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 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 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作者文学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 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 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 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 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 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 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 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
古典诗词中的“红烛” 举例: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 韵》)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抛球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 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 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 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 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 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
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 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
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 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情感美 理解“红烛”的意象。 2、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引子出处: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
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赏析】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 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 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 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 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 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 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 “掏”爽快率真。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
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
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更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是反映中国诗人独 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之一。
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酬孟云卿》),直接表明更深烛红带给 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 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
据统计,《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足以说 明古代文人对灯烛的由衷热爱。晶莹灯火,摇曳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古典诗歌 独特的艺术风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