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肠杆菌属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
我国流行型别主要为B群和D群。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人类对志贺菌易感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类 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第三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急性细菌性痢疾:
突然发病,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等症 状。若治疗不彻底, 可转为慢性。
—— 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 型的脓血黏液便。
—— 作用于肠壁神经系统, 直肠括约肌痉 挛, 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第二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3.外毒素: 志贺毒素,具细胞毒性
作用后果: —— 上皮细胞损伤; ——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
第三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第三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三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2.内毒素
3.肠毒素:个别沙门菌产生,类似ETEC产 的LT肠毒素
第三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
1.肠热症(enteric fever)
伤寒 --- 伤寒沙门菌 副伤寒 ---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肖氏沙门菌、
③由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 菌,即是由于获得位于质粒、噬菌体上的毒力因子基因 后而成为致病菌。
第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中等大小G-杆菌。大多有菌毛,多 数有周鞭毛,无芽胞。
2.培养 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或需氧。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
第二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G-短小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第二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依据O抗原分为4群: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 : 福氏志贺菌
C群 : 鲍氏志贺菌 D群 : 宋内志贺菌
第二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痢疾志贺菌)
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侵袭部位:结肠
不产生肠毒素,症状类似菌痢。
第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侵袭过程:
第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所致疾病: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剧烈腹痛,血便 致病因子:外毒素,即志贺毒素 Stx-Ⅰ,Stx-Ⅱ 致病机制:终止蛋白质合成
2.肠道内感染
第二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数: 饮水小于3个/升,果汁小于5个/100ml
第二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四、防治原则
疫苗 药敏实验 防止院内感染 水,食品严格消毒
第二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俗称 痢疾杆菌
(dysentery bacterium)
3. 其他: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等
第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内源 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腹膜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死亡 率高)、新生儿脑膜炎
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见
上行性感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由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引起
第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致病机制:
不耐热肠毒素(LT)
耐热肠毒素(ST)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cAMP浓度升高
cGMP浓度升高
过度分泌小肠液
腹泻
第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不耐热肠毒素LT-Ⅰ,引起人类胃肠炎,其作用机制
第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2)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希氏沙门菌
胞内寄生菌
第四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致病过程
细菌
消化道(粪—口途径)
伊派尔淋巴结M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肠系膜淋巴结
大量繁殖
进入血液
胆囊--肝--肾--脾--骨髓---
粪便排菌; 坏死、溃疡, 出血或肠穿孔
尿液排菌
再次进入血液
第一次菌血症
(发热、不适、全身疼痛等)
第二次菌血症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等)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的黏膜上皮细胞,
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导致细菌内吞,继而进入上皮细 胞内生长繁殖。然后侵入相邻细胞,细菌扩散。 特征:肠壁完整性破坏,形成溃疡面
第二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2.内毒素
—— 使肠壁通透性增高, 促进内毒素吸收, 引起发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肠绒毛和肾上皮细胞
第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作用部位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ETEC EIEC EPEC
小肠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 质粒介导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
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和电解质;黏附素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 发热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
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
不发酵乳糖
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 发酵乳糖
第四页,总共四十四பைடு நூலகம்。
4.抗原结构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抗原
第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5.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易出现变异菌株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源性转换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变异
第四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4.无症状带菌者
在症状消失后一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沙门菌,转 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TYPHOID MARY
第四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小肠
婴 儿 腹 泻 ; 水 样 便 , 恶 心 , 呕 吐 ,质 粒 介 导 A/E组织病理变化 ,伴上皮细
发热
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
EHEC EA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或Stx-II,中
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 断蛋白质合成; A/E损伤,伴小肠绒毛
第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2.胃肠炎
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与食入污染
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
第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1)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作用部位:小肠
致病物质 黏附素(定植因子):使细菌黏附到小肠上皮细
胞上 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
第章肠杆菌属演示文稿
1
第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优选)第章肠杆菌属
2
第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肠杆菌科的细菌与医学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致病菌:有少数细菌引起人类疾病,如伤寒沙门菌、 志贺菌等;
②机会致病菌:一部分细菌属于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 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部位时,即可引起机 会性感染,如大肠埃希菌;
急性中毒性菌痢:
以小儿为多见, 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全身 性中毒症状,死亡率高。 临床主要以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为表现。
第三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防治原则
及时治疗、隔离病人;水、食物、牛奶卫生监测 易出现 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菌株。 现致力于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例如链霉素依赖株(Sd) 活疫苗。
第四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2.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人畜共患的沙门菌引起。 潜伏期6~24小时,起病急,发热、恶心、呕 吐、腹痛、水样腹泻。
常致集体食物中毒
第四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3.败血症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成人。
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多见 经口感染后,病菌早期即侵入血循环。
板减少性紫癜
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
小肠
婴儿腹泻;持 脱水,低热
续性水
样便
,呕吐
,质变粒短介,导单集核聚细性胞粘浸附润上和皮出细血胞,, 液伴体绒吸毛收 下降
第二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 液、脑脊液等;胃肠炎则取粪便。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道外感染
第三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三节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第三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阴性
杆菌。
沙门菌属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引起肠热症。 绝大多数血清型宿主范围广泛,其中部分沙门菌是人 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
第三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1.G-杆菌,有菌毛,周身鞭毛。 2.不发酵乳糖。 3.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少数菌中尚有Vi抗原。
第三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1)菌毛:与M细胞结合 (2)Ⅲ型分泌系统 (3)耐酸应答基因:在胃和吞噬体酸性环境 中得到保护 (4)Vi抗原:有微荚膜功能,抗吞噬
第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adhesin)
使细菌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避免因尿液的冲 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有高特异性。
包括: 定植因子抗原(CFA)、 紧密粘附素(intimin)等
第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2 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Ⅰ,Stx-Ⅱ)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LT-Ⅱ) 耐热肠毒素a和b (STa,STb)
第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一节 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Escherichia)只有大肠埃希菌(E.coli)是 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菌种。
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肠道内感染(胃肠炎) 食品卫生--卫生学检测指标
第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G-杆菌。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 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有O、H和K三种抗原。
我国流行型别主要为B群和D群。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人类对志贺菌易感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类 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第三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急性细菌性痢疾:
突然发病,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等症 状。若治疗不彻底, 可转为慢性。
—— 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 型的脓血黏液便。
—— 作用于肠壁神经系统, 直肠括约肌痉 挛, 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第二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3.外毒素: 志贺毒素,具细胞毒性
作用后果: —— 上皮细胞损伤; ——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
第三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第三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三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2.内毒素
3.肠毒素:个别沙门菌产生,类似ETEC产 的LT肠毒素
第三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
1.肠热症(enteric fever)
伤寒 --- 伤寒沙门菌 副伤寒 ---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肖氏沙门菌、
③由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 菌,即是由于获得位于质粒、噬菌体上的毒力因子基因 后而成为致病菌。
第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中等大小G-杆菌。大多有菌毛,多 数有周鞭毛,无芽胞。
2.培养 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或需氧。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
第二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G-短小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第二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依据O抗原分为4群: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 : 福氏志贺菌
C群 : 鲍氏志贺菌 D群 : 宋内志贺菌
第二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痢疾志贺菌)
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侵袭部位:结肠
不产生肠毒素,症状类似菌痢。
第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侵袭过程:
第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所致疾病: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剧烈腹痛,血便 致病因子:外毒素,即志贺毒素 Stx-Ⅰ,Stx-Ⅱ 致病机制:终止蛋白质合成
2.肠道内感染
第二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数: 饮水小于3个/升,果汁小于5个/100ml
第二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四、防治原则
疫苗 药敏实验 防止院内感染 水,食品严格消毒
第二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俗称 痢疾杆菌
(dysentery bacterium)
3. 其他: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等
第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内源 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腹膜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死亡 率高)、新生儿脑膜炎
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见
上行性感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由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引起
第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致病机制:
不耐热肠毒素(LT)
耐热肠毒素(ST)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cAMP浓度升高
cGMP浓度升高
过度分泌小肠液
腹泻
第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不耐热肠毒素LT-Ⅰ,引起人类胃肠炎,其作用机制
第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2)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希氏沙门菌
胞内寄生菌
第四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致病过程
细菌
消化道(粪—口途径)
伊派尔淋巴结M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肠系膜淋巴结
大量繁殖
进入血液
胆囊--肝--肾--脾--骨髓---
粪便排菌; 坏死、溃疡, 出血或肠穿孔
尿液排菌
再次进入血液
第一次菌血症
(发热、不适、全身疼痛等)
第二次菌血症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等)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的黏膜上皮细胞,
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导致细菌内吞,继而进入上皮细 胞内生长繁殖。然后侵入相邻细胞,细菌扩散。 特征:肠壁完整性破坏,形成溃疡面
第二十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2.内毒素
—— 使肠壁通透性增高, 促进内毒素吸收, 引起发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肠绒毛和肾上皮细胞
第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作用部位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ETEC EIEC EPEC
小肠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 质粒介导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
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和电解质;黏附素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 发热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
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
不发酵乳糖
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 发酵乳糖
第四页,总共四十四பைடு நூலகம்。
4.抗原结构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抗原
第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5.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易出现变异菌株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源性转换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变异
第四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4.无症状带菌者
在症状消失后一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沙门菌,转 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TYPHOID MARY
第四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小肠
婴 儿 腹 泻 ; 水 样 便 , 恶 心 , 呕 吐 ,质 粒 介 导 A/E组织病理变化 ,伴上皮细
发热
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
EHEC EA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或Stx-II,中
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 断蛋白质合成; A/E损伤,伴小肠绒毛
第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2.胃肠炎
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与食入污染
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
第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1)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作用部位:小肠
致病物质 黏附素(定植因子):使细菌黏附到小肠上皮细
胞上 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
第章肠杆菌属演示文稿
1
第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优选)第章肠杆菌属
2
第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肠杆菌科的细菌与医学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致病菌:有少数细菌引起人类疾病,如伤寒沙门菌、 志贺菌等;
②机会致病菌:一部分细菌属于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 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部位时,即可引起机 会性感染,如大肠埃希菌;
急性中毒性菌痢:
以小儿为多见, 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全身 性中毒症状,死亡率高。 临床主要以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为表现。
第三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防治原则
及时治疗、隔离病人;水、食物、牛奶卫生监测 易出现 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菌株。 现致力于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例如链霉素依赖株(Sd) 活疫苗。
第四十一页,总共四十四页。
2.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人畜共患的沙门菌引起。 潜伏期6~24小时,起病急,发热、恶心、呕 吐、腹痛、水样腹泻。
常致集体食物中毒
第四十二页,总共四十四页。
3.败血症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成人。
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多见 经口感染后,病菌早期即侵入血循环。
板减少性紫癜
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
小肠
婴儿腹泻;持 脱水,低热
续性水
样便
,呕吐
,质变粒短介,导单集核聚细性胞粘浸附润上和皮出细血胞,, 液伴体绒吸毛收 下降
第二十页,总共四十四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 液、脑脊液等;胃肠炎则取粪便。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道外感染
第三十三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三节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第三十四页,总共四十四页。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阴性
杆菌。
沙门菌属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引起肠热症。 绝大多数血清型宿主范围广泛,其中部分沙门菌是人 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
第三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1.G-杆菌,有菌毛,周身鞭毛。 2.不发酵乳糖。 3.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少数菌中尚有Vi抗原。
第三十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1)菌毛:与M细胞结合 (2)Ⅲ型分泌系统 (3)耐酸应答基因:在胃和吞噬体酸性环境 中得到保护 (4)Vi抗原:有微荚膜功能,抗吞噬
第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adhesin)
使细菌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避免因尿液的冲 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有高特异性。
包括: 定植因子抗原(CFA)、 紧密粘附素(intimin)等
第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2 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Ⅰ,Stx-Ⅱ)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LT-Ⅱ) 耐热肠毒素a和b (STa,STb)
第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一节 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Escherichia)只有大肠埃希菌(E.coli)是 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菌种。
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肠道内感染(胃肠炎) 食品卫生--卫生学检测指标
第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一、生物学性状
G-杆菌。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 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有O、H和K三种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