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墙的实与虚以天津大学美术馆为例谈建筑意境之营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学、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意境的表达经常被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达到了很高层次的标准。

到底什么是意境,不同行业的理解是人言人殊。

但就共识而言,它是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东西,是艺术作品最高层面的精神和灵魂,它蕴藏在物质形态的内核,只有通过心灵的体察和感悟才能体味到,它或是一种声与形的律动,亦或是一种情与意的流露。

郑板桥先生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十茹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形,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形象地阐述了所谓的意境,在直接为感官所感知的基础上,又对事物外在表象与内在规律加以联想和超越,产生客观的“声与形”并进而升华出主观的“情与意”,是景(实)与情(虚)的交融。

简而言之,就是既要秀外更要慧中。

对于建筑而言亦是如此。

一座真正值得欣赏的建筑,除了造型语言外,更要有其延伸思想和独特的意境。

有人这样比喻:轮廓是建筑的形体,材料是建筑的生命,细节是建筑的品味,光影是建筑的表情,意境是建筑的思想、建筑的灵魂。

意境给本来凝固的建筑注入生气,使建筑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思想和初衷,甚至进一步映射出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灵魂。

建筑艺术中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从创作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的,创作者通过建筑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迎合建筑使用功能的氛围、气场,再结合进入空间中的人的主观感受,在为人们提供使用空间、展示艺术形象的同时,又能展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氛围。

所以建筑意境既是创作者和鉴赏者能动的主观思维活动,又是建筑的外在形象、空
间序列和它表现出的艺术氛围,正如所
云“境”是“意”的外化,“意”是“境”
的内涵。

建筑意境是具体境物与深遂情
怀的统一,它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提
炼,更是感情在这一氛围中的升华。


过其自身形象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与融合,
带给人们或大气或雅致、或喧闹或宁静、
或凝重或隽永的情绪气场,并让人在其
中产生共鸣,莫名感动,甚至随着这一
氛围遐想联翩,享受自己体味到的独特
情境,陶醉其间。

天津大学美术馆就是这样一座成功地进
行了意境表述的建筑。

这座建筑被大家
更为熟知的名字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
究院”,或者是天大北洋书院。

设计者周
恺,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己培养的优
秀建筑师。

设计师为使建筑给使用者留
有充分的遐想空间,将中国的空无思想
利用虚实手法渗透到建筑设计当中,以
“空”纳“万境”来诠释建筑的意境:以
有形表现无形,以实境表现虚境,以有
限再现无限,让使用者沿着感性的轨迹,
通过对这些“空境”和“虚境”的思考
牵引出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设计师
正是通过这虚与实的交替,大与小的留
空,使建筑与外环境沟通形成大量的“灰
空间”,使进入空间的人们感受到心灵与
空间的对话,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
围,体味这一建筑独有的意境。

设计师通过普通的、传统的院落的深入
研究,提取出源于传统空间本质的造型
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营造出了一种
朴素的美。

它看上去简单纯粹,却又包
含很丰富的内容:是一种感情,一种格调,
一种思想,一种心灵的映衬,这正是中
国空间艺术的美感力量所在,一种水墨
写意和东方禅意的意境之美。

这是现代派建筑形式与古典院落灵魂的
巧妙结合与交相辉映,它采用简约的现
代手法以简洁的线条体现建筑的纯净,
以抽象的形体塑造和光线的应用突出建
筑的现代感,又以墙面色彩和质感去与
传统沟通,让人在现代框架中体味到非
常古典的中国味道。

“超以象外,得其环
中”,没有拘泥于小体量的局部细节勾勒,
而是通过大体量的空与框开拓广阔的想
象天地。

传统的方形合院,但由四面高墙围合而
成,在尺度上加以夸张,人们从这种夸
张中依然能体会出中国传统院落的意境。

这种夸张仿佛是要杜绝与周围环境的对
话,但是设计者又巧妙地将颇有气势的
高墙,开满了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方
洞,院内的枝桠从方洞中透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般与院外的树木交相掩映,
在减少了高墙的压迫感、封闭感的同时,
又寻求到一种空间上隔而不断的最佳状
态。

方洞就似一幅图画,每一个方洞构
成一处景色,每处景色的构成则是由欣
赏者来设计的。

而且就连院门都只是门
洞而已,使行人可以自由穿越,没有具
象门的隔阂,模糊了建筑的内外界限,
设计师把这些空着的地方,充分地化为
了另一种自然结构,通过对高墙的留空,
有选择的形成了院内空间与周边空间的
另外首层架空的建筑结构也使我们的视觉焦点自然而然地落到建筑主体下面的水体上,近千平米的人工水体贯穿其下,突破了方形网格的束缚,浅浅的静水活化出外拙内透的空间形态,于平淡中出神奇。

静水一泓,却是一种至强的境界,在传统意境塑造中,也常常静空联用,静水如镜,因静而净,净而生空,我们驻足时,它或许能抚慰我们内心的些许波澜。

而且这一弘静水的穿插,为整座建筑带来了灵动与生机。

驻足在院落中,大面积的空墙静水使我们的心灵趋向宁静和皈依,同时又让我们的想象驰骋。

这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空纳万境”、“素以为绚兮”吧。

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空墙做卷,光影为墨;静水为纸,人鱼皆画;正如老子所言,空是一种可能性,或是无限的蕴藏。

有是实,是具体也是凝固,它不再有变化和能动;而无是不尽的蕴藏,永远有活力,永远有变化,它是一切变化的动力,能成全无穷的妙用。

这面空墙和这湾静水可牵引无限的神游畅想,也再次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当代审美与传统意境的融汇。

无论是高墙方洞,还是架空静水都展现了设计者对“空白”的追蹑,“空”历来是我们中国传统意境创构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运用颇多。

因为“空”
参考文献:[1]陈鹏,《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P149至P152页[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
[3]高飞,空白与意境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32(6)P707至P708
[4]罗迅,郭鹏,丁鸣扬,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辨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2)P113-114页,122

为意境中荡漾的生命灵气提供了一个往来的空间,它是创作者与欣赏者联想与幻想的基础。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

”灵气往来就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随之就是艺术意境诞生的时候。

清代画家笪春光在《画筌》中也曾有“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之说,都是意在超越有限的具体与实在,借助人的智慧进入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联想和幻想获得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但是在中国人的空间意识里,求“空”,又绝不是向无边的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庄淡庵语),抟虚成实,虚实结合。

因此 “留白” 其实乃是更为恰当的描述。

传统意境塑造讲究留白以搏虚,传统大师们在艺术创作时向来就忌讳求满求实,很注意“留白”的运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种有意地“留白”,其实蕴含了“道”的意味,即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的境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这种恍惚,是设计师对意境的理解,也是他塑造建筑意境的手段,恍惚之虚,空空无无,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使人感受到“空”中之大象,“恍惚”中之至美。

“空”承载了至美的乐音,至美
的形象,无音、无形的外在,却有无限音、
无限形的感觉。

因为“留白”使物象之间交融,景于情之间对话,结成一个虚灵的新境界。

北洋书院的建筑正是如此演绎的,通过留白,借助周围环境掩露展示了包含无限可能的虚灵意境的空间,造就了这一包容“灰地带”的建筑形态,使它每天都可以呈现不同的新鲜的生命状态。

北洋书院的空间设计使人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展现了建筑的精神和建筑的意境之美,将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文学色彩浓厚的当代文化建筑,与理工名校(天津大学)校园环境共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贴切。

同时这种空灵意境的塑造使建筑无声地向人们传达着历史、人文和现代相交融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