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想念地坛
一、字音辨读
1.颓.
檐(tu í) 2.盘桓.(hu án ) 3.滂沱..
(p ān ɡ tu ó) 4.愤懑.(m èn ) 5.磕.磕绊绊.
(k ē) (b àn ) 6.亘.古不变(ɡèn ) 7.葳蕤..
(w ēiru í) 8.畸.
形(j ī) 二、字形辨识
1.⎩⎪⎨⎪⎧ 断b ì(壁)完b ì(璧)归赵
p ì(譬)如 2.⎩⎪⎨⎪⎧ 盘hu án (桓)h én ɡ(恒)久城yu án (垣) 3.⎩⎪⎨⎪⎧ 雕栏玉q ì(砌)q ī(沏)茶
ch è(彻)底
4.⎩⎪⎨⎪⎧ ku àn ɡ(旷)日持久粗ɡu ǎn ɡ(犷)ku ò(扩)大
5.⎩⎪⎨⎪⎧ 荒d àn (诞)垂xi án (涎)
y án (筵)席 6.⎩⎪⎨⎪⎧
q í(歧)义j ì(技)术歌j ì(伎) 三、词语辨析
1.界线·界限
辨析⎩⎪⎨⎪⎧
界线:指两个地区的分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

例句⎩⎪⎨⎪⎧ ①6月14号,甘蒙两省区行政区域界线第二轮联检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武威市召开。

②只有在左右两边同时划清这两条界限,慈善机
构才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才能够获得人们的自愿奉献。

2.祈求·乞求
辨析⎩⎪⎨⎪⎧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指请求给予。

例句⎩⎪⎨⎪⎧ ①端午节是人们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美好节日。

②台湾高雄一名男子醉酒后竟然躺在路边睡着了,叫了很久才叫醒,醒来后乞求民警不要送他回家,因为怕老婆会骂,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四、熟语释义
1.磕磕绊绊:比喻不太流畅通顺。

2.玩忽职守: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

3.亘古不变:从远古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4.争风吃醋: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

5.生气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一、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是真正地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

二、相关背景
《想念地坛》发表于2002年,这是在他有关地坛的另一篇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发表10年之后。

读《想念地坛》,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其所表达出的那种生命之宁静与安详,是自然界的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也是人的生命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

不仅是宁静与安详,还是宁静与安详之下的一种和谐。

是一种在自然的声动下的宁静和谐。

这种生命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三、主旨把握
作者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四、结构图示
1.课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段是领起,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2.写作,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

而叩问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写作的这个意义,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写作的零度。

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我们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这句话明确了写作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也就是说写作是由于生命之固有的疑难而出发的,即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痛苦的思索和探寻;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这句话是说写作最终的寻求是为了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的零度,就是通过写作回归生命的起点,重新探求生命的意义。

3.第16段中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做了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做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1.谈话的语式
《想念地坛》以一种谈话的语式,在看似自言自语的状态中叙述出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

这种写作方法,有助于读者进入作家的思想世界,与作家一同沉思,一同体悟。

另外,文章这一自传自诉式的文体风格,有利于作者向读者坦诚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充满智慧的话语,将自身的思索所得展示在世人面前,让人读来备感直率自由。

2.哲理的语言
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以东西方哲学作为思想资源,议论精湛,发人深省。

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
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哲理,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

阅读《想念地坛》选段,完成1~4题。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

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

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

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

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

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

不是的。

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

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比如说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

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

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

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

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

1.作者说“写作的零度”“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通观选文,说说“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与作者的哪些“心意”契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我们的写作正是在向生命的最深处也就是在向原初的生命作形而上的询问。

(2)生命本无意义。

(3)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
要求。

2.这段文字作者紧扣住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行文,并且还说“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表明作者对罗兰的这部著作甚为熟悉并很喜爱。

你以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个说法不对。

作者自己在文中已经明确说他并没有完全读懂这部书,原因是中译本翻译得太不够水平,而自己又不懂法文读不了原著,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对《写作的零度》这部书“甚为熟悉并很喜爱”。

3.从选文的文字里,你看到了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写作不可能超出或避开纷繁的实际生活,无视变迁的历史,但必须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去追寻生命的根本的意义,去追问心魂一向的困惑。

不可以把写作当作猎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否则,写作就将成为一种喧嚣,一种霸权,一种自欺欺人的勾当。

4.“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

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

”对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荒诞本来是指极不真实或极不近情理的事或想法之类的,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一种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愿望或追求。

这句话的大意是,从自然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只是一种自然的代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有当你真正的超越了“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你才可能真切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当你何时丢失了“荒诞”感,而掉进太过现实的泥淖里时,你就将失去了眺望“人之初”的愿望,就将失去思考“那生命固有的疑难”的动力和勇气。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
....。

B.教育工作者应该懂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因为二者休戚相关
....。

C.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
....,不为流光掠影所迷。

D.江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是一座人文彬盛,
生气盎然
....的滨江港口城市。

解析: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智力”和“非智力”不存在祸福关联。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天气十分寒冷,我和哥哥还是穿上厚棉衣和帽子到户外去看“超级蓝月”,因为这可是152年才有一次的天象奇观。

B.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千家万户除夕夜的一道大菜,一直是海内外华人共同期盼的,从节目的彩排到选取都是慎重的。

C.上海已开通全球第一个智能汽车试验区,试验区用摄像机、通信基站和雷达系统来协助智能汽车在近30个模拟环境中行驶。

D.近日,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窃案,对一位无法到庭作证的民警进行身份认证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了远程作证。

解析:A项,搭配不当,不能说穿上帽子,可改为“穿上厚棉衣,戴上帽子”。

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选取节目,再彩排节目,“彩排”和“选取”应调换位置。

D项,偷换主语。

实现了远程作证的是民警,而不是越秀区人民法院。

答案:C
3.某高校毕业生听完著名就业辅导专家张教授的报告后,深受启发,立刻用手机给张教授发短信,希望得到帮助。

下面四条短信中用语恰当、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教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学生××B.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务必要回复我!学生××C.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D.张教授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

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请您尽快把邮箱地址发给我。

情急之中,虽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学生××解析:B项,用词不当,“可能”说明有可能不“唐突”,“务必”带有命令的语气;此外,“张教授”后应加“您好”等问候语。

C项,直呼张教授,语气生硬,没有看准对
象,用语缺乏分寸;另外还缺少署名。

D项,“让”“尽快”“虽然……但……”语气强硬,用语不够礼貌,分寸掌握不好。

答案:A
4.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
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
③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
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
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
A.②④⑥B.②④⑤
C.①③⑤D.①③⑥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严格对仗。

几组对联中,②⑤上下联不对仗,首先排除。

①中“粒米”“寸薪”是厨房中的物品;③中“鸿文”和“雅兴”提到了书房;④是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⑥中的“席”“睡轩”与卧室相关,因此①对应厨房,③对应书房,⑥对应卧室。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

________?________。

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错了”,素质教育首先教育怎么样做一个人。

①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
②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
④大家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
⑤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
A.⑤③①④②B.②③④①⑤
C.⑤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⑤
解析:⑤为本段分论点;③④①分别照应分论点中“知耻”和“守信”;②既照应前文的“气节”,又与后面的“这三点”呼应。

答案:C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肖复兴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

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

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

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

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

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

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

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

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

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
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

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

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

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

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

”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他特意补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

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唯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B.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

C.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

D.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

解析:C项,从文中看“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并没有激发史铁生的创作灵感。

答案:C
7.文章第2段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内容上:能更好地表现史铁生与地坛契合难舍的关系,使地坛这一普通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了一个独特的意象。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史铁生其人其事的叙写、对史铁生精神人格的感悟。

8.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

”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意。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

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

三、语言运用(11分)
9.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出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

(5分)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

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

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评价性词语,如谈到史铁生的文字时的“平实”,谈到其作品情感时的“真情”,谈到作品内容时的“哲理”,谈到语言时的“悲怆”。

参考答案:文字平实蕴含真情蕴含哲理充满悲怆
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分) 人口的无序过快增长给北京带来了顽疾——“大城市病”。

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出路在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人口结构。

如果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并用,就一定能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发展理念一转变,一些产业就会疏解出北京;产业转移了,相应的从业人员就会随着产业的转移而转移;人口结构优化了,北京的“大城市病”自然就消除了。

①多种手段并用并不意味着能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多种手段并用”并不能保证疏解效果。

同理,“发展理念一转变”也不能保证一些产业必然会离开北京,这也是目前北京发展所遇到的难题之一;“人口结构优化”只是消除大城市病的措施之一,并非关键因素。

参考答案:②发展理念转变并不意味着一些产业会疏解出北京。

③人口结构优化并不意味着能消除北京的“大城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