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英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02期
作者简介:王丽(199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英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7日。

《红楼梦》[1]
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它文辞优美,内涵丰
富,思想深刻。

迄今《红楼梦》共有三个英文全译本,公开出版的有霍克思(David Hawkes )、闵福德(John Minford )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2]
,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 )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3];另有邦斯尔神父(the Rev.B.S.Bonsall )独译的Red Chamber Dream ,虽未成书出版,却已由香港大学图书馆制作成电子版,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4]。

基于文化传播、翻译目的或翻译策略选择等视角对《红楼梦》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有很多,而探讨《红楼梦》章回标题翻译的论文相对较少。

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来比较《红楼梦》英译本章回标题的研究则更少。

但在《红楼梦》庞大的故事框架下,每个章回标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有着诸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令人回味,值得探讨。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译界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因此,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比较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以下分别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章回标题。

1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简介
英国十八世纪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年)于1790年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并于1792年匿名发表,成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第一部翻译理论专著[5]。

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其原文为“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II.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II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6]
我国最早介绍泰特勒翻译
三原则的是邓振铎[5]。

1921年,邓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将泰特勒第三条翻译原则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成
了“原文”[7]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误导了部分中国学界人士。

彭长
江、郭建中先后发文解释应如何理解和翻译泰特勒第三条翻译原则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 ”,由此基本澄清了学界在这一点上的疑惑。

根据彭长江[5]和郭建中[8]的解释,我们可将这三条原则翻译成如下的中文:1.译作应该完全体现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相同;3.译作应当同(目的语)原创作品一样流畅。

由此可见,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强调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并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那样的流畅度(以便目的语读者接受)。

2杨译本和霍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分析
在该小节中,笔者将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指导,分别对《红
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十五、二十七、三十九、四十七、六十六章的标题进行比较分析。

例1: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红楼梦》第三回)杨译本:
Lin Ruhai Recommends a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The Lady Dowager Sends 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 霍译本:
Lin Ruhai recommends a private tutor to his brother-in law And old Lady Jia 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 to the mother-less child
原文中的“西宾”一词属于语言文化负载词。

根据《红楼梦鉴赏
辞典》[9]
,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西宾”又称“西席”,
后“西宾”用于对老师的尊称。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西宾”直译为“a visitor from the west ”,则明显违背了原文的意思,但两个译本分别将其处理成“a Tutor ”、“a private tutor ”,都做到了对原文内容的忠实。

杨译本通过“Sends for ”将“接外孙”的“接”字译了出来,但霍译本未将其译出。

“惜孤女”的“惜”字表达了贾母对其外甥女林黛玉的疼爱,霍译本通过“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 ”将这层情感充分地译了出来,而杨译本没有完全译出贾母的这层情感。

在语言风格上,杨译本更接近原文,通过使用“to His Brother-in-law ”、“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 ”,使句式显得很工整。

例2: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痷(《红楼梦》第十五回)杨译本:
Xifeng Abuses Her Power at Iron Threshold Temple Qin Zhong Amuses Himself in Steamed-Bread Convent 霍译本:
At Water-moon Priory Xifeng finds how much profit may be pro-cured by the abuse of power
And Qin Zhong discovers the pleasures that are to be had under
《红楼梦》两英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研究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指导,通过比较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闵福德译本
的部分章回标题,得出杨译本的章回标题更忠实于《红楼梦》原作章回标题的思想和风格,而霍译本的章回标题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

文章还分析了造成两译本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即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章回标题;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识别码:A
历史·文化
331
2020年第02期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the cover of darkness
两个译本都将原文标题的意思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霍译本,读者通过其标题,就可知晓第十五回的故事梗概,而杨译本只译出了原文标题的基本意思,并未做额外的延伸,但这种处理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词汇个数上看,杨译本仅用了15个单词,而霍译本使用了32个单词,显得稍微有些繁琐;另外,杨译本巧妙地使用了“Abuses ”、“Amuses ”来分别表达原文中的“弄权”和“得趣”。

例3: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杨译本:
Baochai Chases a Butterfly to Dripping Emerald Pavilion Daiyu Weeps over Fallen Blossom by the Tomb of Flowers 霍译本:
Beauty Perspiring sports with butterflies by the Raindrop Pavilion And Beauty Suspiring weeps for fallen blossoms by the Flowers ’Grave
原文标题里有两个文化意象,一个是“杨妃”,指中国“四大美女”中的杨玉环,属于比较丰满的女子;另一个是“飞燕”,指中国汉代的美女赵飞燕,她比较瘦小轻盈。

仔细一看便会发现,两译本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

杨译本直接将“杨妃”和“飞燕”分别译成了“Baochai ”和“Daiyu ”,这种处理免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但也损失了原文标题中的文化意象;反观霍译本,将“杨妃”和“飞燕”分别译成了“Beauty Perspiring ”和“Beauty Suspiring ”,两个“Beauty ”表达了“杨妃”和“飞燕”的外在美,而“Perspiring (出汗)”将“杨妃”因追蝶而出汗的样子表达了出来,既暗示她乐在其中,又暗示其体态丰盈,而“Suspiring (叹息)”描绘出了“飞燕”泣残红的样子。

虽然霍译本译出了原文标题中文化意象的内涵,但读者乍一看,有些费解。

另外,霍译本将原文中的地名“滴翠亭”译成了“Raindrop Pavilion (滴雨亭)”,显得有些不妥。

例4: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杨译本:
An Old Village Woman Tells Tall Stories A Romantic Youth Insists on Following Them Up 霍译本:
An inventive old countrywoman tells a story of somewhat ques-tionable veracity
And an impressionable young listener insists o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the matter
两译本在本章标题上的相同点是将原标题中的“是”均译成了动词“tells ”,只是一贯的大小写不同罢了。

两译本在本章标题上的最大不同点除了一贯的长度不一之外,还在于霍译本通过“inventive ”一词直接传达出了“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即向译文读者交代了原文标题未直接包含的信息。

另外,笔者认为,杨译本将“寻根究底”译成了英语习语表达“Following Them Up ”,即“进一步调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根据泰特勒“翻译三原则”,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部分章回标题的比较分析,总体上杨译本更忠实于原作章回标题的思想和风格,而霍译本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

3造成两译本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1964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开始着手《红
楼梦》的翻译,对于杨氏夫妇而言,其整体定位是要向西方社会系统地介绍中国作品和中国文化。

出于再现中华文化风貌的目的,杨宪益夫妇以较保守的直译为主要原则,从而达到对原文有较高的忠实度,传递源语信息。

杨宪益曾说:“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10]
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译本的前言中写道:“My one gu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 —even puns.For although this is,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an unfinished novel,it was written (and rewritten)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blood.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2]
第一句话表明他要翻译一切,甚至是双关;第二句话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尊重和钦佩,他认为这部作品倾注了曹雪芹的心血;第三句话表明他在翻译时,决不会放弃小说中的任何细节;最后一句交代了他翻译这部中国小说的目的,即给读者带来阅读乐趣,正如当初这部作品带给他本人的乐趣那样。

4
结语
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译评标准,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部分章回标题,发现杨译本注重传达《红楼梦》原作章回标题的思想和风格,意在传播中国文化;而霍译本注重原作章回标题的内容,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

造成两译本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

该研究从侧面反映出,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翻译问题上,中国译者更希望把原文中的形式美、韵律美等展现出来,而外国译者更注重向读者传达原作的内容。

在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国译者应同外国译者加强合作和交流,互学互鉴,以出产更多、更好的中国文学译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 (five volumes)[M].Lon-don:Penguin Books,1977.
[3]Yang Xia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4]李晶.《红楼梦》三种英文全译本底本差异性管窥[J].红楼梦学刊,2017(6):251-278.
[5]彭长江.“原作”还是“创作”?——泰特勒第三原则的误译不应永远流传[J].英语研究,2003(4):57-59.
[6]Tytler,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M].London:J.M.DENT &SONS LIMITED;New York:E.P.Dutton &Co.Inc.First published in this edition,1907:9.
[7]郑振铎.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72.
[8]郭建中.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译辨正[J].中国翻译,2013(3):68-70.[9]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252.
[10]杨宪益.杨宪益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5.
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