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
专题目标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
一、与朝鲜关系
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
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史实:亚洲革命风暴中,两国人民互相配合,如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三、与东南亚各国关系
两汉:越南象牙、犀牛、珍宝等输入中国,中国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技术输出。
海上丝路经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与东南亚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隋唐:相互遣使、贸易,赤土国王子来访。
中国人开始到南洋谋生。
明清: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更多定居南洋,成为华侨,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当地人民一起,对开发南洋作出贡献。
四、与中亚、西亚各国关系
两汉:安息通过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隋唐:隋与波斯已互相遣使。
唐时,波斯国王及王子到中国。
商人开设“波斯店”。
从唐高宗起,大食与唐通使近一个半世纪。
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思考与讨论:
1、结合中国对外关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汉、唐、元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当时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2)中国古代由基本开放到闭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②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③西方侵略者开始侵略中国。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1)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
对外政策。
(2)途径:①官方和民间的贸易
②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宗教传播
④战争
26、归纳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秦汉:
直接交往的范围主要限于邻国;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交往形式有使节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
范围扩大并出现空前盛况;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交通海路并重;对外交往形式更加多样。
明清:
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自守;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侵略与反侵略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西学开始东渐。
27、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友好的人民。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
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
D、汉朝政府设置安西都护
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交通畅通
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3、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4、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A、佛教
B、土特产
C、婚姻关系
D、科学技术
5、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体现出唐文化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
C、影响巨大的特征
D、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
6、清朝前期,与中国有传统友好关系的国家数量日益减少,主要是由于
A、对外交通业衰落
B、中国文化失去相对优势
C、西方殖民者东侵
D、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
7、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
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郑和下洋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B、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必然结果
C、反映出明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D、反映了明政府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的愿望
9、西方远航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①重大的远洋航海活动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开展了双边贸易④掠夺大量财富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郑成功收复台湾是
A、维护清朝统一的举措
B、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奇功伟业
C、建立反清基地的开始
D、巩固祖国海防的行动
11、在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是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D、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
12、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13、两汉时期,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的邻国是
A、三韩
B、倭国
C、越南
D、印度
14、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是在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光武帝时
D、汉桓帝时
15、唐朝政府规定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在中国任官。
这集中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宽阔胸怀和任人惟贤,
用人不拘民族、国籍的豪迈气慨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唐朝选官制度比较开明、公正和公平④唐朝即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16、明朝中期以后,我国的对外政策逐渐由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其直接原因是
A、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B、封建统治走向腐朽,出现严重危机
C、倭寇的骚扰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增加
17、明朝时期,我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根源
C、倭寇的骚扰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汉唐宋元对外开放带来严重后果
18、唐朝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促使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文化先进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朝疆域辽阔④统治者的开明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唐朝时,海路从哪儿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
①泉州②登州③广州④扬州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与唐和东南亚、西亚、欧洲的交流,唐和日本、朝鲜交流的内容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政治制度
B、手工技术
C、宗教
D、建设
21、有一名中国显贵,看着东罗马的杂技,戴着从波斯购买的珠宝,以中亚的异药养身,诵伊斯兰教经。
此贵族生活在:
A、西汉
B、南北朝
C、秦朝
D、隋唐
22、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楚汉战争
B、昆阳之战
C、萨尔浒之战
D、雅克萨之战
24、中国古代官方对外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要求友好往来为主
B、古代统治者不够重视对外贸易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
D、对外贸易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太高
25、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两国的贸易问题
B、中俄两国的西北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D、蒙古的归属问题
1-5、CCAAD、6-10、DCDBB、11-15、CDABD、16-20、CACCA、21-25DCDAC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纸是由中国俘虏传来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
(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
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
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人主要外销的货物。
它因此也调剂了世界各地人民
的需要和幸福。
——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
材料二: 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
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便宜。
”
材料三: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谴使者自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太宗谴使取熬唐法,即诏扬州上诸糖,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卷211(上)
材料四:(隋文帝)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
——《隋书》卷15(音乐志)(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中我国造纸术通过和大食的战争中被其俘虏的士兵传入大食。
材料二中日本也开始学习唐朝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
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周边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又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
材料四中隋朝乐舞有大量来自国外的成分。
影响:中外交流也丰富了隋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此应如何看待?
材料一中是通过战争;材料二是正常友好交往。
认识:在中外交往中,友好交往是主流,战争是支流。
27、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其间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但融入世界是历史的必然。
汉唐文明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明清因闭关锁国而渐趋落后于世界潮流。
观察下图和阅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____西汉______时期不仅有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还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___波斯湾___________(2分)。
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
(4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主要原因。
(4分)
特征:海陆交通并举;以亚洲为主,远及欧非(4分)
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的发达。
28、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尝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欧的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远航在目的、性质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并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尝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29、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及地区繁荣稳定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最早可以上溯到哪一时期的哪一事件?
(2)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此后,大批中国人迁到南洋各地,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侨当时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也有共同的英勇抗争。
请结合二战以前及二战期间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二战后中国与东盟各国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4)中国与南亚及东南亚哪些国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5)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彼此加强合作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合作直接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并简述该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答案:
(1)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2)①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东南亚各国与这些国家进行友好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销路很好。
从东南亚国家购回珠宝、香料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
②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友好联系的纽带,许多国家的使臣随郑和的船队到中国访问,促进了双方的联系,加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加强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亚非各国间的优秀和平使者;对海洋交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示了不畏艰险、勇敢探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推动了南洋各国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南洋的发展。
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
(3) 共同历史遭遇:受到英、法、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野蛮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共同英勇抗争: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许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摆脱列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4)缅甸、印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5)都曾经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相互间经济、文化长期紧密联系,具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传统和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经济区域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
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