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
作者:盛文琪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8期
盛文琪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法国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男权社会下
的萨拉敢于冲出束缚,超越自身内在性和依附性,最终获得自由的勇举进行解读。
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内在性依附性
一.引言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女性主
义思想继承了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思想、19世纪的文化女权思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
想和精神分析派女权主义思想,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念。
所谓“第二性”,即“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和定义的他者。
”1波伏娃将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引入女性主
义范畴,她指出,男人为了成为自为的存在,必须借助一个他者,只有在他者的注视下,他才
能意识到自身,对自己进行反思,确认自己为主体,而女人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他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通过对比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女性揭示女性所处的困境,从而
得出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2父权制将女性气质强加于女性身上,让女
性相信这种特定的“女性气质”是自然的,是符合父权制规范的。
在“女性气质”的束缚下,
女人被迫扮演被规定的角色。
3
本文以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托,阐释《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
萨拉对自身内在性与依附性的超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身主体性的建立。
二.萨拉对“第二性”的超越
(一)超越“内在性”
所谓内在性,即女性那种封闭的、被动的、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生存状态。
波伏
娃认为,所有的生存者都同时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但是如果社会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
目标,或者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时,超越性就会重新陷入内在性。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被禁锢
在客体的位置上,被固守在内在性之中。
“她穿一件品红色的裙子,又窄又短,令人吃惊……”4《法国中尉的女人》描写的维多利亚时代以病态柔弱为美,女性的衣着服饰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
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修饰元素,“形成了适应男性的奴役和需要主要表现为一种纯真、虔诚、顺从、贞淑、柔弱的女性形象。
……她们穿着用鲸鱼骨制作的窄小的紧身胸衣,装
出一副纤弱无力,天真无邪的样子……”5女性根据当时的“女性特征”装扮自己,目的是吸
引男人,取悦男人,她们将男人的要求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根据男人的要求塑造自己,由此
留住男性,从而让自己滞留在内在性之中。
而萨拉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却与维多利亚时代的
女性截然不同,“她的上衣颇怪,更像男士骑马时穿的外衣,不像四十年来流行过的任何一款
女式上衣”6,不仅仅是穿着打扮,就连萨拉平日里举手投足也缺乏女性气质。
由此可以看出,
萨拉不受“女性气质”的约束,没有屈从内在性,她有自己的思想,是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子克制自己的性欲,维护自己的贞洁,以此获得受人尊重的地位,达到体面高尚的境界。
“当时女性中流行的观念就是:结识一位异性你需要格外小心。
跟一位你父
亲不认识的绅士交往不仅是不适宜的,而且应该说是不体面的。
”7波尔坦尼太太和克里斯蒂
娜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气质的捍卫者,要是波尔坦尼太太“看见一个女仆和一个男青年一起散步,那么灾难就要降落在这女仆头上。
”7克里斯蒂娜“私下里给自己定了一条戒律。
每当涉及女
人肉体方面的内容,诸如性、月经、分娩等方面的东西,试图强行进入她的意识时,她都会用
无声的语言告诫自己:“‘我不可那样做。
’”8萨拉却不愿意受这些社会习俗的制约,她对肉
欲并不恐惧。
她知道,起码是猜测,做爱一定能带来肉体上的快乐,她主动对查尔斯谈论这一
禁忌话题,没有丝毫罪恶感和压抑感。
萨拉与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用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态度对待性爱问题,这正是萨拉自我解放的超越内在性的体现。
(二)超越依附性
波伏娃认为,女性作为他者,最大的特点是依附性。
这种依附性导致了女性的被动,女
性很少有机会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命运。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女人一直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自私
有制诞生开始,女人就不被允许占有财产,并且她们被物化为财产,女人这种对男性和家庭的
依附从一出生一直延续到死亡。
女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独立的人格和经济,要成为独立
的女性,首先需要经济上的自由。
维多利亚社会的传统反对女性在外工作。
但仍有部分女性拒绝“好妻子”的传统角色,
参与社会工作获得经济独立。
萨拉受过良好教育,有经济独立意识,通过担任家庭教师的方式,努力工作养活自己。
萨拉的女主人波尔坦尼太太代表了维多利亚社会较高阶层,也代表了维多
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观,“她称得上是上升时期的大英帝国各种即为狂傲的特征的缩影。
她对
正义的唯一理解是:她永远是对的。
她对治理的唯一诠释是:对刁民进行狂暴镇压。
”9她要
求费尔利太太监视着萨拉,关注她做什么以及她去了哪里,甚至不允许萨拉去码头。
萨拉最后
放弃了波尔坦尼太太家的工作,但她却从来没有放弃保持经济独立的想法。
小说最后,她在艺术家罗塞蒂家做模特和助手,自己的绘画天赋也得以施展,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经济独立。
比起小
说中其他女性人物,萨拉的独立的个性使她更像是一个现代女性。
波伏娃提出两性间存在相互关系概念,这种相互关系要求两性间的男女关系是对等的。
在与查尔斯的关系中,不难看出她对平等的追求,这种对等的相互关系才能使女性摆脱依附性
而具有超越性。
萨拉对依附性的超越还体现在她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婚姻上,她认为男人不是结束苦
难的唯一途径,她对于“浪漫的爱”和“幸福的婚姻”有自己的理解。
父权制社会中,人们认
为只有婚姻才能让少女变成有社会价值的女人。
然而在婚姻中,女性的角色只是单纯的生育工具,她们对自由和爱的向往无法充分表达。
波伏娃指出,步入婚姻使女性的依附性加深,她们
普遍都要面对生育的职能和沉重的家务,但是她所依附的社会并不赋予这些行动以超越性内涵,女人在她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创造性的价值。
波伏娃对于性别属性的区分唤醒女性认识到“生理差异是被父权体制夸大的,用以在女性中制造一种观念,误认为她们自己天生就更适合
‘家庭’角色。
”10
萨拉追求爱情,但她最终没有把自己置于夫权之下。
她拒绝了令她钦佩、尊敬的艺术家
的求婚,也拒绝做查尔斯的太太,萨拉曾说:“我喜欢保持我目前的状况,而不是一个丈夫,
无论他待我多么好,多么溺爱我,必定会期待我表现得像一个妻子应该表现的那样。
”11在父
权制社会中,坚持超越往往被认为是男性的特征,被异化为客体是女性特征。
一旦女性追求超
越自己,成为主体而非客体,就会被认为是社会中的异类而被社会舍弃。
而萨拉冲破了内在性
与依附性的束缚,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了自身的超越,实现了个体的独立,成为有自主意识,能
够设计、创造自己人生的人。
三.萨拉的自由选择
波伏娃理解的女性自由是女性能够与男性建立相互性的关系,相互承认对方的主体性。
女人的自由不是拒绝自己的性别,而是作为女性的存在和价值能够等同男性,得到宽松的处境
和平等的机会,她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女性能够平等地与男
人建立恋爱关系,自主地进入婚姻,也能自由地在社会中施展才能。
波伏娃一直把自由看作最
本质的东西。
她号召妇女摘掉自己的标签,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
她认为妇女的处境是可以通过斗争而改变的。
无论是萨拉的穿着打扮,还是在波尔坦尼太太家要求住能看见大海的房间,帮助佣人说话,到韦尔康芒斯散步,这都是萨拉不愿受束缚的自由的选择。
而最能体现出萨拉异乎寻常的
寻求自由之路的一点是她用耻辱来获取自由。
她主动让自己变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堕
落的女人”,从而让自己与其他女性不同。
“让我坚持活下来的恰恰是我的耻辱,是我知道自
己确实和别的女人不同”,“有时候我几乎可怜她们。
我认为自己享有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自由。
什么侮辱,什么责难,都触动不了我。
”12她将自己置于社会所不容的境地,也正是如此
她才达到了这种她独有的自由的状态。
她坚持自己,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她孤独寂寞却从中
享受到了自由。
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是对于性、爱情还是婚姻,她都遵从自己内心做出决定。
也正是因为她不在意谩骂、羞辱和被误解,所以她才能不同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大多数女性,从
开始到最后,她一直在依照自己的意愿做选择,她的人生是独立自主的。
从萨特的自由观来看,萨拉实现了自由行动和自我成就。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明了女性作为“他者”,被困在
内在性中,难以形成自为的意识,获得行动的可能。
萨拉超越了内在性,突破了“他者”的束缚,将自己确立为自为的存在,自由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选择和行动中走向超越。
四.结语
福尔斯笔下的萨拉形象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超越内在性、超越“他者”、自由选择的
观点相契合,而实现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突破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当代女性实现自身
超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岩,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性[J].外国文学.2016(4):89.
2.西蒙·波伏娃著.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359.
3.程锡麟,方亚中著.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07.
4.6.8.9.11.12.[英]约翰·福尔斯著.法国中尉的女人[M].陈安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17.
5.现代女性知识词典》编写组.现代女性知识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7.
7.施旻.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54-55.
10.Pilcher, Jane, and Imelda Whelehan.50 Key Concepts in Gender Studies. London: Sage, 2004.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