规模捏在一起,那起码有一百二三十个。

我们每年演出,最低是七百场。

每天要保持三场,一般开了一场(天)戏,就是三场,除一个月放一两天假,其余(时间)全部在外面演唱。

电视画外音称赞一番,说:一个剧团每年演七百场,一百多个剧团,一年要演几万场……以上说的这些话,不用调查了解,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看出破绽。

我在黄梅县访问学习整五天,魏孟良向央视记者的介绍,是我此行访问内容之一。

5月5日,上午,我到达黄梅县城,住入宾馆,吃过中饭后,就开始调查访问工作。

在黄梅县图书馆旁一长者告诉我,魏凉在唱黄梅戏,坐公交车可到。

是日下午,我按照指点,乘公汽到魏凉,果然在唱黄梅戏《白扇记》。

观众只有二百来人,多是中老年人,还有围桌打“川牌”的。

演出效果很好,剧中人黄氏、鱼网及胡金莲三个角色,表演认真,戏味较浓,台上认真的唱,台下仔细的听,秩序井然,气氛和谐。

我到后台了解情况,见到怀宁县腊树镇江湾黄梅戏剧团名丑江学发和戏路宽的郝小年参加演唱。

学发告诉我,这是黄梅县九头鸟剧团。

我说正好,想找魏团长了解一些情况。

学发说,魏团长不在团里,外出了。

通过调查访问,使我得知黄梅县作兴演新春戏。

我所到的乡镇,人们大都说,平时一般不请戏班唱戏,要唱戏主要在新春正月,有的地方要演到二、三月。

戏金每场一般500元至1000元不等,视戏班演艺人员多少来定。

戏金来源大多由老板点戏,你出钱演一本(一场),我出钱唱一本,也还有唱赌戏的。

戏班演艺人员来自安庆(怀宁、宿松、望江)、武穴、九江和黄梅县本地,但主要是安徽(皖江南北)人。

5月6日上午,孔垅镇上一位王姓的卖猪肉的老板说:“孔垅没有剧团,农历正月来唱黄梅戏的多是安徽佬。

”记南旅社女老板说:“我们孔垅镇26年前,有
个自唱自娱的戏曲剧团,早不演唱了。

2006年正月,油榨村老板们出钱点戏,戏班是安徽人组合的,一天演三场,每场500元,他们住我家。

”孔垅镇邢家墩几
位在塘边洗衣的老妪说:我们这里没有剧团,来唱黄梅戏的是宿松、安徽和黄梅人。

孔垅镇七里村李树芳告诉我:今年(2008年)正月,安庆的黄梅戏剧团20多人
来我孔西七里演出,唱得好,一天三场。

蔡山镇(胡世柏)超市女营业员和居民也说:正月演黄梅戏,是安徽人组班。

镇上一家钟表店的李老板说:有时来这里唱黄梅戏的,是宿松、安庆、武穴、黄梅人,还有少数是九江人。

8日上午,大河镇隆张电器商铺门前,一位姓刘的妇女和饭店吴老板说:“这里没有人唱戏,而来唱戏的多是安徽班子。


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说,黄梅县民间演出黄梅戏,主要是正、二、三月,夏秋冬三季,一般不聘班唱戏,要唱戏是百姓家喜庆事,但也还一些地方唱赌戏,那就不分春夏秋冬了。

在黄梅县民间演戏的剧团,除黄梅县、武穴市还有安徽和江西的剧团,但主要是安徽人组团演出。

依此来看,眼下黄梅县能有二三十个像九头鸟剧团一样的黄梅戏表演团体,每一个剧团,一年能五百场,那可真值得中央电视台作节目,加以宣传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