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运用图表,分析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综合思维)
2.运用图表,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洋与大气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并举例说明其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海洋通过① 蒸发 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② 海洋 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③ 降水 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通过潜热、④ 长波 辐射等方式为⑤ 大气 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⑥ 风 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知识拓展 潜热
潜热是指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物质在从某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相变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如当水汽在空中受冷而凝结(凝华)时,会把一部分热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空气的温度。
通过水汽相变引起的热量交换称为潜热输送。
3.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通过⑦ 大气环流 与大洋环流,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⑧ 低 ,大气较稳定,气流⑨ 下沉 ;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2.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⑩ 升高 的现象。
(2)影响
3.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⑯ 降低 的现象。
(2)影响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⑰ 增大 ,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海洋释放给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
( × )
解析:(1)在海—气热量交换中,海洋输送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2)纬度越低,海—气相互作用越活跃。
( √ )
解析:(2)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则海—气相互作用越活跃。
(3)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基本相同。
( × )
解析:(3)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的洋流可能性质不同,因此水温不同,输送的水汽和热量也会不同。
(4)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不会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 × )
解析:(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往往会大幅降低。
读世界某区域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题。
地区 影响
赤道附近## 太平洋东部 下沉气流⑪ 减弱 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⑫ 洪涝 灾害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⑭ 减小
太平洋西部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
少雨,带来⑬ 旱灾 或森林大火
全球 厄尔尼诺现象与更广大范围的⑮ 气候异常 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①—④海区中,海—气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海—气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渔业产量增多
C.印尼境内热带雨林易发生大火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答案:C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以下影响: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可能暴发洪水;温暖的海水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易发生森林火灾。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探究活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情境二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
(1)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红海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2)结合情境一分析全球的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3)分析情境二图,判断曲线a、b的含义,总结两者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4)北半球低纬度海区和高纬度海区热量收支有何差异?高低纬度海区间是如何实现热量输送的?
答案:(1)红海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降水少;地处低纬海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2)全球的水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的水循环,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动态平衡。
(3)曲线a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支出,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曲线b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4)在低纬度海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有热量盈余;在高纬度海区,海洋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存在热量亏损。
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主要通过洋流和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海区。
知能整合
一、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
二、海—气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如下图所示:
三、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四、海—气水分交换过程
五、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如下图所示: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有何特点
(2)该海区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海水的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原因是什么?答案:(1)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
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容易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
(2)一方面,海水蒸发量大,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
另一方面,通过大洋环流,将多余的热量输送到较高纬度地区。
探究主题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探究活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表明,2018年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1月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当时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19年冬季,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形成一次超长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至偏强。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状况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有何异常变化?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沿岸地区气候有何异常?
答案:(1)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较常年均温偏高,西部水温较常年均温偏低。
(2)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而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
知能整合
一、沃克环流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
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东太平洋为冷水域,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
太平洋近洋面大气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而高空的情况与近洋面相反。
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名称厄尔尼诺拉尼娜
发生时间间隔2—7年发生一次,通常发生
在圣诞节前后
间隔几年发生一次,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
错,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现象洋流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附近表层
暖水向东回流
当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
西扩散到更远,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
续异常偏低
水温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
高,西部降低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水温异常降低,西部升高
成因东南
信风
减弱增强赤道
逆流
增强减弱
影响生物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
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鱼类和鸟类死亡
大气
环流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
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东部下
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
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赤道西太平洋
海域,水温比常年偏高,海面气压偏低,使热带
风暴能量充足,台风次数增多
天气、
气候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
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大洋
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素养培育
地理实践力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国家气候中心正式确定了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
下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面海水水温分布状况。
(1)在图中画出所示海区上空正常年份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标出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
(2)指出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上空热力环流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给东西两岸气候带来的影响。
答案:(1)如图。
(2)沃克环流势力加强。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旱灾加剧;太平洋西岸则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易发生洪涝灾害。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B处,此时B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洋向大气补充热量
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B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
答案:A
解析:6个月后为7月,是北半球夏季,B处海洋温度高,海洋向大气补充热量。
2.图中①处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②处为赤道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较②处低,②处海—气热量交换更活跃。
(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末)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8%,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所吸收。
下图是北大西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最主要方式是( )
A.海面短波辐射
B.海气之间对流
C.蒸发潜热输送
D.洋流热量输送
答案:C
解析:海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故A错误。
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通过蒸发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该方式为蒸发潜热输送,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故C正确,B、D错误。
4.影响20°N沿线数值分布差异的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分布
C.陆地面积
D.大气运动
答案:B
解析:读图,20°N沿线大洋西侧数值较大,东侧数值较小,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东侧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少,故B正确;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致,昼夜长短相同,所以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故A错误;陆地面积和大气运动对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影响很小,故C、D错误。
(2021山东潍坊一中高二期末)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面两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较低,洋面气流下沉,C项正确。
6.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C
解析: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在厄尔尼诺年降水增加,可能出现绿洲,C项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 项错误。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1.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关于“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课题研究。
该小组成员每隔一个小时记录风向和风力大小。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2)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答案:(1)提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画图略)。
(2)海风从海上吹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课时评价作业
基础达标练
(2021浙南名校联盟联考)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下图示意1950年至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
关性。
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据此完成下题。
1.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SOI低时,副热带高压弱,海面温度高
②SOI高时,信风强,海面温度低
③海面温度升高,副热带高压增强,SOI升高
④海面温度降低,信风减弱,SOI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由此可知SOI低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小,副热带高压弱,东
南信风减弱;SOI高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大,东南信风增强。
读图可知,SOI低时,表层海温距平值高,结合材料中表层海温距平的定义可推知SOI低时海面温度高,反之海面温度低。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末)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
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被称为“沃克环流”。
下图示意“沃克环流”。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大洋东岸为秘鲁寒流,受冷海水影响,气温低,大气垂直下沉,而大洋西岸表层有暖流流经,大气受热,气流垂直上升,①④对。
东西岸纬度没有差别,②错。
大洋东岸纬度低,干冷气流影响不大,③错。
3.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南太平洋暖流势力增强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澳大利亚东岸易发生火灾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加剧
答案:C
解析:由上题分析,甲气流势力较弱时,秘鲁寒流减弱,渔获量减少,B错。
澳大利亚东侧降水减少,容易发生火灾,C对。
印度尼西亚多发旱灾,D错。
南太平洋暖流势力减弱,A 错。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图1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图2是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指出等水温线图中虚线可表示洋流甲、丙、丁中的哪个,并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比较图中所示太平洋热带海区正常年份东部与西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图中甲、乙、丙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原因。
(4)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东、西部水温异常,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指出出现此现象时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答案:(1)丁。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的低。
原因是东部有(秘鲁)寒流流经,西部有暖流流经。
(3)丙所在海区。
原因是沿岸海区表层海水随(东南信)风而去,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海洋底层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4)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火灾;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减少;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解析:(1)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结合等水温线分布状况可知,该洋流为南半球自北向南流动的暖流,甲、丙、丁洋流中,丁洋流符合条件。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结合图示太平洋海域洋流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3)结合图示洋流分布及其性质可知,丙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为渔场发育提供了条件。
(4)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大洋东西两岸大气环流异常,产生自然灾害。
素养提升练
(2020安徽合肥二模)阿拉伯海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
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答案:B
解析:阿拉伯海纬度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故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B项正确。
2.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
①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③断面乙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断面乙西北是盐度更高的波斯湾,不会给阿拉伯海输入淡水;根据材料: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断面甲以南的印度洋海域降水多,盐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能为阿拉伯海输入海洋淡水;印度半岛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通过地表径流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也能为其提供淡水,故①②④正确,A、C、D错误,故该题选B。
3.阿拉伯海通过断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输入最少的时期,该海域( )
A.盛行东北信风
B.盛行东北季风
C.盛行西南季风
D.季风正在转换
答案:D
解析:在冬季时,阿拉伯海盛行东北季风,阿拉伯海海水从阿拉伯海西部海区向南流,东部海水通过东海岸从孟加拉湾流向阿拉伯海;夏季时,盛行西南风,西部海水从南向北流向阿拉伯海,因此只有在季风转换、季风环流最弱时,阿拉伯海通过断面甲输入的淡水最少,故选D。
(2021浙江衢州高二质检)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域的海水温度
异常变暖,拉尼娜现象的表现与其相反。
秘鲁渔场盛产冷水性鱼类。
渔获率指某水域捕鱼期内渔获量占同期捕捞资源总量的比重。
图示为秘鲁某两年份渔获率指标图及世界洋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上升流有关,图中上升流分布显著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B
解析:①地是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不属于上升流,故A错误;②地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海底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故B正确;③④两地都位于寒暖流交
汇处,不是上升流,故C、D错误。
5.对年份a判定及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①厄尔尼诺年②拉尼娜年
③渔场海区变冷④秘鲁渔业减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年份a渔获率偏低。
根据材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变暖,拉尼娜现象的表现与其相反”“秘鲁渔场盛产冷水性鱼类”,可知,当渔获率偏低时,当地海水温度应该是升高的,从而不利于冷水性鱼类的生存,所以年份a为厄尔尼诺年,不是拉尼娜年,故①对,②错,③错,④对。
综上,正确的是①④。
6.(2021山东淄博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
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的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C,飓风在经过与登陆墨西哥湾后,势力有显著变化。
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1)有暖流(暖海水)汇入;水体较浅,(海域封闭)受热增温幅度大。
(2)海洋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3)经过墨西哥湾时:势力增强。
原因:墨西哥湾水温高,有增温作用。
登陆后:势力减弱。
原因:缺少热量和水汽的供应;地面摩擦力强,减弱风力。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海水温度的原因,主要从洋流、地形、水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
由图可知,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海湾较封闭,同时位于浅海地区,水体较浅,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水温较高。
(2)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热量,加热空气并进一步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
(3)本题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及海洋上摩擦力小,飓风风力较强;登陆后,由于缺少水分和热量的供应及受地面摩擦力增大的影响,飓风风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