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企业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企业的挑战和应
对之策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企业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2021年
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今年将注定不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
结构和相关技术的深刻变革。
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
应未雨绸缪,积极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供应、绿色科技、绿色配置和绿色治理等
四个关键能力,向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企业;挑战
引言
建筑业在碳排放的比例和减排中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计算,建筑
行业消耗了全球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
中国建
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10亿吨CO2;2018年37.58
亿吨,增长3.76倍,但增速显著放缓。
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体上呈现
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速从“十五”期间的10.31%,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2.85%。
其中,建筑直接碳排放已经基本进入平台期,建筑电力碳排
放近些年仍维持在7%的增速,热力碳排放近些年增速约为3.5%。
本世纪初我国
即提出了“三大节能”战略,建筑、工业、交通节能,其中建筑节能的比重最大。
据有相关研究表明,在三大能耗中,建筑能耗按标准煤统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3%左右,其中建筑运行能耗约占23%以上,建造和建材能耗约占20%,因此做好
建筑节能在“三大节能”战略中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存量已非常
庞大,2020年全国新竣工房屋面积38.48亿m2,当年在建房屋面积149.47亿m2。
由此可见,如果建筑能耗这个碳排放大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并早日实现碳达峰,那么实现“3060”目标就无从谈起。
建筑运行碳排放仍然呈现增长趋势。
经预测,
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将于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27.01亿tCO2,达峰时间严重落后于我国2030碳排放达峰目标,即全国建筑碳达峰时间比国家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时间要滞后10年。
到2060年仍将有15亿tCO2,将严重制约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优化措施分析
1.1绿色供应链构建能力
被动转型不如主动转型。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政策契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供应链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最终形成企业供应链现代化布局和战略目标。
企业应通过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弹性。
利用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及认购企业“绿证”,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竞争力。
企业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疫情后的经济发展中,新增投资中加大向绿色项目倾斜力度。
国际上已有100多家跨国企业宣布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可借鉴这些国际公司的先进做法,在企业供应链政策设计中,设定供应商碳减排目标。
在与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布局及协同中不断优化绿色供应链。
1.2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绿色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绿色理念、绿色标准和绿色评价之中。
绿色科技创新主要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进行创新活动;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指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包装等全流程实施技术创新;绿色管理创新包括制定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认证与标准体系、绿色成本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营销机制、建立绿色网络化供应链、建立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以及友好型社会责任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问题,形成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1对绿色投资的需求大增
为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将全方位推动绿色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也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绿色市场机制发展完善。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离不开绿色信贷、绿色直接融资等资金支持,更需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双向开放和绿色信用评级标准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发展。
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总绿色投资需求约139万亿元。
德意志银行预测,按目前发展态势推进,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
2.2促进碳市场发展
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减少碳排放量,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减少碳排放需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即通过碳配额、自愿减排量等碳产品交易,形成碳交易市场,以“看不见的手”驱动碳减排。
我国8个碳市场试点从2013年陆续运行以来,已经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约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0年底,碳配额累计成交量4.45亿吨,累计成交额105.5亿元。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在试点碳市场基础上,加快建设“双城”模式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自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预计,“十四五”期间,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点行业将被纳入碳市场,控排企业约8000—10000家,加上金融机构入市交易,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3金融环境风险可能增大
一是控排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信贷质量可能下降。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重约束,煤电等控排企业或将低负荷运行、或将购买碳配额、或将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均会增加排放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增加经营压力和违约率,相关信贷资产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二是绿色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增速面临下调风险。
在应对
气候变化过程中,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配额上限将递减,环境成本
将逐渐增加,诸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和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冲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经济增长面临绿色转型的结构性压力,增速会受到一
定影响。
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测算显示,“十四五”时期,在基准经济增速
为5.5%的情景下,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将使经济增速较基准情景下降0.2个百分点。
三是环境信息披露刚起步,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评估尚不成熟,尚未建立全面科
学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较难准确地评估和覆盖环境风险。
3结语
公司绿色治理机制是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企业绿色治理能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现代化程度。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责任压实到
企业。
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大创新是确立了“民事主体
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基本原则,体现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力度:企业经营发展明确违反
绿色原则、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后果的合同无效。
欧盟提出2022年将开始实施碳
关税,而去年欧盟企业已经开始在进口产品时加入了碳税进行成本核算,我国一
些出口企业已经失去几百亿欧订单。
可喜的是部分企业亡羊补牢,马上成立了零
碳产品事业部。
参考文献:
[1]潘英.能源战略下的能源电力发展方向和碳排放问题[J].南方能源建设,2019,2(6):32-39.
[2]张运洲,代红才,吴潇雨,等.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J].中国电力,2021,54(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