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沈长云《先秦史》
问: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社会秩序会出现急剧变动。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
战国铁犁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从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看,战国铁器,尤其是 铁制农具的出土,更是大大超过了春秋时期。如果说 春秋铁器的出土尚嫌稀少,因而推测其时木、石、骨、 蚌器的使用仍较普遍的话,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特 别是战国中期以后,情况便已有了根本的改观。目前 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已达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国21个 省(区)的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可以说 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 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 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 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战国时期:大夫上位,兼并频繁
李 三田吴 悝 家氏起 变 分代变 法 晋齐法
——朱绍侯《中国古史》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 牛耕
农业的进步
商业、手工 业的发展
私田出现
地主
佃农、 自耕农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开 始确立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
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 中央集权所必须的财政资源。当时还新开垦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的管 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一 点尤其增加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源。……大大增进了统治者的财 力和权力,并相应地削弱了首都的周王朝。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 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 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 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 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议一议】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 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 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 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②经济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铁器牛耕的使用 发展了西周中晚期形成的深耕,强化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土地私有的现状,推动 各国进行税制改革。工商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促进了社会的活跃,人 口的流动,但是也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
4.各国纷纷招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商鞅变法最为显著)
社会动荡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法家:韩非子 与 4.墨家:墨子 5.兵家:孙膑 6.阴阳家:邹衍
百家争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 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 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 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
前475 422 403 379 379


鞅 各国 纵
变 称王 攻


356
318
秦 灭 东 周
256 221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 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对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
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复杂化,兼并战争的激烈,需要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富国强兵。
政经大变革与各国大变法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 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 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 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 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 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 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春秋战国 政治特点
礼崩 乐坏
兼并 频生
诸国 林立
国策 相异
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变法, 以增强国家实力,立足于乱世
核史 心料 素实 养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变法运动
(1)变法运动原因
①政治变革:诸侯国疆域扩大,民族成分增加;旧制度破坏,旧的贵族等级 和特权丧失。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固化国君的权力。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 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课堂导入
西周


东周


秦朝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21年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 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 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殿和庙宇就立于其上,另外则是平民区,内有青铜、铁器、玉器、骨器以及铸币的
作坊,居住着工匠,商人及在附近田地耕作的农民。
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
——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变法运动
【想一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各 国变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想一想】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华夏族向周边扩张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 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了原来各族之间的地域界限,形 成了华夏族与夷狄各部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这为民族的融合创造了非常有 利的条件。
春秋晚期,华夏族对于夷狄而言,已不能说有很大的文化优势了。这也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家分晋
“春秋五霸”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秦朝建立
列国纷争和 华夏认同
1.周天子控制力日益削弱; 2.诸候争霸混战,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被破坏;
(1)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
3.出现统一趋势;
4.民族关系的变化:华夏认同与“夷夏之辨”
要 点 梳
经济发展与 变法运动
1.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私田大量出现,小 农经济开始形成; 2.手工业:分工细密:冶铸业、纺织业发展; 3.商业:一方面货币流通广泛,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以及中心城市;但另一方面重农抑商

政策开始
4.各国纷纷招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商鞅变法最为显著)
社会动荡 与百家争鸣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法家:韩非子
4.墨家:墨子
5.兵家:孙膑
6.阴阳家:邹衍
时空定位
列国纷争 1.周天子控制力日益削弱;
和 2.诸候争霸混战,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被破坏;
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
3.出现统一趋势;
4.民族关系的变化:华夏认同与“夷夏之辨”

1.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
点 经济发展 面使私田大量出现,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2.手工业:分工细密:冶铸业、纺织业发展;
理 变法运动 3.商业:一方面货币流通广泛,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以及中心城市;
但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东周(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如何?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平王 齐桓 东迁 霸业
齐宋 桓襄 公公
晋秦 楚 文穆 庄 公公 王
弭兵 吴越 之会 争霸前77Biblioteka 680546 510 476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 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课堂导入
观察图片内容,王畿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历史大变革——春秋战国
• 春秋战国时期:
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 (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 (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 公元前221年,历史上成为战国时期。“战国”一词本指当时参与 战争的强国,自汉刘向编《战国策》后,才一词作为时代名称。
方长千的米围。墙都都绵城延的超规过模4最千能米体,现其战中国燕时国代下的都城的市围大墙发长展达更。8多千七的米个大,最城市居大七国国家之的首都…城…中,最
在春秋时代,城市基本是一个具有防御工事的城郭,外有城墙包围,君王的宫
殿则位于中心,其规划在于强调城市是君王的防御堡垒。但到了战国时代,城市则
普遍以城墙和运河为界,分成两个(甚至多个)区域:一部分是地势高处的王城,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
各国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都江堰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 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 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经济发展2与20变0法多运年动来,至今仍发挥巨大
效益。
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5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
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状况?
战国时代经济变革的最有力证明,莫过于城市在数量、体量以及结构上的变革。
考古学家确信,战国时有城墙的居住区已超过400个,其中114个的面积不小于1平
——沈长云 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 也。
——《吕氏春秋.审分》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 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 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徒弟私 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建基于“耦耕俱耕”的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 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
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 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 多。
随着疆域扩展和人口增加,各国人口迁徙流动的规模及频率都日益加大,以古代村社为代表的 “邑落”社会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战国形势的要求。
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的蛮、夷、 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 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 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 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 的联系。如姜戎获得晋赐予的“南鄙之田”后,披荆斩棘,为晋的开 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也因齐桓公伐 山戎而“布于天下”上。正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互通有无,相 互通婚,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华夏”一词由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 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 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 定,分布更为广泛。
——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想一想】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 “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 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 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