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_郭爱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5期

(总第96期)1998年9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

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

郭爱先

摘 要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和翻译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三方面论述了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词汇空缺;翻译;可译性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拟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及其可译性作一探讨。

一、词汇空缺的定义和分布范围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有其共性,所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周玉忠,1991),也有人称之为空缺矛盾,还有人称这些词为文化负载词。

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3)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陈喜荣,1998)三种定义着眼点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一样,第一种偏向其形式,第二种着眼于其意义,第三种的概念更宽泛,还包括了一些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为了使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笔者试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类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指表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中特有或最初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异族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语,它们主要分布在饮食、服装、货币、计量、建材、家俱、医药、体育、音乐、娱乐、科技、交通等方面。这些特有事物已先后进入异族生活,并通过音译、意译或音兼意译等手段在异族语言中找到对等语,成为该语言的借词,已被人们排除在不可译之外。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对应成分。它分布在价值观念(如英语中的individ ualism、am bition、aggres sive、privacy等词和汉语中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气”、“关系”等词)、社会制度(如英语中的propaganda、politics、peasant、com rade、compromis e等词与汉语中的“宣传”、“政治”、“农民”、“同志”、“妥协”等词的文化联想义截然不同)、哲学思想(如汉语中的“阴”、“阳”、“气”、“礼”、“义”、“仁”、“天”、“中庸”等词)、宗教信仰(如英语中的God,汉语中的“老天爷”、“神”;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等)、传统文化(如汉语中的“龙”、“蝙蝠”,英语中的bam boo、dog、cat、cow、ow l、red、w est w ind、eas t wind等词,在中西文化中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如英语中的hippie、eggh ead、gen tleman、cow boy;汉语中的“地主”、“牛棚”、“大字报”、“资产阶级自由化”、“精神文明”等)和民族性格(如汉语中的“菲酌”、“薄礼”、“寒舍”、“拙作”、“犬子”、“鄙人”等谦辞)等。

总之,对照不同民族的文化,我们会发现众多的词汇空缺现象,并非寥寥数例所能概括,它们构成了跨文化交际

的障碍,甚至成为跨文化翻译的盲点,因此,词汇空缺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谈论其可译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其翻译的必要性。

二、词汇空缺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及其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不断加强。随着一个国家的特有事物渐渐进入另一个国家,表示这些特有事物的词汇会渐渐融入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译者的职责就是移译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事物或概念,促进各国语言与文化间的交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诞生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地球的时空在紧缩,生活在“地球村”的村民们的全球意识在加强,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缤纷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野,新事物、新观念蜂拥而入。人们渴望了解这些“外来客”,希望成为善于跨文化交往的现代人,但由文化间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又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了困难,甚至使人们产生了困惑。因此,为跨文化交际架桥解惑,将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外来词语及概念用本族语进行贴切的转换,已成为翻译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有些人将词汇空缺归入不可译之列。(钱歌川,周玉忠,1991)诚然,把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凝积原汁原味地移译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来,确非易事,但如果我们变换思维角度,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来考虑词汇空缺的可译性,并通过一些变通手法对空缺矛盾进行特殊处理的话,恐怕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可译是相对的,是针对其意义而言的。

1.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看词汇空缺的可译性

何谓翻译?古今中外有许多论述,名家众说不一。但笔者更赞同王克非博士对翻译下的定义:“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1997)此定义界定了翻译的性质,提出了译者的任务和翻译的标准。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不同民族文化互输与交流的必经之途,翻译的目的就在于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翻译语言就是翻译文化,文化是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译文的精髓。词汇空缺翻译的难点就在文化差异上,而文化差异的翻译正是翻译的意义所在。译者是跨文化交往的使者,为跨文化交际架桥铺路是译者的职责。词汇空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文化联想的天地,译者的任务就是激活自己大脑中的“联想链”,分解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消除译文读者的意义真空,传达原文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勿庸置疑,词汇空缺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一个矛盾,但是一个真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承认矛盾,正视矛盾,想法化解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所以,将词汇空缺视为不可译不是一个真正的翻译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也是词汇空缺可译性的理论依据和我们翻译词汇空缺时应遵循的准则。这里强调的“蕴含的意思”,是指原语与译语语义层的对等,而不是字词级的等值。这是“意一言多,意是根本”的翻译哲学思想的体现,是老一辈哲学家(如贺麟、朱光潜、金岳霖等)对翻译性质和标准的共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即要使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作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使译文的效果与原文一样。如何做到“基本一致”呢?这要求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处理词汇空缺矛盾时,如果我们能在译语中将原语的文化意蕴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理解,翻译的目的也就可以说达到了。若从这一角度考虑,词汇空缺的翻译也还是完全可能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也明确指出:“所谓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用汉语承载的中国文化信息可以转换为英语,用英语承载的英美文化信息可以转换为汉语。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异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翻译可以越过不同的语言差异,克服这些差异,找到对等地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这样就能获得话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因此,任何语言承载的文化都是可译的。”(1993)由此可见,词汇空缺并不是不可译的。

2.从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或辩证统一关系看词汇空缺的可译性

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是词汇空缺可译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第一,语言具有民族特点,但思维的规律是全人类的,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共同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