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医书
《礼记》中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意思是说,没有父子相承或师传弟子三代,就不能行医,不能服其药。
也有人解释为,作为从医者,如果不懂得“三世之作”,就不能算是医生,不能服其药。
哪“三世之作”呢?一为《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作有注释,宋代医学家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作有校释;二为《神农本草》;三为《黄帝太素》。
古代医养类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方》、《本草纲目》、《针灸甲乙经》、《医宗金鉴》等数十部。
古代医学“七经”包括《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著作。
一般认为,现存《黄帝内经》即是这七经的综合整理本。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据传由黄帝创立,也有说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集体创作。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
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
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
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整个自然界息息相关,否定超物质、超自然的上帝的存在,从脏象、病机、诊法、治则四个方面,对人体生理功能、病因病变、预防及治疗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是医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完整统一。
其“望闻问切”的诊法和十二套治则,使中国医疗事业独成一体,博大精深。
“望闻问切”,首先是望,高明的中医从脸上的气色就能看出毛病:左脸(春、肝)、前额(夏、心)、右脸(秋、肺)、下巴(冬、肾)、鼻梁(中、脾胃),所以鼻子有痣、疮者易患痔疮。
《皇帝内经》说:春易生肝病、夏易生心病、秋易生肺病、冬易生肾病。
肝为木,火为心,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木生火,所以肝病传心;火生土,所以心病传脾;土生金,所以脾病传肺;金生水,所以肺病传肾;水生木,所以肾病传肝。
水克火,所以肾制约心;火克金,所以心制约肺;金克木,所以肺制约肝;木克土,所以肝制约脾;土克水,所以脾制约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气血,肾主元气,肝主藏血。
神藏于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肾。
心是君主;肺是宰相;肝是将军;肾是大力士;脾是谏言官。
《黄帝内经》讲: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运行,若手脚冰凉、头皮发麻,说明心主血脉发挥不好;肝藏气血,使气血得以缓慢而有节制地生发;脾统气血,使气血按照规矩输布四方,不乱跑。
女性该来月经不来而流鼻血,说明脾统气血功能紊乱。
经血量少说明脾胃不好,要好好吃饭。
古代“否”字指女性来月经,但血没往下走,而从口鼻出了,叫“倒经”。
《易经》否卦(上三阳下三阴),就是指否塞不通的意思,若算卦算到了否卦,就是大麻烦来了。
《黄帝内经》提出“女七男八”定律,就是女人生命节律为七,男人生命节律为八。
女七“齿更发长”,称为“髫tiáo年”(头发扎
起下垂);男八“发长齿更”,称为“龆tiáo年”(头发下垂而未束);女子先收敛后生发,所以生殖器在体内,男子先生发后收敛,所以生殖器在体外;女子二七 14 岁来月经长乳房,男子二八 16 岁遗精长胡子;女子四七 28 岁身体功能达到顶点,须完成第一胎的生育,五七35 岁开始衰老,六七42 岁开始白发,七七49 岁进入更年期;而男子的更年期是八八 64 岁,男女更年期相差 15 岁。
男女结合,女往上迎,男往下迎,“七上八下”也,这正和《易经》中的七为少阳主升、八为少阴主降相吻合。
《黄帝内经》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商朝时期,人们生病后,除祭祀鬼神祈福外,见于卜辞的方法,就已经有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疗法了。
目前已发现针灸对 400 多种疾病有疗效,准确的穴位有365 个。
1962 年,在河北满城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发现了完好的针灸疗法的金针银针。
当代鬼谷子研究院院长兰彦岭说,艾灸可大补阳气,但做艾灸也需辩证,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并且灸多了易上火。
他提倡晒太阳,因为在中医里晒太阳被称为“天灸”,六至十点的太阳最好。
任何解剖系统中的疾病,都能通过调节藏象系统来治愈,针灸、气功等都是在藏象系统消灭疾病,人体特异功能是藏象系统能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切宗教的目的也在于开发和利用藏象系统的能量。
有人实验人的意识,人头落地最多还可以眨眼 13 下。
晋朝医学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针灸的理论、经穴的正确部位、操作的方法等,成为中国针灸术的宝典。
北宋时期,最大的医学成就是针灸学。
太医王惟一总结历代针灸家的实践经验,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在上面刻画经穴,标注名称,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便利了针灸的操作和传授。
当时,湖南耒阳更为针灸特制一种精巧刺针,减轻了针刺的痛苦。
南朝宋废帝好奇心强,为了证实医生所说一个孕妇怀的是双胞胎,逼迫医生用针穴法,使孕妇流产,虽证实不虚,但此举太过残酷。
《黄帝太素》
《黄帝太素》又名《黄帝内经太素》或《太素》,共30卷,由隋
唐医学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的一种传本基础上,增补整理校释而成。
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
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
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
其中,有关于气脉的学问,若能掌握之,凭借把脉就能诊断病情,还能了解人的穷通富贵。
在宋明以后,此功被称为“三指禅”。
脉与脈是有区别的,脉是指气脉,脈是指血脉。
两者相通,但又并非相同。
《万物》
《万物》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汉简之一。
夏侯灶卒于公元前165年,故《万物》的竹简抄本年代,在西汉初年。
据竹简中春秋时期才有的地名,考证《万物》的撰写时代,或是战国初期或春秋时代。
《万物》的药物种类,初步统计为71种,其中:玉石部5种,草部23种,木部5种,兽部11种,禽部4种,鱼部11种,果部4种,米谷部4种,菜部4种。
《万物》记载的药物功用,有很多不仅与后世本草学相符合,而且至今仍在临证医疗中被应用。
《万物》记载乌喙,即乌头,有毒,并称应用适当炮制方法,可以降低乌头的毒性。
《万物》记载药物治疗的疾病,初步统计有病名31种,这些疾病包括内、外、五官、神经等各科。
《万物》所记载的病证,如寒热、烦心、心痛、气臾、鼓胀、瘘、痤、折、痿、痈、耳、惑、睡、梦噩、失眠、健忘等,皆流传于后世,其中有的至今仍被沿用。
《万物》的出土,填补了中国本草史和医学史上战国初期至春秋时代之间的空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马王堆出土古医书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相继对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
经考证,其中一号汉墓的墓主是西汉长沙国国相侯利苍的妻子,名叫辛追;二号墓的墓主即利苍本人;三号墓的墓主则是利苍的儿子。
在这群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稀世的文献资料,包括许多已经失传了的医药文献。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等。
以上十一部。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部,以上帛书和竹木简医书共计为十四部。
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的古医书。
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
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
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
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
其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
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帛书《却谷食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主要记载的是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
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行气,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
《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
这44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
如“引聋”,即以导引防治耳聋,“引脾
病”,即以导引防治痹证或腹痛。
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其中,还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
在以仿生动作作为导引术式这一点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养生方》原书估计有6000字左右,现仅存3000余字。
从全书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健身补益方,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增强筋力,黑发益气美色等;一类是补益性机能的。
《胎产书》在叙述胎儿逐月发育的状态时明确写道:“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
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观木(沐)侯(猴)等等。
这是最早对胎教的论述,认为孕妇的饮食起居,所见所闻,思想情志等,都将对胎儿发育的优劣,乃至胎儿性别的形成等,产生直接的影响。
江陵出土古医书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挖掘江陵县张家山三座西汉初古墓时,相继发现了大批竹简。
其中有两种医书,题名为《脉书》和《引书》。
此次发现,对于中国医学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改写了一些中国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如《引书》记载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较晋代葛洪的记录要早四五百年等等。
《脉书》共2028字,其内容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病候,其中内科病约占2/5;第二部分与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完全相符,且所保存的文字较甲本多332字、较乙本多122字,使《阴阳十一脉灸经》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复原成为可能;第三部分与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基本相同,且多出69字;第四部分,用四言韵体论述人体骨、筋、血、脉、肉、气等6种组织或生理机能及其发病为“痛”的症候特征;第五部分与马王堆帛书《脉法》基本相同,且多出124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帛书缺文。
《引书》共3235字,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四季养生之道;第二部分论述导引术及其作用;第三部分讨论了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