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动员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战争离不开动员的支持。
那么,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内容有哪些?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
国防,就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动员一词,就其字面含义而言,可以解释为:“动”即发动、控制、支配与运用,“员”即人力、物力及一切能量代表的单元,所以,动员的含义就是为达成某种目的,将一切能量单元,有计划地组织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由此可见,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国防动员的行为主体是国家。
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必须由国家统一发号施令。
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的统一号令,组织实施本级的国防动员活动。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组织实施国防动员活动。
国防动员的对象是国防潜力资源。
国防动员的对象是一切能够为应付战争或应对危机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服务的国防潜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等。
国防动员的实质是国防潜力的调度和转化。
国防潜力平时通常是“静态”和“散在”的,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之中。
动员就是把这些“静态”和“散在”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服务于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的动态和集中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不断调控的动态过程。
(二)现代国防动员的主要特征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
这一切对动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
1.国防动员的主渠道是社会化
信息化战争所具有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特征,是战争对抗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须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否则战争将难以进行。
为此,除军队特有的装备物资外,大量装备、技术、人员将依托社会进行动员,社会化动员将成为国防动员的主渠道。
海湾战争中,美军为保障在海外的50多万军队作战,政府有80多
和经济技术部门为军队筹集作战物资,38家航空公司、几十家海运公司和7个州的铁路部门为军队提供运输工具,73家公司提供食品、服装和药品,三分之一的企业为军队生产了高达284.6亿美元的作战物资;日本现在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基本上是全部委托民间企业进行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立足社会化动员,在战争准备阶段就按计划大量征用民用后备航空队的运输机向海湾地区空运兵力,租用了包括美洲航空公司、环美航空公司等22家民航企业的飞机,将第3机步师、第4机步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82空降师、海军陆战队等地面作战任务和特种作战的部队送达海湾地区。
及时有力的社会化动员,有效的保障了作战需求。
美军认为,许多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那些非战斗性的保障工作,完全可以由市场承担,如社会服务、卫生勤务、基地维修等。
伊拉克战争准备过程中,美大量征召了从事各种专业勤务工作的后备役人员扩充兵力。
这些人从事通信、测地、架桥、医疗、运输、建筑、维修、翻译等工作。
美军后勤保障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私营公司承包的项目。
美军在科威特的营房维修、军人商店、伙食供应、娱乐设施、邮件、环境清扫等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服务公司承包,军队主要用合同方式规范其行为。
同时,作战部队的淡水、生活品和油料等物资,也相当大一部分向当地购买。
2.动员实施的快捷性
由于军队整体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持续的时间都相对较短。
如海湾战争只持续了42天,科索沃战争持续了78天,阿富汗战争持续了61天,伊拉克战争只持续了40天左右。
同样,由于现代社会电视、广播、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进程,以及各种应对手段和措施的运用情况,都会几乎接近实时地迅速扩散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实施快速高效的敏捷动员,才能跟上军队作战后勤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工作节奏,从而确保国家应战或者应急需要。
同时,国防动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是国防动员工作部门可以同步感知国防动员需求的变化状况,并根据迅速变化的情况接近实时地做出快速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国防动员的行动和工作部署,组织实施快速敏捷的国防动员。
3.动员技术兵员多
现代战争由于大量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兵种增多,要求兵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以便能迅速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的专业技术只有20多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加到160多种。
二战后,军队的专业技术发展更快,如美军现今已达4000多种。
美国军队中普通兵与技术兵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的技术兵大约占20%,2005年底,美军现役士兵中具有一定军事专业技术的人员比例就已经超过了8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技术动员的比重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兵员动员所涉及的技术种类由17种上升到400多种,其中相当部分为高技术领域;首批动员
的后备兵员大多或全部为技术兵员。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员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总量有10多万人,不到海湾战争的1/2,但装备维修、卫勤保障、信息技术人员的比例却是海湾战争的几倍,还征用和租用了30多颗商业卫星、民用信息网络,大大提高信息传输能力。
4.动员控制“精确”化
所谓“精确化”动员,是指在对战争需求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动员活动实施精确控制的一种动员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合理确定动员规模,优化整合战争资源,尽可能的使动员与战争需求之间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动员效能。
国防动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战争需求。
过去,动员的计划性、针对性不强,处在有什么动员什么,有多少动员多少的状态,动员准备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如海湾战争中,仅作战准备阶段,美军就向战区投送兵力55万多人、各种装备物资700万吨,征用了200余艘船只、400多架飞机。
这些物资并未完全派上用场。
战后,美军又不得不展开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1年的、被称为“移山”的“沙漠告别行动”,用4.1万个集装箱将余下的价值27亿美元的补给品运回国内,造成了战争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动员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伊拉克战争前,美军先后在“千年挑战-2002”军事演习和“内窥-2003”指挥机关模拟演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战争过程,对伊拉克战争可能的规模、兵器兵力配置、各种物资需求、战斗毁伤评估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确推演,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动员需求数据,使战前动员工作颇具针对性。
战前准备阶段,向战区运送兵力30万、装备物资约300万吨,仅相当于海湾战争的50%,贯彻了使成本最小化的“即时动员补给”战略: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极大地提高了战争动员的时效性和效费比。
再以预备役人员征召为例,2003年3月19日,美国防部宣布征召24025名预备役人员,使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总数达到212617名。
同时发表的声明称在总共212617名预备役人员中有148612名陆军,30783名空军,19711名海军陆战队员,9875名海军和3636名海岸警卫队员。
对征召人员数量上的描述精确到了个位,这在战争动员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实际上,美国防部在每周例行的军情公布中通报的数字大都精确到了个位,这充分表明在超强的制信息能力的支持下,美军已经能够准确、实时地掌握作战系统的损耗及战争需求的信息,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量化分析得出需要的动员供给量,并严格按需求进行动员。
真正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哪里缺哪里补”,实现了战争需求量与动员供给量之间的一致。
三、国防动员的主要功能
国防动员既适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适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可以释放“战时应战”功能,又可以释放“急时应急”功能,甚至还可以在平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应战功能
1.应战功能——动员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环节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
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
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
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
当时,世界各国都对以色列的快速动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有位著名的军事评论家这样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就是第二大胜利。
可见,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2.威慑功能——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界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制定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
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看了中国民兵建设的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要把进攻中国作为战争的禁律之一。
”
(二)应急功能
任何一个国家所处的状态可分为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两种,战争只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今,非战争性质的各种突发事件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某一突发事件往往会导致连锁反应,甚至升级为国家内乱、国家间的武装冲突乃至局部战争,这些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1998年全国抗洪斗争中,当地的民兵和预备役人员都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
他们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成为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为抢险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年初,50年难得一遇的冰雪灾害使我国19个省份受灾,电力、交通、能源、国防、气象等几乎所有关乎国计民生以及社会发展的层面都有所波及,而且正处在春节、春运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里。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我国政府紧急启动了应急动员机制动员了各个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1月10日冰雪灾害发生,到2月13
日全面转入灾后重建,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赢得了抗击冰雪灾害的伟大胜利。
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突然爆发后,中国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和救援活动迅速展开。
以解放军、武警官兵为主的十余万救灾大军,成为国外媒体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
奥地利的《新闻报》在5月15日刊登文章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
“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迅速反应是空前的,三天内调运13万军警及
物资设备到灾区。
世界上,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
中国和俄罗斯。
而能在三天内调派几百个医疗队到灾区的国家恐怕只有
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的美国大兵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
负重强行军以及4000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
这段文字来自于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兵团(美国陆军驻欧洲的一个重火力快速反应部队)华裔士兵陈果的博客,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美军精锐部队的一员,陈果对解放军官兵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快速反应及空地联合突进的表现尤为赞叹。
中国军人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救援能力和奋斗精神,和中国军队在和平时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是分不开的。
(三)服务功能
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提髙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国防建设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
有限的国防经费,要想获得最大的国防效益,必须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
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防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从而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防动员要坚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军民融合发展,就是把国防动员建设的层次提得更高,范围扩得更大,程度变得更深,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让会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军队和国防建设。
修建高速公路时,可结合高速公路的建设,修建一些简易的飞机应急跑道,就像沈大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一样。
铺设光缆的时候预留一部分接口为军队服务等,都比军队单独建设要节约很大一笔经费。
军费节省了就是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2008年月8月4日,《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千里海防线呈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景观。
说的是山东烟台市近3年来,修建了5条能满足战时需求的海防公路,20多项码头改扩建工程全部预留军用接口,在民用机场开设军用应急起飞跑道,确保大型武器装备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港口和空中都能方便地运输和装卸。
河南省在4条主干高速公路上为部队机动开设了29个特殊“出口”,将30多条高速公路上的310个服务区
均按国防需求建成集食宿、加油、维修、通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保障中心。
北京、上海、河北等8省市14家药材器材生产和经营企业承担战备药材代储任务,储备品种近400种。
国防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物质角度来说,在动员建设过程中,建设一批军工生产线,平时可以生产民用产品、为民服务。
当前市场上很多民用品牌,有不少都是军转民的成果,如长虹彩电、长安铃木汽车、嘉陵摩托车等,都是军转民的一些成果。
一些城市的地下人防工程,可以开发利用,搞成地下商场、地下商业一条街,服务经济发展。
为准备战争进行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诸如粮食、石油、猪肉等在不影响战备的前提下,有的完全可以拿出来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些都是国防动员平时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动员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动员内容十分丰富。
满足战争和应对各种危机的需求以确保国家安全是国防动员内容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
(一)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或掌握一定力量的政治集团,为了保卫国家利益或集团利益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使全体军民通过政治动员,对战争的威胁和危害有充分的认识,激发起对敌人的极大仇恨,才能引起对各项动员工作的重视,保证各项动员措施的落实;只有广泛进行国际宣传,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援,孤立敌人,壮大自己。
在信息化条件下,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简称“三战”)动员已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三战”动员是指针对敌我双方军人、政府要员及民众的思想和心理,通过舆论造势、心理攻击、法律斗争等行动,与武力战互相配合,消磨和摧毁敌方抵抗意志,鼓舞和提升己方民心和士气,力争以小的代价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三战”软杀伤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战果。
战前,美国大肆渲染巴格达支持“基地”恐怖组织活动和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安全的威胁,以争取美国国内民众的支持。
同时,布什等高层人物频频展开“电话外交”,争取国际认同和支持。
战争爆发后,美军向伊拉克军民大肆进行煽动性宣传,最高时日空投传单达200万份,传单上写着“现在就回家吧,好好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步、成长、发达”、“投降才是你们面前的阳光大道,试图抵抗是徒劳无益的”等信息。
这些宣传有效瓦解了伊拉克的军心士气,对于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力量组织所进行的活动。
战争集中表现为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较量,因此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它是战时扩充军队的基本手段,对于夺取战略主动和优势,把握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武装力量动员主要包括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
等。
在信息化条件下,武装力量动员的重点是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后备力量。
目前世界军事强国不仅重视信息化军队建设,而且还把信息化后备力量作为总体力量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行合成建设,确保后备力量动员能够满足信息化军队的需要。
目前,美军后备力量的地面部队装备具有部分数字化性能的M1式坦克、M2和M3式步兵战斗车、UH—60直升机、AH—64武装直升机;后备力量防空部队有F—15、F—16、F—18等新型战斗机;海军后备队有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和运输舰等。
(三)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为了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国民经济及其相应的体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急时)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通常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建筑业动员、商业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等。
国家的经济动员能力,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动员能力特别是战时工业动员生产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赫斯特在1914年《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说过:现代战争胜利是在铸造车间、工厂和实验室里赢得的。
海湾战争中,仅美国陆军就签订了4000多项物资生产合同,动员了1500多家承包商,6000多条生产线,夜以继日地生产了25亿美元的产品。
“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财政金融动员是经济动员中的重中之重。
现代战争需要巨额的资金保障,筹措资金是财政金融动员的主要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弥补国家经济不足,当时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捐献的钱能买3710架米格-15战斗机。
整个捐献的钱相当于一年战争经费的1/4。
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着自己的戏班子巡回义演170多场,把挣的钱买了一架飞机,捐献给了志愿军空军,空军把其命名为“常香玉号”。
这架飞机现在还陈列在北京航空博物馆里。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出于防敌突袭,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以及调整不合理工业布局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力量搞内地三线建设。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修筑了大量工事、国防工程、铁路干线,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稳定性和国家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
(四)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条件下,远程空袭兵器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未来战争的突然性更强、破坏性更大,人民防空动员的地位更加突出。
美国的F-22、F-35飞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发动空袭。
美国最近研制试飞的X—43A飞机时速达8000公里,是音速的7倍。
美国的B-52飞机由于没有采取隐形措施,雷达反射截面为100-120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