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空两格,下同)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

并购企业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企业并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充满了利益角力与合纵的精彩故事,总是在无尽的传言和反复的拉锯之中,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目光。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并购的蓝图.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

考查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并购实践,有的企业并购后,预期目标与并购的期望相差甚远,甚至出现失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探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一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 案例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共同宣布,雅虎已将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打包”,同时再出资10亿美元以此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只有35%的投票权)。

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

阿里巴巴收购的雅虎中国资产包括:雅虎中国门户网站、搜索门户“一搜”、3721网络实名服务、雅虎的搜索与通讯服务、拍卖网站“一拍"中属于雅虎的部分,此外,还将共享雅虎遍布全球的渠道资源。

至此,如果再加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巴巴中国网站、阿里巴巴中国网站国际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公司新董事会共有4席,其中,阿里巴巴2席、雅虎公司1席、阿里巴巴的投资人日本软银公司1席,公司将由阿里巴巴直接管理,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仍将担任公司的CEO与董事会主席.
雅虎如果不想退出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该怎么办?对于阿里巴巴来说,eBay会不会利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搜索上对淘宝痛下杀手?此外,eBay会不会避开头破血流的市场竞争,直接通过股权收购的非市场手段将淘宝“吞并”掉?毕竟阿里巴巴和淘宝的股东中都有渴望套现离场的风险投资商。

下面我们将。

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三.分析
(一)并购背景
一方面于2003年,雅虎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搜索公司3721,并将雅虎中国的业务交由3721团队管理,本土化策略让雅虎的搜索业务在中国领先Google。

据艾瑞市场咨询报告,在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为30.2%,Google为22.4%。

但是,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据媒体报道,原3721团队认为雅虎中国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到雅虎总部过多限制,错失追赶百度争夺中国搜索市场老大的机会.2005年初,原3721公司团队公开向雅虎“酋长"杨致远抛出了两难的问题:要利润还是要发展。

雅虎在中国苦苦耕耘七年,在互联网赚钱的业务之中只有搜索占到了一席之地,并面临百度和Google的强大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在2003年,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在赢得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后,进军C2C(个人间电子商务)。

淘宝诞生之初,几乎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国际电子商务巨头eBay 靠支付双倍广告费用在新浪、搜狐、网易、Tom等大型网站“封杀"淘宝。

不得已,淘宝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方式,在中小网站广设弹出式网页,同时借力站台、灯箱和车身广告,展开线下宣传.一系列的营销创新后,淘宝赢得了生存。

2005年10月,淘宝首次公布成交业绩称,其市场份额已超过60%;易观国际的报告也显示,2005年前三季,淘宝占据了57%的市场份额.虽然eBay对此表示了强烈质疑,但淘宝的市场占有率份额节节攀升是不争事实。

虽然淘宝取得了市场占有率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建立在淘宝免费而eBay收费的前提下,这让阿里巴巴一直承受着资金压力,在2003年投资1 亿元后,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3。

5亿元。

2005年1月18日,eBay在其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宣布:将对其中国公司eBay 易趣增加1亿美元的投资,巩固中国市场。

淘宝在现金只出不进的情况下,若没有继续的后备资源支撑,笑到最后的将是eBay。

同时,C2C市场因不断成熟,2005年也吸引了当当和腾讯杀入其中,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将来的Web2。

0时代,占领大型门户仅仅相当于封锁购物街上大的店面而已,而占领搜索则等于完全封锁整条购物街.
(二)并购动因
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都需要借助一个外力来推动自己的发展,于是给两者并购提供了一个契机。

对阿里巴巴来说:
1.技术融合,业务结构升级是最重要的原因
阿里巴巴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领先的B2B业务以及亚洲领先的拍卖和网上安全支付体系。

但单靠自身的搜索,阿里巴巴离中国本土搜索第一、电子商务第一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众所周知,雅虎是一个综合门户网站,在内容、邮件和搜索等各方面都排在前列。

雅虎作为一个在国内搜索市场占据重要位置的搜索品牌,可以为阿里巴巴带来丰富产品:搜索技术、门户网站、即时通信软件。

阿里巴巴因此将获得雅虎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支持,以及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

搜索技术的运用将在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阿里巴巴公司将运用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扩大电子商务的内涵,在B2B、C2C领域继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为中国一亿多网民提供更优质有效的服务,为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发展渠道。

除此之外,雅虎中国许多业务与阿里巴巴的业务是互补的。

阿里巴巴要给客户提供优秀的企业邮件的服务;同时,电子邮件、即时通可以与贸易通、支付宝完美结合。

现在阿里巴巴贸易通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超过16万,与雅虎通堪称完美的结合,无线服务更是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无疑将使阿里巴巴的业务结构得到全面的提升.
⒉(标题格式一致,全角半角一致)巨大的融资需求是另一重要原因。

从1999年,阿里巴巴从以高盛为首的风险投资机构获得5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及其他公司再次筹集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2000万美元。

2004年,为发展淘宝网,阿里巴巴再次从软银及其他公司募集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6000万美元。

若高盛等风险投资机构以四倍溢价退出,可以计算出从l 999年到2005年近7年的时间内,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实际募集资金为8700万美元,按平均每年1500万美元计算,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已经再次面临资金压力,急需进行第四次融资.因此,雅巴案发生的关键动因之一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为求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融资需求.这次交易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大量的现金,与原有的几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存量相比,阿里巴巴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来完成未来的目标,同时无疑将有助于开拓阿里巴巴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市场。

3.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并购有助于阿里巴巴谋求海外上市.在互联网竞争激烈的时
代,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的突出表现,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2004年雅虎同中国最大的网络门户新浪合资成立了拍卖网站一拍网,对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也造成一定的冲击。

而百度于美国时间2005年8月5日登陆纳斯达克,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上市潜力的网络企业,为应对激烈的竞争,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对雅虎来说;
1.本地化发展的需求.雅虎作为全球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在欧洲、日本等市场已大获成功。

但从进人中国起,雅虎便遭遇一连串的“中国式"困难.首先,作为一家外国公司,雅虎当时还没有获得ICP(互联网内容)牌照。

在美国网站上直接拿下来翻译成中文的新闻内容很多并不允许在中国内地网站上出现;另一方面,出于对政治风险的担心,中国的传统媒体不愿与一家国外互联网公司有“亲密合作”。

其次,由于中国当时带宽的限制,上网速度很慢,要登上雅虎远在美国的服务器,半天都打不开网页.雅虎的邮箱当时是除Hotmail之外唯一能容纳过亿用户的邮箱,但在带宽限制下却无用武之地。

缺乏本地化的战略战术一直被认为是其难以获得成功的症结所在。

2003年年底,雅虎收购本地网络企业3721,并邀请3721创始人周鸿祎出任雅虎中国区总裁。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周鸿祎凭借丰富的本地化市场经验和强劲的市场攻势,帮助雅虎成功在搜索、邮件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雅虎中国只是雅虎的1/20,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到雅虎总部过多限制,业务范围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

雅虎开始考虑放弃由总部控制的中国市场发展模式,而将未来在中国的前景全部系于一支中国本土团队。

与阿里巴巴的合并,是“雅虎进人中国市场的最好办法”,将极大增强并支持雅虎公司的全球战略和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并入阿里巴巴之后,雅虎中国将直接成为这家本地网络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进而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其发展的本地化问题,也将突破其在发展门户等业务上的政策限制。

2.市场份额扩大的需求. 欧美各地雅虎的门户都是当地第一,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雅虎更成功卡死Google,赶走eBay.但在中国,即时通讯是QQ和MSN的天下;无线增值业务被Tom、新浪和QQ瓜分;广告被新浪、搜狐和网易围占;在线游戏是盛大、网易和第九城市的地盘……雅虎急于在中国找到像日本雅虎的那种合作机会,急于得到能引领中国互联网的领军型团队,而这正是阿里巴巴所拥有的。

阿里巴巴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

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从收购3721开始,雅虎高层在中国的战略意图就不再是简单地占有一席之地,雅虎想在中国的地位与其在国际的地位相匹配。

这次兼并是雅虎以退为进,向真正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方阵进军的动作,雅虎将得到一个在未来称雄中国互联网的机会。

在全球互联网格局,雅虎将通过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全球牵制eBay,在中国市场对抗Google和百度.值得注意的是,雅虎获得的表决权和两家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东结构,给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变数,这样雅虎既保持了在中国的地位,又为雅虎中国更上一个台阶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三 )。

并购形式
企业并购形式可以有三种划分标准,首先,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第二,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第三,按照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收购、换股方式收购和综合证券收购。

企业选择并购形式主要取决于并购动因;同时,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企业的特点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就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而言,从行业隶属关系看,双方同属于网络行业,但业务重点不同,阿里巴巴从事电子商务,雅虎中国兼有搜索和门户,所以,属于一种纵向并购;同时,双方系经过谈判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愿,故属于善意收购.在支付方式上,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进行了金额巨大的非货币性交易。

一方面,阿里
巴巴没有支付毫厘便换来了雅虎的10亿美元,其中包括2.5亿美元的现金、价值3。

6亿美元的淘宝股票和未来有条件的3。

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另一方面,雅虎中国得到了阿里巴巴40%的股权和35%的投票权,又似乎是雅虎中国在并购阿里巴巴.实质上,是阿里巴巴以换股的形式收购了雅虎中国;改变了股东结构,以40%的股权换来了雅虎中国全部的资产,包括阿里巴巴的终极目标——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

雅虎中国的搜索业务(一搜、3721和雅虎的页面搜索)无论从流量上还是收入上和百度都不差上下,甚至有些指标还高,且还有搜索以外的业务收入,如广告等。

百度如今市值29亿美元,如果按照百度的市值估计,就变成了10亿美元现金加上价值29亿美元的雅虎中国等于阿里巴巴的40%的股份。

如此,阿里巴巴的价值在并购后将超过100亿美元。

四.结论与启示
(空两格,下同)(一)结论
(两格)虽然,阿里巴巴并购案前景被很多人看好,但也并非无忧。

一方面,阿里巴巴换出股份的比例过大,在换股过程中,雅虎得到了相对的控股权.尽管阿里巴巴称不会有任何控股,但雅虎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的比例还是让人担忧。

另一方面,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不容小觑。

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是两个独立的品牌,有着各自的品牌形象;同时,雅虎中国体内的3721在收购前与雅虎中国仍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这样,如何准确区分品牌的不同定位,是对雅虎中国进行整合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这次收购后面临整合风险的症结所在。

(二)启示
首先,正确选择目标企业,关系到并购成本的高低、并购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并购后的整合与预期协同效应。

任何交易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阿里巴巴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而在国内现有市场上,有搜索引擎的是Google、Baidu 和Yahoo;与Google、Baidu相比,雅虎中国在搜索引擎市场的竞争地位和市场策略符合阿里巴巴购并要求。

阿里巴巴需要搜索引擎,雅虎力图摆脱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千年老二"地位,两者在市场定位和策略成功方面一拍即合,促成了这次收购。

其次,在选择并购形式时,要综合考虑并购动因、目标企业状况、并购整合后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等因素,并放在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整个过程中来考查.阿里巴巴换股方式的成功运用,为其他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借鉴。

最后,并购中要强化风险意识,正视并购活动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因此对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无需空格
参考文献
[1] 《中外管理》 2005年第十期 (格式不规范)
[2]《时代周刊》 2005年第十六期
[3]李杨《上海信息化》 2005 第9期
[4] [1]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1):1-34,139—163。

[5]刘文通。

公司兼并收购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6—57. [6]史建三。

跨国并购论[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80—117.
成绩:72
评语和建议
1、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题目为三号字,一级标题四号,正文为五号字。

2、内容缺少文献综述。

3、引用在文中上标标出较好.参考文献格式不够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