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长沙市岳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课题成果公报长沙市岳麓区课题组
《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长沙市岳麓区课题组
课题批准号:XJK03CJ028
课题类别:自筹经费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谢福胜,副教授,岳麓区教研室
主要成员:谢福胜、陈艳萍、李建华、邓异芳、陈志婷、姚鑫、朱燕、潘立强、熊社昕、邓立、王京卉、吴沙、黄梦娟、张瑾、曹艳、陈安、李娟、王欢、谢凌燕、罗朝晖、王暑华、雷曼、尹芳、阮芳、彭莎、王辉、王大庆、周岚、杨铎、杨砾、王颖彬、李超、李小宁、吴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立足于本区实际,着眼于提高小学教师的学科心育意识与学科心育能力,为切实提高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深化素质教育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理论基础:
第一,素质结构理论。
人的整体素质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心理
素质在整体素质结构中起着核心、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它不断影响着生理的健康,同时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强心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第二,学科心育理论。
学科心育是学校心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而教师具备较强的学科心育意识及能力,是提高学科心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第三,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突出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新课程理念,是学科心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四,校本培训理论。
校本培训是本课题采用的基本研究路线。
以校为本的学科心育能力培训将使学科心育理论研究与学校中的心育实践经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开展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与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形成、发展的关系。
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重点:
1、探讨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基本结构,构建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的目标与内容;
2、探索与构建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方法;
3、探讨与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途径;
4、探索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校为本,对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并结合运用调查、观察、实验、个案研究等方法。
研究的基本流程是:理论
培训——实践训练——研讨探究——专家指导——反思总结。
理论培训: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心育理论知识,帮助教师理解与掌握学科心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
实践训练:主要包括自主设计(修订)学科心育活动方案(设计)、实施学科心育活动方案(上课)、评析学科心育活动效果(评课)、撰写学科心育论文(经验总结)等心育实践活动;
研讨探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研讨,协同探究学科心育活动;
专家指导:通过专家讲座、报告,以及与专家面对面的座谈会和讨论会等形式,以提升各科教师学科心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反思总结:对自己及同事的学科心育活动不断进行评价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采取(或提出)改进的措施(或建议),以提高学科心育的实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校本研训活动:
1、开展学科心育设计活动——培养教师的学科心育设计能力。
培训要点: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心育的内容和因素,确立学科心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学科心育的有效实施方法与策略。
2、开展学科心育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学科心育课堂教学能力。
培训要点:根据学科心育的设计,探讨学科心育的操作原理和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开展学科心育评析活动——培养教师的学科心育评析能力。
培训要点:根据学科心育的有关原则与要求,针对性地评析学科心育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包括自评、他评和互评)。
4、开展学科心育经验交流活动——培养学科心育经验总结的能力。
包括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教学论文,从心育角度及时反思小结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得与失,总结整理自己学科心育的经验教训,积累学科心育的“实践智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初步厘定了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基本结构,构建了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基本模式与方法。
学科心育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心育设计能力、学科心育课堂教学能力、学科心育评析能力和学科心育经验总结能力。
这四种能力可以依次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根据“做中学”理念,我们组织撰写各科“学科心育设计与实施”(包括“教材分析”、“心育目标”、“心育策略”、“心育实施例谈”或“教学过程举例” 等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四个板块),共约50万字。
研究中,我们采用以“理论培训——实践训练——研讨探究——专家指导——反思总结”为基本程序的培训方式,综合运用了理论阐释、现场教学、实例剖析、问题研究等多种研训方式,创造性利用会议、文本、网络和竞赛等多种载体与手段,展开立体式交流。
在研讨过程中,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探索出了以现场观察、微格分析、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说课评价、参与分享等为基本内容和形式的“多向互动”学科心育研修模式,所有课题研究人员互为培训者,多向互动,共同探讨、交流,产生共鸣和思维的火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习得他人的经验,最后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研究的成效:
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科心育意识和学科心育能力普遍得到加强与提高,课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科心育扎实推进。
第一,教师的学科心育设计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都能按要求设计学科心育,能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学科心育目标,科学设计学科心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将学科心育设计理念与策略方法以旁批、备注的方式,融入到常规教学设计当中。
第二,教师在课堂实施心育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改进。
在实践中,学科心育理念较充分得到体现,他们摸索出来的体验式、小组合作式、分层学习式、头脑风暴式、多元互动式等学科心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开放有序,在不经意中学生认知获得修炼、情感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个性品质不断优化。
例如,潘立强老师执教《秋
天的图画》,根据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这一年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以体验式、猜想式等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启发诱导,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朱燕老师执教《几分之几》,课堂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不仅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分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各种教学竞赛与交流中,成绩显著,竞展风采。
三年来,先后有30多名教师在湖、市、区教学竞赛中获奖。
王欢等四位老师的小学语文、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录制,作为新课改示范性教学范例,在全国范围发行。
第三,教师学科心育评析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在突破传统的听课模式基础上,注重挖掘课堂心育因素,自觉按照学科心育理念和目标,进行较全面的课堂教学评析。
第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大大增强。
形成了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在尊重中互相交流,在虚心中自觉吸纳,在领悟中自主调整,在合作中迅速成长的良好态势。
先后有200多篇心育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刊物发表。
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另一重要间接成果,我区小学生心理素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例如,荣湾路小学课题组曾对该校学生思维进行了专项检测,在思维的灵活性方面,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形式差异显著,充分说明,该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研究主要结论:
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
第一,通过自觉学习学科心育理论与知识、自主进行学科心育实践、协同探究学科心育活动、反思总结学科心育过程,小学教师的学科心育能力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第二,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学校心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三,以校为本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培训活动,是全面提高学校心育质量、加强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第四,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能较快地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训练教师挖掘各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显性或隐性的)心育内容与资源入手,对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试图找到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样既抓住了实施心育的关键,又有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研究将目标定位在培养与发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设计能力”、“学科心育课堂教学能力”、“学科心育评析能力”和“学科心育总结能力”等,并遵照“做中学”理念,采用校本行动研究方法分别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得本研究显得更实际、更具体、更深入、更具可操作性,研究结果便于推广应用,研究的操作方法将对各学科教师培训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本课题组创造性利用会议、文本、网络和竞赛等多种载体与手段,展开立体式交流,因此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本区实现了广泛经常的交流与运用;本课题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分别在全国性公开出版刊物刊载,并多次向外省市教育考察团队宣传推介,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共识。
本课题在全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广泛开展,涵盖了城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学校,实践证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适应于学科心育相对重视的学校,而且还适应于学科心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
五、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进行,在客观上浓郁了我区校本教研氛围,教师对学科心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科心育
的热情、意识及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研究基地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围绕学科心育这一中心,突出心育训练重点,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子课题研究,在心理教育方面形成了具有我区特色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促进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有序发展。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一)出版、发表
1、谢福胜:《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报》,2006年4月24日。
2、郑和钧、谢福胜等:《研究与发展自我》(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3、谢福胜等:《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4、谢福胜等:《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报告》,《创造天地》,2006年第二期。
5、谢福胜、陈艳萍:《开展学科心育设计活动,提高教师学科心育能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5年9月。
6、陈艳萍:《学科心育之我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5年10月
7、陈安:《开放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年2月。
8、王欢的《探索我们的“快乐”》、潘立强的《识字》课堂教学分别由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录制收录于“名校名师课堂教学集锦”,2005年。
(二)获奖
1、谢福胜撰写的《试论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及其培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6届年会二等奖,并获得长沙市第九届友谊教育科研奖(二级二等)。
2、谢福胜等:《区域开展小学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校本培训研究报告》,湖南省创造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一等奖,2006年4月。
3、谢福胜、陈艳萍:《开展学科心育设计活动,提高教师学科心育能力》,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一等奖,2005年12月。
4、刘姬:《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湖南省创造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一等奖,2006年4月。
5、陈志婷:《架起心灵的长虹》,湖南省创造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二等奖,2006年4月。
6、邓异芳:《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省创造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三等奖,2006年4月。
7、彭莎:《地球爷爷的烦恼》,湖南省赛课二等奖,2005年10月。
8、吴沙、周岚执教的《珍惜时间》、《意志大考验》先后获得长沙市一等奖。
9、陈安、李云丽等10名教师先后参加全国性“学科教学与自我教育”教学观摩比武活动,获得一二等奖。
10、在近三年举办的长沙市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中,陈志婷、王辉、袁雄敏等14名教师荣获一等奖,王大庆等42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彭灿等57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七、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一)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教师学科心育能力的评价方案需要更加完善。
(三)教师学科心育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OO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